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俗眼看史记-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相见。〃韩信却气势汹汹地说:〃本来我听说你们汉王圣明,丞相贤达,所以我不辞千里而来,谁知你们不过如此,我还是回我的老家去吧。〃萧何有点着急地说:〃如今才见得一面,你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韩信说:〃你连待客之礼都不懂,还充当什么贤达的丞相那?〃萧何这才意识到他还让韩信站着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于是延请他上座并且作揖道歉:〃是我无知,失礼了,望恕罪恕罪。〃韩信看这萧何为国求贤,倒是十分真诚,于是表示愿意效力。萧何连忙拱手相问天下之事:〃愿贤士论天下之形势,决天下之安危,明天下之治乱,审天下之强弱,然后天下可图也。〃好一个一连串的〃天下〃,韩信也激动了起来,对此发表了长篇大论。萧何深以为奇,越想越觉得他是破楚元帅的最佳人选,夜里高兴得都睡不着觉,典型的〃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啊。人民有这样的好总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三部分 第55节: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4)
第二天,他就上奏汉王乞求重用韩信。汉王本来就十分信任他,问他要用何人,尽管报上名来。萧何一说韩信,汉王便笑道:〃这个人我在沛县时就听说过了,他受过胯下之辱,还讨过饭,连母亲都赡养不好,他家乡的人都瞧不起他。丞相你要以这个人为大将军,恐怕三军不服,诸侯讪笑吧。如果项羽听说了,一定以为我瞎了眼呢。他不要的破鞋,我可不捡。〃萧何不以为然,毕竟是读过诗书的,知道古之大将,多出身寒微。他反问刘邦道:〃你怎么可以以门户论人呢?韩信虽出身微贱,但胸中所学实为天下奇人,若忽略不用,无异于失去和氏之璧;连城之宝啊。愿陛下听微臣之言,急用韩信,项羽可灭,咸阳可复。〃刘邦有一点点动心,便召韩信来看了看,心下还是顾虑重重;便只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小官做。工作范围也就是看管粮食,清查数目,这无异于让孙悟空去当弼马瘟。令人惊讶的是韩信这样一个〃火箭筒〃竟然面无愠色,当下即谢恩;倒是害得萧何惴惴不安起来。
萧何盯上了这个人,不亚于猎头公司的努力。他访知韩信接任小官却也认真对待,心下甚喜,觉得此人非等闲之辈,可大可小,无往不可,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极力保举韩信的决心。次日又去见汉王,恰逢汉王抱怨说昨晚做了恶梦,萧何便借此机会讲了一个故事,告诉汉王这是因为有人才而没被重用的缘故。汉王疑惑地说:〃我素来爱惜人才,岂有不用之事?〃萧何说:〃眼前便是,陛下昨日让韩信去当治粟都尉,不是屈才又是什么?那样一个官位根本不足以尽韩信之才能。你这样是留不住他的。〃
果不其然,韩信于一日凌晨骑快马离开,萧何平日十分关心他的行踪,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唬了一大跳,跟自家宝贝丢了似的赶紧去追。一直追到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才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人骑着马沿溪寻渡,连忙追了上去,发现那人正是韩信,便一把拉住他的马辔不放。后夏侯婴也追了上来,一同劝说韩信,韩信终被说服,卖俏的目的也达成了,便随他们回去。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这次回来暂且住在萧何家里,两人相见恨晚,萧何准备第三次举荐韩信。次日一早,又去见汉王,汉王正生着他的气,以为他跑了。今得以见之,又喜又怒,嗔怪萧何去追韩信也不打声招呼。萧何也顾不了那么多,心中只有举荐韩信一事,便慷慨陈词道:〃汉王,我去追韩信,实在是因为韩信这样的人才在我们国家已经很难找出第二个来。你还不重用他,除非你安于此隅,不想再与项王抗衡了。但是如果你还想向东发展夺得天下,那么非韩信不能啊。〃刘邦说:〃可是将军一职非同小可,张良曾答应给我们推荐一个合适的人才,如今推荐信还不知在谁手里,怎么能就轻易定夺呢?〃萧何觉得此话在理,于是便说:〃那么好吧,我们再待些时日,但是如果汉王不重用韩信的话,就连我的官职也一起革去吧,让我回老家好了,免得日后成为项王的俘虏!〃如此这番汉王才认真考虑起韩信这个人来。萧何的〃三荐一追〃果然有成效,再加上韩信最终拿出张良予他的推荐信,刘邦终于拜他为大将,重加封爵。
萧何要是活到现在,一定是各企事业单位的抢手货。他荐人之执着、之精准,可以注册高级人力资源专家认证了。他的权威性使孝惠帝亲自拜访探问,当时萧何已患有重病,生命危在旦夕。孝惠帝问他:〃相国你若去世后,有什么人可以接替你呢?〃萧何说:〃了解臣子的莫若君王了,又何须问我。〃孝惠帝又说:〃那你看曹参怎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我死而无憾了!〃
于是曹参接任了汉朝相国,并以他的业绩再次给萧何的知人之能颁发了一张隐形证书。百姓们为此都称赞道:〃萧何制定的法律条条分明,曹参接任之后对此遵守而不改变,执行清净无为的政策,才使我们得到了安宁和统一。〃可见一个伯乐的价值有多大!
第四节战战兢兢伴君行
第三部分 第56节: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5)
萧何很牛,可是一点牛脾气都没有。史记中记载他有三次听从别人的计策,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讨得刘邦的欢心,或只求明哲保身。在这三件事上,萧何显得有些懦弱。特别是最后一件,他〃自污名以释君疑〃,更是令人不得其解。一个如此有贤能的人何以怯弱至此?这三件事情又是什么呢?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京县、索亭一带时,打得不可开交,又担心〃后院〃起火,于是多次派使者慰问萧何,实际上是监视他。萧何正傻乐呢,有个姓鲍的辨出了其中真伪,便对萧何说:〃汉王在外面风吹日晒,餐风露宿的,还有心思来慰问你,想必是他对你起了疑心。我为你打算,不如把你家里还能打仗子孙兄弟都调去军队供职,才能消除汉王的疑心啊。〃萧何虽然半信半疑,但是其玲珑心肝细腻非常,思前想后终于把家里能胜任兵职的人都送了出去,这相当于是人质啊。刘邦果真被哄得十分开心,慰问的次数也减少了。
浩荡乾坤浩荡路;济世伏魔多!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出征欲平定叛乱,不料韩信在关中造起反来。萧何便与吕后密谋如何杀死韩信。那时韩信称病拒绝入宫,惟有萧何的话韩信还信三分,于是萧何几句话就把他骗到了宫中,吕后已埋伏下武士,韩信一来便遭到五花大绑,接着便是灭顶之灾。高祖听说,心里的那块巨石终于放下了,为感谢萧何,又给他升了一级,拜他为相国,加封五千户,还给了他一支相国卫队。
萧何计诛韩信,又是无可奈何之举,耳边还回响着韩信死前对他的呼救,已经感到唇亡齿寒、内心酸楚。许多同僚却来道贺,惟有召平一人独来哀吊,他说:〃相国,你的祸患就要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那么辛苦,你守在后方又没有生命危险,他还给你配置卫队,这不是在试探你吗?显然是韩信造反,他把你俩物以类聚了。你和韩信同为开国功臣,又是有过交情的。他在怀疑你呢。〃萧何听了,轻轻摇了摇头说:〃为臣忠心耿耿,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高祖却这样反复试探我,叫我如何是好,都说伴君如伴虎,如今我是骑虎难下了啊!〃召平说:〃你不用急,你只需婉言谢绝封赏,并把全部家产用于资助军费,皇上自然就高兴了。〃这不是〃裸捐〃吗?若为一己之私而走到今天,萧何根本就走不下去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还是听从了召平的建议,进行裸捐,这样的事情在当今是可以成为重大新闻的。
第二年秋天,又来了一个鲸布反叛,旧戏重演。高祖出征讨伐叛军,仍时不时慰问萧何。萧何有过前车之鉴,再也高兴不起来,更加卖命地裸捐以求太平。谁知仍有一说客提醒萧何说:〃你灭族之日不远了。〃萧何惊愕地问道:〃何以出此言?〃那说客解释道:〃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已经没有前进的路了,再往前就是皇上了。而你又这样孜孜不倦地为民办事,身受百姓由衷的爱戴,高祖已经闻见你在民间的声誉比他还好呢,他不高兴了。〃萧何说:〃天那,那些都是我身为相国应该做的呀,做好了却惹来祸端,这可如何是好呢?〃说客献计道:〃高祖忌讳的就是你的名声比他好,如今你不如强买百姓田地,放些低利贷款以玷污自己的名声,高祖也就释怀了。〃
萧何就算有千万个不愿意,也不想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毕竟是学法律的,理智胜于情感。名声和性命这两样东西都很重要,他选择了后者,可是心里很痛苦。就像他觉得自己出卖了韩信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样,这一肚子的冤屈和苦水谁人了解呢?处于一人之下——压抑,处于万人之上——孤独,这位老者的处境多值得同情。他这一生收获的名和利不少,但也没听说他生前过得多么享受。他总是那么谦卑,忙碌却仍然遭到刘邦这只老虎无情的怀疑,可悲可叹!真是〃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一身的遭遇向谁诉……〃
第五节繁华过后成一梦
萧何入狱了。在高祖平定鲸布叛乱之后,回长安的路上遭遇民众拦路喊冤,他们告发萧相国强迫百姓贱卖土地和房屋,数额达到了数千万。刘邦表面上大义凛然地答应民众,回去一定治萧相国的罪,心里却偷着乐呢。回京以后,萧何拜见,刘邦笑着对他说:〃干得好,相国这才利民嘛!〃于是把民众揭发萧相国的控告书拿给他看,还说:〃你自己想办法向百姓谢罪吧。〃萧何面露难色。其实他一直为此事耿耿于怀,贪污强夺本非他的本性,为了解除高祖对他的怀疑,才不得已出此下策。谁知高祖竟然说这样的风凉话,相国的心里像决堤似的,顿时将胸中真实的想法吐露了出来。他道:〃皇上,长安地区本来就缺乏土地,被我抢去一些后,百姓所得的就更少了,如今您的上林苑有许多空地,不如开发出来让百姓种种粮食,收割剩下的麦秸和稻草还可以堆在林里,作为禽兽们的饲料呢。〃谁知刘邦听后大怒道:〃萧何,你是收了商人的贿赂才来帮他们求我的上林苑吧?〃萧何有口难辩,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还被囚禁了起来。
第三部分 第57节:管仲:相国中的极品(1)
好在萧何平日有个好友,人称王卫尉,他趁侍奉刘邦之时上前问道:〃萧相国犯了什么罪?陛下要拘禁得如此严厉?〃高祖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的时候,有功劳都推给主上,有过错都自己揽着。如今相国一定是受了奸商的贿赂才来求我的上林苑,他这样献媚于群众,要是被百姓知道,还以为他胜过我呢。所以我把他铐了起来,治罪于他。〃王卫尉说:〃皇上,为民请愿是丞相份内的事,怎么能就怀疑是他收了商人的钱财呢?况且陛下过去与项王交战了数年未归,陈豨、鲸布叛乱时,您亲自率军去平叛。萧何留在关中,若是稍有私心,一摇脚,函谷关以西就不属于您了。他那时不图利,现在还来图这种蝇头小利吗?况且秦始皇正是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才失了天下,李斯那样又有什么好效法的呢?皇上不会怀疑相国到如此浅薄的地步吧?〃高祖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赦免了萧何。相国已是上了岁数的人,一向谦虚谨慎,含冤入狱今遇赦免还赤脚认罪。看得刘邦都于心不忍,于是自骂为桀纣一样的暴君,称相国是贤相。
萧何早已把功名看得淡薄,如今再得到称赞已没有喜悦。他身陷囹圄时,四面徒壁,黯然回想过去,觉得不过是繁华一梦,堪愁。后来他搬出了王府,专挑那种偏僻的地方购置房子,而且房子建好以后也不筑围墙,生活过得极为俭朴。比起以前的庭院深深,锦衣玉食反而让他舒坦了许多,不必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江湖浪险,如今能够远离风波,实属万幸。于是他常告诫后代:〃如果你们有贤能,就一定要学习我的俭朴。如果没有贤能,那么也不用愁会被强势人家抢夺了去,相安就好。〃完全没有个性锋芒的老好人,应该算是〃三杰〃当中心底感到最悲哀的一个。
孝惠帝二年,萧相国逝世,谥号〃文终侯〃,幸而他的后代可以承袭其侯爵的封号。然而有四代因犯罪而被黜资格。但是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们总是要再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酇侯。萧何创立了家族品牌,是其他功臣都无法相比的,就算他晚年觉得浮华若梦,然而这梦也是令人欣慰的。
第十章
管仲:相国中的极品
从《史记·管晏列传》的结尾可以看出,司马迁是管仲的忠实读者。他拜读过《管子》中的一些精彩篇目之后,便产生了编写此人生平事迹的念头。《管子》是管仲在春秋时期浇灌成的一朵奇葩,素有〃论高文奇〃之赞。管仲戴上这朵花儿,站在相国们中间,格外惹眼,许多人都被他比下去了。
从家庭背景来看,他不占优势。虽然祖先曾经是名门望族,但是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然而,他日后取得的成就,却彻底打垮了〃有什么,不如有个好爸爸〃一派。
若论人气指数,他也很吃亏。齐桓公要是像选拔超女一样选拔相国,采取场外观众投票的方式,票数最多的就是冠军。那么,管仲恐怕也要哭着离开他梦寐以求的舞台。齐桓公也别想称霸一时了。
再论人格魅力,他也不及好友鲍叔牙。《史记》中明写着:〃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见鲍叔之更具震慑力。齐桓公本来也是要请他当国相的,但是他却主动将这一升官发财的好机会让给了管仲。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做,又是什么使得管仲能够在桓公身边站稳脚跟,并且成为红人的呢?要知道桓公跟管仲可是有一箭之仇啊!
第一节幸得一〃铁瓷〃
〃铁瓷〃就是〃关系很铁的朋友〃,就是〃知己〃,所谓千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世难求。这〃铁瓷〃可不是从前就有的。
那么,管仲的铁瓷是谁呢?读过一点历史故事的人,都应该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此中〃鲍〃所指鲍叔牙,就是管仲的铁瓷,这位铁瓷的名声比起管仲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两人并称〃管鲍〃。瞧瞧,铁得都合到一起去了,使人耳边不禁响起张信哲的一句歌:〃两个人相互辉映,光芒胜过夜晚繁星。〃
第三部分 第58节:管仲:相国中的极品(2)
那他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铁法呢?前面说过管仲的出身并不好,轮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史记》中没提及他还有其他的亲戚,只说还有一个老母亲。这样的话,管仲他们家简直成了一个典型的困难户。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管仲确实年纪轻轻就出外谋生了。所谓〃人不经磨难不成材〃,就在他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之时,社会这所大学的门已经不知不觉地为他敞开了。各种课程纷至沓来,比如〃公共关系与礼仪〃、〃市场营销〃等等,设想如果管仲家里很有钱,从小衣食无忧,整天六经六艺。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未必能像下文所说的那样不羞小节,以成大事。因为历来读书人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爱面子的,常被人奚落为〃迂腐〃、或者〃书呆子气〃。这还多亏了社会大学教了他许多在学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大概得益于社会这所大学的持续熏染,管仲已全然没有那股子〃书呆子气〃他积极地投入了社会的怀抱,收获了这一生最重要的朋友——鲍叔牙。据说鲍叔牙是山东临淄人,有着山东大汉的共同特点: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豪爽仗义,正直豁达。除此之外,他个人还十分懂得经商之道,又会挣钱又会理财?并且独具慧眼,善识豪杰,能于众婢女中点出秋香。可谓上得厅堂,入得银行。为什么说〃入得银行〃呢?想想他拥有大笔存款时,银行自然对他格外欢迎。学才,身材,钱财,一个都不能少,这简直就是女人心目中的完美男人。鲍叔牙那是一个了得。
管仲初与他在南阳见面时,便擦出了火花。当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火花,而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两个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个来自颍上,一个来自临淄。背井离乡到了南阳,都是为了做生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许多机会互相接触,彼此往来。但主要是管仲向鲍叔牙叹苦经。什么家里没钱啦,上有老母啦,怀才不遇啦。当然他也得到了鲍叔牙的十二分同情。管仲决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假装可怜以骗取人家同情,诱使人家掏腰包的乞丐一族。他好歹受其显赫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内心隐藏着无比的骄傲,实非等闲之辈。不过,这可不代表他的人格就十分完美。
人都有点欺软怕硬的时候。和鲍叔牙在一起,管仲会自觉不自觉地占些他的小便宜。这不是鲍叔牙软弱,而是他太好说话了。
他们俩在南阳就开始合伙做生意。合伙做生意可不是件容易。做不好要互相埋怨。做好了就要单飞。若是合伙人是朋友,不但可能挣不了钱,还有伤害感情的危险。幸而鲍叔牙大方得很,每次有底下人私自向他告状〃管仲又私挪咱们的合伙资金了〃时,他只是笑笑。要是说的人多来了几个,他反而要不高兴,为管仲辩解道:〃人家比我更需要钱!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钱,钱是个乌龟王八蛋,哪里比得上朋友重要?我就是想帮他,你们以后别管这事了。〃管仲知道了,心里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也没有就此收敛。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需要钱,于是他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又一如既往地多拿了一些钱。
这两个好朋友不但一起出入商场,而且还一起驰骋战场。谁知在这样一片全新的领域里,管仲的行为又受到了指摘甚至是耻笑。每次大家冲锋陷阵,呐喊拼杀,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时候。他却躲躲闪闪,跟一只怕见到光的老鼠似的,只是这〃光〃是剑光。而每次撤兵的时候,他又是第一个溜的,活像飞鼠。士兵们笑话他,领兵的被他气了个半死,想要杀了他来警戒那些同样贪生怕死的士兵。幸而鲍叔牙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替管仲喊冤道:〃小管决不是胆小如鼠之辈。他只是顾虑到家里还有一个与他相依为命的80多岁的老母亲。他若战死了,恐怕他母亲也活不下去了。事关两条性命,非同儿戏。〃于是大家也生出了几份同情心。再说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鲍叔牙当时已经是军中的一个小官,更重要的是他人缘极好。那带兵的为了不让他面子上过不去,也就饶过了管仲。
第三部分 第59节:管仲:相国中的极品(3)
这样,鲍叔牙就不仅只是管仲的〃铁哥们〃还成了他的救命恩人。管仲心存十二万分感激,便也想为鲍叔牙做点什么。可是有很多次,他本是想要帮鲍叔牙忙,最后却越来越糟。人家让他卷线球,他反而把线球弄散了,尽帮倒忙。别人就说他是蠢猪,可是鲍叔牙一点儿也不以为然,反而为他找借口,说是时机有好有坏,并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完全掌控。瞧瞧,管仲犯了错,又得到了体恤,还复习了一遍唯物论。得此良师益友,管仲一次次得了便宜又卖乖,着实令人羡慕得要死。过了两年多,管仲的母亲去世了。以后再遇到战争,管仲的表现简直与之前判若两人,十分骁勇,也算是不枉朋友为他说了一场好话。所谓〃天助自助者〃。管仲性格上虽然存在不少瑕疵,说得好听点叫做〃不羞小节〃,说得难听点就是〃龌龊〃二字,但也还算自重,否则他也不值鲍叔牙一而再的帮助他。
第二节脸皮还是厚点好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羞辱心。长大后才发现,太害羞了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有了这七字真经,你就可以无往不胜。可是人家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可谓这块思想领域内的先锋人物。
他与鲍叔牙在一起的时候就暴露出这个价值取向了。后来,他有幸咸鱼翻身,做到了官。不过,那时是在楚国。具体做什么官,史记没有记载,只说他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赶了出来。出于什么原因也没有说,总之,够衰的!鲍叔牙得知此事,却说:〃哎呀,都是那楚王容不得贤才,谁叫你太鹤立鸡群了。〃
管仲听了,心里倍感安慰,也就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屡次被炒鱿鱼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了。惟有这样,他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求职考验中,轻装上阵,并有待超水平发挥。原来身为大臣也难逃阿Q精神的魔掌。不过,有些人对此是束手就擒,甘愿臣服。在我看来,阿Q精神实在也可以作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一种调整心理状态的良好办法。只要它不毒害到你的内心,任他如何对应外物。就像电脑系统不变,任它外形如何改变,也是无伤大碍的。诚如庄子所说:〃外顺应,而内不化。〃庄子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知名的阿Q。他要是一发话,想必鲁迅也不会老是皱着眉,摇着头的。
失败了很多次但仍然抬头挺胸的管仲,终于被齐国的公子纠看中了。纠很欣赏他,便请他做自己的谋士,负责出出点子什么的。同时,鲍叔牙也被公子小白看中,拜他为军师。
小白和纠是亲兄弟,鲍叔牙和管仲又是〃铁瓷〃。按理说这样两队组合之间的关系应该很融洽,来来往往就像走亲戚探亲朋一样。可是,小白和纠都是齐僖公的儿子。身为皇家子弟,最大的利益冲突便是王位的争夺。当时,他们俩还有一个大哥哥叫诸儿。齐僖公死后,诸儿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王位,号为齐襄公。这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所记载。
这位齐襄公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有一次,鲁桓公带着老婆出使齐国,想要增进齐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谁想齐襄公那么没有德行,竟然和鲁桓公的老婆通奸,而且事情还败露了,桓公很生气。鲁夫人很担心,便向襄公求救。襄公设计把鲁桓公给杀了。都说朋友妻不可欺,他不仅欺了,还把朋友给杀了,简直天理难容。
小白和纠都为大哥的行为感到羞耻,也恐鲁国为了那个不要脸的鲁夫人杀将过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不好了,于是都逃了。原来他们俩在别国都有亲戚。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但由于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小白就同鲍叔牙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而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于是他与管仲就逃到了鲁国。
没过多久,他们的大哥齐襄公终于因为自己那下三滥的德性而惹恼了许多人,最后死在了那些人的手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齐襄公十二年,襄公派了两个人去驻守葵丘,并且答应他们等到第二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去接替他们的工作。结果,整整一年过去了,襄公早把他们俩给忘了。那两人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便派人去询问。谁知襄公竟然食言,不予理睬。那两个人发火了,便找来襄公以前的仇敌,名字叫做〃公孙无知〃,去讨伐齐襄公。襄公在劫难逃,死后无知登上了王位。
第三部分 第60节:管仲:相国中的极品(4)
不过,这公孙无知也不是一个好东西,瞧他名字就够傻冒的。他毕竟不是皇室血统,而且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只是一个傻冒打败了一个无赖而已。他在齐国混不下去,被看他不顺眼的人给杀了。杀害他的人仍然怀念齐国的两个公子,希望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能够出来改变群龙无首的局面。国中有一个大臣素日与小白关系甚好,便第一时间派人赶到莒国向小白报告。当小白收到召请的时候,公子纠还被蒙在鼓里。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小白的人缘比纠好。不管怎样,他也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纠那边尚无旧臣告诉他,但是鲁国好歹也是一个大国,消息还是比较灵通的。他们得知无知死了,便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另外,还派了一批人马由管仲带着,去拦截公子小白。
要知道,关于小白和纠,谁将来会统治齐国这个问题,管仲可是做过预测。当然,那时齐襄公还没死,怎么能讨论那个问题呢?原来是齐襄公的品质太低劣了,朝臣们都不免担心起齐国的前途来。暗地里他们还会讨论要是小白当了皇上会怎样,要是纠当了皇上又会怎样。
那时,鲍叔牙被齐僖公派给小白,心里并不乐意。他不看好小白,觉得小白没有本事,当不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自己也将随着这条中看不中用的大船一起沉没海底。于是,他找管仲诉说,管仲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劝导鲍叔牙说:〃国内有很多人都讨厌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相对来说,小白更受欢迎。此外,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急性子,但是他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纠在这一方面就差些。话又说回来,就算是公子纠日后首登君王宝座,也会是个一事无成的主儿。天下迟早都是小白的,你若跟随着他,迟早有一天你能鲲鹏展翅。〃
从管仲这一方面来说,他明明看好小白,可是偏偏被先王派给了公子纠。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如今管仲别无他法,只能对公子纠尽忠。他赶到了小白从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只见小白的人马浩浩荡荡地过来了。他只等小白靠近,便拔出背后的弓箭,瞄准小白的要害部位,只听〃飕〃的一声,箭被射了出去。紧接着公子小白〃哎呀〃了一声,随后倒下了。管仲以为大功告成,心想:小白死了,王位肯定是公子纠的了。于是连忙赶回去报告喜讯。那些原本火急火燎地护送公子纠回国的卫队们听了,以为王位对纠来说已经是煮熟了的鸭子,还怕它飞了不成?便都放慢了脚步,悠哉游哉地送公子纠前往齐国赴任。一路上心情好的不得了。
谁知到了齐鲁交界处,他们被拦住了去路。拦截他们的是齐国的士兵。这下他们可纳闷了,朝内不是没有头儿了吗?哪来的人可以调动军队,而且竟是拦截他们的公子。正在他们不解之时,拦截他们的士兵主动报出家门了:〃奉齐国新任君王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卫队,不必再送公子纠回国了。〃
公子纠这边的人都以为小白死了,心想怎么可能出现眼前这等事呢?大白天难道还能撞鬼?原来小白那天没有死,管仲那一箭射到了他随身佩戴的玉器上。小白心里明白对待管仲这样的高手不能蛮干,只能智斗,于是倒地装死。
这下可好,公子纠气恼极了,欲攻进城内。小白早有戒备,打公子纠是轻而易举。纠这一边随行的军队只有500多人,很快就所剩无几。幸而其中有一个曹沫,十分勇猛,救出了公子纠和管仲,一起逃回了鲁国。
小白即位以后,立为〃齐桓公〃。他可不想留着公子纠这个祸患,便令鲍叔牙带领30万军队前去攻打鲁国。鲁国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