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只得再一次牺牲降宋的辽臣。

接到圣旨后,王安中把张觉抓了起来,宣读了张觉的“罪状”。张觉破口大骂,说我的罪过就是相信了你们这帮鼠辈。

王安中命人勒死张觉,砍下头送到了围困平州的金兵那里。金人把张觉的头在营前悬挂了很久。

张觉的死,彻底伤了一个人的心。

郭药师。



郭药师崛起于乱世,他手下的怨军(常胜军)都是妻离死散家破人亡的辽东饥民,这支部队有极强的战斗力,但也有极强的破坏性,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最初选择降宋,郭药师一是出于本能的民族认同感(郭自称为汉人),二是自己的部队对女真人的仇恨情绪,三则对富庶又貌似强大的北宋帝国抱有极大的信心。

投靠宋人后,郭药师证明自己不是吃干饭的,打仗真是一把好手,敢于拼命,和杨可世率七千人偷袭幽州,和耶律大石、萧干大战三天三夜,杀得自己都差点丧命,若不是宋军草包主帅刘延庆不给力的表演,郭药师差点就拿下了幽州城。

之后郭药师的表现依然出彩。刘延庆大败溃逃,辽军全面追击时,郭药师又率常胜军在永清县大败辽军,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遏制了辽军的势头,后来燕山府建立,郭又率兵数次击败辽国残余的萧干部。

即便郭药师表现出彩,但在收复燕山府后,帝国竟然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这样一位刚刚投降过来的将领,就显得无奈而冒失。西北军的惨败让童贯及其嫡系领导没有了话语权,而帝国实在是找不到其他有经验资历的武将,此时的郭药师比起同时代的将领大有鹤立鸡群之感,最终帝国的高层作出了这样一个致命的任命。

郭药师军队的战斗力是始终如一的强。赵佶在郭药师任常胜军节度使后不久,派童贯到燕山府考察郭部的战斗力。郭药师请童大帅随行,到了一片郊外,四下无人,郭药师跳下马来令旗一招,顷刻之间,四山之间铁骑嘶鸣,甲光向日,举目一望,黑云压成一片,兵士不知其数。常胜军队伍的行动力之迅速,令见多识广的童大帅也为之一惊。回去后,童大帅的报告上没少夸郭药师的这支虎狼部队。

这件事后来也成为了童贯的罪状。其实童公公算是实事求是说真话,皇帝让他考察的是郭部的战斗力,至于郭药师当日是否有反叛朝廷的动向,童公公又岂能看得出来。

尽管先降宋再降金,但郭药师绝非没有原则的小人。起兵降宋献涿州时,他的顶头上司萧干就在郭药师的帐营,郭药师劝萧干一起归宋,萧干不从,属下劝他杀了萧干,以免消息外漏,郭药师自己也权衡了半天,最终还是放了萧干,理由是萧干曾经是他的上司,而且救过他性命。

收复燕山府后,郭药师到了东京接受赵佶的召见,赵佶加官封爵赏钱一样不少,只是附带提了个要求,说天祚帝还在西面,是宋军的最大威胁,让郭药师带兵去砍下天祚帝的脑袋下来给新东家献礼。

郭药师立即表示拒绝,说弑旧主这种缺德事俺不干。

几乎所有史料都记载说郭药师投奔宋廷后随时准备反水当第二个安禄山,但除了他手下的士兵不肯改汉装,保持着契丹的旧习惯外,也没见其有多大的动作。但投奔宋廷后,他渐渐看清了帝国的整个政治环境——君不可信、臣不可靠、将不可战,像自己这样卖傻力的武将也没有几个。

张觉被赵佶君臣砍下脑袋后,郭药师心寒了,对手下说哪天如果女真人要他的脑袋,不知道赵佶给不给?

毕竟他还属于金国人所说的幽云地区的“逃犯”,上了金国人的黑名单。

让常胜军驻守燕山府也是不得已之举,帝国对武将本来就不信任,何况是一个降将。谭稹上任后,就积极策划建立另一支义胜军,想取常胜军而代之。义胜军的工资待遇是常胜军的两倍,很快就有很多常胜军的士兵跳槽去义胜军。郭药师为了防止常胜军士兵跳槽,不得不在军士的脸上刺字标识。

在宋帝国的地盘上,队伍越来越不好带。无论赵佶给郭药师多少赏赐,但他已经无法给郭药师一样东西——信心。



张觉事件后,宋金之间继续着摩擦,一是围攻平州的金兵老来要粮要钱;二是女真人又开始继续向宋人要逃往宋境的燕人和官员;三是协议中女真人应该交割的西京及附近八州也不见女真人有所动静,而负责驻守的这些官员(原辽国官员)中的一些人主动向宋人交涉,说反正早晚是你们的地,希望能早点回归大宋,如朔州节度使韩正、应州节度使苏京、蔚州土豪陈诩等。

同为公公掌军,谭稹多年来一直被童贯压制,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出头的机会,自然要争取政绩。张觉投诚事件泡汤,现在朔州等地要来降,谭稹当然高兴,毕竟这些地盘和平州不一样,这些地是属于宋廷的(协议中)。

谭稹顺水推舟,派人去收复了山后云中府等地的土地。

女真人生气了,说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抢,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冬天,金军出兵,把宋人收复了的朔州、应州、蔚州又给抢了回去。

这是宋金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谭稹看着三州得而复失,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增援三州守军。女真人觉得打宋军比打辽军还轻松。

这坚定了他们南下的决心。

谭稹上任一年,北事一塌糊涂,宋金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赵佶很生气地罢免了谭稹,连力荐谭稹的宰相王黼也受此事牵连,被迫申请退休。赵佶重新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来主持北事。

童贯上任后,派武翼大夫马扩到云中和金人负责商谈云中府交割事宜。马扩到云中后交涉了半天,女真人倒也没有翻脸,还是老借口,你们把我们要的人给我们,就给你们地盘。

马扩回来后对童贯说,女真人恐怕不会把山后诸地给我们了,当务之急是加强燕山府的防御力量,最好能把西北军调集到燕山府帮助郭药师的常胜军进行防御。

童贯说现在金国后方不稳,不会急着进攻我们的。

童贯所说的女真人后方不稳,是指天祚帝还远循夹山,夹山地形艰险,到夹山先得穿过几百里无人戈壁区,这是金国人的心腹大患,只要耶律延禧躲在夹山一天,女真人自然有顾忌。

尽管如此,童公公还是到燕山府进行了视察,将王安中罢免,任蔡靖取代他;并对河北路驻军进行了分配,分为四路,辛兴宗掌管中山府,任元掌管真定府,杨怀忠掌管河间府,王育掌管大名府;并命各路军队招收逃亡军人及无业无地游民,补充军力,在河北进行了一定的防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躲在夹山的耶律延禧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竟然决定出夹山,进攻金国。

耶律大石劝阻无效,不愿跟着这个疯子自杀,率三百骑出走,开始了他传奇的西征之旅,并最终在天山脚下为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辽。

出了夹山,天祚帝就成了跑不动的小鸡,女真人没费什么劲就抓住了辽国最后一个皇帝。

这时候的时间定格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二月,天祚帝、张觉、萧干(宋人帮忙干掉的)三股残余势力都已经消除,金国的刀可以对准大宋了。

天祚帝被俘之后,宋廷这边依然没有足够的警觉,帝国上下都认为现在一年给女真人这么多银子,是能够满足女真人的胃口的,所以童贯不仅不听从马扩的将西北军调至燕山的建议,竟然在宣和七年十月的时候,以边疆安定为由上奏折请求将安肃军统帅改任安肃县知县,永贲军统帅改任博野县知县,保定军统帅改任保定县知县,沿边界的哨卡边寨,除非常紧要的以外,其余一律裁撤合并。赵佶批示照准执行。

而金国方面一边悄悄调集兵力至边境,一边继续麻痹宋人,俘虏天祚帝后,先后派了三拨使臣到宋朝,庆祝两国海上之盟圆满成功。

当然,大规模的军事调集行动不出一点声响是不可能的。燕山府方面有一名叫陈角的郎官负责送金国的第三批使臣出境,到了女真人的地盘,陈角发现金国方面正在大规模集结兵力,气氛异常。虽然刺探军情不是他的任务,回到燕山府后,他还是将这个重要的军事情报向燕山路安抚使蔡靖作了报告。结果蔡靖怒斥他道听途说,制造恐怖气氛,差点治他的罪。

六月,马扩接到前方的探子线报,说女真人在飞狐、灵丘两县的军事活动频繁。马扩密陈童贯,再次要求将西北军调到中山、真定等地驻扎,并派兵驻扎易州,防止女真人的进攻。

童贯对马扩的重要军事情报再次置之不理。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金国人的兵马屯集边境的情报不断从各路传来,连边境的老百姓都知道了女真人即将向宋廷开战,但是童贯等人的想法竟然还是等金国方面交割土地。

十一月中旬,童贯派马扩、辛兴宗再一次去云中府,目的是两个,一是对女真人说宋人已经不要西京八州那么多了,只要蔚州、应州二州即可,看女真人是否同意;二是看看女真人是否真要与宋廷开战。

马扩到了云中府,金军主帅完颜宗翰(粘罕)对宋军要求割让蔚州、应州的要求正式地表示了拒绝,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细心的马扩发现,这一次女真人对他特别客气,陪同的金国方面使臣撒母说热情这是应该的,咱们为了两国合作的事来来回回跑了这么多趟,也不容易。

不过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撒母笑着对他说,笑容里意味深长。

马扩无语,他纵有神射之术和三寸不烂之舌,但代表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持,依然注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失败者。

而回头,他看见的是不可避免的战争乌云已经笼罩了他的国度。



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国正式发起了攻宋战争。

女真人大军兵分两路,东路军以完颜宗望(韩离不)为主帅,率兵六万,自平州入燕山,掠取河东、河北的广大地区;西路军以完颜宗翰(粘罕)为主帅,率兵六万,自云中入太原、下洛阳,绝宋军西北军援助开封的道路,并防止赵佶奔蜀,最后的战略目标是两路大军合围开封,一举灭宋。

战局的进展完全出乎金人的想象,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西路军竟然被太原的孤军们拖了那么久,第二个没想到的是东路大军会如此顺利。

因为在燕山府,宋人最倚重的郭药师已经心猿意马。

十一月二十六日,金人的东路军攻下了澶州,向燕山府逼近。

燕山安抚使蔡靖派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率兵四万五千人屯兵白沟,抵抗金兵。

十二月六日,完颜宗望到了白沟东岸后,对郭药师的部队有所顾忌,一时不敢贸然进攻,在东岸扎营观望。

郭药师认为金军对辽对宋都是一路凯歌,必然不会想到自己会主动进攻,于是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偷袭金军。

可惜宗望早有防范,等郭药师部渡过东岸,金兵早已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是一场硬碰硬的激烈战斗,双方厮杀战况惨烈,战火绵延三十余里。

交战正激烈的时候完颜宗望发现,只有郭药师的常胜军还在和自己死磕,而张令徽、刘舜仁的部队却已经开始撤退。

机不可失,宗望决定放弃与郭药师死嗑,转向追击张、刘部。

结果是郭药师部占领了金军的大营,但张、刘溃逃,损失相当巨大。

郭药师率军撤回燕山府,此战杀得太猛,郭药师本人的三百近卫军仅剩一百余人。

就在他为拥有两个猪一样的战友而郁闷的时候,他收到了张、刘二人准备向金人投降并献上自己脑袋的消息。

事已至此,郭药师决定提前于张、刘二人投降金人。

十二月十日,郭药师挟蔡靖打开了燕山府的城门,带领着七万守军投降了完颜宗望。

郭药师一降,燕山府再无军事力量对抗女真人,燕山六州很快陷落。

忙活一场,帝国几乎耗尽了自己的财力兵力,就是为了幽云六州,结果,一个降将,就将这一切葬送。

后来《金史》评价郭药师,说“郭药师者,辽之余孽、宋之厉阶、金之功臣也”,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女真人和宋人不一样,郭药师的部队虽能打,但女真人并不需要(因为女真人同样能打,打仗的事不用郭药师操心,金国人自己会出手)。降金后,郭药师基本上只是充当一个向导和军事顾问。东路军进攻途中,完颜宗望听说徽宗下课钦宗上台后,一度担心宋人已做好准备,想退兵,郭药师鼓励宗望说南朝兵不能战,防备空虚,而且东京就是天堂,什么金银财宝都有,遂向宗望讲述了自己在东京的见闻,重新勾引了宗望的欲望。东路军第一次到达汴京后,郭药师又带着金兵去城西北的牟驼岗,丢掉天测监在此地的二万匹战马和大量饲料,让东路军得到了极大的战略补充。

此后,郭药师就消失在宋金战史中,他后来被女真人剥夺了军权,被任命为平州守,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完颜宗翰,被夺取了官职下狱,不久被释放,但是所有家产被完颜宗翰所夺,只保住小命一条终老。

女真人总算是做到了一丝人道,不似郭药师的前东家留下了杀降的名声。

第十六章十月围城

引子1

靖康元年五月,山西盂县,兵败的杨志又成了孤家寡人。

种师中令他作为先锋部队,救援孤城太原。然而在山西盂县,他的部队并没有和女真人作太多的交战就溃散了。

并非杨志的手下皆狗熊,小种经略名震西北,治军有方,而他杨志亦是名门之后,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这个排位还远远不能体现杨志的实力),带的部队怎么可能全是吃干饭的呢?

原因非常简单,饿,军中无粮,一个军士三天的口粮只有一勺豆子。

就算是花和尚鲁智深在小种经略的帐下效力,胖和尚也提不起他的禅杖。

杨志杀出重围后,逃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土坡上,坐在一块大石上。

他发现此时的情况和当初丢失生辰纲多么类似,一切好像又轮回了。

接下来,他又该何去何从?回去,按律也是诛死;逃亡,此时的天下连梁山都没有了。

他拿起了那把宝刀细细审视,这把他曾经失去的刀。小种经略体恤部属,杨志在他手下为将后,替他索回了这件宝物。这把刀染过了很多人的血,有宋人的,有辽人的,也有他自己的先祖杨业的,还有泼皮牛二的,现在又多了女真人的血。

无论多少鲜血,都无法替杨志博回他梦想的荣耀。

下一个,这把刀添上的是不是就是他杨志的血?或许,当初老太公杨业兵败血洒雁门的时候,这把刀,还有他杨志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杨志拔出宝刀,刀声萧萧,轻轻回荡在寂静的黄土高原上。

刀是好刀,可惜其主不幸。

身不逢时!

(注:杨志史有其人。《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童贯第一次伐辽,种师道的大军中,杨志为帐下的先锋军;《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记载,金军入侵河东路时,“杨志败于孟县”;《靖康小雅》记载更为详细,杨志本为巨寇,后招安,在种师中率军解围太原时,为先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引子2

宣和七年十二月七日,太原的冬天显得如此寒冷。

宣抚司衙前的大堂上烧着大盆的炭火,却无法驱赶童贯心中的寒意。

童贯说张知府王将军你等好好固守太原,我要立即把金人入侵的军情回开封向皇上汇报。

张孝纯眼中露出了惊讶和不满,说金军马上兵临城下,广阳郡王你监军西北,执掌河北燕山军队,此时正应该召急各路兵马,援救太原。太原是河东的要塞,太原一失,河东必失,河东一失,河北也保不住,那样时局可就完了,这个时候广阳郡王你怎么能走呢?

童贯生气了,说我是宣抚使,守太原是你张知府和王禀将军的事,我要负责全局,怎么能光顾着太原一地而失全盘呢?

张孝纯生气了,嘲讽说郡王今日若走,二十年积攒下来的威名怕是要留在太原城了。

童贯怒喝说那不是你来操心的事,你守好你的太原城就行了。

张孝纯说那是当然,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双方的气氛僵化。与童贯一起前往太原的马扩这时发表了不同意见,说将宣抚司设在太原确实不合适,目前金兵两路入侵,西路军所侵河东之地皆有要塞相拒,倒是河北诸路长期军备松散、城设荒芜,郡王应将宣抚司移至保州中山真定,在那里率军阻击金军,为东京建一道屏障。如果天下各路兵马都知道郡王在最危险的地方抗击金军,谁又会不死命出力呢?

童贯闭上了眼睛,捋了捋他那已快白了的几根胡须,说马刺史的建议倒是可行,我们之后再议。

离开太原后,童贯还是习惯性地坚持了他的最初选择。二十年了,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把身家性命豪赌在战场上的中年太监,他认为目前朝中的政局比宋金的时局还要艰险,回到东京政治中心,在老板赵佶的周围,才会让他有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毕竟他只是一个帮皇帝干杂活的太监,帝国将如此重要的军事权力交给他一个太监,或许最初就是一个错误。

但这一切又能怪谁?谁该为这一切埋单呢?

童贯选择了逃回东京,而一直活跃于宋金同盟的年轻外交使臣马扩则孤身去了真定府招兵。从一个外交使节变成了抗金将领,他得让女真人知道,当初阿骨打赠送给他的“力麻立”(善射之人)的称号是货真价实的,南朝人不缺射手,也不缺勇气。

(注:马扩在北宋灭亡后一直在北方组织抗金活动,一度成为河北、河东各路义军的首领,从者十万余,起义失败后南渡,在南宋历职沿海制置使等要职。秦桧当政后被罢官,归隐。)

而童贯奔往的那条路,则葬送了他和帝国的一切。

当日的争论,王禀一直没有发言,他只是感到了无比的失落和悲哀,当年他在西北军中还是一个低级将领时,对眼前这个不是男人的男人是何等的顶礼膜拜!到底是什么让一个英雄慢慢变成了鼠辈,时间还是权力?

他站在太原城楼看着童、马等人离去,抚摸着手中的剑,轻轻念叨一句。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第一次入侵的两路金兵进展情况大有不同。东路军一口气吞并了燕山,招纳了郭药师,势如破竹。

而西路军一开始也挺顺利,连占之前交割给宋人的三个州:朔州、武州、代州。此三州基本是由刚刚组建的义胜军驻守,兵士均是宋廷招纳的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山后当地汉人,为了供养他们不致饿死,全部招纳入军。但是因人数太多,朝廷军需米粮接济不上。领不到工资的汉人纪律可想而知,又加之和原来的宋军将士矛盾重重,金人入侵,三州的汉人们便发生了哗变,守将前门守城,他们偷偷开后门放金人进城,三州很轻易地落入了西路金军的手中。

宣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西路金军到了太原城,停滞了他们的脚步。

太原古称晋阳,地处山西高原中心,雄跨晋中盆地腹地,以太行山为天然屏障,阻隔华北大平原,西南以黄河作为襟带,连接陇西、关中和广大的中原地区,自中原回望,山高万仞,拔地而起,表里山河,固若金汤。更有石岭关、天门关、蒙山、娘子关和卧虎山等关山环列,构成易守难攻、可进可取的天然屏障,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曾称誉太原的地理形势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喉也”。

因为其地理位置,太原城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难攻破的一座坚城。

春秋末期,智、魏、韩三家围攻赵氏所据晋阳城,三年不下,最后赵氏联合魏、韩反而水淹智氏,一举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

西晋五胡内侵,司马王朝支离破碎,刘琨募集千人修筑坚守晋阳抵抗匈奴人,也曾上演了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传奇故事。

而作为李唐王朝的发家之地,在安史之乱时,李光弼率万余守军坚守太原,抵抗住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的冲击,最后歼敌七万余,与其时一起进行的睢阳保卫战共同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拯救了濒临灭亡的大唐帝国。

而赵氏王朝,从立朝之初就尝尽了太原城的坚固。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但是仅凭太原一座坚城,就多次抵抗了北齐、北周、北宋三个王朝多次的进攻,坚守了十九年之久。尤其是赵氏兄弟建立北宋王朝后,曾先后四次征伐太原,均以失败告终,不可一世的宋太祖赵匡胤也只能望太原城兴叹,最后于烛影斧声中结束了自己略带遗憾的一生。

赵光义在完成兄长的夙愿平定北汉攻克太原后,非常不喜欢这座城,认为它的“龙气”太旺,对自己帝国的基业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干了一件非常缺德的事,在攻克太原城后半个月,他派兵火烧太原城,将方圆四十里的晋阳古城毁于一旦,城中很多来不及撤离的百姓全部葬身火海。之后赵光义还嫌不够,火灭后又引晋水和汾水淹晋阳,彻底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坚城变为废墟。

赵光义毁掉古晋阳城后,命大将潘美在离古晋阳城三十五华里许的汾河东岸建立了新太原城,“降并州太原郡为‘紧州军事’,徙州治于榆次”,用降低太原政治地位的方法压制龙城的“龙气”,不仅如此,修筑新太原城的时候,赵光义还别有用心地把街道的格局改为“丁字街”(有拔掉龙头之意)。

在赵光义看来,太原这座城市和它的军民的顽强坚韧,是和他帝国的整体气质不相符的,从“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整个帝国战略出发,他们并不需要一座如此坚韧的城。

他不知道,百年后,自己帝国的命运同样需要这座城的军民来拯救。

金军兵临太原城下时,太原城的兵力不多,童贯走的时候给王禀留下了三千胜捷军,加上太原府的地方守军仅万余兵马,而金军是六万大军。

但是无论女真人的兵马有多少,攻城手段多么丰富,太原城成了铁堡一个,无法攻克。

完颜宗翰(粘罕)绝望了,眼看着东路大军主帅完颜宗望(韩离不)渡过黄河一直杀到开封,而他却过不了太原城这一关。

东西两路大军围攻开封的战略已经成了泡影,完颜宗翰只能坐看东路军完颜宗望的表演了。



东路军南下的战略和当年辽萧太后发起的袭击战基本一致,目标直指帝国的心脏开封,而不在乎沿途城塞的得失,所以在熟知河北等地军情的郭药师带领下进展神速。宣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金军南下保定、安肃,攻而不克后绕保定、安肃而过,进围中山。中山在守将詹度的率领下顽强抵抗,同样没有攻克,金军再度绕城而过,随即攻克庆源、信德府,进至邯郸,到达了黄河岸边。

东京城内的君臣们,此刻正在忙些什么呢?

最初女真人入侵的战报十万里加急送到东京时,赵佶正在行郊礼祭拜天地祖宗,大臣们为了不影响典礼进行,竟然将战报隐匿起来不报。随即金国人的使臣到了东京,向昔日友邦正式下达了两国开战宣言,白时中、李邦彦两大执宰才知道了宋金全面开战的军情。两位执宰商量下来,觉得这事太大,若给赵佶讲了,怕徽宗皇帝那脆弱的小心脏受不了,索性也不向皇帝通报,封了些红包给金国使臣后把他们打发走了。

直到十二月十六日,童贯风尘仆仆地赶回东京,赵佶才知道了女真人全面入侵的消息。而这个时候,西路军已经到了太原城,东路军则到了赵佶的老家保定。

震惊是正常的,反省是必然的,被当头棒喝的赵佶还是做了一件皇帝在国难当头时应该做的事。

下罪己诏。

草拟罪己诏的是殿堂大学士尚书右丞宇文虚中(此人南渡后主动出使金国,曾密谋劫回钦宗,被认为南宋第一巨谍),宇文大才子早对当朝这帮家伙不满,于是洋洋洒洒地把赵佶及其心腹骂了个体无完肤。

赵佶听了宇文虚中替他拟的罪己诏后,那脆弱的神经确实无法承受帝国从天堂跌落至地狱的速度,他知道,臣子们骂他有多狠,就证明帝国遇到的危机就有多严重,从诏书中他听到的不是自责,而是恐慌。

赵佶的这种恐慌,一百二十年前,当辽国的那位疯女人萧燕燕举国之兵,绕过帝国在边境设下的重重关塞,不顾一切朝东京扑来时,他远房的高祖父赵恒也和他一样经受过,那时,他那个高祖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也是逃。

可是那时候他身边有寇准这样的文臣,不怕死也不怕事,死命拉着他去澶州,连打带哄逼退了萧老婆子,虽然花了点钱受了点惊,但总算是保住了国土,并换来了宋辽百年的和平。

现在赵佶身边还有谁呢?蔡京,那位老得见了他跪都跪不下去的糟老头?还是蔡家那几兄弟?童贯吗?童大帅去掉了虎皮就是猫,现在还是只人人喊打的病猫。老帅哥王黼吗?还是白时中、李邦彦?

看来看去都不靠谱,赵佶的心更慌,他觉得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要跑,当然得留人看家,太子当然是不二人选,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赵佶知道女真人入侵消息几天后,太子赵桓被任命为开封牧。

开封牧可不是一般的官职,通常是太子临时或永久接掌政权前担任的官职,从这个任命可以看出,徽宗皇帝跑路的想法已经很明显。

没有人拦轿子,没有人磕得头破血流求他留下,以前的几个跟班(童贯高俅之流)在悄悄收拾行李,准备跟东家走人。之前大搞宋金联盟,现在金国人打过来了,他们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趁现在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女真人入侵上面还没来得及找他们秋后算账赶紧溜。

但还是有人叫住了赵佶,说走可以,得把太子爷名分给定了,有名有分才好主持工作。

带头闹事的是李纲及吴敏。

宣和七年十二月,在李纲横空出世成为帝国的救世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李纲的背景和身世。

李纲字伯纪,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李夔虽是文人出身后来官至龙图阁待制,但却有长期在西边任职参与对抗西夏的军事经历。他在任鄜延帅幕僚时,西夏人数十万来侵延安,敌众我寡,守将准备弃城逃跑,李夔却坚持按兵不动积极备防,最终使西夏人望城退却。那时李纲正值少年,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事,对他日后的影响颇大。

李纲祖籍是福建邵武,而其父亲在政见上也属于新党,这让李纲和同出于福建籍的蔡氏父子拉扯上了不少关系。不少野史也记载他和蔡攸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和他能在进士后五年(政和二年到政和八年)的时间里就能从小小的国子正跃升到副部级的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有很大关系。

相比较李纲进士后在政坛上的一帆风顺,李纲的进士之路却并不平坦,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才跨过了进士的门坎,这让他在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