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伧晗恪⒊料恪⒄聊浴⒐鹌ず汀捌渌教夭薄T诼蠹印⒙蟮啬恰⒕刻苟”ひ约傲胶恿饔虻囊涣劭诤统钦蛑校寄芸吹接烫倘舜邮旅骋捉涣鞯纳碛啊K腔蛊窘杪缴贤ǖ来┕醒堑执镏泄局谢峋透翊锖筒ㄋ梗蛟谌ネ投撕臀阡昂佣渴笨缭娇扇场U庑┞废呱系墓丶阒皇抢锖D习兜睦狄粒涸鸫砝醋愿呒铀鳌⒍健⒖扇推渌菰厍幕跷铩U庑┗跷锼坪跏窍仍谥於沓牵↗urjān,即今伊朗北部的戈尔干Gorgan)过关——可能还有关税,然后再运往瑞伊。10世纪的一位阿拉伯作家写道:“真是令人震惊,这里竟是全球的贸易中心。”
    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同样受到商业机遇的诱惑。说起维京人(Viking),我们自然联想到横渡北海向不列颠和爱尔兰发起的进攻,想到穿越迷雾、满载海盗准备实施强暴和掠夺的北欧龙头长船,或许我们还想问,为什么这些维京人能在哥伦布探险之前几个世纪就已经抵达了北美。但在维京时代,这些最勇敢、最强壮的勇士并未把目光投向西方,而是东方和南方。很多人获得财富和名誉的地点不仅限于家乡,还包括被他们征服的新领域。在东方,他们留下的足迹并非如他们在北美的那样微不足道、转瞬即逝,他们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并以那些通过波罗的海、里海和黑海三大水域系统的贸易商、旅行者和入侵者的名字命名——这些人叫罗斯(Rus),或拼写为rhos,这也许是得名于他们的红发(red hair),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擅长划桨(oar)——他们就是俄罗斯(Russia)的祖先。
    鼓励维京人开始向南方开拓的,其实还是商业利润的诱惑和伊斯兰世界的富有。自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人就开始与草原部落和巴格达的哈里发积极沟通。他们的聚集地沿奥得河、涅瓦河、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Dnieper)分布。随着商人们将货物从南方带来,在这些居住地上逐渐出现了市场和贸易站。斯塔拉雅拉多加(Staraya Ladoga)、茹里科沃葛洛帝什(Rurikovo Gorodische)、贝鲁佐罗(Beloozero)和诺夫哥罗德(Novgorod,就是“新城”的意思)都是新的据点,它们将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延伸到了最远的地方——北欧。
    维京人的长船非常著名。经过他们的改造,这种船的体形很小,便于在河道、湖泊等狭小水域中自由行驶。用这些单体小船远距离航行是十分危险的。一份10世纪中叶汇编于君坦丁堡的资料记载了维京人向南航行途中遇到的险情:德涅斯特河(Dniester)上的险峻航道非常危险,狭窄的拦河坝之下满是露出水面的岩石,“就像是一簇岛屿。此外,一边的水急如泉涌,另一边的水飞流直下,隆隆的巨响着实令人胆战”。这一危险河段有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昵称,就叫“别打瞌睡”。资料中还说,那些“罗斯人”特别容易受到攻击,掠夺者看到险峻航道上疲乏的旅行者,一定找机会下手。半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会等到货船被拖出水时发起攻击,抢夺所有货物后迅速消失。于是人们开始雇佣护船的卫士,以戒备突然的袭击。如果斯堪的纳维亚人得以顺利通过危险地段,他们便会聚集在一座小岛上,用小公鸡作为祭品,或将木箭钉在圣树上,以此感谢那些保佑他们的神灵。
    那些能在里海和黑海地区的市场中确保安全的人至少要身体强壮。“他们精力旺盛,耐力持久。”某穆斯林作家羡慕地写道。伊本?法德兰也提到,罗斯人身材高大,“像棕榈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全副武装,非常危险,“每个人都带着板斧、长剑和匕首”。
    他们的行为更像冷酷的犯罪团伙。比如,虽然他们并肩抵抗敌人,但他们之间并非相互信任。“他们从不敢单独行动、放松警惕,”一位作家写道,“并总会带三个随从负责保护自己,人人手持长剑,因为他们互不信任。”没人会觉得抢劫同伴是不当行为,哪怕把他杀了。他们经常纵酒狂欢,当着别人的面尽情做爱。任何人得病后都会被抛弃。他们的装扮也很特殊:“从脚趾到脖颈,每人都有深绿色文身,图案还各不相同。”这是一些生活在艰难时代的硬汉。
    他们会从事白蜡、琥珀和蜂蜜贸易,同样还有阿拉伯世界非常崇尚的精致长剑。不过,另外一条商路似乎更赚钱,并导致大批的资金流先是向北流动,然后又沿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的河道返回。我们在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的墓穴里发现了大量来自叙利亚、拜占庭甚至是中国的丝绸,足以证明以上的推断。而且这些一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批当时买回的丝织品都未能留存下来。
    钱币上的文字最能说明当时与远方地域之间的贸易规模。沿着河道北上,在俄罗斯北部、芬兰、瑞典,特别是哥德兰岛(瑞典最大岛屿)等地发现的大量钱币表明,维京罗斯人曾与穆斯林有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据一位货币学专家估算,当时从伊斯兰土地上带回的钱币总额可能达到千万甚至上亿——若以现代概念讲,那可是数十亿美元的贸易额。
    从斯堪的纳维亚至里海,旅程长达3000英里,长途货运的风险和艰辛需要丰厚的贸易利润加以回报。因此可以想象,货物必须大批量交易,这样才能确保可观的收益。通过水路运往南方的货物有很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是奴隶——贩卖人口可以赚大钱。
    
    第七章
    
    奴隶之路
    罗斯人在奴役当地百姓并将他们运往南方的时候的确表现得残酷无情。以“块头、体重和勇猛”著称的维京罗斯人,原本就是“毫无文化,靠掠夺为生”,一位阿拉伯作家这样评价。遭到迫害的主要都是当地土著,被抓的人实在太多,于是人们给他们取了个名字:斯拉夫人(Slav)。从此他们都成为了失去自由的人:奴隶(slave)。
    罗斯人对待俘虏非常仔细。“他们善待奴隶,并让这些人穿着得体,因为对他们来说,奴隶是一种贸易商品。”某同时代人这样说道。这些奴隶是通过河道运送的,那里河网交错、水流湍急。漂亮女人的价格特别高,通常被卖给可萨人和伏尔加保加利尔的突厥人,这些人会把她们再转卖到南方——当然,这些都是罗斯捕手和她们性交完之后的事情了。
    奴隶是维京社会的关键组成,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不列颠群岛上的大量文献和资料表明,维京长船的袭击通常都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强奸或劫货,而是为了抓人。“上天啊,救命吧,”9世纪的一位法兰西祈祷者恳求道,“残忍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毁了我们的国家,抓走了我们的孩子。求求您让我们躲过这些恶魔。”手铐、脚铐和枷锁在奴隶之路上随处可见,特别是在欧洲东部和北部的贸易通道之上。最新研究发现,人们以前认为是贩卖牲畜时用的圈笼,其实是用来装载奴隶的。这些奴隶将在诺夫哥罗德“高街”(High Street)和“奴街”(Slave Street)的交叉口集市上被出售。
    人们疯狂地追逐奴隶贸易的利润。尽管一些斯堪的纳维亚人从地方当局获得了在新地区掠夺和贩奴的特殊许可,但其他人也不甘放弃。“只要他们抓到人”,他们就会进行私下交易,9世纪北欧某位见多识广的教士这样写道,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奴隶卖给同伙或者蛮族”。
    许多奴隶都被交易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如一首挪威古诗《里格叙事》所言,世人可简单分为三种类型:贵族、自由人和奴隶。但也有很多奴隶被送到价格更高的地方:没有哪个地方比阿铁尔有更多的需求,没有哪个地方比阿铁尔有更富足的市场,因为它最终将供应巴格达和亚洲腹地,供应伊斯兰世界的其他地方,包括北非和西班牙。
    有钱人愿意出高价,这极大地刺激了北欧的贸易增长。从出土的钱币来看,9世纪下半叶曾呈现出贸易繁盛期,波罗的海和瑞典及丹麦南部,特别是海泽比(Hedeby)、比尔卡(Birka)、沃林(Wolin)和隆德(Lund)等城市都得到了快速扩张。钱币的发现地点沿着俄罗斯境内的河道一路扩散,说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出土钱币还一直延伸到中亚,特别是撒马尔罕、塔什干、巴尔克等地,沿着传统的贸易、运输、交流路线直通今日的阿富汗国境。
    这些富庶地区对奴隶的需求非常迫切。除了来自北方的奴隶,人们同样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进口了大批的奴隶。有位商人夸口说,他一个人就在波斯市场上卖掉了12000名奴隶。还有的奴隶来自中亚的突厥部落。据一位当时的作家说,这些奴隶价格更高,因为他们性格勇敢、比较聪明。另一位则说:“挑选最好的奴隶,最佳地点就是突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奴隶可以和突厥奴隶相比。”
    对比罗马帝国的奴隶人口(已有大量细致的研究),我们也许能推断出当时奴隶贸易的规模。近来的研究发现,在罗马帝国的全盛期,若想维持奴隶人口的水准,则需要每年买进25万到40万名奴隶。即便假定人均需求量差不多,阿拉伯语世界的奴隶市场也要大得多,因为它的疆域从西班牙一直延伸到阿富汗,也就是说,奴隶交易的数量远远大于罗马帝国。虽然资料有限,但仍有份文献可以帮我们估算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奴隶规模:哈里发和他的妻子每人都拥有一千名奴隶女孩;另一份文献则说他们拥有的奴隶不下四千。拥有奴隶在伊斯兰世界太司空见惯了,因此没太多记载,就跟罗马帝国一样。
    罗马同样是奴隶买卖的重要参照体。在罗马世界,凡在境外抓获奴隶都有奖励,奖品的贵重程度依奴隶的长相和谈吐而定,竞争非常激烈。个人偏好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某位知名贵族就坚持要求奴隶整齐划一,必须是同样招人喜爱、同样年纪。伊斯兰世界的口味也差不多,一本稍后问世的贩奴指南手册证明了这一点。“在黑人奴隶中,”一位11世纪的作家写道,“努比亚(Nubian)的女人最受欢迎,她们温柔,而且懂礼貌。她们身材苗条,皮肤光滑,比例匀称……好像天生就是服侍主人的。”贝雅族(Beja,分布于今苏丹、厄立特里亚和埃及)女子“面色金黄,容貌俏丽,身材精致,肤质柔滑。若是她们在年轻时被弄到了国外,那可是最极品的床上伴侣”。一千多年以前,钱买不来爱情,但钱能帮你得到想要的东西。
    其他贩奴指南也提到了类似的信息。“购买奴隶时需要谨慎,”11世纪另一位作家、波斯名著《卡布斯教诲录》(Qābūs…nāma)的作者说,“买奴隶很有难度和技巧,因为他们看上去都很好。”但事实正好相反。他还说,“很多人认为购买奴隶和购买其他东西一样简单”,其实不然,购买奴隶的技巧可以“算得上哲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了”。请注意那些面色金黄的人——那是痔疮的症状;还请注意那些相貌英俊、头发蓬松、眼神漂移的男子——“那是一种要么纵欲过度、要么可能从事拉皮条的男人”。做买卖时,要“给双方施加压力并认真观察”,注意捕捉任何炎症或疼痛的迹象,特别注意“隐藏的缺陷”,如口臭、耳聋、口吃或牙龈不健康的情况。作者说,如果能遵守这些原则,你日后就不会失望。
    奴隶市场在欧洲蓬勃发展,那里挤满了准备被贩往东方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当然,他们也可能被卖到科尔多瓦的宫廷,那里在公元961年就已有13000多名斯拉夫奴隶。到了10世纪中叶,布拉格(Prague)发展成为主要商业中心,吸引着维京罗斯人和穆斯林商人到此交易锡器、皮革和人口。波希米亚(Bohemia)地区的其他城市则是购买面粉、大麦和家禽的好去处——当然也有奴隶。一位犹太旅行者说,这里的奴隶价格相当公平。
    奴隶通常被当作礼品供奉给穆斯林统治者。如10世纪初,一位从托斯卡尼(Tuscany)前往巴格达的大使给阿拔斯帝国的哈里发穆克台菲(al…Muktafī)带了很多贵重的礼品,有宝剑、盾牌、猎犬和宠物鸟,另外还包括20名斯拉夫阉人和20名姿色绝佳的斯拉夫姑娘。年轻美丽的花朵被当作货物出口到另一个世界供他人享用。
    长途贸易的规模相当之大,易卜拉欣?伊本?亚古伯(Ibrāhīm ibn Ya?qūb)对美因茨(Mainz)市场颇感震惊:“太难以置信了!在如此遥远的西方地域,你能看到只有在东方才能出产的香水和香料,比如说胡椒、生姜、丁香、甘松和高莎草。这些植物在印度有很多,都是从那里进口的。”他的吃惊还不止于此:银质的迪拉姆被用作货币,甚至还有撒马尔罕铸造的钱币。
    事实上,伊斯兰世界货币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公元800年前后,英格兰麦西亚国(Mercia)国王奥法(Offa)(著名的防威尔士人入侵的矮石墙的建设者)就模仿伊斯兰金币的设计来铸造自己国家的钱币:一面印有“奥法王”字样,另一面则是仿制拙劣的阿拉伯文——而这对该国臣民来说可能毫无意义。大量银币窖藏在兰开夏郡(Lancashire)库尔谷(Cuerdale)中被发现,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中同样收藏着许多铸造于9世纪的阿拔斯钱币。这些货币能抵达不列颠群岛的偏远地带,足见伊斯兰市场的影响之远。
    出卖奴隶的收入支撑着9世纪欧洲进口贸易的飞速增长。靠着在大规模人口买卖中赚取的资金,人们对一些紧俏奢侈品——丝绸、香料和药物的需求量开始增加。从贪婪的人口交易中获利的不仅是维京人,凡尔登(Verdun)商人在买卖阉人过程中也赢得了巨额利润,买家通常是来自西班牙的穆斯林。从事长途贸易的犹太商人同样深深涉足于“少男少女”(包括阉人)的交易——如这一时期的某阿拉伯文献所说。另有其他资料表明,犹太商人在将这些“少男少女的奴隶”带出欧洲时,会对男孩子实施去势手术,以符合某种残忍的合格认定程序。
    贩卖奴隶的利润如此诱人,不仅仅是欧洲人将奴隶售往东方,穆斯林商人同样卷入了这样的生意。他们从伊朗东部袭击斯拉夫人的土地并抓捕奴隶,尽管被抓的奴隶并“没有被去势,幸而保留了身体的完整”。但这些被抓的人最终还是会成为阉人,因为这样售价更高。当时的一位阿拉伯作家说,如果有一对斯拉夫双胞胎,哥哥被阉,那么他肯定会比未被阉割的弟弟更灵巧,“在智力和沟通上”更活跃,而弟弟则总是无知、蠢笨,显示出斯拉夫人天生的单一思维。阉割被认为能够净化和改进斯拉夫人的头脑。该作者还说,虽然阉割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并不适用于“黑人”,“黑人的天生才智”会因去势而减损。斯拉夫奴隶的买卖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都影响到了阿拉伯的语言:阿拉伯语中的“阉人”(?iqla逼)一词就来自一种斯拉夫族群的名称?aqāli逼。
    穆斯林商人在地中海地区非常活跃。北欧各个地方的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带到马赛(Marseilles)繁忙的奴隶交易市场——通常还会经过鲁昂(Rouen)这样的二级市场,爱尔兰和佛兰德(Flander)奴隶将被在这里卖给第三方。罗马是另一个奴隶贸易的中心(尽管有人反对这种说法)。公元776年,教皇哈德良一世(Pope Hadrian I)指责有些人将人口像牲畜一样贩卖,居然将男人和女人卖给那些“不值一提的撒拉逊人”。他指出,有些奴隶是自愿卖身上船前往东方的,但“那都是被逼无奈”,近来的饥荒和贫困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好在我们从未干过卖掉基督徒同伴这样令人羞耻的事情,而且上帝也不会允许我们这么做!”他写道。地中海和阿拉伯世界的奴隶贸易影响甚广,连人们日常打招呼都和人口买卖有关:在意大利,人们相互打招呼都说“schiavo”,用的还是威尼斯口音,其实这个词就是“奴隶”的意思;西班牙文的“Ciao”的原意并非“你好”,而是在说“我是你的奴隶”。
    然而有人认为,基督徒被抓并被卖给穆斯林当奴隶是不可避免的。德国西北部不来梅城(Bremen)的主教林伯特(Rimbert)就持这种看法。他曾在9世纪末远游到海泽比(Hedeby,位于今德国和丹麦的边界)市场,赎回那些声称自己信仰基督教的奴隶(对不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奴隶自然不屑一顾)。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敬重宗教。在那些对贩卖奴隶毫无愧疚之心的人贩子中,有一群居住在亚得里亚海(Adriatic)北岸荒芜的潟湖岛礁上,他们靠着奴隶贸易和他人苦难积攒起来的财富,将为日后华丽转身为中世纪地中海上的耀眼明珠奠定基础——这个地方,叫威尼斯。
    威尼斯人在商业上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这片原先的珊瑚湖沼之地,靠着从大规模的东方贸易中获得的巨额收益,摇身一变成了一座点缀着精美教堂和奢华宫殿的富丽都市。今日的威尼斯是古代辉煌成就的缩影,但让威尼斯崛起的星星之火却发端于无情的人口贩卖。早在8世纪后半叶,也就是威尼斯刚刚成为定居地的黎明时期,当地商人们就已参与到奴隶交易当中——尽管当时交易量并不大,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见到收益和利润。他们真正得到收获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大批买卖的协议被签订,威尼斯人同意遵守奴隶贸易中的限制条款,包括归还从意大利其他城市非法运送到威尼斯出售的奴隶。这些协议实际上都是对威尼斯迅速崛起的一种反制,那些受到利益威胁的人企图借此剪去威尼斯逐渐丰满的羽翼。
    在短期内,这些限制条款会被想方设法地规避,他们会派一些突袭团伙从波希米亚和达尔马提亚(Dalmatia)抓捕非基督徒,然后将其出售获利。但从长期看,贸易活动又逐渐恢复了原样。9世纪末的一些协议表明,威尼斯人只是在敷衍那些禁止贩卖自由人的当地统治者。根据某些指控说,威尼斯人经常卖掉从邻邦土地上抓获的人,无论他们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
    随着时间的推移,奴隶贸易的规模逐渐缩小——至少在东欧和中欧是如此。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维京罗斯人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长途人口贩卖转移到花天酒地的社交生活上。他们还开始眼红可萨人在阿铁尔等城镇获得的贸易收益,因为可萨人加大了对过往货物的征税力度。波斯著名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Hudūd al…?ālam)中记载,可萨的经济基础在于它的税收:“可汗的安宁和财富大多归功于海上贸易关税。”其他穆斯林学者也一再提及可萨政权从商业活动中征得的高额税款,其中包括向首都居民征收的人头税。
    同样引起维京罗斯人注意的,还有各个称臣部落缴纳给可汗的年贡。罗斯人开始逐一征服这些部落,迫使他们向新霸主效忠、进贡。到了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中部和南部的斯拉夫部落不仅要向斯堪的纳维亚人进贡,而且还被禁止“向可萨进贡,因为没有那个义务”。所有税款都应该交给罗斯国的统治者。爱尔兰也同样如此,在那里,保护费竟逐渐取代了人口掠夺。圣伯丁(St Bertin)的编年史记载说,在遭受连年的袭击后,爱尔兰人同意向罗斯统治者支付年贡,以此来换取和平。
    在东方,罗斯人带来的持续不断的压力,不久便引发了他们与可萨人之间的直接冲突。罗斯人先是对里海地区的穆斯林贸易集市发动一系列“血流成河”的袭击,之后开始“疯狂掠夺”,最后可萨人本身也受到了直接攻击。公元965年,阿铁尔被洗劫一空,全城被毁。“如果还有片叶子留在树枝上,罗斯人也会把它揪下来,”一名作家说,“(可萨)没有留下一颗葡萄或一粒葡萄干。”可萨的败落打破了原先的平衡,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利润开始以更大的数额流向北欧,正如沿俄罗斯水路发现的大量窖藏钱币所显示的那样。
    到了10世纪末期,罗斯人已成为西部草原上的主要势力,占有从里海、黑海远跨至多瑙河流域的大片疆土。一份资料谈到他们繁盛的市场,你能在这里买到“黄金、丝绸、葡萄酒、各种希腊水果、白银、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的马匹,还有罗斯人的毛皮、白蜡、蜂蜜和奴隶”。然而,他们在这些土地上并非拥有绝对的权威。因为资源竞争,他们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通常十分紧张。比如,此时期佩切涅格草原半游牧族就成功抓获了一名罗斯的著名领袖人物,他们欢呼雀跃,并将此人的头颅镀上黄金,在庆祝仪式上朝这个战利品举杯共饮。
    不过在10世纪,当罗斯人还在为控制水路及草原地带不断努力时,通往南部的通道却已变得越来越安全,商业、宗教和政治运作也在循序渐进地发生转型。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度过了三百年稳定富足的日子之后,巴格达的哈里发陷入了一系列的混乱。繁荣昌盛削弱了中央和边远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此引发了地方权贵的相互竞争和摩擦。危机就此爆发:公元923年,巴士拉遭遇什叶派叛乱分子的洗劫;7年后,麦加受到攻击,克尔白天房中的黑色圣石被盗走。
    1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连年的严冬季节给穆斯林雪上加霜。食物短缺成为常态,“人们从马粪和驴粪中挑拣大麦粒为食”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一位作家写道,民间暴乱经常出现。正如一部美国编年史所称,10世纪50年代连续七年的粮食歉收让“很多人都失去了理智”,他们开始掠夺和攻击对方。
    一个新的王朝在内部动荡中诞生,即白益(Būyid)王朝。它在伊朗和伊拉克等哈里发核心地区建立了政治控制,虽然哈里发的领袖地位得以保留,但他的权力大幅缩减。然而在埃及,整个政权都被推翻了。据记载,什叶派穆斯林以前曾在北非建立了一个酋长国,或多或少地独立于巴格达和科尔多瓦的逊尼派主流统治,如今他们转移到了埃及的首都,当时叫福斯塔特。公元969年,尼罗河暴发了年度性洪灾,很多人陷入饥荒,革命风潮开始遍及整个北非。新的王朝君主统称法蒂玛(Fā?imid),他们作为什叶派穆斯林,在合法性、权威性和什么是真正的穆罕默德遗教上都有不同见解。他们的崛起对伊斯兰世界的统一性影响巨大:缺口已被打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有关穆斯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问题。
    时局的动荡以及由此导致的贸易下滑,是维京罗斯人没有沿着伏尔加河向里海扩张的原因之一。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注入黑海的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并将目光从伊斯兰世界转向了拜占庭帝国、转向了君士坦丁堡——即挪威民间传说中所说的“米科利加”(Mikli…garer),意思是“伟大都城”。拜占庭人对罗斯人不得不倍加警惕,因为罗斯人曾在公元860年向他们发起过一场大胆的突袭,让当时的居民和守卫官兵都大吃一惊。一位君士坦丁堡的元老哀号道,这些“勇猛残忍”的武士都是什么人?他们“扫荡乡村,毁灭一切”,“长剑所指,所向披靡,毫无怜悯,毫无珍惜”;那些最先死去的人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给随后而来的灾难敲响了警钟。
    进入君士坦丁堡市场的罗斯人是受到当局严格限制的。10世纪的一份条约写道,任何时间段,单次入城的人数最多不得超过50人;要在指定的城门入城;必须登记人名,行动有人监控;他们能卖或不能买什么东西也有规定。他们被当作应该小心对待的危险分子。不过,随着诺夫哥罗德、切尔尼戈夫(Chernigov)特别是基辅(Kiev)这些贸易站点发展成为永久居住地,双方的关系也开始逐渐走向正常。罗斯统治者弗拉基米尔(Vladimir)于公元988年皈依基督教一事也很关键,这不仅导致了当地教会网络的建立(由君士坦丁堡的教士牵头指导),帝国的文化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被借鉴到了北欧——从钱币样式到宗教器物,从教堂设计到罗斯人的装束,影响渗及方方面面。随着罗斯的经济更具商业性,传统的武士社会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都市化、全球化。贸易者们用桦树皮书写着账单和收据,从拜占庭运来的葡萄酒、食用油和丝绸等奢侈品被销往各地。
    罗斯人的目光从伊斯兰世界转向君士坦丁堡,是西亚局势动荡的结果。继任的罗马皇帝想利用阿拔斯政权的动荡和危机捞取利益。拜占庭的许多东部省份曾经在穆斯林的征服行动中丧失,这导致了帝国行省管理结构的根本性重组。然而到了10世纪上半叶,局面开始逆转:安纳托利亚(Anatolia)地区上那些曾被用来向帝国领土发动进攻的基地被一个个地收复;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也被夺回,几十年来一直在阿拉伯海盗控制下的东地中海和爱琴海重获安定;然后在公元969年,作为主要商业中心和纺织品生产中心的著名城市安条克也被帝国拿下。
    这一逆袭对基督教世界来说是一种强势复兴。大量的资产和资金开始从巴格达向君士坦丁堡转移:以前缴纳给穆斯林政权的税金和商业收入,如今统统流进了帝国的金库。这同时还预兆着拜占庭黄金时代的开始:一个让哲学家、学者和历史学家尽情复兴艺术和文化的时代,一个大规模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创立各种学院特别是法学院(培养法官以监督扩张之后的帝国的运作)的时代。拜占庭还是10世纪末巴格达与埃及关系破裂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10世纪80年代末,罗马皇帝巴西尔二世(Basil II)与新登场的法蒂玛哈里发达成协议,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并承诺让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每日祈祷咏颂法蒂玛哈里发的名字,而不是对手巴格达阿拔斯哈里发的名字。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焕发了新生,而阿拔斯的哈里发则只能陷入自省和担忧。东方贸易通道也随之改变,原先的可萨和高加索的内陆通道开始向红海通道转移。陆上通道曾给梅尔夫、赖伊和巴格达带来过辉煌,现在却被海上的货运路线所替代。福斯塔特、开罗特别是亚历山大港的重新崛起已是确定无疑,中产阶级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拜占庭有天时地利,很快就开始享受到与法蒂玛建立商业联系的成果:据阿拉伯和希伯来资料,自10世纪末开始,从埃及各港口始发和入港的商船昼夜不停,它们的目的地都是君士坦丁堡。
    埃及纺织品在东地中海地区的价格不断走高。当时的作家兼旅行家纳西尔?霍斯鲁(Nā?ir…i Khusraw)写道:“我听说拜占庭统治者曾给埃及苏丹传信,他愿以他治下的一百座城池来换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