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叹息-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王?
美国学者西格雷夫在他那本极为畅销的慈禧传记《龙夫人》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说同治皇帝、皇后、荣安公主的一连串离奇死亡背后有阴谋的话,那最大嫌疑人不是慈禧,而是恭亲王。
西格雷夫首先排除了慈禧太后“作案的动机”:无论如何,阿鲁特能够成为同治的皇后,必定是经过慈禧的首肯;而自己的孙子(如果阿鲁特真怀孕的话)能继位,对慈禧的地位不仅没有伤害,而且还将“给她在下一代中的安全提供保证”。其实,西格雷夫没有提到,作为太皇太后,并不必然丧失自己的权力,清代初期的孝庄太后,就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在其孙子康熙皇帝的早期,成为执掌实权的摄政者,而不是康熙的生母。太皇太后摄政的难度,并不比皇太后摄政的难度高多少,两者都是同样的权宜之计而已,关键在于政治力量的平衡。
西格雷夫还引用了一个此前没被人关注的细节:就在一连串死亡发生的时候,慈禧本人也身染重病,并且蔓延了8年之久。加拿大华裔学者邝兆江在其由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着作《百日维新的碎片》中,考证了慈禧太后一直患有严重的肝病。而在1875年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发回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明确地说:“(慈禧)太后,两位摄政者中更有权势的一位,也病得很厉害……数月以来,(慈禧)病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街头百姓中每天都有入预期她会死掉,甚至有好几次谣传她已经死了。”
谁给慈禧所有的直系家庭成员下了毒呢?恭亲王嫌疑最大据此,西格雷夫问道:“到底是谁给慈禧所有的直系家庭成员下了毒呢?恭亲王毫无疑问有最强烈的动机,但他并不会弄脏自己的双手。如果真的有必要下狠手的话,自有李鸿章这把老练的解剖刀替他完成这项秘密的外科手术。”而他认为,恭亲王的动机在于,“同治已经给亲王带来了10年的麻烦和阻碍,恭亲王的恼怒可能转嫁到了慈禧头上,怪她没有对儿子采取强硬手段,因而牵涉到了亲王自己的利益……无论是谁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总归是有人决心要干掉同治,还有他的皇后、他的母亲和他的异母姐姐,就好像是为下一拨食客匆匆打扫宴会的餐桌。”
恭亲王的性格是绵里藏针的,在阴柔的外表下,却是一种果决,这在其打倒肃顺等“八人帮”及解散阿思本舰队时展露无遗。当他在慈禧身后,高举旗帜、高喊万岁时,慈禧如果真能对他彻底放心,慈禧就不会成其为慈禧了……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整个慈禧陵墓花了这么多钱,究竟豪华到什么程度,后人是没有办法想像的。而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根据后来李莲英的回忆: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还有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七百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整棺的奇珍异宝,聚起的自然是巨祸。她闭上眼仅20年,一位巧取豪夺横抢暴掘的大盗,将黑手伸向了她,并将她毁棺抛尸。 慈禧的尸体后来被溥仪派来的人简单收拾后仍旧放进了原来的棺椁里。尸体还在东陵,还在她原来安葬的地方。东陵盗墓案曝光了以后,溥仪就和当时的国民政府交涉了,派了几个亲王和王妃去慈禧的地宫里检查,看到慈禧的尸体被扔在地宫的地上,身上的衣服和珠宝都被盗墓的拿走了,几个王妃就把她的尸体重新放到棺里,她的金丝楠木的棺材是不是被偷了我不记得了。反正就是草草的收拾了一下,然后把地宫的大门重新关好,封闭,原路退出。
☆、第三十四章 最后的叹息
第三十四章 最后的叹息
慈禧死之前的一个晚上,匆匆忙忙的把大清国未来的皇位定了下来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那天慈禧很是高兴的看着溥仪,还开了一个玩笑道“溥仪。你知道这后宫之中,到了晚上是不能有男人进来的!”!
溥仪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太监,慈禧笑了笑道“哦,他们都不算男人,他们是被阉了的太监,只有皇帝,就是天子,才能晚上待在这里,从今天开始,你爱新觉罗,溥仪将是大清国的第十三个皇帝”!
溥仪的辛酸一生 ,以往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对溥仪有些认识。当时通过一些历史史实,仅从一个学生的角 度去分析他,觉的他靠出卖自己的祖国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自己一时的舒适很可耻。 对他怀有强烈的敌视态度。
可是通过看电影《末代皇帝溥仪》以及电视剧《非常公民》,我对溥仪有了比较全面 的认识,对他的敌视态度有所减灭,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产生了些 许同情。
同情无错,虽然他的许多作为是可耻可恨的,但仅从他的经历来说,是可悲可 怜的。
溥仪(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他 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我们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待这件事。一个三岁的孩童知道什么呢?他不过是一个傀儡,空有其名罢了,可以说他 从开始当上皇帝就已经开始了他不幸的人生。
综观他的前半生,各个时期的他都只不过是个傀儡。从没有过真正的权利与自由。皇 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
直到后来他成为 东洋人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 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悲哀。这又有何值得羡慕的呢?一介 平民至少还有选择爱情的权利。而他呢?
他的一生没有真正的得到过什么,他一生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
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他甚至连自己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 的女人们,要不疯了,要不死了,要不就离他而去。末代皇帝,是这个人这一生的宿命 。
直到最后他永远告别了皇帝的身份,他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告别了皇帝的身份,得到精神的解脱,可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转变。紧接着他又开始 忍受肉体的折磨。紫禁城上空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尤其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更使他饱尝人生的辛酸……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只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一个历史的牺牲品,一 个在命运旋涡里挣扎的人而已。
。正因如此,每一个记录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都有了忧伤 而华丽的基调。每一个看过他故事的人都不由深深感叹世事沉浮,无限繁华如过眼云烟 。只到新成立以后,年老的他才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欢乐人生。记的《非常公民 》中在最后有一个场景,晚年的溥仪开心地饲喂蚂蚁,看着快乐的孩子从身边跑过,天 空中是自由翱翔的鸽群……那可能是这个人这辈子度过的最平静的时光了。
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来说,他的人生是坎坷而辛酸不幸的!我对他也只剩下同情而溥仪
(1906~1967)
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3岁时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 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见张勋复辟)。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 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东洋人公使馆。1925年2月由东洋人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东洋军队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东洋人。1945年 8月14日东洋人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东洋人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五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天朝上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天朝上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着有《我的前半生》。
如果大家当中有些人不认识溥仪先生的话,那么请恕在下不怕班门弄斧的为大家先介绍一下:溥仪,即大清帝国末代皇帝宣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逝去,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改元宣统(1909……1911),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光绪皇后隆裕垂帘听政。1911年辛亥起义爆发,后在袁世凯逼迫下于 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之后按清皇室与袁世凯定下的优待条件 在皇宫里生活了十几年。1925年冯玉祥攻占北京,派部下将溥仪赶出皇宫,溥仪等人随即迁往天津静园。不久,东洋人攻占东北,秘密派人将溥仪等人接到长春,成立伪满洲国。1945年苏军出击东洋人,在机场俘获溥仪。不久溥被苏军遣送交回新天朝上国,被以战犯判入狱 。后毛泽东亲笔大赦溥仪。之后溥仪负责故宫的档案工作,六十年代逝于北京。
综观溥仪的一生,于国家于人民确实几无可圈可点之处,其逃往东北当汉奸背叛国家更加令人不齿。但是,他的一生,是与他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更加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自他三岁被慈禧确定为光绪的继承人始,就决定了他 一生的命运的悲剧性。在他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 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只是这个错,乃是与历史潮流相逆反的,更可悲的是这个重任牵扯进太多的“国”仇家恨,为了取得复国的成功,他不惜与昔日自己祖宗的敌人结成联盟。在东北,在名义上看,他似乎部分完成了恢复大清国的重任。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做东洋人人傀儡 上,建立在背叛这个国家之上。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天朝上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也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相反成了东洋人帝国的一部分。所谓的天朝上国,在他眼中俨然成为他的敌人,所以,在他的眼中,他决不是“汉奸”,因为他是一个满人,而不是汉人。因为汉人有负于他。他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恢复大清帝国,或许更有一层,就是要复仇,向灭掉他国家的“乱臣贼子”复仇,向失信于他的民国政府复仇。
平心而论,民国政府是有负于清王室的。1912年袁世凯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隆裕太后等逼宫,用的就是民国向清皇室优待条件来要挟。当时本来朝廷还是有很多主战派不肯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逼隆裕说,如果再迟一点答应,恐怕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就更差了。隆裕正是 看到这一点,亦是看到大清帝国大势已去,难挽狂澜,为了更多的为皇室争取尽可能多的条件,隆裕才力排愿议,愿意接受袁世凯的退位条件。否则,以清皇室的实力,即使是瘦死的骆驼,也会比马大,辛亥革命,恐怕也不会成功得这么 快。
在民国政府与清皇室签定的优待条件中,明确指出:一,大清皇帝尊号 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五,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其他还包括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隆裕正是看中这八条优待条件,才决定宣统退位的。但是民国政府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八条呢?没有。自宣统退位以来,陵墓就不断遭到盗匪挖掘,这是民国政府保 护不力的责任。祖宗的陵墓被掘,在对孝治为先的清皇室来讲,是断断不可接受的,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一。
其次,袁世凯的中华大帝国皇帝的就职仪式,是在故宫举行,是对溥仪的不敬,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二。
1925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赶出故宫,并把颐和园 收为民国所有,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三。
再次,冯玉祥纵容部下盗挖皇室陵墓,并使慈禧遗体暴尸荒野,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四。
冯玉祥部下为掩盖 盗墓的罪行,竟然将慈禧的殉葬品中的一颗夜明珠献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蒋 介石从此不深究,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五。
东洋军队侵并作为清朝的发祥地的东北,蒋介石对之拱手相让,亦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六。
综上观之,溥仪未曾负民国,而民国却有负于溥仪,有负于八条优待条件。是故溥仪要跑到东北去建立满洲国,甚至甘当东洋人人的傀儡 ,也有他的原因,正如金碧辉一样,身为清皇室的十四格格,却为了恢复大清帝国,甘当东洋人走狗,抛开政治及个人偏见,他们的努力,也是可以理解的。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着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同时,李淑贤女士还希望自己逝世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合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天朝上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关于溥仪的死亡很多人都有些疑惑!爱新觉罗·溥仪,是天朝上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皇帝,亦即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可能是世界上由“真龙天子”改造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终年61岁。
从表面现象上看,溥仪的直接死因是肾病。但肾病又是缘何而起的呢?
二、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生活上却仍然是衣食无虞,养尊处优的,也非常注意保养身体。在后世的回忆文章中,许多都谈到这一点。如《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就介绍了大量这方面的情况。
溥仪除了吃天朝上国传统的“补品”,还使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一些“***”。在伪满洲国时代,“他每天注射的都是德国拜尔药厂出品的双鱼牌荷尔蒙制剂,还有‘司保命’、‘安乐根’等注射剂。除有专门的御医,中医徐思允、西医黄子正外,还有专门给他打针的小瑞和当助手的毓恩。他去安东(今丹东市)‘御巡狩’(旅行)时,还带着这两个侄子,好每天打针。”“还有一个医生叫黄子正。他曾在长春市开了个大同医院,以后歇了业。不知是谁把他介绍给溥仪,主要是让他偷偷地给溥仪注射性激素针剂,如‘司保命’、‘安乐根’之类。”
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军俘虏,到1959年特赦,虽说处于关押和改造阶段,但对于他们那个群体,食品和基本的医疗条件是有保障的,劳动也很轻松,因此,除了性方面的低调外,溥仪的身体一直很健康。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满怀希望地迈进了一九五八年……
从前每次搬运煤炭和制作煤砖都用不着我们,我们从这年起才开始参加这项劳动。这时我的体质与往年大不相同了。在本组里我和老王、蒙古族老正与一个伪将官年岁较小,凡是重活大都由我们四个人做,我因此得到了锻炼,体质有了显着的增强,从前的毛病已全部消失。在制作煤砖的劳动中,我担任的是比较费力气的抬煤工作。这天因为所长和一些干部都来参加制作煤砖,大伙干得特别起劲。临完工,我和老宪又多抬了三满筐。
交工具的时候,我听见王看守员对一个同伴说:‘我看溥仪干活是实在的。他不挑显眼的干。’
我和老宪放下煤筐,到树权上拿衣服穿,所长笑着问我:‘溥仪,你的肩膀行不行?’
我看看肩膀,回答说:‘不痛不肿,只略有点红。’
‘你现在的饭量怎样?’
‘干饭三大碗,大饺子可以吃三十多个。’
‘不失眠了?’
‘躺下就睡着,什么病也没有了。’
在场的人不论是所方人员还是伙伴们,全冲我乐起来。显然,这是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笑声。我觉得受讥笑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了。”
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曾在《溥仪和我》一文中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北京饭馆吃饭(1962年),“一位白胡子直飘到胸前、像个老学究式的长者,很尊敬地走过来和溥仪握手,溥仪边吃饭边和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询问:)‘看您(指溥仪)身体满好的,请问今年高寿?’
(溥仪回答:)‘大爷您看呢?’溥仪反问了一句。
‘就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似的,不过……’老人端详了一阵,又开始掰动拇指计算了:‘宣统年是……’
‘我今年五十六了!’溥仪笑着告诉他。
‘不像,不像。’老人连连摇头,又很感叹地说:‘你现在一点架子也没有啊!’”
五十多岁的人在大街上可以被人认作四十几岁,可见溥仪显得年轻。
不仅外貌年轻,身体的内在素质和体力也是不错的,李淑贤记忆到:“一九六三年一年内,溥仪虽然也常患感冒,发烧,不断就医服药,但很快就能好转,从身体外观看,一直是挺健康的,精神也好。一九六四年间,溥仪先后两次在外地参观访问,能吃能睡,爬山涉水都不再话下。当时我真羡慕他,如果有他那样的好身体,就不至于常常‘掉队’了。”
“一九六四年里,我和溥仪随着全国政协参观团,两次到外地参观游览。一次到南方,一次到西北和中原。”“每天,我只能在宾馆附近转转,不敢走远,可溥仪一有机会就去爬山,我远看那陡峭的山峰真替他担心,可他安慰了我又去爬。”
可见,一直到溥仪50多岁时,他的身体还是保养的不错的,能吃能喝,能睡能走,甚至看起来“像一个40多岁的人”。
三、
然而,此时,病魔已经潜伏在他的身体中,没过多久,危险开始显现。
“使溥仪致命的肾癌的先兆,早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
溥仪发现溺血现象后,也曾到人民医院诊治,但未能作出诊断,只是注射维生素K止血。”
“一九六五年六月,溥仪在协和医院作了左肾切除手术。”
(李淑贤)“手术住院期间,溥仪每天都到医院看我,晚上也来。由于他当时也手术不久,切除了左肾,又有点儿累着了。而且右肾又发现了问题,出现了尿血现象。”
最终溥仪因为肾病死于一九六七年。他经历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值天朝上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时代,又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世情冷暖恐怕比旁人更加铭心刻骨。在获得新生以后,寻觅到知心的爱人,对生活满怀热爱和向往,即便处于**初期,溥仪也对“生”充满了强烈的企求。“十月十六日夜间十时,溥仪还以微弱而清晰的声音挣扎着向在场的李以和范汉杰说:‘我还不应该死呀,我还要给国家做事呀!’可无情的病魔还是吞噬了他。四小时以后,即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二时三十分,溥仪咽了最后一口气。”
这“无情的病魔”当然是肾病,然而,机体的其他各部都挺健康的的一个人,为何两肾都先后发生障碍,最终剥夺了他的生命呢?这可能是溥仪至死都要发出的疑问吧。
四、
有一种说法认为:溥仪有一个不良习惯,即早期过于频繁的**。据老太监和本人的回忆。他在9岁的时候在不良太监的引诱下就学会了**,并且很频繁。
过度**或性生活会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也叫肾虚。前列腺肿胀会压迫尿道,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肾炎是溥仪的死亡原因。
说溥仪早期**并引致成年后性无能(也可能有家族遗传等其他原因),由此不育是有充分依据的,在溥仪自己的回忆和他人的回忆中都有记载。但说由此引致前列腺损害,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则依据不充分。在《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中,他的家族成员……包括贴身随从、兄弟、侄子、前后几任妻子等,回忆的溥仪从“离开紫禁城”(1924年,溥仪18岁)到去世(1967年)之间的生活,就从未提到这种情形。可以想象,如果溥仪真是因为儿童时的不良行为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并导致长期尿淤积而感染肾脏的话,这些回忆中一定会提及的。
以现代生活看,**的人大量存在,但由此说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肾出血、肾坏死的,似乎还缺乏充分依据。绝大多数尿毒症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那么,还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肾脏受到伤害呢?
1967年10月17日北京的某个胡同里传来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大清国气数已尽,这个社会挺好的”……
……全书(完)
作者感言:这本书全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吧,也没想到能够写到这种程度,搜集素材搜集了一年多吧!有的时候都是晚上不睡觉,彻夜在码子,一年多了感谢各位的支持,让我走到了这一天!
☆、史书记载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
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日军240,616人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日军13,306人死伤(1,132人阵亡)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
第二步是吞并朝鲜。
第三步是进军满蒙。
第四步是灭亡中国。
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力。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