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随死殉-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送走衣飞石之后,谢茂才问太后:“出事了?”
“衣琉璃死了。”
太后揉揉额头,大宫女将一块写着字的白绢呈上来。
谢茂没有问太后消息来源。
这种白绢上用平平无奇的小楷写字,前后都没有标记,显然来自于太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渠道。
太后肯直接拿出来告诉他,就是没打算瞒着他。但他也应该知道分寸,不可能真的把太后束缚在后宫,让太后眼瞎耳聋不问世事。像太后这样的女人,哪怕再是没有权力欲望,她也不可能剥掉自己所有的倚仗,柔弱无依地选择只依靠儿子。
“年前才有消息说有了孕信,马氏还刻意进宫,讨了个老成的嬷嬷去裴尚书府上照顾,好端端的……”太后说得很隐晦,可她显然不相信衣琉璃是自然死亡。
衣琉璃是衣尚予独女,更是衣飞石极其爱重的妹子。根据衣飞石在谢茂跟前提及家人的频率,在衣飞石的心目中,衣琉璃是一个超越了衣飞金,感情等级能够与衣尚予齐平的重要存在。
这么重要的妹子死了,太后居然把衣飞石先哄去西北?这其中肯定有不可见人的玄机。
谢茂一目十行看完白绢,问道:“消息可信?”
“查不查。”太后答非所问。
“查。”
衣家的闺女是那么好欺负的么?堂堂镇国公府千金,父兄皆是守土开疆提兵十万的猛士,这样门第这样出身,若不是年纪不合适,聘进东宫做太子妃都绰绰有余了!皇室亲自做媒,下嫁裴尚书府联姻,才怀孕四个月就惨死在府中,这事儿不查明白,皇帝怎么给衣家交代?
太后才说:“消息是裴府老奴所传,碍于身份,知道些内情,未必都准确。既然要查,”她吩咐大宫女,“将裴府的人手提出来,听陛下差遣。”
谢茂都不知道太后到底还有多少张牌。裴璞府上的老奴居然是太后的眼线?既然是老奴,没个二三十年的年资,真当不起这个称呼。谢茂惊讶的不是太后眼线多,而是这眼线埋得也太长远了吧?
太后看出他的惊讶,解释道:“当年景宪文皇后初入宫,家中多有准备。”
景宪文皇后就是大林氏,太后的姐姐,文帝继后,谢芝的生母。
按礼法,太后尊称她的谥号,这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俩可是亲姐妹。如果谢茂仅仅是个王爷,嫡庶有别,太后尊称景宪文皇后也很应该,现在谢茂都登基做了皇帝了,太后完全有资格与亲姐叙家礼。说一句“你大姨母入宫时云云”,难道不比某某皇后入宫家里准备了什么,更清楚明白吗?
何况,景宪这个谥号,单拿出来也不算恶谥,然而,和文帝元后恭哀文皇后的谥号一比,二者交相辉映,稍微懂谥法的都能脑补出一场大戏了。①
连谢茂都知道避讳,从来不提文帝继后的谥号,太后却能用这样平淡的口吻,用文帝故意挑选的不算善意的谥号来称呼自己的姐姐?
谢茂记得很清楚,在他没登基之前,太后提起大林氏时都是满脸追忆,一口一个长姐。
又特么是装的啊!谢茂给这群被时代耽误了的影帝影后点个赞,突然回过味来。
“这和小衣有什么关系?”
衣琉璃死在裴尚书府,固然是皇室做媒把她错嫁了,可是,冤有头债有主,谢茂与太后都不是故意害她,衣飞石既不傻又不疯,不可能为此迁怒皇室吧?至于为此把他骗走吗?
太后轻叹一声。
大宫女小声解释道:“崇温县主出事前两天,曾差遣丫鬟前来皇庄送信。恰好大千岁领兵来‘勤王’,这丫鬟陷入战阵就没出来。”
衣琉璃出嫁之前,谢茂给了她一个县主的封号,所以大宫女称呼她为崇温县主。衣飞石特别喜欢这个妹子,谢茂还想过等她生了孩子,再给她晋一级封为郡君,哪晓得就死了?
衣琉璃出事前让丫鬟来皇庄送信,显然是向兄长求救。
——然而,那时候衣飞石已经不在皇庄了,南下替皇帝杀刺客去了。
这事情其实怪不得谁。就算衣飞石那时候在皇庄,衣琉璃的丫鬟也没能顺利把消息送到他手上就死了。谢沣带私兵来皇庄那一日,看上去是谢茂这边稳操胜券,其实细节上执行起来,情况特别混乱,若不是衣琉璃死了之后,太后差人从衣琉璃那边往外查,根本就没人知道在乱阵中死了个贵妇的丫头。
换言之,就算衣飞石留在皇庄,他一样不知道妹妹在求救,一样赶不及去救妹妹。可是,道理是这个道理,情感上却很难过得去。妹妹来求救了,我却远在千里之外,错过了她的哀求,她死了。
“她住在京城。镇国公与长公主也在京城。她为何不向父母求救,反而舍近求远送信给小衣?”谢茂一眼看出疑点。
太后没说话。
还能为什么?只能是因为衣琉璃觉得镇国公府危险,她不信任镇国公府了。甚至于衣琉璃的死,只怕也和镇国公府脱不开关系。
难怪太后如此小心谨慎。事情牵扯到衣尚予,像谢茂那么简单粗暴砍宗室的路数就行不通了。
谢茂也知道深浅,他斟酌了片刻,说:“先看看吧。”
衣琉璃是衣尚予的女儿,她死了,该喊冤该报仇的,都应该由镇国公府出头。若真是闹起来了,这官司必然会打到御前,那时候皇帝才好插手。现在怎么个问法?万一镇国公府真有点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一查给查出来了……掀了还是掩着呢?
“这事儿不该瞒着小衣。”
谢茂知道太后是想稳住西北,可是,他了解的衣飞石,从来就不是冲动莽撞、自私妄为的脾性。
“还请阿娘手底下人悄悄盯着,事情没明朗之前,暂时按兵不动。”他还有一帮子宗室要收拾呢,衣琉璃对他的意义就是衣飞石的妹子,活着他可以给些荣宠,死了他也不伤心,“儿臣给小衣去封信。这件事他迟早要知道,怎么处置问问他的意思也好。”
太后看着他的眼神有些惊讶,挥手命宫人退下,严肃地说:“信不能写。”
谢茂沉默。
“我知道你喜欢衣飞石,我也知道你们彼此信任。可是,谢茂。你已经出格了。”太后缓缓握住手指,“若你与衣飞石不是这一层关系,知道衣琉璃之死,知道衣琉璃死前曾遣人到皇庄送信,你会怎么做?”
扣下衣飞石,斩断衣家一切往西北联通消息的渠道,直至尘埃落定。谢茂很明白这个道理。
不过,他信任衣飞石,不是因为他爱衣飞石。是因为他了解衣飞石。他也了解衣尚予。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被“爱情”麻痹心智冲昏头脑,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要怎么守着江山。
只是重生的秘密没法儿向任何人说。在外人看来,他对衣飞石的信任宠爱与昏君无异。
谢茂不说话。这是“朕明白但是朕不认同”的意思,无声地抗争。
“你喜欢他,阿娘也不舍得杀他,所以阿娘放他走。这本来就是极其不明智的一个决定。”太后冷静果决了一辈子,儿子登基为帝让她松了心中那根弦,行事才会变得更柔软,哪晓得谢茂得寸进尺。
“你居然还要写信告诉他!——你怎么不一道明旨发往襄州,告诉衣飞金京中有变?”
“阿娘言重了。朕相信镇国公府不会……”
“你拿什么相信?遇刺当日盗走衣飞石弓箭的是谁?杀死谢珏(紫祁王)的是谁?那么正正好好把谢深摔死在显扬门前的又是谁?”太后忍了几日,终于忍不住了。
皇帝不信任谢范,不信任张姿,信任的居然是镇国公衣尚予!
这事儿不止让朝臣宗室瞠目结舌,更让太后觉得极其荒谬。她不知道谢茂重生了几次,她只知道儿子喜欢衣飞石喜欢到走火入魔了。她自问是个极其开明的母亲,她愿意接受一个男人做儿媳妇,她甚至把祖传的箭术九说都传给了衣飞石,但是,她现在觉得儿子太过分了。
明明京中有四万卫戍军,羽林卫作乱,直接调卫戍军护卫,一路平推多么稳妥?
皇帝不干!他要兵行险着,他要玩弄心术,他要任凭宗室蹦跶,为这一切作保的不是近在眼前可以信任的黎王谢范,而是长子在西北拥兵十万、声势冲天的衣尚予?他凭什么相信衣尚予?就因为他喜欢衣飞石?简直是荒谬!
作者有话要说:
①文帝元后谥号恭哀。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文帝继后,大林氏的谥号景宪。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又,景,武也。
第83章 振衣飞石(83)
这是太后第二次疾言厉色训斥谢茂了。
上一次母子二人起冲突,那是在八个月之前。当时谢茂一意孤行,非得在锦衣卫衙门之内另立门户成立听事司,以龙幼株为长官,用宫婢太监为爪牙,法外用私,监察天下。
谢茂成立听事司衙门,监察百官是幌子。
他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在吏部选官之外,留一道口子让女子入仕。
他是真给“侄儿”这种生物弄怕了,第一辈子死在谢琰手里,第三次重生死在谢沣死里,吃了两次亏还学不乖吗?说是迷信也好,说是偏执也罢,反正他这辈子绝不会立侄子为储君。
将皇位传给侄女,就是个挺起来很奇葩也很符合谢茂三观的想法。
谢团儿是谢茂最看好的皇嗣人选,不过,也不独是谢团儿,孩子的成长过程很难掌控,说不定哪天就长歪了,谢茂打算未来在宗室里挑选更多的宗女,从小养在身边,普遍撒网,着重培养,总能教出一个吧?
挑选宗子为嗣与挑选宗女为嗣,执行难度完全不一样。
朝堂中衮衮诸公全是丈夫,哪里容得下一个女人御极天下?
谢茂要想给嗣皇女铺平道路,在朝堂里多添几抹窈窕靓色才是正道。
然而,不说准许女子科考会有多大的阻力,就算谢茂拿出暴君姿态强行让女人考科举了,这世道有几个女人有幸运识字读书?识字读书的女子又有几个拗得过父兄敢来科考出仕?
谢茂是做过两辈子皇帝的穿越者,他知道在封建社会,有些事情由上而下开化,远比从下而上逆袭来得容易。太后临朝称制、女皇君临天下的时代,女子的地位就比较高。所以他等不及去慢慢提高生产力、搞妇女解放运动,成立听事司,就是他强权之下剑走偏锋的一种尝试。
听事司上下人等全都不经吏部选官考评,也不需要科举出身,皇帝点了头就能即刻走马上任。
若是个闲散衙门也罢了,偏偏不干实事,挂了个锦衣卫监察百官的名号,谁见了心里不惊?
各位相公老爷几曾把女人放在眼里过?这女人一旦穿上锦衣卫的官服,戴上听事司的腰牌,又有谁敢她们继续当作囿于花鸟虫鱼之间、掌于父兄丈夫之手的弱质婢妾看待?知道怕了,知道女人也不好惹了,再过三五年,西北平稳了,谢茂再慢慢来提拔听事司的女子入朝为官。
一旦朝堂上有了女子为官,再往下递个风声准许女子参考,哪怕男女分开考试,总会有不甘心、不甘愿,或是家中只有女孩儿值得期望的前来应举。
这是谢茂的打算。
因诸事都在筹备之中,具体成与不成,谢茂也不敢打包票,所以,他不会轻易把这个计划告诉任何人,也包括太后。
这事情就把太后激怒了。
文帝在位时就极度倚仗锦衣卫,多少官吏不分青红皂白死在诏狱之中,三法司竟成虚设。
谢茂虽没说要重用锦衣卫,可是在锦衣卫衙门内另立门户搞个听事司,那不是换汤不换药一回事么?她倒没觉得儿子心肠多恶毒,一心认为是林附殷把持朝堂,所以谢茂不敢放心用各部官员。
堂堂天子,臣妾天下,三省六部大小九卿,哪一个不是皇帝家臣?搞个特务机构监察百官算怎么回事?刚登基用心就走了下乘,这岂是圣君之道!
太后气愤极了,把谢茂召进长信宫怒骂了一顿。
愤怒的太后其实特别护短,她想想觉得这也不是儿子的错。要不是林附殷带着党人搞小九九,皇帝哪里会孤立无援弄什么听事司?
骂完了儿子之后,太后的一腔怒火都冲着林附殷去了。
林附殷仓促之间“病休”,七成都是愤怒护短的太后在出力。联姻、提拔、打压,几个连环套连消带打,先策反林附殷党人,再施恩林家后辈。皇权与相权碰撞之下,林附殷众叛亲离,不得不老实“生病”。
谢茂第一次和太后在政见上起了冲突,轰轰烈烈地炮灰了一个内阁首辅。
结果呢?林附殷退了,听事司还是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阿娘息怒,是儿臣想岔了,儿臣都改。”
谢茂恭恭敬敬地起身,面对太后陡然发作训话,他的姿态很谦卑,好像立刻就服软了。
只是在谢茂的内心深处,他对太后的想法不以为然。他敬重太后,是因为感念太后几辈子待自己的一片真情与牺牲,并不代表他认可太后的政治智慧。说到底他当了两辈子皇帝的人,哪里习惯听人指挥?他自己心中有成算,谏言可以听,怎么做还得看他自己高兴。
太后觉得他信任衣尚予很荒谬,在他想来,太后信任张姿就不荒谬了么?
这一回皇庄遇刺,太后趁机把羽林卫夺给了张姿,谢茂虽也打算这么做,可他心里还是有想法的。皇权这东西自私无比,若太后一开始就想临朝称制,登基之初谢茂扔给她也就算了,现在权力在他手里,太后又隐隐约约多看两眼,谢茂岂能不膈应?
要拿走一开始就拿走,母子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给了我又想指手画脚,这算怎么回事?
就算谢茂知道太后是觉得他太年轻,怕他出错,怕他玩崩了,他还是有些不悦。
他当然不会幼稚到对太后横眉竖目,他有些不高兴,但他还记得太后是自己的母亲。孝顺么,顺着就是了。至于具体如何行事,太后难道还能一天十二个时辰跟着他?难道还能监视他身边上下?难道还能差人和他对着干?
当母亲的,永远都拗不过儿子。上一回起了冲突,他想办的事,不还是稳稳当当地办成了?
太后才沉下脸训斥两句,皇帝就起身乖乖地认错,她还能怎么办?这是皇帝,不是寒门不听话的小子。平常人家死了丈夫的寡妇对着当家儿子还得哄着几分,她就更得小心了。
“信不能写。”太后重申一遍。
谢茂赔笑道:“是,儿臣肯定不写。”
小衣又不是傻子,朕都看出来您是哄他快走,他难道看不出来?写信给他是怕他多心,隔日差遣个“知情”的下人去送东西,小衣难道问不明白?
※
皇帝在皇庄里住着就不肯回京,倒是纪默声、赵良安两位老大人的棺木送回了京城。
替两位阁老送灵的是相王府大王孙谢浩,两家孝子贤孙门生想来皇庄迎接,被谢范以“天子驻跸处不便出入”拒绝了,于是在京城二十里外跪拜迎候,谢浩亲自送棺入京,两家孝子各自迎回老大人,谢浩则按照年资,先去纪阁老府上致祭,再去赵阁老府上致祭。
这事吹吹打打,两支送灵迎棺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自然惊动了京城大部分人。
上上下下都看明白了,不让皇帝把这口气出了,他老人家是决定死赖在皇庄不回来了?
皇帝不回来,从宗室里遴选皇嗣的事就没着落,宗室们不干了。这老不上朝议事,单是奏折快马来往,见不到皇帝的大臣们也不干了。
第二天,弹劾谢沣、要求将谢沣以谋逆罪论处的奏折,就如雪花般飞向内阁。
谢茂蹲在皇庄里装腔作势,朱批群臣:“谢沣,朕兄之长子,杀之难安宗庙。尔奏其谋逆,证据何在?听风言事,慎之,慎之。”
拿了朱批的宗室大臣一看,谢沣我哥儿子,杀他需要证据,你给朕找证据来,快!
重赏之下岂没证据?何况谢沣本身也不干净。下一回弹劾谢沣的奏本就厚实了许多,个个言之凿凿表示我有人证物证,谢沣他带兵去皇庄就是心怀不轨。更有狡猾者揣测天心,将灵狐髓案也重新翻了出来,不止攻击谢沐与已死的谢深,顺便把死了的紫祁王也坑了进去。
——灵狐髓案中,谢沐生母吴德妃娘家首当其冲,吴德妃也被处死了,谢茂没动谢沐,显然是顾忌物议,没正大光明地对孝帝亲子下手。可是,谁不知道他想弄死谢深?臣代劳了!
死在灵狐髓案中的善麓王则是紫祁王的兄长,那谢深死得不明不白的,还有传言说是皇帝干的,必须不能是啊,给陛下翻案!谢深的死就是紫祁王干的!紫祁王和善麓王一样想造反!
墙倒众人推。何况,还有利益做饵?
刚开始弹劾谢沣的奏折还是很有逻辑的,看得出是请了高人操刀,到后来乱七八糟的弹劾折子多不胜数,每天都要用车拉到皇庄,什么狗屁不通的罪名都有。
比如弹劾谢沣吃饭翘脚。他住在皇宫里啊,翘脚吃饭就是对皇帝不敬!
比如弹劾谢沐言必称先帝。先帝都山陵崩了,他一直念着先帝干什么?这是怀念前朝皇子身份,觊觎大位,就是想谋逆!
……
如此疯狂乱相,内阁六部重臣本来应该上书进谏,正本清源。然而,才死了两位阁臣。
兔死狐悲的沉默笼罩在文华殿,陈琦读着皇帝写给纪默声、赵良安两位阁臣的祭文,字字情真意切,句句悲愤伤心,听说皇帝致祭时当场泪流不止。
陈琦擦了擦眼角,将写好的规劝奏折丢进炭盆里,看着它一点点被烧成灰烬。
不管皇帝是真心还是假意,朝臣们都在此事上选择了沉默。
使刺客杀阁臣。这件事做得太过分了,越过了所有文官大臣心中的底线。
朝臣们也不是傻子,皇帝是很无赖,可皇帝也不敢擅杀重臣吧?他再不要脸,往左都御史蔡老大人嘴里灌的也不是鸩酒。往日觉得皇帝行事荒谬狂悖,和那群连阁臣都杀的疯子比起来,到底还是皇帝更可靠两分。
就在群臣都以为皇帝会和灵狐髓案一样快刀斩乱麻时,皇帝下旨,命三法司会审谢沣谋逆案。
皇帝说是谋逆案,这案子基本上就定性了,谁也翻不了。
叫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不过是要这三个专业的衙门,从各种乱七八糟的弹劾奏折证据之中,整理一份证据链完整、可信、能够记档,留给后世交代的法卷,把谢沣钉死在“谋逆”的罪名上罢了。
皇帝哪里是狂悖妄为?这位是心里太清楚了。顺势而为借力打力,有什么锅子下什么菜。
灵狐髓案牵扯到衣飞石,往下深查难免翻出不尴不尬的事,相对而言皇帝不怎么占理,又不耐烦被挟制,所以一阵狂风暴雨拿出暴君的架势,试图把幕后黑手摁死在源头。
如今宗室再度出手,弄死了两位阁臣,这就不是皇帝不占理了。他不止占着道理,还拉扯着兔死狐悲的朝臣,所以他敢钓饵戏人,还敢把这事发落到三法司给他办成铁案,千秋万古都没人敢翻的铁案——若是三法司在这件事上不出力,得罪的不仅仅是两位死去的阁老子弟门生,而是所有朝臣。
陈琦叹息一声,他很早就看出当今这位不容易伺候了。为人臣子的,不怕皇帝脾气坏,就怕皇帝脑洞大。偏偏谢茂行事天马行空、完全不在乎规矩体面,前朝孝帝无非是猜忌重些,摸清了秉性就能应付自如。如今这一位……陈琦是真的摸不透他下一步想出什么招。
“圣驾何时回京?”旁边的吴善琏问道。
如今陈琦在内阁排位第一,皇庄来的信函也是陈琦先看,是以吴善琏要问。
“谋逆案没结案,只怕是……”陈琦摇摇头。
吴善琏是个极古板的人,心中极其不爽皇帝这不要脸的作派,堂堂圣天子,要杀人就杀人,装腔作势坠在皇庄里要挟群臣算什么本事?还要不要脸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很古板,所以他不会在任何时候妄议君王,哪怕是腹诽也赶忙打住。
这两年内阁缺了太多人,先是被一把火烧死的季擎,首辅又“病休”,本来内阁人就吃紧,这回又没了纪默声、赵良安,就剩下陈琦与吴善琏熬更守夜地撑着,两个本来政见不合,很有点彼此看不顺眼,没事我肯定不理你的姿态,现在也不得不抱团取暖了。
——没办法,以前还有纪默声在中间传个话,现在纪默声殁了,难不成叫文书传话?
阁臣之间能讨论的话题,事关绝密,伺候的文书是绝不能知道的。
咚咚咚!
隐隐有鼓声传来。
陈琦与吴善琏都吃了一惊,立马就有门外伺候的文书溜出去察看。
“陈阁老,吴阁老!有人敲登闻鼓!”
内阁所在的文华殿距离长安门不远,长安门下就有一面登闻鼓,供庶民击鼓启天。
然而,这面鼓轻易是不许人敲的。京城各处衙门众多,除了五城兵马司,另有缉事所,都察院,无论什么冤情奇案,找对衙门都能解决。长安门下的登闻鼓有专门的兵卒守护,想要敲这面鼓并不容易。
如今皇帝都不在京城,谁会去敲那面鼓?又是怎么在兵卒的守护下敲响了那面鼓?
陈琦忙穿好足衣踏上靴子,伺候在旁的文书替他披上大衣裳,他出门听了听,鼓声已经歇了。才一会儿,就有文书面色古怪地前来禀报,说:“镇国公府华阳侯衣飞琥、华阴侯衣飞珀,击鼓乞见天子,为其姊崇温县主喊冤——据两位侯爷说,是其姊夫裴露生亲手杀妻。”
孝帝初登基时,就给衣尚予的四个儿子统统封了侯。衣飞琥、衣飞珀虽才七岁,侯爷已经做了近三年了。所以,这两位年纪虽小,架不住人家出身好又有爵位在身。他们俩要去敲登闻鼓,守鼓的兵卒还真就拦不住。
陈琦也知道衣琉璃死了,毕竟太后是通过他做的媒,嫁的又是他门生裴尚书的嫡长子。
不过,他一直以为衣琉璃是正常死亡。这年月死个女人不是很正常吗?听说衣琉璃怀了身孕——女人生孩子可是过鬼门关,怀着孩子更是娇贵,磕着碰着就不好了。这会儿听说衣飞琥、衣飞珀敲登闻鼓,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出面的是衣飞琥、衣飞珀,这要是没有衣尚予在背后撑着,两个七岁的孩子能干得出这事儿?
这是要翻天啊!
第84章 振衣飞石(84)
镇国公府两位小侯爷状告裴露生杀妻,不止登闻鼓院的官吏懵了,内阁两位阁臣也心道坏了。
镇国公与长公主生了四个儿子,独有崇温县主这一个金尊玉贵的闺女,太后做媒下嫁户部尚书裴濮嫡长子裴露生,若不是皇室有意提拔陈阁老,且裴尚书又是陈阁老门生,以裴家的门第,一个白身无爵的举人就想娶镇国公府这独一的闺女,那还真是差了好远一截。
这一场联姻也是联得颇为玄奇,皇帝要拉拢陈阁老、裴尚书对付林附殷,他不纳陈阁老家的孙女为妃,反而把衣家的闺女嫁给陈阁老的门生裴尚书家——人家衣家和陈系联上了,有你皇帝什么事儿?偏偏皇帝就是一副“联姻嘛,朕出了个闺女”的嘴脸,陈琦与裴濮也只好假装对皇帝和衣飞石那点儿破事心照不宣。
衣琉璃死了不是大事,衣家居然状告裴家杀害了衣琉璃,这事儿问题就大了去了。
联姻是联合利益,你把人家闺女杀了,这是撕破脸要结仇啊!
“立刻快马去皇庄禀报陛下!”陈琦都顾不上拿自己的手炉了,身边的文书忙给披上大氅,“备车,我去裴尚书府。”捉人!
甭管衣家有道理没道理,有证据没证据,陈琦必须先把裴露生抓在手里。
若是裴露生出了任何意外,不管是跑了,畏罪自杀了,还是被衣家控制了——衣尚予是什么人,新入仕的小喽啰或许不知道,陈琦在朝中混了这么多年,从文帝朝就与衣尚予同朝为官,他岂会不知道衣尚予骨子里有多彪悍?——这边喊儿子来告状,那边裴露生说不准都已经被镇国公府捉去扒了一层皮了。
这裴露生杀妻案一个闹不好,陈琦的心腹门生裴尚书就得引咎下野了。别人的闺女杀了就杀了,衣尚予的闺女是那么好杀的?一个养子不教的罪过扣下来,裴濮就得顶着德行不修的骂名灰溜溜地回老家。
这还是单纯只牵扯裴露生一人的下场。真要是被镇国公府审出点什么不干净的事来,说衣琉璃发现裴家贪赃枉法通敌卖国什么的方才惨遭灭口……陈琦都说不准要跟着栽进去。
陈琦风急火燎地赶往裴尚书府,连长安门前的两位衣小侯爷都顾不上应付。
裴府已经彻底乱了套了,家奴满地乱窜,陈琦掀开车帘急匆匆地蹦下来,险些跌了个趔趄。恰好遇见裴家二公子裴月明,忙问道:“垂光,尔父尔兄何在?”
垂光是裴月明表字,他就是裴濮次子,裴露生的同胞兄弟。
见陈琦匆匆赶来,裴月明赶忙上前施礼,因是父亲恩师,裴月明照例磕了头,答道:“阁老,家兄昨夜就没回家,父亲正命家人四处寻找……”
“胡说八道!若只是找人,犯得着现在这没头苍蝇似的?”陈琦指着神色惶惶的裴府家奴问。
裴月明无奈地说:“实在是家里坐了一尊瘟神……”
裴月明扶着陈琦往裴府里走,裴府上下都挂着白幔,显然是在办崇温县主的丧事。陈琦难免要问究竟是怎么回事,裴月明摇头道:“孩儿此前都在国子监,家人来消息说大嫂殁了,孩儿才即刻请休归家。”
这事儿问裴月明确实问不着。他一个小叔子,难道还能瞻仰已故大嫂的遗容?看看她是怎么死的?
若衣琉璃的死确有蹊跷,裴濮与裴露生只怕也不会告诉他。
陈琦满脑子官司,进了裴府正堂——这里原本是个灵堂,裴家家主长辈皆在,死了一个长子媳妇,家中肯把正堂布置成灵堂,已然是十分看重礼遇这个媳妇了。不过,这灵堂看上去被人洗劫过,素白的幔帐撕扯一地,停灵的地方空荡荡的,棺材已经不见了,连灵位都一并消失,只剩下光秃秃的案桌铺着半炉残香。
这且不算。
灵堂踏跺之前,站着一排体格彪悍、神色冷峻的兵卒,将十多个妇孺押在堂前,刀兵出鞘,锋锐森寒。
旁边的回廊上摆着火盆、软椅,一个穿着旧棉袄的男子缩在椅子里,干净白皙的脸上透着一股怏怏不乐的抑郁。陈琦看见这人就倒吸了一口气,难怪裴月明说是一尊瘟神,这可不就是……丁禅吗?
衣尚予帐下两大煞星,一个是独眼飞将徐屈,另一个就是佛面蛇心丁禅。
徐屈那是杀敌杀出来的威名,丁禅不一样,丁禅很长时间都在军法队督阵,他不止砍敌人,砍自己人也很疯狂兴奋。何况,自文帝长子谢芳战死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