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昏君自救记-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这战争只停留在大辽境内,宋人虽然也知道要打仗了,不过不在大宋境内,况且从真宗的檀渊之盟之后,大宋已经有一百一十九年不闻战事了,国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战争的残酷性。
当然,朝廷太过懦弱,总是在送钱求和,这种事情虽然大家颇有微词,边疆地区很有怨气,可是不打仗,总归是一件好事儿。
现在官家轻起战端,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朝野之间,都有些忧心忡忡,杨广也没想到这宋人如今的心里素质这般地差。
好在朝堂之上不乏有识之士,也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也许能一改大宋从立国以来的疲软,直起腰板来说话。
如果能强硬的话,谁喜欢卑躬屈膝?皆因军队缺乏战斗力。
现在好了,自从军事改革之后,大宋的兵力大大的提升,军监器(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研制武器的专门机构)又有成批的武器、护具生产出来。
大宋军队的装备绝对是当世第一。
至于改进的战火驾车(火箭炮),新式的地雷(三国时期便有地雷),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虽然没有多带,可是这两种东西的出现还是让朝臣们信心大振。
精兵良将,这是杨广对于此次出征军的评价,只是希望不要让自己失望才好呢。
回到朝堂上,张商英作为新一任的宰辅,开始了革除弊政的举动,许多很久之前,哲宗,甚至是神宗时期的各种政令还都残存着。
张商英从小处着手,一一地去修正这些,让杨广满意,不过朝臣们就觉得张商英太过保守,与之前大宋的大阔步形象不符,弹劾张商英的折子似乎一直就没断过。
好在有杨广一如既往的信任,当然,张商英本人做事平稳,轻易地别人也抓不住他的把柄,至于其他方面,甚至是人身攻击啥的,杨广一般都采取了漠视不理的态度。
时间就了,大家自然就知道这位张大人简在帝心,本人又是个稳妥之人,很多人就放下了毫无理由的攻讦。
张商英能得了官家的信任,自然是有他的魅力之处,时间久了,大家反而喜欢上了这种四平八稳的生活。
人生么,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和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呢?
朝堂上平稳,那主要也是因为战场上的不平静,大家的视线都被这次的出征给吸引住了。
宗泽,种师道,李纲等人都去了前线,这三位都没有带过兵,谁也不知道到了最后,能出现个什么结果来。
大宋派兵参加对小金国的战斗,天祚帝还是很高兴的,至于还了“幽云十六州”什么的,咱们这不是在打仗么?自然是要等到有胜利之后才行。
这位没有啥能耐,不过心气儿可不小,对于完颜阿骨打一直就看不上眼,上次战败,更多的他认为是因为自己人的背叛,谋乱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等自己收拾了完颜阿骨打之后,再来剿灭国中逆贼。
对于辽国内部的争斗,宋人自然是不去掺合的,辽国自然也不想外人掺和自己的内政,不是吗?
战争,尽管从来都是残酷的,不过还是让无数的男儿热血沸腾,建功立业,马上封侯,被主帅描述出来的这种场景刺激的无数人两眼发光。
恨不得立即去战斗,所以说,嘴遁技能点满的文人自古就是一件利器。
不过即便是自己这一方节节胜利,可是辽人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外加上时不时地就有叛逃,就有人降金,越发地人心惶惶起来。
天祚帝本人并没有什么大本事,不过好高骛远的性子也不知道是随了谁。
对于武将们严重的不信任导致了君臣相疑,这若是能打胜仗了,只怕早年间的大宋已经天下无敌了。
这些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秘密,别说是大宋将领们了,就是普通的兵卒都知道,都能从金人口里听到对于天祚帝的种种抱怨之言。
天怒人怨,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天怒人怨呢?
大宋的将士们突然有些庆幸大宋如今有个精明能干的官家了,想想当初的那个文艺青年出身的端王,现在英明神武的官家,也不知怎的,突然觉得好庆幸,好幸福。
战争过程中,这种交流越多,大宋人的优越感便越足,许许多多的辽人开始了逃离大辽,前往南宋的举动。
尤其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听说宋辽两国正在谈判,很快这里就属于大宋了,百姓们尽管有些辽化,可是很多人还是记得自己是汉人,燕京很多的百姓哭着喊着朝南磕头。
杨广听说了此事之后,心中突然觉得沉甸甸的,百姓何辜?
他下旨,让张商英为首的谈判团加快进度,当然,还要传旨给前线的将士们,表现的更加的英勇一些,很快地,咱们就能收回祖宗基业了。
张商英是宰相,具体可不负责谈判事宜,不过既然皇帝发话了,他自然是要去关心一二的。
论嘴皮子功夫,还是翰林院的老先生们比较利索,当然了,还有各位御史言官们,他们玩儿的就是嘴上功夫。
能做御史言官的,大部分性子耿直,嘴皮子利索,谈判时常地会因为辽人的沉默而陷入僵局。
辽人自然也不是傻子,若是这燕云十六州还回去了,大宋撤军了可怎么好?
从国内传递来的消息便是,现如今抗击金兵的主力已经从辽军变成了宋兵,所以他们也只能继续地拖延下去。
不过这一星半点儿的好处还是要给的。所以,燕京给为了第一个收回来的城市。
这也算是一个极大的进展了,是个阶段性的胜利了。
杨广举行了盛大的宫宴,不仅褒奖了前线努力奋战的将士们,自然也少不了耍嘴皮子功夫的谈判团,果然,人人满意。
能掺和进来的基本上都掺和进来了,一时之间,官家堪比尧舜,虽然这话天天听着也腻歪,不过文人耍嘴皮子功夫,他能将你夸成一朵花儿,谁不稀罕听别人夸啊?
至少杨广觉得自己挺俗,他听着这些人夸自己,心情挺好的。
大宴群臣之后,谈判团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对着辽人步步紧逼,一个燕京怎么够呢?
他们的胃口变的更大了,有什么样的君主,自然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呃,皇帝的性子决定了国家的属性。
这种事情想想还是挺无奈的,遇上庸主,自然就国破家亡了,若是得遇明主,自然是振兴山河。
好在大宋历朝历代先祖保佑,官家是个圣明的,朝臣们的腹黑程度一点儿也不能小看。
杨广听着使团们传递来的消息,笑的很开心。
历朝历代从来就不缺乏有性子的朝臣,越是开明的君王,包容性便越强,这也是考核一个君王是否贤明的标准了。
杨广觉得自己完全担当的起开明这个评价(不要脸的自夸)。
经过一阵子的谈判,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回归了大宋的怀抱。
太行山以南的几个行省都回到了大宋,好歹地从现在开始,大宋有了天然的屏障了,这才是最让人高兴的。
至于这些地方要如何治理,聚居生活在此的契丹人该如何处置,这些都是问题,不过也都不是问题。
关于收回的这七个行省该如何治理,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吵成了一锅粥,人人都带着一种亢奋之情,杨广虽然也能理解,不过总归这种事情不能是脑袋一热就能决定的事情,所以还是派个使团去实地考察一番再说吧。
官家果然是老成持重之言,张商英很是欣慰,他都快七十的人了,还想着去北方亲自考察去,杨广可不敢让这位老人家劳动,若是死在了外面,还真是不吉的很。
所以,派上几个年轻力壮的就行了,也别太过劳动老人家了,张商英自然也知道自己只怕是没那个精力,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之后,再不多言,任由皇帝决定便是。
老人家的智慧啊,人生经验什么的,总能让他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杨广也佩服他,做人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成精了。
不过大致上还是有决议的,契丹人若是想要迁出去,自然是不会拦着的,想要留下来,也不会赶走他们,一切随他们的吧。
现在的大辽基本上四处在征战,成为宋人还能得到庇护,普通的小老百姓谁会想着离开和平之所去经历流离失所啊?
所以除了一小部分的死忠份子之外,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这儿,他们生与死长于厮,这里就是家,如何能割舍呢?
至于其他,老百姓可不管那些,只要能活着,能吃饱肚子,什么都不重要。不过这大辽国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到了现在,辽人看上去更像是来拖后腿来的,被逼成为主力军的大宋将士们心中骄傲的同时也有些不爽,幽云十六州即便是回到了大宋手上,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底盘,再说了,那本来就是咱们汉人的,现在回到了汉人手上,不是应该的吗?
显然,这些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得寸进尺,为了安抚宋廷,辽国也只能不断地割地,割地,割地。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广这也算是开疆拓土了。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汴梁一天,日子过的散散漫漫的,最近的杨广大多数时候都是将手上的政务交到了儿子的手上。
至于他自己,总算是有时间来研究自己的爱好了,比如说蹴鞠,比如说书画,绘画啥的。
大宋皇家蹴鞠队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发光发热,收获了一大批的死忠粉,高俅成功地借着蹴鞠这么个玩意儿成为了职业足球的祖师爷,留名后世。
尽管只是杨广的消遣,蹴鞠还是在大宋引起了极大的跟风现象,各地的蹴鞠队不断地涌现出来。
皇家蹴鞠队恶意的挖人活动让人讨厌的同时也挺骄傲的,艾玛,一不小心,咱们可是培养出了一个国家队队员,想想都觉得带感。
杨广了解了一番蹴鞠行业的发展情况之后,让人组建了一个蹴鞠联盟,然后开始了联赛制的运营。
最后的冠军么,自然是有金牌的,皇帝也会亲自接见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举办了三年而已,每年的胜利者都是皇家蹴鞠队,主要是因为皇家蹴鞠队财大气粗,挖人狠,别人还不敢得罪,一家独大的情势让人无奈的很。
羡慕嫉妒啥的就不说了,虽然每年都在发狠话,明年一定要战胜皇家蹴鞠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蹴鞠这种事情,咱们怎么能输呢?
不过每次培养出来的队员还是会被人家毫不费力的给挖走,人往高处走,你还真不能怨别人!
高俅此事做的很好,既挖了人,又不会引起别人的嫉恨,果然是个有能力之人。
不过这辈子他的能力也只能用在这上面了,对于他私下里谋取好处的事情,杨广自然是知道的,不过是看着他知道底限的份上,杨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至于书法绘画啥的,杨广组建了书院、画院,这倒不是特意做的,只是他最爱去的就是这俩地方。
大家也都知道官家在登基之前是个字画双精的文艺青年,他的这种行为自然是极大地刺激了书画的发展。
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自然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些被斥之为小道的行业之中。
文化上的极大繁荣,经济上的极繁荣,自然是有强大的国力支撑的,自然有强大的军事支持的,杨广觉得自己做的不错。
一切都上了正轨之后,赵恒做了这么些年的太子了,就由着他来试试吧。
每次都要退位的杨广这次也不例外,带着自己的蹴鞠队,书法绘画部门,离开了京城,全国去采风流浪去了。
赵恒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那是既惶恐又兴奋的,他家老爹身强力壮,他还以为自己只怕是要熬个几十年呢,谁知道老爹这般洒脱地就放手了呢?
这份儿信任和爱护让赵恒痛哭流涕,杨广看着自己被浸湿的一副袖子,很是嫌弃地推开了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京都……
☆、第67章 番外1
赵恒番外
宋钦宗赵恒在位一年零两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李治就是患此症,无法理朝,武氏代政。),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宋钦宗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李纲、种师道等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可见此人的心性!
赵恒生母为王皇后,身为嫡长子,身份不可谓不显贵。元符三年四月赵恒出生,赵佶继位三月后便得了嫡长子,朝野欣喜。
不过这位显然不是那么好命之人,生母容貌一般,又是个节俭的性子(若不是拥有这个品质,只怕还成不了端王妃,宋朝皇家最为注重的品质便是节俭,时常都是臣子钱多的没处花,四处摆排场,皇帝则不然,一分一毫的花费都要弄的清清楚楚,简直苦逼。)
依着赵佶风流爱俏的性子,又是个文艺青年,如何会喜欢这样的王妃呢?
可怜王氏出身大家,德容言功半点不差,可只落得一个老妈子的待遇,想想都觉得不甘。
王氏,开封人,其父为德州刺史王藻。哲宗元符二年,十五岁的王氏嫁给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被封为顺国夫人。
崇宁二年,王氏又生下皇二女荣德帝姬赵金奴(即崇国公主、永庆公主、荣福公主)。不受宠又高居皇后之位的她,被人诬告说有暧昧不检的行为。昏聩的赵佶竟以此为真,命刑部侍郎周鼎设秘狱追查。结果查来查去,毫无实情,可怜的王皇后受此奇耻大辱后只能忍气吞声。自知理亏的赵佶,这才动了恻隐之心,开始对她产生爱怜。
北宋徽宗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十月,王氏病卒,时年25岁,追谥为‘靖和皇后’。
八岁的赵恒和五岁的妹妹成为了没娘的孩子,本身王皇后不受宠,在这捧高踩低的宫中,赵恒母子三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不过有王氏在,赵恒和赵金奴还是有那么点保护的,可惜的是,王氏早早地就被作践死了。
后宫倾轧,并不是两个孩子可以应对的,尽管赵恒是嫡长子,并不会有人直接地要了他的命,不过赵恒的日子过得如何,可想而知。
他的性子懦弱,身子不好,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生而不教,赵恒能顺利成长,实在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保佑。
赵恒虽然身为长子,可并不得赵佶欢喜。哲宗无子,这才便宜了赵佶,他当然不想自己死后这个位置便宜了别人。有了继承人的赵佶初时对赵佶还是有那么点喜爱之情的。
不过很快,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赵恒的性子和赵佶截然相反,赵佶张扬、爱好奢华,尊崇道教,赵恒恰好相反,节俭谨慎。
赵佶一生中子女繁多,光儿子就多大三十一人,成年的有二十五人,其中,他最宠爱的便是三子赵楷。
赵楷生母王氏,为太后向氏身边的女官,赵佶继位之后,成为了赵佶枕边人。
不过相比于另一位的郑氏,王氏得宠的时间很短,赵楷十岁之前,王氏便失宠了。
不过赵楷自小聪明伶俐,尤其喜欢绘画,后来琴棋书画皆精,文艺青年的爹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儿子,如何能不让赵佶高兴?父子相类,子肖父,想想都觉得骄傲的不行。
而且这位皇子又是个善解人意的,他自己喜欢绘画,自然也喜欢收藏名家名作,每次得了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便是想着要进给自家皇父。
又一个品质,孝顺!
当父母的,谁不喜欢能有个孝顺儿子呢?
不过赵佶对于赵楷的偏爱还不止于此,赵楷尽管有才,也没有到惊天动地的地步,甚至是绘画上的成就还比不上赵佶。
不过这并不妨碍赵佶的偏心,这位不仅参加了科举,成为了状元(康熙爷去参加科举,也不过是个探花而已),而且还被赵佶授予实职。
大宋立国之后,便有了“宗室不领职事”的规矩,不过赵楷却是个例外:“‘嘉王楷差提举皇城司,整肃随驾禁卫所;兼提内东门、崇政殿等门。’从这时开始;终徽宗一朝,他均提举此司,任期达10年之久。”(皇城司的主要职责是拱卫皇城幷侦察臣民动静;率领数千名被称为亲从官、亲事官、内等子等不同名目的禁卫与侦探)
此举被认为是赵佶在替爱子铺路,当时入主东宫的赵恒心情可想而知。
政和五年,十六岁的赵恒按着惯例,被徽宗封为太子,入主东宫。不过即便如此,对于他的处境也没有改善多少。
宣和七年,金人南下,太子赵恒被封为了开封牧,镇守京师。至于徽宗,急急忙忙地要离开京都,前往镇江了。
不过经过李邦彦等人的努力之后,徽宗总算是选择了内禅,传位于太子赵恒。
赵恒即位,改元“靖康”。蔡京党被诛杀,李邦彦顺利地成为了宰相,这是在酬功。
赵恒成为皇帝之后,父子二人的关系彻底恶化,国不可二主,这有两个皇帝,显然上皇也不想放下手中的权力,新帝也不想手中无权,做一个吉祥物。
父子两人都恨不得对方去死,即位之后,赵恒拒绝赵佶离开开封的提议,父子二人几乎撕破了脸,赵佶甚至准备了毒酒,想要弄死儿子,不过并没有得逞。
父子二人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靖康内讧”,国家大难当前,父子二人忙着这种事情,最后的结果么,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罢了。
靖康之变之后,父子二人遭受了极大的屈辱,不过在苟且偷生方面,这父子俩都有的一拼,心中一直存着奢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国。
不过即便经受了二十年的折磨,还是没有美梦成真,死于异族。
苟延残喘到现在一朝身死,赵恒总算是解脱了,昏德公赵恒死了,远在临安的赵构面上悲伤不已,可心中呢?
简直要爽死了好吗?
死了的赵恒再次醒来,发现了一个惊悚的事实,自己似乎又回到了过去。
让他惊魂未定的是,这里仍旧是大宋,这里仍旧是自己的皇父为帝。
不过情形和自己所经历过的千差万别。
如今的父皇并不是自己印象中那个昏聩享乐之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强硬能干的明君。
这画风不对!
不过赵恒已经顾不上那些了,主要是他如今不过三岁罢了,慈爱抑郁的母后还活着,还在自己的身边。
深深地将自己身上的颓丧,疑惑掩藏起来的赵恒享受久违母爱的同时又在仔细地观察着这个世界。
当然旁敲侧击的了解着自己的父皇。
众人只当是太子爷对官家崇拜之举,并不会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起什么疑心。
是的,三岁的赵恒已经是太子了。这和自己惶恐了十多年才成为太子,又惶恐了十年,仓促成为皇帝可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
母后又有了身孕,不出意外的话,母亲肚子里面的便是自己的妹妹了吧。
赵恒乖巧地坐在王皇后的身边,双手捧着点心,心中想到。
只有待在王皇后的身边,赵恒才会表现的和个孩子一样。至于其他时候,服侍宫人总会觉得殿下这些日子似乎有些阴郁。
赵恒到了该启蒙的年纪了,不过和前世不一样的地方又出现了,并不是由着宫人启蒙,反而是自己的父皇手把手地亲自教导。
虽然身子是个孩子,可是思维上毕竟是成人了,赵恒学习起来,又快,效率有高,几乎有过目不忘之能。
官家似乎很高兴太子早慧,不过还是小心地掌握着一个度,不会太过地累着他。且太子的作息表中,还专门地排出了玩耍嬉戏的时辰。
据说这也是父皇亲自拟定的,小赵恒从小从现在开始就要按着这个作息来了。
赵恒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儿,青春年少时,谁不会崇拜自己的父亲呢?可是他从来就不得父皇之心,从来都不会正眼瞧上自己一眼,饶是自己是太子,可是父皇宴请群臣时,一起出席的都只能是三弟,不会是自己。
现在父皇的这种关爱让赵恒下意识地有些排斥,他怕会被再一次地抛弃,那种感觉糟糕透了。
王皇后虽然有身孕了,可是对于长子并不会怠慢,她也知道自己容貌平常,虽然官家这几年似乎是转了性子,可是自己也并不特殊就是了。
能在宫中站稳脚跟,儿子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况且现在这个儿子还是太子呢。
所以她很紧张赵恒,风吹草动都要过问一番。
赵恒这些日子对于官家的抗拒让王皇后以为他不喜读书识字,孩子么,有这种反应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身为太子,若是传出个不喜读书的名声,赵恒的将来只怕是悬乎了。
所以王皇后想和儿子聊聊,想知道儿子到底是在想什么。
母子二人靠在榻上,面对面地闲聊。
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很美好,这似乎是一场梦境一样,美好的不真实。
庄周梦蝶,是梦么?
借尸还魂,是真耶?
赵恒很快地跑神儿模样在王皇后的眼中,孩子心性罢了。
这次谈话之后,赵恒才知道自己的伪装似乎有些不成功,那么是否意味着,皇父也能看透自己的抗拒呢?
这种认知可真是不美妙,赵恒学习刻苦,杨广反而觉得孩子就该有孩子样,时常劝阻他,让他多去玩玩,要知道,太子这个位置是最苦逼的,一不小心,粉身碎骨。
趁着年幼好好儿享受几年人生吧。
不过赵恒阴奉阳违地抓紧了时间学习,太子聪慧的名声很快地朝野尽知,这其中有多少是王皇后的手笔,又有多少是杨广的默许,赵恒并不想去探究。
王皇后的造势之举杨广也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没有赵恒想的那么复杂。
杨广也发现了赵恒在某些方面的老成,他只是叹息了一番,这般资质真是可惜了。
杨广继续建设自己的大业,在朝堂上和朝臣们斗智斗勇,小小年纪的赵恒经过了特许,能随时随地地出现在杨广的书房,所有的奏折赵恒都可以经手。
当然,最后一条算是默认,并没有明说。
跟在皇父的身后,看着他指点江山,意气奋发,半点儿也记忆之中的昏聩奢靡之人联系不上。
借着年幼,赵恒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听到皇父讲解庄子时,问了一句,您相信庄周梦蝶么?
他记得皇父那个时候的表情有些怪异,不过转瞬即逝,“信则有,不信则无。”
虽然淡淡的,可是其中不知道怎么地,赵恒竟然听到了郑重之意。
倒也可以理解,儒家虽然不认同鬼神,不过也是敬之的态度。
皇父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
赵恒很是完美地就替杨广找了借口,他在下意识地完美杨广!
赵恒倒是没有察觉。
大宋越发地繁盛起来,皇父文治武功都不缺,赵恒也在一天天地成长。
到了十岁之后,赵恒的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在起,他要入朝了。
十岁入朝,听上去是是儿戏一般,不过到了赵恒这里,一点儿反对意见都没有,顺利的不像话。
至于原因么,赵恒自身的优秀和官家的威严,似乎整个朝廷在这十年里渐渐地都陷入了狂热的崇拜中。
官家的个人威望达到了巅峰一般,赵恒自己都被父皇的风采折服,更崩提别人了。
很多时候,赵恒都觉得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自己是从一个三岁的稚子长成了十岁的少年。
入朝学习,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杨广珍重地带着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孩子,将他介绍给了广大的朝臣们,虽然人人都知道官家对于太子的宠爱,可是还是大受震动。
好在太子也优秀,否则的话,谁知道会不会又有什么流言蜚语。
☆、第68章 番外2
等再次听到大金国的消息之后,赵恒整夜未眠,尽管听上去是一场梦,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曾经的经历还是无法彻底地清除。
大宋联合辽国,一起消灭壮大起来,打仗必胜,无敌哄哄的女真人,赵恒的心情很复杂,当年的那些屈辱,似乎历历在目,如今皇父的这番作为似乎是在为自己复仇一般。
当年二十六岁的自己仓促继位,从开封牧成为了一国君主,不过这朝堂上并不全然是听自己的,他调动不了的朝臣,无法信任的将领,最后导致了京都陷落,自己被俘。
被俘之后的那些凄惨日子似乎已经远去,可是现在看来,在听到金人的消息时,他的脑海中似乎有一根弦断了一般。
赵恒的面色有些苍白,杨广也只当他是累了,并没有太过关注,不过事后吩咐了御医,去替太子诊脉,调理调理身子。
好在赵恒如今定力不错,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与太子属官耿南仲商议之后,上疏一封。
这是自入朝之后,赵恒似乎是第一次上疏,杨广对于他的态度很重视。
折子写的有条有理,建议虽然有些稚嫩,可是也颇有见地,总算是没有白费自己的一片苦心。
杨广很重视赵恒的上疏,折子明发朝臣,炫耀一下自己教子有方,大宋后继有人。
这种人人称颂的情形赵恒似曾相识,曾几何时,父皇这就这般骄傲地语气介绍着三弟,一副以子为荣的模样。
那个时候的赵恒,即便是再如何地愤恨,也只能远远地观望,即便是怨言,也只能在东宫发泄,出了东宫,他只能闭嘴。
何曾想过,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皇父骄傲的口吻似乎比自己赢得了朝臣们的崇拜都要高兴。
赵恒突然觉得嗓子眼有些堵得慌,鼻子略微地有些发酸,他不想失态人前,略微地低了下头,在朝臣们的眼中,太子爷真是太过谦逊了。
直到此刻,赵恒才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地想得到皇父的认可,而现在,他得到了认可,这种认可也让赵恒彻底地放下了那些曾经的心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放下了那些屈辱,那些仇恨。
赵恒在受苦的时候,除了悔恨之外还有一种快意,他的好皇父,在陪着他一起受苦呢。
只有这般想着,他心里才能略微地畅快点,才能说服自己,那个时候他对金人的妥协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不过想着妹妹受过的那些苦,想着妻子遭过的那些罪,赵恒心里憋着一把火一样,似乎要烧死自己。
可惜,每次只要看到那些凶狠的金人,想到他们的手段,赵恒心中的那团小火“噗呲”地灭了。
愤恨金人,愤恨父皇的同时他自然也在愤恨着自己,长期的抑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