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昏君自救记-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宋的精兵强将都聚集在西北地区,这里养马练兵,尽管表面上算是精兵良将,可是能打硬仗的还真没有几个,看不过去的杨广也只能自己培养了。
这俗话说的好,精兵易得,良将难求,自然不是一日之功。目前自己只拥有一个种师道而已,不过这位现如今还在文官的职位上打转儿。
杨广将种师道提拔到了身边,他想通过耳濡目染来影响这位将来的大将,以备大用。
崇宁元年,杨广又颁布了崇宁通宝,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钱文为皇帝亲书,所以又被称为“御书钱”,同时改交子为钱引,通行全国,不仅局限于四川地区。
御书钱的出现也让皇帝的瘦金体开始闻名天下,人人都知道官家之前是个文艺青年,喜好写字画画,可毕竟没有亲眼所见,只以为是外人吹捧而已,不过这御书钱一出,官家在书法界的名气大涨,人人称赞。
杨广成为了皇帝中书法最好的,傲视群皇!
这种吹捧在杨广听来,有些好笑,要知道原主在所谓的艺术上面的才华似乎被自己给浪费了。
不过杨广也没有打算要改正,当皇帝,自然是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才行,如若不然,还当什么皇帝啊。
肩负着天下人的福祉,杨广宁愿少一个所谓的艺术家,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第64章 宋徽宗3
作为一个崇拜父亲,时刻地以神宗皇帝为目标的上进有为年轻皇帝,杨广终于与崇宁四年开始改革将兵法。
将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哲宗元祐初,司马光废除新法,欲尽罢各路将官,受到激烈反对而止。以后将的数字继续有增加。北宋末年,军政*,缺额大增,河北将兵十无二三,置将法仅存形式,完全丧失战斗力。
为了改善这种情形,杨广开始尝试着改革将兵法,推行卫所制,将募兵法和屯兵法结合起来,想要改善军队战斗力丧失的情形。
事情自然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官家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可还是深感心力交瘁。
不过成效还是有的,外加上军监器的重新振兴,大宋的军队至少不是乌合之众了,战斗力成倍增长,金辽等国纷纷表示了担忧,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大宋施加压力。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几个软骨头的,杨广表示可以理解,不过转头就将这些软骨头给流放出了朝堂,而且还表示,他们的子孙后代后代不得入朝堂。
这简直就是大杀器,朝臣们纷纷表示了自己的强硬。
官家很高兴,这就对啦,大辽,大金神马的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不过是现在还没到时间,联金灭辽这种话题简直就是提也不能提的。
暂时地有大辽在前面挡着,大宋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大金不断地侵蚀着大辽的土地,这让杨广有些不安,他在想,是不是应该给辽国一些“援助”了?
大辽与大宋来说,好歹也算是兄弟,对不对?
皇帝的这个说辞让众臣面面相觑,这都是几时的事儿?莫不是自己昏聩了?不是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不是要废除“檀渊之盟”?
怎么又叙起了兄弟之谊呢?
不过既然皇帝有这个心思,朝臣们自然是要想法子将这个意思传递给辽人的。
恰好辽国君臣也感到宋、金夹攻辽的严重性,遣肖客、韩昉为使臣,表示愿意向宋称臣,希望不要和金联盟攻辽。杨广面见辽国使臣,闻其言女直(真)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深觉有理。
不过虽然有理,可是大宋也不能白白地就援助你们吧,总要意思意思的,对不对?
这种暗示听在辽国使臣耳朵里,简直犹如天籁,他们此次前来,自然是做好了各种准备的,大宋若是果然分文不取,他们还不放心呢。
这个世界上,唯有利益是永恒的,宋辽两国经过了不断地扯皮之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宋向辽提供粮食,武器等等,大辽用矿,马匹牛羊,布匹来换。这种交换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平等的交易,大辽自然也能接受。
不过到了大宋这里,却是问题多多,朝臣们觉得皇帝太过小器,话虽然说的隐晦,不过还是成功地让杨广生气了,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说要白白地送给辽人,壮大辽人才高兴么?
杨广为帝,从不惧怕言官的批评,不过这种无理的说辞只能让杨广开骂,骂的那人死都觉得是一件为难的事儿。
这次,官员们总算是领教了火力全开的官家战斗力几何了,这次之后,言官出现了成批乞老还乡的现象,杨广觉得挺有意思的,不是要罢官回乡么?
没问题,大宋别的没有,就是官员不少,这些年,虽然他已经在极力地精简了,可是冗员的情形并没有彻底地消除,还是有一大部分的人依附于此生活。
能为朝廷省点儿银子,杨广十分乐意地就放行了,言官们还能如何?饶是知道这位就是个软硬不吃的,可是大家还是心存侥幸,这下子被打脸了吧?
罢官的言官们惊悚地发现,他们空出来的缺儿很快地就补上了,而且还都是以年轻官员为主。
皇帝想要年轻化的心思一致都很明显,不过没想到,不是机会的机会,竟然被他给抓住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心情就甭提了。
宗泽成为了新一任的宰相,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许多人在不忿的同时也是观望,这个宗泽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皇帝这般看重。
不过是“同进士”出身的宗泽虽然政绩卓著,不过很多人还是看不上他,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位宗泽宗大人出身浙东,是“金华火腿”的祖师爷,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从宗正少卿的身份直接跃为当朝宰相,实在是官家隆恩。
有什么样的皇帝,自然就有什么样的臣子,便是所谓的主明臣直,宗泽自以为官家将自己放在宰相这个位置上,自然不是让自己享福来的,到任之后,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便送了上来。
尽管杨广也知道宗泽是个能为之人,从底层一步步地爬上来的,所闻所见自然比起旁人来是大大的不同,不过还是被他的这份万言书给打动了。
宗泽为宰相,御史中丞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为右相象征着杨广彻底地掌控了朝堂,从继位到现在,总共七年的时间,完全掌控朝堂,杨广觉得自己做的不错。
许是经历的多了,他喜欢上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做法,平和地改革也让朝堂上少了许多的波折。
不过可惜的就是,赵挺之并没有能多活跃几年,与两年后逝世,不过赵氏一族自然还是有能支撑家族之人,李清照并不用和赵明诚分离,依旧过着还算幸福的生活。
这些都是小节,杨广不过是听过一耳朵就算了。
宗泽,赵挺之,种师道等人此刻正团聚在官家的御书房,众人面前阅览的便是宗泽的万言书。
显然,想要有所作为,自然是要集思广益的,宗泽的上疏中并不是没有缺陷的。
因着官家前言,众人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到了最后,总算是集众人之力,总结出了一份施政大纲。
杨广对于这份东西还是比较满意的,这都是朝臣们的智慧,并不完全靠着自己,这就很好,如若不然,将来自己一旦离开,这大宋可该如何?
皇太子赵恒自然是立于一旁,参与其中,虽然赵恒还很稚嫩,不过皇帝表示,教育太子,还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好的法子呢?
历史上,这位皇太子赵恒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不过是受了父亲的连累罢了,也由不得他。当然,也不能否认这货就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
赵恒还年幼,不过在言行上已经有几分官家的风采了,朝臣们简直比自家儿子有出息都高兴,朝廷后继有人,这是最大的喜事。
赵恒自己也知道机会难得,和这些人在一起,特别的专注,也许有很多东西他听不懂,看不明白,不过依仗着自己的记忆笔头,一一登录下来,然后去请教杨广。
历史上的赵佶总共有三十八个儿子,其中活到成年的有二十五人,不过现在么,情形似乎有变。
官家的后宫也没有几个人,早年间向太后的两位女官郑氏和王氏并不大受官家待见,都是无子之人。
唯有皇后王氏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至于将来的宋高宗,压根儿就没出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早年间还有人会说,不过随着官家日益威严,在这方面已经很少有人会说话了。
不过王皇后显然因为过于频繁的生产,导致了身体越发地糟糕起来。
这个道理别人不明白,杨广难道也不明白吗
可惜的是,这既是杨广的安排,也是王氏自己的选择。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皇后便早早过世了。
现在的赵恒算是杨广自己手把手教导出来的,他相信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孩子。
大观元年,官家实施了新政,虽然没有提及这个说法,不过人人都赞同从大观元年开始,便是新政。
早些年间,虽然官家的新式举措不断,可都没有系统性的改革,大观元年的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所以才叫新政。
大宋境内还算平和,偶然有小打小闹的匪患,那也不足为虑。现在主要是外患,周边的大辽和西夏一直就没消停过。
尽管辽国有了大宋的支持,可架不住金兵是真能打仗,而辽国国内已经腐朽不堪,所以勉强支撑而已。
金国也有些其他心思,想着和大宋联合起来,一起灭了辽国,然后两国瓜分了辽国再说。
大宋君臣一直想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这可是个很好的诱饵,金国君臣觉得联宋灭辽实在是个不错的主意。
偷摸儿地派了使者前来大宋,想要和宋朝皇帝商量一下联合之事,不过这消息也不知道怎么地就传了出去。
这下子,大辽倒是有些慌张了,若是宋金一旦联合,两面夹击,如今的大辽可真是撑不住的。
好在大辽和南宋(宋在辽南边,是以为南宋)早就结盟,实在是有远见。
不过若是金国条件真的比大辽优越的话,说不定宋人就会撕毁盟约,选择和金国合作了。
对于宋人的奸诈,辽人是深有体会的,一场谈判下来,到最后一划拉,简直吃亏无数。
可问题是,现在是自己有求于人,还能如何?只能任由宋人踩着底线的改变了两国之间的情势。
之前都是宋人称臣纳贡,可是现在呢?竟然反了过来,只这一点,就已经让很多人称赞如今的官家是中兴之主了,贤明能干堪比尧舜,若是真的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话,别说是和金国合作,哪怕是和魔鬼做买卖,宋人只怕都会尝试。
外加上官家自从继位之后,在很多的场合里曾经说过了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之言。
所以,到底该如何抉择,就是躲不过去的了……
☆、第65章 宋徽宗4
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世间诸事停留,随着“护法善神”吕惠卿的去世,大宋拉开了新了大幕。
从大观元年到现在的政和元年,恰好五年的时间,这五年间,杨广在大宋实施了当代后世人人称颂的所谓新政。
尽管这其中也不是没有让人诟病的,不过总体上来说,这次的新政还是成功的。
本朝的读书人本来就多,是个人就能去参加科考,更甭提现在官家又办了印刷局,万籍堂,又开设了许多的书院学堂,读书人似乎一下子喷涌而出,参加科考之人自然是增加了许多。
尽管官家选拔仍旧是择优录取,从严选拔,不过因为参加士子基数太大,这过关的人数自然相应增加。
这其中,鱼龙混杂的情形便出现了。官家不得已下,颁布了“八行取士”,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为标准,保证科考士子们的素质问题,当然也是在控制参加科考的人数。
尽管标准性质相同,不过与历史上宋徽宗的“八行取士”并不是完全一致。(宋徽宗为了达到以风俗明人伦的目的,于大观元年三月十八日,下诏以八行取士。所谓八行取士,即士人凡是具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事状著于乡里,由耆邻保伍向县里申报,由县令审察同意后延入县学考验。如事不假,则再向州府申报,可以免试贡入太学上舍,授以官职。在八行中,以孝、悌、忠、和四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下。如士人不能全备八行,则按士人”行”数多少、上下,分别选为州学三舍生。)
政和元年,官家为已经11岁的太子殿下选了一位新的老师,杨时(程门立雪说的便是这位了),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便是此人的讲学之所。
不过现在杨时被杨广弄来给自家儿子授课,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是否会建立,那就不得而知了。
时年十一岁的太子殿下尽管长相类父,不过性情上更为柔和一些,当然,气场也没有官家那般强大。
博闻强识,谦逊好学,人人称贤。
杨时虽然程门高徒,不过还是让人嫉妒,能为太子之师,显然挑剔苛刻的官家是认同杨时的才学的,杨时理学大家(理学,是诸子哲学的兼纳融合形式,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北宋时“二程”创立理学,南宋时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杨广对于如何为帝自然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解的,尽管他也一直在手把手地教导儿子,不过毕竟自己和时人还是有很大代沟的,所以为了让赵恒(檀渊之盟的宋真宗也叫赵恒)能更好地了解时人在想什么,外加上理学的威力,所以才找了杨时过来给儿子授课。
总归,为了大宋的下一任皇帝,杨广觉得自己也是操碎了心。只是希望赵恒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心就好了。
政和二年。“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远近生灵,悉被苛政”的辽天祚帝继位。
从天祚帝即位以后,契丹贵族对于女真各部落的压榨勒索越来越重。女真地区的土产,如人参、貂皮、名马、北珠、俊鹰、蜜蜡、麻布等等,除依照定期定量向辽朝进贡而外,辽朝东北边境的官吏和奸商在朝廷的纵容下,还经常到榷场中用“低值”去强购,称为“打女真”,辽人的种种行为,自然是引起了女真人的仇恨。
小范围的摩擦反抗发生不断,辽人也不以为忤,女真人即便是再想如何,难道能强的过契丹人的铁骑么?
同样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一个穷奢极欲,日薄西山,一个发愤图强,蒸蒸日上。
女真人被称为是马背上的英雄,显然也不是浪得虚名。作为被压迫的民族,显然好战的女真人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人数少,可是并不畏惧辽人便是了。
女真人之前一直都陷入部落之间的争斗之中,得了辽人支持的完颜部落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
尽管完颜部将三十多个女真部落统一起来了,这是完颜部的统治并不稳固,是以只能继续地依靠借助辽人的支持。
不想这种依附到了完颜阿骨打这里时(政和三年),辽人腐朽不堪,对女真人压迫剥削,让他们不堪忍受,完颜阿骨打作为天生的战神,自然是不甘于任人宰割的。
完颜阿骨打不仅兼并邻近部落,扩充实力,还劝农耕种,积蓄粮草,练兵牧马,为自己的抗辽做准备。
完颜阿骨打率领八百人起兵抗辽,辽人派出两千五百人来镇压,胜!
政和四年,两千五百人的女真人号称是两万的辽人(实际上是三千三百人),称为宁江州之战,此战胜利之后,女真兵增加到3700人,且攻占了宁江州。
政和四年十一月,阿骨打率三千七百甲士迎战七千辽人(号称十万)。阿骨打乘大风骤起﹐尘埃蔽天﹐纵兵进击﹐大败辽兵﹐追辽军于斡论泺﹐斩俘辽兵及缴获车马﹑武器﹑珍玩不计其数。出河店大捷,各路女真兵纷纷归来,女真兵力已经超万,使女真军实力更强,军威更盛,为以后大金国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政和五年,大金建国,完颜阿骨打称帝,年号“收国”。至于为何要成为金国,当时阿骨打的心思是这样的:“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是以为大金国。
完颜阿骨打推行的是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八旗制度的雏形),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辽与金之间的战争似乎一直都是辽战败,辽吃亏,这引起了天祚帝极大的不满。
小小的一个部落,也胆敢称国,而且还将辽国的军事重镇和经济命脉之称的黄龙府给占了,这还了得?真是太不将朕放在眼里了,所以这位天祚帝起兵亲征,率领七十万人(又是号称)对阵金人一两万。
这种事情不管是放在哪里都基本上是一面倒的屠杀罢了,不过怪事儿今年特别多,金辽两军激战黄龙府,
可惜的是,到了最后天祚帝只率领了几个名骑兵逃离战场,剩下的,基本上全军覆没。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赫赫威名即便是宋人,自也听闻。
大金不断地侵蚀着大辽的土地,这让杨广有些不安,他在想,是不是应该给辽国一些“援助”了?
大辽与大宋来说,好歹也算是兄弟,对不对?
皇帝的这个说辞让众臣面面相觑,这都是几时的事儿?莫不是自己昏聩了?不是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不是要废除“檀渊之盟”?
怎么又叙起了兄弟之谊呢?
不过既然皇帝有这个心思,朝臣们自然是要想法子将这个意思传递给辽人的。
恰好辽国君臣也感到宋、金夹攻辽的严重性,遣肖客、韩昉为使臣,表示愿意向宋称臣,希望不要和金联盟攻辽。杨广面见辽国使臣,闻其言“女直(真)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南朝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深觉有理。
不过虽然有理,可是大宋也不能白白地就援助你们吧,总要意思意思的,对不对?
这种暗示听在辽国使臣耳朵里,简直犹如天籁,他们此次前来,自然是做好了各种准备的,大宋若是果然分文不取,他们还不放心呢。
这个世界上,唯有利益是永恒的,宋辽两国经过了不断地扯皮之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宋向辽提供粮食,武器等等,大辽用矿,马匹牛羊,布匹来换。这种交换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平等的交易,大辽自然也能接受。
不过到了大宋这里,却是问题多多,朝臣们觉得皇帝太过小器,话虽然说的隐晦,不过还是成功地让杨广生气了,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说要白白地送给辽人,壮大辽人才高兴么?
杨广为帝,从不惧怕言官的批评,不过这种无理的说辞只能让杨广开骂,骂的那人死都觉得是一件为难的事儿。
这次,官员们总算是领教了火力全开的官家战斗力几何了,这次之后,言官出现了成批乞老还乡的现象,杨广觉得挺有意思的,不是要罢官回乡么?
没问题,大宋别的没有,就是官员不少,这些年,虽然他已经在极力地精简了,可是冗员的情形并没有彻底地消除,还是有一大部分的人依附于此生活。
能为朝廷省点儿银子,杨广十分乐意地就放行了,言官们还能如何?饶是知道这位就是个软硬不吃的,可是大家还是心存侥幸,这下子被打脸了吧?
罢官的言官们惊悚地发现,他们空出来的缺儿很快地就补上了,而且还都是以年轻官员为主。
皇帝想要年轻化的心思一致都很明显,不过没想到,不是机会的机会,竟然被他给抓住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心情就甭提了。
尽管辽国有了大宋的支持,可架不住金兵是真能打仗,而辽国国内已经腐朽不堪,所以勉强支撑而已。
金国也有些其他心思,想着和大宋联合起来,一起灭了辽国,然后两国瓜分了辽国再说。
大宋君臣一直想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这可是个很好的诱饵,金国君臣觉得联宋灭辽实在是个不错的主意。
偷摸儿地派了使者前来大宋,想要和宋朝皇帝商量一下联合之事,不过这消息也不知道怎么地就传了出去。
这下子,大辽倒是有些慌张了,若是宋金一旦联合,两面夹击,如今的大辽可真是撑不住的。
好在大辽和南宋(宋在辽南边,是以为南宋)早就结盟,实在是有远见。
不过若是金国条件真的比大辽优越的话,说不定宋人就会撕毁盟约,选择和金国合作了。
对于宋人的奸诈,辽人是深有体会的,一场谈判下来,到最后一划拉,简直吃亏无数。
可问题是,现在是自己有求于人,还能如何?只能任由宋人踩着底线的改变了两国之间的情势。
之前都是宋人称臣纳贡,每年都能收到大宋两个县的收入,可是现在呢?竟然反了过来,只这一点,就已经让很多人称赞如今的官家是中兴之主了,贤明能干堪比尧舜,若是真的能收回“幽云十六州”的话,别说是和金国合作,哪怕是和魔鬼做买卖,宋人只怕都会尝试。
外加上官家自从继位之后,在很多的场合里曾经说过了要收回“幽云十六州”之言。
辽国使臣慌了,前来面见杨广,哭丧着脸“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可不能……”
言下之意明明白白,好在大宋官家是个圣明人君,不会做出背盟弃义之事,所以大辽又一次地得到了宋人的援助。
这次,大宋的精兵铁骑要出动了。
时间久了不打仗,军队的战斗力总是无法保证的,所以杨广就想着将军队弄出去历练历练,当然也是躲在辽人后面,不会想着不要命地往前冲的。
大宋出兵相助,那么关于“幽云十六州”之事自然就好商量了,不可能一下子都还给你,可是好歹地给一个回来,这点还是可以商量的。
杨广也没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能收回来一个算是一个,收回两个算是两个吧。
要知道,这太祖皇帝是多么英明神武,一辈子心心念念地想要比前前朝李世民伟大,要开疆扩土,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宋朝都到了第八位皇帝了,“幽云十六州”连个影子都没见过呢。
现在可好,宋辽两国重启谈判,商议的就是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归还之事。
这可比金人的一张空口实在许多了,朝臣们自然是不会想着要和金人联合了。
再者说了,金人多不开化啊,看上去更像是茹毛饮血,刻木结绳的野蛮人,高傲的宋人压根儿就不想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辽人总算是觉得放心了许多,这大后方总不会时时刻刻的提醒吊胆了就是。
当然,其实历史上虽然说的是宋金联合灭辽,其实活儿都是金人干的,大宋只出了银子,辽灭之后,大宋还额外地付了一笔的雇佣费。
现在,大宋的将士们就要战场去接受血的洗礼了,杨广心中激荡不已,男人么,都有战争情节,都想开疆扩土。
不过他如今堪比国宝,根本就别想着出京了。
李纲、宗泽等人上了前线,督战的督战,打仗的打仗,总之意气奋发的让人眼红。
谁都知道,这战争的主力肯定不是宋人,咱们去,也不过是去争军功罢了,回来之后升官发财的,谁不喜欢?
宋朝官员的俸禄本就高的离谱,外加上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以大宋的官僚们压根儿就没有穷的,不过功劳可就不一定了。
这次的助辽行动看上去更像是去镀金的,参合不上的人怎么会不嫉妒呢?
不过这些都是闲言碎语,朝堂上没几人会去理会,宗泽去带兵打仗了,老成持重,信奉佛教的张商英成为了新一任的宰辅。
尽管此人和章惇关系密切,不过杨广也没有迁怒之意,中书舍人,坐镇吏部,通议大夫,翰林学士,尚书左丞,观文殿大学士,到现在的宰辅,这位的官路走的稳稳当当,四平八稳,和其人为官做事的态度一致。
现在的大宋已经足够强盛,也不需要激进派掌权,所以杨广才选了这么一位资历、威望、能力足够之人为相。
张商英为政持平,不过小修小补的还是可以的,革除弊政的条陈得到了杨广的大加赞赏。
这说明了自己没有选错人,张商英的作为让他很满意。
宋辽联合,金人失望而归,不过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的,不是吗?
既然宋辽联合,那么咱们就去找西夏结盟吧。
反正西夏和宋辽一直都不睦,而且还野心勃勃,金人也不觉得西夏人有什么可怕的,找西夏联合应对宋辽联军,也算是个不错的办法。
☆、第66章 宋徽宗5
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不仅开启了抗击辽国剥削的大幕,而且还建立了女真人自己的国家,这实在是女真人的一件大事。
作为战神,完颜阿骨打自然是不满足的,继续地去找辽人复仇,剥夺侵占更多的财物,占领更大的地盘,成就一番霸业,这方是英雄所为。
不过金辽之间的战争竟然惹的南宋加入了,而且恰好糟心的是,这南宋竟然会选择助辽抗金,实在是想不明白啊,想不明白!
按理来说,这辽宋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甚至比西夏还要更强些,至于金人,他们还没想过要和大宋对抗呢。
可是现在,大宋竟然选择了助辽,实在是一头雾水。不过金人也不是什么傻子,自然是知道有盟友的好处。
金人本也想与宋人结盟,可谁知,辽国竟然会想着归还“幽云十六州”作为筹码,以换取南宋对于大辽的继续支持。
这下子,金人可没法子了,暗搓搓地回到了会宁之后,越想越不甘心,完颜阿骨打既然能建立大金,那么政治智慧自然也是不缺的,这位立即就想到了大宋的另一个敌国,这西夏的侵略性可比辽国强了许多,而且西夏和大宋之间的关系更加僵硬。
完颜阿骨打立即地派出了使者,双方你有心,我有意,自然是一拍即合,这大辽这般大的国土,两国商议好了一起瓜分,利益上有了保障之后,西夏大金联军便和宋辽联军彻底地杠上了。
好在这战争只停留在大辽境内,宋人虽然也知道要打仗了,不过不在大宋境内,况且从真宗的檀渊之盟之后,大宋已经有一百一十九年不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