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黛玉又把打听到的,关于京城内外一些尼姑庵堂的情况一一说给惜春听。就连当初的水月庵,智能,还有发生过的张金哥事件也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贾惜春。

京城中许多尼姑庵都是徒有清名的,暗藏娼尼,庵主常叫生得妩媚标致的小尼姑小徒弟出来服侍来往上香的大家公子爷们。黛玉很怕惜春一个不注意,就让自己落到那种境地。黛玉说的认真,惜春也听的认真。最后,还告诉惜春如果真的有了什么困难,也可以去林家求助。不说别的,庇护一个出家人的能力,林家还是有的。

用过午膳,稍做休息。黛玉便告辞离去了。离去前,因贾母及贾家众人都知道了黛玉这几年是不会再来京城的,便让几个小辈都出来送送林黛玉这个表姑妈。

黛玉看着站在前面的贾兰及巧姐。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原书中,巧姐的判词中的‘狠舅奸兄’的‘奸兄’指的是谁了。环小子,对不住了,表姐冤枉你了。

之前一提到‘狠舅奸兄’,就以为是在说王仁和贾环。王仁是巧姐的舅舅,但贾环却是巧姐的堂叔呀。跟本不是什么‘奸兄’。整个京城能称的上是巧姐哥哥的就只有两位,一位是宁府的贾蓉,另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位,贾兰童鞋。

贾兰童鞋的遭遇确实让人心疼。在贾家这个满是金钱,权力来衡量的地方,无视他的人太多太多,做为这一代二房的长子嫡孙,待遇还不如巧姐一半。再多的不公平,都因着两人母亲的实力差距而一再沉默忍让。因为父亲的早逝,年纪小小的贾兰知道要想在这个家里呆下去,就只能凡事尽量忍让,而长久的压抑下来,难怪他不将贾家人当成亲人看待。

原书中,黛玉与三春并不亲近,也没一个和黛玉情分深厚的,素日待黛玉都是淡淡的,不及待宝钗七分。未尝不是因为黛玉得贾母宠爱维护,她们正经姑娘反倒靠后的原因。今时,放在贾兰与巧姐身上,也是如此。不过是幼时的嫉妒进一步发酵罢了。

贾兰之悲,源于父亲的早逝,母亲的退而不争。李纨何等人才,在与凤姐的对话中,就可以窥其一二。若不是贾珠死后,王夫人的一力打压,李纨又怎么会沉默至此。

贾家败落后,巧姐被卖入外地的娼院,刘姥姥倾家荡产赎了巧姐回来,又聘给板儿为妻。只是娼院中走了一圈,于名声也是有妨碍的。虽是乡野之间,无多少忌讳。但刘姥姥一家因着巧姐,财政吃紧,又回到解放前,心里是一定有些芥蒂的。待刘姥姥去后,没人庇护的巧姐,真的不好说呀。

这辈子,凤姐对黛玉还是不错的。黛玉的心,至从贾二姑娘迎春去逝后,就便得很是柔软。再加上,有钱底气足,一种爆发户的思维让黛玉觉得,如果花上一点钱,就能让自己的心好受一些。那花出去的钱,就当是正当消费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黛玉再看贾兰和巧姐时,立即涌出一种心痛的感觉。那都是钱呀!谁能可怜一下她小市民的吝啬情怀呢?当初不是想好了,不管贾家的破事的吗?怎么就是没忍住呢。

这月初九,易远行。林家两艘大船扬帆起航。

船上时间漫长,无所事事的很。黛玉闲来看了会书,叫来伺候林瑜的大丫鬟,细细问了林瑜今日的状况,“船上摇晃不定,本来就有些晕船,你回去让大爷仔细眼睛,少看点书。还有就是那冰镇的酸梅汤也少喝点,实在恶心的厉害,再喝一些。不然喝多了,容易伤胃。”

没错,林瑜这个京城长大的少年,他竟然晕船。一上船就吐了个稀里哗啦的。也幸好管家们准备的齐全,但再齐全也没用,无论是正经的药剂,还是民间小偏方,林瑜的晕船之症,就是有增无减。最后闹得无法时,喝了碗开胃的酸梅汤。谁知竟然缓解了晕船。

自那后,别的尚可,林瑜舱里的酸梅汤却是从来没断过的。

船行数日,林家的船终于到了苏州码头,回到老宅,稍做休整。第二日,便向族长递了拜贴。

因林瑜是当今天子钦定的林家嗣子,又是天子的亲外甥。又因着爵位的问题,也没人敢小瞧了这位看起来不过15,6岁的少年。所以在苏州知府及当地名流的见证下,林瑜入祠堂,上族谱一切都是顺顺利利地进行着。

事后,林瑜又以林如海的名义为族学捐了一笔银子,又表了礼谢过来观礼的知府大人。因林氏族人慕黛玉姐弟之势,在苏州的日子,不胜其烦。本来姐弟二人还想去寒山寺逛逛的。见此情况只得再祭拜了林如海夫妇后匆匆地去了扬州。

到了扬州,住进了林家在扬州的宅子,姐弟二人才算真的松了口气。

待一切安顿好后,黛玉姐弟的回南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因着之前就商量好的,林瑜在数日后便去了扬州的安定书院读书,而黛玉就留在家里管理府中事务。

对于南方的气候,说真心话,黛玉是不适应的。相较于干冷透骨,寒风凛冽的北方。南方的冬季更加的阴冷,潮湿多雨。四季并不如北方那么分明。南方的婉约,与北方的豪迈,从天气上就表现的淋淋尽致。

因着姐弟俩可能要在此住上一些年月,黛玉在回南前,就让留守的家下仆从们,把扬州的这所宅院好好的整修了一遍。不说墙有多高,只说那火坑,地龙,就是不小的工程。好在,这年月最不缺的就是匠人。终于装修在黛玉起程前全部竣工了。

时间匆匆,岁月流逝。等黛玉接到贾家抄家的消息时,已经又是一年了。

第六十八章

这一年,贾家发生了很多的事情,贾探春被认了义女和亲去了,贾惜春闹着出家,最后是真的出了家。还有宝钗为宝玉产下一子等等。事事到头终有定论,元春的逝世,加快了贾府灭亡的脚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先是宁国府获了罪,后又有人弹劾荣国府。

有弹劾王夫人多年来借贾政之名重利盘剥的,以及王夫人与贾琏夫妇包揽诉讼、也有弹劾贾宝玉写反诗,反词的,总而言之,罗列的罪名并不比甄家少,弹劾贾家最重的竟是贾雨村!

当初受了甄士隐多大的恩惠,发达后,竟眼睁睁地看着恩人之女受苦受难。又如当初,贾家帮着这厮走动官路,这厮竟在这种时候落井下石。可见这贾雨村真真小人无疑了。

种得前因,必得后果。贾家今日,不过是大势所趋。而贾家也一如原著还是抄了家。抄家当天,贾母惊骇过度,当场就去了。当今天子仁厚,留了守节的李纨母子和年幼的巧姐,以及尤二姐那个几岁的稚子及宝钗之子,共同为贾母守灵处办丧事。

其他人如贾珍、贾蓉、贾赦、贾政、贾琏被投进了刑部大牢。王夫人的罪重些,单押在一处。复审后与贾家的几个爷们一起判处了秋后问斩。剩下几个贾府女眷投进了狱神庙,一块儿的还有贾宝玉、贾环。除了听说原本就病重的凤姐现在已经病得不成人形了,别人倒还好。而男女下人们已经订了名册入官发卖。

得到消息的那天,因着天气晴好,黛玉正让人给宠物们洗澡呢。听到了消息,黛玉沉默了好一会儿,便让人去请林瑜回来。

贾家出事到今天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消息是留在京城的林府管家送来的。黛玉来南边之前,就把贾家将要坏事的拆测告诉了林管家。让他有事的时候帮衬着一些。

当初黛玉想着回到南边来,就是不愿意看到贾家出事的样子。管,不愿意管。不管,别人还在看着。就是再洒脱的人,也怕别人的诋毁呀。所以,还不如眼不见,心不乱。早早避出去呢。可真的到了南边,却又时常的挂在心上。

林黛玉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不喜欢贾家这类人。都说‘帮人帮急,不帮穷’。贾家一干人,要是真的赖上林家,那可够黛玉喝一壶的。

对于贾母,黛玉心里很矛盾。这么多年,贾母对黛玉真的可以说的上是有求必应,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是黛玉说的,贾母都会照着做。可是这些要是在没有那张符的前提下,那么黛玉心里一定是感激的。

黛玉欣喜于贾母的疼爱,可心里又抵触这份疼爱的不纯粹。每次,当黛玉下定决心,真心对待贾母的时候,就总会想起原著中,那个真正的黛玉被自己信任的外祖母坑死的事情。

一直以为,黛玉对贾母的要求都不高。只要看住了贾家的人别给自己找麻烦就行。而贾母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贾府还是在林府。贾家的人,都很少找黛玉的麻烦。虽然这也有黛玉自己的努力。但贾母却可以为了自己生生的压制王夫人那类人。这也为黛玉省却了很多心力。

贾母离开了,虽然仓促了些。但对于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来说,也算是长寿的了。其实,这样也好,总比活着看到儿孙被问斩要来的强些。

无论黛玉怎么开解自己,眼泪还是在第一时间流了出来。真的不想哭的。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等到林瑜匆匆从书院赶回来的时候,黛玉都快哭成泪人了。

就在林瑜想着如何安慰黛玉的时候,黛玉一抬头也看到了林瑜。不等林瑜说话,黛玉就对林瑜说:“这纱呀,绸呀的。也就看着好看罢了,一点也没有棉布的吸水”。说完,还用手上的纱质帕子拧了拧鼻子。得了,就这一句话,林瑜都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叹了口气,林瑜对着哭的没有一点形象的黛玉说道:“明天让丫头们给姐姐用上等棉布做些帕子来就是了。”

“嗯,也让你身边的人给你用棉布做一些袜子,省得穿鞋不跟脚”黛玉一边抽泣,一边叮嘱。

林瑜特别无耐,“姐,你大老远的让人把我找回来,就是为了跟我说棉布袜子的事情。”

“当然不是,找你的人没告诉你,京都贾家出事了吗?我外祖母惊吓过度去了。”黛玉说到这里,又有点想哭。

“唉,”林瑜叹了口气。贾家在京城的风评一直不得很好。分家前更甚。去那家作客,就没有敢带自家姑娘上门的人家。男人们不务正业,奴才们偷奸耍滑,仗势欺人。女人们更是了不得,放利子钱,包揽诉讼、就没有不敢干的了。贾家有今天,也不过是报应到了。

只是这些话,林瑜并没有对黛玉说什么。他知道的事情,黛玉也知道。否则也不会禁止他跟贾家来往了。不过听说贾家的老太太对他这位姐姐很好。

“姐,逝者已逝。你也别太难过了。贾家坏了事,那贾家的老太太的后事是如何操办?”林瑜劝解道。

“开始的时候,是珠大嫂子带着兰哥,巧姐操办的。后来,无罪女眷们也被放了回来。几位女眷和大小三位重孙子守在灵旁,也不算太过凄凉。”说到这里,黛玉又想到了什么了。刚止信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琏表哥家的凤姐姐,却是病死在了牢里。”黛玉很是惋惜凤姐的离逝。那样的人,最后却走的那么凄凉。

林瑜见黛玉如此,想了想道:“若是姐姐放心不下,瑜陪姐姐回京城看看吧。”

“不了,个人有个人的缘法。我们回去了又能做什么呢。”贾家放回来的女眷。宁府那边关系更远,于黛玉来说,不用放在心上。而荣府这边也不过是刑夫人和薛宝钗二人罢了。

“就算今天启程,我们回到京里,外祖母百日都过了。再去,又有什么意思呢。更别说,你还晕着船呢。”黛玉看着林瑜闷闷地说道。

林瑜抿了抿嘴,有些小尴尬。可心里却觉得不回京也好。林家今时不同往日。朝廷刚处置了贾家,他们姐弟巴巴地从南往北赶。知道的是奔着贾母的后事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林家对朝廷的处置心生不满呢。

“既如此,姐姐何不去寺里上个香。或是请些得道高僧为老太太诵回经呢。”林瑜一边出主意,一边看着黛玉的表情说道。

黛玉想了想,也觉得主意不错。顺势点了点头。

看着坐在对面的林瑜,黛玉有些个不好意思。刚才怎么就想着把林瑜从书院叫回来了呢。书院离城里有些远。回来一趟需要二个多时辰呢。平日里,林瑜都是休息的时候,才会回来的。

“那个,既然都回来了,也别急的走了,在家住一晚,明个再回书院吧。正好给你补一补。”林瑜现在正是抽条的时期。个子是长了,身上的肉却是哗啦啦地往下掉。人都快变成竹杆了。

之后的时间,姐弟二人又说了些话。用外晚膳后。便自去休息不提。

林瑜走后的某天,黛玉突然想起来之前就想过的事情。连忙给京城林府的管家去了封信。

信中的内容不外乎就是让人看住贾兰等人,别真把巧姐卖到脏地方去。黛玉也知道,剧情是强大的。所以,她也没有想要改变巧姐的命运,只是希望在可以变通的基础上,适当的帮一把手。

黛玉让林家的人不要在明面上做些什么,只要暗中盯住了就好。一旦王仁与贾兰这对狠舅奸兄二人组把巧姐卖了。就暗中买下来,送到刘姥姥处。这样一来,刘姥姥家也不用为了赎回巧姐弄得倾家荡产,巧姐也不用在那种地方走一回,平白坏了名声。名声这种东西,平时不显,关键时刻也是能要人命的。那个著名的‘阮玲玉’,是怎么死的,不就是被人用口水淹死的。

巧姐现在年纪小,但风姿已经表现出来了,人长的又是集父母之所长。在京城贵女中,相貌都是排的上号的。将来巧姐嫁给王板儿,这相貌太好,也是吃亏的地方。

算了,等将来巧姐出嫁的时候,自己送上一份厚重实用的贺礼做嫁妆,想来有林家在背后撑着,一般人家也不敢动巧姐。

等将来自己离开了,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想来也不过是命中注定罢了。再说了,黛玉都不在了。眼不见心不烦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谁又能为谁操心一辈子呢。黛玉做这些,为了不过是她的心罢了。

不过等到那时巧姐的弟弟也快长大成人了,给自己的姐姐撑个腰,也是可以的。就是不知道巧姐会不会在年幼的时候跟自己的弟弟好好相处了。只是这时候的黛玉并不知道邢氏压根就没有给巧姐姐弟俩相处的机会。

虽然黛玉总是对自己说,有些事情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的时候,就闭上眼睛,转过身去。可真的到了这个时候,性子中的那点同情心还是让自己没办法真的什么也不管。

想来林瑜也是知道黛玉的性格的。若黛玉真的是那种冷血无情的性格。姐弟二人之间也不会处的这么亲密了。

第六十九章

无论是一等将军府还是贾政的贾府都在抄家的清单上。虽然因为贾母的突然离世,得到了缓冲。但也不过是允许李纨母子等人护送贾母灵棺到家庙操办丧事而已。

随后几日,无罪的女眷也被放了回来。本来,按律法凤姐是不会被放回来的,只是凤姐做那些事情的时候,都是用贾琏的名义。也因此,虽然贾琏的罪名大了,但是凤姐倒是可以算到无辜女眷一列,跟着宝钗等人一起被放出来。只可惜,天理昭昭,凤姐因病中抄家,失于调养,竟没熬到出来的那一天。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平时总说苍天不公,其实也许是报应这种事情,不一定都会来的太及时。

薛宝钗跟着邢夫人一起离开关押的狱神庙时,心里竟然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其实,在贾元春离世后,薛宝钗心里就有些不好的预感。但也知道,这种事情不能对任何人说起。不过薛宝钗是个有成算的,她也深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所以在探春远嫁后,就悄悄地把嫁妆中的贵重物品和银票分别藏了起来。

以前,薛宝钗一直对自己出身皇商家而自卑过,现在她倒是庆幸自己出身在那里,多少知道一些市面上的事情。她用贴身带着的一块玉佩为信物,把一些贵重小巧的财物分别寄存在几个信誉良好的钱庄中。也因此,贾家判决无辜女眷还家时,她才可以在李纨母子不待见的时候,抱着儿子,拿着为数不多的行李离开。

李纨母子在贾家多年,受到了太多的委屈。这次贾家坏事,因李纨是青年就守节的节妇,贾兰也是年幼。因此属于母子二人的财产竟是不曾查抄了去。

只是这样一来,就显得邢氏没有什么准备了。再加上大房二房已经分家了。无论是宝钗还是李纨都不想赡养这位没有太多的感情的大伯母邢氏。

可谁又知道,真正有准备的正是这位平日里看着既没有成算眼力,更是吝啬的人呢。

邢氏在贾家一直是个尴尬人,既不得婆母欢心,又不得丈夫疼爱。多年来也没有生个一儿半女的。原配的儿子儿媳又看不上她。邢氏很早以前就在想着养老问题了。

邢氏的危机意识一直很强,她总觉得有一天,她会被贾家赶出去。所以,她的嫁妆私产只有平日里用的到的留在了府里,其他东西都悄悄地移到了匿名买下的一所小院里。而房契却藏在一支不起眼的银簪子里,而院子的钥匙就是簪子。平日里梳头时,这枚簪子就隐在头发里用来固定发型。

抄家那天,邢氏趁人不查。更是偷偷地把簪子藏了起来。不过邢氏吝啬惯了,离去前自是让李纨给了一笔钱才抱着她那便宜孙子离开。

只是可怜了巧姐,父母皆不在了。名份上的祖母却不愿意带她走。最后只能依附堂婶生活。平日里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的。比原著中的林妹妹初到京城时更拘谨。

可就是这样,那个记忆中温柔可亲,敦厚善良的堂婶,看自己的目光却是越来越刺人,不但堂婶变了,连兰堂兄看自己的眼光也是变得很奇怪。巧姐每每看到,都要花好长的时间控制自己不打冷颤。巧姐心里越来越害怕,可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

舅舅和表兄的到来,一度让巧姐看到了希望。在巧姐的记忆里,舅舅是除了爹娘最疼自己的人,每次去舅舅家,舅母都会很热情的抱着自己,还会给自己准备很多的小礼物。只是当巧姐知道舅舅来此并不是来接自己而是借钱的时候,心中的失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没有借到钱的王仁父子,在看到巧姐时,愣了愣。而故意打发巧姐来送客的李纨母子都低下了头,掩盖住了眼底的情绪。其实彼此心中都在想着一个词——“祸水东引”。王仁父子品性低下,借不到钱,必不会善罢甘休。而若是把借钱的事情引到巧姐身上,那么李纨母子既不用白养着巧姐,而王仁父子也不会再登门。此为一举两得。

又过了几日,王仁找到贾兰,对其说明日一早来接巧姐同去乡下住几天,散散心。年岁不大,但心智不少的贾兰看着言词闪烁的王仁,知道散心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不过是要带巧姐离开。而带巧姐离开做什么,派人盯着王仁几天的贾兰心里是知道的。

第二日清晨,一个婆子敲响了李纨陪嫁院子的大门。不一会儿,那婆子就抱着尚在睡梦中的巧姐登上了一辆马车,中途又转到了另一驾更大的马车上。

看着被抱走的巧姐,李兰的眼中流露出了一丝不舍,但一瞬间又被冰冷的恨意所取代。母债女还,谁让你母亲当年欺压我母亲,又是那样的张扬跋扈,做事不留一丝余地。今天,你被自己亲舅舅卖入娼院,也不过是你母亲没修好造成的。所以,不要怪他贾兰袖手旁观了。

因着第二天就要和舅舅离开这里了,巧姐开心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便睡下了。只是巧姐不如何故,待醒来时,发现自已与一帮小姑娘呆在行驶的马车里。听着身边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巧姐知道自己是被人卖掉了。

此时的巧姐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同车里的姑娘一样哭一哭。卖自己的不是堂婶兰堂哥就是自己的舅舅。巧姐知道堂婶母子一直不喜欢自己,但为了名声计,也不可能会在舅舅接自己离开的时候卖掉自己。那么卖掉自己的人就是自己的舅舅了。想到这里,巧姐很想大哭,可是又不敢哭出声来。父母皆不在了,只能靠自己了。前途未卜,不知将来会被卖到何处去,但也比时刻不受人待见,还要担惊受怕来的强吧。巧姐只能这么自我安慰地想着。

林家的管家自从接到黛玉的命令后,自是派人白天黑夜地守着。所以,当发现巧姐被人抱出院子,上了马车后。便兵分二路,一路尾随其后。一路回府去报信。虽然不是贾兰卖掉的巧姐,但幸运的是黛玉误以为是贾兰,所以便派我守着贾兰的居住地。也因此阴差阳错的救了巧姐一回。

所以,当载有巧姐的马上刚走到京郊的时候,便被一群黑衣健仆拦了下来。经过协商,花了近三倍的价钱将巧姐赎了回来。就在巧姐有些惊慌的时候,这群人又把巧姐送到了刘姥姥的家中。

这些年,刘姥姥又去过几回那府上,巧姐自是见过的。所以,见到开门的是刘姥姥时,巧姐终于还是忍不住地扑了上去,大声痛哭起来。

等巧姐终于不哭了,众人也都在刘姥姥家的大院子里落坐了。林管家坐在刘姥姥对面。对着刘姥姥说道:“我家主人与巧姑娘有些亲戚关系,本想抚养巧姑娘成人。只是巧姑娘先逝的母亲琏奶。奶生前曾留有遗言,希望由姥姥抚养巧姑娘成人并将来的一切事宜。家主人只好让我等护送巧姑娘来此。”

“唉,琏奶。奶是个好人呀。可惜却。。。”贾家出事的时候,刘姥姥就去走动过。可惜她去的时候,凤姐已经病逝了。而贾家那些女眷却都各自东西,不知去向。如今听到凤姐将巧姐交给她抚养,刘姥姥古道心肠,自是没有推脱的道理。

“巧姐,就安心在姥姥这里住下。姥姥这里别的没有,饭是管够的。只是委屈了你。”刘姥姥一想到好好的大家小姐,却要过村妇的生活,心中特别疼惜巧姐。

“姥姥能收留我,已经是对巧姐最大的恩惠了,姥姥放心,巧姐会努力干活,不怕吃苦的。”巧姐听到母亲把自己交给姥姥,心中更是一酸,想到母亲在时,自己的日子。再想想自从贾家败了,母亲逝世后自己寄人离下的生活。

“那么我代我家主人替琏二爷及其夫人谢谢姥姥施以援手了。”说罢,便起身向刘姥姥行了一礼。

“我家主人对于不能抚养巧姑娘,心中深感不安。又想着姥姥家里也不富裕,特让送来200两银子来,用做巧姑娘成亲前的花销费用。”贾家抄家前,姑娘们的月例银子就是2两银子。所以这200两银子,做为巧姐成亲前的生活费,那是绰绰有余的。

刘姥姥本不想收,但林家管家又怎么可能把钱收回来。最后刘姥姥只得收下了这笔钱。而巧姐看到刘姥姥收下这笔钱,心中也更好的安定了。

其实,刘姥姥不知道。巧姐在来的路上,以经被林家管家私下里塞了100两的银票,用做私房钱。银票被装在一个玉质的小项链坠里,现在正贴身带在脖子上。

自此,巧姐便安心的留在了刘姥姥家里。一边努力学习小百姓的生活,一边和板儿培养感情。如今的巧姐儿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极好,虽没往年的富贵荣华,却更显得安乐祥和。

这些事情,都被写在信里。随船一路南下,送到了黛玉手中。黛玉看着手中的信。有些哭笑不得。贾家的男人是一个比一个废材,但贾家的这些女人,却真是让人刮目相看。竟然都留了后手。不说那薛宝钗如何,只说邢氏这样公认的糊涂人,都能在抄家后全身而退。可见她在贾家有多屈才呀。

不过贾宝玉倒真是可以了,出狱后竟然不顾薛宝钗的抚留,抛下娇妻幼子,执意出走了。林家的人只看见他出了城,之后就不知道去哪了。留下宝钗一个年轻小媳妇带着个孩子孤单度日,我说贾宝玉,你临走前,就不能留下‘合离书’,宝钗将来也好改嫁不是。唉,坑人不倦呀。

黛玉叹了口气,知道贾家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现在黛玉愁的却是林瑜的婚事。

林瑜已经十六岁,按这个时代的要求,现在就应该张落婚事了。只是黛玉也不知道,到底给林瑜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回来。那日休息,黛玉特特叫了林瑜过来询问。十六岁的小少年被当面问及此事,难免羞涩。

几个月前,林瑜便在黛玉的指导下,开始对三字经进行分析解编了。这时候的三字经还不是后世那种很厚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不过月余的时间,便全部解编了出来。

按照黛玉的要求,分成带图和不带图的两种版本。词句解析是那种半白话半文言的形式的。必竟古人还是喜欢及习惯使用文言文格式。而像是三字经,千字文这种儿童启蒙用的书籍,用些白话倒是可以让小孩子更好的理解。

虽然三字经弄出来了,但黛玉并没有让林瑜把书现在就拿出来。而是准备等过几年,林瑜把一个古代学子从启蒙到科举成进士一路上所有要学的书都弄出解析后,再一起公布出去。这样既能造成轰动效应,又能免得被别人抢了先机去。

林瑜听黛玉如此说,心中也是非常赞同的。此事自按下不提,只待来日。

回归正转,那日黛玉问林瑜择妻标准时,林瑜红通的脸小声地对黛玉说道:“姐姐做主便是”。

“媳妇娶回来是跟你过日子,又不是跟着我生活。哪是我做主就可以的。”黛玉看着自说完话就不吱声的小少年,起了坏心。

“你真的没有什么要求?真的要姐姐做主?”黛玉一脸坏笑地说道。

“嗯”羞涩少年还是低着头看着茶碗子。

“既然这样,那姐姐就替你做回主吧。嗯,姐姐喜欢那种长相魁梧的,不喜欢那种瘦瘦弱弱的。要不,你也按这个标准来?”

“啊!”林瑜猛地抬起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听到的话。

“对了,咱们家虽然是书香传家,但娶进来的媳妇就算了吧。天天咬文嚼字,看的心烦。就娶个目不识丁的了。”黛玉似没有看到林瑜越睁越大的眼睛,还在那里自顾的说道。

七七八八的,好几条,越往后越离谱。林瑜也终是发现黛玉在逗她玩呢。气的叫道:“姐,”

黛玉看着气急败坏的林瑜,哈哈大笑起来。

话虽如此,但黛玉还是从这天开始,积极的到处打听去了。争取给林瑜娶过舒心的媳妇回来。

第七十章

林瑜的婚事,黛玉是白操心了。林瑜十七岁时,林瑜的舅舅,当今的天子陛下,就给赐了一门好亲事。

之所以说是好亲事,是因为女方是山东孔家这代圣衍公的嫡长女,虽然今年只有十三岁。但架不住人姑娘家世好呀,自十岁起,求亲的都快踩坏了孔家的门槛。毕竟这年头,娶媳妇娶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为了结两姓之好。要不是林瑜的舅舅给力,这门亲事是说什么都不会落在林瑜头上的。

对于婚事,无论是黛玉还是林瑜都很满意。女方家世好,孔家的家教想来也是好的。虽然因着孔家姑娘年岁尚小,婚期定在二年后的秋天。但六礼什么的,倒是可以现在就走起来。

等小定的时候,姐弟俩才发现相较于林家,这场婚事更满意的竟然是孔家。虽然姐弟俩不知道孔家的满意从何而来,但这并不是重点。

时间如流水一般,不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