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日回府后,王夫人便与薛姨妈说起了贾母的决定。薛姨妈最近的日子过得苦呀。夏金桂终于对薛家彻底失望了,也不装什么贤惠了,直接暴露出了隐藏的獠牙,对着薛家上下一起下口。薛家日日夜夜都处在风雨中,尤其是薛宝钗。虽可弹压夏金桂一时,便必竟是大龄未嫁女,比不得有着‘宋&太&祖灭南唐’之气魄的长嫂。
一时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倒不是薛宝钗愿意跟着夏金桂对着干,只是你若不吱声,她便更张狂。你若要吱声弹压,她便撒泼打骂,一时也不让人消停。
黛玉知道的时候,只能用前世看到的一句话来形容了。“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女汉子是水泥做的。而泼妇却是加了玻璃,钢筋的混凝土做的。”前人诚不欺吾矣。
由于夏金桂三五不时的指桑骂槐,再加上贾家的婚事迟迟定不下来,爱女心切的薛姨妈终于下定决心拿着欠条上门逼婚了。要么给钱,要么拿贾宝玉抵债,要么就去衙门说道说道。有钱没钱,丢人丢面的除了贾家二房,就是皇妃娘娘。看着办吧。
你说她们薛家就不怕丢人?哼哼,薛姨妈心中冷笑,都这个时候了,薛家还有人可以丢了吗?
看着拿着欠条的薛姨妈,王夫人傻了。最近几次进宫,她大姑娘可是跟她说过了。宝玉要是娶了薛宝钗,她在宫里都觉得丢人。宝玉将来入朝为官,薛家是一点忙都帮不上的。朝堂后宫,皆是官官相互,联络有亲的。若是真的跟薛家联姻,不说她在宫里如何,就是宝玉也会少了妻族的助力呀。所以何不为宝玉求个身世好一点的姑娘呢。
王夫人当初不愿如了老太太的意,聘史湘云为媳。现在听了元春的话,倒是有些个后悔了。但再后悔也没用,史湘云也不可能再嫁给宝玉了。
所以,当王夫人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贾元春无语地向上翻了个白眼。除了史湘云就没有别人了?咱们贾家跟史家也算是老亲了,就算是不联姻,也没什么大的妨碍。现在应该走出四大家族,向外发展好不好?
看到了亲娘亲祖母的不靠谱,贾元春就把给宝玉找媳妇的事情揽了过去。
谁能想到这边还没着落呢,薛家那边倒是不干了。王夫人只能忙忙安抚,谁知薛姨妈铁了心,竟是如何安抚也是不成。只得去寻贾母。贾母心知大势已去,气愤地撵人出去,关门不见。王夫人无法,只得进宫去寻元春,而宫里知道这件事情的贾元春也傻了。
当贾元春都要认命的时候,王夫人却想着是不是可以把薛蟠的案子翻出来。
“不可,此事千万莫提”。听了王夫人的想法,贾元春忙忙打断。这事要是闹出来,薛家固然不好,但贾家也是要受牵连的。
“那娘娘,此事该如何是好呀?”王夫人是彻底没了注意。以前吧,因着史湘云比着,王夫人对薛宝钗倒是真的有几分喜欢。可现在史湘云离开了,她大姑娘又是十分不得意薛宝钗,王夫人对薛宝钗的心,也就慢慢地淡了。
说实话,贾元春只在省亲的时候见过薛宝钗一次,但以前母亲每次进宫的时候,都会着重的夸奖薛家表妹如何知礼,如何懂事。又对比着史家的姑娘说。长此以往的,心里对薛宝钗还是比较喜欢的。所以,有次端午赏节礼的时候,才照着宝玉的例给了回赏赐。但那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喜欢有个商家出身的弟媳妇呀。
宫里大宴小宴的,别的高位宫妃总能看见娘家人。贾家除了老太太有身份参加这种宴会,其他人都是没有资格的。可老太太却年岁已高,几乎到了不出门地步。所以这让本就觉得势微的贾元春更是觉得宫里宫外没有助力。总盼着宝玉能够早日出息考出功名,或是娶个世家女回来。
可如今,薛家逼债就在眼前。她们二房与大房,与宁府又都有些不合。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贾来,但这种不关家族存亡的事,大伯和珍大哥哥是不会出手的。
史家不会管,说不定正好看热闹。王家又是自己与薛家的外家,自是两不相帮,更何况,王家的舅舅还不在京城。就算是想要偏帮着自己,也是鞭长莫及的。
这时候才发现,贾家真的是末落了,尤其是分了家的二房。就算有自己这个皇妃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无能为力的。另一个,因着面子问题,也有些投鼠忌器。
唉!既不能把薛蟠的事情捅出来,也不能让有司去干预恐吓。这个弟媳只能先娶回来再说了。
打定主意的贾元春对着母亲王夫人说道:“母亲,事到如今,只能先把薛家表妹聘回来,再说以后了。”
“聘回来?这。。。”王夫人有些疑虑,有些不明白。不是你说不让娶的吗?怎么又要娶回来呀。难道真的一点别的办法都没有了吗?
“母亲也不用着急上火的,薛家一家都住在咱们府上,娶亲送嫁也不用满街吹吹打打的。不过是从西屋到东屋罢了。当今崇尚节俭,婚礼只请些老亲也就罢了。至于娶进来之后的事情,哼,那也就是咱们贾家人自己的事情了。”贾元春颇有深意地说着。
不愧是亲母女,王夫人眼睛一转就明白了贾元春的损主意。
第六十五章
王夫人自宫中回来,换了身衣服便去了贾母上房。贾母因着薛家的事情,史湘云的事情彻底恼了王夫人。所以,王夫人来了,也没给个好脸色。
李纨等人正在屋里陪着老太太聊天,见王夫人进来似有话要说。便领着众人退了出去。别人尚可,只薛宝钗在离开时特意看了看王夫人的脸色。
薛姨妈拿着欠条上门催债的时候,宝钗是知道的。虽觉得此举不妥,却并未阻止。其实,宝钗的心里也是矛盾的。年岁起来越大,婚事迟迟不定下来。贾家再托下去,自己也不用嫁人了。直接进庙里得了。女儿家的光阴就那么几年,自己终是耗不起的。今时,母亲催债,姨妈要么还钱,要么迎自己过门。无论哪一种,都算有了结果。总比这一日日,一年年的空等下去强呀。
只是,他日真的嫁进府来,以姨妈之心性,磨磋,冷脸肯定是少不了的。唉,只能希望姨妈看在自己是她亲外甥女的份上,宽待一些。在加上宝玉的情面,日子总能比珠大嫂子过提强些吧。宝钗心事重重地想着。
待屋里除了鸳鸯便只能贾家婆媳二人时,贾母就着鸳鸯的手喝了口茶,撩了撩眼皮说道:“说吧。”
黛玉通过催眠符,又加上这么多年的潜移默化。虽然拯救了贾母变。态的‘宝玉最好’心理。可不知是血缘亲情还是主角定律,贾母心里,宝玉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点,让黛玉非常的无语。
王夫人整了整脸上的神情,对着贾母小声说道:“今儿进宫去了,娘娘都好,还问老太太好。”说罢,停了下来,瞧了瞧贾母的神色。
“嗯”贾母无可无不可。等着王夫人往下说。
“关于宝玉和宝丫头的婚事,娘娘的意思是。。。”王夫人还是有些难以启齿的。必竟这事要是真这么办了,还是有点不厚道的。
“娘娘是什么意思?”贾母有些不耐烦,这老二媳妇办事没有算计不说,现在学起话来还吞吞吐吐地。
“娘娘的意思是,不妨先娶进来再说其他。薛家住在府里,仪式倒是可以减省一些。当今注重节俭,婚礼只请些近亲族人便罢了”王夫人越说声音越小。这哪里是娶亲呀,这也不过是比纳妾强些罢了。
贾母什么人,这话不用说透就已然明白王氏母女的意思了。不过就是悄悄地把薛家丫头娶回来,等将来再给宝玉聘一房出身更好的罢了。介时,薛家也没办法闹了,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说是婚约,聘书为证,仪式都减了,这东西还不好糊弄。
看着面前的王夫人,心中止不住的冷哼。平日里吃斋念佛,装的多慈善,现在总算是漏出真面目来了。亲姐妹,亲外甥女,花着薛家的钱,却到头来让人家姑娘偷偷摸摸地嫁过来。
行了,您老就知足吧。您当您是什么好人呀。原书中,花了林家全部的家产,人家姑娘还不是让你们熬死了。这薛家至少还把姑娘嫁出去了。
且不说,婆媳那日如何肯谈的,贾母对宝玉的婚事是一概不参与,不闻不问的。当然了,在贾母心里这也不过是宝玉正二八经的纳回妾罢了,有什么好过问的。
而这种态度,在外人看来,尤其是薛家人看来。不过是老太太对二宝婚事的一种妥协后的冷处理罢了。
也不知道王夫人是怎么忽悠薛家母女的,薛家还真的同意婚事减省了。虽然,夏金桂觉得有些不对劲。但那关她什么事情。甩甩帕子,自顾吃酒玩乐去了。
婚期定在来年二月初十。距离现在也不过是三,四个月的时间。好在薛家还有些家底,再加上宝钗越大,薛姨妈越有时间为宝钗准备齐全的嫁妆,因此倒也不忙乱。至于贾家那边就更好说了,宝玉婚后还是住在园子里。但探春及李纨母子就不好再住在里面了。因此,探春和李纨子就纷纷搬了出来。
而宝玉的院子将来是要做为新房的,自然也要粉刷一新。再怎么减省,也到看着像个样呀。不然,真等薛家母女发现不对了,事情就难收场了。所以,宝玉也暂时搬出来园子。等新婚的时候,再搬回去。
视线转到黛玉这里,黛玉这几个月来,跟林瑜相处的越来越融洽。少了些生疏,多了份姐弟间的默契。
为了培养姐弟间的感情,每天午膳,晚膳都是一起用的。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谁让林家这情况特殊呢。家里家外的事情黛玉和林瑜两个都是有商有量的。日子过得很是平稳安定。黛玉总想着,过个几年,再给林瑜娶房媳妇。她就可以提前进入养老状态了。
因着黛玉的关注,贾家的消息一直是源源不断地送到林府。黛玉也知道了王夫人和贾元春的打算。贾母的冷眼旁观。但是黛玉觉得,还是敢紧让宝钗嫁了吧。别管那些有的没有的了。那所谓的‘四大家族’早晚是要出事的,贾家到时只是抄家,贾氏宗族还是存在的。这个年代的已婚之妇是受到夫家宗族的保护的。可比未婚女子安全多了。
更何况,贾家想要为宝玉另聘她人的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了。而宝钗,就算嫁的再低调,再宝玉另娶之前,那都是贾家实打实的‘宝二奶奶’。
黛玉记得原书中,二宝成亲不久。贾元春逝世,探春远嫁。之后便是抄家,贾母亡故等。既然二宝要成亲了,那么成亲后,就让林之孝家的全都撤出来吧。可别出来晚了,抄家的时候,再出大价钱赎人去。别说钱不钱的问题了,就怕有钱也找不到人。
黛玉在贾家安排的人,除了林之孝家的,就只剩鸳鸯了。鸳鸯还要等一等。但也可以先预备出来了。
“县君,这几天就是贾家表少爷成亲的日子了。这贺礼要怎么备?”李嬷嬷对着发呆的黛玉问道。
黛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说说话,就又溜号了。不过,刚才李嬷嬷的问话,黛玉到是听到了。有些不解,这有什么好问的呀。正常备就是了。
黛玉哪里知道,这么多年,只要碰到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事情,或是贾家二房的事情,黛玉都是恨不得去参一脚的。黛玉身边的人也都知道,黛玉对贾家二房,及薛宝钗和贾宝玉的态度。那是挖坑陷害,落井下石惯了的。所以李嬷嬷才如此问。
“正常备呗,嗯,算了,还是比着二表姐出阁的礼送吧。也可以低一些。多低一些也无妨。”黛玉不加思索的回道。迎春成亲的时候,黛玉明面上送的并不多。所以,这时送宝玉成亲的贺礼自然也不会太多。
贾宝玉就算有一个皇妃的姐姐,那也只是一个五品官的嫡次子。人家迎春也是皇妃的堂妹,不但亲爹是一等将军,还有个五品官的哥哥,就算是庶女,身份上也比贾宝玉强些。所以,贺礼上比贾宝玉多些也是应该的。
这么一想,贾宝玉的身份还真不是一般的低呀。你说他都这样了,贾家的老太太和王夫人到底是哪来的底气给贾宝玉挑媳妇呀。
。。。。。。。。。。。。。。。。。。。。。。。。。。。。。。。。。。。。。。。。。。。。。。。。。。。。。。。。。。。。。。。。。。。。。。。。。。。。。。。。。。。。。。。。。。
二月初九,宝钗几十抬的嫁妆就从贾府内院相连的门抬进了大观园。嫁妆很丰盛,种类齐全。让贾家人看的很是眼红。
二月初十,贾府中门大开,当然开的只是一等将军府旁边的贾府大门。因薛家人都住在府里,吃酒什么的自然只是从内院进出。所以,相比于内院的喜庆布置,并没有注意到贾府大门外只是象征地挂了红彩绸,连喜字都未张贴。
因古时风俗,除送嫁的兄弟,娘家人是不会在婚礼当天到婆家来吃酒席的。所以,薛蟠不知道,薛家女眷也并未发现,来吃酒席的都是贾家本家的爷们和王家再京城的少少几个人。
婚礼进行得很顺利,宝钗的嫁妆是早一天就送来了的,省去唱嫁妆这一项后,拜过堂再送进大观园内的新房也就分分钟的事情。新房里只贾家未出嫁的三姑娘,四姑娘及黛玉并几个本家媳妇。新人送进了新房,众人也在掀过盖头后,被凤姐儿请出去吃酒席了。
宝玉向来是个万事不管的,就算是没有了林黛玉,史湘云也离开了,但只要有人继续围着他转,他就能自在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再加上宝钗大小也是个美人。又是年华最好的时节。所以,对于娶宝钗,并没有太大的抵触。
新婚小夫妻,二人自是柔情蜜意了一番,第二日去请安的时候脸上都是压不住的喜色。
磕头,敬茶,领红包都顺顺利利的完成了,因着婚事以成,宝钗自己也没注意其他细节,因此,谁也没有想到过要领宝钗进祠堂入家谱这回事。
宝钗虽然聪明,也知道这么嫁进来,做为婆婆的亲姨妈心里一定不会太高兴。但是这变脸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三朝回门后宝钗的苦日子才算是正经开始了。王夫人日日都让宝钗在她面前立规矩。纵然是满心委屈,宝钗也不敢多说什么。
必竟这年头,当媳妇的都是要立规矩的,媳妇都是这么熬过来的。没看见前几年,自已的亲姨妈好婆婆还要给老太太端茶递饭的。只是宝钗看着自己肿了的双脚,心里还是有些落差的。
这时的宝钗并不知道王夫人哪里是让她立规矩,分明就是在折腾人。
第六十六章
宝钗在贾家过着新媳妇的生活时,黛玉在林府也知道了这些消息。现在的黛玉非常庆幸自己在这个时空不成亲的想法。薛宝钗除了出身差一些,哪样不比三春强呢。性格,样貌,知识礼仪还是管家能力都是完胜三春及黛玉自己的。
说句实在话,黛玉因着自身的原因,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学的。必竟身边跟着嬷嬷及一些忠仆,这些东西,既然将来用不上,那何必费心思去学呢。但宝钗却是不一样的。宝钗学的东西,真的是这个时代女子都会学到的东西,不说什么琴棋书画,就只说管家理事这些,在加上宝钗的聪明伶俐,要是宝钗身份再高一些,前程自是不可限量。嫁给贾宝玉,黛玉都替薛宝钗觉得委屈,可人贾家愣是觉得是宝钗高攀了宝玉。就贾宝玉这样的,在黛玉眼里还没有薛蟠有能耐呢。这让宝钗上哪说理去呢。
黛玉一直想不明白,宝钗怎么就相中宝玉这颗歪脖树了呢?虽是荣国公的嫡孙,但现在已经分家了。宝玉不过是一京都五品官家的嫡次子罢了。论财产,将来再分家,贾兰都比宝玉得到的多。论人才,还不如宝钗自己呢。记得当初贾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宝玉做诗时,还要宝钗提点呢。诗不行,文不行。又不愿意科举。难道,宝钗是相中了宝玉的相貌了?白白胖胖的大圆脸,到真是跟她有几分相像。可也没出奇在哪里呀。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宝钗都要受到婆婆的磨磋,那不如宝钗的还怎么活呀。虽然可能是因为宝钗倒霉的遇见了王夫人这种婆婆,但是必竟是亲姨妈呀。
幸好现代的婆婆不敢这样对儿媳妇,不然黛玉回到家里也不敢嫁人了。
黛玉现在是深刻地知道了,婚姻是结□□之好,门当户对很重要。为了自己好,也不能好高骛远。就算回到现代她有再多的钱,对于有底蕴的家庭来说,自己也不过是个暴发户。所以,‘不往枝头飞,安心做麻雀’,是黛玉给自己定下的生活准则。
。。。。。。。。。。。。。。。。。。。。。。。。。。。。。。。。。。。。。。。。。。。。。。。。。。。。。。。。。。。。。。。。。。。。。。。。。。。。。。。。。。
自从薛家催债宝玉的婚事,贾元春在宫里的生活更是烦闷。平日里出寝宫到外面走走的时候,总觉得别人看她的眼光都有些异样。每当这时候,贾元春都会想着是不是宫里的人,或者是京城的人都知道贾家二房举债省亲建园子,无力还债后,用嫡次子抵押还债的这件事情。
其实,只能说贾元春多心了。贾宝玉娶薛宝钗的那个场面,看到的人,都以为是贾宝玉纳妾呢。谁还有心思往这上面想呀。也不过是贾元春自己心里有事,总有些疑神疑鬼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元春本来就有些病症,还未好透。又遇到了薛家的事情。这里外里,两下一激。病的就更重了。不过数日,竟是连身都起不来了。太医诊脉后,也只摇了摇头。
元春得知后,心似一下子就空了,有种转瞬成空,万念俱灭之感。自己一生,不过三、四十年。想起年少时,闺阁女儿,任性恣意。何等快活。稍长成,举步入皇宫。幻想着芙蓉帐暖,君王盛宠。只恨造化弄人,生生虚耗豆蔻年华。封妃后,总以为苦尽甘来,只可惜事与愿违。后宫之中,步步机关,时时陷阱,本就让人不得片刻轻省。而皇宫之外,娘家势弱,又常常出现招人话柄之事。让本就没有多少底气的自己更是举步艰难。
元春双眼无神地看着帐顶。心中思绪飞转。眼中有着亮光,一闪一闪,只是不知多久,眼中的光一点一点暗淡,最后又被涌上的泪水重新点亮。
十二月二十这日,宝钗刚随着王夫人去给贾母请安。众人说道新年将至,如何宴席,如何备礼时,便有婆子来报,有宫里小太监上门传谕。因而宝钗又急忙忙地扶着王夫人往那府里赶去。
稍刻,见人到齐,小太监便传了谕旨,大声道:“贾娘娘已于十二月十九日薨逝。次日起,凡有品级者,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灵。”。语罢,不等众人反应便转身离去。除二房外,贾赦一家亦已得信,众人皆是悲戚不已。第二日起贾府一干男女,按制进宫哭灵。此处自不多赘。
元春病逝时,黛玉也得了信,只是并未进宫去。虽是亲表姐妹,但除宫宴时远远地看过几回外,平时并无太多的交情。既然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理由,黛玉可不想去受那份罪。只有真实体会了你才知道进宫哭灵,实在是太遭罪了。一样一样按着规矩来,就算有十分的悲伤,到最后也不会剩下一两分的。更何况本来就没有呢。所以,黛玉自知道消息后,就告了病假。
黛玉不去,那是因着没有多少感情,血缘又远,悲伤不起来,自然懒的去。
宝钗不去,是因为其夫无爵无官,没资格去。其实,现在的宝钗,心里也是后悔的。当初让她下定决心嫁给宝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宝玉的亲姐姐是宫里的娘娘,将来宝玉就算是再没有什么出息,只要有皇妃娘娘在,宝玉的前程也是会有的。
可宝钗嫁给宝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对宝玉是真真的失望了。天天只知道摘花制粉,与小丫头嬉笑打闹。四书五经一概不读,无论宝钗深劝浅说,宝玉是一概不放在心上。说多了,竟是连房都不回。宝钗一边跟着宝玉上火着急,一边又要应付王夫人时不时的刁难。日子过得可想而知。
终于,宝钗对宝玉读书科举之事是死了心了。想着读书不成,总可以学习经济世事罢。可。。。,唉!不提也罢。最后,宝钗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元春身上。可元春既然就这么去了。
因着元春逝去,宝钗在王夫人进宫哭灵后,便让家下人等换了素服。本来这个年,是宝钗嫁人后的第一年,宝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弄个盛大的年节。只可惜了这一番心血了。
贾家这个年过得很是凄凉,失去了元春。贾家也失去了一把*保&护&伞。众人心里都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只是年节之内,都不愿意表现出来,或者说是没人愿意相信吧。
倒是林府,黛玉姐弟这个年过得很是有滋有味。因着林瑜的孝期已经到了尾声。明年,姐弟俩就要回南去。这一去,也不知哪年才能回来。所以,这个年,姐弟俩很是用心。
林府内外院落都换了门神;剪得窗花,贴了福字,挂了对联;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大门处挂了两盏朱红大高照的灯笼。
三十晚上,姐弟二人在厅里坐下,因黛玉不喜欢屏风一类的遮挡,所以除管家和主事嬷嬷们进了厅内,其他男女仆人按差役在厅外行礼,期间,黛玉姐弟赏了家下仆人,黛玉看了林弟弟一眼,林弟弟点头肃脸道:“今儿个不当值的尽可以去吃上几盅酒,然后回家过节去。但若有那烂醉闹事的或是当值吃酒的,不管是谁,一并撵出去!”众人谢恩后方各散出。除了当值的,其余皆热闹去了。
待众人散去后,黛玉看着身边的大丫头和嬷嬷们说道:“今日除夕,并不用人侍候,在那边厢房也设了桌席面,你们都去那边用宴罢,也热闹热闹。”
行礼退下后,嬷嬷们带着紫鹃等人便去了那边屋里用宴。一时间,姐弟二人,也不拘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有说有笑地吃着年夜饭。
正月里,走亲戚。黛玉除了贾家以外,也没有什么亲戚可走。初二一早,黛玉便去了一等将军府,到了贾母上房,众人都在。只是脸上虽有新年的喜意,但更多的是粉饰太平后的强言欢笑。
黛玉看着老态龙钟的贾母,张扬依旧的凤姐,越渐沉默的宝钗,还有自始自终都天真缺心眼的宝玉,有些意兴阑珊。
黛玉想不明白贾家人的惺惺作态。贾家走到今天不是自己一步一步作出来的吗?贾元春为什么死在宫里暂且不说。只是当初既不舍得,又为什么要送她入宫呢。现在人没了,又表现成这样。你们这样其实有几分是单纯地因为人没了,而不是因为没的人是皇妃。
黛玉只在贾家呆了半天,晚膳前便回家了。回家前,偷偷让人找了鸳鸯,让她有空时把自己的东西悄悄地送回林府去。做好随时撤退地打算。省得将来抄家时,一无所有。就算是黛玉将来给她再多,于当下也是一种亏损,新不如旧嘛。
时间飞快地流逝,不过转眼间,林瑜便正式出了孝。定了回南的日期,林瑜进宫,黛玉去贾府辞行。
到了贾府,与众人一一辞别。又叮嘱了鸳鸯一番,有事就林府求助后。便给惜春使了个眼色。
“四妹妹,这几日姐姐就要回南了。再相见也不知是何时。”林黛玉有些感伤地对道贾惜春说道。
“姐姐有去处,自去就是。能离开,就离开。天下筵席没有不散的。”贾惜春有些冷清地说道。
死妮子,说好的依依离别呢。黛玉在心中翻了个白眼。从身上荷包中取出一张纸,递给了惜春。
“这是什么?”惜春一边接过,一边问道。
第六十七章
黛玉没好气的说道:“度谍”。
“度谍?”惜春歪头问道。“给我的?”
“不是给你的,我给你看什么。要不要?不要就还我。”黛玉瞪了惜春一眼,不快地说道。
“要的,要的。谢谢林姐姐。”惜春生怕黛玉要回去,立马双手捂住。
本以为,证书证明这种东西也就是在现代盛行。没想到,从古自今,都是很有市场的。
这年头,干什么都需要有个证呀。出门要有路引,出家要有度谍,连买个房都要分红契,白契的。惜春将来如果注定是要出家的,那么有身份证明的出家人和没有身份证明的出家人,那是两种待遇的。记得在现代,就听说一老太太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连养老医保这些公民待遇都无法享受。
有了度谍,就算将来抄家,也是与惜春没有关系的。而有了度谍,将来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受到朝廷认可和保护的。去哪个寺庙挂单,都可以得到优待。必竟度谍这种职称证明被朝廷管的很严,轻易不会承认发放。因着种种原因,也把度谍的含金量提升了几个档次,显得更加的物以稀为贵。
也因此这个时代很多的家庙,其中的出家人其实都是没有度谍的。一旦离开了家庙,是既不受佛教认可,也不受朝廷保护的。黛玉通过林家的人脉,费了好大的劲才给惜春弄了一张度谍来。其中花费的金银和心力,又岂是当初二姑娘迎春出嫁时的那五千两银子可比的。
必竟是从小长到大的姐妹,黛玉也希望她们能过得好一些。既然命运无法改变,那么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的帮助,是黛玉如今唯一能做的了。
惜春虽长在闺阁之中,但度谍的难求程度,她还是知道的。看着写着自己名字的度谍,心里有些怪怪的。惜春自己知道,她从来没跟人说过自己的想要出家的想法。林姐姐这些年虽然来府里走动,可平时接触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来呀。所以她是怎么知道我有了出家避世的想法?还送了千金难求的度谍来。惜春不解地看着黛玉。
“姐妹多年,不说有多了解彼此,但只要用心了。自然就知道了。度谍上的法号,本来想请个庵主来起的。只是京中很多庵堂都不干净,所以姐姐只好请京城外广仁寺的主持大师为妹妹起了。”黛玉看着也是花样少女的惜春,不无可惜地说道。
‘亲,你知道吗?出家人是不能吃肉的。出家人的清修生活,很苦的,还要化缘吃剩饭,你到底知不知道呀’。黛玉内心咆哮着。
“这张度谍,你一定要收好了。如果可以,最好随身携带着。你们府里是什么情况,你我心中都是有数的。留着这个,也算是条退路吧”黛玉知道惜春虽然年纪最小,但也是最聪明不过的了。什么事情,都看的很明白。
贾家的未来其实早就注定了。迎春的怒而不争,探春的奋发上进,惜春淡漠而对。其实,贾家的几个小姑娘心里都是有预感的。
“我今时也不谢姐姐为我操心费力,只待来日吧。”惜春感激黛玉对她的一片心。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为黛玉做的。只等来日,多为黛玉在佛前念上几回经,也好报答黛玉今日的援手。
“唉,怎么就走到今天这一步了呢?”黛玉很是感慨。
惜春却笑道:“不过是一场修行罢,横竖我是看透了,就凭着我们家做的那些事,总有得到报应的一日。我虽没做过,可也是占过光的。即是想逃,也逃不了的了。到那时,报应来了,不过是任打任骂任人作贱罢了。与其不知生死,倒不如早日脱了红尘,为自己超度呢。如今又拿了度牒,正好安心修行。”
之后,黛玉又把打听到的,关于京城内外一些尼姑庵堂的情况一一说给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