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还把孙策敕封为扬州刺史。
把袁术激得对主簿阎象发怒。
“我不要小皇帝册封我什么大将军、司马司空的; 我自己做皇帝就好了。”
听听这叫什么话,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的赌气呢。偏时过不久,就有人为袁术卜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又暗合了袁术出生时候的卜卦。
于是袁术要称帝的念头谁也劝不住了。
袁术对他麾下的文武众人也自有说法:
“汉室倾颓已久; 我在淮南这些年; 任命了扬州刺史、九江郡太守、庐江郡太守、甚是丹杨郡等处数次换太守; 朝廷都没有一点反对意见。
再看北边的冀州、青州、幽州、兖州等地也是战争连年; 兖州和徐州几度易主。益州、荆州也自立。天下七八分之势早成。且有目前在豫章的刘繇、这个汉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尚在,孙策驱逐他; 朝廷不是该派军队讨伐孙策或是派人叱责他,命他让出扬州么?
怎么还就任命孙策为扬州刺史了!
可见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当今小皇帝也没有气节; 是一个任由权臣摆布的昏聩之人。如今的天下之势,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候,也未相差多远。”
袁术说的似乎还挺有道理啊。
但是这么匆忙赌气一般地称帝,似乎还是有些儿戏啊。阎象和袁涣再想说些劝阻的话,袁术已经不想听了。
唉,跟着这样的主公是要被逼死啊。
不信袁术最终能成事的人,开始纷纷往外跑,花样翻新地离开江淮。而袁术沉浸在自己已经登基为帝王了、且比刘协自在,开始过起广置后宫的奢侈日子。
刘表、张绣因袁术登基这事儿,为了在天下人面前证实自己是不支持袁术的,也不得不把已经降低的摩擦范围升级为扩大规模的版本。
袁术本来就把兵力放在徐州那边打刘备,他也通过半年多的征战,取得了徐州一些郡县了。可就在刘备与袁术的相持阶段,刘备被驻军在小沛的、被袁术蛊惑的吕布反咬了一口,夺去了徐州的新治所下邳,俘获了刘备的妻妾还有部曲的家眷。刘备不得不投降吕布,主从关系倒置,变成刘备依附吕布驻扎在小沛。
而得了徐州的吕布,因为袁术没有立即给他送上粮草,认为袁术出尔反尔地毁喏,立即与袁术翻脸,自封为徐州牧。
与袁术争夺徐州的人由刘备变成了吕布。
曹操看袁术称帝,立即磨拳擦掌地向小皇帝请命,他要带兖州的军卒去打袁术。
袁绍也在与公孙瓒的恋战中抽出精神头,给袁术送信,提醒他此举违背袁家对汉室的忠诚。建议袁术立即“退位”。
孙策遵从吴夫人的吩咐,着人到寿春去接岳母、小姨子来照看即将临产的妻子。顺便给袁术送去大义凛然的一封信,提醒他“称帝”的行为是背叛大汉皇室,是背叛了袁家四世五公的荣耀。建议袁术赶紧取消登基这事儿,就当是中元节撞了邪客。顺便把寿春这个扬州刺史的治所早点倒给自己,自己这刺史可不是刘繇,不会委屈在曲阿,一定要去寿春上任的。。
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合伙给袁术送上这样的信息,把袁术又气了个够呛。
曹操想打袁术,但是他与袁术隔着一个吕布。他恨吕布恨得牙痒,这时候也把自己的情绪收起来,派人与吕布协商,要与吕布联合起来去灭敢称帝的大逆不道的袁术。
袁术好像陷入了四面楚歌中——可是实际分析起来也不然。
面对来自刘表、张绣的压力,打了这么多年了,袁术他不在乎的。
孙策之给了他一封信,更像是走个过场,就继续忙着收复扬州东面、南面的那一大片、不在袁术控制下的郡县,孙策“没空”与袁术来打。
刘表从到了荆州就自顾经营荆州,不与他人沟通,俨然荆州成他个人的独立王国了。
张绣那里,要是袁术前几年不去撩拨他,也不会是现在成仇的状态。
益州的刘焉与他袁术隔了荆州,那刘焉也是自顾自的主。
袁绍占了四州,可与他隔了兖州的曹操、徐州的吕布,只是发信来劝说。
至于凉州离的更远,根本不用考虑的。
遍数各地的豪强,想与自己较量的除了曹操没别人。可曹操有实力与自己开战么?
若是能与吕布联合起来共同抗拒曹操,待上述各占据了一方的诸侯也都效法自己陆续称帝,战国争霸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
袁术对天下的形势的分析多少还是有点儿靠谱。他麾下的文武官员很快也被他这番理论洗了脑。但是袁术没等来各地诸侯的陆续称帝,先等来了吕布与他翻脸升级的战火。
对于临近的作为变数的吕布,袁术在仔细的思量后,很有心计地遣了袁胤做使者去求婚。他为儿子求娶吕布的长女,还让袁胤将私下里他对汉室诸侯的势力分析说给吕布。吕布自己先动心能够自立为君的可能,与陈宫商量后立即同意了与袁术结亲。
可吕布这人有个很不好的毛病,耳根软,做了什么决定也常常会反反复复的。
吕布这面都遣女出门了,徐州的陈珪得了吕布嫁女的消息,匆匆来劝阻。
这陈珪昔年还是袁术的好友,二人相知甚深。袁术招揽他去江淮,但他反对袁术称帝就没去,结果袁术就把他二儿子陈应扣下了,想借此威逼陈珪过去……该着袁术跌跟头,这陈珪是死忠汉室的人,他怕袁术真的称帝成功,那么战国争霸可就要成真了。
陈珪对吕布说:“将军,曹公去洛阳奉迎天子辅佐朝政,将军与曹公摒弃前嫌,才能够更进一步,取得更为世人瞩目、尊崇的地位。现在曹公和朝廷说要讨伐逆贼的袁术了,你要是与称帝的袁术结亲了,那就是反贼了。袁术被朝廷和天下诸侯共讨之后,必然不会放过你的啊。你以徐州的半州之力怎么能扛过天下呢。再则袁术这人是惯于出尔反尔的小人,他前面答应给你的军粮还都没兑现,你嫁女过去也是受他要挟。你不可相信啊。”
吕布被陈珪说反了心思,对袁术前面的失信也起了怨恨之心,立即带兵去把女儿追了回来,脸圆弧派来的使者袁胤,也被吕布逮了回来。
曹操既想与吕布结盟对付袁术,就在洛阳与群臣和小皇帝间游说,给吕布争得一个左将军的封号。在吕布把女儿追了回来,小皇帝派来授任吕布为左将军的使者也到了。
于是内有陈珪的鼓噪,外有曹操的及时给力,袁术与吕布结盟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
这时节的孙策正在摆宴,迎接阔别日久的周瑜。
初为扬州刺史的孙策,接了印绶就忙着整理接受扬州所辖的郡县。他在派人去接大乔的人母亲和妹妹的时候,还派了人给周瑜送信。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公瑾啊,你赶紧过来曲阿帮忙啦。袁术称帝是在招呼天下人一起去讨伐他呢。你还在他手下做什么范令啊,我这里事情多能干的人少,大把的好位置等着你挑选呢。”
周瑜帮着孙策打下曲阿、赶跑刘繇后,适逢袁术召周尚回去寿春,周瑜就与孙策分手跟了过去。袁术发现周瑜挺有才的,还真器重他要重用他。周瑜用自己年轻等理由推脱了,只请求做居巢县长。
现在小乔也娶到手了,孙策来信相召,周瑜立即借伺奉岳母看望待产的大女儿请假过江东。要是换一个人,袁术可能就起疑心立即砍人了——
这段时间跑了不少人了。
可周瑜的岳母是自己得力的心腹大将桥蕤的妻子,她前几个月曾去曲阿照顾刚怀孕的大女儿,住了一个多月就回来了。
桥蕤在外领兵,周尚也还在自己的麾下,袁术想想就给周瑜放行了。
周瑜带着新婚的妻子小乔,到寿春去接岳母,让他吃惊的是岳母几乎把全部的身家都打包了,一幅离开就不想回来的模样。
周瑜谨慎地相劝,“岳母,有些东西还是不要带了,免得招来猜忌,走不出寿春的。”
开什么玩笑,这哪里像是过去看女儿小住的,换谁都会怀疑他们是想跑路的。小乔也赶紧相劝,好说歹说的,劝说母亲只带必须的心爱之物。
郑氏恋恋不舍道:“你阿翁派人送信回来,令我以后依附你们姐妹相居。这所有的都是我心爱之物,随我多年了。”
周瑜赶紧答应留下部曲帮着看守桥宅,只说以后还会回来寿春,才奉承得岳母多云转晴,跟随他们夫妻俩启程。
离开寿春后,周瑜安排的部曲在半路加入车队。郑氏这才发现小女婿夫妻俩的全部家资,全都装车带上路了。
小乔笑着劝母亲:“阿娘你的器物过几天也会跟上来的。”
从寿春到曲阿的路途不远,但是周瑜始终谨慎小心。总算是带领的军卒多、看守财物的部曲也是年轻力壮的强横人物,才得以平平安安。
出了袁术控制的地界,周瑜很快见到孙策派来迎接他的军卒。这才让周瑜放下始终提着的心。袁术与孙策之间是箭拔弩张,随时会打起来的模样。 。
第680章 680、武烈皇后26
周瑜的到来让孙策心花怒放; 自觉有如虎添翼之感。他带着卫队迎出了曲阿,看到周瑜了就高兴地跳下马; 与周瑜见礼后,俩人互相捶肩大笑; 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
“公瑾,你可让我等的好苦,望眼欲穿了。”
孙策包含感情的一句话; 真是很容易让人想歪的
“伯符; 我收到你的信,就与小乔收拾了往寿春去接岳母; 马不停蹄地往曲阿赶呢。”
周瑜的回答也让人易生出曲解。
“哈哈哈; 好好好,你来了就好了。”
小乔拽拽母亲的衣袖,示意母亲看自己的姐夫孙策和自己丈夫周瑜的亲热劲。
你俩太过份了好不好,也就是一年没见的。
郑氏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自己一辈子只得了这俩女儿; 丈夫有让她依附女儿而居。见两个人中麒麟子般的女婿相处无间; 她真的很高兴的。
孙策听到周瑜接了郑氏一起来的; 立即去郑氏的车前拜见; 先给郑氏行礼道辛苦,又与小乔见礼; 然后打发人飞奔回府去给吴夫人和大乔送信,自己与周瑜并驾齐驱引着车队进了曲阿。
到了刺史衙门,孙策引了周瑜从前面进衙门; 让人引着车队去后面。然后孙策带着周云一边往后走一边交代自己对他的安排。
“公瑾,今儿晚上与尚在曲阿的文人武将一起见见,跟着我阿翁的人你都知道,大多是你认识的。只有少数几个是我才收的。我先调拨给你两千的军卒,战马五十匹,等你熟悉了再加,如何?”
周瑜笑着向孙策道谢,“伯符,我刚来你就给我二千的人马,别人会不会有意见啊?”
孙策大笑,“怎么会有意见。你我是手足同胞一般。若不是打完曲阿我让你回去了,如今你带的人应该也不少于二千之数。”
孙策这话可不是虚言,他要打曲阿的时候,周瑜把他叔父手下的人马都拉了出来,自带军械和粮草来给他助阵。等他打下曲阿赶跑了刘繇,手下有了二万多人的时候,兵强马壮了,才让周瑜带着人回去丹杨周尚那里。
周瑜见孙策说话的时候,自信满满、眉眼间神采飞扬,就笑着先谢过他的好意。即便有谁心里不快活,都是武将,看在孙策的面子上,自己对跟随过破虏将军的人多让让也没什么。来日方长,慢慢相处久了也就磨合好了。
“你的府邸我都收拾出来了,还给你准备了一班女乐。不过,你过几日再搬过去住。”
孙策要留周瑜在刺史府里住几天,这对感情深厚的二人来说,也是很正常的事儿。俩人少年相识,意气相投,当初也都在对方家里住过,抵足而眠的时候也不少。如今俩人分娶了桥家姐妹成了连襟,感情更是亲近了。
孙策说周瑜就点头应和,俩人大声说笑着往后院去,时不时就爆发出热烈的大笑,刺史府里的人都知道自家大人兴头很高的。
吴夫人听着孙策的笑声,就笑着对郑氏说:“你那两个女婿笑得多开心,恭喜你啊。”
郑氏点头,“我这两个女婿,也是你的两个儿子,同喜同喜。”
俩亲家彼此打趣呢,孙策与周瑜联袂进来。
“阿娘,你看儿子给你带了谁来?”
孙策原与母亲的感情就非常好,这四五年下来更近了很多了。
吴夫人笑,“是公瑾回来啦。伯符这些天掰着指头数,算你什么时候能到呢。”
周瑜赶紧上前口称义母与吴夫人见礼,吴夫人忙伸手示意孙策拉他起来。然后待二人又与郑氏见礼后笑着打趣道:“公瑾看着比前一年出落的气韵更是雅致了。这一年没少读。伯符,你可得多努力了。”
孙策与周瑜站在一起,俩人都是高大俊朗的武将人物,相得益彰。一般的神采飞扬、少年得志的轩昂气韵,晃得人不敢直视。
不过二人这一年经历差别大,明显地在气质上反应出这差别。孙策的容貌历来是胜过周瑜三分,可因为这一年多直接带军厮杀的缘故,气质上多了三分杀戈决断的英气、硬朗,还隐隐带有一丝渐渐显露的上位者的气息。
而周瑜这一年大概是读书偏多、处理民政琐碎事情磨练的缘故,周身的气质与孙策相比就柔和舒缓了一些,比孙策多了几分文人的雅致,看起来容易接近,亲和力压了孙策三分。
孙策笑着应,“阿娘说的对,儿子一定会多读书的。好在明年的时候,让阿娘有机会夸儿子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孙策的开朗笑容和神态,和吴夫人对话的每一个字应答,都显示着母子二人关系亲密、随意、融洽。
周瑜笑着补充:“义母,你给伯符留课业,我来监督他完成。做不完的话,就与四弟五弟一起到义母这里领罚。”
吴夫人失笑,与郑氏说起孙策与周瑜那几年教导几个小的认真,夸赞二人读书习武都很有自律。
众人在吴夫人这里说笑了一会儿,孙策和周瑜告辞去前面的衙门议事。吴夫人起身要送郑氏母女去大乔的院子里。
她边走边解释,“最近天气渐热了,我担心大乔白日沾染了暑气,只让她早晚出来走动,我们过去看她。”
郑氏赶紧伸手拦住吴夫人,“好姐姐,我在这里住过一个多月,哪里还要你送我过去。叫个小丫头撑伞也就是是了。你要是太客气了,我就不好住下来了。”
吴夫人从善如流地停住脚步,叫了俩个小丫头给他们母女撑伞,自己看着郑氏母女转过弯了,才带着张氏慢慢回屋。
张氏最近把女儿孙珊的嫁妆也收拾的差不多了,吴夫人亲自给孙珊挑的婆家,与孙嫒的婆家比起来也不差什么。女婿也经过了孙策的考核,人品做事能力也是中上,有孙策这个哥哥在,张氏一点儿也不担心女儿将来收到什么委屈。而且吴夫人在孙珊的嫁妆上,也没因为庶女的缘故就削减了很多,只比着长女和次女的不同,在份例上略有些差别。
张氏跟了吴夫人近三十年了,自然明白夫人是把孙珊当作嫡女给预备的嫁妆,这也是在打赏自己几十年的忠心和勤恳。
于是她对家事更仔细,服侍起吴夫人更认真了。
“夫人,侯爷安排了晚间在衙门设宴。”
张氏见得了空,赶紧把府里重要的事情报与吴夫人知道。
吴夫人脱了见客的大衣裳,对张氏说:“你也坐下来松快一点儿,你知道我不是苛刻的性子,这屋子里也没外人了。”
张氏遂笑着坐到吴夫人的身边,轻摇着手里的绢扇。
“夫人是体恤奴婢,奴婢怕自己在人前会得意忘形。”
“我知道你是懂事的人。和那些张扬的美人不一样。唉,这么些年下来,也就剩你一个了。”
张氏笑笑,手里的绢扇往吴夫人那边送风。当初跟着大吴氏嫁过来的那几个,哪一个不是花容月貌的,可是这二十多年过去了,还就自己这个在几人中相貌最普通的好好活着呢。可惜桥氏院子里那俩陪嫁丫头不懂事,不过这话就没有自己一个做奴婢能置喙的余地。
“亲家来了,夫人也能轻快了,不须再操心侯爷院子里的事情了”
吴夫人点点头,陪嫁丫头是桥家的。自己偶尔点数孙策一句半句的也就够了,可不能把孙策当成一般的不懂事的年轻人看。
不把孙策当成一般的年轻人对待,那些跟随孙坚多年的老将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周瑜回到曲阿,孙策为了迎接周瑜在刺史衙门摆宴,却让老将中有人觉得不爽了。
程普就不那么愿意给周瑜面子。
要叫程普说,周瑜就该从校尉做起来。连孙策都是从怀义校尉做起来的呢,凭什么周瑜一来就是建威中郎将,还给他二千名士兵。
程普把自己的不满都表现的脸上。
跟着孙坚的几位老将徐琨、程普、黄盖、韩当、祖茂都在,而吴景、孙贲、吕范、孙河既往就都知道孙策与周瑜亲密,同时与周瑜往来也多。熟悉周瑜的人,也欢喜认同周瑜的秉性和才能。就是张昭、张纮既往与周瑜也属于聊得来的。而顾雍、虞翻一没资格挑剔周瑜,二也不是能与程普一样会做下人脸面的事儿。
花花轿子人抬人。
吴景做舅舅的最有资格先开口了。他给孙策捧场,就先称赞周瑜,与孙贲一起说些旧事、表明有记得昔日的情分。
吕范、孙河也跟着说在江得到周瑜的帮助。
张纮与周瑜相处的时日多,就多恭维周瑜几句侠肝义胆。这样祥和的气氛,正是孙策想要的。
进来一个新人,大家都表示欢迎,心情舒畅了,以后共事才会顺利。
气氛好,孙策整晚都喝的开心,他揽着周瑜的肩膀,对席间的众位文武大声数说自己与周瑜的总角之交起源,说起自己给先父落葬后在江都和历阳之间进退维谷,是周瑜带着人马帮着自己,才把母亲和弟弟们安顿下来。
孙策举着酒碗对在座的人宣告:“公瑾与我是手足,与我阿娘是儿子,同胞情谊也就是我与公瑾这般了。”
孙策先把话说得这么透,席间的文人大都聪明懂得了周瑜的份量,后来跟随孙策的蒋钦、周泰、陈武、贺齐、董袭、邓当、吕蒙等,尤其是吕蒙还是一个少年,没有多的说话余地,好好跟着捧场喝酒就对了。
一场非常成功的晚宴。 。
第681章 681、武烈皇后27
晚宴后; 程普待周瑜的态度也没有丝毫的收敛,吴景出面劝了他也不见什么效果。在程普的眼里孙策是小主公; 周瑜只是孙策的连襟,凭借姻亲关系得到孙策重视的一个后来之辈; 甚至不如跟着邓当的吕蒙让他认可。
周瑜也不与程普相辩,在曲阿稍微整理了几日后,就开始做自己的建威中郎将该做的事情。
黄盖看不过程普故意找茬; 特意在吕范的拜托下找程普劝说。
“德谋; 公瑾虽年轻,但他昔日辅佐伯符与困窘之际。伯符从袁公路那里脱离; 他带兵和粮草相助; 与伯符一起先克横江、当利、打笮融、薛礼,占湖孰、江乘,进入曲阿,他都身先士卒与我们一起跟随伯符。你为何总是喜欢为难公瑾呢?”
程普与黄盖、朱治都是跟随孙坚多年的老人,在黄盖的眼里; 这俩位是与自己一样的; 而吴景、孙贲、孙河仍然是凭借姻亲关系上位的。
“周瑜与吴景等一般; 岂是能与我等刀剑里冲杀相比的。”
黄盖耿直; 直接反驳程普。
“景瑞随破虏将军南北征战近二十年,未曾有过分毫懈怠。你以为他是幸进?”
程普失言; 为自己强辩,“我未说景瑞。”
“德谋,周公瑾助力伯符的时候; 正是伯符困窘无路可投的时候。后来他自带兵将以及粮草,伯符按功劳以建威中郎将相酬也不为过。抛开周瑜娶桥蕤的幼女为妻之事,你说他是不是值得伯符以中郎将相托?”
“中郎将只领兵二千人,周郎前年带的兵也一千多了。”
“伯符并不是以二千军卒为止,他以后会让周瑜统领更多的军卒。”
黄盖见程普执拗到以后的周瑜会统兵多少的事情上,可以后的事情谁又说的清楚呢?周瑜对在危难、困窘中的孙策伸手相助,孙策肯定相信周瑜多一些。现在俩人又是连襟,若是周瑜有本事,以后就是统帅三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是来解决程普喜欢为难周瑜的执拗的,必须争取说服程普大家好好相处,才有利于练兵。
于是黄盖只好敷衍着说:“过几年,孙家的那些小公子们陆续长大了,伯符有了帮手,他对公瑾的信任就不会像现在了。”
程普忧心忡忡,“我就怕还没等到那时候呢,伯符就把军权交给周瑜,将破虏将军的愿望误了。”
黄盖深觉自己是服了程普的瞎想了,他气恼起来。
“那你不如直接去与伯符说,让他莫要信任周公瑾,好过你自己出面为难周公瑾啊。”
程普看傻子一样看黄盖,“伯符与他食同案,寝同榻,你让我去与伯符说?伯符会听?”
黄盖完败,他知道自己劝不转程普,只好让吕范转告周瑜躲着程普一些,待程普看到周瑜的能力也就好了。
周瑜对程普的为难、刁难不怎么在意,任何时候待人都是一样地谦逊有礼。而且这些跟随孙策有段时间,重新开始按着孙策的法子练兵的程普、黄盖、朱治等,发现周瑜操练他手下那二千军卒的速度、质量不比他们差。
孙河对这些元老解释:“早几年开始用这样法子练兵的时候,是由伯符和公瑾开始的。”
二个月以后,周瑜开始带着他手下的那两千军卒,参与朱治带的那一路主力,在曲阿周边的军事活动,清扫曲阿周边的反对势力。
然后孙策将大军分成三路,一路从会稽、一路从吴郡平推向西,还有一路从临海郡出发向南。
新都郡、鄱阳郡、临川郡、建安郡,孙策有了扬州刺史的名头,在这些郡的太守表示要服从他的指派后,他让朱治带着大军,把这些个郡地的土匪水匪等逐一清扫干净。
光明正大的朝廷命官加上强横的军事实力,孙策一路由东向西平推,在袁术与吕布胶着、与刘表、张绣摩擦升级的时候,不仅夺了庐江郡、江夏郡,还一路先夺了长沙郡。与清理了庐陵郡的那一路顺利将豫章郡围了起来。
刘繇无处可逃,偏孙策还是给了他一条活路,投降后带着他所有的属官继续为扬州的各级衙门做事——在各郡开办的学堂做教谕。
刘繇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跟随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投降,他交出所有的武装军卒,连忠心耿耿跟着他的太史慈也投向了孙策。
孙策容了刘繇的投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有张昭、张纮帮忙,但是突然接手大半的扬州辖区,就立即面临一个缺少人手的窘境。
只好以扬州刺史的名头向天下开征辟令。
至于有多少人愿意、又有多少人能穿过战火纷飞的袁术、刘表、张绣的接壤区,孙策以及张昭张纮都没敢报什么乐观的态度。
果然是三人相像得到的结果。除了吴地的人,连荆州过来的人都少。直把英俊的帅哥孙策愁的变成苦瓜脸了。
无奈先从亲戚里选。孙嫒的丈夫弘咨被孙策就地硬按去吴郡太守府做事。然后孙珊的夫家陈家很积极地把出十八岁以上读书识字可以的子弟都推荐给孙策,孙策和张昭张纮将人做了一番考核,然后派去各级的衙门。
孙策的叔叔孙静不想离开家乡富春,但他把族里认字的人都给送到曲阿让孙策考核,能做事的留下,不合格的带回去继续读书。
忙到快秋天的时候,扬州辖区缺人的现象缓解了一点,各级衙门缓慢地开始运转了。
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文盲率,吴夫人拿着她让孙策做的调查报告也跟着皱眉。
孙策现在拥有的会稽、吴郡、丹杨这几处都算是江南偏富裕的地方了。大族的子弟基本都有机会读书,但就是这样,富春孙家送过来考核的子弟,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只能算是识字,写不好也读不明白简单的公文。
而那些寒族子弟里识字的更少了。读书识字的成本太高,绝大多数的人还在为温饱挣扎,如今还要再添上一条躲避战乱。
就算是有些寒族子弟得到学习机会了,也学的不错了,也是未必有出头的机会。官员的位置是一定的,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想做官唯一的途径是靠官员们推举——孝廉。
寒族子弟想要让当地的父母官举荐为孝廉,其难度远远高过世家豪族的子弟。
但这举孝廉的制度也还是有好处。在当官之前,先被家乡的父老考核四十年的人品:是不是孝顺父母?做事是不是清明廉洁?
被举荐成为孝廉后,朝廷还要对进行考试。孝廉科成为朝廷在恩荫选官之外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吴夫人慢慢捋顺朝廷选官还有吴地的现状,想打破无人可用的窘境,那就只能开办学校,进行速成的初级文化课普及教育。只有全面地启发民智了,以后才有打破恩荫、地方官员举荐这样狭隘的选官限制。
“伯符,靠征辟能独当一面的读书人来吴地做官,能不能征召到足够的人手先不考虑,难处是在天下的读书人就少。我看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来培养需要的人才。先做个计划,看看能不能用上三到五年的功夫,教导出一部分能做小吏的,然后慢慢征辟大儒来吴地讲学吧。”
孙策知道母亲的提议自己教出需要的官员是最利于长远的。但是用三五年的时间,教导出能做小吏的人,他心里真的是没底。还不如问他三五年怎么能建一支强军。
这事吴夫人也没指望孙策去做。
“伯符,你好好练兵,早日让扬州安全安宁就不错。”
张昭张纮很赞同吴夫人的提议,先教会民众会简单的计算、简单的书写,然后从中选出适合做小吏的人才,再从这些小吏里慢慢培养聪明的心性好的人,进行进一步培训教导,通过考核后安排等重要的职位。
“夫人准备先教导哪些人读书计算呢?”
读书识字的人少,愿意去教书的也不多。战乱的时候,更难请到大儒了。
“从军营开始吧。军卒这几个月训练下来都能背得军规了,让他们用军规对照认字。然后组织人手把衙门常用的字挑出千个,若能编成容易记的歌谣最好。通过这两样考核在晋升的时候优先,一旦伤残了就可以到衙门做小吏,既能弥补人手缺失、保证衙门小吏来源的忠心,还能让伤残将士以后多一条谋生之路。”
孙策很赞成母亲与二张商议出来的主意。与领军的将领一说,每个人都很支持。能让军卒在伤残后到衙门做个小吏谋生,比给他们一些钱物只能花用一时会更激发军卒的勇气。而且从军律开始认字,速度快效果好。
在刻满军律的石碑遍及军营的角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