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母摇头,“没想好。”
  “行啦,这事交给儿子了。母亲您看好那俩娃娃就是了。”
  贾赦把玉攥在手里,大步流星地走了。贾母随之把此事抛开。去坤宁宫看看那俩孩子去。唉!琏儿这命啊,也不知到底是好是坏,以后还有的磨呢。
  她哪里知道攥着玉离开的贾赦,心里是怎么想、接着会怎么做。要是知道,她是一定不会把玉的事儿告诉给贾赦的。
  贾赦的心里,这时候是惊涛骇浪翻滚出九万里的。
  特莫本王天天在朝廷里,焦头烂额的与文臣怼、与勋贵怼,睁眼就与人勾心斗角,闭眼也在想着朝廷的人与事地耗神,最后让老二家的一个娃娃,将来捡现成的便宜?还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嘁,让你仙寿恒昌?本王让你连人寿都没有!
  隔了一日,贾母听说王氏因为产后血崩殁了。这也是她与贾赦早达成一致的意见。她带着贾琏去了一趟贾政的府里祭拜,看到贾敬夫妻俩在帮贾政料理丧事,放下心来。
  她悄声嘱咐贾政,“你大哥立足不稳,王氏的丧事你小心点儿办吧。”
  贾政点头。
  他是真的伤心啊。自己少年的时候就喜欢王氏,阴差阳错之下得以娶王氏为妻。王氏人漂亮、贤惠、还孝敬父母,把家里的事情都安排的很好,长子长女也照顾的很好。这十几年自己与王氏也是恩爱,俩孩子都那么大了,又给自己再添了一个次子。
  多好的媳妇啊!
  可怎么也没想到,昨儿白天还好好的呢,到入夜起更的时候说不好了,赶紧请太医用药,今儿将将中午就撒手了。
  贾政伤心憔悴下,人也失去了精神,像是老了十岁不止。
  可没等大殓呢,王氏生下来的次子,一个急惊风也去了。
  贾母这回可被震住了,她派人把贾赦叫来东宫,母子俩在书房里说话。
  “老大啊,你侄儿怎么就没了?”贾母一边问,一边仔细观察贾赦的神情。
  “母亲,这个给你收好。”贾赦从荷包里掏出那块通灵宝玉,他也在谨慎地留意贾母的神情呢。
  “儿子现在朝堂上是个什么状况,不用赘费口舌,母亲您也知道的很清楚。儿子如今就是舍不得琏儿罢了。可二房的次子带了这么个东西来,凭什么啊?儿子辛苦一辈子,最后要给他捡个现成的做?与其养虎为患,不如防患于未然。”
  贾赦开始还一幅云淡风轻的表情,说到后来声色皆厉起来。
  “真是你做的?”贾母有点不敢相信,“那是你侄子嗳。”
  贾赦一梗脖子,“不错,是我侄子,那又如何?儿子有二子,以后还会有孙子。他带了这东西来,要不克尽了儿子的子孙,连珠儿也克了去,哪里会轮得到他!母亲,你为他一个,是要舍了瑚儿、珠儿、琏儿三个吗?”
  哎呦,贾赦贾恩侯,你厉害啦。不过对衔玉而生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嗯,也真是说得过去的。
  一个出生才三天的小娃娃,已经都死了,贾母知道自己再与贾赦争吵也不能让孩子起死回生。于事无补的,做来无益,不如好好考虑后续。
  “你做的干净吗?别叫你弟弟知道了,伤了兄弟情份。还有王氏的那俩孩子。他俩要是知道了,就是遗祸给瑚儿、琏儿了。”
  贾赦点头,“母亲放心,这么点儿的小事,没任何问题的。”
  看,自己原来揣测的母亲可能有的态度,一点儿都没错。母亲这样的反应才是对头的。留着那个衔玉而生的祸害,最后不克尽了贾家的下一代才怪呢。
  贾赦高兴母亲对自己了解了“祸害”的反应,得意地出了东宫。果然做了好事要别人知道,做了坏事也得有人分享,才更有成就感啊。
  贾琏待入夜了以后,趴在贾母耳边悄悄说:“祖母,我听到您和父亲说的话了。”
  贾母吃惊,她安排了贾琏和瑶光在书房的院子里练剑,然后开窗与贾赦说话。既能看到俩孩子,还不虞有人能听偷到的。
  “你怎么听到了?”
  贾琏如偷油的小老鼠一样笑得得意,“祖母,孙儿现在能听到别人很小声的说话呢。就是把内力集中到耳朵就可以了。”
  贾母摸摸贾琏的头发,这是内力练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能力,他倒是无师自通了。
  “别让人知道了。啊!”
  “不给瑶光吗?”
  “不给,连你父亲也不给。琏儿啊,多藏点本事才能保住命。要是别人知道你内力高,下回再来害你的人,就不是普通的内侍了。明白吗?”
  贾琏点头不止,“祖母,孙儿明白,会记住的。”
  去年坠马的时候,祖母给自己遮掩了过去。要是自己没修炼内力,可能就会摔死了。还有内侍要把瑶光推进结了冰的湖水里。
  这皇宫太可怕了……
  “祖母,还是荣国府好。”
  傻琏儿,荣国府再好,上辈子不是你的,这辈子也不会是你的。
  作者有话要说:  太子:恩侯,以后就全靠你一个了
  贾赦:老子欠你的?
  太子:儿孙都是债,你特么是为我?
  贾赦:那断子绝孙的,都是前世没欠债的?
  …… ……
  推个写**的小朋友的文
  《洪荒之大国崛起》大船小舟 穿越之后,混温饱,建城池,收小攻,白手起家当大佬。


第540章 红楼贾母89
  贾赦在朝堂越发地“蛮横”了; 让文官们憋气得恨不能掀翻他这个摄政王,却苦于找不到下口的地方。酒色财气,他什么都不好。有好事的五部官员; 撺掇御史望风捕影弹劾贾赦,结果往前翻了十年; 硬是没找出荣国府有什么奴才跋扈、主子知法犯法的勾当。
  想从贾政那里下手,查了个掉底,却发现贾政在兵部核算的每笔军资出入; 那是比户部更正规、更严谨。几年的帐本查下来; 查不出贾政的毛病。
  五部的尚书凑到一起面面相觑; 这荣国府、这贾赦是要比着王莽来吗?
  最后还是作首辅的吏部郝尚书开口; 劝服了同僚。
  “摄政王处理政事虽是粗暴了一点儿,但总比那些年; 些许小事儿也要耽搁三月俩月的要好。他那人不过是拿了军营那套令出即行、延误即罚来处理政事。你们各部的官员; 权当他是个急躁的郡王去对待; 他说的在理、内阁通过的事儿; 只管好好在限定的期限内做好也就是了。若内阁已经通过的、各部官员却照着以前那般拖延着不做; 惩罚到谁的头上就是谁了; 老夫以后可不会为了各部不开眼、不知死活的官员,再与摄政王讨情求饶的。”
  吏部郝尚书这样说了,就意味着吏部以后对官员的考核,将要按着摄政王规定的期限来追比。那些试过在摄政王面前打哈哈、摸鱼的官员,被摄政王整治后的惨样儿,也让其余官员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 逐渐明白了——
  想挨揍了,继续那么干;不想做官了,继续那么干;想杀头流放的,继续那么干。
  反正朝堂官员对摄政王贾赦由讨厌到害怕的混杂,最后随着朝堂风气的扭转而变成了敬畏,也不过就是先帝丧期尚未结束的事情。
  官员们的这些变化,要石氏来说就是犯贱。
  庄武帝晚年糊涂,以仁政为标榜,惯的官员们欺上瞒下、行事拖沓。换了摄政王的黑脸主政,按着摄政王太后的主意行事,以治军之道处理官员、治理朝政,这些官员就如被上了鼻环的老牛,规矩、勤勉起来了。
  官员们勤勉起来,到腊月关帐结算的时候,户部李尚书就笑逐颜开了。
  各省的税收都有增加,尤其以两淮盐税独树一帜。
  今年的盐税,比起这些年逐年减少的盐税,一下子就直接翻番,总数接近了六百万。可想而知那些年,盐税流逝的有多厉害。
  郝尚书当着六部九卿所有官员的面,大大赞扬了两淮巡盐御史林海,使得林海凭盐税成为本年度考核成绩为优异的第一名。
  不服气的人不少,两淮盐政的巡盐御史林海,是摄政王的亲妹夫。有摄政王做后台,谁不能收起盐税啊。而且既往向盐税插手的三个皇子,去年一下子都到了,甄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剐了,江南官场因甄家倒台的官员,一瞬间遇到林海这查得紧、靠山硬的,都把手缩了回去。
  谁敢与他争锋啊。
  他那大舅哥,唉,惹不起。不过这也是羡慕不来的事情。林海去陇西那几年,也是做的很出色的,
  有钱了就好办事,大行皇帝的寝陵要修建。
  修——专款专用。
  贾赦抛出一套预算、比价、审计、核算,按工程进度拨款的方法。工部尚书带俩侍郎仔细看过,发现这法子谁接手做,想捞油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叫苦的话,也只能憋在心里。
  而贾赦尚不知足地派了兵部的小年轻,跟进工程进度,美名为了以后能够把工部的技术,运用到军营里去。
  工部官员的咒骂声,在工地和工部也不敢出口了。那些兵部的小年轻,为了先帝的寝陵工程,时时在工部出入。这些兵部的小年轻,对摄政王比对他们的亲爹还孝顺。
  户部捏着这多出来的二百多万,每个官员的笑脸还没荡漾多久,就被摄政王抛过来的查账惊呆了。
  查户部的帐?哼哼,做帐的老手都在户部呢。
  贾赦不急不躁,把先帝前些年就让户部使用的法子、而户部一直拒不肯采纳的分类明细记账法,强制地压下去执行。
  李尚书看着贾赦的法子心里叫苦,千里做官只为财,你这是要把所有人的财路都堵上了吗?
  户部有钱,那也是朝廷的。真要是一清二楚地记账,哪里还有各地孝敬的那么多的冰敬炭敬,只依靠朝廷的那点儿俸禄,可够干什么的!
  可想而知这新的记账、拨款法子,让户部的压力有多大。
  但李尚书能把这台下的话,拿到六部九卿、勋贵聚集的小朝会说吗?谁都知道的台下勾当,都眼睁睁地看着李尚书被贾赦逼到绝地,而帮不了他一分一毫。
  李尚书想到自己就要六十岁了,原想使使劲即便当不成首辅,有贾赦这同门师弟,也能在内阁混到次辅,可现在他只想致仕了。
  那知道他刚把心里的意思露出来,贾赦就阴恻恻地说:“李尚书这时候要致仕,那就说不得先来个致仕前审察了。您这些年一共从朝廷领到多少俸禄?从您出仕后家产增加了多少?都怎么增加的?要是有说不清楚的灰色收入,您可别怪刑部按照大景的律例,判你个贪污受贿了。”
  李尚书抖着嘴唇说不出来话了。
  他家里祖宗三代一直是乡绅,换句话说,到他这一代才有了功名,踏上仕途。而他作为老太傅的得意弟子,在户部紧紧跟随座师张太傅,一步步升了上来的。现在贾赦不念同门之谊,这是要逼死自己吗?
  “李尚书,你要是出了意外,你信不信所有的账目,缺了什么少了什么,都会堆到你身上?”
  李尚书激灵灵地打个冷战,信,他太信了。自己凭什么要给别人背锅,让自己在史册上留下骂名、子孙后代断绝了生路呢?
  他当机立断地表示同意摄政王的查账。
  贾政被调去都察院,跟着都察院的官员,开始审察户部的帐。这一查就是三年多。
  这期间发生了不少次,户部帐本被火烧、水浸的危险事件,都被都察院、兵部英明神武、明察秋毫的防备给挡住了。而伸手想火烧户部帐本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摄政王关去天牢。
  郝尚书在“徒明帝”第三年的时候,提出致仕。贾赦笑嘻嘻地挽留。
  “郝尚书啊,您离七十岁还有几年呢。都察院都在忙着查户部,你怎么也要等他们倒出手,能给你做离职审计了,才能致仕吧!”
  “摄政王,下官一直在吏部,可没有想户部那样涉及钱财。你有什么好审的?你不要把谁都当成了贪污的官吏。”
  “你不贪污,可你敢说没受贿?没有钱权交易?就说你六十大寿那年,你收了多少万的礼金?凭什么啊?”
  是啊,凭什么?凭着是吏部尚书吗?
  郝尚书气得与贾赦拍桌子,“恩侯,这几十年我待你一直不错的,如今你要逼死我吗?”
  郝尚书还真有与贾赦拍桌子的底气。他曾经给太子和贾赦讲过几年学,也是他俩的师傅之一了。而且就如郝尚书所言,他对贾赦是一直不错的。这三年多,他作为首辅,也是积极调和贾赦和文官的关系,配合贾赦把各项政令推行下去。
  “郝尚书,就是因为您一直待我不错,我才不想您留下骂名的。您如今致仕一走,您没权利了,您当都察院那些人倒出来空不会去查您?致仕就算完了?您儿子孙子以后呢?都察院憋这要立功,您还是把自己抖落赶紧再致仕,以后圣人也好用你孙子不是!”
  得,这是威逼自己了。贾赦如今是一肚子的坏水,可不像读书的那时候,任何事情直来直去的好对付了。
  郝尚书叹口气,为了孙子怎么也得低头了。
  “恩侯,你说,你想达成什么目的,老夫该怎么做吧。”
  “很简单啊。我要吏治清明,我要尽可能减少贪官污吏的存在。”
  贾赦巴拉巴拉把自己的那一套计划一说,郝尚书目瞪口呆。
  “恩侯,你这是要全天下的官吏,都对我恨之入骨吗?断人财路,可等于是杀父之仇啊。你你你……”
  郝尚书你了半天什么也没说出来,他垂头丧气了好一会儿说:“恩侯,就是你孙子做了圣人,这仍旧是徒家的天下,你犯得着这么干吗?你这是要与全天下的官吏为仇啊。”
  “嘁。”贾赦蛮不在乎。“郝尚书,我要是想讨好这天下的所有官吏,就沿袭庄武帝的旧政就可以了。您做首辅的知道,如果那么下去,大景还能不能再有百年可期。前朝覆灭的旧事,还是您给我和先帝讲的呢。”
  郝尚书点头,贾赦提起他讲过的前朝破灭之事,让他心虚起来。
  “郝师傅,我要那么做,就是坑自己的孙子了。您说我这做祖父的,以后愧不愧啊?要是我辛苦二十年,等‘徒明帝’执政的时候,我这做祖父的,能交给他一个海晏河清、吏治清明、百姓富裕的大景,就像您百年后要给孙子留一个好基业一样。您想想,我说的是不是、对不对?”
  郝尚书的致仕收了回来,他被贾赦说服了。跟着他清理家业,把昔年收到的礼品册子,主动拿去都察院,借着冬季降雪,在京城和江南做了几次拍卖,拍卖所得的银两,郝尚书劝做了善款,赈济雪灾的难民,又在家乡、京畿等地建了数个学堂、慈济院。
  然后,他在春节前最后一次大朝会上本,建议朝廷规定官员收受礼金、礼物,单次不得超过二十两银子,全年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两。超过的数额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与朝廷,违例或隐瞒不上缴的,按贪污受贿治罪。
  作者有话要说:  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怎么会不明呢——不是贪污就是受贿,只看当政者想不想吏治清明罢了
  …… ……
  推推小朋友的文
  '综英美'《我家兵人说话啦》by一只白白,治愈系软妹养超英兵人日常


第541章 红楼贾母90捉虫
  朝堂上立即如开锅了一般; 交头接耳,喧哗声越来越大。
  没有圣人的朝堂,监察御史看摄政王笑眯眯地看着朝臣议论; 也不出声制止。郝尚书略有些为难,这大景朝可是摄政王之下就是自己了; 一个提议被这么多的人反对,虽是意料之中的,也有些接受无能。
  最后他清清嗓子; 示意监察御史; 在朝堂清静下来以后; 郝尚书开始点名发问了。
  “齐尚书; 你来说说贪污受贿该不该用国法设置数额禁止?”
  礼部齐尚书见首辅在这样的场合问自己,只能说应该了。但他聪明地加了一句; “郝尚书; 受贿的具体数额划定是多少; 是不是要大家共同商榷?”
  话音消失; 朝堂又喧嚣了起来。
  贾赦等了好一会儿之后; 才把手往下一压; 制止了朝堂上的喧闹。他早就了悟了一件事儿,大朝会就不是议政的地方,只适合把要做的事情散布出去、让朝臣们先心里有数。要讨论什么事情、最终做出个什么决议出来,那只有在六部九卿和那十几个王爷、国公共同出席的小朝会上。
  把朝廷要治理贪污受贿的风,吹到有直接关联的五品朝臣耳朵里之后,贾赦果断地宣布大朝会结束。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人; 顾不得疲累跟在贾赦身后往文渊阁去。这是小朝会的开会地点。
  至于乾清宫是属于圣人的,贾赦从领了摄政王,就没有在那里处理过朝政。太上皇既往喜欢用的养心殿,也和乾清宫一样关闭了。
  贾赦听从母亲的意思选择了文渊阁,反正他不想夺那个帝位了,在那里处理政事都一样。而朝臣对贾赦选择文渊阁,回避养心殿、乾清宫,也都明白他对帝位的回避之心。
  除了南安郡王,谁都对贾赦不往前走那一步感觉不错。就目前这样,没有圣人需要大家三叩九拜的,都认为挺好的。
  等所有人落座以后,贾赦把郝尚书的折子拿在手里,开始表明自己的立场。
  “户部既往五年的帐本,基本审核结束了。李尚书,您来说审核的结果?”
  李尚书羞愧地站起来,把准备好的折子摊开,户部的黄侍郎看着李尚书为难的样子,上前接过折子,自己一板一眼地念起来。
  这个折子是李尚书和他的两个户部侍郎共同写的。
  折子念完后,贾赦问了一句话,“你们户部多次指责兵部的将军领空饷,但庄武帝批给给兵部的兵饷,为何户部要按例扣下一成?这个例是从哪里来?扣下的银子去了哪里?如果没有空饷撑着,士兵就要实打实地少一成月俸。”
  贾赦停停又说,“如果你们扣下的那一成兵饷,退还给了朝廷,你们指责兵部吃空饷是公心。但李尚书,您说说这五年来,各种项目扣下的的、近百万的白银在哪里?”
  谁都知道户部的堂官日子过得舒服,无论是往里的拨款,他们都要按例扣下一成甚至更多。现在摄政王问道他们头上,张口就是累计了百万两的白银,饶是户部这几人都家资不菲,也不敢表态自己能全数退回分到自己荷包里的银子。
  谁都知道户部属于集体贪污,谁都知道户部这样的贪污已经有百余年,是朝廷上下不宣的秘密,但贾赦就这么把事情扯出来,抖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户部全体没脸不说,怎么解决这事儿,才是真正的难题。
  二三十个重臣,都抿紧了嘴巴,谁都不吭声。
  贾赦问李尚书,“这百万两的银子,你们准备给朝廷、给徒明怎样一个交代?如果过得去的话,你们户部再往前的帐本,就不再审察了。”
  这也是母亲反复交代给他的法子。往前追讨五年,属于李尚书能接受的。要是往前十年,从他接受户部尚书去算,他府上消耗的那些,他还不出来,逼死他又能如何?贪官是制度造成的,换谁做户部尚书,不改了制度,也还是任何下拨的款子都剥皮,所有的户部官员按官职分润。
  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收回一笔,然后改变户部“剥皮”的惯例,建立新的下拨款项、审核制度。
  李尚书在心里嘀咕,你那宝贝孙子徒明在哪儿,天晓得。可是贾赦要的交代,他无法、也不敢拖延。
  摄政王选择在小朝会揭穿此事,是给他留脸、给他们户部所有的官员留脸。要是在大朝会上掀开,他得羞愧得立即去死。五年的时间,不查不知道,他所管理的户部,就得了不该的分润银子有百万两。
  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从进了户部,就按例分得的银子是属于贪污、属于赃款。
  他现在就是当场触柱撞死,污名也要跟着他一辈子了。
  李尚书老脸通红,站起来回答贾赦的问话。
  “摄政王,户部有这些年所有人领得分润的细账,下官按账目追回这些银两缴回朝廷。”李尚书看看所有人的脸色,加了一句,“这些银两,会在上元节之前交回国库。若有不能归还银两的人,按照从朝廷借款,补写借据。”
  贾赦点头,巡视一圈,问大家对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认同。
  没人反对,谁都看出贾赦是要改革户部的惯例,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意图。
  贾赦目的达到,他立即收回对户部李尚书的冷脸。他时刻牢记母亲的耳提面命,一次小朝会最多讨论三件事情,着重解决一件事情,其它两件就留给朝臣们去斟酌考虑,留待下次的小朝会上,再挑重点的事情来。
  “郝尚书的提议,本王认为很好。吏治清明,才能让我们这些人及我们的子孙,永远居于人上人的位置。当初郝尚书给本王和先帝讲前朝府覆灭原因的时候,提的重点就是吏治**,官员贪污索贿。现本朝已立朝百年,若不图中兴,百年后就是我们的子孙再努力,也难挽救倾颓的社稷。”
  贾赦的话,让所有人神色凛然。就是兵部和武勋,到了这个位置,四书五经读的不如进士们倒背如流,可谁也没少读了史书,都知道贾赦的话不是虚妄、不是危言耸听。更别说六部九卿这些清流出身的二榜进士了。
  贾赦见大家听进去他的劝告了,才缓缓往下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承继了祖宗的恩荫,吃了祖宗赏赐的饭食。故也要子孙能吃到我们留下的。在座的各位,都有资格恩荫一子甚至二子出仕。要是大景朝廷垮了,先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人。你们说是不是?”
  等到大家都认可了,贾赦继续说:“郝尚书的提议,过年的时候,大家有空多想想吧。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能给我们这些人送一千两的,他们求的事情,最后得到的不止是一千两。我们敢收一千,下面的官员就敢收五百,最后的最后,就是垮了大景朝廷,断了我们子孙的恩荫之路、断了子孙的富贵荣华。”
  小朝会散场,贾赦往东宫去,他得与母亲商议过年的事情。唉,自己都不敢让琏儿和瑶光出宫,要是没母亲护着他俩,怕是早投胎不知道多久了。
  这几年,瑶光遇到的危险次数比贾琏要多多了。每晚瑶光回坤宁宫去,都是贾母带着贾琏相送。贾琏的武功进步神速,不仅是人聪明、练得早,也与他刻苦用功,早早知道唯有他自己实力强,才能护住自己和瑶光有关。
  这样的贾琏,将将十四岁,个头就快接近父亲了。早几年,贾瑚就不是弟弟的对手,而现在,贾琏都能轻松地打败正值壮年的父亲了。
  有时候贾赦都会这样想,要是自己没给次子订婚,依次子的一身好武艺,也是不难立下军功、博个侯爵出身的。如今儿子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不缩在宫里,不能展翅翱翔,说到底还是自己委屈了儿子了。
  “父亲。”贾琏先发现贾赦进院,他丢下手里的雪团,笑嘻嘻地先给贾赦行礼。
  贾赦看着阳光少年,肖似妻子的儿子,满心都是高兴。与贾琏一起堆雪人的瑶光公主回过头,正看到大步走过来的摄政王。
  逆着冬日的暖阳,摄政王脸上的阴影,使得瑶光公主感觉他比十年前的荣恩侯更有威仪。她从母后那里听说了很多父皇与摄政王的旧事,她有时候都情不自禁地会想,要是父皇活着,摄政王还会是现在的模样吗?
  母后原笑过自己的异想天开。但随着自己的长大,母后还是说了,要是先帝活着,荣恩侯的权利会越来越小的。帝王从来不是什么真的能够全心全意信任哪个臣子的。
  母后说的另一句话,“瑶光,要不是你父皇给你定了与贾琏的婚事,徒家会没了江山,你也不会还有这样的好日子。”
  瑶光都懂,母后常常告诫自己,要与贾琏好好相处,要抛开皇家公主的身份,听摄政王太后的话,做个孝顺的孙媳妇、儿媳妇。
  贾赦遵从国礼要给瑶光公主见礼,瑶光赶紧先说了一句“免礼”,然后等贾赦给贾母行礼后,按家礼问候公公。
  贾母看贾赦的脸色,就知道他达到了目的。她回身招呼孙子和孙媳妇,“玩了好一会儿了,回屋喝点姜汤了。”
  贾琏笑嘻嘻地把扔掉的雪团捡起来,摁倒雪人的鼻子上,拍拍冻红的双手,回应了一声,跟在祖母和父亲的身后,与瑶光并排往书房去。
  贾母与贾赦商议国事从来不避着俩小的,按贾赦的说法,“琏儿,荣国府还没有男人活过六十岁的,这些东西你必须要学会,要是为父等不及徒明的长大,你和瑶光要教会徒明,怎么才能守好江山。”


第542章 红楼贾母91
  (一)
  朕是古来今来最特别的一位帝王。朕在有了年号、登基的时候; 朕还没有出生。嗯,不是说朕那时候在母后的肚子里,而是……
  朕是在父王和母后成婚两年后来到这世上的; 那时候已经到了景瑞六年,就是说朕已经在位六年了。听说朕的祖母太皇太后为盼着朕的早日投生; 在父王和母妃完婚后,日日去奉先殿,到皇祖父的灵牌前上香; 风雨无阻。多亏了朕的曾祖母、摄政王太后拿得准主意; 才使得朕的父王和母妃得以安静地等待朕的驾临。
  朕的祖母是太皇太后; 曾祖母是摄政王太后; 对呀,朕没有说错。
  你们没听明白?
  朕说的很清楚; 一点儿也没有混乱之处。
  那是你们这些凡人的孤陋寡闻; 你们不知道朕之生父生母的缘故。
  唉; 其实朕自己也觉得有点儿乱的。
  尤其是小时候。
  林太傅给朕讲解亲戚关系; 朕也是很久才弄明白的。为什么朕会有两位祖父; 而没有外祖父。
  摄政王贾赦是朕血亲上的祖父; 摄政王太后贾史氏是朕的曾祖母。噢,对了,朕在贾家的族谱上还有一个名字是贾葳。
  可是朕在天下人的面前、在朝堂的名字是徒明,那是皇祖父临终前取的。朕这个名字随了母亲瑶光公主的姓,朕继承的是母亲瑶光公主之父皇的皇位。
  这回你们懂了吧!
  简单来说就是外孙过继回去继承外家的皇位。
  还不对,朕的身份从来就没有过继的说法; 就是以瑶光公主亲子的身份登基的。
  林太傅给朕讲解这些旧事的时候,讲了许多种的皇位继承方式,有立嫡立长立贤,有兄终弟及,还有小宗过继承继大宗,尤其着重讲了定陶王(汉哀帝)、宋朝濮王(宋英宗)、还有明世宗朱厚熜。
  可朕这皇位的继承,嘿嘿,与他们谁都不一样。
  朕还与林太傅讨论过这些继承方式的优缺点,最后林太傅和朕达成了一致,嫡长继承制为最好,简单明了,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但要是嫡长子不成器呢?
  要是嫡长子太小,做父皇的就驾崩了呢?
  可无论哪一种,对把皇位交与朕的皇祖父来说,都比朕要好。
  朕想到这点,沮丧了好久的。连贾蕤邀请朕偷偷出宫去文定侯府,偷偷观礼林府唯一的仙女姑姑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