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谁家新妇-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海也听闻过?”提及新晋的苏轩,陆山长也是十分得意的,笑着叹道,“十岁《望城赋》,十一岁便是钱塘的县案首,此次童试的那篇策论,更是笔意娴熟,练达通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寥寥数语,字字珠玑哪。”一面感慨,一面示意教授去唤人过来。
  

☆、十年悲喜眉山夫人

  不多时,一名青衣少年便出现在舍外,并无一般孩童的跳脱轻浮,行路站立时,脊背总是笔直的,到了近前,便躬身施礼道:“学生苏轩见过陆山长。”又朝几位老者一一行礼,既不自矜也不自卑,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确实难得。
  只是在对上林如海时,视线微微顿了顿,看到他眼底的欣赏,不由礼貌地微笑了一下。
  师辈长者跟前,林如海并不多言,此刻竟也忍不住温声问了些寻常问题,几岁进学,在哪处进学,念书念到了哪里,零零碎碎的。苏轩也一一言明,语气亦不失恭谨:“学生自幼由母亲开蒙,讲了《论语》、《诗经》,八岁时去的苏家私塾进学,又读了《声韵》和其他书经,略学了些试帖诗和八股文,不甚了了,便求学至此,以求精进学问。”
  两人对答,大家便安静地听着,细心留意着。话到这里,张善远突然开口问道:“可有表字?”
  众人猛地一震,皆是目带惊讶地看向他。可以替旁人取表字的,要不是自家长者,要不就是师长前辈,张善远此刻这一问,莫非是动了怜才的心思?李青山忍不住回头看了苏轩一眼,又询问地看向张善远,这样决定,是不是草率了些?
  却听苏轩微微欠身回答:“学生已有表字澹宁,澹台子,宁越宁。”
  澹台子,宁越,都是古之贤者,听他以此来介绍自己表字,众人心里又是一惊,目光所及,见苏轩一脸淡然,好像只是随口一言,并没有旁的意思。而张善远眼底的好奇更甚几分,又道:“澹宁,倒是好字,不过还真少有人在这年纪便有字的。”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苏轩取这表字之人,倒是寄望深远。
  苏轩却很坦然,点头答道:“母亲在学生八岁进学之时,便以读书即树人为由,为学生取了表字,告诉学生,求学之后,当懂两门学问,学做两篇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母亲说的话,虽然有些他还不甚明了,但也会牢记于心,等以后慢慢也就懂了。八岁便有表字,在同窗间都是独一份的,但他从不觉得不妥,只觉得骄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相信自己定能成才。
  “好句!好句!真是言简意赅,不过十余字便道尽人事真谛。”李青山忍不住抚须感叹,心中更是赞叹不已,难怪能教导出这样钟灵毓秀的少年,这苏家真是诗礼传家的好门风。
  等苏轩离开后,李青山仍是感慨连连:“倒真叫人好奇,这苏家究竟如何人家,主母睿智,子孙成才,若有机会,还真想登门拜访一二。也难怪善远兄动了爱才之心。”说罢,又看了张善远一眼。张善远却只淡笑着抚须,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哪像青山兄所想这般,那苏家不过是寻常百姓人家罢了。”陆山长摇摇头,见众人神色间皆有几分讶色,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得知时的情形,忍不住叹了口气,“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自幼无父,是寡母一手拉扯大的,好在苏夫人也能识文断字,儿时家事艰难,便是她亲自教导,要不然,还真就耽搁了孩子的学业。”
  林如海顿时对这少年更添了几分亲近怜惜之意,想起自己少年丧父,也是母亲用心抚养长大,孤儿寡母,当中多少辛酸苦楚,真是不为外人所知。可惜,眼下母亲却……
  李老等人毕竟年岁长了,闲话畅谈一番,便也倦怠了。告辞出来,林如海脑中仍留着那张眉清目秀的脸。也说不出什么缘由,只觉得这少年郎十分亲切,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林平,这苏轩我是不是真的在哪里见过?总觉得十分面熟的样子。”林如海负手慢慢踱着步,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问道。
  “听老爷这么一说,似乎真是这样。”林平认真地回想了一遍,突然笑道,“仔细想想,苏公子眉眼间,跟老爷竟然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双眸子,跟老爷年轻时就像是一个模子刻……”话到一半,林平卡在了那里,不知该不该再往下说。老爷的心病,他一直都清楚,尤其是去年,好不容易得的小公子生病故去了,老爷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却是十分痛心的。想到这,林平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叫你嘴贱,叫你口无遮拦。
  林如海倒不这般想,只顺着他的话往下说:“难怪我感到他面善,原来,竟还有这样的缘分。天下之大,便是自家孩儿都不一定肖似,更不用说是陌路之人了。细细思量,连谨儿都没有这么……林平,这苏轩今年几岁了?”
  林平不疑有他,躬身答道:“十一岁。”
  林如海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心里莫名地冒出个念头来,那样诡异的想法,可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像是在脑子里生了根似的,怎么拔都拔不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震动,激烈得好像要蹦出来似的:苏轩,十一岁,姓苏,无父……
  那桩林府里讳莫如深的往事也慢慢浮上心头,林如海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压抑着声音吩咐:“给我查清楚苏轩的事。”
  看到自家老爷满脸沉凝的肃容,林平满头雾水地领命,连忙匆匆地下去安排人手。身为林府大总管,林平的办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林家的势力大多在姑苏吴地,很少到杭越之地,但想要打听一个小有名气的苏轩也不是太难。不过三两日功夫,就把生辰籍贯、亲友家族详详细细地询问盘查清楚了。
  薄薄一页纸笺,落到林如海手上,却重如千钧,让那双一贯平稳的手掌竟然颤抖起来:苏轩,壬戌年正月初三生于杭城,年十一,京城人士,无父,母苏氏云岫,居于钱塘县西隅眉山脚下。幼少敏,诗书吟诵不辍,八岁进学,九岁通读四书五经,十岁作《望城赋》名扬钱塘,十一岁童子试县案首,求学万松。其母苏云岫信佛义善,年不过三十,初以采药为生,后创眉山药坊,办乐善堂,人称眉山夫人。
  渐渐地,一张恬静温婉的脸庞从记忆深处攀爬上来,模糊得越来越清晰,虽然他已记不得究竟是怎样的五官眉眼,但还记得那是个很清秀的女子,有很骄傲的风骨,宁可青灯古佛也不愿留在林府。她的离开,也带走了府里的春花烂漫,然后,母亲病体沉疴,日渐笃盛,不过两年,便带着遗憾离开了。随着母亲的故去,那一场倏忽而至又戛然而止的风月,也成了她们夫妻间深埋的不可触摸的心结。可没想到,他有意的忽略,竟然会让他错过了这样多,甚至不知道,这世上还有……
  手却无意识地死死攥紧了纸,柔软的纸被揉得不成样子,可墨色的字迹却像是铜浇铁铸的一般,生生刻在他的心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叫人忽略不得。
  虽然不曾确认,但他心里已有了结论。
  


☆、行路难好事总多磨

  万松书院。
  掌管日常教学的理事恭敬而不失礼节地拱手回答:“回林大人,苏轩三日前便已告假外出远游。何时归来?这倒是不清楚,您也知道,鄙院倡导的是以充所善、养其所长的治学,并不苛求学生日日来院听课研习,只要去时请假归时销假即可。大人若是有要事相询,倒是可以去苏家药坊问问,说不准能得些线索也不一定。”
  眉山药坊。
  掌柜的谨慎地打量了一番来客,一脸和气地团团作揖道:“这位老爷,东家的行踪小的怎会知道?哪家主人出门会跟下人报备通禀的?小的不过是个打点铺面做杂事的,老爷若是想找几味药材的,来咱们药坊看看倒是可以,至于其余的事,那可就没辙了,您还是去别处找找吧。”
  乐善堂。
  挽着袖子干活的汉子怀疑地上上下下观察了个遍,粗声粗气地道:“你们打听这个做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夫人少爷那都是一等一的好人,莫说不知道,就是真知道,我也不会告诉你的!还访友呢,连人在不在都不清楚,这算哪门子亲友?眼珠子东转西转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保不准就是那些个黑心肠打秋风的,看什么看,这里什么也没有,还不快走,再不走,别怪我们拿笤帚赶人了。”
  苏家小院。
  看门的老管家佝偻着腰,眯着浑浊的老眼,牵着一条油光发亮壮实彪悍的狼狗,从门缝里探出小半个身子:“大老爷您找错人家了吧?这里只有我这糟老头子住着,哪有什么旁的人家?姓不姓苏?这和您有什么关系?我们可都是规规矩矩的老百姓,就算是衙门,也管不着老头子姓什么叫什么。”
  来来回回走了一遭,却是空手而归,林如海也不知自己究竟该丧气还是遗憾,仰望晴朗的天空,水洗一般的清澈,极美极静好的年华。可他只觉得深深的无力,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前,无力母亲的抱憾而终,就像上一个夏天,无力三岁稚子的夭折。
  所幸,这一回不是天意,是人为,是可以挽回的人为。
  “派人盯紧了这几处,一有来信,立刻来报。”
  林平连忙躬身应是。这几日他也跟着两地奔波,林如海的猜测怀疑,他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的。这苏夫人是不是当年的苏姑娘,苏轩究竟是不是林家的小少爷,不曾见面便下不得定论。这桩事,可关系着林府的宗嗣承继,一等一的大事,丝毫也轻忽不得。这厢领命,那头赶紧派上最得力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四处盯梢守住了,心里也不停地祷告着,盼着这苏家母子赶紧出现,林府盼望有个小少爷已经整整二十年,可再不能出什么岔子了。
  只可惜,大概是林平的祈祷不够虔诚,又或者是各路神仙天热打盹儿没空搭理,大把大把的人手撒下去,从炎炎仲夏守到了飒爽金秋,又堆积了满地的黄花,萧条了枝桠,可想见的人,却跟石沉大海似的,半点音讯也没有。
  漫漫无边际的等待,久得叫人绝望,林平急得满嘴都冒泡了,整天巴巴地盼着杭城那边能来个消息。可这一切似乎丝毫不曾给林如海留下半分涟漪,照常地点卯上衙门办公,照常地为贾敏寻医问药,照常地抱着黛玉开蒙读书,照常地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一切照旧得让林平越发得惴惴难安:老爷这是放弃了?
  好在几月的辛劳终会有收获的一刻。这一日,林平紧紧揣着快马加鞭的信件一路小跑地到了书房,也顾不得理一理自个儿仪容,便快步地进屋通禀:“老爷,杭城的加急信件到了,苏家母子已于昨日申时回到眉山苏府,已经派机灵的跟着了,接下去如何行事,还请老爷拿个章程。”
  话音刚落,便看到坐在书案前执笔挥毫的人影动作猛的一顿,一滴饱满的墨汁落到雪白的纸笺上,晕开大团大团的氤氲。林平小心翼翼地抬头扫了一眼,却见他眸色沉沉,漠然的神情,让人心里越发得惶惶然。
  半响,终于听到林如海平静地开口:“备车。”
  林平迟疑了一下:“老爷,已经过了酉时了。”淮扬离杭城并不近,六七百里的官路,就算用最上等的良驹,也得不停歇地跑上两三个时辰,眼下出门,不是得赶一晚上的夜路?眼下已入冬,更深露重的,委实不是什么好法子。
  林如海略略犹豫了片刻,仍道:“早去早回。”说罢,便从书案后转出身来,自博古架侧取过狐裘披风系上,匆匆往屋外走,走了几步,忽然又停下,扭头吩咐道,“如果太太问起,便说我有要事出门,让她不必挂心。”
  当林如海主仆急冲冲离开扬州,飞奔夜行往杭城驶来时,眉山脚下的苏府里仍是一派祥和惬意。
  苏云岫斜倚在暖塌上,捧着新沏的热茶,漫不经心地听取老关管家讲诉离府期间的各种事务安排。苏轩坐在另一侧,半靠在四合如意云纹酸枝方几上,安静地听他说话,神情专注,倒是比自家娘亲认真几分。
  “这个冬天比往年更冷上几分,药坊那边已经储存了大量驱寒温补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也给采药人和帮工们配置了防寒的衣物;乐善堂也购入了大量棉衣、被褥,林掌柜更是早早便派遣了人手往城里郊外各处探查受寒情形,从小雪起便已经开始施粥布药、赈济百姓。眼下已是农闲时节,乡里乡亲的,帮衬之人极多,倒是替咱们省了不少功夫。”
  苏云岫笑道:“难得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可我们也不能真让大家白帮了忙才是。”
  老管家连忙又道:“太太放心,一切都照着您留下的规矩,替帮忙的人手安排了两餐饭食,也有每日把工钱结给大家,不会让帮工百姓们白干活的,就连那些个老人孩子,也都没有落下的。”
  苏云岫轻轻嗯了一声:“这些年,你们几个做事,我自然是放心的。”微微偏头,看到苏轩似有意动的神情,忍不住笑了,“怎么,你也想过去看看?”
  苏轩坦然点头道:“孩儿确有这心思。娘不也常教导孩儿实践出真知?”
  “你啊。”苏云岫无奈地抚了抚额,这熊孩子,也不知道像谁,真是越大越不可爱了,居然跟她还要耍嘴皮子,不由地瞥了他一眼,还一副“我说的可对”的模样,得了便宜还卖乖,让人忍不住想戳几句,索性把茶盏往方几上一推,笑道,“你这模样,倒叫我更加好奇你明儿能得出什么道理来,可不要又是什么‘不比京门大户差’的论调。若还是那些个老生常谈,到时候可不要怪我叫你天天吊书袋背圣人语录去了。”
  “儿子倘若真的开口仁义礼教闭口之乎者也,娘您当真欢喜?”苏轩歪着脑袋看她,笑嘻嘻地反问了一句。从念书头一天开始,母亲就告诫自己“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他真的成了古板迂腐的老学究,怕是头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自家娘亲了。
  “你这促狭鬼,连为娘都敢玩笑了。”手指轻弯,在他脑门上不轻不重地敲了一记,看到他抱着脑袋一脸夸张地叫痛,苏云岫扬眉白了他一眼,“屋里头压根没旁人,演这戏码给谁看哪。还不快回去歇息,明儿起晚了,可没人喊你。”
  


☆、最是清宁静好时

  晨曦初起,寂静了一宿的县城渐渐苏醒,薄薄的冬霜打湿了长长的青石板,铺子里的伙计们端着热水,拿着笤帚,扫去屋外的寒意,将鲜亮的旗子高高地挑起在门外墙边,就像是解开了喧闹的锁,街头巷尾很快熙攘了起来。
  在城东的马兰巷子口,一辆朴素简单的蓝色双辕马车笃笃地从青石街上走过,乍一看十分普通不起眼,但有心之人还是能看出细节上的讲究。两匹鬃毛黑亮、体形健硕的骏马,镂刻兰竹图的透雕车厢,虽不名贵,可配置齐全也需耗费好一番心思。
  车堪堪地停在一家装潢简洁的铺子门外,一名清秀的小少年当先跳下车,抬头看了眼门匾上蚕头燕尾的三个墨字“乐善堂”,忍不住傲然一笑,又转过身小心地自车内扶出一位温婉少妇人:“娘,脚下小心。”
  迈过门前石阶,不过是两间打通的敞屋,搁置着五六只烧炭的火炉,摆了几张桌案椅凳,屋里坐着两名青灰长马褂的伙计,负责日常的接待登记,分发工钱。粗粗一看,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个简单得甚至有些简陋的地方,竟是享誉全城的乐善堂。在杭城,提及苏家,很少有人能分辨出究竟是哪一门哪一户,提及药坊,也有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选择,但若说到善堂,却很少能绕得开乐善堂。
  原因无他,只因它并不以盈利为要,多年来专注用之于民的义行善举,从起初的一街一巷,到如今不拘泥于一城一地;从一个简易工棚,到如今的十几间分铺,始终如一。哪有灾祸,哪有难民,哪就有乐善堂的救急人员。旱涝时施粥赠粮,寒暑间布药义诊,鳏寡翁妪的救济金,乞儿难民的安置费,零零总总,勤勤恳恳。多年的苦心经营,多年的口口相传,如今已不光是百姓,便是各地父母官,也都十分欢迎乐善堂的铺展扩张。
  婉拒了接引小厮的好意,母子俩径直往后院走去。一进院子,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空地上堆积着不少米袋,打包好的防寒衣物,还有大号的铁锅砂盆,大家进进出出地做着最后的装车准备,虽然来去匆匆,但丝毫也不显混乱。
  有相熟的管事眼尖,也顾不得指挥大家做事,连忙迎上来:“夫人,少爷,你们怎么过来了?秦掌柜在里间,小的带你们过去。”
  “今儿准备去哪些地方?澹宁也想跟着去,我便带他一道来看看,看能不能给大家打点下手。”一面回答,一面往里屋走去。当两人从人前经过时,做事的伙计和相助的帮工都会停下脚步,恭敬地问候一句“苏夫人安,苏少爷安”,待人影走过后,才继续手里头的工作。
  大概是听到了屋外的说话声,几人刚行至檐下,便看到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从里屋挑了帘子出来,看清来人,面上带着融融的暖意,笑着开口道:“还道是我听岔了,没想到真的是你们,什么时候从京都回来的?”
  苏云岫笑道:“前几日刚回的,我原想在家里多将养阵子,可偏偏有个猴儿安生不得,便琢磨着把他丢你这里来了,甭管是让他烧炭火也好,刷锅炉也罢,你随便指派点什么事儿给他就成。”
  秦子浚目光温醇,摇头失笑道:“哪有你这样的娘,整天就知道使唤孩子,也不怕累着他。澹宁你可别事事都顺着你娘,经商只是小道,要是为这些耽搁了学业,那就真的本末倒置了。”
  “经商小道,那你还整天厮混在铺子里?”苏云岫不置可否地撇了撇嘴,“人家范进三十年不改初衷才中个举人,你只去了一回春闱,就不肯再费半点功夫,有你这现成的例子在跟前摆着,还好意思跟他提什么学业不学业的。”
  秦子浚顿时无奈,苦笑地看着她:“云岫,你该明白的,我志不在此。”
  三年来,类似的话题不知有过多少回,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看到屋里气氛有些僵持,苏轩上前一步,朝秦子浚施礼笑道:“秦叔叔放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番远行,也的确是获益良多,我毕竟还年幼,不急着科举应考。”要不是因为在私塾里局限和束缚太多,万松书院又只招收童生、举子和贡生,他也不会这么早就下场,再读几年,压实了基础和功底再考更合意些。
  秦子浚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心里有数就好。”又回头问苏云岫,“我待会儿去西郊柳家村看看霜冻情况,你们是与我同去,还是跟他们大家去施粥布药?”
  苏云岫看了眼苏轩,犹豫了一会儿,拍板道:“去柳家村吧,也好跟着你长点见识。”
  苏轩闻言,也在一旁猛点头。
  柳家村离县城并不十分远,三人坐在马车里,说说笑笑的,也不觉得过了多久便到了。大概是之前有过什么安排,下了车,便看到里正两手兜在袖子里,在村子口来来回回地走动,听到响动,便急急地迎上来:“秦先生,可算盼着您来了,有了您,咱们村子里这些老老小小,可就能睡个安稳觉了。这两位是?”
  “这是秦某的东家苏夫人和少爷,听说村子里的事,也一道过来问问情况。”
  “苏夫人?!竟然是苏夫人跟小少爷!”里正顿时激动了起来,又是弯腰又是鞠躬的,两只手在衣服上使劲地蹭了又蹭,想伸手,又缩了回去,在身前摆来摆去的,好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该往哪里摆,“小老儿不知道苏夫人和小少爷也来了,没来得及准备什么,这不,连迎一迎的人都没有,实在是对不住,太对不住了……这,外头冷,苏夫人要不要去屋里坐?对,屋里坐坐,坐坐。”
  苏云岫连忙笑着搀了他一把,温声道:“老人家不用这么客气,我们只是跟着过来取取经,你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用管我们俩。”
  “孙里正,村里的庄稼如何了?可还有能补救的地方?”秦子浚适时地出声,将孙里正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又指着跟在后面的两个壮汉,“这两位是我们特意请来的,对农事极有研究,让他们帮衬着一起看看,说不准能找出些法子也不一定。”
  孙里正连忙与两人见礼,殷勤地带着大家往村子里聚集的庄稼田园农舍果园处走。苏云岫和苏轩走在一边,一面细听几人的对话,一面观察村里的情况,当然,也不忘时时地言传身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农事便是安民的重中之重。我虽没想要你能熟悉此道,但是也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是,澹宁,你要切记,如果真的遇到自己不擅长的,就不要不懂装懂,学学你秦叔叔,懂得如何用人,懂得倾听专家的建议也是好的。”
  苏轩赞同地点头应道:“我会多跟秦叔叔学的。”
  话音刚落,便看到走在前面的秦子浚突然回过头来,朝两人温和地笑笑,眸底亦含了笑意。
  

☆、却原来惊涛有骇浪

  当冬日的温暖笼着柳家村的时候,杭州城外的官道上,一辆犹带寒霜的马车一路疾驰,在尘沙弥漫里飞奔进城。
  林如海坐在车上,沉沉的眸色里满是看不懂的复杂,一夜未眠,也思量了一路,过往的是非纷扰却像缠线的丝球,只打开最上面的结,便翻滚着堆满了一地。
  “老爷,苏……夫人和小少爷清晨便去了西郊柳家村,您是在乐善堂这边等,还是也跟着过去?”刚进城,便有下人过来通报行踪,林平连忙附到车门口轻声询问。
  林如海略一沉吟,道:“不必了,在附近寻个清静的地方,歇息片刻也好。”
  林平会意地应声前去安排,不多时,便挑选了巷口的一家酒楼,从二楼的窗户还能看到乐善堂的大门,居高临下,视野十分清楚。林如海赞赏地点点头,便坐在临窗的包间里,要了几样点心和一壶热茶,草草地用了些,看着屋外的冬日渐升,将对面的汉隶匾额染得流光溢彩,极为炫目。堂前屋外,时有过客匆匆往来,似雁过无痕,少有印迹。
  时光如指间尘沙,在更漏里慢慢划过新的弧度,留下新的记号。当桌上的茶水变得沁冷,终于看到一辆蓝色双辕马车悠悠地停在铺前,一位葛布方巾、长褂儒袍的清瘦男子率先下车,站在车旁,含笑扶下一对年轻母子,相携着往屋里走去。也不知少年郎说了什么,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头看他,面上眼里满是笑意。金色的暖日落在身后,将三人的背影拖曳得极长极缠绵,融合地交织在一起。
  如此恬静的画面,落在林如海的眼里,却显得分外刺目:“林平,结账。”
  柳家村的问题并不太糟,敲定了新设粥摊的方案,又将两位农事能手留在那边继续帮忙,三人便早早地打道回府,坐在后院的花厅里,捧着刚出炉的奶茶,苏云岫的兴致十分好,却偏偏想要挑拣几句,想了想,便咕哝着抱怨无酒可以欢,无雪可以赏。
  秦子浚无奈地看她:“绿蚁新醅酒,色浊味冽,你喝得惯?”
  苏云岫顿时泄气,那回绿蚁酒、红泥炉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全然不像诗篇里描绘得那般惬意美好。枉她还兴冲冲地特意坐到院子里赏冬景,结果,酒没喝好,意境也没体会到,就先受凉染了伤寒,拖拖拉拉灌了好些天的汤药才慢慢好转。
  “刚从外面回来,身上还存了寒气,要是真的三杯酒下肚,冷热交替的,胃怎么受得住?”起身拎着小铜壶又为她满上,淡淡的奶香暖人心肺,秦子浚温声叹息着,“还道是熟知药理的呢,也不多管管自个儿身子。就算是早年落下的病根,只要你肯用心将养着,有个一年半载的,总能见好的。”
  苏轩也跟着在旁附和猛点头:“秦叔叔说得极是,娘就知道看管着我,一点也不上心自己,每回喝药都得在跟前死盯着,一不留神就给浇了花木,还总跟我说什么良药苦口,自己还不是那样子。”
  “你们俩倒好,合一起讨伐起我来了。”苏云岫可不会承认自己讨厌药味,振振有辞地道,“我若当真诸事不理了,家里怎么办?好不容易才挣下这点子家当,要是折腾掉了,那还不心疼死哪。再说了,澹宁也不小了,也总得给他攒份讨媳妇的聘礼,还有……”
  “娘……”苏轩脸红地瞪着她,他才不要什么聘礼不聘礼的。
  难得看到儿子的窘态,无良的苏云岫撑着脑袋笑出声来,眼里满满当当的戏谑,看得苏轩又羞又恼,脸红到了脖子跟,就连秦子浚也不由轻笑起来,指着苏云岫无奈摇头:“云岫,你还真是……”喜欢看自家孩子笑话的,还看得这样开心。
  其乐融融间,屋外忽有小厮叩门,进来说话:“苏夫人,有位林老爷在前厅,说是特意来找您和小少爷的。”
  苏云岫愣了愣:“林老爷?”她哪里认识什么林老爷?还是找她和澹宁的,那就更无从说起了,“他可曾说了旁的?怎会知道我们在这里的?”
  小厮摇摇头:“倒是不曾。”
  苏云岫眼底的疑惑更深了,回头问苏轩:“你可有认识过什么林老爷?这平白无故的,怎么会有人找上门,还指明是我们两个。”如果只找她,倒还可以说是生意往来上的人物,可澹宁还不曾如何接触这些,生活圈子就这么大,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个人来?
  “已经登门了,便去看看吧。”秦子浚轻声建议道,“要不,我随你一起过去?总归是在自家铺子里,也出不了什么岔子。”
  苏云岫一想觉得也对,便点头应下了。
  林如海负手站在屋里,神情平静地望着窗外,听到渐行渐近的脚步声,掩在袖底的手微微一紧,复又松开,略凝了凝神,才缓缓转过身来。
  “林大人?!”刚挑起帘栊出来,看清访客,苏轩不由惊呼出声,怎么会是他?这不是在万松书院偶遇的那位大人?
  林如海只觉心头一荡,想说些什么,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恰见他身后人影微晃,便只朝他笑了笑,将视线投向了后方。清丽的脸庞上挂着恬静温婉的笑容,悠然而从容地漫步而行,与记忆中一般无异的姿态。时间似乎十分恩宠她,十年的光阴,并未让她染上过多的尘埃,甚至,连那清若寒星的眸子也一如既往的透澈平和,只是舒展了青涩的眉眼,温润了削瘦的身姿,成就了优雅的少妇。
  林大人?听到苏轩脱口而出的惊讶,苏云岫脚步微微一滞,他何时认识这样一位大人了?心思百转间,抬眸看去,不由愣了一下,却见徇徇儒雅的男子眸色深深地看着自己,神色间很是复杂,似乎也认得自己?一种诡异的似是而非的感觉涌上心头,这个人,这张脸,好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