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的话,其实是。”荀彧看着有些意外的荀攸,笑着答道,“陛下说了,大皇子学的每一门科目,都以一位大祭酒为主,其他的为辅,这才是引起争吵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话,恐怕是有得吵闹了?”荀攸听到真正的原因后,不由苦笑了起来,天子这个命令还真是够呛,那些大祭酒就算再淡薄名利,可是在自己所擅长的学术上恐怕谁也不会轻易低头吧!

一边喝着茶,荀攸和荀彧享受着分别前的最后惬意时光,不过在雒阳的另一处地方,同样要前往乐浪郡的典韦和许褚却是愁眉苦脸,作为帝国军中出名的步战猛将,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怪物的两人,其实都是帝国内陆出身,属于不折不扣的旱鸭子,让他们在陆地上,便是以一敌千,两人也不会畏惧,不过到了水里,两人只有往下沉的份。

“子龙,我看今天就算了吧?明天再来练习水性如何?”建章宫内的人工湖内的大船上,典韦和许褚看着船下面碧幽幽的湖水,声音有些发颤地道,这几日每天像死狗一样地被人从水里拖上来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不行,这是陛下的命令,在去乐浪郡之前,我们必须得熟悉水性。”一向温和的赵云少有地用严厉的语气朝典韦和许褚说道,对于刘宏的命令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的。

“脱衣服吧!”赵云看着仍旧犹豫的典韦和许褚,朝前踏出了一步,气势汹汹地喝道,那场面看上去竟是说不出的诡异。

第一百九十五章 丹素表

随着巨大的水花,建章宫内的人工湖里响起了几乎恐怖的扑水声,看着在湖水中如同怪物一般挣扎的典韦和许褚,赵云在颠簸的船上,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要讲天赋的,已经被逼着练了快半个月水性的典韦和许褚到现在依然和头一次下水时一样。

看着挣扎越来越无力的两人,赵云不由叹了口气,朝身旁的士兵道,“把他们拉上来吧!”自从第一天他去救起两人时,差点被典韦给拖着一起做了水鬼以后,每次训练之前,赵云都会让士兵给两人绑上绳子。

看着躺在甲板上,奄奄一息的两人,赵云觉得这辈子怕是都完不成天子交待的任务了,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想要让典韦和许褚能够熟悉水性几乎是难如登天。

“赵将军。”就在赵云头疼的时候,湖畔边响起了宦官的尖利嗓音,回头看去,赵云看到了张让这个如今在雒阳也算是名声赫赫的宦官,身后的几个小黄门似乎捧着什么东西。

“快把船摇过去。”说实话,在刘宏的敲打下,张让这十几年里一直都安分守己,和赵忠一起被逼着做好人还真上了瘾,这几年做得善事不少,而原本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十常侍现在连影子都不见,一个个都是守正持身,让宦官的名声也开始转向正面。

赵云作为刘宏身边的亲侍,平时也免不了和张让打交道,对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宦官也颇有好感。待船靠岸后,一个箭步跳上岸后,朝张让道,“张常侍,不知有何要事找我?”

“陛下知道典将军和许将军不善水性,这训练了一段日子也没什么成效,于是便让军械局造了样物件,说是能帮两位将军尽快熟悉水性,这不东西做成了,陛下便让我送来了。”张让笑着道,对于天子身边的赵云,荀彧等人,他一向都是恭敬得很,别瞧这一个个都年少得很,可天子自己也年纪不大,而且一向喜欢用年轻人,谁知道几年之后这几位便成了大人物,还是交好为宜。

“幸苦张常侍了。”赵云目光落在了几个小黄门手里捧着的东西上,而这时张让已是替他介绍了起来,原来这东西倒也没什么稀奇,不过是用牛皮将竹木串起来制成衣服,穿在身上到了水里,绝对沉不下去。

听着张让的解说,赵云大喜,有了这东西,想来典韦和许褚总能会水了吧,这时典韦和许褚也已经从甲板上爬了起来,都是将信将疑地看着赵云手里抓起的两件衣服。

在赵云的逼迫下,典韦和许褚套上了两件衣服,然后再次下了湖,这一次两人到没有再胡乱挣扎,最后两人稳稳当当地浮在了水面上,让两人大是欣喜,这半个月里,两人可是经常给赵云操练水性给操练个半死,如今可好了,不必再喝水了。

在甲板上,赵云大声地指导着典韦和许褚和两人如何划水,这一次不再沉下去的两人总算是能象样地在水里朝前游上一段距离,时间长了以后,摆脱对水的恐惧的两人,很快就开始熟悉起水性来。

而站在甲板上的赵云也得以和张让闲聊了起来,这一次前往乐浪郡,赵云也是有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同样前往乐浪郡的许褚和典韦不同,他可以说是被外放,新组建的隶属帝国海军的陆战部队,他很可能将是主将,这对年轻的赵云来说,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所以在训练和典韦和许褚的时候,非常严格,没有丝毫丝毫情面可讲。

“赵将军年少有为,此去乐浪,定能训练一支海中蛟龙出来。”帝国要建立海军直属的陆战部队已经不是秘密,所以就连张让也是略知一二,而天子一向以来对赵云的喜爱也是显而易见,这次外放,出任军团主将他也并不是太惊讶。

似乎被张让的话撩动了心思,看着宽阔的湖面,赵云心里也平白了涌出了一股豪气,天子让他去乐浪,委以重任,他必当不负圣恩。

看着赵云的神情,张让知趣的没有说话,天子身边,典韦和许褚都算不上将才,天子一向都是将两人当成可披坚执锐的猛将使用,而赵云,天子的期待就大得多,平时不当值的时候,这位英俊的少年将军可都是在细柳营里学习将略兵法,而跟在天子身边的时候,天子也时常会带他去枢密院,跟几位帝国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学些东西,这份栽培恐怕比起当年的曹操等人还要多上一些。

三天后,当荀攸前往乐浪郡的时候,典韦和许褚已是能在水里游动自如了,不过两人暂时还离不开身上套着的‘衣服’,去了乐浪郡以后,恐怕还是要穿上一段日子的。

这段时间里,枢密院倒已经是把帝国海军的编制重新归化了一遍,认为从陆军里调人直接去海军,还不如在沿海的郡县征召通晓水性的良家子进行训练要快得多,于是帝国海军制定的规模上看,将拥有和陆军相当的庞大规模,不过枢密院由于不涉及帝国的经济和政治,所以他们开出的海军计划,虽然很详细完备,但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于是到了刘宏手里整个计划前期认为应该征募的五个军团帝国海军,直接被砍成了两个,而且五年内暂时只在乐浪郡训练一支,海军想要大规模建设,起码得等到孙坚带着帝国远航的舰队从罗马回来,到时候以大批有远洋经验的帝国水手为骨干,建立海军要快得多。

在刘宏心里面,在目前帝国已经控制西域,并稳妥地控制住长城防线以后,在西北两个方向上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敌人,即使他想要染指南亚次大陆,也会选择走海路,经营印度沿海地区,扶植南印度的小国和贵霜人对抗,这可比帝国直接从西域出兵要划算得多,更何况在这个海上没有竞争对手的时代,一旦帝国掌握了海权,尝到了海外殖民和掠夺的好处,帝国就会走上一条彻底的扩张之路,而这才是他一直以来所梦想的。

帝国的海军建设,对于刘宏来说,舰船好造,人才却难得,毕竟对于以陆地霸权称雄的帝国来说,要转向海洋所需要的人才,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更何况关于海军军官和士官的训练项目和操典,他还得等远航罗马的帝国舰队回来,让枢密院专门派人去搜集资料来编写教材。

可以说,基本上给自己的帝国已经搭好一个架子的刘宏在这几年开始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内政他基本上交给了内阁省打理,他所要做的不过是督促御史台盯紧那些一刻放松警惕就会出状况的官僚,而阳球和程昱这两个被称为比孝武皇帝时代的张汤还要可怕的酷吏则做得很好,基本上帝国人口集中的地区都处于御史台有力的监督中,尤其是中央政权里,敢于贪污的官僚几乎变得是凤毛麟角,毕竟帝国的官俸优厚,谁也不想冒着杀头抄家,全族株连,死后还要遗臭万年的风险去贪墨钱财。

当然密谍司那无孔不入的监控,也让帝国的官僚们对刘宏充满敬畏,有的时候就连阳球,程昱和御史台都不知道某些地方的官僚贪赃枉法的情况,刘宏却会让密谍司将各种资料移交给御史台,当消息传出去以后,几乎帝国的官僚们都知道天子虽然看上去不太管政务,但是却牢牢地控制着整个帝国,而他们身边都有天子的耳目盯着,这种无形的威慑力甚至比御史台和阳球还有程昱这两个被官僚们所痛恨的酷吏还要可怕。

此时的帝国呈现出了一种连刘宏都无法形容的状况,政治上,类似明朝的内阁制,可是文官却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可以架空他,而且也没有臭名昭著的言官敢找他麻烦,反倒是类似言官的御史台掌握着纠察官员的实权,让内阁省的官僚们老老实实地专注于政务,军事上,枢密院和参谋制度的建立让帝国军的组织看上去更像是一支近代军队,而经济上,由他主导的利益集团几乎垄断了帝国的各个经济领域,在对外事务尤其是新开辟的陆海贸易上,帝国的官僚和豪强还有地主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了他。

御书房内,刘宏忽然觉得自己现在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把三个儿子给教育好,保持帝国百年的开拓和进取,想到这里,刘宏不由笑了起来,说起来由于小时候的经历,实际上他很宠爱三个儿子,但是他的身份却让他不能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某些问题上对儿子施行以严厉的教导。

“陛下,左先生求见。”御书房外,王越大步走进,朝刘宏禀报道,基本上除了内阁省和紧急军报以外,也只有帝国大学里各个项目组的学者方士能够随时进入建章宫,请求觐见。

“让他进来吧!”听到是左慈求见,刘宏连忙道,算起来左慈有一段日子没主动来见他了,上一次还是他把最佳的黑火药配方给弄了出来,不知道这一次他又有什么突破,在刘宏的主导下,现在的帝国大学除了是帝国的最高综合性学府,还是帝国顶级的研究机构,不少项目是从他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投入资金的,只不过一开始投入的资金不是太高而已。

可以说,整合整个帝国的顶尖人才,投入专门资金进行研究,这种集中式的科技发展模式很适合刘宏领导下的帝国,基本上他除了一开始给出了一些方向上的建议以后,帝国目前飞速前进的科技可以说都是那些原本被埋没的帝国学者的功劳,他充其量只是起了些促进作用,可是偏偏这种促进作用却起到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踏进御书房的左慈,脸上堆满了笑意,这一次他总算能扬眉吐气一回了,帝国大学里的各个研究组,有关墨家机关学那一块几乎是每个月都有新成果出来,目前帝国的各种工坊里用到的荆棘齿轮系统,各种新的车床都是墨家机关学的杰作,帝国大学里那么多研究组,可以说只有墨家的机关学是唯一对得起天子每年投入的大量资金的,所以在帝国大学里,那些该死的机关学学者总是趾高气昂的,好在他们这些研究道家丹学怎么说也制出了水琉璃,还不算地位太低,不过人争一口气,左慈可是做梦都想让道家丹学成为帝国的显学。

“陛下,这是臣和其他同僚花费数年时间编制出的丹素表。”左慈将带来的一份文件交给了王越,这份丹素表其实就是一份元素周期表,当然没有后世那么仔细完备,不过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打开丹素表,刘宏不由一乐,实际上左慈和那些改行当学者的道家方士会去制定这个丹素表,其实也是他的主意,他虽然不太懂化学,可是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还是记得些,当时还是在雒阳城外保密的庄园里,他写了一条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来说明玻璃的化学反应,左慈他们就是靠着那条方程式最后把玻璃给弄了出来,虽然耗费了很长时间和资金,可是当制成玻璃以后,根据其间各种记录的数据来参照刘宏给的方程式以后,左慈意识道这种方程式对于丹学的重要意义,之后七八年里他一直都在致力于完成目前他和那些同僚在丹学上所知的元素表,现在总算是完成了,这在他看来对于推动丹学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刘宏来说,左慈所用的那些道家符箓来表示元素,虽然让他有些不习惯,不过不管怎么说他都没有让左慈改成他所知道的后世那些西方元素符号,因为这可不是什么剽窃,而是帝国的学者耗费无数心血总结出来的,更何况他也觉得这些符箓符号更适合用做元素符号。

“你该不是只带这一样东西来见朕吧?”笑着收起手里的丹素表,刘宏看向了左慈,因为他从左慈自得的表情里看得出,他还有更好的东西没拿出来。

第一百九十六章 海上霸权在向帝国招手

电报,可以说是刘宏在掌握帝国以后,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最想看到被付诸使用的两样发明之一,通讯和交通才是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央政权真正在技术层面上最需要的东西。不过可惜的是他投入大笔资金的蒸汽机和电报项目一直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说蒸汽机好歹还制造出了简易的模型,在理论方面有所进展的话,那么电报就几乎是什么成果都没有。

而左慈这一次进宫,除了那份从长远来看对帝国化学有着重要意义的丹素表之外,真正要向刘宏禀报的成就在于他和其他同僚制作出了最简单的化学电池,换句话说驱动电报的动力源已经被发现了,虽然距离实用化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可是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至少可以制作有线电报的模型了。

左慈带来的消息让刘宏大为振奋,不过十几年的帝王生涯已经让他十分沉得住气,在褒奖了左慈一番,刘宏按奈下了亲自去帝国大学看看左慈他们制作的化学电池的念头,而是决定从帝国大学调一批机关学的学者去帮左慈把有线电报的模型给造出来。

对刘宏来说,有线电报最大的普及难度还是成本问题,目前帝国只能说是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格局中,虽然农业技术在整个帝国官僚系统的推动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工商业带来的技术进步却只限于帝国的繁华地带,虽然在他手里帝国的国力强于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却也冠绝历代之首。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与民休养生息,抑制官僚,基本上都能出现大治的局面,无论是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可以说都是如此,而刘宏在这一方面甚至比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做得更好,在这十几年里他下令修筑的大型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每一处不但没有滥用民力,甚至做到了盈余,同时加强集权,利用原本的豪族政治衰弱的历史趋势和帝国原本东西士人之间的矛盾,不但抑制豪强,甚至约束了官僚,如今的大好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他一手缔造出来的,虽然看上去过程平淡无奇,但是其中刘宏付出的精力却是不足为外人道。

短短的一个半月里,左慈和其他学者组成的研究组就制作出了有线电报的模型机,当然这个研究组里,除了左慈和机关学的学者,还有诸如研究材料和专门负责制定‘明码’的学者,可以说制作电报模型机并没有太费事,反倒是编制通讯用的编码花了那些艺文类学者很大的精力。

参照刘宏那简略的莫尔斯电码的原理,帝国的艺文类学者根据易经里的六十四卦将常用汉字和其他生僻汉字做了编码,完成了明码手册,然后接下来就是从帝国大学里挑选了最精通音律的学生来进行精确控制电报的操作,毕竟制作的有线电报模型机很粗燥,只有机器发出的嗒嗒声,想要从这种节奏声里正确地读取信息,需要长时间地训练才不会出错。

最后刘宏真正见到可以使用的有线电报机模型已经是三个月后,这其间左慈他们利用化学电池产生的电流还做了有关电磁之间的实验,而这引起了帝国大学里一大批学者的兴趣,于是顺理成章的新的电磁研究组在帝国大学诞生了,刘宏并不吝啬在这种研究上投钱,哪怕在很长时间里都可能像是把钱扔进水里,不过他却并不在乎,谁知道哪天他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更何况这种研究始终是有益的。

有线电报的实验,刘宏选择在内阁省和枢密院之间进行,当电线被架设好以后,内阁省的七位宰相在商量之后,选择了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用来发报。

杨赐将七人商议后写好的纸条递给了坐在发报机一端的太学生,接着七个人都是在他身边,以防止他将那张纸条上的消息透露给边上的另一组有线电报的接听太学生。

看着七名宰相把那名发报的太学生给围得死死的,刘宏知道这七位宰相恐怕还是不相信这有线电报,不过这次他专门让左慈他们带了两组人在内阁省和枢密院之间架设,便是要他们深信不疑有线电报在通讯上的便捷方便。

很快,七位宰相身边另一组的接报员便从那嗒嗒的机械声中,将七人所写的那段话原封不动地抄写了出来,交给了七人。

七位宰相很快动容,内阁省和枢密院隔得极远,就算快走过去,也要有段时间,可是现在不过短短的几下功夫,便能进行联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虽然心里震惊,不过七位宰相都是年老成精的人物,涵养功夫极好,面上倒是和刘宏一样,都是一脸淡然的样子。

杨赐他们很快在内阁省和枢密院开始了联系,其实在另外一端,枢密院的皇甫规和张奂等人却已是兴奋得语无伦次,在他们看来这有线电报最有用的地方还是用在军事上,这可比烽燧示警便利快捷得多,可以让枢密院用最快的速度对边境发生的战事做出反应。

枢密院和内阁省的大佬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电报通讯,可是把那四个负责电报接听收发的太学生给忙坏了,但他们又不敢拂逆这些大佬的意思,只能硬挺着,最后还是刘宏替他们解了围,派人召集枢密院的皇甫规等人来内阁省议事。

当帝国文武的重臣都齐聚以后,刘宏要商议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关于有线电报的铺设问题,正处于兴奋中的皇甫规和张奂这样的武人自然是双手赞成,这么好的东西哪能不铺设呢,不管花多少钱,都该往边境拉几条电报线到雒阳,这万一有了战事,他们这些老家伙说不定还能遥控指挥一把。

相比于群情沸腾的枢密院,内阁省的宰相们就要冷静得多,虽然有线电报是个好东西,不过他们更关心的是花费问题,作为帝国政务的管理者,他们当然知道刘宏每年在帝国大学那些研究组里砸进去的钱有多么庞大。

对于内阁省的务实态度,刘宏还是很欣赏的,的确有线电报对帝国很重要,不过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帝国都有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工程,这时候强行推广技术还不算太成熟的有线电报是无谋之举,不过刘宏召集枢密院和内阁省,当然不是为了这么一个结论。

很快,内阁省和枢密院都明白了刘宏的意思,的确现在还不是大规模推广有线电报的时候,因为涉及到有线电报的可不止硬件上面的投入,最重要的还是大批话务员的培训,这可不是直接投钱就能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刘宏的意思很简单,五年之内只是投钱让帝国的学者们改进有线电报,当然这种改进其实是涉及到相关各个项目的发展,五年之后开始训练话务员,差不多到八年以后才开始在帝国推广有线电报,在这八年里,除了帝国内部的建设,要加大海军的投入,从占据港口要地的中南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掠夺各种资源。

半个月后,雒阳城外的一处秘密庄园内,被羽林第一军团这支帝国最精锐的军团重重保护了起来,刘宏更是亲自到场,随同他一起的还有皇甫规,杨赐这些帝国的文武重臣,自从左慈配置出最佳黑火药的配方后,火炮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就被刘宏放在了制造日程上,相对于制造火枪,火炮要现实得多,而且帝国那超越时代的青铜治炼技术足可以制造出最强大的青铜火炮。

对于刘宏而言,火炮这种兵器完全可以说是帝国的学者和工匠们自己捣鼓出来,要说起来他在帝国大学顶尖学者内部流传的一份手册上曾经写满了他所知道的一些技术,当然这里面很多只有简单的描述,而火炮即是如此,授命研发火炮的学者不过从他的那些简单描述里,一步一步将火炮给制造了出来,而且最让他吃惊的是,这些帝国的学者和工匠竟然直接造出了后装的膛线炮,如果不是膛线炮的炮管寿命不如滑膛炮,刘宏都想直接全部制造膛线炮。

走入搭建的观测台,刘宏示意身后跟着的皇甫规等人拿起望远镜先观察等待射击的目标物,那是一群被穿戴上帝国最精良鱼鳞甲的木人,在它们周边还有牛羊等活物。

刘宏他们的观测位置距离火炮阵地很远,刘宏不能肯定这次试射过程里会不会出什么意外,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这样远距离地观测比较稳妥。

一共制成的十门重型后装滑膛加农炮,被填装好炮弹,对准了五里之外的目标物,这些用青铜铸造的火炮上有着完整的瞄准装置,基本上从结构上看和近代火炮没什么区别,负责这次火炮射击指挥的是陈宫这个对弩阵痴迷不已的帝国军参谋,实际上细柳营在很早以前就有专门研究弹道的课程,当然那时主要是研究弩箭射出以后的飞行轨迹,以便于提高弩阵的命中率,而火炮这种新的兵器在研发的时候,就有一大批在弹道学上有深究的帝国军参谋参与,他们主要任务就是为火炮开发类似弩弓上望山一样的瞄准器。

当十门大炮同时开火的时候,即使身在远处,皇甫规和杨赐他们依然感觉到了那种仿佛山崩地裂一样的巨响和远处传来的震颤感觉,而在望远镜中他们看到的是射击目标处翻腾的烟尘和夹杂的火光,当烟尘散去,他们看到的是宛如地狱一样的景象,所有穿着鱼鳞甲的木人都被炸了个稀烂,而那些牛羊更是惨不忍睹。

即使是杨赐和皇甫规等人涵养再好,可是看着如此恐怖的武器,依然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再次看向刘宏的目光里已经完全变了,那是完全的臣服和敬畏,如此可怕的武器当使帝国称霸世界,那副天下四海图上广袤的土地终将为帝国所有。

一时间,观测的看台上,那些帝国的官僚们都陷入了沉默,其实火炮未必有那么强的力量,但是这种跨时代的兵器带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才让每个人生出帝国将征服世界的雄心,有时候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至少此刻,如果刘宏对杨赐他们这些务实的内阁省官僚们说,他要踏平整个中南半岛,把那些南洋的土人全部变成帝国的奴隶,他们绝不会认为刘宏是在妄想,帝国拥有这个能力,甚至于他们本身也开始有了向四周侵略的念头,近四百年的光荣岁月,早就让扩张成了每一个汉人心中理所当然的想法,帝国如今的版图不就是靠扩张得来的,联想到有线电报,以及日益扩大的钢铁产量,帝国的官僚们相信帝国将迎来孝武皇帝时代之后第二轮大扩张。

射击停止以后,十门火炮边上的弹药都被运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后,刘宏才带着帝国的官僚和将官们来到了十门火炮边上,近距离观看这十门被帝国的工匠们铸造得犹如艺术品般的火炮,这些青铜火炮的外表是一层黄铜,上面被打磨得光滑已极,蚀刻的飞龙盘旋其上,张牙舞爪,散发着一股慑人的气息。

对于皇甫规,张奂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将军来说,摸着那十门火炮的炮身时,都是不胜感慨,如果他们年轻的时候,帝国拥有这种犀利而恐怖的兵器,那些造反的羌人早就给平定了,北方的鲜卑人也不至于在孝桓皇帝时代年年寇关。

昭武六年,对于帝国的高层来说,有线电报的发明可以摆在一边另说,但是火炮这种跨时代的兵器却让每个人都升起了对外征服的野心,尽管火炮笨重不易携带,可现在帝国的扩张方向已经转向了海上,刘宏口中的巨舰大炮的前景让每一个人都深信海上的扩张才是帝国应当专注的。

陆地上,北方的辽阔草原迎来了越发严寒的冬季,帝国只需要守住长城防线,就能让那些野蛮的游牧民族冻死在物资缺乏的草原上,而西域,帝国需要的是控制和移民,至于扩张可以说已经到达了极限,只有海上,帝国的战舰可以开到任何有海岸线的地方,来缔造帝国的霸权。

第一百九十七章 赵云初上阵

乐浪郡,渤海湾的一处新建驻营地内,从帝国南方和沿海地区招募的青壮在军团主将赵云的督促下,已经投入了训练,这一个军团编制的士兵中,只有四千七百余人是从折冲府甄选出来的精通水性的准士兵,其余的七千余人则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好在这几年细柳营每年出来的中下级军官人数充足,足以支撑起各地新建羽林军团对基层军官的需要。

虽然训练的时间只有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比起帝国原本的三年训练时间要短很多,不过对于三韩这种敌人,一年时间也足够了。

对于四千七百名折冲府的原羽林军团的替补士兵来说,到了乐浪郡以后的训练还不算太吃力,但是对于那些招募的七千余青壮,却是在开始的三个月里吃足了苦头,赵云虽然平时为人温和,可是在训练时简直可以用严厉来形容,比起在雒阳的高顺也不遑多让。

算起来赵云一向都是担任刘宏身边的亲卫,如今一下子被赋以重任,做事之时不免有些急进,不过好在他本身一向都是以身作则,在加上羽林军团和军饷和伙食都极为优厚,才让那招募的七千新兵熬过了三个月的训练,适应了下来。

正当赵云加紧训练自己的军团时,黄祖这个北方舰队的指挥官也开始借着和高丽人进行海贸,带着北方舰队开始沿着朝鲜半岛航行,摸清沿途的航道,同时也是麻痹三韩人。

帝国的整个北方,可以说自从鲜卑人覆灭以后,再加上袁术和吕布在长城边境的数年征讨,基本上彻底平静了下来,原本侥幸逃走的檀石槐也再没有能带着鲜卑人东山再起,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一旦原有的霸主被彻底打倒,那么其附属的部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更何况鲜卑人得罪的是如日中天的帝国,在那些和鲜卑人有关系的部落被帝国军狠狠地敲打一遍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一个部落敢称自己是鲜卑人了,而檀石槐也在昭武五年的寒冬里凄楚地病死了,他死后,部族被附近的部落攻破,而鲜卑人彻底成了过去。

连年的草原部落争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