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国家穷僻,送上的贡品是本国的国人,以作为奴隶进献,当时的光武皇帝便回赐了大笔的赏赐,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当刘宏提出要对帝国朝贡体系内的国家征收岁币时,帝国的官僚们都没有反对,十余年的统治,不但树立了刘宏绝对的权威,也让他早就把中枢政权改造成了他想要的局面,现在既然他本人都不在意,那些帝国的官僚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在冬季之前,刘宏的旨意被送到了西域,对于段颎和帝国军的军人们来说,每年能够得到岁币的五成充作军费实在是件很好的事情,而剩余的五成岁币则将用来招揽帝国国内的穷人来西域落户。
很显然,西域各国并没有作战的勇气,面对着比起匈奴人统治时还要略多的岁币,各国都是咬牙接受了,反正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付些财物就当是花钱买太平,要是汉军打过来,他们将一无所有。
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停战,让试图搅乱局势,混水摸鱼的昆提良失去了机会,他不得不带着自己的部下,取道乌孙折回大宛,腾出手的汉军在控制区内加强了巡逻,那些开垦民团也在所属的农场和庄园加强了戒备,他实在是没胆子再去惹事。
昆提良自以为只要自己回到大宛,那么便可以高枕无忧,不过他并不知道,对于帝国军来说,他们比普通人更加记仇,他们是绝不会放过他的,当西域局势趋向平复的时候,密谍司训练的大批西域本地人被派往了各国,打探消息,不管花多少精力和时间,帝国军都要把杀害帝国军士兵的凶手找出来,李儒这个密谍司在西域的情报头子更是亲自出马。
当西域的战争从明走向暗的时候,雒阳的各大报社开始按照刘宏的意思,在国内鼓励穷苦的百姓前往帝国在西域的控制区,加入帝国军直属的农场,为帝国戍守西域。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宣传文章,实际上真正吸引帝国国内青壮男子前去西域的还是刘宏开出的优厚条件,凡加入帝国军直属的农场,每人得田地五十亩,各种税全部折成粮食,十税三,剩余的归自己,免除各种外地徭役,只需要承担本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建设,同时参加一定的军事训练,另外单身男子,帝国负责解决其配偶问题,每生一个孩子,帝国额外发放补贴。
刘宏的政策很简单,一方面鼓励帝国国内的年轻男子去西域,同时利用从西域各国得到的岁币购买他们的女子给迁入的帝国男子做配偶,然后鼓励生育,等到时机成熟再辅以战争,总之在他有生之年,他要看到西域彻底变成汉人的天下。
对于帝国国内,人口稠密地区的穷苦人家的青壮男子而言,去西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而且也不用担心因为穷而娶不到老婆和养不活孩子,更何况如今帝国军在西域威名赫赫,再加上对刘宏的崇信,昭武五年的冬天,不少帝国的青壮男子都是去了本地所在的折冲府,应征前往西域的第一批名额。
刘宏登基后的十余年里,由于施政得当,再加上重视农业,所以帝国的人口一直都在增长着,可以说对刘宏来说,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而且这种人口问题实际上表现在土地矛盾上,就算帝国的豪强们现在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但是土地兼并始终存在着,只是速度变慢了很多,而且对于一些普通人家来说,往往一家都有两三个儿子,到他们成人分家以后,原本的土地必然会分散,这样的话几代以后,仍旧会出现土地不够使用的问题。
历代王朝,由盛而衰,政治腐败固然是个原因,可是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土地矛盾也是一个原因,只不过腐败的官僚加剧了王朝因此而覆灭的程度。
要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要么限制人口增长,或者减少人口数目,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替时人口锐减可以说就是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工商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人口,也是一种方法,可是这显然不适合刘宏统治下的帝国,至少对刘宏来说,以帝国目前七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基数,破亿只是迟早的事情,和工商业异常发达的南宋相比,目前帝国的南方并没得到太好的开发,而且帝国的工商业进程不是他可以强行推动其速度的,只能循序渐进地发展,相比较而言,他更倾向用移民和扩张来解决这个问题。
扩张才是解决人口和土地矛盾的唯一办法,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说穿了就是争夺生存空间,所谓的正义和邪恶也只是成王败寇的把戏而已。刘宏早就把南洋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化作了帝国日后的移民地区,只要辽东和南方的开发有了一定基础,他就会开始向以上地区移民,总之在这个时代,最大限度的跑马圈地才是正确的选择,他只要保证帝国一直以来核心区域如中原和关西一带的城市化和工商业化以及技术进步就行了,至于目前帝国以外地区,先把地方占下,然后再慢慢发展不迟。
当西域问题暂时性解决以后,刘宏决定先把日本列岛纳入帝国的行政版图,说得确切一点,他是对日本列岛上的人口资源感兴趣,黄河改道工程需要大批的劳工,不过眼下帝国正处于发展期,国内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该用在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上面。
自从鲜卑人被击败以后,帝国辽东以北的国家和政权都向帝国表示了服从,而且对刘宏来说,像高句丽这样在朝鲜半岛还算富裕的国家,当然是先收岁币,等压榨得差不多了再打不迟,至于日本列岛上的倭人,那地方现在还是小国林立,穷得只有人,自然是上好的奴隶来源地,而且日本列岛上的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昭武五年的冬天,枢密院就因为刘宏一时兴起,全都开始转向对倭人的征服计划,而日本列岛这个名字也被刘宏正式改为瀛洲,作为帝国第十四个正式的行政监察区。
对着地图,刘宏轻轻地用笔一划,日本列岛就成了帝国的疆域,当然刘宏对此认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不说全世界,至少整个亚洲都该是帝国的领土,而日本列岛,当然今后应该改称瀛洲,这地方只要把原来居住的倭人全都清洗掉,还是很适合汉人居住的。
枢密院里,对帝国军的参谋们来说,瀛洲无疑是陌生的,手头仅有的资料也只是显示整个瀛洲目前正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中,至于光武皇帝时代前来进贡的倭奴国早已覆灭,目前唯一可以明确的就是瀛洲上目前最大的一股势力是邪马台国,而这些资料还是密谍司在高句丽的探子送回来的,整个瀛洲的人口估计在百万左右,适合做奴隶的青壮少说也有个三四十万,虽然仅仅是寥寥无几的一些资料,不过也足够让帝国军的参谋们制定一个大体的计划。
对于帝国军的参谋们来说,对付倭人,只需要三个骑兵旅,就可以横扫整个瀛洲,真正的困难在海上的运输线,如果要大量抓捕倭人作为奴隶运回帝国,那么帝国首先要在朝鲜半岛的几处海岸要地建立港口,作为中转,毕竟直接从朝鲜半岛走陆路进入帝国,耗时长久不说,还会增加无谓的浪费。
很快,枢密院的帝国军参谋们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认为应该先通过政治手段,让高句丽和三韩主动帮帝国在朝鲜半岛修建港口,建立一条稳定的瀛洲到幽州的近海航线,以方便日后运送倭奴,从幽州上岸,走帝国修建的官道那运输速度可要快得多。
看着手里的整份计划书,刘宏皱了皱眉,通过政治手段逼迫高句丽和三韩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在岁币上有所让步,不过和日后总的利益相比,这点让步也不算什么。
刘宏的手指顺着帝国幽州的近海,一路划过了朝鲜半岛,直达瀛洲以后,决定还是先把那上面的倭人清干净再说,和倭人相比而言,高句丽和三韩不过是卧榻之侧的小虫而已,随时可以碾死,而倭人倒像是蟑螂一样,生命力顽强,还是及早除去比较好。
第一百九十三章 高句丽和三韩
高句丽王宫,乐声齐作,高句丽王伯固看着坐在右首上侧的大汉使节,想从他的脸上看出点端倪来,不过可惜的是,前来的大汉使节似乎只是专注地看着跳舞的宫女。
伯固心里有些七上八下,大汉自从如今的天子登基以来,一改先前孝桓皇帝时期的颓势,霸武强兵,称霸草原的鲜卑人不过几年间就败亡了,每次想到高句丽曾在孝桓皇帝时候也跟着鲜卑人抄掠大汉的边郡,伯固就感到心惊肉跳,谁知道大汉天子哪天想起这事,辽东的大汉铁骑就会跨过边境线,把他的脑袋砍下来。
作为帝国使节出使高句丽的耿临看了眼神情犹豫的高句丽王伯固,心里知道这个有些胆怯的高句丽王一定是在猜测着自己的来意,不过他一点也不急,现在辽东地方上驻扎的羽林军团和折冲府的士兵足够横扫高句丽了。
曲终舞罢,伯固挥了挥手,撤去了歌舞,只是留下了十名王宫里上等的歌伎,朝耿临道,“耿公,不知可有中意的人选侍寝。”这些歌伎都是高句丽国内正值妙龄的少女,原本伯固是想自己享用的,但是现在他只有忍痛割爱,拿来讨好耿临。
“大王客气,那我就却之不恭了。”耿临一笑,随手点了十名歌伎里最漂亮的两人道,却是让伯固心里稍许有些放松些。
“都退下。”看到耿临看了一眼四周的侍卫,伯固很快便反应了过来,这位大汉的使节怕是有什么话要和自己说。
“大王,这?”作陪的几名高句丽大臣,有些迟疑,毕竟大汉使节一向名声彪悍在外,尤其是强悍时期的使节,便是直接在敌国王宫斩杀国王的例子也有不少,而现在他们眼前的这位耿恭,在孝桓皇帝时代,就是玄菟郡的郡守,不但有治理之才,上阵打仗也是一个猛人。如今大汉的国势只比过去更强,他们如何放心让耿临单独留下。
“全都退下,你们要抗命吗?”伯固脸色一沉,虽然这几个大臣都是他的心腹,可是现在他更害怕得罪耿临这个大汉使节。
在伯固的严令下,几个心腹大臣最后还是退了出去,对此耿临倒是始终平静,对于这些高句丽大臣的忌惮,他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帝国太过强大,而当今天子一向又是以强悍威震列国,十二岁登基便铲除宦官,亲自执掌朝政,十三年间灭鲜卑,破西域,这份武功怕是只有孝武皇帝能比,而且更重要的是天子如今只有二十五岁,谁知道大汉以后还要破灭多少国家,开拓多少疆域。
等到几个大臣出去以后,伯固才笑着朝耿临道,“耿公,不知有何事要与本王商量,若是有用得着本王的地方,尽管开口?”
“岁币一事,想必大王也知道,不知有没有什么想法?”耿临看着堆笑的伯固,直接了当地问道,这一次他来主要是为商议在高句丽以及三韩等地为帝国舰队修建港口一事,虽然天子授权于他,可以适当减少岁币以换取高句丽人的同意,不过他却是要港口让高句丽人来修,岁币也一分不能少。
看着脸上没有半点情绪流露的耿临,伯固只是犹豫了一下后便道,“耿公哪里的话,能向天朝纳贡,是我高句丽的荣幸,本王乐意之至。”虽然心里对于交纳的岁币不满,可是伯固哪敢讲真话,如今辽东的大汉铁骑便虎视眈眈地在侧,他要是对岁币有什么想法,还不是自己找死。
“如此甚好,等我回朝以后,必然向天子上禀大王对我大汉的忠心。”耿临点了点头,对于伯固的回答,他还算满意,虽然高句丽要交纳的岁币是辽东以北各国中最多的,不过高句丽却是帝国商人和辽东以北各国交易的集散地,高句丽就算交了岁币,也不会亏太多。
“这次我奉天子之命出使,除了岁币一事外,主要是有一件事要大王帮忙?”耿临说出了自己的来意,他现在已经能确定伯固并没有和帝国对抗的勇气,那么让他出钱出力为帝国舰队修建港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耿公尽管吩咐,只要是本王力所能及之事,本王绝不推脱。”伯固听着耿临的话,知道正事来了,立刻义正言辞地说道,不过他那力所能及四字却是出卖了他,至少耿临就感觉不到一点诚意,不过他也并不在意,大汉周围的小国有哪个是真心实意地侍奉帝国的,还不都是被帝国的军威所慑,方才卑躬屈膝,愿效犬马之劳。
“这事情对大王来说,并不算难办,倭人数年不朝,藐视我大汉,天子震怒,决意兴兵讨伐,不过倭人之国远在海上,我大汉舰船一路上需要有补给之所,所以想请大王在贵国的几处海岸修建港口,以供我大汉舰船使用。”耿临微笑着说出了帝国对高句丽的要求。
伯固倒是没有立刻回答,对他来说让出几处海岸倒是没什么问题,可问题是让出钱出力来修建港口,这就让他有些顾虑,可是若是不答应谁知道那用来征讨倭人的大军会不会开到高句丽来。
“除了大王这里以外,三韩那里,我大汉也是要让他们修建港口的,而且这港口修建以后,对大王来说也未必不是没有好处。”看到伯固为难,耿临知道事关重大,要他心甘情愿地给帝国修建港口,就得给伯固看到点好处。
伯固将信将疑地看向了耿临,他倒是不太相信大汉能给他什么好处,不过耿临的话他还是要听的,若是真有些好处,他也落得大方给大汉修建港口。
听着耿临的解说,伯固明白了所谓的好处究竟是什么了,敢情大汉需要奴隶,要抓倭人回去充当苦役,需要一条沿朝鲜半岛直达幽州的海上交通线,当然这条航线也不止运输奴隶的用处,也能用来发展海贸,对高句丽来说虽然不能染指那些港口的税收,可是始终还是能从扩大的贸易规模里得到好处,而且大汉也愿意从他们手里购买奴隶,毕竟走海运可比走陆路快得多。
几乎是连考虑都没有,伯固一口答应了下来,当然他本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至少他是不敢主动和大汉对抗的,当然从三韩,东沃且等小国抓些人口当奴隶卖的胆子他还是有的,更何况耿临的话里意思也暗示过了,港口修完以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想打谁就打谁,当然被人打了的话,大汉也不会干涉,不过抓到的男女奴隶要优先提供给大汉。
三天后,高句丽和帝国签订了一份条约,自愿献上几处荒凉的海岸地给帝国作为港口,同时愿意自动纳入玄菟郡的治下,这也是伯固自己打的小算盘,虽然耿临说了,他在朝鲜半岛跟其他国家打仗,不论胜败,大汉都不会干涉,可他觉得还是找个靠山比较好,现在的大汉如日中天,兵威赫赫,就算用吓的,也能吓住一些人。
对于伯固的心思,耿临多少猜得到,不过他并没有在意,既然人家愿意自动归入玄菟郡治下,他没理由反对,而且以后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把高句丽吞并掉。
和高句丽人谈妥以后,耿临接下来要找的便是三韩,三韩虽然分为马韩,辰韩,牟韩,可是名义上却归于辰韩王治下,而辰韩从某种意义上和帝国多少有些关系,因为辰韩的祖先是秦末从帝国逃过去的秦人,虽然几百年下来,血脉已经淡薄了,可是却是个很好地将三韩纳入帝国版图的藉口。
对于耿临的到来,辰韩王并不意外,自从高句丽公布了和大汉签订的条约,归入玄菟郡治下,他就知道大汉迟早会找上三韩,既然连高句丽都不敢有半点声音,他这个名义上的三韩共主自然不会做出头鸟,于是耿临的条件他一条不差地全答应了下来,反正三韩上下大大小小的百余个国家,他又支使不了几个,到时那些国家不肯出钱出力,大汉也不能怪到他头上去,总之辰韩王的算盘打得很精。
辰韩王的小聪明当然瞒不过耿临,更何况还有陪同耿临前来的高句丽官吏早就把三韩的事情都抖落了出来,对高句丽来说,三韩是块肥肉,只不过这块肥肉太大,他们吞不下,而且没有大汉的同意,他们也不敢在朝鲜半岛明目张胆地扩张,到时候要是给大汉误会了的话,那就是乐极生悲了。所以得到耿临的暗示后,伯固很是积极地派人随同耿临前往三韩,虽然美其名曰是为耿临介绍三韩的情形,以免三韩欺骗大汉,但实际上却是想让耿临认为三韩是不服王华的叛逆加蛮夷,让大汉出兵征讨三韩。到时高句丽自然能举兵跟在大汉身后捞点好处,而且也够安全。
不过辰韩王也不是省油的灯,高句丽人的心思他清楚得很,于是在迎接耿临的时候,当着随行的高句丽人的面,数落高句丽的不臣之心,也是使劲地给高句丽身上泼脏水,结果就在辰韩王的王宫里,高句丽人和三韩人上演了一出骂战,耿临彻底成了旁观者。
第一百九十四章 脱衣服吧!
夜色深沉,辰韩王宫外的驿站里,耿临跪坐着,手指不停敲击着桌面,白天的那场闹剧最后以辰韩王下令驱赶高丽人告终,相比敷衍了事的三韩人,高句丽人目前更适合成为帝国在朝鲜半岛的代理人。
作为曾经的玄菟郡太守,出身名门的耿临自然明白帝国要征服整个朝鲜半岛的困难在于高句丽和三韩等地多山林,补给不易,而且如东且沃,挹娄等当地土著彪悍难制,因此在朝鲜半岛开辟一条通往幽州的航道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利用朝鲜半岛上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损耗也是必要的手段。
耿临在辰韩只是停留了数日后便离开折返了乐浪郡,准备向朝廷建议,必要时对三韩施以武力,从幽州通往朝鲜半岛的航道,三韩所占据的位置首当其冲,若是三韩的港口不能建成,高句丽那里修好了也用不上。
昭武六年,开春时,刘宏得到了耿临送来的奏折,他认为帝国可以调动一个军团在乐浪郡集结,给三韩人点压力。
放下手里的奏折,刘宏的眉头皱紧了,一直以来他不愿意对朝鲜半岛动手,便是因为补给不易,三韩和高句丽这些地方多山林,而且道路难以通行,帝国军的后勤补给将以人力为主,其损耗将数倍以增加,出动一个军团,起码需要三个军团的民夫为其运输。
“去枢密院。”刘宏沉吟了一下,决定亲自去一趟枢密院,目前帝国在西域的战事已大体平复,丝绸之路也开始恢复商贸往来,至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帝国也正在陆续调拨部队前往,朝鲜半岛上他暂时还不想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荀彧并不知道刘宏的心思,还以为幽州那边出了大事,不过他也不敢随意询问,而且军事也实在不是他所擅长的,尽管他被帝国不少官僚称为王佐之才,可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更加倾向于行政方面。
枢密院,虽然是帝国最高的军事机构,但是实际上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其下属的参谋院,那些少壮派的帝国军参谋分属于战略,监察,军械,训练等各个部门,管理着庞大的帝国军。自从曹操离开以后,刘宏就将戏志才和陈宫还有荀攸等人调了回来。
半个时辰后,南宫的枢密院里,那些年青的参谋们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调集着有关朝鲜半岛的各种情报,以供刘宏查阅。
可以说让刘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在这个时代打造了一支超越时代千年的军队,在军事情报方面,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和帝国相比。
枢密院的白虎节堂内,巨大的沙盘被摆了出来,这十三年里,帝国军一直都在完备周围各国的地形沙盘,而鲜卑人覆灭以后,朝鲜半岛和西域就同时作为帝国军重点攻略的两端,密谍司的探子和化装成商人的帝国军参谋在高句丽和三韩等地测绘地图,基本上制作的沙盘已经算得上很详细了。
看着巨大的朝鲜半岛沙盘,刘宏手中的军刀朝乐浪郡虚划到三韩后道,“目前乐浪郡的人口不足三十万,就算朕免去乐浪郡的税赋,全部转为此次作战物资,恐怕也只够出动半个军团作战,朕现在只想知道,凭借半个军团,能不能攻破辰韩人。”
“陛下,三韩只是名义上统一在辰韩人治下,实际上那里大大小小百余个小国,辰韩人能够真正用来作战的部队甚至不会超过两万人,帝国的半个军团,足够踏平辰韩人了。”回答的是荀攸,刚从西域调回的他坚信着帝国军的武力。
“你们打算怎么打这一仗?”刘宏看向了荀攸,直接开口询问道,他并不认为这一仗会像荀攸说得那么简单,三韩中,辰韩在朝鲜半岛的最东端,若要进攻辰韩,首先就要通过马韩和牟韩的地方,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并不像帝国军过去的作战目标,之间的运输可以使用大规模的畜力,即使是西域,河西四郡之间有着驰道可以运送大批物资,出了玉门关,也有高昌壁等地作为物资的中转站,在整个山西地区在恢复经济以后,他更是下令凉州和河西四郡就地囤积了不少的后勤物资,另外西域此时的戈壁滩面积并不是太大,所谓的大漠在当时的意思只是指空旷的野地,所以帝国可以组织大规模的车队运送物资,这才让帝国军得以在西域的平叛战争里不需要为物资发愁。而对于以山地为主的朝鲜半岛,后勤补给才是帝国军的软肋。
“陛下,此战唯一的难处便在于补给不易,所以我军要速战速决,不可久战。”很显然,刘宏想到的问题,荀攸也早就想到了,他走到了沙盘前,沿着乐浪郡到辰韩的海岸线划了个半圆后道,“臣以为,这一战应以帝国舰队运输军团直接走海路,登陆辰韩人的本土,在其集结兵力前,直接将其击垮。”
听着荀攸的建议,刘宏的目光一怔,接着有些自嘲地笑了起来,明明是他一手促成了帝国海军的建立,可是到了真该使用海军的时候,他却反而没想到。
“建议不错,不过你认为这有多大的把握。”刘宏没有直接肯定荀攸的建议,虽然帝国出使罗马的舰队在南亚次大陆已经有过类似的登陆后作战,不过从孙坚送回的奏折看,这不能完全算作一场登陆战,在介入战争前,帝国军起码已经修养了两个月,可以算作纯粹的陆军作战。
荀攸一下子被问住了,要说把握他实在难以保证,而这也可以视为他作为参谋的局限性,他固然可以提出计谋,可是让他付诸实施,他却没有那份魄力。
“这个计划朕批准,但是你们必须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计划给朕过目,另外朕现在授命枢密院扩大海军编制。”刘宏决定开始专门为帝国建立一支海军陆战队,实际上这件事情他早就该做了,可是却直到被荀攸提醒他才想起来。
刘宏离开了,现在的他已经不愿太多地干涉到具体的军务,作为一个帝王,若是事事亲力亲为,未必能有多大的成就,挖掘人才并人尽其用才是帝王至道,他只需要把握好整个帝国的大方向就行了。
枢密院内,再次忙碌了起来,才刚回到雒阳的荀攸必须再一次离开,前往乐浪郡,他决定亲自随同帝国的舰队出海,只有这样他才有把握制定出有把握的作战计划。
三天后,荀攸的宅院内,在已有些暖意的春风里,荀攸喝着荀彧亲手所泡的青茶,不由感叹自己也许又要有很长的日子不能再喝到这样的好茶了。
“公达,这一次去乐浪郡,你要多注意身体,大海可比西域的戈壁沙漠更加可怕啊!”荀彧往空了的茶盏里倒满以后,朝辈份上是自己的侄子,但实际却比自己大了很多岁的荀攸道,荀氏一门中他唯一能谈得来的就只有荀攸而已。
“我知道了,叔叔。”荀攸依然保持着礼数,荀氏的家风如此,而他又是一个恪守规矩的人,虽然荀攸数次让他直接称呼他的表字即可,但他依然如故。
“叔叔,三皇子病情怎么样?”荀攸问起了生病的三皇子近况,可以说对他们这些忠于帝国的臣子而言,天子的三位皇子是他们最关心的,毕竟前代天子都是没有子嗣,被外戚所立,这也导致了帝国的衰败,现在谁都希望天子的子嗣兴隆。
“已经无事了。”作为刘宏身边的近侍,荀彧也是能经常接触三位皇子,对于三位皇子的状况非常了解。
“那就好。”荀攸点了点头,如今天子只有三位子嗣,大皇子刘武是皇后所生,二皇子刘文则是蔡贵妃所生,至于这一次生病的三皇子刘猛则是卞贵妃所生,三位皇子都还没有长大成人,可谓是一点疏忽都不可以出。
“叔叔,陛下还是没立太子的意思吗?”想了一下后,荀攸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朝廷里不少官僚都是希望天子能尽快确立大皇子太子之位,都认为储君之位空悬不是件好事,在这一点上他也是同样这样想的,只不过天子似乎不愿意早立太子,已经数次回绝了大臣们请立太子的提议。
“陛下实际上是把大皇子当作太子来培养,不过陛下对于太子之位,并不主张立嫡长,而是倾向于立贤,在三位皇子成人以前,陛下恐怕是不会轻易册立太子的。”荀彧知道荀攸是希望早立太子的,不过他跟在刘宏身边时间长了,也认为太早确立大皇子的太子之位不是件好事。
一直以来,皇子出生以后,都是分开居住的,不过刘宏却是让三个儿子住在一起,反正皇宫牢牢地控制在他手里,没人敢把这事情外传,总之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不会像历史上那些为了皇位而互相陷害的皇子们一样。
从荀彧那里多少了解到三位皇子的情况以后,荀攸也不再询问了,总之他是多操心了,关于立太子一事,天子自有打算。
“对了,说起来大皇子已经四岁了,最近几位大祭酒们正为了教导大皇子的经筵之位吵得不可开交呢?”荀彧和荀攸说起了最近的趣事,本来大皇子从懂事认人开始的时候起,就是天子亲自教导,不过现在大皇子都这么大了,自然需要多请几位老师,那矛盾就自然产生了,帝国大学里的大祭酒哪个不想做大皇子的老师,虽然说像郑玄,陈嵳他们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可是不代表他们就不淡薄名利,只是普通的名利他们不放在眼中罢了。
“那有结果了没?”听到荀彧说到几位平时德高望重的大祭酒们居然为了当大皇子的老师而起了争执,荀攸不由觉得非常有趣,帝国大学他以前也待过,在他的印象里,能够被称为大祭酒的可都是涵养极好的人,他倒是实在很想看看他们吵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还没有呢?”荀彧摇了摇头,天子的意思是大皇子的老师里,不能全是讲儒学的,一个就足够了,而且占用的课程也不能太多,基本上天子为大皇子安排的课程里儒学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这样一来的话,像其他学科的大祭酒都有机会给大皇子上课,那竞争自然就是更加激烈了。
“其实也不必争,照我看,让大祭酒们轮着教导大皇子不就行了。”荀攸有些不太理解那些大祭酒的争吵。
“这个的话,其实是。”荀彧看着有些意外的荀攸,笑着答道,“陛下说了,大皇子学的每一门科目,都以一位大祭酒为主,其他的为辅,这才是引起争吵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话,恐怕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