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匙爬钊宓囊馑继砹撕芏喽鳎背醮懦凳蠊木雍拖时叭艘黄鹞ЮЦ卟诘恼浅蹈牵谡庑┕笞宓那缮嗳缁上拢芸煊惺勘垢辏暇谷硕际桥滤赖模慰龀蹈腔孤湓诶钊逅鞘稚希且彩敲话旆ā

虽然包围大殿的近千士兵了大半都倒戈,可是车盖的三百亲卫却仍旧不降,反倒是杀向了大殿里,试图救出车盖,不过此时大局已定,他们的反扑虽然凶狠,可是在那些倒戈的士兵以及张飞和关羽带来的三十名帝国军好手的面前,也不过是送死而已。

王宫的混乱,随着城外一千帝国军的入城而彻底结束,那些各自为战的车师士兵根本抵挡不住帝国军的冲击,再加上四名贵族的人马在一旁协助,不到半个时辰,王宫便重新安静了下来。

车盖的三千人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全都当了俘虏,而四名贵族拼凑起来的两千多人马在一番厮杀后,也只剩下了两千不到,反倒是进入的一千帝国军没什么损失,彻底接管了王宫。

车盖的命运没有人理会,对于在这次王宫的政变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四名贵族则是从盟友变成了敌人,国王的位子只有一个,可是他们却有四人,没有人甘于人下。而对于四人的心思,李儒也清楚的很,他没有直接把卑君推出来,他还需要让四人互斗,只有这四人也倒下,卑君和帝国对车师后国的统治才会稳固。

第一百六十三章 酝酿的变革

七月,在刘宏回转雒阳前,李儒从车师后国发回的消息到了,车盖成功被诛杀,目前国内的四大贵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处于敌对状态中,他和其他贵族的接触都很顺利,只要帝国军的后续部队开入,就可以把卑君扶上王位。

“车师后国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贾诩你去高昌壁一趟,和袁绍一起把车师三国的事情办妥当再回雒阳。”放下手里的机密公文,刘宏看向贾诩道,现在西域各国都派来了使团乞降,不过帝国目前并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整个西域,根据参谋院的意见,控制车师三国,然后蚕食吞并玉门关至龟兹之间的各国是最稳妥的策略,而刘宏也不打算穷兵黩武,所以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也就以贾诩的计划为止。

“喏。”对于自己要继续留在西域,贾诩虽然没有异议,可是心里总是有些情绪,在西域停留的时间太长,并不利于他在密谍司的地位,不过贾诩很快就调整了心态。

看着离去的贾诩,刘宏皱了皱眉,尽管贾诩善于掩饰,不过现在的贾诩并不是原来历史上那位历仕数主,精于明哲保身的毒士。

刘宏知道贾诩对自己把他留在西域的决定并不情愿,不过现在他身边有能力在西域掌控全局的顶尖谋士只有贾诩而已,而且刘宏对于密谍司也有了拆分的想法,不管什么时候平衡才是他追求的,在形成整个帝国各个军政系统的良性结构前,他是绝不会允许出现失衡的局面,一个权力过大的机构迟早会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现在的贾诩虽然对他忠心耿耿,可是人始终是会变的,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贾诩,刘宏都必须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

七月末,刘宏踏上了返回雒阳的路程,此时他离开帝国的政治中心已近一年,虽然通过驿站系统送来的各种报告都表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内阁省和六部对政务的处理情况还算不错。

和来时的快如闪电不同,在敦煌取得大胜的刘宏起驾回朝时,却不可避免地要接见沿途的地方官员和士绅,虽然刘宏本人并不喜欢这种事情,可是有时候有些事是不能免俗的,而且对于远离帝国内陆的山西百姓以及新加入汉籍的羌氐等百姓来说,这一次是增加他们对帝国的忠诚的大好机会。

从河西四郡开始,刘宏几乎走遍了凉州的每一个郡县,主持了十几处新加入汉籍胡人的宣誓仪式,对于仪式,刘宏看得很重,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尊重誓言,一个国家的强大虽然不是靠着仪式和誓言就能成就的,那些成为汉人的胡人也不会因为誓言就彻底忠于帝国,可是它至少能灌输给宣誓的人一种忠诚的信念。

在长安城,刘宏亲自主持了一场冠礼式,国家大事,在祀在戎,身为天子的他每年要参加的仪式并不少,在他看来也并不多一场冠礼式。

皇宫前的广场前,是三辅地区通过竞争而出的五千子弟,他们中有世家子弟,也有普通的农家子弟和那些新加入汉籍的羌氐子弟,不过有一点至少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帝国年轻一代中的精英。鲜红如血的帝国军旗下,五千名穿着赤色采服的帝国青年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在皇宫前的广场外,是他们的父母长辈,这一次的冠礼仪式由天子亲自主持,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

在礼官的唱礼声中,换上衮服的刘宏出现在了台阶下的五千青年的视线中,刚刚在敦煌城下亲自出阵大破鲜卑十万大军的他此时正是威望如日中天之时,尤其是对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尤其如此。

万岁的呼声如山崩海啸般响起,除了广场上的帝国军士兵,每个人都跪在了地上,三叩九拜,礼毕之后,冠礼才正式开始,整整五千人的集体冠礼仪式,刘宏也只能为他们中的十位代表亲自授冠赐衣,并为祝辞。

能够从五千人中脱颖而出的十人,自然除了本身所具备的才具,也有些其他因素在内,比如十人中,两人是羌氐子弟,三人是普通农家出身,其余五人虽是世家子弟,可是却代表了豪族和中小士族,基本上十人涵盖了各个阶层。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刘宏高声吟诵间,从身旁有司官员捧着的托盘里,为十人赐下了缁布冠,接着再次吟诵,“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赐下了皮牟。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随着最后的祝辞,刘宏将爵牟亲手为十人戴上后,便为十人各自取了表字,完成了各自的仪式,而台阶下的青年也是随着仪式的进行,各自换去了身上的赤色采衣,换上了黑色的华服。

原本冠礼到此便可以结束,不过因为刘宏,帝国独有的成人式被赋予了另一重意义,十名得到刘宏亲自赐冠取字的青年作为代表,带着五千人一起在鲜红的帝国旗帜和刘宏的面,发下了效忠国家的誓言。

对此,到场的士人并不以为意,儒家本就讲究忠孝,而孔融和陈琳和那些报社的文人则是记下了整个仪式,在过去帝国青年的冠礼只是在家族内部举行,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浩大的集体冠礼,对于研究新儒学颇有心得的孔融和陈琳来说,这样的集体仪式增强了人们的国家意识,虽然旧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和忠君,可是儒家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家庭构建社会,乃至国家,而忠则是孝的延伸,所以在帝国,普通人的国家意识并不重,相对于国,人们更重视家。

孔融和陈琳意识到这种集体成人式或许很可能会被天子作为一种固定下来的形式推广,两人对视一眼后,都是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他们都算得上是御用文人,自然要为此而大书一笔,更何况他们对这种集体仪式也很感兴趣,几千人一起行冠礼宣誓的场面让人沸腾,这可比他们成年行冠礼的时候热闹多了。

冠礼之后,刘宏在长安的皇宫里接见了不少山西的世家大族,自从光武皇帝中兴以后,山西士人和山东士人就结下了仇,尤其是当年羌人肆虐凉州,执掌政权的山东士人居然喊出了弃保凉州的话来,他登基以后扶植山西士人平衡了朝堂上的势力,这让山西的世家大族都是全面支持他,原本历史上,董卓乱政,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汉末东西矛盾之间的爆发,之后的讨董军不过是关东势力的联合而已。

帝国东西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贯穿了三百多年的历史,高祖皇帝开国的时候,定都长安,山东的家族凭借着雄厚的经济财力和文化底蕴入仕,和山西士人形成了平衡,结果开创了孝武皇帝时代的霸业,不过到光武中兴以后,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而这种权力失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山西地区对帝国产生了离心力,但是在刘宏的介入下,这种离心力已经被扭转。

在长安逗留的半个月里,对于那些透露出希望自己能够还都长安的世家大族,刘宏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可是那种隐晦的态度却足以让他们欢欣鼓舞了,一向以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句话在唐代关中河北地区彻底被破坏前,都是极为准确的,尤其是关西一带,作为当年战国七雄里的秦国旧地,其民风剽悍骁勇,一直都是帝国最好的兵源地区,西汉的羽林郎除了边境的良家子,就是以长安一带的关西,关中子弟为主,战斗力强劲,而山东则是六国旧地,一向以文化见长,不过纵观中国历史,文人一向都不太看得起武人,帝国的东西矛盾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可以说是山东的士族挑起的。

不过以帝国现在的政治势力而言,虽然山东士人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大,可是也是目前最强的一支地域性的政治势力,刘宏可以打压山东士人里的高门大姓,可是他没办法对付整个山东士人集团,还都长安是必然之举,不过刘宏不会那么快就去做,因为还都长安的条件并不成熟,他让杨彪他们这些幕僚团负责黄河治理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拖延之策,至少对于急切希望能还都长安的山西士人来说,在黄河改道工程完成前,还都长安是不可能进行的,这就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布置一切,要还都长安,首先要让整个山西地区的经济提升,同时也要让中原地区过剩的资本投入到山西的建设中去,只有成为利益联合体,才能让山东势力不会反对还都之举。

刘宏不想使用暴力来迫使山东势力对他妥协,毕竟强大的中原资本也是他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他更希望能够用利益来联结帝国的政治势力,当然如果有谁想违反他的规矩的话,那么就要做好接受制裁的准备。

对于山西士人来说,刘宏登基以后对于他们的扶植,他们也都感激在心,再加上山西地区过去因为战乱而残破不堪,建宁元年开始复兴以后,竟然成了整个帝国吏治仅次于雒阳和司隶地区的地方,经济恢复得不错。

直到九月末,刘宏才回到雒阳,随他一起的帝国军在雒阳城外的官道上受到了最盛大的欢迎,虽然一路上他所经过的郡县也都为他们准备了欢迎仪式,可是却如何比得过帝都京师。

出于提高军人地位的目的,在入城时,刘宏让这一次在大战中因伤致残的士兵来做自己的亲卫军,一起接受最先入城接受欢呼的光荣。

在敦煌,刘宏为那些阵亡的帝国军士兵修建了方尖碑,上面记述了这一场战争和那些阵亡士兵的名字,以供后人凭吊,而原本南宫的云台则迁往太庙边上,除了悬挂光武皇帝时代的二十八将以外,刘宏打算以后将战死士兵的名字刻碑放入新的云台,每年祭祀时一起祭拜这些死于沙场的阵亡士兵。

内阁省虽然认为天子每年祭祀阵亡士兵似乎过于隆重,可是这也只是件小事而已,再加上枢密院的皇甫规等人,他们最后通过了这项决议,当刘宏还在敦煌的时候,云台就迁到了太庙边上,按照刘宏的意思没有修建得太过华美,而是古朴浩大。

虽然刘宏身边的伤残士兵或断臂,或断腿,走路之时并没有身后的同袍那样齐整,可是道路两旁的百姓却没有人嘲笑他们走路时那异样的样子,敦煌城下的那场大战还有帝国军在西域的坚守,通过敦煌城内的文人名士还有雒阳前往的报社文人之笔和驿站快递,早就天下皆知,尤其是作为帝国印刷中心的雒阳,城内百姓哪个不知道帝国军个个都是汉家的好儿郎。

一路上,‘大汉万岁,帝国万岁,天子万岁。’的欢呼声始终不绝如缕,对于那些伤残的士兵来说,感触尤其大,他们中不少都是孝桓皇帝时期参军的老兵,本以为这一次大战后,领取抚恤金,回家能够分到田地,免去赋税已是天大的幸福,却没想到还能陪着天子上雒,参加凯旋仪式,更能够在回到家乡以后,在所在的折冲府继续担任军职,领取俸禄,直到他们老死。

入城式后,刘宏直接带着帝国军和前来迎接的百官去了新建成的云台,祭祀了那些阵亡的士兵,在对待军人方面,刘宏可以算得上是不惜血本,他知道自己的根基就是军队,所以一直以来他不但对军队的建设大加支持,甚至不惜营造出一个军人皇帝的形象出来。

虽然对于陪着天子去祭祀那些普通的阵亡士兵颇有微词,不过百官们并不敢把这种不满流露出来,现在整个帝国的军队都是对天子死心塌地,忠心耿耿,那些细柳营培养出来的中下级军官尤其狂热,他们可不想成为那些太学生和中下级军官口诛笔伐的对象。

入城式和祭祀阵亡士兵之后,返回的羽林第一,第二军团则返回驻地修整,同时从各折冲府甄选士兵进行补充,而十一军团,十六军团被挑选上雒的军官和士兵代表则进入细柳营进修,那些伤残士兵也被安排在雒阳观光,直到授勋仪式后才回家乡的折冲付任职。

夜晚,细柳营的军官宿舍内,吕布擦拭着自己的方天画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居然也染上了关羽的毛病,没事做的时候就喜欢擦拭兵刃。

在另外几处宿舍里,在敦煌城外立下战功的其他几人,也是表现各自不同,比如刘备就很想知道自己这一次够不够授勋,虽然在围歼慕容家骑兵的时候,他带人包抄后方是份大功,可是和杀人无数的吕布,典韦他们相比,他的人头功完全比不上。

建章宫内,刘宏看着枢密院送来的授勋表,看得很仔细,虽然敦煌城外的那场大战,他亲自参与了,可是他所看到的是整个宏观的战场,那些拼杀的士兵他并没有关注太多,此时看着那些文字记录的战功,他才知道当时的战事有多么惨烈,尤其是自始至终战斗在第一线的十一军团的枪阵,这一次战争里他们的牺牲是最多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荀彧送上了工部制作的帝国勋章的样品,鎏金,濯银,赤铜,黑铁四种材质,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鎏金的帝国五爪龙勋,这一次能够得到这枚勋章的只有寥寥三人,全都是在高昌壁坚守战役里活下来的士兵。

第二天,刘宏亲自召开了朝会,这是他阔别雒阳一年以后,第一次召开文武百官全部参加的会议,不过这一次实际上是象征意义要大一些,毕竟这一年里帝国并没有出什么大事,有程昱和阳球在,吏治还是被抓得比较紧,整个帝国的政治依然在走向清明。

听着内阁省做的例行报告,刘宏心思并没有放在上面,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调阅过密谍司对各地大事的记录档案,基本上和内阁省报告的差不多,现在整个帝国平静得很,如果说唯一有可能出事的地方就是南方的徐州,荆州和扬州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虽然他下令地方官吏要公平对待那些少数民族,可是南方毕竟离雒阳比较远,再加上南方以前虽有过少数民族叛乱,可是却始终没有西北那样厉害,所以那些地方官吏执行命令的时候多半打了折扣,很有可能会爆发地区性的暴乱。

耐着性子听完内阁省和六部的报告,刘宏结束了这场朝会,接着直接在内阁省和杨赐等七名宰相提到了南方的事情,让他们督促吏部加强对南方的官吏约束,如果他们干不好的话,他就让御史介入。

对于御史,内阁省可以说是帝国三个平行机构里最害怕的一个,在过去御史掌弹劾百官,也可以参加对国事的讨论,可是改制以后,政事尽归于内阁省和六部,御史不再插手本来说起来应该是件好事,至少内阁省和六部不必像以前那样被那些御史拿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做一大堆文章,可以安心地管政务,但那些御史虽然不能再插手政务,也不能随便拿过去那些方法找他们麻烦,可是御史却拥有调查权,只要证据确凿,他们只要和内阁省通报一声,就可以请六部尚书以下的官员去喝茶谈心,这一年里有不少三品,四品的官员折在了御史的手里,没几个有好下场,现在听到刘宏说可能会让御史介入,杨赐等人连忙表示会督促好吏部。

对于杨赐等七名宰相,刘宏心里实际上清楚他们私底下为家族子弟谋取的利益,只不过一直以来,他们没有做得太过分,而且他们关照的那些家族子弟也算做得不错,而且都是些地方中下级官吏,就算有他们的照顾,也是要一级一级地凭本事升上来,不算太破坏帝国官僚系统的平衡性。

提及了南方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以后,刘宏开始和七名宰相讨论起真正的话题来,他已经不打算在接下来二十年里对外进行大型的战争,就连要经营的西域也是以蚕食策略为主,所以接下来整个帝国就要转入内政建设,若是换了其他人做皇帝,或许会轻易满足,不过刘宏的野心实在太大,他是不会容许那种缓慢的自然发展的,既然他已经为帝国建好了科技发展的基础,那么他就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利用技术的发展来推动整个帝国的发展。

制定五年计划,是刘宏给内阁省抛出的新名词,当然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早就让自己的幕僚团拟好了,毕竟内阁省基本还是以杨赐这样的旧时代官僚为主,刘宏用他们求的是稳妥,向司马防,杨彪,钟繇,董昭,张昭这些他亲自培养的青年一代精英资历还太浅,需要再磨砺几年,等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过半,他才会陆续让这些人回到帝国的政治中枢。

帝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目标定得很宽松,首先就是大运河要完成开通,另外就是开始转变帝国的农业模式,由单纯的农耕转向农牧结合,明确经略西域作为国策重点,同时要发展工商业和促进经济流通,另外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基本上是先铺下发展的基调,至于指标则不高,比如发展工商业,不过是在目前的钢铁产量基础上翻倍,扩大棉花等新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是不难完成的指标。

过去的传统政治里,比较轻视数字的作用,而且政令也过于简洁,不过在尝试过新的公文体报告和数字报表以后,像杨赐这样的旧时代官僚也是适应了这种高效率的处理政务的模式,在笼统地看过刘宏给他们的报告以后,他们知道这是刘宏给他们青史留名的机会,只要完成这第一个五年计划,他们就将成为史书上的名臣而千古流芳,互相看了一眼之后,七名宰相都是同意这份计划书,不过具体还需要花时间好好商议一下,对此刘宏自然不会在意,内阁省现在的办公效率他还是相信的。

第一百六十四章 宴会

通常来说,九月以后,随着冬季的到临,雒阳南宫的帝国官僚将迎来一段比较轻松的日子,因为大雪阻隔的缘故,驿站传递的速度会降慢到平时的两到三倍,再加上冬季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所以十月到一月,雒阳的帝国官僚们基本上都很清闲。

不过对于内阁省和六部来说,昭武二年的冬天除了皇长子的降生给他们带来了一点喜悦之外,编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就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帝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发展计划,他们要调阅的各地资料几乎能堆成一座小山。

除了内阁省和六部,刘宏手下新的幕僚团成员和太学专门派出的学者团也加入到了计划的制定中去,至于刘宏本人,初为人父的他还沉浸在得子的幸福感中,只是每天从幕僚团那里了解一下整个五年计划具体的编订进度以外,就是陪着妻子和儿子。

因为幼年的经历,让刘宏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倾注了太多感情,他为自己的长子取名为武,可见他的期望有多么之大。

建章宫内,刘宏在闲暇时间里,几乎霸占了妻子做母亲的时间,总是亲自抱着儿子,不时逗弄着,不过尽管他对这个长子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喜爱,可是却始终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把这个健康的长子立为太子。

“陛下,你这样宠爱武儿可不好。”虽然同样喜爱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不过宋玉容看着丈夫一天到晚都抱着儿子,还是在一旁劝道。

看着妻子,刘宏眼神里有些落寞,“朕也只有现在能多抱抱武儿,他是朕的长子,也许日后还会是大汉的天子啊!”刘宏说话间,却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实话他并不希望自己的长子有一个和他一样的童年,可是他的身份却注定他要背负常人难以担负的责任,所以他只有趁现在多宠溺一下这个儿子,不管什么时候,对下一代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皇帝一生中最重要的责任。

似乎听出了丈夫话里的意思,宋玉容没有再说话,毕竟孩子还小,即使她和丈夫再宠也不要紧,想到这里,她坐到了丈夫身边,一起逗弄起才出生两个月的儿子来。

赵忠和张让领着一班宫人宦官在一旁看着天子和皇后抱着大皇子,脸上也是洋溢着一派喜意,大皇子出生以后,天子已经打赏了三回。

抱着儿子,看到边上的赵云和典韦还有许褚也看着自己怀里的长子,刘宏笑了笑,“子龙,你们也来抱一下。”说完,却是把儿子递给了赵云。

“陛下。”仓促间没有反应过来的赵云接过了大皇子,当他看着怀里那个白净红润的婴孩的时候,忽然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他现在抱着的是帝国的大皇子,也许还会是日后的天子,可是现在他就在自己的怀里安静地躺着。

刘武似乎很喜欢抱着自己的赵云,竟是噙着嘴角笑了起来,发出了含糊的声音,让一旁的典韦和许褚看得也是咧开嘴笑了起来,不过想到自己的容貌凶恶,两人很快安静了下来,生怕吓到大皇子。被笑声惊醒的赵云很快把大皇子递给了典韦和许褚,他看得出这两个看上去凶恶的同僚很喜欢孩子。

看到被递到自己面前的大皇子,典韦有些迟疑,不过在刘宏鼓励的目光下,他小心翼翼地抱起了大皇子,和许褚一起近距离看着怀中的大皇子,眼神里满是喜意。也许在孩子的眼中,容貌并不重要,又或者是感觉到了典韦和许褚对自己的喜爱,刘武朝两人也是咯咯地笑了起来,即使当两人忍不住咧开嘴露出让大人们感到害怕的凶恶笑容时,他依然只是开心地笑着,似乎很喜欢两人。

“恶来,仲康,大皇子很喜欢你们两个呢?”刘宏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也笑了起来,这个儿子,很会讨人喜欢。

听着刘宏的话,典韦和许褚有些腼腆地笑了起来,此时的两人和赵云一样都在心里许下了一辈子要守护大皇子的誓言,对他们来说,天子是这个世上最强的人,他们只需要听从天子的命令,只有大皇子和天子身边的皇后,才是他们要誓死保护的人。

当刘宏从许褚手里接回儿子的时候,忽然发现跟了自己八年多的张让和赵忠也是看着自己手中的儿子,想到这两人八年里兢兢业业地替自己守着皇宫和皇后,不由朝两人道,“张让,赵忠你们两个也来抱下大皇子吧?”在原本的历史中,两人都是祸乱天下的奸臣,可是现在他们只是自己最忠实的家臣而已。

听到刘宏的话,张让和赵忠都是一喜,连忙过来抱过大皇子,口中连连谢恩,他们对于大皇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也并没有夹杂太多的其他东西,两人都已是年近五旬的人了,等大皇子长大的时候,他们也已是风烛残年,没有什么好图谋的。

虽然刘宏并没有把长子立为太子的打算,可是实际上他却已经把这个长子当成了太子,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夜晚,除了当值的典韦和许褚,赵云回到了自己在南宫外和吕布一起的住所,自从出师以后,他也习惯了和吕布住在一起,只不过小时候还比较粘着两人的吕玲琦随着年纪越长,也渐渐地开始不再和两人玩闹,像个女孩儿家一样变得文静起来。

想到白天自己抱着大皇子的那一刻,一直都对成家没什么想法的赵云忽然有了些心动,细柳营里,此时不少的人已经有了子嗣,像孙坚在前年就和家乡富春从小定下的女孩完婚,长子孙策已经一岁多了,而去了并州的曹操也在去年刚有了儿子。

“想什么呢?”看到赵云从皇宫后回来,人变得有些恍惚,吕布不由皱了皱眉问道。

“没什么,只是今天陛下让我抱了大皇子。”赵云随口答道,他自然不会说出自己忽然很想娶妻生子,而不是继续一个人,说起来他在真定的父母已经来信催过他好几趟,甚至还说要给他在家乡说一门好亲事,以前都被他推了,可是现在想想也许成了家也很好。

“奉先,你有没有喜欢的人?”看到吕布又不在说话,赵云开口问道,自从回雒阳以后,吕布这段日子很少有那么早回来的。

“喜欢的人。”听到赵云的问话,一向神情冷酷的吕布脸上居然破天荒地有些腼腆,看着这一幕,心思敏锐的赵云立刻明白了过来,连忙追问了起来。

“是个姓严的女孩。”吕布没有隐瞒,他只是想起了凯旋而归时,在雒阳城外人群中看到的那个女孩,他说不上为什么,总之那时候看着那个女孩和人们一起欢呼时脸上露出的那种让人觉得温暖的笑容,他心里就喜欢上了。

看到平时对女色却冷得像座冰山一样的吕布居然有了喜欢的人,赵云不知道该说怎么好,虽然帝国的冠礼二十岁才举行,可是细柳营的同僚里,十六七岁娶妻生子的大有人在,用他们的话来说,早点生个儿子,日后好父子兵一起上阵杀敌。

“好了,别说我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和玲琦定亲。”看着赵云,吕布很快就说到了他所认为的正事上,已经快十岁的玲琦已经没有了她小时候的野性子,到了雒阳以后,倒越发地像个文静的大家闺秀,让他这个做兄长的也很是高兴,虽然当初他只是因为刚到雒阳的玲琦对赵云有些好感,就强自把赵云当成了自己的妹夫,可是这几年相处下来,他这种想法却更加强烈,总之他是无法容忍把玲琦嫁给除了赵云以外的其他男人,在他心里面,只有赵云是他认可的妹夫。

“定亲。”赵云看着吕布,摇了摇头道,“奉先,你应该知道,玲琦她并不是喜欢我,她只是把我当成和你一样的哥哥而已。”这两年,随着他在宫中任职,玲琦长大,两人已经不像初到雒阳时那般亲密,而赵云也知道玲琦在上学的书堂似乎有其他几个少年在追求。

“自古婚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玲琦的婚事,自然是我这个长兄作主。”吕布倒是一贯地霸道,至少在妹妹的婚事上,他认为一切都该听自己的。

“话是这么说,可是?”其实赵云内心也是有些喜欢玲琦这个相处了很久的女孩,对于婚姻大事凭父母做主的帝国传统而言,如果赵云听从真定父母安排的婚事,恐怕只有到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