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听了阿玉无数小道消息的万历皇帝,自觉如今对于朝臣的贪婪那是知之甚深,对于他们的作为那更是看不上眼。当然该给的还是要给,想想阿玉说的匠籍三成饷银什么的,皇帝自己都觉得心虚,所以在拨付军饷的时候那是相当的爽利,只是这爽利也有底线。
“此次补上粮饷让锦衣卫和东厂和兵部的人一起下去,这么些年屯田戍边,只看见兵籍册子,具体的下头怎么样,都有些不清楚了,正好重新理一理。对了,军籍,匠籍什么的,都理清楚,还有各个地方上的军备库房也清理一下……”
万历皇帝越说越多,每说一个,兵部的官脸上的肉就抽一次,等万历皇帝说完,那几个官冷汗都下来了。这是清理嘛?这是要人命啊。这下头……吃空饷的都成了常例,克扣军饷的数额比册子上的最起码多一倍,这要是彻查……为啥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的官帽有点不稳了呢?或许他们该称病?再或者往下推一推……
呵呵,还要钱呢,就一个兵部,立马就让整个朝堂的官一个个的又缩回去了。是屁股底下都不干净啊!
第128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5
一个国家那么大; 即使是刚开国的时候,都不能保证干净,更不用说如今了; 派了人下去会发现多大的问题; 这已经不用说了; 只要是眼明心亮的谁肚子里能没有一本账?万历皇帝不傻; 又有阿玉这个总是嘴里突突突的往外头冒消息的家伙在,他能不知道下头烂的不行?
甚至作为一个皇帝,从整个体制上,从以往张居正的教导上延伸开,细想一下这层层涉及的官员,衙门; 心下大致已经明白了这钱有多少人在伸手; 这涉及到的又有多少利益。所以他更明白这一路清查将会遇上怎么样的阻力; 事情有多难办。
可即使知道了,他能当不知道?能不管?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么糜烂下去?说穿了; 这到底是老朱家的天下; 他想要这天下安稳,想要掌控边疆; 想要这江山永固,就不能不清理; 哪怕他心下明白,这清理,只怕也未必能清理干净; 就是这一次下去的人,或许也未必敢清理干净,可他还是不得不做。好歹清理了,总能让这糜烂的局势缓上一缓,让下头多知道几分自己的心思,以后能收敛上几分。
此外,这一路清理,想来怎么也能在捉出几个贪腐的大头来,不说抄家什么的,能添补上多少朝廷的窟窿,有这么一个血粼粼的例子,好歹也能让下头那些苦哈哈的兵丁们出几口恶气,人心再收拢上几分。
三成的粮饷啊,自打听到这个数字之后,万历皇帝每每想到这个,后背心都觉得发凉,你说这要是边境的兵丁们都饿死了,都逃走了,那这北面的边境可怎么办?定都京城为的是天子守国门,所以离着边境那真的是不远啊,若是这边境的兵丁都不能指望了,那说不得哪天,那些蛮子鞑子可就兵临城下了,他能不怕?快马不过几日的功夫,就是边关啊,这距离,真心没什么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皇帝在兵丁粮饷上的事儿自然十分的用心,而作为武人中的一员,作为也被克扣粮饷的一份子的锦衣卫在办这事儿上那就更用心了,别说是派出去的人了,就是京城暗地里查证那些兵部户部人员的,一个个也恨不得晚上就谁在人家房梁上,将所有的秘密都掏出来。
这世上只要做过的事儿,那就没有不露痕迹的,再加上难得上下这么一心办事儿,还有什么是查不出来的?不过是三个月的功夫,上上下下,一连串的人就被锁进了大牢,一个个贪的流油的官都被抄了家。运送抄家出来财务的马车,连着拉了不下半个月。
这样的大动静换来的则是九边各处兵丁的欢呼声,高喊万岁的声响只怕比皇帝登基时候大赦天下都响亮几分。毕竟那时候感恩的就那些罪人,而这会儿欢喜的流流满面,觉得终于又能活下去的是整个九边军籍的所有人。
又被经历司借调过去打了一个多月算盘的阿玉再一次走出衙门,经过十二卫聚集的街道的时候,看到那些往日只能拿到一半,最多七成粮饷的兵丁一个个的满脸欢喜,精神振奋,都忍不住跟着笑意满满,你说那些苦了几代人的边军有多乐呵。
“阿玉,你爹的那些不给你了没?”
“补了,补了三年的差额,不过边军那里没这么多。”
“可不是,我也听说,也就是将以往欠下的都给补齐了,其他的……阿玉,你是帮着算账的,那账目真的是乱的没法看了?”
“不乱怎么抽出钱?估计这么做的,所以啊,能算的也就是拨下去多少,发了多少,大致知道个差额而已,其他的,确实没法子算了,不过好在圣上仁慈,让那边按照每人的粮饷多补了三个月,这么算,虽然未能全补齐了,可好歹也算是让边军知道,圣上的恩德。”
阿玉一边和几个来自家蹭吃的小子闲话,心下暗暗的叹气,这世道,弱者永远都是被牺牲的,即使皇帝想要做脸,想要收买人心,都做不到公平公正。这哪里是什么账册不清楚的问题,再不清楚,这么些年,每年只有一半上下的粮饷总是真的,即使补上一年全额的粮饷也不过是补上了两年的差额,朝廷一样还是亏了他们。可为啥只给三个月的补偿?因为人太多了啊,这么些人家抄家回来的银子,就是全发下去,只怕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毕竟不是所有沾手的都抄家了,还有不少早就调走的,死了的不好牵扯,皇帝又不想自己另外再掏钱,又不想白抄家一回,可不就成了这么一个零碎的数字了嘛。
可即使这样,那些边军就已经感恩戴德了,一个个的喊着圣上隆恩,陛下圣明。呵呵,陛下是真圣明,可这隆恩……明明就是他们该得的,甚至还亏欠了这么多,却喊着隆恩……可见这如今军籍的人们有多卑微,这些人的心有多淳朴。
“说来这一次咱们十二卫有不少人要调出去?”
阿玉近来总是在经历司泡着,虽说离着锦衣卫核心是近了,可因为总是在算账的缘故,消息什么的,反而倒是没有王二贵这样的灵通,这也是他这一回来就招呼着老刘头去买肉,请一帮子伙计兄弟吃饭的缘故。作为锦衣卫,消息灵通可是头等的要紧事儿。
“确实,这一次上上下下的,光是抄家的就不下十来个,牵扯到罚银子,降职,夺了世袭官身的只怕都有百来个了,这样多的缺,即使下头再怎么添补,也空出了好些。咱们十二卫的又都是帝王亲卫,遇上这样的事儿,多散出去些也是常理,再不济这忠心上总有保证。对了,南面前几年武举出来的,也选了十来个,这一遭估计也要派出去,听说好些直接就能当上百户呢。可了不得,一下子就上去了。”
这样的事儿,王二贵消息最灵通,就是铁虎知道的也不少,将嘴巴里的菜咽下去,急吼吼的,也开始说了起来,生怕风头都让王二贵给抢了。
“你每日都不在,我也没来得及说,咱们百户里头也有人去,就是上次帮着咱们调整地皮,帮着寻人干活的吴大仁就是其中之一,昨儿还和他打趣,说是这大仁大人的,可算是取对了名字,一下去就得了这么个好,百户啊,在京城,他这一辈子都没这么个机缘。”
武举考试本就不是什么常例,再加上武人提拔自己人的习惯,一般考上武举的,除了本身军将士家的人,多没什么大出路,即使勉强钻营了,在十二卫里混,能有个小旗总旗的,估计也就是一辈子了,确实像是铁虎说的,没啥机缘可说,不想如今这猛地一下子,倒是让不少平民武举出身的人得了好了。
对于这一次的调动,阿玉总的来说还是挺看好的,他一边点着头,一边指点几个心腹伙伴们。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点新人也不错,九边……一代代的,都是他们自己人,上上下下的又一直在一个地方倒腾,都快成土皇帝了,若非这样,这克扣粮饷的事儿,也不至于能做到这份上,哪怕是为了防着人上告什么的,也不至于做的这么绝。我这次清理册子,你当怎么的,那些原本卫所的地,七成都成了那些百户千户的私产了,还有好些兵丁都成了人家的佃户,你说说,这都什么事儿啊。若是有外人,还是这样从京城出去的,瞧着就知道和锦衣卫有牵扯的人在,他们怎么也会留点余地,下头日子也能好过些。日子好过了,这边军也就不愁没有战力了对吧。”
阿玉这么一说,那几个小子猛地就是一愣,脑子快的马上问到:
“要这么说,这要出去的,咱们还要多结交结交?你说上头的指挥使大人他们……会不会有自己的安排?”
看,这就明白了,他们是什么人?锦衣卫啊,探听消息什么的是本职。想来这下去的人里头绝对有他们的探子,只是若是能多一条来消息的路子,那想来上头也会乐见其成吧。而他们,若是能走出这么一个路子,那以后……想要升职就得有功劳,功劳怎么来?谁也不会平白送到你手上,所以该自己琢磨的还是要自己琢磨才对。
“别太打眼了,只是人家要走,还是这么个好前程,送点仪程什么的,总是要的,人家在这京城的亲眷,没跟着去的,帮着照顾几分总可以。好歹也是多年的同僚同袍。”
阿玉这话,像是什么都没有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不管是从这事儿的重要性,还是该怎么干,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即使脑子再笨,那这会儿也知道该怎么办了对吧。看看,铁虎就摸着脑袋满脸的笑,甚至还叹息了一声。
“可惜了,这样的事儿,咱们锦衣卫不成,锦衣卫出京,哪怕是调任,估计人家也不安生,睡觉都闭不上眼睛,不然这直接将咱们弄过去,多省事儿。”
且,这是说笑话了吧,锦衣卫,凡事入到这里头的,一日是锦衣卫,那一辈子就是锦衣卫,怎么洗都不可能洗掉几辈子探子的味道。没见这除了划到东厂的番子,就再没有几个往别的大营调任的吗。光是锦衣卫三个字,就已经够叫人戒备的了好不。
或许也正是因为锦衣卫占不到这越级提升的好处,一个个心里头憋着火,所以折腾起来越发的狠。
你们这猛不丁的就成百户了?成千户了?这么美?美不死你。这样,这些被夺职的,抄家的那些武官名下的田地什么的,也别二话了,直接重新划分,给那些卫所普通兵丁们,这本身就该是他们的,巧取豪夺了这么些年,也该还给人家了。还有这补法粮饷,你们新来的一时半会儿估计搞不清楚,我们锦衣卫查证的,心里头有数,这个目前就我们来干吧。还有那什么军籍上吃着空饷的,某大人七大姑八大姨家占着名额的,该清理的清理,该重新选的重新选,反正直接把人家接任的人该干的事儿全给干完了。
一来二去的,等着新的武官上任,他们猛地发现,自家虽然官职上去了,可到了地方出了官衙宅子,愣是一清二白啥都没有啊!连当个过路财神,抠几两银子当个安家费都够呛,这整的,让一帮子以为到了地方能日子好过的家伙差点没骂娘。
当然,有人不高兴,自然就有高兴的人,那些普通兵丁什么的是乐坏了,不说这田地什么的,分下来一下让几乎七八成的人重新看到了吃饱饭的希望,就是补法的足额的粮饷也够让他们喜极而泣了。
而因为这一连串的事儿都是锦衣卫干的,从查案到最后的安抚,大半年的时间,愣是让锦衣卫的名声都上去了好几个台阶。在京城或许因为最近抄家太多,名声有点那个啥啥啥的,可在九边,这些本就和锦衣卫一样,属于武人军籍的兵丁们,对着锦衣卫的态度那真是直接亲近了好几个档次。
不少人都说,往日听说锦衣卫狐假虎威,嚣张跋扈干的都不是人事儿。可如今再反过来想想,这些乱七八糟的罪名,有几条是大家伙儿自己亲眼看见的?道听途说的更多些。再看看人家干的事儿,只怕这些话那是信不得的,相反,那还是妥妥的天子信臣,是为不平事儿张目的好人。看看,他们干事儿多公正?他们下发的补偿,那就没有半点藏私。多清正廉明啊!
至于名声?看看这一连串给带走的贪官,看看这抄家的架势,他们眼睛不瞎,十有八/九那是得罪人的事儿干多了,所以让人给黑了呗。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一档子人,自己怎么作恶都是对的,人家遵纪守法,保护良善反倒成了罪过。你说锦衣卫不好,若是锦衣卫是恶人,难道这么贪污克扣的反倒是好人?
所以啊,他们都觉得,这锦衣卫的名声,那都是那些缺德的嘴巴恶毒,泼人脏水给黑出来的。
真是呵呵了,就这么一遭,阴错阳差的,因为锦衣卫们没占到好处,下了那么一次狠手,愣是将自己的名声都给洗白了,就差没成小葱拌豆腐了。这让不少往日吃过锦衣卫亏的人,苦在心里口难开了。
当然了在,这个事情这会儿阿玉是不知道的,若是知道了,只怕下巴都能笑掉了,作为一名锦衣卫,这一辈子都不用想脱下这一身皮的情况下,让锦衣卫名声好些,他真是乐不得呢。如今不用他出手,就能翻转成这样,简直就是天意好吧。
而这会儿阿玉在干什么呢?抄家了这么多家,国库内库满满的情况下,怎么让钱转起来,成了阿玉新的目标。
第129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6
阿玉想要让皇帝花钱?心下又想提升工匠的福利待遇?这两个事儿其实可以结合起来干; 特别是当阿玉有着地利之便的时候,更是十分的顺手。是的,很多人或许已经想到了; 就是神机营。
人人都说; 这中国人发明了□□; 可这洋枪洋炮却成了老外叩开中国大门的利器; 是外国人将冷兵器时代带进了热武器时代。这个话细究起来其实并不正确。真说起来,世界上第一只用□□的□□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时间还相当的早,北宋抗金将领陈规在1126年就已经做了出来,虽然当时只是粗毛竹做的筒身,威力实在是不怎么样; 不过是当个喷火工具; 可这确实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进步。后来震天雷什么的; 手榴弹的前身,也同样是北宋的拿手武器。
就是偷学了宋人技术的金国; 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热武器帝国; 用改良后的东西大大的抵御了蒙古的入侵,真说西方怎么怎么用热武器; 那都是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人西征才带过去的; 这一算,怎么也要相差近百年。哦,或许也能这么说; 是中国人率先用火器叩开了西方的大门,哈哈,这么想是不是不那么憋屈了?嗯,自我安慰感觉良好。
到了明朝,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最初,元朝,陈友谅,张士诚这三方的实力都比朱元璋大,为什么人家最后获得胜利了呢?这不仅仅是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当了渔翁,武器便利也是一大原因。当时在朱元璋的账下,据说有一个叫焦玉的人,有祖传的做□□的手艺,虽不像是那些大匠之类的手艺高超,却能制作出用□□发射出石子,铁弹的枪,靠着这一份武器优势,这才以少胜多,坚持挺到了最后,这也是神机营的前身。同样这一只部队比西方依然提早了近百年建立。
历史就是这么让人无语,小人物明明改变了历史,超越了历史,可就因为是小人物,光芒被所谓的历史大潮,帝王光环所掩盖,进而连着文明也一并被掩埋了,最后落下如此结局,你说怪谁呢?
好吧,这样的感慨我们暂且不说,先来说说如今的神机营,所谓一个京城亲卫,还是个技术为主,体力为辅的不对,和锦衣卫一样,早就成了各家武勋子侄混出身,混资历,混官职的地方,如此一来,战斗力如何其实真的是可想而知。不过战斗力不行,不代表里头东西不行,成批的或许瑕疵不少,麻烦多多,可好歹工匠总是全国顶尖的一批吧,所以精品还是有的,发明创造也不少。
比如说神火飞鸦这东西,就十分的有趣,看着就像是大号的窜天猴,和烟火没啥两样,可在有历史眼光的阿玉眼里,这东西,那妥妥就是小号的□□啊!你说这东西值不值得花费心思?
阿玉要花费心思,这能靠上的粗大腿自然还是咱们的万历皇帝,只是连着几次,他这边一说,那边就立马又相应的政策,要是到了这会儿,阿玉还是一副我没猜出您是谁的模样,哎呦呦,那可就真的是假了。所以他很机灵,当他再一次遇上万历皇帝的时候,一边依然引着往自家来,一边小心的用眼睛不住的扫描,一会儿一个打量,一会儿一个激灵的,那模样怎么看怎么忐忑,怎么惊疑不定,让注意到这一幕的张诚那是捂着嘴,偷笑了好一会儿,还趁着阿玉转身之际,偷偷的在万历皇帝的耳边嘀咕。
就阿玉家堂屋这么点地方,你嘀咕,呵呵,阿玉的耳朵什么声音听不清楚?不就是说自己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嘛,不用你后头这么笑,一会儿这盖子阿玉自己就会掀开。
“您说您这……我这眼神……”
阿玉坐在下首,一脸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样子,也是啊,你这要是把人家皇帝当成了别人这么长时间,是个人都会忐忑,再说了,因为不能确认,又怕认错了,给人嘲笑了是小,这亵渎僭越是大,所以不敢说也是常理。
好在万历皇帝在这么一二年的时间里,对阿玉这个小锦衣卫还是相当的满意的,所以也没有为难他的意思,顺着他的话头,轻轻地点了点头。哎呦,这就是承认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阿玉立马机灵的跪下磕了几个头,小声的喊了一声陛下。
什么?跪不下去?亲,这是阿玉,不是头一次到古代的菜鸟,再说了,这跪下什么的,当成大唐时期的跪坐立马反应就没多少了好不。全当时给祖宗磕头也成啊,好歹隔着几百年呢,没什么为难的。
这里磕了头,正式的将万历皇帝的身份摆到了明处,这事儿吧有利有弊,最起码这说话是不能像是以往那样随便了,当然了,阿玉也知道若是自己太拘束,其实也不成,因为皇帝不喜欢啊。看他往日听自己说话那个利索劲就知道,他对于和自己相遇,说话,那是当成听实话,听真话的一个来源,所以该表态的时候依然要表态。嗯,关心当然也要跟上。
“陛下,您这白龙鱼服的……怎么就张叔,啊,不是张公公一个人跟着呢,这可不怎么安全。”
“这里是锦衣卫世代延绵之地,周围都是朕的亲卫,有什么不安全的,行了,不说这个,今儿朕出来是想问问,你知不知道徐贞明这个人。”
“徐贞民?这个人……下官还真是知道,是不是那个写了《潞水客谈》,论述北方大兴水利的好处的那个?这人兵部尚书谭纶很看中。据说顺天巡抚张国颜等人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进行试验的结果很不错。万岁爷,今年三月,您不是还超迁他为尚宝司少卿,规划京东水田开水事宜嘛。怎么……他可是有什么不妥?”
“按照他所说,按照如今的规划,若是不出岔子,到了明年,垦田四万亩还是可以有的。倒是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妥,只是……这垦田虽好,可这开垦之后的各处水利却破费人手,劳役过多,又有疲民之嫌,唉,朕也是有些为难啊,就想听听外头百姓怎么说。”
咦,这个事儿?这个事儿阿玉知道啊,历史上这事儿确实到了明年黄了,很多史书上说,是因为太监阻止的,因为生怕妨碍了他们的利益。可就阿玉自己观察来看,屁的妨碍了太监的利益,太监在这水田上根本不搭界的好不,他们的银子不是人上供的,就是各种好处分润,就是田亩都不算多,和他们有什么大关系?所谓的利益,只怕那些南方的地主关系才大吧,这北面的水田,或者说总的田亩多了,这粮价就下来了,需要外运来的粮食也少了,那他们这些守着南面帝国粮仓的人这粮食生意还怎么做?这才是真的利益相关。
对着万历皇帝,阿玉一项是有什么说什么,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轻易绝对不会动摇,更不用说是为了那些八只脚都勾不到的南方地主了,自然立马将他们卖了个干净。不但是卖干净,还将这一路粮食过来的差价,运河上各处关隘的收益,各处的夹带等等,都说了个通透,听得后头的张诚都快流汗了。丫丫的,毛头小子,这是刚知道直接一直接触的是皇帝,兴奋的有些过头了吧,怎么什么都往外冒啊。这一溜的,毁了多少人的好事儿?要是让人知道了,这小子只怕是没好了。
这样的结果阿玉不知道?怎么可能。可他能不说?不能啊,谁让他干的就是锦衣卫呢?生来就是探子的身份呢?他就是为他们瞒了,也没人见情,既然这样他何不成全了自己。再说了,人家阿玉说的多实在啊,早给自己想好理由了。再万历皇帝有意无意的笑说他是个憨子,什么都敢说的时候,那是满含热泪,激动的说到:
“陛下,下官这话说的,或许有些过了,或许这些人未必都是这么想的,也或许……臣这是干了件得罪人的蠢事,可臣是陛下的臣子,世世代代护卫陛下,为陛下监听天下,是我们锦衣卫世家的职责,臣不能丢了祖宗的脸,丢了咱们锦衣卫的天职。再说了,是陛下给了下官这样的荣耀身份,让臣……老秦家多少代都没有这么出息过,没有陛下,哪有臣如今的好日子,自然什么都该为陛下想,即使不能当什么谋臣重臣,作为锦衣卫,如实告知陛下所有,就是下官的职责,也是下官该有的忠心。”
瞧瞧这话说的多好,万历再是被教导的帝王心性,多疑多思,对着这么一个接触了几年,向来忠诚国事,心怀天下,耿直敢言的小锦衣卫那也满满是欣慰高兴。心下越发觉得自己福气不差,遇上如此的良臣。甚至忍不住畅想一下,或许未来史书上,也会记载今日的这一幕,作为一段佳话什么的……
咳咳咳,反正皇帝那是十分的满意,顺带为那些曾说过垦田不妥当人记下了一笔,准备去查查看,这几个是不是和这些粮商,运河有什么关联,若是真有……嘿,那说不得还真是让这个小锦衣卫给说准了呢,一个个都满满是私心。
“你的忠心朕是知道的,大臣们……也是考虑的多了些,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谨慎为上嘛。”
当皇帝的就是不一样啊,对着阿玉都如此,不说大臣们任何闲话,可见这肚子里的官司绝对不少,九曲十八弯都不足以形容他肠子的弯度。
作为对皇帝这个生物有所了解的阿玉知道,不管你是不是正义,对于皇帝来说,麻烦的事儿那是越少越好,没有解决办法的情况下,提出什么建议,十有八/九不会获得什么夸赞,反而容易糟了厌恶。如今的他既然说了这些劝阻的人的坏话,那天然的就是站在了那什么徐贞明的一边,若是不能给出解决法子来,或许某一天,时机不凑巧的情况下,自己这一番话,反而会成为皇帝心里的疙瘩,从此让自己麻烦不断。
再说了,前头不还想着让皇帝花钱嘛,不正想着怎么流通嘛,这算是瞌睡来了枕头了。所以喽,他很积极的,重新恢复了几分痞赖的,类似以往的模样,对着皇帝说到:
“陛下,您如今……呵呵,连着几年收入颇丰,这会儿散散财其实也挺好的……哎呦,张公公,别瞪我啊,听我说完啊。您看啊,水利既然劳役不妥当,那咱们直接雇人不就成了?大明富有四海,地域广阔,每年这个灾那个事儿的,从来不缺流民,这京城附近的流民就更多了,咱们雇佣这些人干活,以工代赈,直接用原本赈灾的银子来修水利,岂不是一举两得?虽说这怎么操持比较好臣不懂,可工部懂这个人可不少,若是让他们干……”
响鼓不用重锤,阿玉不会把自己当全能,也不能让皇帝把自己当全能,给出个似是而非,看着可行的法子,就是底线了,具体怎么做,皇帝比他明白,看,这不是,皇帝的眉头微微一皱,就散了开来,眼睛都亮了几分,可见他已经散发开来知道这事儿该怎么办了。这就成了,阿玉觉得,就这么一句话,自己已经功德无量了,其他的好处让别人取挣吧。
至于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形成惯例,让以后朝廷在救灾上多几分心思,让流民少一些减少点民乱的可能,这个就不知道了。事在人为吧!反正他是挺看好的,谁让这个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抠门皇帝,爱钱皇帝呢,对于省钱的事儿,应该还是会上心的吧。
“你小子,真真是个胆大的。”
皇帝出门了,跟在后头的张诚临走留了这么一句话,只是这话却是笑着说的,这说明啥?说明对于阿玉,这张诚依然看好,而阿玉呢?十分机灵的对着张诚拱了拱手,在不懂声色中,和这个大太监达成了最初步的合作协议。心照不宣的两个狐狸这以后能合作多久不好说,可这会儿……应该还不错。
第130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7
那个什么徐贞明提出的垦田; 不仅仅是想从辽东到江南,层层推进,开发更多的田亩; 还一门心思想要在北方的河流便利处; 开辟出像是南方一样的水田来; 让稻米在北面也落地生根。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 这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是属于跨时代的建议,想想后来到了清朝的闯关东是为了啥?后世的那个什么开发北大荒又是为了啥?还不就是因为人多田少呗,若是能从这会儿开始就未雨绸缪,不说别的,单单是开垦出来之后; 在小冰河时期能让整个天下多点粮食产出; 就十分的划算好不。
阿玉觉得划算的事儿; 除了粮商们抵制的全心全力,其他京城官员有大半也一样觉得挺不错。毕竟作为京官; 若是不做到一定的级别; 想要在京城附近买地都想当的困难。上等的良田什么的,太抢手; 六七成都让那些盘踞京城几百年的勋贵们给吞了。剩下的你说怎么够分?要不是这两年连着抄家,抄上来一批; 又有内务府这样地头蛇人家倾覆腾出来一片,只怕京城四品以下的官员,没几个能在近便的距离京城半日路程内拥有一个庄子的。
在这样的现状下; 皇帝说要多多开发点田亩,你说他们能不支持?虽说如今皇帝似乎对田税看的比较紧,可他们……大不了投献的土地多退回去些,也算顺了陛下的心思。人情什么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家的利益对吧。
是的,上头那些阁臣什么的,是不是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们不好说,是不是有别的盘算也难猜,毕竟这些人心思太深,不是一般人能琢磨透的。可下头机灵的底层官员们其实已经从这几年皇帝的动作中看出了端倪,知道皇帝估计是对一些地方上圈占大片土地的乡绅土豪们要下手了。
为啥这么想?听听前几次抄家回来那些田亩的数字就知道了呗。丫丫的,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