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周郎周郎-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冬之夜,说话时已经能呵出隐约白气,映着月华如水,李睦披着厚重的大氅,一扫方才礼贤下士,谦和疏朗的持重,眉眼弯弯似月,双目灿亮如星,灵黠的笑容好像个初春踏青,四处撒欢的孩子。
周瑜握了她的手,牵着她并肩朝后院慢慢走。
“我出兵时,你许我之事,可不准不认。”
月光下周瑜的声音清清朗朗,仿佛从苍劲碧透的青竹上滑落的晨露,清清透透,直入人心。
感觉到周瑜的手紧了紧,李睦侧过头朝他扬眉一笑:“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等周瑜皱眉,她立刻又摇了摇他的手臂,补充道,“我虽是女子,说出来的话也是算数的。”
他平安归来,三书六礼,缺什么补什么,她嫁他为妻。
两人的手被宽大的衣袖盖住,十指紧扣交握在一起,随着同起同落的步子慢慢摇晃,李睦伸一根手指在周瑜手背上轻轻挠来了一下,又仰起下巴,眨一眨眼,开始谈起了条件:“我先嫁你为妻,然后继续做孙权,随你一起出征,好不好?”
她冒认孙权,固然一开始是阴差阳错,之后也可以说是为保全周瑜的声名,保全自身安危。但做了那么久孙权,她从没有片刻后悔。只庆幸当时的临机决断,否则要她留在后宅,朝夕只等那一星半点的军报而全不知战局形势,永远都是最后一个知道周瑜在阵前的消息……怕是这一辈子,她都要后悔。
好像又回到了寿春那一晚,这个浑身湿透的女子倔强地将传国玉玺的印记往他面前一拍,横眉立目地叫他周公瑾,要他保其兄妹平安。
笑意从唇角爬上眉眼,再从墨玉般的瞳仁里溢出来,周瑜握住李睦的手再紧了紧,缓缓点头:“好。”
啊?
李睦想了许许多多的说辞,原以为要说服周瑜带她同上战场要耗尽口舌,软磨硬泡,没准还要用上点非常手段,却不想他竟这么轻易地就答应了!
看着面前的女子目瞪口呆,周瑜不由朗声大笑,紧接着又学着她方才口气来了一句:“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说话间,待李睦回过神来,突然发觉他们已经穿过大半个院落,到了郡府的侧门。
“半夜三更,你这是要带我去何处?”
周瑜脚步微微一顿,眉梢一挑:“怎么,不敢去?”
李睦又什么不敢的?
事实证明,千古名将就是千古名将,即使这激将法用得如此拙劣,毫不用心,还是成功地在大半夜将李睦拐到西陵南城门口。
一路上除了一队正常在街面上巡逻的兵士之外,宵禁了的内城里了无人迹。
见李睦和周瑜并肩走来,巡逻的兵士纷纷躬身行礼,让两人先行,全没发觉宽袖下,李睦原想抽出手来,却被周瑜紧紧抓着不放的一场拉扯。
城门口的守城兵士也没发觉什么不对,反倒是见了周瑜,走上来两步:“禀都督,船已备好。”
李睦不解地看着周瑜——这是半夜三更,要带她巡视水寨?
周瑜笑而不语,牵了李睦在渡口上了一条乌篷小船,这才放开手,拿起竹篙一点,小船悠悠一荡,就飘了开去。
这时候水面上还没有结冰,这夜也没有起风,可夜色之中临水却总有几分透骨的寒意。李睦紧了紧大氅,往水面上四面环顾了一下,皱起了眉:“这不是去水寨的方向,你到底……”
话没说完,小船划出渡口,划过一片稀稀疏疏的芦苇丛,就只见片刻前还漆黑黑的茫茫水面在月色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似天下银河倒悬,又似一条缀了漫天星辰的锦帛飘带,壮美静谧,摄人心神。而河的另一头,西陵的城门上竟是一片星星火光,将整座城门的形状都勾勒出来,凌驾于熠熠星河之上,仿佛乘风乘水,自天而降。一时之间,竟令人有分不出身在天上地下的感觉。
“这是……”
“这是水陆城门,”周瑜放下竹篙,任小船在水面飘着,再牵起李睦的手,一点一点指给她看,“水门在下,以铁索牵引,与陆门的门闩相连。城门上的绞盘收紧铁索,水门便慢慢提起,陆门的门闩落实,城中水军便能自水门出,经护城河绕到陆门敌军的背后,从而内外夹击。”
从绞盘到铁索,只要不是木制结构,每一处的构造上都有点着火,星星点点也不大,却清清楚楚地将整座水陆城门的形态都勾勒出来。
李睦一时说不出话来。初到寻阳时,她确实是对水陆城门的原理极为好奇,故而周瑜当时才会说起今后带她细看。后因战事繁忙,却终究只能先送她个木雕的模型。但这一年多来,李睦早就见过许多真正的水陆城门,不说其他,光是吴郡之中,就有数道这样的门户。
却不想周瑜记至如今……
弦月如坠,无云无雾,月光柔和得好像情人的手,拂过皎洁朗朗的水面。轻舟一叶,悠悠飘荡,飘到稀稀疏疏的芦苇丛中,带起一阵轻微的悉索,好似情人窃窃私语。
静夜无声,天地寂寂。只有船中两个人上不着天,下不及地,在船中用一些非常手段,做一些情人爱做的事情。
☆、第一百三十六章
徐庶说的乱象比所有人预料的来得都要快。
李睦和黄月英正埋头在船坊中研究如何在船下安装轮叶,取人力踏轮之创,克服船只在江面上受风力风向所制的缺点,荆州刘表突然暴毙,两子争位的消息就传到了江夏。
江夏的水寨中战船无数,更有数十处船坞,李睦对于制造工事其实并不擅长,但若论图纸比例的计算,江面行进的阻力分析,她就当仁不让了。曹军之中也有能人,听说官渡一战里曹军中就出现了与江东差不多的重型投石机,高约两丈,射程四百步。
刘表的死讯并没有引起她们多大的注意,反倒是听到襄阳内流传着刘琮弑父的消息时,黄月英放下了手中的木条,向李睦摇了摇头:“不可能,刘琮胆小,做不出这事来。”
刘表后妻蔡氏与她母亲是一门同出的姊妹,黄承彦因此与刘表也算得上是半个连襟。她与刘琮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名义上的表亲,平日里也素有往来。
她的那位姨母手段刚强,性如烈火,对这两个非自己所出的儿子看管得极紧,刘表又因蔡氏的关系对她十分忍让,故而这两兄弟一个懦弱,一个胆小,别说弑父,蔡氏稍一立眉发怒,就能令他们不安战兢。
但不管怎么说,刘琮弑父的消息传出,荆襄之地一派哗然,刘备拥刘琦为主,于江陵起兵,与蔡瑁所率的军队对峙于荆州之内。
荆州内乱,曹操自然不会错失良机。在青州败袁术后,不及追赶北逃的袁谭袁尚两兄弟,匆匆提兵南下,直取荆州。
其实曹操此举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假如刘表能再多活两年,待他平定了袁氏再掉头南征。那无论是军力调配,还是粮草供应,亦或是国力休整,民心安稳上,他都会从容许多。甚至到那时候他还能顺手在荆州灭了刘备,也省得这专会经营人心,又耍了他数回的大耳贼再东窜西躲,给他时不时地找些麻烦。
但现在江东大军就在江夏驻扎,他若是不立即南下,待江东兵马趁乱攻下荆州,从江东孙氏手中抢夺荆州要付出的代价,可远高于他现在暂时放过袁氏两兄弟,日后再花力气平复。
其实,若如同历史原定的走向那般,无李睦从中插一手,刘备仓皇投靠刘表,无跟无基,兵匮粮乏,他至少还要再等两年,才能有实力在刘表的眼皮子底下露出野心的端倪来。那荆州之乱确实正如曹操所愿,要再等上两年。
要是曹操知道此番荆州之乱的根源就在于刘备向李睦借的那些兵马船只引起了刘表的忌惮,从而开始节制与刘备走得太近的长子手上的权利,这才提前触发了荆州继承权的争斗,怕是这位才因大败袁绍而受封汉丞相的一代枭雄定要气得跳脚。
曹军来得极快,刘琮果然如黄月英所言全无面对曹军的胆气,根本就连组集军队对抗的心思也没多少,襄阳城里一片人心惶惶,甚至已经有些原来从北方过来避战的民众开始往江夏逃难。
刘备一面在江陵调兵,一面则遣使赴江夏来见李睦,商谈两家联兵,合力对抗曹操。
历史的惯性总是令人避无可避,刘备派来的使者,正是诸葛亮。
“庶实不知孔明已投刘玄德麾下……”徐庶深施一礼,面露愧色。不久之前他还像李睦推荐诸葛亮,然而现在诸葛亮以刘备使者的身份前来,岂不是显得他当日言不由衷?尤其是他将诸葛孔明比作兴汉之张良,刘备是汉室宗亲,这其中的寓意,巧合无比的……令人尴尬……
诸葛亮跟了刘备本来就是意料中事,李睦不以为意地摆摆手:“先生无需多想,诸葛既来,我以客待之便是了。倒是近日我不便见他,还要请他多等两日,凡事等阿绍到了再论。”
曹操南下之前,向吴郡送了封书信,直接送到孙绍面前,邀江东之主会猎于长江之畔。
孙绍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言何会猎?不过是曹操惯用的离间试探手段而已。他以一方诸侯之名相邀,就是要避开李睦和周瑜,提醒世人那个开盐利,平江夏的孙权虽然也姓孙,却终究不是江东之主。也提醒李睦她昔日让权于孙绍,今日若声名太盛,武略太盛,就必定会遇到重重擎制,成为江东内部不稳的最大成因。
曹操这手段用得无可厚非,说实话,她带话给贾诩,周瑜见荀彧,其实用得也都是这攻心之术,殊途同归而已。而令她真正气恼的,是吴郡那班文臣真的就将孙绍送了过来!
让个孩子到战场来,他们这是以为打不起来么!
李睦的脸色阴沉得连周瑜都看着心里发毛。从收到孙绍要来的消息起,这几天来,从甘宁到吕蒙,几乎所有人轮着来邀她跑马行猎,军中演武,张昭在这个时候送孙绍过来,这其中的防备之意等于直接就一巴掌拍到李睦脸上,人人都知道她心中郁结不爽,都想用这种法子令她发泄纾解一番,到最后连张辽也来了,李睦这才和周瑜一同往军营走了一趟。
算着时间,孙绍的车驾也就是这两天就到,周瑜已经率前部迎了出去,待接到孙绍传回信来,李睦也要动身迎出去。这个时候见诸葛亮,确实不太合适。
若孙绍不来,她要连刘抗曹,是将在外的自行决断,而若孙绍来了,就算是名义上形式上的,她的决定也要通过孙绍点头。
想到此事,徐庶的脸色也不好看。他钦佩李睦让义之举,却没想到江东派系林立,已至于此。再想起这些日子以来他看出来李睦与周瑜之间的关系显然并不像外间传言的那样,其中的缘由,自然更是不言而喻。
“无妨,来了也好,看一看这茫茫长江,将士洒血,也免得长于那班鼠目之手,只图眼前安逸。随我同进同出,公瑾总会护着他。”见徐庶欲言又止,李睦猜到他想说什么,轻叹一口气。
是她最近大意了。
执掌军权在外,又是和周瑜一起,却是同心同力,非但没传出半点不和,还有遇刺之时恰为周公瑾所救的消息,难免那些江东派系以为他们化干戈为玉帛,若是她与周瑜这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在如今的江东,已然是遮天之力了,也难怪某些人要心急不安了。
曹操以汉丞相之位相邀,而孙绍为江东之主,龟缩于吴郡而不出也确实是说不过去。也正是有了这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连吴太夫人也无力阻挡。
“这几日来,江边东逃的难民增多,其中必有曹军和刘备的细作混于其中,还要请文远将军多费心。”
刘琮欲降,甚至还调回了镇守竟陵的文聘,从荆襄逃出来的百姓就从竟陵渡江,纷纷东逃。此时冬雨绵绵,道路泥泞,江面上时有风浪,接连几天都有私自渡江的小船被江面浪头打翻,整条船上的人全部葬身长江的惨事发生。
待周瑜接到孙绍的消息传来,李睦留徐庶为西陵从事,带了高顺及五千兵马,往寻阳的方向迎了上去。
李睦出兵是还是夏季,现在已经是隆冬时节,半年来孙绍又长高了不少,坐在周瑜的马前,远远见到李睦,就毫无形象地挥手高呼起来。
李睦驰马到五十步开外,下令全军止步,翻身下马。待她步行到周瑜马前,周瑜也抱着孙绍从马背上下来。
“二叔……”
孙绍清清脆脆的一声“二叔”话音未绝,正要向李睦扑过来,李睦却正正经经一揖到底,行了个军前大礼:“见过主公。”
小小少年不觉一愣,脸上欢喜的神色也僵住了。李睦从未向他行过如此正式的礼节,就连第一次回吴郡时,有张昭那些重臣跟在身后,他战战兢兢,李睦一礼之后也立刻将他抱起来,眉开眼笑地叫他“阿绍”。
但这一次,李睦就这么躬着身,叫他“主公”。
临行时,吴太夫人将他召到房中,说及这番江夏之行,李睦见了他怕是要生气恼火,那时他还不解。
他毕竟年纪还小,不足以理解江东人事的复杂。他只隐隐约约知道张昭并不向他一样喜欢李睦,也不喜欢同他父亲一样威武善战的周瑜,但同时李睦和周瑜又反复告诉他张昭是有才之士,而张昭也从来不否认李睦和周瑜在江东的功绩。
所以他明白张昭这回让他到西陵来与曹操“会猎”,是不能堕了江东孙氏的威名,却完全不知道,也不可能想明白他此举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然而孩子的心总是最敏感,孙绍此时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李睦确实生气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刘琮开城投降,襄阳门户大开,刘备驻军于江陵,无江水之阻隔,无险关可据守,直面曹操二十万大军,唯有向后渡过长江,退往武陵,暂避曹军锋芒。
曹操于樊城及襄阳两地驻军,隔襄水而望,以烽燧为信,尽收荆州水军。
荆州的水寨都是将木桩打到江底,上面用铁索相连,筑成开合式寨门。门后停驻大型战船作为水寨寨墙,战船上望台高立,有哨兵日夜查看,船板上则是一队队兵士巡逻,除了风浪中立足起伏不定,来回摇摆,其余都与陆地上的营寨并无不同。
荆州初降,周瑜趁着曹操立足未稳,尚未完全收编荆州水军之时,率百余条战船,与李睦一同从夏口沿襄水北上,“视察”曹营。
虽是隆冬,但南方湿暖不比北方严寒,即使有风雪,江面上也不曾结冰。百石的战船船头上都有撞铁,劈波斩浪,帆若悬云,出现在曹营外。
“曹操此番号称有百万之军,其实去除运粮民夫及老弱,可战之数最多不超过三成,其中荆州有水军约五万,战船千余艘。曹操若要渡江,势必还要更多的战船才能将足够的兵力运送到南岸。”两千石的主船上,周瑜站在楼船上层,扶栏远眺,指着远处呈半弧形排开的水寨,告诉李睦如何看这寨中的排布。
江风猎猎,割面如刀。
李睦眯着眼迎着风,远处的战船仿佛一头头被圈在笼子里的巨兽,黑团团,阴森森地与她对视,只要那水寨寨门一开,就能立刻扑出来。
“我们……会不会靠得太近了?若是曹军出营……”船队越行越近,她已经能看到曹营之中千石战船上高高的船桅,不由暗暗心惊。他们的大船在船队居中,这个距离,最前面的船只该进入曹营的射程了。
周瑜一身轻甲,闻言扬眉一笑,谦和温柔的眉峰顿时现出几分凌厉:“曹军不出营,曹操又怎能知道他远涉江湖,将寸步难行?”
李睦侧头,正在这时候,曹营之中响起一阵高亢的号角,紧接着水寨之中战船的风帆纷纷升起,好像巨兽伸展出雪白的翅膀,摆出雁行阵,从寨门内昂首驶出来。
“摆阵,迎战!”周瑜声音朗朗,军令到处,百余条战船立刻加速,汇聚成一道疾箭,朝曹营水军冲了过去。
李睦一下子紧张起来,扶住围栏的手不由自主用力抓紧,周瑜见了,覆掌在她手上,轻轻一握:“可备足了美酒为我庆功?”
李睦一愣,只见他修眉朗目,一片昂扬。悠悠然收回手,从旁取过弓箭,从从容容张弓搭箭,一身轻甲,白色的战袍在风中飞旋若舞,脸上的笑容灿亮明朗,阳光之下,英武不似凡人。
一箭离弦,箭尖刺破空气,在耳畔发出爆裂般的声响,远处一艘战船上风帆坠落,军中顿时响起山呼海啸般地喊杀声。
荆州水军尚未收编完毕,此番周瑜主动挑衅,曹军之中出战的是在内陆湖里操练的北地兵士,驾着数十条千石战船,威风凛凛。
但江夏的水军俱是自幼长在水边,熟识水性的兵士组成,见对方船大,风帆一收一放之间,百石的船只好似轻灵的游鱼,鱼尾一甩,立刻调转方向。方才还呈利箭之势的阵型立刻散开,将冲在最前面的曹军战船船头让了过去,转而又合拢朝其没有包裹撞铁的船身撞了上去。
千石战船船身坚固,自然不会被轻易撞穿。但船上的兵士俱是不识水性的北方人,五六条百石小船合力朝一个方向撞,船身剧烈的摇晃之下全部立足不稳,别说放箭举刀,许多人动摇西晃地惊叫不已,甚至在甲板上一个没抓紧被直接甩进了水中,惨呼不绝。
百石的船只吃水不深,配合灵活,在水面上穿梭迅捷,很快就撞翻了三艘千石战船,周瑜朗声一笑,随手将弓箭一抛:“收兵回营。”
一个下马威,干净利落。等曹操将荆州降军调派出来时,周瑜和李睦的船队已经只剩下了个模糊的船影,曹操大怒之下,一连斩了三名在内陆湖中训练水军的将领头目,提任原荆州水军统领张允为水军都领,大将于禁为副将,全权训练水军。
周瑜和李睦回军江夏,趁着军中士气大盛,摆宴庆功。
席上推杯换盏,李睦酒到杯干,豪爽不已,蒸馏过的酒浆虽然度数还算不上太高,但入口如刀,更是助长了一众武将的血热兴致,直到孙绍清清脆脆的声音在众人背后响起:“二叔答应要与我讲一讲今日之战,莫不是酒后醉言?”
众将起哄劝酒的声音一顿,朝两边一让,让出后面身量不足,完全被人挡住的孙绍来。
孙绍也端了耳杯,只不过他杯中的是果浆,一下子被所有人的视线注视着,他不禁有些紧张。用力抿了抿唇,挺直了腰背,一步一步穿过人群,朝李睦走去。
李睦这回并没有朝他行礼,而是眨了眨眼,又晃了晃手里的酒盏:“阿绍就那么确定我会喝醉?”
孙绍立刻摇头,认认真真地答道:“是公瑾说二叔会醉。”干净利落地出卖队友。
李睦一挑眉,终于忍不住笑出来,揉了揉他柔软的额发,替他换了个真正盛酒的浅盏:“既然怕我醉,就替我再敬诸位将军一杯,然后我与你讲今天之战。”
孙绍眼睛一亮,高高兴兴地接过酒盏,似模似样地双手端了朝众人一抬:“绍年幼识浅,全仗诸公阵前用命。”
他从未饮过酒,只学了李睦的样子一下往口中倒去,饶是李睦刻意换了未经蒸馏的酿酒给他,还是不禁被冲得喉咙发毛,强行压下一阵咳嗽,直憋得满面通红。
李睦连忙将果浆递给他,压低了声音在他耳旁道:“下回饮酒切忌如此实诚,酒盏杯浅,敬酒之时动作大些,先晃出一半,饮酒至唇时也动作大些,再晃出一半,只留些沾唇即可。”
这也可以?
孙绍瞪大了眼望着李睦,刚抿了一口的果浆猛地一呛,好不容易压下去的咳嗽这回终是没忍住。
酒宴也请了诸葛亮到场,李睦自开始就一直留意这个年约二十岁的年轻人。身材高大,面如冠玉,坐于客席却丝毫不见拘束,一派笑语从容。
心中微微一动,随即拍了拍孙绍的背脊,向一众将领举杯,目光却往诸葛亮的方向轻轻一瞟:“这宴席之上还有贵客临坐,我与阿绍先行一步,还要劳烦诸位替我招待贵客,切莫慢待了。”
在场的众人都对刘备没什么好感,但诸葛亮以联合抗曹的名义为使而来,他们也不能将人赶出去,闻言纷纷会意,抱起酒坛子就找上去了。
李睦笑得狡黠——诸葛亮为使,她这里没有舌战群儒的戏码,就只能先上一场酒战众将了……
正要牵着孙绍走,就看到徐庶的身影在门口一闪。李睦微微皱眉,徐庶也是喜爱热闹的人,却一直没见他来,多半是有了什么重要军情。回头找寻周瑜的身影,正见到周瑜也朝她望过来,两人相视一笑,随即一同抽了个空,走了出来。
“二叔……”刚出门,衣角就被孙绍拉住。
小家伙低着头咬着唇,一手紧紧拽住李睦的衣角。来江夏这些天,所有的将领看到他都礼数周全,恭恭敬敬,但总有些只字片语的议论飘到他耳中。再寻摸着往军营里偷偷转一圈,他进门时亮出身份,又关照守门的兵士不准声张,那些兵士只当他孩童爱玩,无关军机,自然不会冒着冲撞他的罪责多说什么。于是军营中的那些闲言和之前的那些议论就都清清楚楚了。
原来人人都以为他是来限制李睦的军权,原来张昭这回那么干脆答应他来军中,再不说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是借他来限制李睦的军权。
他想告诉李睦他完全不知道,想告诉李睦他来江夏只是因为实在想见她。在吴郡时,他晚上梦到父亲不敢与人说,白天练武割伤了手也要强忍着不言疼,听张昭讲学昏昏欲睡更是无处抱怨,只有在李睦面前,他什么都能说,什么都不需要考虑。
所有人都把他当做孩子,唯有李睦从来就没瞒过他。他知道李睦是女子,知道李睦就是周瑜要娶的太史氏,知道这个最大的秘密,令他又是骄傲又是焦急。骄傲于他是个能守住誓言的堂堂男儿,也焦虑着想要立刻长大,领兵出征,开疆辟土,实现父亲未完成的基业梦想,让李睦安安心心嫁给周瑜。
真的不是要脸!
李睦摸了摸他的头发,手心柔软的触感令她的笑容也跟着柔软起来。初时她确实生气,但打完那一战之后,心情就忽然舒畅了许多。再说,和个孩子生气,也未免太没意思了。与其生气,还不如这一仗打得漂漂亮亮地回去打脸来得干脆。
徐庶确实接到了十万火急的军情。
“斥候来报,曹军在襄阳的兵力不过一千,倒有大队人马在樊城外行动。”
徐庶的语声一顿,李睦走到地图前,找到樊城的位置,往江夏的方向比了比:“曹操是要出兵了?”
“未必。”周瑜微微一笑,“曹操用兵诡诈,虽不擅水战,却不是鲁莽之人。经白天一战,不好好将水军操练两个月,或者找到能避免在江上吃大亏的法子,他必不会仓促东征。”
“公瑾所料不差,”徐庶也跟着笑起来,走到李睦身侧,往地图上从襄阳到江陵一划,又顺着这个方向往下,往武陵郡内点了点,“孔明来时,我便派了斥候时刻探查刘备的动向,如今刘备迁江陵之民往武陵退兵,第一批的船只已经渡江,若不出意外,再过两日,这些船只就能返航,回到江陵,将剩下的民众兵将全部都载到长江对岸去。”
“等等,”李睦忽然转身,“刘备把江陵的百姓也都带到武陵去了?”
曹操兵威赫赫,刘备心知难敌,南撤渡江是最明智的举动,但带着百姓一同渡江……令李睦不由想起后世盛传的一段典故来——携民渡江!
周瑜冷笑一声:“武陵人口稀少,若无足够的百姓,刘备凭何养活数万军队?”
“但江陵的人口也仅有十万,就算全部民众肯随刘备南迁,也不足以支撑数万之军所耗费的粮草。”说到这里,徐庶轻声叹了口气。
昔日他听闻刘备仁义厚德,也颇觉得其有英主之风,想过要为其效力。但如今看来……
最近他见多了从竟陵逃来的百姓,冬雨连绵,天气恶劣,普通的百姓携家带口,扶老带幼,在曹军屠城的消息下惊慌失措,一波一波地奔逃,背井离乡,途中饥寒交迫,无数老人孩子病倒,或在山路里失足死在途中。
就为了他数万大军,漫造留言,将这些无辜百姓从江陵强行迁居到武陵,十万人口,能真正安然抵达武陵的怕是连半数都不到。
所以,当曹操在襄阳的兵力不足时,无疑就是给了刘备另一个机会——若能将一部分南郡的人口也南迁,他的军队,就多了一份供养。
携民渡江,原来不是怕曹操屠城而保护民众,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曹操要征伐荆州,却不可能杀光屠尽荆州之民,当初徐州屠城也只是起兵之初的立威。携民渡江,只是因为武陵郡人口太少,刘备养不活军队而已。
尽管李睦早就知道乱世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仁义君子为一方诸侯,却也没想到……皇叔仁义,携民渡江,日行十里……竟是如此初衷!
如此一来,南郡的民众百姓就成了一大块能吸引刘备的肥肉……拖着刘备南撤的脚步,慢下来。
长长吐出一口气,李睦只觉得胆战心惊。逃难的民众惨状她也见到过,十多万人口,除开吴郡这样把重心移到盐渔上的特例,她算过传统的以民养军比例,要养三万兵马,就要有三十万之数,如此大规模的迁徙,落在曹操的算计之中,拖慢了刘备的脚步,被大军一冲——要死多少人?
“刘备凭什么相信曹操在襄阳的兵力不足?”曹操诡诈,连她都清楚,刘备又怎会如此轻信?
说到这个,周瑜不由苦笑:“你忘了白日那一战?”
白日一战,曹操铩羽而归。那到了晚上调兵遣将,准备一雪前耻也是情理之中,刘备实在找不到怀疑的理由,又实在太缺人口……
“曹操用兵,向来是虚虚实实。虽然此行多半是针对刘备,但若是我们全不防备,没准他真能以假作真。”徐庶朝孙绍拱手请命,“请主公立即下令,驻防安陆,以免曹军趁隙夺占沿江渡口。”
借一场突如其来,灰头土脸的败仗,因势利导,立即布下这么个局,诱刘备入瓮。若刘备真的上当了,那之前被江夏水军打得低落无比的士气就会高涨起来,因为将士们都会以为那是曹操故意输战在前。
既算计了刘备,又挽回了士气,更能巩固他在军中的威信……
想清楚其中的关节,李睦只觉得心里阵阵剧跳,只在樊城外调军稍动,就能造成如此反转之势,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此老谋深算,这曹操……还是不是人!
☆、第一百三十八章
刘备后悔了。
他原本对于要不要北上往当阳和枝江两处迁民有所犹豫,毕竟曹操被江东军败于水上而调军开战,江东军却不一定会应战,若是这两家打不起来,曹操极有可能立刻掉头回襄阳。
但这两天连天的下雨,江上风高浪疾,他就算是留在江陵也渡不了江,就好像是天意要他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