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熊孩子贾琮-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道:“这写的什么?”

    “这是我的片子。”廖东家道,“鄙人姓廖,廖守平,蜀国成都人氏。前几日在南昌府绳金塔下开了个小买卖,叫有间茶铺。小店将将开张,有三间铺面,其中两间正在重新装潢。我们茶铺对面有家叫长丰楼的酒楼,因东家和股东分账打官司,兼惹上了别的事儿,正在清查账目。”

    柳小七也在排队,笑道:“廖掌柜说话忒拐弯抹角。谁不知道长丰楼已是关门大吉,这会子只等着苏大人证据搜罗齐全,该下狱的下狱、该斩首的斩首。”

    立时有人问道:“长丰楼重开不了了么?”

    柳小七指道:“你们瞧廖掌柜的脸。”

    廖守平微笑:“别人家的事我哪里知道。我是正经买卖人,良民。”

    柳小七笑道:“这位廖良民认得苏大人的师弟。”众人哗然。廖守平顿时红了脸。柳小七忙说,“苏大人是位好官,苏老人家乃京中翰林院大儒,苏老大人的弟子亦是才子。廖掌柜必是良民无疑。良民开店,价钱公道童叟无欺。大家放心前去吃茶,管保茶水里头没有奇怪之物。”

    廖守平忙说:“非但茶水里头没有奇怪之物,楼上地下也没有奇怪之物。”

    绿林众人瞧他二人眼神古怪,都不言语。良久,还是那个拍下第三间铺子的土财主拱手问道:“敢问廖掌柜,苏大人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廖守平苦笑道:“我哪里知道。”

    便听有个婉转女声道:“我知道。”大伙儿转头一看,苏澄摘了男子头巾,手里玩着一把乌黑锃亮、只得两个巴掌大的小火。枪,大大方方走了过来。这年头,良家女子温婉,风尘女子艳丽,没人见过这般又明亮又锐气的。一众男人皆看傻了眼。

    柳小七赶忙几步蹿到她跟前抱拳道:“敢问张大官人,苏大人对绿林有何打算?”

    苏澄抬目看着廖守平道:“这位廖掌柜显见是个老实人。不像是走过绿林的,也不像是做过生意的。”

    廖守平忙说:“委实如此。我本是成都青羊宫中的道士。后来……还了俗。”

    条案后头忙着整柳条筐的那个袁姓少年听了,笑道:“你怎么不说你因为什么还的俗?”乃撂下筐子绕出来,“廖道长天性老实。前些年他们青羊宫不是出了热闹?有刺客行刺蜀王不成、自己死了,还编排出了个段子叫‘青龙救蜀王’,惹得整个蜀国的香客都过去烧香。偏生这位廖道长平素正是看守那‘救蜀王’的元辰殿的。人家香客问他可看见了青龙,他就跟人家说没看见。香客扫兴,捐的香火钱自然少了。有些道士抱怨他不会说话、排挤他。青羊宫主持道人可巧认得贾先生,知道贾先生家里开了镖局,便让他还俗投奔贾先生做个镖师。贾先生想着,他既是个道士,不如托他来照看我们师父——我们师父是他长辈。”

    苏澄看了看廖守平道:“我看廖掌柜满面风尘,不像是常年躲在道观修行的。”

    廖守平道:“师父带着我们云游了几年,旧年才刚回来。”

    苏澄点点头:“性情实在、有阅历。不会做生意也不熟悉绿林。”乃向众人道,“土匪可以清剿,绿林是剿除不掉的。有官府则必有绿林。然而绿林不可有序。”

    柳小七在旁捧哏:“何谓有序?”

    “有如律法般不可犯的规矩、有人掌握名录、有人分工合作。”苏澄瞧了一眼方才在拍卖会上意图闹事的管事,“朝廷可容土匪海盗飞贼,却不可容天师道弥勒教,”她顿了顿,“也不可容绿林册。”

    柳小七“哦”了一声:“绿林生意可以接着做,只是既不能有人牵头、也不能有人收税,对吧。”

    苏澄道:“想谈生意自己谈,廖掌柜听不懂也没心思去听,更不会帮着拉皮条。不得有人将散沙般的绿林人捏到一处,不得没事撒个绿林贴玩儿。”她含笑道,“横竖绿林只能是绿林。谁若欲借绿林之力行朝廷之能,朝廷自有火。枪火炮对付他。”

    柳小七眨眨眼:“朝廷之能?”

    苏澄随口道:“或是帮着哪位大人争权啦,或是拥着哪个王爷夺嫡啦。”

    柳小七愣了:“绿林中人……没这个本事吧。”

    “单个绿林人没有,抓到一起便不好说了。”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不该信。真明遂咳嗽一声,大伙儿齐刷刷去瞧他。真明道:“这小姑娘说的不错。绿林只能是绿林,不可过界。若是掺合进了朝堂,朝廷必不会袖手不管的。”

    有人喃喃道:“莫非长丰楼掺合进了什么朝堂之事?”

    另一个“哎呦”了一声:“前头那位谢知府不是有个外甥是皇子么?”

    再一个道:“七皇子不是在宫中丢了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又一个道:“那个你也信?他说丢了就丢了?不定什么时候忽然就冒出来了。”

    柳小七道:“哎呀,怪不得谢大人好端端的就把官儿丢了。”一面扭头张望。他与苏澄方才一唱一和的,又明明白白摆出一副“我与苏大人很熟”的模样,众人皆留意他的举动。见他扭头,都跟着扭头看他张望什么。只见柳小七双目正对着那个管事。管事整张脸已黑成了锅底,眼神飘然不定。

    便听那小道士半大不小的声音道:“咦,郭旺大爷,您并没有寄存物件儿,怎么还没走呢?”

    几个知道内情之人神色了然。那管事便是郭旺,定城侯府家生子、谢鲸身边的得力之人,特意留在南昌府照看谢家产业的。这个跟苏大人有瓜葛的小道士竟然认得他。苏韬根本不是郭旺等人所说的、极好对付的书呆子。那土财主笑了起来,自言自语道:“看来江西变天是必然会变的。”

正文 692。第六百九十二章

    马车徐徐驶入南昌城南一片竹林。林中有座老宅隐于小径深处,桃花翠竹相映成趣。马车上下来一位中年男子; 徐徐步入宅内。宅中仆妇上前相迎,引着此人一路到了后花园子。一位银发老妇人正指点两个花匠修剪蔷薇篱笆。男子上前躬身行礼:“姑母。”

    老妇看了他一眼:“如何?”

    男子道:“谢家大败。”乃将今日苏韬拍卖朱紫街店铺经过说了一回。

    老妇思忖片刻; 问道:“依你看,那个张大官人和柳大官人都是什么人。”

    男子道:“最初两个铺子皆是他二人竞拍,显见是托儿了。苏韬之妻姓张; 那张氏想必是他外侄女。李大郎说,前两日柳大官人求见苏韬; 苏韬命人去后头找贾先生不着; 遂自己先见他。原是贾先生可巧去了茅厕。出来后,杨土根望着贾先生直笑,说他的托儿来了; 又告诉他柳大官人与衙役在街面上一唱一和之事。贾先生大惊; 说他并未找什么托儿。真明道长便疑心柳大官人是刺客,与他打了一架。”

    老妇命园丁丫鬟等都退下,转身往园中的一座六角亭走去,口里道:“这柳大官人极聪明。连蒸汽磨盘机是什么都不知道; 只听了衙役几句话; 立时顺杆子往上爬、演得跟托儿似的。”

    “姑母看?”

    老妇轻笑道:“既是京城来的; 想必知道苏韬底细。他赶的日子也太巧了些。”

    男子拱手:“侄儿愚钝,请姑母明示。”

    老妇道:“苏韬到任已经大半年光景,遭谢鲸架空,父母官有名无实。最初静观其变的人家多半都投了谢家。谁知这会子风向突变。苏韬一个师弟,带着二十来个背火。枪的兵士忽的冒出来。来的当日便直拿谢家开刀、封了朱紫街整整一条街。没过几日便公然开堂问案,如今又明着拍卖谢家铺面。可知人家前头那半年都是按兵不动、背地里在查呢。那姓柳的正掐在苏韬审案的头一日凑上去。我老婆子猜,他已在南昌府等候多日了。”

    这会子,他二人已走到亭子里头。男子替老妇移开扶椅,一面道:“既这么着,他为何不早些去投苏大人?还能早些帮上忙。”

    老妇摇头道:“他不是本地人,能帮什么?他能帮的荣国府都能帮。既是苏大人已有章程,他只管在旁候着,掐个合适的点儿贴上去。此人掐了最早的一个点儿。”

    男子坐在对面:“那咱们?”

    老妇道:“谢家必有对策,咱们掐下一个点儿就是了。”乃问道,“我让你买粮食,买了么?”

    “买了。”

    “粮为万民根基,最好下手不过。”老妇含笑道,“谢家头一招八成就在粮上。”

    男子点头。过了会子才道:“如此说来,谢家竟是输定了?”

    老妇叹道:“七皇子没了,苏家背后是荣国府,谢家拿什么跟人家争?左不过舍不得那么多利,欲来个鱼死网破罢了。”

    男子道:“只是谢家根基深厚。”

    老妇抬目瞧着他:“你还怕谢家卷土重来?”

    “侄儿觉得,苏家虽咄咄逼人,不过仗着几个武艺高强的绿林人罢了。”

    老妇问道:“谢家的根基较之义忠亲王老千岁,谁深?”男子激灵灵打了个冷颤。老妇冷冷的道,“不是王爷却能买到火器的,唯有两广总督王子腾和台湾知府贾琏。如今又多了苏韬。燕王的兵马纵然没空管苏韬的事,王子腾却是贾琏的亲舅舅。荣国府帮着苏韬从岭南借调些兵马来不难。再有,”她抬目望了望亭外花木,“能压住满屋子绿林人的高手,一个都难得了。苏韬竟能找来‘几’个。”

    男子应“是”。又说:“还有一事。额……”他迟疑了片刻,“言和……今儿跟着我去了。”老妇眉头动了动。男子微微垂头,“我瞧他那模样……仿佛瞧上那个张大官人。”

    “不可!”老妇喝到。

    男子抿了下嘴:“侄儿觉得,他身份虽尴尬些,配苏韬的外侄女还配得上。”

    老妇哼道:“外侄女?那是苏韬嫡亲的闺女!”

    男子大惊:“什么?!”旋即辩道,“不可能!苏韬纵然要人竞拍做托儿,也犯不着让女儿去。”

    “若是她自己想去呢?”

    男子愣了愣:“她一个深闺大小姐,去做托儿做什么?再说,苏大人乃名儒,她想去就由着她去?”

    老妇冷着脸道:“苏韬嫡长女自小长在京城,苏老翰林惯着、荣国府拿银钱捧着,活得比公主还自在。连她老子手里都没有火。枪,她竟有;还敢爬在府衙屋顶上。这个胆儿、这个性子,苏韬是管不了的。打从她到荆州苏韬就管不了。荆州回来的人你不是见过了?不知道她如何退的婚?”

    男子面上飞过一丝心虚:“荆州邓家那婚事……不是说八字不合?”

    “啪!”老妇拍案,淡淡的说:“你没亲见荆州回来的人。”

    男子垂头不敢言语。老妇指了他半日,长叹一声:“罢了……”男子头愈发垂得低。老妇摇头道,“回去召那人见见,问问清楚苏家大小姐究竟怎么退婚的。言和若是当真爱上人家了……”男子连连点头。老妇思忖片刻,“张大官人买了雏龙斋?”

    男子微怔了一瞬,立时答道:“是。”

    “对面的锦绣满堂谁买了?”

    “罗泰平亲自拍的锦绣满堂。”

    老妇点点头:“你亲去罗家送份厚礼,不拘多少钱把锦绣满堂买下来,给言和经营。”男子觑了老妇一眼。老妇道,“苏大小姐那般人物儿,婚事必是自己做主的。言和有本事自己求去,没本事便罢了。”

    男子又说:“侄儿瞧着,柳大官人显见对刘……苏大小姐有意。”

    老妇道:“人家武艺、家世、心思皆强似他。咱们家里纵想帮着、帮不了他什么。言和想要什么都给他。”她微笑道,“女人心思不好猜。万一他成了呢?”

    男子立时道:“那姓柳的什么来历?”

    “我老婆子哪里知道。”老妇道,“横竖家里有眼力价儿。不论什么家世,都比言和强。”男子悄然一叹。老妇又道,“告诉言和,‘张大官人’是苏韬太太的娘家侄女。”男子眼神动了动,垂头应了。

    男子告辞离去。次日上午他又赶了回来,告诉老妇:“谢家好生心急。打今日起,满城的米店翻高十倍价了。”

    老妇正吃茶点呢,笑道:“不是心急。拖的日子越长,苏家越好应付、谢家越难滋事。”乃思忖片刻道,“把咱们的粮食预备好了,略等等。”

    男子道:“言和的意思是,这会子就把粮食取出来,帮苏大人一手。”

    老妇悠然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钢须用在刀刃上。这会子寻常百姓米缸里都还有余米。等几日,百姓躁了、有人上官府门前闹了、吴国福建两广的运粮车还没来,咱们再出手。”男子迟疑了半晌,终于应“是”。

    下午,苏澄打发了几个人过去雏龙斋清理铺面。对面那锦绣满堂来了个小伙计,说是自家新东家有急事求见张东家一面。苏韬正与贾琮等人商议如何应对米价飞涨,苏澄顶着她老子杀人般的眼刀硬生生坐在陈瑞锦身旁。听说对面的东家求见,怔了怔:“对面那个东家,是个姓罗的老头儿?”

    柳小七忙说:“那人一瞧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别去!咱们商议要紧事呢。”

    来人道:“人家说了,他们东家从罗家手里把铺子盘下来的,上午才刚办好的文书。”

    陈瑞锦道:“这个显见是故意想买在你铺子对面了。”

    贾琮道:“既然这么着,怎么拍卖的时候不买呢?”乃命人去查今儿上午可有人来办锦绣满堂的过户文书。

    一时典吏过来回到:“今儿上午巳时五刻,有罗、劳两家来办文书。罗家昨日刚拍了朱紫街的锦绣满堂,今儿就转卖给了劳家。”

    贾琮问道:“这两家什么来历?”

    苏韬道:“都是本地乡绅,昨儿都拍了铺子。劳家比罗家大得多,极有民望。市井传言劳家在京中有大官亲戚,只没人知道究竟是哪家,他们也从不曾仗什么势。”他顿了顿,“他们家若肯帮我倒是极好的好事。”

    贾琮摸摸下巴:“这个生意做得古怪。”

    因苏韬在座,苏澄今儿老实的很、一直藏在陈瑞锦身后避着她爹,这会子忽然道:“我倒觉得,那个京中大官亲戚是真的。”

    陈瑞锦问道:“何以见得?”

    苏澄道:“昨儿拍卖会散场之后,我和柳小七在前院一唱一和,显见都投靠了我爹。”她爹瞪了她一眼。苏澄笑起来,“锦绣满堂就在我俩那铺子对面。虽明显得有点傻,这不是拉近乎是什么?眼下我爹与谢家才刚刚斗起来,见风使舵得这么快,可见是极有眼力价的人家。嗯,这般人家能出京里的大官也说的过去。”

    陈瑞锦笑道:“澄儿虽是顽笑,他们着急买下锦绣满堂总有缘故。不如去见他一见。”

    柳小七忙说:“我同你去!”

    苏澄皱眉尚未开口,贾琮抢着道:“你去做什么?人家两家铺子的东家谈生意,你身为第三家铺子的东家凑什么热闹。”一面拿眼睛刮了他一眼。

    柳小七道:“我好奇他想跟张大官人说什么。”

    陈瑞锦道:“澄儿回来自然知道。”乃看着苏澄,“你去吧。”

    苏澄答应一声,站起来向她老子行了个礼,大大方方走了。苏韬看着她长叹一声,摇头不语。

    一时苏澄到了雏龙斋,亲到里头转了一圈儿,乃打发了个小伙计上对门去问“何时方便拜访。”过了会子,小伙计陪着一位年轻人过来了。此人约莫二十五六岁,容貌清俊,气度隽雅,望着苏澄长揖:“张大官人。”

    苏澄微笑回了一揖:“劳东家。”

    劳东家也微笑,道:“我观张大官人是个爽利人,就不绕弯子了。”乃低声道,“方才得了消息,满城的米铺明儿就关门了,一颗米不卖。”

    苏澄微惊:“不卖?今儿直涨了十倍的价。”

    劳东家道:“只卖今日一日,明儿起,宁可不做生意也不卖。后头还有什么招数我就不知道了。”

    苏澄吸了口气,轻笑道:“瞧把他们急的。想鱼死网破也得瞧瞧网有多结实啊。”

    劳东家道:“我们家倒是预备了米粮,只是我与家兄暂且还没能说服我们老祖宗。”

    苏澄望着他灿烂一笑:“无妨。四将乱京师都从容过来了,几个小小的商户算什么?”乃拱手道,“多谢劳东家报信。你不必费心,苏大人自有办法。”

    劳东家刚想说什么,见她笑得极亮眼,一时看呆了,没说出来。苏澄不觉好笑,再深施一礼。劳东家这会子才醒过来,赶忙还礼。口里道:“张大官人放心,我们家的粮食过几日必能放出来。”

    苏澄道:“不必勉强,老人家自有老人家的想法。且全城断粮这等事也等不得几日,今晚上务必解决了,让他们断不成。”

    劳东家奇道:“怎么解决?铺子粮食都在人家手上,官仓无粮也是真的。”

    “这会子我还不知道。一晚上足够想出办法来了。”苏澄唇角勾起,笑得露出两行雪白的贝齿,“办法是人想的嘛。”劳东家又看得有点呆,赶忙作个长揖遮掩过去,又匆匆告辞。

    他走后,苏澄立时骑马赶回知府衙门去了。劳东家立在锦绣满堂门口望着她身影一晃便没了,默然想了半日,也赶回自家去。他急着找到堂兄道:“咱们家那些粮食若想派上拉拢苏大人的用场,今儿就得取出来、平价买了。”

    他堂兄瞧了他一眼,慢条斯理抖了抖袖子:“急什么?不是让你同张家那姑娘报信么?”

    “我报了!”劳东家顿了顿,将方才他与苏澄所言说了一遍。

    堂兄一愣:“今晚就解决?他们有什么法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远水救不了近火。”

    “我也不知道。”劳东家凝了半日的神才说,“张小姐那神情,分明是成竹在胸。她既说是有法子,必有法子。哥哥,自打苏大人出手以来,谢家每招都落空了。”堂兄“嘶”的吸了口气。劳东家劝道,“咱们怕是唯有眼下到明儿早上这么点子功夫了。到了明儿,那些粮食就白预备了——苏大人已用不上了。”

正文 693。第六百九十三章

    话说燕王命大将李国培清剿江西境内的土匪,有押粮官来到南昌府取粮; 却发现官仓空空如也。无奈只得暂且等着; 知府苏韬命人上隔壁的吴国买粮去。虽闲呆着; 押粮官齐将军也听到了些流言蜚语,说今儿全城的米店都涨了十倍的价。齐将军虽命手下兵卒老实操练; 心中也难免好奇。

    偏这会子有人来报; 苏韬新近征召的一位典吏并一位书生来了,还带了一群衙役。齐将军忙出去相迎。那典吏他认得,二人相对见礼; 典吏指着书生道:“这位是贾先生,我们大爷的师弟。”

    贾琮笑迎着齐将军抱拳:“齐将军; 我师兄有件事想请齐将军帮忙; 便是军粮之事。”

    齐将军看他言笑晏晏,心知是好事; 喜道:“请苏大人吩咐。”乃引着他二人入大帐。

    贾琮见帐中之余他们三人; 乃嗐声道:“齐将军想必也知道; 前任知府谢鲸把整座南昌府都变成了他们家亲戚朋友的后花园; 如今正铆足了力气想架空苏大人。不怪他; 谁舍得这么多钱?只是他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吃下全城的米店,其实是拿捏了人家的短处在手。有眼力价的人家不少,偷偷寻上我师兄投诚。本来嘛,我师兄还想着,好歹看定城侯府的面子、莫要赶尽杀绝。谁知今儿这事……齐将军你也看见了,米价飞涨了十倍啊!”贾琮拿两根手指头交叉着比划出一个十字,双眼恳切看着齐将军,“可是他们家先对我师兄赶尽杀绝?”

    “是是!”齐将军心里乐开了花。过大年也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戏啊!“谢大人委实太过了。同朝为官,何至于此。”

    贾琮清了清嗓子拱手道:“齐将军作证。此事本是他谢鲸不仁,并非我师兄不义。日后不论朝野皆有公论。”

    齐将军连连点头:“都是谢大人的不是,末将看得清清楚楚。”末将还得烦劳苏大人给粮草呢。

    贾琮嘿嘿一笑:“这南昌城里头,但凡大点子的米铺东家都悄悄来寻我师兄投诚了。只是他们当真不敢得罪谢鲸,想弄个特赦什么的。我师兄本是君子,哪里肯给?万一他们做过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儿呢?”

    齐将军忙问:“那苏大人预备如何对付?”

    贾琮低声道:“苏大人手里当真没几个衙役好使唤,故此须得烦劳齐将军帮个忙。有几家大户暗暗将粮食卖给官府,只不敢让人知道。请齐将军领手下兵卒换去军服、扮作寻常伙夫充作劳力,只说是将军和我乃是外地来买粮的客商,上几个米粮大户仓中将粮食运到官仓去。咱们也假扮做客商给他们银票子,钱粮两讫。”

    齐将军登时笑逐颜开:“好说好说!我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力气大!”

    贾琮叹道:“饶是如此,我师兄还一万个不乐意呢。说本是光明正大的事,竟偷偷摸摸的。我就说他迂腐,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是?为一方父母官,终究以百姓为要紧。如今百姓都吃不上饭了,还纠结那些作甚?这不?从早上劝到现在,酉时都快到了,眼看老百姓吃了一天的高价米,他才勉强答应。”

    齐将军叹道:“贾先生,怨不得苏大人。他既明知道那些米行有不法之行、竟不能惩处,如今还要他们来帮官府度过难关,便犹如欠了他们一个人情。日后再想秉公执法,难免背上一个‘白眼狼’的骂名。”

    贾琮嗤道:“这哪里是帮忙?分明是讹诈好么。对诈骗犯难道还要同他们讲人情?那没米下锅的百姓人家该同谁讲人情去?”

    齐将军想了想,点头道:“贾先生言之有理。既这么着,我命兵士们这就埋锅造饭,吃饱了换上便服,运粮食去?”

    贾琮拱手道:“拜托了。只是粮食极多,怕是要干一整夜的。还请大家辛苦些。放心,每人补贴五百钱。”

    齐将军大惊:“五……五百钱?我这里有三千人呢!”

    贾琮微笑道:“请大家分工合作,各自依序从不同的粮仓运送粮食到官仓去。一两千的银子我师兄还是出的起的。”他挤挤眼,“将军自然不同。”

    齐将军喜得好悬跳了起来,黝黑脸膛笑若墨菊绽放,连连拱手:“好说好说,苏大人何须客气!只是我的军粮……”

    “先送到官仓,来日烦劳各位兄弟们再辛苦一趟,从官仓运出来。”

    后头的事就好办了。齐将军先命兵士们饱餐晚饭,再告诉大伙儿今儿的差事,末了才说“辛苦一晚上,苏大人每人赏五百钱”。兵士们顿时如饿狼般吼叫起来。饭后略歇息会子,眼看日头下了山,纷纷换下军服、扮作平头百姓。三千人分做三十组,每个百夫长带领一百个手下,拿着一个单子、跟着一个领路的衙役。苏大人已预备好了运粮车。三千人高举火把,推着大车涌向城郊多处粮仓。运粮车上还挂了商号名,齐将军一瞧就乐了。旗上写着:子虚县乌氏米行。

    各路兵士跟着衙役到了各处粮仓,每处都等着两位穿戴家丁衣帽之人。一个腰背挺直、身上一股军人气息,足下也蹬着军靴;另一个斯斯文文像秀才,脚踩黑色双梁鞋,手里拿了块书本见方的薄木板并一支炭笔。二人见着领路的衙役先打招呼,显见是说好了的。三人与百夫长商议了些共计多少米粮、每次运多少、约莫要几趟运完之类的话,兵士们便开始搬运了。沉甸甸的米袋子上了车,想着明儿早上能有五百钱的赏赐,大伙儿浑身都是力气。运了两趟之后,官仓那边的衙役还替他们预备了新鲜米饭开水。贾琮笑盈盈背着胳膊四处巡察,对齐将军道:“仓库以肉眼可见速度在填满,多亏了将军!”齐将军也笑道:“多亏了苏大人的赏钱。”二人齐声大笑。

    天亮前,官仓已堆得满满的都是米袋子,而许多处原本满满的粮仓已空空如也。运粮兵们走后,某处的两位“家丁”打开一间大粮仓,里头没有粮食,乌溜溜撂着一地的人,皆捆了手足堵了嘴。那军人模样的家丁便拔出佩刀,上前挑开各人绳索。众人解脱后,各自活动四肢、自行取下口中的布巾子,瞪大眼睛惶然看着这两位。

    秀才模样的家丁道:“天快亮了,城门马上就开。”乃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来,“此处有我们东家,子虚县乌氏米行东家乌有乌大官人的亲笔书信,是给你们东家的。你们谁去送信?”

    一个老汉站了出来:“我去。”

    秀才家丁便将书信交予他,道:“不用着急,上午送到便可。”

    老汉双目浑浊,问道:“你们东家究竟是什么人。”

    秀才家丁道:“贵东家看了书信自然知道。横竖我们东家最讲道理不过,拿零售的价钱买批发的东西一文不少,你们东家只赚不赔。”老汉唾了一口。那两个家丁齐抱了抱拳,转身撤走了。

    老汉捏着书信出了门,跌跌撞撞跑进一座空荡荡的粮仓,摸了摸地上洒落的零星米粒子,放声大哭:“强盗、强盗啊——”

    一个中年汉子走过来宽慰:“阿爹,不是有书信么?给东家送去。”

    老汉哭道:“我没脸去见东家……”

    另一个汉子道:“方才我听见那两个人说话。那个高的人说,干嘛给他们那么多钱;矮的说,东家说了,虽这趟咱们强买强卖,既是生意人,不能让上家吃亏。”

    中年汉子指着书信道:“该不会这里头是银票子吧。”

    老汉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信,捏紧拳头,半晌道:“我给东家送去。要杀要刮全凭东家!”

    中年汉子道:“咱们的马还在呢,他们只运了粮食走。”

    老汉发着颤将书信藏于怀内,抬目看了看门外已有微光,转身一步步走了出去。

    老汉与其子赶到城门下时,开城门的时辰还未到。却看那儿已等了七八个人了。再细辨认,不少都认得——都是看守管事,其东家在城东设了粮仓。见老汉来了,有人便说:“又来了一个!”

    老汉忙问:“莫非你们也遭了劫匪?”

    一个熟人道:“可不是?大伙儿都是昨晚让什么子虚县乌氏米行劫了。你呢?”

    老汉喊道:“我们也是!”

    另一个道:“劫匪说他们给钱,也不知真假。”议论纷纷。

    说话间又来了两个。老汉见有这么多遭难的,莫名安下心来。不多时,城门大开,众人一拥而入。

    老汉领着儿子急匆匆赶到东家府上拍门,将东家从小妾被窝里喊了出来,哭着诉说昨晚之事。实在他们也不知道多少。只是忽然被人从身后袭击、旋即抓住丢进一间空粮仓。守粮仓的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