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想,最好从下一任皇帝着手。
  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帝后之间有着患难之情,皇后又一连生了三个儿子,都居长,也就是说,即便是朱标有什么问题,接下来能够上位的大概率还是朱标的同母兄弟,这就让他们少了站队的麻烦。尤其,之前朱元璋开国登基的时候,就说了,未来的皇子宗室,除非你想留在中原混吃等死,否则的话,都可以带着自个的臣属和军队出去开拓自个的王国。虽说这个听起来有点不符合圣人的主张,但是呢,谁让朱元璋满口都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既然是普天之下,就不能局限在中原的范畴,就得放眼到整个天下。再说了,往西边还是蒙古人的汗国呢,总不能让蒙古人以后从西边卷土重来吧!
  所以,不管怎么说,未来皇子中,有野心的,大概率都会被派遣出去开拓,留在中原做藩王的,能够保持的亲卫都没多少,自然对皇太子就没了多少威胁。
  这对于他们这些臣子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别的不说,省去了多少站队的麻烦啊!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对朱标寄予厚望,就像是始皇帝当朝的时候,许多臣子对于扶苏寄予厚望一样。不过,扶苏的处境可比朱标差远了,扶苏可没有一个做皇后,还是一个地位非常稳固的皇后的生母。
  只是,朱标表面上表现得尊师重道,谦恭有礼,实际上呢,骨子里头,对于儒家的那一套,其实是充满了怀疑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朱标很早就开始在舒云的引导下接触一些实事,儒家的理论在这种事情上头,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这一点,一直到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心学,才算是让儒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开始成为一个可以务实的学问。
  只不过王阳明死后不久,心学慢慢也就式微,后来更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派,兴起的东林党实质上已经是南方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个个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出来,就知道互相攻讦了!
  当然,朱标倒是没有因此对自个的几个老师有什么轻视的意思,朱元璋给朱标选的几个先生品行操守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朱标就算是心里头有什么异议,一般也不会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这些老先生一个个年纪也不小了,朱标这个如今切开来完全是芝麻馅的家伙可不想将先生气出毛病来。
  朱标从来不觉得,道德这玩意能约束什么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想要引导别人的想法和作为,最好的办法是利益。这也是舒云教导他的道理。法律这种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是在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法律其实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甚至有句话叫做,能够最快致富的手段都在《刑法》里!《资本论》更是将利益讲解得淋漓尽致,只要利益足够大,人类连绞死自己的绞索都敢卖给敌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并非所有人的利益指的都是金钱,实际上,名望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得找到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知道如何用他们,如何对待他们!
  这样的朱标无疑很符合朱元璋的期待,虽说目前很多看法还非常稚嫩,做事也显得有些幼稚,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而一个人的三观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的朱标要不是死得早,估计也是被废的命,他到了后期,已经无法满足朱元璋的期待了,只怕如果是朱标继位,朱元璋的许多主张都要被推翻。至于朱允炆,其实比起朱标来说,只能说更虚伪一点,没错,是比较虚伪的那种仁慈,而不是真正的宽仁。
  如今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就不用担心自个不在了,自个纯良的儿子被下面那些老狐狸坑了,所以,他自然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不用太着急,他们夫妻这一代做不完的事情,可以等到下一代,让朱标他们来完成。
  舒云听了,不由露出一个笑来,她笑道:“我只是想着,我如今做得多一点,将来他们就能更加容易一些,也能走得更远一点!”
  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秀秀你实在是想得太远了,咱们把难题都给他们解决了,回头他们一个个不思进取,不是更麻烦!所以啊,许多事情,该让他们自个做的,还得让他们自个做!我这个做老子的,帮他们将江山都打下来了,你这个做娘的,也将库房塞得满满的,就这样了,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朱元璋言语间颇有些调笑的意思,舒云也听得好笑,说道:“国瑞你说得有道理,回头啊,我就带着他们跟着学,等到他们能独当一面了,我也就能撒手了!”谁也不是工作狂啊,舒云当初也没想到自个如今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上辈子她可是对什么九九六是福报之类的言语嗤之以鼻的,大概就是因为到底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个做老板的区别了!
  朱元璋也是干脆地说道:“那敢情好,等回头标儿能接手这个担子了,咱们也老了,也该好好享受一下了!”


第40章 马皇后
  说是享受,实际上朱元璋最享受的大概还是工作!所以,之前那话舒云也只能当做是说说而已!
  开过年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迁都之事。之前北元那边又是接连战败,已经是大伤元气,不得不退出关外,虽说名义上依旧奉至正皇帝为主,实际上私底下已经是争得不可开交。
  原本王保保算是最强大的一支军阀,但是之前至正皇帝喊着要收复大都,硬逼着王保保与明军作战,虽说互有胜负,但是,败了两场,就差不多将之前攒下来的底子给折腾得快没了。以至于如今北元那边,原本一些已经失势的贵族也开始跃跃欲试起来。至正皇帝自个手里头也没人,如今根本控制不住局势,想要振作,也只能徒呼奈何!几经打击之下,已经是病得起不来了!
  朱元璋对于未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如今北元那边,唯一还有点战斗力的就是王保保,其他人在朱元璋看来,简直是土鸡瓦狗一般。朱元璋很想要招降王保保,可惜的是,这位虽说曾经拥立过至正皇帝家的太子,但是,他是真的对元廷忠心耿耿。
  朱元璋其实并不忌讳招降蒙古人,或者说是汉化的蒙古人,只不过,大多数蒙古人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的汉化并非文化上头的汉化,而是沉迷于享乐,失去了原本的武勇进取之心,这样的蒙古人,朱元璋也是看不上的。
  朱元璋想要招降蒙古人,其实是为了利用这些人控制草原,历朝历代,草原上的胡族简直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茬一茬地往外冒。即便是原本的胡人政权进入中原之后,也要面临草原上新崛起的胡族的威胁。就像是南北朝时代,北朝面临的就是柔然、突厥的威胁。
  到了元廷的时候,为了弱化草原上的威胁,元廷对草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削弱政策,结果如今返回草原之后就很抓瞎了,严重的荒漠化让这些原本就有些退化了的游牧民族不得不打成一团,占据更多的地盘,才能养活自个的部族。
  在朱元璋的估算中,如果能够用好那些蒙古降臣,那么,十年之内,他就能够荡平草原。
  可惜的是,暂时来说,蒙古人里头愿意投降的,多半是废物点心,而蒙古人中的精英,却是几乎没有愿意投降的。元廷统治中原百年时间,积累下来的仇恨实在是太多了,中间隔了累累血债,如果蒙古人如同当年的鲜卑人一般,顺利通过联姻通婚之类的手段,将蒙古人的血脉融合进汉人的血脉中也就算了,但是很显然,蒙古人并没有这个打算,他们一直想着的就是杀光汉人大族,让普通的汉人永远沦为蒙古人的奴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着汉人这么快就忘记之前的仇恨,对他们这些蒙古人网开一面,简直是痴心妄想,如果说百年之后,还可以考虑,现在嘛,无非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场。
  王保保实际上算是蒙古人中少有的亲汉派,甚至就在十年前,他还是北方汉人地主的支持对象,因为作为地主阶层,本能就对农民起义充满了警惕心,所以他们对于席卷江南的红巾军没有半点好感,恨不得亲自下场镇压。
  只不过,谁也不知道,元廷完蛋得这么快,才几年的时间,就已经积重难返,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北方那些地主也只能赶紧止损了,要不然,就要迎来清算。王保保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光是凭借着草原上的资源,王保保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虽说没有蒙古贵族的配合,但是北伐的事情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徐达在王保保那里吃了个大败仗,要不是大明如今底子厚,还真是有些撑不起。
  徐达也是人精,他如今已经是封无可封,顺势请罪,干脆就退居二线了,朱元璋也没有治罪,还很是赏赐了一番,然后就另外派人继续北伐。
  北伐的事情,舒云插不上手,就算是想要动用什么经济手段,现在也还没有到时候,起码要先等到蒙古人死心才行。
  如今舒云正琢磨着植树造林的事情,没办法,现在的京城就已经风沙很大了,元廷当年为了制约草原,放任草原荒漠化,没有植被的覆盖,沙尘暴这种事情就难以避免了,舒云上辈子几乎没怎么在北方生活过,这辈子也一直生活在南方,搬过来之后难免有些不适应这样的气候。
  因此,虽说皇宫的选址和图纸已经初步出来了,但是舒云琢磨着,现在还是先别急着施工,先将防风林搞起来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只是,她才跟朱元璋一提,朱元璋就是摇了摇头,表示这事不能着急,维持现状,着急的是蒙古人,他们草场荒芜,能够养活的人就比较少,回头内乱只怕也是停不下来的,等回头蒙古那边也学会了固定风沙水土的手段,想要解决他们,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个时代,跟朱元璋说什么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什么的,完全是对牛弹琴,舒云虽说有些挫败,不过最终还是认了。好在朱元璋对这事也算是上了心,他原本打算在长安建都的,就是因为那里风沙太大,河流也开始干涸,土地渐渐荒芜,这才放弃了这个打算,如今听舒云说土地荒漠化是因为滥砍滥伐,水土不能固定,黄河之所以千年来不复从前的清澈,反而常有泛滥改道之事,也是因为水土大面积流失的缘故。
  朱元璋在问过了钦天监之后,觉得这事似乎挺靠谱,因此已经打算回头在河套地区植树造林,等到回头消灭了北元,直接就用那些俘虏去种树,最好直接种到漠北去。
  不过暂时来说,这事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现在的大明除了还需要维持几支军队用于北伐之外,其实更多的精力需要用在恢复生产上头。不真的到北方来,不知道这会儿北方情况已经这么严重了,民生凋敝。既然朱元璋如今不打算搞什么军户了,干脆一咬牙,直接将这些被荒废的地方作为永业田赏赐给功臣,另外就是根据战功赐给各级的军士,这些退伍的军士很多也不知道自个家乡在什么地方,这些军士直接被打散开来,分到各个地方充当里长保长,同时分到的还有大量的土地还有农具。蒙古人败退几次,丢下了不少牛羊,牛都被穿了鼻环,送到各地官府充当耕牛,供百姓租用。
  这样的工作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得一直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然后通过各类优惠政策的导向,引导一些百姓移民。
  朱元璋如今就在为了移民的事情头疼,这年头可不比几百年后,人口流动非常大,绝大多数人安土重迁,除非实在是没法活了,否则的话,几乎是不会背井离乡的。尤其,即便是如今那些人口相对还比较稠密的地方,其实人均耕地还是可以的,大家都还没落得需要移民的程度呢!尤其,人口相对稠密的南方,因为如今工商业愈发发达起来,就算没有多少土地都能过的比较滋润了,谁会闲着没事拖家带口,千里迢迢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定居呢?
  朱元璋就算是想要清算那些支持蒙元的北地地主豪强,也没法让他们去移民,因为他们本地人口本来就已经比较稀疏了,无非就是没收他们的田产,强行释放他们的奴婢充当良民而已。
  事实上,就算是这等战乱时候,依旧有豪族隐匿了不少人口,有的豪族因为黑历史的缘故,如果不想被清算,就得老老实实将这些隐匿的人口交出来,而有的呢,从龙比较早,或者说,之前也是为了朝廷出过不少力的,这就比较难办,甭管人家是不是投机,人家站对立场了,你就得认!要是翻脸不认人,难免会有人有些想法。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那就是先好声好气跟你说,你要是还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那么,直接就上刀子,看看你的脖子是不是比刀还快!
  舒云呢却是觉得,完全可以给他们另外一条路,就像是之前超额纳妾收税一样,各个等级的人家,也不能无限制地拥有家奴吧!所以,也要按照这些家庭的人数还有他们的地位规定可以拥有奴仆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额,就要按照人数征税!至于隐户什么的,也行,你除非能一辈子将人藏好了,否则的话,被查出来,这些没有户籍,没有卖身契的,那就是野人,直接可以充作官奴,去服苦役。另外就是,藏匿这些人口的,也得处以巨额罚金,情况严重的,同样需要服役赎罪,另外还得降低他们能够拥有奴仆的数量。当然,你要是实在是缺少人照顾,偏偏名额不足,那么就只能签订雇佣契约了,这种不是家奴,依旧还属于平民,所以,许多事情就有很多限制了!别的不说,一般的家族,对于下面的奴婢,虽说明面上不能喊打喊杀的,但是打上一顿,或者是提脚卖到矿上,卖到一些不干净的地方去,可是完全不违背律法的。就算是将人打死了,只要事出有因,赔一笔钱也就行了!甚至民不举官不究,没人报官的话,连罚金都没必要。
  在舒云看来,就没有什么不能靠着经济调节解决不了的手段,当然前提是后期监察要到位,舒云琢磨着,这个税务征收的事情,最好还是要独立出来,要不然的话,现在这么多税种,还如同以前那样征收,只怕又有许多被人操纵的空间了!


第41章 马皇后
  新的征税条例一出,顿时下面又是物议纷纷,朱元璋手段一向严酷,给了个时限,时限之内,要是不及时释放隐户和奴婢,那么等到查出来,就按欺君论处。当然,如果合作的话,官府也会出赎买的费用,同样以退税的形式操作。
  大家一点也不想挑战朱元璋那里欺君会是什么下场,何况,朱元璋的圣旨也写得非常冠冕堂皇,蓄奴这种事情,总归是违背了圣人教诲的,圣人都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子贡当年还要帮着国家赎买奴隶呢,何况到了如今,家奴下人也是人啊!皇宫里头皇帝皇后,辣么多妃嫔,还有皇子皇女加起来才用了多少下人,尤其,按照舒云新制定的宫规,宫女年满二十五也是要出宫嫁人的,宫里还会准备一份嫁妆。至于太监,之前也说了,宫里头用的太监要么就是元廷留下来的,要么就是对外作战的俘虏,所以,帝王家尚且不肯随意使唤自家子民,你一个普通人家,就仗着有几个臭钱,也敢使唤那么多下人?
  这么一宣传,那就是典型的政治正确了,皇家尚且如此,下面人何德何能,要让同为汉家子民的人世世代代为奴为婢呢?
  这些豪族加起来释放出来的奴婢还是不少的,为了防止朱元璋借题发挥,他们甚至多释放了不少,免得回头被抓了典型,这些奴婢被释放出来之后,自然是直接在官府登记,这些豪族也是故意恶心人,释放出来的奴婢许多都是老弱妇孺,壮劳力很少,但是,既然他们照做了,朱元璋虽说恼火,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只是他一向记仇,这些上了他小本本的,之后会是什么下场就可想而知了。不管怎么说,这些老弱只能就地安置了,强行让他们移民,这是要死人的!但是年轻一些的,如果愿意移民的,那么就可以免掉官府赎买的费用,否则的话,就得在五年之内还清这一笔钱。
  因此,那些年轻的被释放出来的奴婢,反而更情愿移民,一方面移民有着各种优惠,另一方面呢,留在当地,总有人会提醒他们曾经为奴为婢的过往,当年岳飞就因为给人做过佃户,之后都已经是有名的将领了,遇到原本的主家,还得行礼。所以,留在本地,与知根知底的人凑在一块,真未必是什么好事。
  “这些混账,钻空子的本事倒是挺多的!”朱元璋看着下面递过来的报告,几乎是咬牙切齿。
  舒云给朱元璋倒了一杯茶,笑道:“如今能有这般境况,已经是不错了,何况,他们留下了那么多家仆,这些也是要成婚生子的……”
  舒云话说到这里,朱元璋立马就明白了,没错,再过几年,说不定他们奴仆的数量就又要超额了!到时候,非叫他们知道厉害不可!
  “征税的事情,的确不能继续交给户部了!”如今税种越来越多,户部掌握的税收也越来越多,在六部之中,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如今俨然已经有了失衡的趋势。
  朱元璋在六部之上设立了丞相一职,如今的丞相就是李善长,李善长能力是有的,就是这个为人嘛,有些贪婪,总觉得自个非常聪明,是个整天向着虎嘴上拔毛的家伙。
  朱元璋原本就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性子,李善长还屡次挑战他的底线,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根本就是不想再容忍下去了,所以,他需要想办法削去丞相的权威。
  这会儿朱元璋在这边说起来的时候,就看到朱标若有所思地眨了眨眼镜,朱元璋顿时笑道:“标儿有什么想法?”
  朱标乖乖地说道:“儿子就是觉得,如今只有一个丞相,所以李丞相大权在握,行事刚愎一些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儿子之前读史书,虽说唐宋的时候,也有丞相一职,但是那时候三省和政事堂之中,行使丞相之职的也是不少,自然会互相掣肘,不会行事一致!”
  朱元璋以前也没做过皇帝,最重要的是,他起家实在是比较快,手底下资历能力堪当大任的文臣是真的不多,所以,暂时能够担当丞相职位的,还真的只有李善长,至于什么胡惟庸,现在还没来得及出头呢!所以,李善长能够有如今这个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他功劳高的都是武将,文臣里头功劳都比他差得远!
  朱元璋如今也有点头疼,淮西勋贵如今势大,就算是提拔新人,也跟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朱元璋又信不过那些文人,所以,刚刚开国,朱元璋居然就面临人才断层的尴尬了。
  对此,舒云也没什么办法,她也不知道有什么人才好不好,胡乱出主意可就不行了!但是朱元璋很快就发了狠,我没法弄一堆丞相出来,我就不能用别的办法吗?
  朱元璋绝对是个狠人,很快,朝堂上又开始改组了。
  质量不足,就用数量来补,原本朱元璋比较忌惮让武将插手朝政,但是如今,他干脆给一帮子开国功臣都安排了差不多的职位,连同他们的亲戚也提拔了起来,当然,大多数也就是普通的官职。
  但是,就算是普通的官职,也得看是什么人来做!要是那等无根无底的,做这些官职,自然也只有给上头做应声虫的份,可现在呢,做这些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都能跟那些什么国公啊,侯爷,伯爷什么的扯上关系,不是亲近的族亲,就是儿女亲家。
  这么多官员,别说不都是淮西勋贵了,就算都是,大家也不能说都是一个立场的。不说徐达这样的人精,像是汤和,这位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朱元璋还是个十夫长的时候,这位就已经是千夫长了,但是还是将自个当做是小弟,跟着朱元璋混。这位呢,屁股一向坐得非常稳当,朱元璋想做什么,他就坚定不移地跟着,他跟其他人私交不错,其他人求上门来,他也不介意帮忙,但是,如果朱元璋有什么命令下来,他连自个儿子都照样翻脸不误。
  同一个派系的都各怀心思,何况,大家还各有立场,所以,朝堂上官员多了之后,李善长就算是想要因势利导,操控朝政也不可能了!他这个丞相的权力大为缩水不说,人事权也差不多丢掉了。官场上头,很多官职,那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以前的时候,坑空在那里,李善长自然可以拿来许愿,收买人心。结果朱元璋釜底抽薪,直接将他能够做主的那些萝卜坑给填上了,其他的与他平齐,或者说只比他位置稍微低一点的位置上,也都有了人。那些固然不一定会盯着丞相这个位置,但是,他们往那里一坐,对于李善长来说,就是个威慑。
  李善长见到如今这副境况,也只能暂时蛰伏起来,他要是这会儿还想要扑腾,那就真的是考验朱元璋是不是顾念当年的情谊了!
  接着呢,就是开科举。虽说朱元璋对于儒家兴趣不大,但是不得不说,想要挑出一批官员出来,还是科举要比较快一点。
  科举这玩意,真正变得规范化就是从明朝开始的,像是宋朝的时候,科举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皇帝想得起来的时候,就开一科,想不起来的时候,大家就得等着。至于到了元朝的时候,就更别提了,科举一直是断断续续的,大多数时候压根没这回事。元廷对于汉人中的儒生也没什么兴趣,甚至直接将儒生打入了下九流里头,这也就是后来所谓臭老九的由来。像是刘基那样的,科举名次不坏,名声也不错,又颇有实干的,放到宋朝,只要不站错队,很快就能进入中枢了,结果在元朝的时候,折腾几次,都还是不入流的小官。
  朱元璋呢,对于科举,还是比较重视的,他很快规范了科举的制度,从童生试开始,一直到殿试,每一次考试是什么时间,频次如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后又延续了宋朝的科举制度,以防科举舞弊。另外就是,在殿试之后,加入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实习培训。
  说白了,会读书的人未必会做事,别看科举都会考策论,一个个策论写得花团锦簇,实际上呢,大多数人说的都是些空话套话,真要是落实到行动上,一个个都得抓瞎,很多进士没个靠谱的幕僚,甚至连官都不会做。
  所以,入职培训和先期实习是不能省的,然后呢,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职位分配,做事能力强的,就算是考试名次差一点,也能分到一个相对不错的职位,要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烂泥糊不上墙的那种,也就只能慢慢候补学习了!
  朱元璋制定这个制度的时候,舒云跟着出了不少主意,像是这种培训实习的事情,就是舒云提议的。另外舒云就是提出,不要将官和吏明确区分开来。目前来说,大明几层的小吏,从里长,保长到衙门里头的衙差,大多数都是退伍的军士,那些需要一定文化知识的,这些军士自然是不能胜任的,这等刀笔吏,原本都是世袭的,这也是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县令。以前的时候,各层小吏一般都是代代承袭,官员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得通过这些小吏,甚至是县尉,主簿这个层次的小官,都是当地的大族出身,他们若是有心,轻轻松松就能将顶头上司给架空了。当然,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这么做,这是犯忌讳的事情。
  而舒云觉得,基层的小吏的确还是可以从退伍军士里头挑,但是,除此之外,也要给这些小吏一个晋升的渠道。也就是说,这些小吏若是有足够的才干,也可以晋升为官,这对于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来说,也是一个警醒,别以为皇帝只有你们可以用,能用的人多着呢!
  朱元璋自然不会迷信只有科举才能出人才,人才这种东西,其实都是磨练出来的,自古以来,那些什么大儒文豪,真让他们去做事,又有几个做得来呢?所以,他用人只看能不能干,够不够忠心,至于是什么来路,从什么途径晋身,他压根不用去管。
  朱元璋能顺利将这些政策推行开来主要还是因为天下初定,何况在这之前,许多事情本来也没什么成规,那些官员想要反对,总不能拿前朝的例子来打比方,何况,前朝又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呢?
  朱元璋刻薄的时候,那是真的能气得人吐血,有人在那里说什么两宋的时候与士大夫共天下什么的,结果朱元璋接口来了一句,两宋那般对士大夫,结果到头来,也就养了个文天祥出来,至于陆秀夫那种,愿意带着少主殉国的,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大多数受了大宋朝廷的恩惠,回头不照样给辽国,给西夏,给金人,给蒙古人效力吗?
  朱元璋这话一说,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这简直是指着他们这些文臣的鼻子骂,你们就是一帮墙头草,压根靠不住,还有什么脸面要跟你们共治天下呢?
  加上一帮子武将原本就对文臣没多少好感,这些武将都是草根出身的,当年也是被这些文人鄙薄的阶层。何况,到了他们这个份上,对于过去的许多事情也有自个的看法。真要是让这些文臣恢复了宋朝时候的制度,那他们这些武将哪来的好日子过!须知宋朝的时候,如狄青这样有平叛近乎灭国之功的名将,在面对文臣的时候,也是要低头认怂的!问题是,凭什么呢!
  他们这些勋贵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说是日后要与国同休了,但是文臣的德性呢,改朝换代,无非就是换个主子而已,所以,他们凭什么想要站在自个头上!
  所以到了后来,都不用朱元璋开口,一帮子勋贵就骂骂咧咧的,将文臣损得掩面而走。
  转过头来,这些文臣也只能指望下一个皇帝了!须知朱元璋也快四十的人了,又是马背上的皇帝,按照常理的话,再做个十来年的皇帝就算是不错了,所以,如果下一任的皇帝倾向于他们,那么最后的赢家还是他们。
  这也是儒家的长处,儒家向来有耐心!从汉朝那会儿就是这样,硬是将原本是显学的黄老之学后来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宗教,至于法家,也被融入到了儒家之中,儒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优势,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等到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儒家那时候也就是弟中弟,前头还有佛门和道门挡着呢!但是呢,儒家那时候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怪物,那就是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掌握了知识传承,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可以说,不管是最基础的温饱,还是更上层的话语权,都被他们垄断了!
  哪怕后来科举制度变得慢慢成熟起来,又摊上一个杀伐果断,毫不讲理的女皇,将世家门阀杀得七零八落,但是儒家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学习儒学才能做官,才能达成自个的志向,所以,儒学到了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