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地做了一个计划书,然后就下令田庄上头按照他们的计划书来做。
  舒云之前的时候就吩咐过了,田庄上的事情都由两个孩子做主,如果影响了田庄里头的运营,那么,田庄上管事还有佃户的损失,舒云都可以帮忙补足。
  既然有了舒云的许可,下面的管事在提供了基本的情况之后,发现两个小主子都在兴头上,不肯听劝的时候,就罢了心思,任由他们折腾了。
  无论是朱标还是朱樉,是真的都没有吃过什么苦,别以为何不食肉糜这话有什么问题,这个就跟城里人去了乡下,看着麦苗叫韭菜没什么区别,他们是真的没接触过这些东西。怀上朱标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打下滁州了,两个孩子懂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是应天之主了。
  他们从小到大,是真的不懂什么民间疾苦,朱标就算是跟着朱元璋打过仗,实际上也就是看个热闹,之前他那个年纪,口齿清晰就已经是发育比较好了!
  所以,他们搞出来的计划,虽说也有亮点,但是大半都不靠谱。投入成本高,就算是能回本,周期也比较长,朱标想要农庄里头多养牛羊,问题是,牛羊吃什么呢?食物不足,牛羊育肥也是个难题。像是舒云虽说建议民间搞立体养殖,但也是指家庭小规模养殖,可以喂一些青储饲料,至于剩饭剩菜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这年头人还不够吃呢!最重要的是,牛羊饲养数量多了,照顾不好,或者是遇上气候不好,还会有疫病。
  像是朱标那边,就有一批羊不知道得了什么疫病,原本庄子上的人还想着直接杀了吃羊肉,被管事知道了,担心出事,偷偷汇报了舒云之后,舒云直接下令用石灰水深埋,疫病这种东西,从来是不能小看的,谁知道会不会感染人类呢?真要是闹出了瘟疫,那才是要完蛋!
  至于朱樉那边,他是想着种水果更赚钱,因此叫人改种果苗,问题是,这玩意要看水土,应天这个地方,雨水太多,昼夜温差也不够大,长出来的水果是不会太好吃的,最重要的是,这玩意时间周期更长,就算是扦插葡萄,也不能第一年就挂果,何况,这年头几乎没有人会大规模培育果树,光是购买那些果苗,朱樉就花了不知道多少钱,最终几乎是啥也没收获。
  好在两人还算是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粮食也没忘记种,最后发现损失惨重之后,也只好认了,又表示,这事是自个的锅,所以庄子上就不要再交什么租了,收获的粮食全部自个分了就行。但是这前期的投入,却是兄弟两个自个搭进去的,如今,两人都变成穷光蛋了!
  这会儿听到舒云问起来,一个个神情都有些沮丧,舒云听他们垂头丧气地将事情说完,然后问道:“那需要娘将田庄收回来吗?娘可以帮你们补足一定的损失!”
  朱标摇了摇头,说道:“不,娘,我还想试试看!”
  朱樉犹豫了一下,也是咬牙说道:“没错,我就不相信,这事干不成了!”
  舒云听得一笑:“行,你们不怕亏本,那就继续做吧!这两个田庄就算是你们的私产了,可别让娘知道,你们什么时候没钱,直接卖了!”
  “什么卖了啊?”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


第37章 马皇后
  朱元璋回来了,他这次回来自然也是有事。他之前去了一趟长安,原本打算迁都长安的,结果一看,心都凉了!
  长安如今这个情况,其实是比较糟糕的,风沙很大,人口也不够多,几经战乱之后,长安城如今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万国朝贡的长安城了。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土地不够肥沃,朱元璋是凤阳人,他从小就受够了家乡人年年逃荒的事情,如今一看,长安附近居然也差不多,这种地方,哪里养得活多少人口呢?
  朱元璋不得不打消了迁都长安的主意,大都被攻占之后,又有人建议他迁都大都,不过朱元璋心里头也有些想法,大都几代都是胡人的都城,这让朱元璋觉得有些不舒服,他琢磨了一番之后,决定回来跟舒云商议一下。
  舒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说道:“当然是大都啦!”舒云那个时代,都已经习惯了京城就在北边了好不好!说实话,应天作为都城虽说也可以,但是,这里太过繁华富庶了,时间长了,也会消磨志气。
  当然,其实北方也有北方的坏处,比如说气候不够好,那边还容易地震,也有沙尘暴什么的,不过,那些是可以改变的,舒云觉得,趁着现在,完全可以慢慢恢复植被和绿化,现在沙漠化没有那么严重,自己有生之年还是可以实现青山绿水的。
  朱元璋顿时一愣:“我以为,你会喜欢南方!”
  舒云摇了摇头,说道:“我看史书,定都应天的朝代虽说不少,但是却总是偏安一隅,就算一开始有北伐之心,慢慢也被消磨。草原上,从狄戎到如今的蒙古,一胡灭,又有新胡生,应天这边终究太远了,若是胡人有什么异动,都不能及时反应!最重要的是,江南百姓之前之所以一心北伐,是因为有切肤之痛,可是,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呢?”
  朱元璋听着,也是默然了!舒云喜欢给朱标讲史书,朱元璋史书也看得很多,偏安一隅的朝廷很多,但是,真正北伐成功的,果然一个也没有。
  三国的时候,最有可能统一三国的就是魏国,蜀国北伐不光没成功,还几乎耗尽了国力,东吴那会儿干脆认命了。东晋喊着北伐了那么多年,最后一直到灭国,都没什么动静,刘裕北伐也是半途而废,南北朝那会儿,南朝即便是国力强盛的时候,北伐也没成功过,杨广放弃了关中,退居江都之后也亡国了,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就更别提了,南边的几个小国家,最晚亡国的也就是南唐了!等到南宋更别提了,一提就让人窝火。
  这么一想,朱元璋也是悚然一惊,没错了,南人虽说不能说是荏弱,但是日子过得太滋润,他们在自身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真的没多少勇武之心的。
  “秀秀说得是,果然应天这里,不适合做京城!”朱元璋想想,又觉得江南这边这么有钱,放弃这边,那些奸诈的商人会不会搞事啊,不过想想朱元璋又觉得自个多心了,怕什么,谁敢搞事,就让他们试试自个的刀够不够锋利!
  朱元璋想想还是有些不甘心,不过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大都虽说是鞑子的都城,但是从辽人开始,就几代经营,那边皇宫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不像是应天这边,回头还得大兴土木。
  不过,朱元璋还是琢磨着,回头还得找刘基问一下,刘基对于风水堪舆什么的颇为擅长,得问问他,到底将帝都定在什么地方比较好。
  风水这种事情,要说科学,也挺科学的,无非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至于说什么王气,龙气这种事情,舒云还真是搞不清楚。只是,国运这种事情,舒云觉得其实还是与国力有关,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国运自然不会差,要是民不聊生,那么,再好的风水又有什么用呢!
  之前朱元璋一时兴起,想要建都凤阳,就是被刘基劝阻的,凤阳这种地方,压根就没有建都的条件啊,地方小,穷,人口数量也不多,这种地方做国都,立马就将大明的档次拉低了。
  刘基是元朝的进士,当过好几次官,这对他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个污点,朱元璋称帝之后,刘基也就是被封了一个诚意伯,当然,其实这已经算是不错了,因为刘基没有真正的战功,他之前就是个谋士,要不是几次谋略都颇为中肯有效,这个伯位也是下不来的。
  实际上,因为舒云的存在,真正受到影响的反而是李善长,李善长原本在朱元璋那里的定位就是萧何一样的人物,原本朱元璋对外征战,梳理内政什么的,大多都依赖于李善长,这也导致了李善长编织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各种亲戚,同乡什么的,都被李善长安插到了不同的位置上,这才是后来他的取死之道。
  问题是,比起李善长来,舒云上辈子虽说不是搞实业的,却是搞金融投资的,加上后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带来的见识,她挣钱搞内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长强多了。所以李善长这辈子虽说也捞了个国公的位置,但是这个分量就差太多了。
  刘基说是儒家出身,实际上,他的观念比较倾向于法家,他当初在元廷做官的时候,见识的糟心事实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员,便是那些汉人官员也差不多一路货色,所以,刘基对什么道德修养压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称王呢,他就建议朱元璋建立法制,严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对于刘基的建议还是非常赞同的,朱元璋自个也打心眼里不相信当官的会有几个有什么操守,一个个就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所以,刘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还是监察御史。
  这位也算是个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种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实颇为擅长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有些想法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时候嘛,大家都是老兄弟,咱们可以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现在呢,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需要渐渐让那些老伙计退居二线,提拔新的人才上去了!
  这倒不是过河拆桥,却是为了给君臣双方一个退路,说白了,历朝历代,功高盖主的,有几个有好下场了,天下安定了,功臣们也该功成身退,给别人一点发挥的空间,免得回头指手画脚次数多了,皇帝就不乐意了!
  尤其,朱元璋可用的人多了,他如今也看得出来,当年那些老兄弟里头,哪些人的确是忠心耿耿,哪些人一直有着私心。朱元璋原本就有些多疑,尤其还出了个朱文正的事情,自个亲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况是其他人呢?所以,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给这些自以为有着从龙开国之功的功臣们讨个笼头了!而刘基的建议,却是正好合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做了打算之后,干脆叫来了刘基,开始询问刘基关于建都的事情:“刘爱卿,如今大都已下,燕云十六州也已经光复,中原重新落入我汉家之手,只待剿灭残元,即可重定我汉家不易之基,爱卿以为如何?”
  刘基赶紧吹捧道:“陛下提三尺剑,区区十一年,就得以驱逐鞑虏,恢复汉家天下,实乃天命所归!”这话倒也不错,朱元璋从一个快要饿死的和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简直是个奇迹。可以说,历朝历代,得国之正,就没有超过朱元璋的,这里头真的充满了一些巧合与天命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掀起大案,却并没有真的造成朝堂上多少震荡的缘故,一方面他的确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崛起,让人真的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朱元璋对此非常得意,他也觉得自个挺牛叉的,不过,他还记得自个找刘基来的正事,干脆说道:“刘爱卿精于风水堪舆之术,又精于术算历法,大明如今刚刚开国,这建都之事,朕一时间却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说着,朱元璋命人拿来舆图,上面圈定了几个地方,应天,长安,洛阳,开封,还有大都。
  刘基一开始的时候,还担心朱元璋又突发奇想,还想要让凤阳做都城呢,老实说,那里做皇陵都嫌风水差,更别说做都城了!这会儿看到舆图上头圈定的地方,刘基顿时松了口气。
  舆图上的地方,都是之前各个朝代曾经建都之地,刘基也是考过进士,还曾经四处游历过的人,去过的地方不少,这会儿微微沉吟一番,终于说道:“臣以为,还是洛阳与大都更为妥当!”
  洛阳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是中原腹地,依山傍水,经济繁华不说,周围几重关隘,要是有外敌入侵,便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当年赵光义说什么江山在德不在险,阻止赵匡胤迁都洛阳,结果到头来,赵光义的子孙倒是一直留在开封这个四面平原,还老是被汴水倒灌的地方,却是直面金人骑兵,落了个惨淡下场。要是在洛阳建都,就算皇帝比较废物,好歹凭借着地利,也能多支撑几年。
  至于大都,刘基反而有些不看好,同样是那句话,建都大都的,都是胡人政权,虽说在刘基看来,那里的确也有龙气,但是,刘基总觉得心里头有些看不过去。当然,嘴上刘基还是将大都的优势说了一番,并没有故意贬损。要知道,比起汉人来说,胡人其实更相信天意,做什么事情都要占卜,都要请神,大都能够被几个胡人朝廷看重,自然也有其优势所在。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话,他挥了挥手,让刘基退下,自个低头沉吟起来。


第38章 马皇后
  三日之后,大朝会上,朱元璋直接宣布,迁都大都,将大都命名为北JING,应天为南JING,而凤阳为中都,为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寝。
  迁都这种事情,显然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之前的时候,朱元璋已经透出了口风,说是准备定都应天了,因此,不少人已经打定了主意,趁着这个机会捞上一笔。
  要知道,当初徐达攻占了大都,他手底下的人可是捞了不少,但是其他人可没遇到这种好事,北方那边连年军阀战乱,不少蒙古贵族早就偷偷溜走了,别说留下多少次财富了,不弄个满地鸡毛就不错了!
  之所以大家都没想到朱元璋会迁都大都,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北方人口数量比南方不知道下降了多少,有的地方,那真是走出去百里,都看不到什么人烟,朱元璋原本还打算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就直接强制移民呢!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应天本来作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骗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对,都没什么理由。何况,朱元璋还将应天这边当做了南都呢!这其实也算得上是惯例了,汉唐的时候,长安和LUO阳就是东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封是东JING,洛阳就是西京了,至于辽国,金国,还有后来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几个的,什么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因此,到最后,大家也只能认了,以朱元璋的抠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边之后,虽说可能会重建皇宫,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想要从中弄点什么好处,可就不容易了!
  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北元还在那里虎视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据说如今算是又开始振作起来了,还琢磨着夺回大都呢,总不能这个时候文武百官一块迁过去,直面北元的兵锋吧,所以,总要等到那边战事有了结果,起码得让北元那边死了入关的心才行。
  很多时候,行政强制命令根本比不过利益诱惑,现在要是强行让人迁移到北方,那么,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个只会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间要闹出什么名堂来,而现在呢,朝廷已经明确表示,要迁都大都,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什么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开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头就充满了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先行动了起来,以朱元璋的小气,虽说到时候肯定会根据爵位赐下宅邸,但是这个大小占地面积可得不到什么保证,尤其现在大都那边建都的图纸还没有下来,所以,赐下来的宅邸在什么地方也不能保证,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自个扩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积一批砖木石料肯定是不亏的,另外就是,土地这类的不动产。田产留在南边,虽说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边守着,回头租子直接折成银钱送过去就行,可是总不能家里吃的粮食蔬果肉类全靠采买吧,一大家子那么多人,这花销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购置产业是必须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个会跟着迁过去的文武官员,一个个立马派人带着钱财,要么快马加鞭,要么乘船通过运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还没有完全传开,赶紧购置占据房产田产,回头等那边反应过来了,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实比起官员来说,商人嗅觉要更加敏锐一些,只不过比起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观望风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后,就有许多商人直接组织商队往北边去了。
  朱元璋这边却是乐见其成,大都那边他已经去过了,当初蒙古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了,这里头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产田产,朱元璋自然不会将这些捂在自个手里,这些本来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来赏赐,一部分拿出来出售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刘基,又带了一批人过去勘察地形,准备绘制图纸,重新建造皇宫。元廷的皇宫一点也不符合中原的审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宫,也就只能暂时住着,之后当做别宫罢了。
  至于建造皇宫的问题,舒云表示,干脆还是对外招标好了。
  有的时候,劝说朱元璋其实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舒云直接表示,天下战乱多年,百姓需要修生养息,再专门征召徭役,难免会给百姓造成负担,而直接对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简单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钱,在招标的时候就得说清楚给那些工匠的基础待遇,如果出现伤亡,必须抚恤,伤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责任,说白了,责任下放,就将朝廷从雇佣的一方,变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问题,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这事是亏不了的,包给这些商人,其实要比朝廷自个做省钱,起码这里头少了许多漂没还有那些官吏做手脚的空间,而对这些商人来说,能够承担建造皇宫,为皇宫提供材料的任务,这就是个活招牌,就算是赔钱也得继续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专门的匠户,但是,这种事情,看着没问题,似乎是代代都是铁饭碗了,却杜绝了阶级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后代一辈子都是工匠,当兵的后代一辈子都得当兵,这其实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后期糜烂,很多就跟这些规矩有关系,逃户不要太多,还有人专门利用这里头的漏洞,盘剥匠户,侵吞军屯,吃空饷什么的。
  朱元璋觉得可以将不法官员一个个干掉,为此制定了堪称让人不敢当官的法律,问题是有几个皇帝能有他这么强硬的,能够一直坚持执行这样的法律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朱元璋说百姓可以扭送官员进京告御状,实际上呢,民不与官斗,这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了,成本太高,哪个百姓能付得起这样的代价!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元璋是个理想主义者,偏偏他还是个皇帝,是个非常强势的皇帝,这就有些糟糕了。
  不过,舒云呢,一般情况下,不会从别的地方考虑,只会跟朱元璋算经济账,比如说军户的问题,世世代代从军的话,按照这个时候的生育率,不用多少年,九边就要增加不知道多少男丁,问题是,朝廷有那么多军屯的土地给他们耕种吗?没有那么多土地,凭什么养活这么多军人呢?
  朱元璋被那个滚雪球一样的数字弄得目瞪口呆,他当然没有多考虑战损的问题,但是在他看来,就算有多少战损,也折不了多少,但是,真要是一代代繁衍下来,说不定真要给后代子孙留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别的不说,宋朝那会儿的厢军禁军就是前车之鉴啊!光是禁军,随随便便就号称八十万,每年都要将朝廷的财政拖死了。
  一番权衡之后,朱元璋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想法,树挪死,人挪活,将人世世代代困在一个职业里头,显然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靠打仗打出来的皇帝来说,对于兵权这种事情还是非常看重的,在朱元璋看来,做皇帝的,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兵权。
  而在舒云眼里,不管做哪一行,啥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钱。后世有句话叫做何以解忧,唯有致富!放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皇帝要是没钱,就得跟崇祯一样,一点小事就得跟大臣哭穷,然后一个比一个能哭,结果到头来,最穷的还是皇帝,最后也只能去煤山找个歪脖子树唠嗑了!
  所以,舒云对于朱元璋雄心勃勃,想要立下大明万世之基的制度有些不太看好,哪有什么东西是万事不移的,别的不说,这么多年下来,孔圣人的言语都不知道被注解了多少次了,儒家的经典还有释义也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也就是他们自个都号称得了正统而已。
  朱元璋虽说被舒云打消了一点积极性,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气馁,弄了个空白的小册子,每天都在上面写写画画,不知道在琢磨着什么。
  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不会亲自坐镇前线了,因此,他如今算是稍微闲下来了一点,终于可以有时间教导儿子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标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子,他那些兄弟,这个年纪,还连封号都没有,在宫中就是按照排行叫做二殿下,三殿下等等,朱元璋有意将朱标这个皇太子的身份与其他的儿子区分开来,皇太子的份例仅在皇帝皇后之下,而皇子的待遇,包括另外几个嫡出皇子的待遇,也就是与国公相当。而以朱元璋的吝啬,呵呵,朝廷文武官员的俸禄,那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反倒是每年的田税退税看起来变成了大头,当然,这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当隐形福利变成了明面上的,那么,下面的官员就算是想要哭穷,都没话说了。
  老实说,要不是舒云之前就制定好了后宫妃嫔还有宫人的月例待遇,以朱元璋的吝啬劲,估计这些后妃都得靠娘家送钱进来才能保持一定的体面了!不过想想历史上,马皇后本来也是一个非常简朴的性格,做了皇后还带着宫妃纺纱织布,自个穿自个织出来的丝绸,谁敢比皇后还穿得奢华呢,估计有钱也没处花去。
  舒云并不想在这种事情上头委屈宫里的人,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简朴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呢,正是拉动内需的时候,皇家都不舍得消费,底下就算是想要消费,也不敢放开。
  舒云并没有像是史书上的马皇后一般,自个活成了模板,还将儿子也教成了圣人,这样的生活太累,也太不靠谱,所以,如今的朱标,朱樉他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在知道两人之前在田庄上栽的跟头之后,朱元璋立马有了新主意。


第39章 马皇后
  朱元璋下令在御花园里头开辟了一块田地,要求不管是后妃,还是到了一定年龄的皇子公主,都要认领一小块,亲自耕种。朱元璋自个也以身作则,开垦了一小块出来。舒云只得跟上,不过她取了个巧,没种什么粮食,而是种上了蔬菜,这个照顾起来,可就简单多了。然后,舒云终于想起来,自个忽视了什么事情了,得从海外引进良种。
  明朝后期就倒霉在了天灾上头,大家肚子都吃不饱了,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在家等死啊,做顺民也不是这么做的!自然要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问题是算算时间,美洲现在还没发现呢,所以,不管是红薯,还是马铃薯,还是玉米,这些都比较遥远,欧洲那边现在种植的什么燕麦,黑麦之类的,产量还不如中国的大麦小麦呢,起码这些早就经过了改良了!
  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居然是应该赶紧发现美洲,从美洲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开发南洋呢,那边喷发的火山灰沉积的土地可是最好的良田,而那些经常会有候鸟停留的小岛也是好地方,几百年后,还有国家靠着出售这种天然肥料发家致富呢!
  说到底,到了这个时代,不管是想要干什么,都得开始开发海洋了!谁在这个事情上头落后,之后想要赶上来,就不容易了!
  比较麻烦的是,明面上,朝廷是不好提倡出海冒险的,这不是几十上百年之后,那时候人口繁衍,又因为土地兼并之类的缘故,已经又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愿意出去冒险了,可现在呢,中原汉人数量比起百年前,不知道缩减了多少,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还得想办法移民呢,怎么能鼓励百姓出海呢?所以,许多事情,还是得依靠那些海商,甚至是海盗。
  想要百姓出海,需要的就是利益,舒云琢磨着,也只能是对外悬赏了,赏格还不能太高,免得对方觉得奇货可居,不知道打些什么主意,无非就是鼓励海商从海外弄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种子回来,这些植物种子可以按照种出来之后的情况进行退税,如果能找到类似于马铃薯,番薯之类的种子,舒云觉得,即便是给这些海商免掉大半的税收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就是,出海的船队,如果愿意从海外运输粮食回来,那么,也可以按照比例退税,舒云将自个的一些打算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对于退税这种事情还是有些敏感的,不过,他毕竟是农家出身,对于粮食还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真的能找到什么粮种,让天下人不再受到饥饿的影响,那么,再多的代价也是可以付出的。而这些对于那些出海的船队来说,其实就是多问几句话的事情,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
  至于从海外运粮这种事情,朱元璋却是不抱什么希望,其实舒云也觉得希望不大,要知道,海外盛产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什么宝石香料,还有那些檀木,黄花梨之类的,国内如今数量已经没那么多了,但是海外这些真的不值钱,森林里头随便一砍,就是几百年的树龄,拿这些压舱,可比用容易潮湿长霉的粮食划算太多了!
  所以指望这些,还不如朝廷自个派出船队,出海向那些藩属国采购粮食呢!
  “秀秀,这些事得一点一点来,咱们不用着急!”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咱们现在还年轻着呢,标儿也不过就是十岁,就算是咱们这一代不能完成,也能等到标儿继续下去!”
  朱元璋对于朱标还是非常满意的,表面上,朱标长成了一个谦恭有礼的孩子,宋濂他们对朱标这个皇太子寄予厚望,没办法,朱元璋是个不好糊弄的皇帝,而且做事非常简单粗暴,对于什么圣人之言,致君尧舜什么的,压根不感兴趣,他的确也读书,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利用这些学问让自个的主张显得更有道理,却不会被这些学问套住!
  朱元璋如今虽说还没有显露后来的残酷手腕,但是读过史书的人都要知道,开国皇帝就没一个是什么好脾气,好糊弄的。因此,想要完成自个的主张,自个的理想,最好从下一任皇帝着手。
  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帝后之间有着患难之情,皇后又一连生了三个儿子,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