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夏立国传-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荡气回肠、挥之不去的凄婉旋律,在荒芜苍凉的戈壁上回响着。英雄们的灵魂伴随着英雄安魂曲越飞越高,也只有这种悲壮凄婉的风笛声才能伴随着勇士的事迹回荡在生者的心中。
狐奴养、丁茂、徐涟等人神情肃穆地站在那里,熊熊的火焰在他们眼前飘动,映红了他们的眼睛,也照亮了他们的心。他们悲愤、激动的心被凄婉的风笛声慢慢扶平,在这旋律中,他们明白了,这就是英雄的生命之歌。
凄婉的风笛声在风中悠悠的飘荡着,越过高昌,越过玉门关,越过河西走廊,越过关陇大道,一直飘到长安东北的霸城。
霸城城外,一营身着银白色铠甲的步军正在演练,这是一支被曾华特意调集的护卫军,专门用来做新军械和新军制的尝试演练。
这一营将士们的铠甲,从长枪手的步军重甲到刀牌手和弓弩手的步军标准甲跟以前黑色的旧甲不一样,全是银白色的。自从曾华改进了高炉之后,北府钢铁场的工匠们不但发展了灌钢法,还在曾华的指点下发明了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一定的时候。生铁板开始熔化。这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而自从曾华发明了水力锻打机后,北府工匠们在炒钢法和百炼法大力发展了锻造工艺和技术。由于水力、齿轮等机械的应用,不但为工匠们节省了体力,还能有效地控制锻打的力度和持续时间,让锻造工艺更加精确和有效。在利用动物尿液、油脂淬火技术大量锻造优质刀剑、枪头等之外,北府工匠们也开始锻打步军铠甲的甲片。
这些甲片先用钢法制出一长条的型材,然后再用水力锻打机进行锻打,直至将这些型材锻打成一片片的甲片,最后再送到兵工场的组装工场,由工匠和军士的家属们串接起来,做成一个完整的铠甲。在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后,这些看上非常复杂繁琐的铠甲就这样在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出来了。
甲片被锻打出来后都是接近银白色,曾华考虑到步军重甲不菲的重量是一个方面,“隔热效果”好也是一大影响。尤其是夏天烈日之下,外面是吸热的黑色,里面是厚厚的棉布,还没打仗自己的部属就要集体中暑了。
曾华思量再三,决定给新铠甲全部改成锻钢的本色,这样既可以“反射”一定的热量,还可以省了一道刷黑漆的工艺和成本。于是正在给厢军步军改制的铠甲基本上都变成了银白色的铠甲,而骑军和府兵还是一色的黑甲。
这一营正在做演练的步军除了铠甲变成银白色的之外,还多加了一什鼓手。这些鼓手背着一个由腰鼓改进的中号军鼓,斜斜地挎在腹部,然后用两根细长的鼓槌击打出非常有节奏的鼓声。而整营各行各列受到鼓声的指挥,整齐有序地踏着鼓点一会向前或者后退,一会向左或者向右。
由于曾华从长水军开始就训练自己部属开始列队行进这个基本功,所以这么一改进,有老底子在的北府军很快就能适应了。
看着在阳光下反光的银白色海洋,曾华心中不由地沉思起来。整个军队改革在厢军开始了一段时间,今天自己随机抽调了一营护卫军做一次演练就是检验一下效果,并尽量发现一些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新军制的改革非常有效果,枢密院和步军司的评估是厢军提高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接来下是准备在府兵开始实行改革了。
正在沉思的曾华突然觉得耳边飘来一阵风笛声,不由脸色一愣,四下张望起来。自从看完《勇敢的心》之后,风笛一直是他喜爱的乐器之一。曾华经过数年的尝试摸索,终于在前年完成了由一根吹管、一个风袋、一根调旋律管和三根低音管组成的仿苏格兰高地风笛,被命名为北府风笛。
风笛一出来就受到北府上下的喜爱,尤其受到了军方和教会的青眯,迅速成为军方和教会配置的乐器。
曾华似乎在风中听到了凄婉回荡的风笛声,他侧耳倾听了好一阵子,最后抬起头望向天际沉默着,希望能在风中抓住着似有似无的声音。
这时,一阵马蹄声打断了曾华的思绪。他转头望去,一名军官急驰而来。
“大将军,凉州急报!”
第一百五十九章 … 我们要西征(一)
襄将图汲郡、河内,以归关中。夏,四月,自阳平遣伪辅国将军姚兰、曜武将军姚益生、左将军王钦卢各将兵招纳诸羌、胡,略魏地。魏主冉闵击兰、益生,擒之。襄引兵进据朝歌;周主生遣卫大将军广平王黄眉、平北将军苻道、建节将军邓羌会东海王坚将步骑万五千以御之。襄坚壁不战。羌献计,设伏兵于白沟曲。襄马倒被擒,执而斩之。弟帅其众降坚。广平王黄眉等还濮阳,生不赏,数众辱黄眉。黄眉怒,谋弑生;发觉,伏诛。事连王公亲戚,死者甚众。
------------引言摘述
“乌孙大昆弥贵阿接连西域诸国,准备对付北府。”曾华仔细地看着手里的情报,长圆桌围坐着的王猛、车胤、毛穆之、朴、刘顾、荣野王等人都望着曾华,一言不发。这个情报他们在开会的时候都已经看过了,只剩下刚刚从灞城赶到曾华最后一个知道。
“永和十二年六月,乌孙大昆弥贵阿以自己三十岁生日为名,邀请西域诸国的国王和重臣云集赤谷城,并秘密会谈,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北府。众人推举贵阿为盟主,对神灵歃血盟誓,一同对抗我北府。”枢密院左右院事刘顾和荣野王是会议召集人,在曾华看完简单的情报概述后立即开始详细地讲述情报。
“与会的有车师国王浓乞、尉犁国王白头、焉耆国王龙安、于阗国国王达幕、龟兹国王相则、疏勒国王难靡,更有戎卢国、扞弥国、渠勒国、皮山国、危须国、山王国、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中国、莎车国、竭石国、渠莎国、西夜国、依耐国、满犂国、亿若国、楡令国、捐毒国、休修国、琴国、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等二十七城国的国王或重臣在盟书上签字画押。以为允盟。”刘顾缓缓地说道。
“如此看来,除去被我们青海将军控制地善国、且志国、小宛国、精绝国、楼兰国等天山南东路诸国之外,西域诸国大多都加入到乌孙的反北府联盟中去了。看来这位乌孙大昆弥的志向和手段都不凡呀!”曾华点点头接着说道,“存希,你介绍一下乌孙的情况。它既然是反北府联盟的盟主,我们必须要重点了解它。”
荣野王应了一声,拿着一叠资料站了起来:“前秦末汉初时(公元前2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凉州境内敦煌祁连山间游牧。北邻匈奴。据《汉书=。。时候,也为众人创造了财富。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理解,这是因为在北府开府前后,曾华组建商队商团,开始商贸活动的时候。那些有钱的“世家高门”由于被强制从自己的庄园、部曲中剥离出来。迁到了“易于控制”的中心城市,自然而然对曾华地政策有抵触的情绪。加上对北府前途未卜的担忧,他们不愿意投资到其中。
于是曾华就依靠官府的“行政力量”。组建起众多的商队和商社,而“入股投资”多是跟随曾华的将士军官、谋臣文士,还有教会、学堂学堂等曾华一手包办的机构,外加许多对曾华感恩而又有信心的流民百姓们,纷纷响应曾华地号召,出人出钱(这点钱也只能意思一下),也分到了不少“股份”。
在北府强势起来之后,北府地商贸也水涨船高,获利越来越多。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高门世家看着眼红起来了,纷纷想重新入股投资。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拿着一大堆的钱也只能买到一点点股份了,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富甲天下地北府商业和正在创造天下最多财富的各工场,它们现在一半的股份被曾华-教会、学院、军士等共金会-文武部属-工匠等新兴阶级掌握着。其余的一半股份则有十分之七被北府官府掌握,剩余才留给那些肠子都悔青的高门世家,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前者的数百倍。
所以《市商邸报》敢理直气壮地这么说,众人也不敢有什么异议。而且商社、商队还创造了数额巨大的赋税,而正是这笔赋税为北府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这笔钱让北府可以去修建水利工程,保证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让北府可以广设学堂,提供前所未有的教育;让北府可以供养数目巨大、强大一时的军队。
在历数这些之后,《市商邸报》毫不客气地指出,商队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那么国家该为这些商人做些什么呢?
说完这些后,《市商邸报》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指出,商队所有成员,不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首先都是大晋北府的百姓。自家的百姓惨死,做为国家和官府又该如何处置呢?
《市商邸报》如此高调地一番评论呐喊之后,各家邸报也不甘落后,纷纷发表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群人”的意见,虽然论调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对铁门关惨案表示极大的愤慨,纷纷要求北府为遇害勇士们讨回公道。
《提学邸报》甚至提出,国败则家亡,国辱而身耻,这是百姓民众的准则,而民困国忧,民辱国耻却是国家之道。
这篇署名“综”的文章一经见报,顿时点燃了这份邸报的忠实读者群-各学院学堂的学生和讲师、教授等人心中的那团火。这些人本来在校园里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准则,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再经过这件事和这些文章的激发,纷纷相约走出校园,在长安城中结队游行,并向三台广场进发,准备在那里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集会,抒发自己地激愤之情。
行进途中。不断有长安居民加入,而早早得到通知和联络的咸阳工匠、霸城军官、士官学院等数万人也陆续赶到,加入到队伍中间。而得到消息的商人们也从南市等地赶来,汇集到三
。
过了中午,三台广场已经汇集了将近二十万民众。只见平时宽广无边的三台广场现在居然全是黑压压的一片,除了人头就看不清楚其它了。二十万民众分成上千个小***,听着***中心的一个人在大声地演讲着。这些“颇有目的”的人向许多只是半懂半模糊地民众讲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言真意切地话语打动着民众,他们慷慨激昂地演讲鼓动着民众。
很快。一个巨大的声音从广场的四面八方传来。最后汇集成一个巨大的声音:“血债!血债!血债!”二十万民众的同一个声音就像是春雷一样。惊天动地,向长安的四周席卷而去。而二十万民众随声举起的右手就像如同海浪一样,举目无穷,一浪接着一浪。到最后,就是连广场周围维持次序地府兵、民兵、巡捕也站在各自的岗位高高地举起右手,随着大家一起高呼着。
不一会,一名官员站了出来。传达了大将军曾华的通告。他要求民众各自回家,以学堂、工场或者居住的里为单位,推举出代表。大将军将在宪台大会堂里接见这些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就铁门关惨案这笔血债做出决定。
民众们接到了这个通知后,在那些演讲者和巡捕等人的劝告下纷纷退场,返回各自的家中和学堂里。
从第二天开始,长安、咸阳、霸城等地的民众开始推选代表了。对于推选这一套北府民众还是有经验地。他们信奉地圣教就经常要推选教士和牧师。所以在官府的组织下。不到三天,长安等地的代表被推举出来了,人数刚好是曾华规定地六百二十人。这些代表中有学生、讲师教授、农夫、商人、工匠、军士、小贩、官吏等种种人士。都是当地孚有民望的人。由于曾华对于各类身份的代表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这些人的数量也是有比例的。
第五日,也是升平元年正月二十六,三台广场又汇集了二十万余民众。今天他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送他们推选出来的代表进宪台,代表自己倾诉对铁门关惨案的愤慨和意见。当然,也不排除大家对这个“新颖方式”的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这“戏”到底是怎么唱的。不过他们对自家大将军曾华的“惊世骇俗”早就习惯了。
在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中,六百余名代表沿着宽广的台阶,被引进了雄伟三台中最宏伟的宪台。走上台阶,进入到宪台里面时,所有的代表都被这里的肃穆和庄重所感染,不管刚才进来的时候是多么的激动,都不由自主地默然无声,举手投足之间非常谨慎。
三台修建了数年,又装修了数年,它们恢弘的气势早就成了长安的象征。所有见过的人都在猜测它们是干什么用的,但是谁也不知道真实的答案是什么。所以各种版本的传言满天飞,也成了北府百姓饭后茶余的一个谈资。
走完长达四十余米的龙尾道白玉石台阶之后,众人看到了宪台的正门。十六根挑高十六米大石柱支撑着整个大堂,一种伟丽、开朗、辉煌的气势迎面而来,而左右两边的正典、长文两阁却象是雄鹰的翅膀,拱卫着正殿大堂。
从石柱中间走进大堂,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胸膛,昂首走了进去。石柱里面是一条又宽又长的走廊,正横在石柱和正门的后面,而走廊的正中却有六个由两扇巨木组成的大门。这些红色的木门已经被大开,露出里面的过道来。
众人悄然地分成六道走进过道,没多久就走进了大堂,骤然发现这大堂是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正中间却是巨大的圆顶,正合了天圆地方的格局。而最称奇的是圆顶周围镶嵌了一圈巨大的透明的琉璃。阳光透过琉璃投到大堂里面,让整个大堂光线十足,一片光明。
整个大堂布满了座位,而整个座位成圆形。外高里低得以正中间的一块方正座位席为中心整齐地围了一个圈。整个大堂里没有任何地支柱,所以坐在座位上的视野非常通透,一眼就可以看到正中席和周围的人。
众人在大堂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走到各自的座位上。这些座位都是木制的,有靠背,前面还有一个书桌一样的木板横在那里,不过也只能放两本书,一些文卷而已。那些各大学堂出来的代表对这个布局和设备就非常地熟悉,因为学院里地大讲堂就是这个样子。而且他们都知道。这样地布局不但有利于学生关注正中间的讲师。也能让讲师的声音传到大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是这宪台的大堂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它的座位是外高内低,这样才能保证最短的距离和最广地视野。
但是其它人却不是很熟悉,正坐在那里四处地张望观看。
这时,几个人抬出一个东西,放在了正中席当中。它是一个大喇叭,用白铁皮制作的,看来是曾华制作的土扩音器。
“大将军到!”随着一声高呼。众人立即安静下来了。而“有经验”的学生、讲师代表纷纷站立起来,迎接曾华,众人也学着模样,全部站了起来。
曾华走了进来,坐在正中间的位置里,十几名北府“高级官员”跟着走进来,在正中间的座位上坐了下来,而“德高望重”车胤却走到大喇叭前。开始主持会议。
在车胤的主持下。众代表纷纷发言,主要的内容就是北府出兵西征,为惨死在铁门关地勇士们血债血偿。但也有一部分代表们表示以慎重为主。毕竟打仗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建议北府向西域增兵,以保持足够地战争压力要求尉犁等国立即交出凶手,赔偿损失。只要逼那些西域小国屈服了,效果也差不多,而且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影响。
看着大堂上高声慷言,争辩不休,坐在正中间的曾华等人除了车胤和协助他地荀羡在维持发言和会
,其余人都默然不作声。他们心里都有数,曾华在发表了意见,对铁门关惨案的处理意见做了定论。他们还在回味昨天曾华在大将军府里给大家讲得那一番话。
“西征,除了对百姓民众们讲的民困国忧,民辱国耻这个大道理之外,我还有更深的一个理由。”当时曾华按照他的习惯,正在说服自己的文武部属。
“农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工业是我们的强国根基,商贸却是我们的富国之路。重教重农、工商并进是我们的国策。而我们北府目前的商贸却是强势无比,可以说是在掠夺财富。”
听到这里大家心里都有数,例如北府生产制造的瓷器成本不过二十文,卖到大宛、康居就值五百文,卖到波斯、天竺可能就是一千文了,比抢钱还要快。
“这样不对等的商贸我们怎能全力对江左和中原实施呢?那里都是我们的国土,都是我们的百姓。跟他们的商贸就是挣再多的钱最后还是左边袋子进了右边袋子。”曾华掷地有声地说道,“所以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西方,让商队全力经营那里。只有从那里,我们才是为北府和国家真正的增加财富。”
“商贸的基本准则是什么?那就是自由往来,安全通畅。如果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保证北府商队的安全,那么我们商贸就无法正常进行,那么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