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要花什么代价的问题了。”荀羡最后长叹一声道。

第二日,荀羡一行上了两辆四轮驿车,在八匹驿马的拉动下飞快地沿着大道奔驰。在荀羡等人惊奇感叹的心情中很快就来到霸上。

从霸上去长安必须渡霸河,而驿车要渡霸河的话必须要稍微绕一下,从曾华曾经走过的长直渡浮桥渡河。

在浮桥上,荀羡看着两边的车流和人流,还有那满载着这一切的巨大浮桥,心中又是一番感叹。

这时,荀平却突然对荀羡说道:“大人,我看到熟人了!”

荀羡一愣,连忙转头过来问道:“谁?”

这几章开始讲一讲关陇的一些情况了,要不然过几章大打出手时读者会怀疑不知从哪里来的这么雄厚的实力。

第九十九章 … 远方的客人(中)

廷将行郊祀。会稽王问于王彪之曰:“郊祀应有曰:“自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常谓非宜;凶愚之人,以为郊必有赦,将生心于徼幸矣!”从之。

………………………………………引言摘述

“回大人,是义成郡守桓豁桓大人,我刚才看到他下了前面的一辆马车,在那里看这浮桥。”荀平答道。

“桓朗子,他不是镇守襄阳吗?怎么跑到关陇来了?”荀羡惊异地自言道。这桓豁是桓温的二弟,为人谦和,处事稳重,颇为实干。开始的时候朝廷征辟为司徒府、秘书郎,皆不就。后来会稽王司马召为抚军从事中郎,除吏部郎,结果被桓豁以生病推辞。再迁黄门郎,还是不肯上任。

最后桓温觉得北边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于是就亲自征辟桓豁为安西大将军府司马。今年桓温指挥中路王师北伐,就调桓豁任义成郡,监义成、义阳、新成三郡军事,坐镇襄阳,调度后勤。

想了一下荀羡也释然了,桓温攻南阳、鲁阳、昆阳也花了不少力气,自然也物资紧张了,这桓家管后勤的桓豁到长安来,里面的含义自然不言而喻了。

荀羡坐在马车里,身子往坐位后面一靠,眼睛微微闭了起来,默然沉思了一会然后对荀平说道:“荀平,过了河你拿我的贴子去知会一声桓大人,如果他也是去长安的话。我希望能与他同行。”

荀平应了一声,然后从行李里掏出荀羡地名贴,打开车门,很快就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会儿居然不见了。

荀羡坐在马车里,任由马车缓缓地沿着浮桥向西岸驶去,一路上都默然无语。

很快,荀羡的马车就到了浮桥西岸。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下子就散开了。沿着官道继续向西南方向的长安行进。荀羡交待车夫暂时把驿车停在路边。等一等桓豁。

不一会,两辆马车从车水马龙中驶了出来,缓缓地靠了过来。马车门一下子被打开,一位长得和桓温有四分相似的男子走了出来。他看上去二十多岁,应该跟荀羡差不多大小,但是要比荀羡长得黑一些,也矮一些。所以显得敦实一些。

见桓豁在荀平的带领下走近来,荀羡连忙推开车门,走了出来,迎面拱手道:“朗子兄,想不到在这里相会,真是难得呀!”

“令则大人,我也没有想到居然在这里能看到你。”桓豁一脸笑容地拱手道。

两人的手挽着一起,对视一下。突然仰首发出爽朗地笑容。在荀羡地引领下。桓豁和荀羡先后走进荀羡地马车,然后车门很快被跟在后面的荀平关上,而马车也开始沿着官道向西行驶。

坐在马车里的荀羡和桓豁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谁也不说话,任由马车越驶越快。而两人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凝重,最后荀羡轻声开口道:“朗子,你这次来也是为了兵器军械?”

“是啊,令则大人,恐怕你也是一样的目的吧。”桓豁低声答道。

荀羡已经无语了,只好点头默认。

又是一片沉寂,车厢里只有两人轻轻的叹息声,还有马车在行驶中部件震动地声音,都混杂在马车疾驶的车轮和马夫挥鞭叱喝的声音中。

一路无语,马车很快就行驶到了长安。

沿着官道,马车没有进北长安,而是直接驶进了新长安东北三十里外的三十里桥驿站。荀羡和桓豁在这里下了四轮驿车,按照这里驿丞的指点换上停在驿站旁边的幔车。这是一种比驿车小许多的两轮马车,一个木头为骨架搭建的圆棚,四周围着竹子编制地围蓬,成长方形,后面左右都是方地,唯独蓬顶是半圆的。竹蓬编得非常密集,几乎透不出光来,上面还刷了一层桐油,下雨天应该也没有问题。

幔车的两支长把手套在一匹马上,而马身后对着地车蓬前面只用一块麻粗布连成一个布幔帘子垂下来遮住。

一个车把式看荀羡、桓豁两人走了过来,连忙取下一个不高不矮的小板凳,放在车架下面,然后一伸手掀起布幔,恭敬地等候两人上车。

荀羡和桓豁看到这架势,不由地犹豫了一下,然后前后弯腰踩着小板凳钻进幔车厢里。

放下布帘子的车把式把板凳一收,轻轻地往布帘子前面的一小截车板上一坐,然后吆喝一声,马车顿时缓缓地起动,向长安不缓不急地驶去。

两人的随从也慌忙钻进十几辆马车,还有早就准备好了的数辆装行李的幔车,都一起跟在后面向长安驶去。

这幔车就没有驿车坐着舒服了,要颠簸一些

这车速不是很快,所以还没有受太大的苦头。荀羡转头对旁边的桓豁问道:“朗子兄,你是什么时候从襄阳动身的?”

“十天前。”桓豁立即答道。

“那时我刚从南阳和你兄长桓大人告别。”荀羡点头道。

“这仗真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去了。从南阳到鲁阳、昆阳,再到现在的梁县,我荆襄已经损失了近四万余众了。”桓豁感叹道。荀羡不比殷浩,在桓氏兄弟心目中印象不错,加上桓豁是个厚道人,忍不住就在荀羡面前感叹起来了。

“损失这么大?”荀羡不由大吃一惊,他在鲁阳略微问过桓温有关战事和损失,桓温很是黯然,不过没有告诉他详细的数字,今日一听,居然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大。

“这主要是中路的地势险要,伏牛山、熊耳山、汝水,能打到梁县城下已经非常不错了。要是别人打,说不定还在南阳、鲁阳转***呢!”荀羡含蓄地答道。

桓豁明白荀羡所说的意思。听到这里,也觉得这位年轻地方伯说了一句公道话,但是他满腹的牢骚才刚刚开了头:“我就是想不通曾镇北为什么不出兵河洛,和我中路军南北呼应,一举收复洛阳故都。”

荀羡摇了摇头,正准备开口劝解,却见桓豁自己又答道:“其实我知道这里面的原因。权术?就是因为权术!结果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我们在南边打得尸山血海却还看不到河洛的影子。可离河洛最近的镇北军却莫名其妙地跑到河洛北边的并州去大打出手。”

桓豁突然顿了下来,低声对荀羡说道:“令则大人。你一路上有没有发现。这北府会有多少兵马?”

荀羡一愣。想了一会说道:“不好说,我不清楚曾镇北是如何招兵的,但我估计可能会有二十万左右吧。”

“二十万?令则大人,告诉你吧,前月,秦州刺史武子先生给我兄长写信,无意中提到。北府现有有骑兵十二万!而且都是几经挑选的精锐骑兵。”桓豁忿忿地说道。

“什么?”荀羡着实吓了一大跳。十二万骑兵,现在江左朝廷能凑齐一万二千骑兵就不错了,估计还得连骡子带驴子一块算上。“真是想不到北府地实力居然强大到了这个地步。”荀羡知道桓温和北府许多人有千丝万缕地关系,自然能拿到第一手资料和情报。

想到这里,荀羡不由苦笑起来:“看来朝廷和源深恐怕真是一厢情愿了。”

听到这里桓豁一下子听出荀羡话中地意思来,但是他却不敢接言,因为尽管曾华让人又畏又恨,但是他却和荆襄桓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有点后悔自己的冒失。

桓豁低头想了一下答道:“其实曾镇北有三十万兵马也不足为奇。想我江左不包括北府就有四十多万兵马却还是觉得不够用。而曾镇北三面环敌,用兵的地方更多。”

听到桓豁在为曾华开解,荀羡点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也不知是表示对桓豁的解释认同还是对桓豁为曾华如此开脱表示理解。

“中原如此纷乱,曾镇北想速速平定就是拥兵三十万恐怕也不容易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看到天下安宁,四海升平的景象。”荀羡突然叹道。

桓豁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是波澜滔天,看来荀羡似乎在心里已经把平定乱世的希望放在了曾华地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兄长也不是名盛天下的殷浩。难道在江左名士中真正有见识的高人中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刘惔的影响还是荀羡来关陇后所见所闻后自己发出的感叹?

桓豁不由心里有些忿忿,但是静下心一想,光是从这次北伐来看,桓豁就不得不承认一点,如果没有曾华的出手,不管是桓温还是殷浩,想收复河洛都是痴心妄想。

“多修路,广积粮,不称王。”桓豁却没有听明白。荀羡看到桓豁糊涂地样子,从自己怀里拿出一份邸报,正是北府流传量最大地《民事邸报》。

荀羡展开邸报,指着其中一篇文字说道:“朗子兄,你看这里。这是一篇据说是杜撰的中原英雄驱逐胡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地方豪杰地谋士给他提出了多修路,广积粮,不称王的策略。朗子兄,你看出意思来了吗?”

“还请令则大人指点。”桓豁拱手恭敬道。

“这其实说的却是北府的谋略。”荀羡笑道。

“什么?”桓豁想了想,摇头问道:“这曾镇北真的会如此做?”

“很明显。你看这邸报中另一面言道,官府招募六万民夫修建长安到上郡

直道的最后一段。你看看,连上郡到长安的直道都你我入北府以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除了修水利沟渠就是在大修道路。”荀羡指着邸报的另一面说道,“曾镇北可是寓意深远呀。这大修水利我们暂且不说,这修道路有什么好处?朗子兄,你再看看这里。”

荀羡又掏出一份邸报,正是《镇北大将军府邸报》,指着上面一段说道:“八月十六。有贼聚众千余人据冯梁山作乱,临晋厢军出动,会集夏阳、栗邑府兵,二十六日乱平,斩首三百,其余擒获。十日呀!短短十日,镇北军就能奔袭近三百里,并调集三个地方的兵马。一举平乱。这还要包括消息送到长安。然后长安立即调兵遣将地时间。朗子兄。你算算,要不是这北府道路畅通,北府能军政号令迅速,兵马调度灵活吗?想去年,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有山民作乱,结果半月消息才传到建康,建康传下军令。调集附近诸郡各路兵马,两个月后才出兵。结果不过也是千余人的作乱,竟然蔓延大半年,席卷数郡数万余人,今年才在三万重兵围攻下平息下来。”荀羡说到这里越发地感叹。

桓豁听到这里也是颇有感触,接口道:“我兄长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曾经说过,曾镇北无论是领军还是治政。虽然匪夷所思。但却往往含有深意。”

“民富则国强。”荀羡悠然说道,“其实曾镇北的深刻含意可能这一句话就已经说明白了。”荀羡变戏法般又掏出一张邸报,正是《雍州刺史府邸报》。他指着上面的一句话说道:“这是曾镇北上月在扶风郡巡视时对扶风郡乡老官吏们讲的一段话,藏富于民远甚于藏富于库。只有百姓富了,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强盛,才能免除汉武帝国家强盛一时,百姓却一贫如洗,最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

“虽然我不是很明白曾镇北说的这句真正地含意,但是我却真正地明白,曾叙平远胜于我。”荀羡击节长叹道。

马车很快进了长安,荀羡等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四轮驿车不能直接驶入长安城,这里地人太多了。虽然道路宽敞,但是加上两边的人山人海,这幔车都只能缓缓而行,更加宽大的四轮马车那简直就是找罪受了。

荀羡和桓豁干脆跳下车来,只留数个随从,其余的都打发跟着幔车去迎宾馆,先安顿下来。这里是新长安城区,道路笔直,路面都是用石渣混合“关陇水泥”铺设而成,不知用了什么设备和手段,路面被压得极平。

大道两边正在修建房屋,这里的房屋应该是统一修建的,但是房屋的样式虽然大致一样,但还却各不相同,而进度也都不一样。所以看上去即整齐又不显得呆板。

两人拐进新长安地南市里,这里是集市,修建非常容易,所以修了一年左右就基本竣工了,已经开始正式营业了。

这里的人更多,而且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整个南城集市成田字型,而下面又分成上百个田字,道路构成了田字的架构,而路边的商铺却构成了田字的内容。

商铺只是用高高的棚架搭建,顶上面搭了瓦可以遮阳避雨。商铺是隔成一档一档的,很像曾华在另世见到过地农贸市场一样。

集市里除了人就是琳琅满目地货物,西域的玉器、毛织品、奇珍异果,北方和西羌的皮毛、牛角、玉石,南方地香木、丝绸、茶叶、瓷器,都摆在集市的商铺架子上,一眼就可以看个清楚。而且这集市分得极清楚,卖丝绸的那一区都是卖丝绸的,卖茶叶的那一区都是卖茶叶的。商人站在货架旁边,热情非凡地对来往的行人高声吆喝。

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荀羡和桓豁居然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人,都是江左、荆襄派来公干的使节。

荀羡转过头来对桓豁说道:“朗子兄,你现在知道曾镇北为什么只收使节三分之二的税收了?这做生意最便利的就是各地的世家高门,他们可以以使节的身份通过长安进货,再利用自己在地方的权势出售,这生意能不好吗?既能让关陇的生意做到江左各地,又可以利用商贸的利益堵住众世家名士的嘴,这招高明吧?”

桓豁默然许久,最后点点头。

荀羡指着对着这人如海,货如山的集市对桓豁悠然道:“恐怕天下的财富尽在这里了。”

桓豁不由脸色大变,神色变得凝重无比。

第一百章 … 远方的客人(下)

年十月,安西车师、焉耆、龟兹、疏勒、善和于阗安,请明王转臣表,随行商者近万。

这时,荀平看到几个胡人模样的人从身边走了过去,不由惊异地叫了起来:“这不是胡人吗?”

荀平的声音高锐,周围的人一下子都听到,纷纷转过头来,而那几个胡人也听到,不由脸色大变,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册子,高高地举起,大叫道:“我们不是胡人!我们是车师人,安西车师人!”

荀羡好奇地走上前,接过那人手里的册子。也许是荀羡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官宦贵气,那些胡人居然乖乖地把自己的册子都递了上来。

“身份执贴,苏安,男,二十九岁,安西车师伏城人,”荀羡不由轻声念道,“永和七年六月入境。青海将军白兰校尉府印,河兆校尉府印,秦州关防四印。咦,这些纹印是什么?”

一名车师人连忙接口道:“这是我等的手指模印,一入白兰校尉辖区就印了上去,总共有四个指模,官府可以由此印证我等真实身份。而且我等的入境资料和指模印留底早就由白兰校尉府驿递给了秦州和雍州刺史府,绝对不敢有假。”

这名车师人的官话说得结结巴巴,荒腔野调,但是总算说清楚了。

“你们怎么从青海将军辖区走,怎么不从凉州走呢?”桓豁接口问道。

“凉州境内要交税,而且是很重的税。路上盗匪又多。我们数百上千人地护卫队都挡不住,他们有时候是官匪一家,我们怎么去挡呢?青海将军辖区里非常安全,安西大都护辖区只要交一次税就可以畅通无阻了。那里又没有什么匪盗,就是有,也是小股从凉州偷偷越境过来的,我们都能打发。而且只要我们向当地官府报了案,校尉府和将军府都会出兵剿灭。就是追到凉州也会将这些该死的匪盗吊死。”

可能是官话太难说了。这次答话是另一个车师人接腔回答。

“你们这次来了多少人?”荀羡也开口问道。

“我们车师商人来了一百余人。加上使节官员有三百余人,另有护卫一千余人。焉、龟兹、疏勒、善和于阗也有商人和使节,恐怕有五千余人。”

“这么多人?你们这是来干什么?”荀羡惊问道。

“我们这是来拜见安西大都护大人,自从去年大都护大人累累派兵宣示朝廷天威之后,西域各国便纷纷遣使节来拜会安西大都护,并请他向朝廷上表称臣。而我等商人也跟着来,好进些货物回去贩卖。”

荀羡明白了。自从曾华领了一个安西大都护后,就频频派青海将军下辖的羌骑兵到西域宣示自己这个安西大都护的存在,重复前一次万里大演练的事情,只是规模小很多。加上大败在西域很有话事权的凉州张家势力,这些西域各国自然就知道了安西大都护是个货真价实的大佬,于是都屁颠屁颠地派人来拜会进贡。不过这些事情江左朝廷是不会理地,只要曾华从长安送个上表,说又有多少西域国称臣。再送几个使节去一圈。那些朝廷大佬们就会乐得找不到北了。而真正地实惠却全被曾华拿走了。

这时,十几个窄袖紧服打扮地人走了过来,他们腰上都配着腰刀。而身上有一块方形补布,上面写着“长安巡捕”。他们走了过来,接过车师人的身份执贴,仔细看了一番后确定了他们的身份。

巡捕把证件还给车师人之后,挥挥手大声道:“好了好了,不是胡人,是车师人,没事了,大家都散了吧。”

巡捕们了解情况后顺便又查看了一下荀羡和桓豁等人的驾贴,看是朝廷和荆襄使节,就拱手说道:“两位都是来北府的使节,不知道这其中关节,如果唐突了请不要见怪。只是请你们以后不要乱叫别人为胡人,会吓死人的。”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巡捕管带轻笑道:“我关陇有大小胡人头颅堆三十九处,共有胡人头颅六万一千七百六十九颗,所以这些西域人死都不愿意说自己是胡人,只说自己是安西各国人,还请两位上使清楚一二。”

荀羡和桓豁终于知道原由了,连忙拱手向巡捕和车师人道歉,一场风波便化解了。

从集市里出来后,众人都挤出了一身臭汗,但是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这里面太热闹了,东西太多了。见过之后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么多稀奇古怪地东西,还有这么远在天边的人,西域人原来是那样子的,厌哒人、波斯人、天竺人原来各不相同,原来是这个模样。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荀羡发现集市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个年轻和尚在一位老和尚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分发贴纸,中间碰到了几名也是发贴纸的道士,两伙人苦笑一下对施一礼后便各自继续忙各自地去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几个长袍地人来得受欢迎。

这几个人都是一身的白袍,腰上系了一根布带,胸口前挂了一个阴阳鱼坠,显得肃穆郑重。他们每走到一户人,主人家都恭敬地迎了出来,几个人亲切谈了一会,便留下一脸高兴不已的主人家走开,继续到下一户。荀羡细细一看,发现他们腰上地布带颜色不一,有白布带,有红边白布带,有红布带。

熟悉一点关陇情况的桓豁道:“这些都是黄教的传教士。”

荀羡点了点头,看了一会便示意继续走。

很快,众人快走到了新长安西城区。这时,大家发现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群出现在前面。只见最前面一座牌楼屹立在大道中间,上面的石牌上刻着一行字:“长安大学堂”。

只见上百地年轻士子在牌楼下走进走出。手里拿着书本,个个风度俊逸,仪态不凡,脸上满是抑不住的自豪。

荀羡迎上前去,向几位结群而行的士子施了一礼道:“敢问各位都是长安大学堂的学子吗?”

这几名士子见到一位俊朗清逸的士人向他们施礼问话,连忙纷纷地回礼,然后为首者磊磊大方地答道:“正是,我等正是长安大学堂的学子。”

“这样呀。我等是江左来的士子。不知道关陇和长安大学堂的底细。还请诸位指点一二。”荀羡继续谦礼道。

“这长安大学堂是武昌公定下来地北府最高学府,凡雍、秦、梁、益、并州诸郡县地士子都可以报考,只是这考试是由长安大学堂直接主持并出题。每次都有上万士子慕名赶来报考,但是每次录取地不过千余。现在

大学堂就读的学子有三千余,武昌公亲任总教谕,副武子车先生,总监事是江道载江先生。而为我们教授讲学的有车武子、毛武生、王景略、范文长。谢文明,荣存希,李致愛,彭庆善、刘子瞻、江道载、毛仲祖、郝隆、罗友等名士先生。武昌公也时时为我等讲课。”为首的学子道。

“原来如此,这长安大学堂我等可以去参观一下吗?”荀羡又问道。

“无妨!这长安大学堂欢迎天下各地的士子。”为首的士子朗声答道。

真是器宇宣昂,气度不凡,这里的人物怕以后都是栋梁菁英。荀羡和众士子告别,然后和桓豁一起缓步走进牌楼。

走进牌楼里。首先看到是一块大石碑。上面地字写得不好看,但是上面的几个字却让荀羡不由动容:“此内除了学问和师生,再无其它。”落款署名是曾华。

“兄长曾言过。曾镇北最恨的事就是他那一手臭字。”桓豁笑道。

荀羡听到这里,也笑了笑,顿了一会开口道:“字写得差,话语也简单明了,但是寓意却深刻呀!”

桓豁听到这里,再一仔细一看,脸上的笑容也缓缓消失,最后郑重地对荀羡点了点头。

两人带着随从继续前进,只见这里视野开阔,一栋一栋的房屋都隐藏在树木林荫之中,远远看去,只能看得若隐若现。走近来一看,房屋都是用大石和青砖修筑而成,显得坚固而大方,站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肃穆和大气。

每栋房屋都是有四五层,每层上都开得有窗户,而且这窗户开得都比其它房屋要大许多,外面是两扇木板,天晴的时候可以完全打开,把阳光放进房屋,天雨就可以闭合上,遮住风雨。

“看来曾镇北没在这里花心思呀。”荀羡站在一棵移植过来的大树下叹道。

长安大学堂占地巨大,里面除了一栋栋的房屋外,荀羡等人还看到气势宏伟、宽阔明亮地大礼堂,还有什么图书馆,大操场等没听说地场所设备,更有他们没有见过的各色设备。

在学堂里,几乎处处是花园。倒是都是树木,到处都是草坪,到处小溪池塘,到处都是几个聚在一起的学子,或热情地讨论什么,或激烈地争辩什么。尽管到处都可以看到人群,但是这巨大地学堂居然显得无比的干净,无论是水泥卵石铺设的幽径小道,还是树下的林荫大道,无论是小溪池塘边的石亭里还是花丛相间的草坪上居然没有一点垃圾杂物,顶多只有一些飘落的树叶。

闻着风而带来的花树芬香,荀羡不由长叹道:“这里才是求学问的地方,我真想辞去官职到这里来做一个学子呀!想不到我华夏乱世中还有这么一块安静的求学之地,我真想替天下读书人谢谢曾镇北!”

桓豁也不由戚然,两人的眼睛中竟然闪着泪花。

沉默一会,荀平突然说道:“大人,我看到了,这里每隔一段路都有一个竹篓子,里面放垃圾和收集的树叶,你们看,这路边每隔一段路还有一个排水口,直通下水道,跟我们在南城集市看到的一模一样。”

荀羡桓豁两人仔细看了看,果然如此。最后荀羡转头对桓豁说道:“这不知花了多少钱粮和工夫才成。曾镇北敛财有方,但是他却能如此投钱到这里,可见见识与我等截然不同。”

桓豁笑了笑,接口道:“听说曾镇北不拿官库一寸布一钱铜,但却是富得流油的主,武昌公府内库里不知有多少钱。”

荀羡不由哈哈一笑:“曾镇北就是挣再多地钱也好过那些只知道从百姓头上刮钱的高官强。”

众人离了长安大学堂,向龙首原走去。不远的地方就看到一座顶着“S”形标志的建筑,也是砖石建筑。规模很小。极是简朴肃穆。

“这就是黄教的教堂。听说每区都有一个。”桓豁解释道。

众人继续走,很快就走到教堂旁边的房子里,这房子高大宽阔,有点象在大学堂见到的礼堂一样,只是小很多。这时,房子里传出一阵童音:“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为星辰。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之诸虫。风所感。化为黎甿。”

“这是?”荀羡奇怪了。但是桓豁也不是很熟悉。于是就拦住路边的一个行人,询问端详。

“这是教会学堂在教授童子,读地是据说曾大人传授地算术和圣典前序。”行人看到两人神情不凡。不敢怠慢,便一一道来。

“教会学堂?”

“是地,是教会办的学堂。黄教把信徒们捐赠的钱财交给商人生利,除去极少的教士们和教堂的用度,就是修路修桥和办学堂和医馆了。这学堂无论富贫,百姓都可以送童子去读书。而医馆则由那些本来就懂医术的教士们给百姓们看病,花费极低。我们这区的教会医馆就在不远处,拐个弯就到了。”

这人是个熟悉情况地人,很快就说清楚了。

荀羡和桓豁不由点点头,表示听懂了。

行人看到两人点头了,便说道:“既然两位听明白了,那我就走了。我还得赶到大神庙去做晚礼呀,你看这天眼看着就黄昏了。”

“大神庙?”荀羡愣了一下,“能带我们去吗?”

“你们愿意接受上帝的洗礼那是最好不过的,跟我来吧。”行人说道。

路上,行人滔滔不绝道:“这神庙都是信徒们捐赠钱财、义务做工而成,我就曾经到南山(秦岭)为神庙运过大石头,足足运了十大块。”说到这里行人无比自豪地说道。

荀羡、桓豁两人没有说话,只是听行人讲修大神庙的艰辛和迅速。

越接近大神庙越感觉到人群的密集,无数的人好像入海的河流一样,向神庙涌去。很快,荀羡桓豁两人来到了大神庙跟前。顿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呆了,一座气势雄伟地建筑物屹立在前面。这座建筑物都是用大石堆砌而成,前面是一排三个人都抱不过来地大石柱,石柱支撑着一座象太庙宗寺一样的建筑,最上面顶着一个巨大的“S”标志。神庙比太庙宗寺还要雄伟浩大,但是却少了一种压抑和居高临下地感觉。

色的神庙在肃穆中让人感到一种容纳百川的胸怀,一的情怀。

在神庙前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宽广无比,却空无一物,只是在广场最外面,对着神庙立了一个高碑。碑有十五丈高,呈四方菱形,碑顶呈尖形,上面有一个尖针,据那行人介绍说是可以避雷的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