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等地。到石虎一死,河北大乱,司州河东的形势也一天不如一天,重、卜咎两人就和大家一商量。干脆投了已经大局已定的关陇。曾华正是招揽人才的时候。自然欢迎他们,不但给了合适的官职,也给了丰厚地安家费。总而言之对他们不薄。

“两位先生此来是有什么事吗?”曾华和悦地问道。

+。寺三日有大法事,参与者甚多,遵善寺主持法常法师委托我二人,想请大人驾临遵善寺,也好为关陇祈福求安。”

+。。下头来,神情有些尴尬。虽然曾华明面上没有表示支持圣教,也没有暴露他地真实身份,但是大家都知道,圣教能在关陇、梁益如此发展迅速和他地大力支持离不开。现在要人家去参加佛教法事,这岂不是有点难为人吗?

曾华愣了一下,坐在那里想了一会,最后在两人的惶恐不安中说道:“好吧,我到时去一趟。”

第三日,遵善寺戒备森严,门可罗雀。曾华在车胤、段焕的陪同下来到了这里,看到遵善寺如此“热闹法”,不由会心一笑。这座寺庙建于武帝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289年),寓意循规蹈矩,行善济世。它修建在龙首原的南边,正在规划中的新长安东城中。

法常身穿僧袍披礼,带着数十名和尚迎了出来,看到曾华等人策马过来,连忙合掌稽首道:“恭迎曾大人尊驾!”

曾华含笑还礼,然后在法常的引导下向遵善寺寺门走去。这遵善寺修建不久,但是在数十年的战乱中已经残破不全了,而且现在还不是佛法大兴地时候,所以修得较小。后来关陇稳定了,法常以为太平世道了,可以弘扬佛法了。但是没有想到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圣教大行其道,周围的教堂一座接一座,信徒也越来越多,上遵善寺的信徒也越来越少了。法常没有办法,想了许久才商量出一个办法。他咬着牙筹备了一些钱粮,准备扩建遵善寺,重新“装修”一番,以便更好地吸引信徒,和圣教抗衡。但是要地的请求报上去后怎么也得不到京兆尹的批复,法常无法,只得相求在城就相熟的重、卜咎等故人替他请曾华过来,以便亲自请得这位关陇统治者的支持。毕竟在许多人地眼里,曾华可能只是被圣教地“邪樂”给迷惑了。

这时,后面一位僧人突然对段焕说道:“将军,请放下佩刀!”

段焕冷冷看了一眼说话的知客僧,看得知客僧只冒冷汗,连连后退。

“这是为何呀?”曾华和气地问道。

法常旁边一位僧人连忙抢答道:“佛门净地见不得血腥杀戮之物。”

“是吗?只是佩刀执事是元庆的职责,就有如和尚你要挂佛珠念经一样,恐怕不好丢得。”曾华笑眯眯地答道。

“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为遵善寺主持法常只好说了一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是胡杀光了中原百姓,然后再放下屠刀是不是就可以立地成佛了。”段焕冷冷地说道。

法常顿时语哑了。顿了一会,刚想解释什么,重连忙出来做和事佬:“算了吧法师,段将军佩刀是其职责,而且这寺内寺外满是侍卫军士,他们可都是带着刀枪地,总不能叫他们也全

刀枪,到时谁来保护曾大人?”

听到这里。法常不由哑然。只好作罢。继续带着曾华、车胤和段焕等人进得寺去。

“这寺庙不错,果然是古朴森然。”曾华赞叹道。

法常连忙点头称是,然后给曾华介绍聚在庭院里地众多高僧。曾华一一于他们见礼,甚是恭敬。

“想不到今日遵善寺聚集了这么多高僧,真是难得呀!”曾华感叹道。

这时,一位没有被介绍的和尚从高僧后面越众出来抢先答道:“这都是大人你治理关陇有方,使得这里地方肃静。百姓安宁,所以才有众僧仰慕大人的恩德,于是纷纷行游关陇以求庇护于大人翼下。”

曾华一看,正是刚才在寺门抢先答话的僧人,一脸的笑意,甚是诚恳。曾华不由点头笑了笑:“高僧真是过言了。高僧叫……?”

“贫僧是沙门吴进!”僧人连忙答道。

“吴进,噢,”曾华觉得有点耳熟。但是又不知道曾经在哪里听到过。

“吴沙门原在城。曾经跟随过家师佛图澄一段时间,后来河北大乱后就行游到敝寺了。”法常解释道。

“噢,原来如此!”

曾华随着法常一边慢慢走一边参观。一路赞叹,而吴进也时不时插上几句话,既说得是恰到好处,又奉承了曾华,说得曾华有点心花怒放,不由暗想这位吴进要是当官可是不得了。

遵善寺真的不大,很快就走完了。于是法常就请曾华等人到后院中用茶,吴进等十几僧人在旁相陪,当然还有段焕等上百侍卫军士虎视眈眈。

“大人,请用茶!”法常看到曾华的兴致不错,不由趁热打铁,连忙接着说道:“大人,贫僧想扩建遵善寺,以弘扬佛法,让更多的百姓向善事佛,但是几次请地却不得批,还请大人看着我等诚心事佛,祈求大晋国泰民安地份上批允一块地吧。”

曾华刚好端起一杯茶,听到这里不由乐了:“我就知道高僧请我来一定有事,一并说来吧。”

“是地大人,那贫僧就多事了。我等诸寺和尚商量了一下,准备也办一个邸报,专门讲颂佛法,还请大人批复。”

“刚好了,这两件事都归武子先生管。批地他是京兆尹,批邸报他是监观风采访署,都在他地职权内。这些事我是不管的,也不便插手管,还请大和尚见谅。”曾华答道。

于是法常又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车胤。

车胤在数年里,已经明的由范哲,暗的由曾华洗过脑了,虽然还没有正式信奉圣教,但是跟信教也差不多了,迟早都会入的,所以对僧道不是很感冒。但是车胤一向行事端正,听了法常地请求,也不以自己的私见为定夺,而是正色答道:“大和尚,这两件事请按途径上报京兆尹和观风采访署,我自当会禀公办理,当批就立即批。”

曾华不由暗笑了,想不到武子先生也玩一手了,他知道,这新长安的地早就规划好了,不拆你的遵善寺都是自己出面保下来的,这些东西可都是文化遗产,在华夏内部,曾华还不想用血腥的手段去统一信仰和思想,他的心里早有打算。这邸报倒是可能批下来,可是这玩意要烧钱,不知这些和尚要化多少缘才补得上这窟窿。要知道现在的圣教别看教堂修得俭朴,可放在商人那地钱老多了,都是有钱地主,这邸报的钱烧得起。而且在邸报上写经文有用吗?这些和尚干得过那些被自己培训出来的圣教传教报刊人士吗?悬!

这时,吴进又出言奉承道:“大人是一代开明,自然能庇护佛门,光大善事。大人在关陇益梁所做地事情,和伪赵石虎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百姓自然归心。”

听到石虎,看着眼前这个看上去一脸慈悲的吴进,曾华终于想了起来,不由大喝道:“来人!将吴进拿下!”

几名侍卫军士连忙拥了上来,将吴进一下子按到在地。

“大人,大人!”吴进吓得结结巴巴地问道,而法常等人也惶恐不已,不知道什么回事。

“好你这个吴进,当年不正是你进谗言于石虎,结果造成我河北百姓死伤数万,你可知罪?”曾华怒喝道。

看着突然翻脸的曾华,吴进连连否认对自己的指控。

“大人,你来说吧,这事可是已经记录在案的。”曾华也不多说,叫曾在城和吴进“同事”过的重说。

“是的大人,此事事关重大,我也不敢乱言。吴进曾言于虎曰: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苦役晋人以厌其气。于是虎胡使尚书张群发城近郡男女十六万人,车十万乘,运士筑华林苑及长墙于北,广袤数十里。劳役甚苦,费时数月,百姓死伤近半。”重犹豫了一下最后低声说道。

曾华冷笑道:“你还敢抵赖吗?”然后一挥手说道:“把他押到京兆提检司去,然后由京兆大理司裁判定罪。”

在吴进惨嚎求饶声中,侍卫军士将其拖了出去。

第九十二章 … 高僧(二)

过来对众战战兢兢的高僧们说道:“最近发现许多奸大半是僧道,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大人,僧道中自有好坏,这是敌国借用我等名义行事而已。我佛道都是出家离世之人,不会问这些俗事,还请大人明察。”法常辩言道。

“这个我知,只是还请你等僧人多加约束自律,一旦坏了律法就不好看了。你们说是不是?”曾华依然是那么和悦。

法常点头称是,再强打起精神,陪着曾华继续喝茶,几杯茶下来,在重、卜咎等人的慢慢引开话题下,曾华的脸色似乎好看起来。

看到如此,法常不由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大人,佛祖传训,就是要世人向善,安守本分,这点还请大人明察,以免听了偏言误解我佛教正义。”

“是吗?世人向善,安守本分?”曾华听到这里不由坐在那里沉吟起来,过了一会对法常说道:“我对佛教了解甚少,还请大和尚讲解一二。”

法常听到这里不由大喜过望,连忙打起精神,用宏亮的声音开始讲道:“佛云,这世间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

“而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因果结合而生;万物又变化无常。非永恒实在。是缘生缘灭的。一|是出世间法。世间一切苦痛即生老病死等八种苦恼,一切又皆虚幻不实、变化无常。不足贪恋。因此。众生须通过修行来解脱烦恼。达到寂静快乐的涅磐境界。”

“而世间万法是因果相续地关系。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因果法则决定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要获得解脱。必须种下善因、精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善报。”

法常寥寥而言。讲得是口生莲花,而旁边的众僧听得是敬佩不已,重、卜咎等俗家信徒更是听得如痴如醉,真不愧是大和尚佛澄图的弟子!

曾华虽然是听明白了,但是听得有点头昏脑涨。看来这佛教还是和自己知道的一样,都是讲怎么因果报应,通过修行认清人世间的虚幻无相,最后从人世间的苦难离集中解脱出来。并超越生死轮回。这里面地东西和自己捣鼓地宗教有点相似。不过也正常。宗教这东西,很多东西都是相通地,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看到曾华低着头在那里沉思,法常以为这位大人已经被自己打动了,连忙准备趁热打铁好好规劝一下这位关键人物。

这时曾华突然抬头问道:“大和尚,依照你的说法,我华夏亿兆百姓数十年来饱偿战乱。又惨遭羯胡毒手,难道是他们前世做了什么恶,所以今世被如此惩罚?”

法常听到这段话,心里咯噔一下,这话可不好回答,要是回答是的话,难道这亿兆百姓都前世作恶?说出去要是被那个圣教利用了,再一添油加醋。恐怕不知道“真”的百姓一定会唾弃佛家的。

沉思了一会。法常便缓缓地答道:“一切皆是法缘,一切早已注定。作恶者必当报应,受难者必得福趾。生死轮回,谁也逃不脱。”

听到法常迂回的答话,曾华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大和尚地意思是,百姓这世受了苦,下世自然有回报,会享受绵荫;而胡和那些为非作歹,杀人无数,残害百姓的恶人自然会在后世有报应?”

法常虽然觉得曾华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但是他却无法说出这其中的不对来,而且按照曾华字面上的意思,和自己讲得大致也是一回事。思来想去,最后不由地缓缓点点头。

曾华此时语气凝重地问道:“既然后世有报应,那么是不是百姓就应该忍一忍,反正坏人后世有报应,会变猪变狗。于是百姓就应该逆来顺受,不管恶人是如何欺压自己都要忍,因为这些作恶的人后世都会有报应!”

听到这里,法常觉得曾华的话语偏离了自己话中的意思,连忙出言辩道:“佛家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以无边佛法化解世间地暴虐之气,播佛法于四方,让恶人归善,只要人人都向善了,那么也就没有那么多地杀戮和苦难了。”

“人人向善?听说石虎一边供奉礼待大和尚佛澄图法师,一边杀亲子,屠百姓,丝毫没有因为信佛而减少了半点暴虐之气。”曾华接口答道。

“那是石虎没有真心向佛!”法常连忙辩道。

“噢,”曾华停了一会突然问道,“法常法师,你和你的师父佛澄图大和尚相比,谁的佛法高深?”

“我不及师父万分之一。”法常立即答道。

“法师不必如此谦虚,既然佛澄图大和尚如此高深地佛法都没有办法化解石虎的暴虐,引其归善,这是不是说明世间还有真恶之人,绝不会因为听了佛法就改邪归正了?当然,我也不否认有些恶人因为听了佛法引发了自己的良善之心。但是无论是何种引善之法,只有面对那些真心向善的人才可能有效果,对于一心向恶的人恐怕就大失效果了。”曾华随即说道。

看到法常在那里低首沉思,曾华继续说道:“我曾经说过仁德只施善良守度之辈,刑戮必应暴虐凶残之徒,扬善

是天道。要是人人都去靠后世报应这个道德上的东却是不可能的。”

“我不反对引导百姓向善,但是我反对把百姓变成绵羊。正因为我们的百姓太善良了所以才暴虐凶残横行,惩恶扬善不能靠天,也不能靠地,只能靠自己。”曾华断然地说道。他看着还站在那里沉思的法常,心里不由感叹,难怪后来各朝各代大肆推行佛教,虽然经历了几次灭佛,但是很快又卷土重来,而且越发地兴旺,说不定就是统治者看中了佛家中的“忍”字诀,以佛家的“真谛”深化百姓们的忍耐程度。

“大人。”法常听到曾华的这一席话中对佛家并无一点好感。不由心又瓦凉瓦凉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不过法师放心,我不会因此禁止佛道。这信仰的东西,好的就是好地,坏地就是坏地,都是众人百姓心里的事,刀兵是干涉不了的。”曾华微笑道,不过他还有心里的话没有说出来。要压制佛道的传播。避免佛教趁华夏南北大乱时异军突起,正式成为华夏民族信仰的主流宗教之一,除了兵刀还有很多方法。现在江北百姓中佛教徒不少,曾华可不会去干傻事,动用武力,结果让佛家变成了受害人,获得更多人心里的同情。而且曾华心里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和信仰。不管开始地时候再如何优秀良好。一旦专制独尊,排斥其它的思想就会逐渐变得僵化和停滞不前,最后向“歪道”走去。历史上类似的教训曾华至少也知道几个。

听到曾华如此说,法常心里不由安下心来,虽然他不知道曾华为何明面暗地都支持圣教,却还大度地放过佛家,但是他明白,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权术吧。

曾华继续在法常的带领和陪同下,观看了诸多高僧举行的隆重却没有多少观众的法事,午时用了斋饭就离去了。

“法常啊,看来佛事从此要艰难了。”遵善寺后院,一位刚才一直默默无闻的和尚对法常说道。

“不会吧,道安师兄,曾大人在这里不是相宜甚欢吗?而且他也答应不以刀兵禁止佛道。”法常惊讶地说道。

原来这隐在众和尚中间默默无言地瘦小和尚居然是大和尚佛澄图最得意地弟子,也是佛澄图去世后江北最出名、声望最高的大和尚。他原本借居在平阳设译场,一边传播佛教,一边翻译佛经。后来听说关陇大定,百姓安居立业,便改变转去恒山的念头,率领数十名和尚赶到了长安,准备在遵善寺建立译场。

“除了刀兵,还有很多手段都可以限制佛道,这位曾大人不是一般人,他自己会有高妙手段。”道安平和地说道。

“这……”法常黯然无语了。

“一切都看天意吧。”道安最后悠悠地低声说道。

遵善寺法事两天后,曾华带着朴、段焕几个人,穿成普通人打扮,悄悄地赶到长安大街,例行三月一次不定日子地微服私访。当然了,有上百侍卫军也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和平常人一样围在曾华几个人周围,还有数千侍卫军严阵以待地呆在城中附近的哨所里,随时待命出击。曾华比较怕死,他知道自己可没有那个什么乾隆厉害,传说中他一出去不但可以横扫所有刺客,还能次次都有艳遇。

长安大街上人来人往,看上去热闹非凡,曾华一百多号人散在里面连个泡泡都没有。曾华边走边缓缓地看,发现身边行走的百姓们衣服看上好了一些。曾华的官府通过不停地招募百姓做工,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加上这两年关陇、益梁大熟,百姓们终于开始舍得穿好一点,用好一点了。

正因为关陇百姓的这种悄然转变,使得关陇、益梁的商贸更加繁荣起来。关陇、益梁的商人把成都的蜀锦,梁州的麻布贩到雍州,然后又把雍州的纸张、铁器贩到秦州、西羌,最后又把秦州、西羌的牛羊和皮毛贩到益州梁州(只是一个比喻)。结果光是北府内部的商贸就生生不息,热闹非凡。加上凉州、荆襄、江东等地的商旅,更是不得了。北府用铜钱去收购其他各地的物资和粮食,而各地又用在手里还没有握热的铜钱到北府购买纸张、书籍、铁器、琉璃等各种北府特色货品。搞到后面,北府咸阳兵工场用水力机冲压的北府铜钱居然流行一时,成为江南江北的硬通货。幸好曾华下辖的雍州、梁州铜矿有那么几处,还能顶得住,而且这铜钱最后的流向是长安。

来到一处小吃店。曾华闻到羊肉、牛肉地香味,就再也走不开了,于是就一屁股坐了下来,开口叫上了一碗羊肉面。自从有了水磨、风磨机之后,北府的百姓也开始喜欢吃上细磨的面粉了。

曾华吃着热气腾腾羊肉面,热得满天是汗,一副猴急的吃相引得旁边的食客不由笑道:“这位客官是少吃这种羊肉面吧。”

曾华连连点头,待吃完之后不由问道:“你经常吃吗?”

那位食客不由笑道:“那是自然。”

“你老是干啥的?”

“我是牛羊贩子。专门从秦州收牛羊到雍州来卖。”食客答道。

“难怪如此1那你的牛羊好运吗?”曾华边吃边问道。

“好运!平日就

羌人老把式。骑马驾着牛车。上面堆满草,然后赶沿着关陇大道的边上慢慢走。这大道上两边留了数里地,都是山地草坡,碰上草多地就边走边吃,碰上草少地就用牛车上地草喂。一路赶来虽然辛苦而且费时不短,但是能保证这牛羊到了目的地都还是活蹦乱跳的,只是不能赶远。最多只能到益州成都和雍州三辅。不过现在这上郡、北地郡打下来了,京兆吃牛羊就更方便了。”食客得意地回答道。

“那你生意好吗?”

“那是相当好,军队是有多少牛羊就收多少牛羊,全给当兵的吃。你说普天下哪有咱们镇北军吃得好,顿顿少不了肉。还有这长安附近的各城中工场的工匠要吃,学堂的学生要吃,各官署地官员要吃,还有各地的富绅要吃。只要你赶得来。不怕卖不出去。”

“难怪你一看就是有钱的主!”

“多谢你吉言。好了,我吃完了,还得赶着去参加黄教典礼呢!你慢用!”

“黄教?”曾华奇怪了。什么时候出来一个黄教?

“这个你都不知道吗?黄教就是圣教呀!牧师们常说,世上的事物难有称得上圣,叫大家不要开口叫圣教,不如叫上帝教或盘古教的。可是大家觉得上帝盘古是真神,直叫其名恐怕不恭敬。而黄帝既是圣子圣灵,又被上帝派到人间做了咱们老祖宗,不如就恭敬地取其一个字,叫黄教。也不知谁最先这么叫的,反正大家都叫开了。不过也有人继续叫圣教。”牛羊贩子答道。

这时,一个老僧人走了过来,站在门口扬着几张贴文朗声地说道:“各位施主,道安法师在遵善寺开法事讲经,请诸位前去听听,以脱离苦界,超越轮回。”但是说了一会却无人响应,只有食店老板上前给了几个馒头。

满脸皱纹,胡子、眉毛花白的僧人默默地接过馒头,向众人施了一礼,然后向另一个人多的地方走去。

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地牛羊贩子却又忍不住对曾华说道:“这佛家原本也是个好东西,只是那些经文太难懂了。而黄教地那些道理一听就明白,只要每天遵循戒守,多做礼拜,自然会受到上帝的眷顾。那些教士又知识渊博,不但能医治众人,还常常发动信徒修路修桥,救助其它信徒,自己却俭朴无比,比那些做尽坏事的假和尚假道士强多了。而且对教友跟兄弟一样亲近,不比那些高僧,让人高不可攀。”说到这里,牛羊贩子一看天色,不由跳脚道,“坏了,晚了!晚了!”说完拔腿就跑了

曾华没有心思去教堂,而是悄悄地跟在老僧人地身后,看着他苍老却硬朗的身影在一家又一家的店铺和人多处站立,最后只散去不多的数十张帖文。

曾华最后跟着他来到遵善寺,在黄昏中,看到上百名或老或少的僧人从各处汇集,走进寺门。虽然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背上的布袋还装着满满的贴文,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失望。

“大人!”法常看到突然造访的曾华,而且是微服私访的曾华,不由大吃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我看你寺中诸位僧人出去行贴文,不知为何?”曾华开门见山地问道。

“回大人,我家道安大师兄准备在长安设一译场,翻译天竺的佛经书籍,但是苦无钱粮,所以准备设几场法事道会,邀请信徒们来听法,并筹集一些钱粮。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钱粮差得很远。”法常如实地答道。

“道安法师?”曾华还是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大和尚。

“道安师兄去他处化缘去了。”法常羞愧地答道。

曾华默然一会,然后对法常说道:“这样吧,这遵善寺是无法扩建了,不如我在新长安的南边给你们划出一块地来,然后再捐上一批钱粮,修上一座新寺庙,再请京兆尹官府每月拨一笔钱粮,这样道安法师就可以安心开设译场了。不知如何?”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法常没口子地谢道。

不几日,佛法邸报和道教邸报都被观风采访署批下来了,但是遵善寺扩建的请求没有被批复,只是在新长安的南边拨了一块地,比现在的遵善寺大,但是也大不到哪里去,再拨了一笔钱粮做修建的费用,名为长兴寺,做为道安和尚的驻寺和译场。

再几日,武昌公府颂布新令,北府各佛道寺庙观场,一律限制僧道出家人数,借口是现在人口本来就少,不能全去当和尚道士,大家都去念经了,谁来种地?许多寺院、道观原来拥有的田地被借口是北赵石胡封赏的,都是伪令,所以全部由官府收回。但和尚道士参加均田制,只是无永业田,只有赋田,并且还要依例交赋,此外更无其它钱粮供给了。在香火钱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和尚道士不种地真的可能被饿死。再借口近期捕获的奸细中和尚、道士众多,所以北府官府下令辖里各寺院道观的和尚道士统统登记,发给照牒,并传令各地,所有的和尚道士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离县境的话,一律以奸细捕获,反抗者杀无赦。

第九十三章 … 赵国

王祇使其将刘显帅众七万攻,军于明光宫,去二主闵恐难胜,召王泰,欲与之谋。泰恚前言之不从,辞以疮甚。闵亲临问之,泰固称疾笃。闵怒,还宫,谓左右曰:“巴奴,乃公岂假汝为命邪!要将先灭群胡,却斩王泰。”乃悉众出战,大破显军,追奔至阳平,斩首三万馀级。显惧,阵前密请降,求杀祇以自效,闵乃引归。会有告王泰欲叛入周者,闵杀之,夷其三族。

--------引言摘述

永和七年六月,司州的太阳有些刺眼,耀得如林的长枪闪着白光,听着耳边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是旗帜在风中扯动的声响,刘显望着远处的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向身边的副将问道:“这里离城还有多远?”

副将连忙低头恭敬地答道:“回大人,还有五十里,不过前锋已经前至到二十里。”

“五十里,太近了,传令全军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刘显传令道,顿了一会刘显又传令道:“前锋就不用去管他了。”听着副将将自己的命令传达给传令官,刘显歪着头看着远处,仿佛入定一般,过了好一会突然又问道:“你们说城里的冉闵会出来迎战吗?”

拥在左右的属下众将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不敢出言,冉闵这个名字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了。

“盖我华夏之民,天必命我华夏之人以安之。夷狄外胡何得而治哉!”刘显突然说道,左右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刘显又继续念道:“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左右众将这才明白过来,前面第一句话是大名鼎鼎的《告关中百姓书》中一句炙人口地名句,它和《进长安书》的那句“华夏之地永归华夏之民”及《讨胡令》中的“天下者华夏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衣食者华夏之衣食。非胡虏之衣食也;子女民人者华夏之子女民人。非胡虏之子女民人也。”一样在中原江北传颂。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热血和希望。而刘显后面念的那句就不是那么有名了,不过还是有少数熟悉的人听出来了,这是魏主冉闵在城颂布的杀胡令中杀气腾腾的一句话。

不过周围都是刘显地亲信心腹,那些“国人”将领早就被打发到前锋去了,所以不会让那些对这些话非常敏感地人产生“误会”。

“大人,你地意思是?”一个胆大的副将开口说道。

“你们还听说过这么一段话吗?-今晋镇北大将军曾传令所属州郡各整兵马,罗落境界。巡视哨关。凡高鼻、深目,或碧眼金发者,一律缉拿,验明其身,定析其罪,论轻重而惩,而但敢称兵仗者斩!”刘显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高深莫测地问起另外的话来了。

“回大人。听说过。是关陇讨胡令中的一句话。”那位胆大的副将连忙答道,看来关陇的“宣传手段”的确领先时代,它一系列地檄文、公告不但在关陇、益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连关陇外的江北等地也炙人口,这些识不了多少字的北赵武将也能听说过。

“你们听出什么意思来了吗?”刘显继续问道。

“请恕属下愚昧!”左右众将谁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帅为什么会突然感触良多呢?就算是猜出一二的人也干脆一起装傻,同时向刘显恭敬地答道。

“不是你们愚昧,而是你们不愿说而已。”刘显大笑道,过了许久,他才继续开口,声音变得悠远而意深:“墙倒众人推呀!”

众将终于听明白了,原来自己的主帅早就有了打算了。大家纷纷交头接耳,过了一会,用眼神推举一位最得刘显信赖的副将开口问道:“大人,你的意思是朝廷那……?”

“什么朝廷!”刘显突然忿忿地骂了一声,顿了好一会,突然低头黯然地说道:“说句掏心窝子地话,石氏父子虽然残暴,但是对我等还算不错。我等或为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