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后面赶来的河东流民拉起大汉时,大汉的脸上满是红白之物,他站起身来,丢掉了手里已经变成红黑色的石头,然后狠狠地吐了一口口水在已经面目全非的羯胡身上。

以前他们是在绝望和恐惧中失去了勇气,但是现在曾华和张、甘族人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就会疯狂地去和羯胡搏斗,积压抑多日的悲愤在那一刻尽数爆发出来,让他们从绵羊暂时变成了野兽。

“你叫什么名字?”曾华问道。

“河东柳畋。”

“河东柳家?不知故太常卿柳文纯公...?”随即走出来的甘芮惊奇地问道

“是在下的叔祖父。”……

“去洗一洗继续赶路吧,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曾华看了眼前的这位大汉许久,最后说道。

“是!”柳畋抱拳说道。

曾华转身面对走出来的流民,指着脚跟前的羯胡尸体说道:“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勇气的力量!只有你拥有勇气,任何敌人都会畏惧你!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去!”

话刚落音,流民们爆发出一阵响彻天地的欢呼声。

战斗彻底地结束了,六十九名羯胡成了肉泥,最后被曾华下令挖了个坑埋了。缴获了战马一百零三匹,还有六匹马被误射受伤,成了大家的食物。铠甲、刀枪、强弓也得到了各六十多具,被曾华分配给从新流民中选出的青壮。而新流民死伤了六十余人,张、甘族人死伤了十余人。

在重新整顿和编制之后,曾华骑马率领这一千五百余流民继续向南赶路,最后在预定的河段,加上制作的木排,花费了一天一夜,终于渡过了丹水。

在丹水南岸的月余,陆续还有赵军胡人出现,不过老天爷没有赶尽杀绝,这些赵军胡人都只是十几人小股出现,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人,应该都是在南岸巡视的探子哨兵。他们还不知道那支羯胡骑兵被全歼的消息,所以对前面的危险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而且更幸运的是,他们都被曾华派出的细作远远地发现,然后被由张、甘族人和柳畋为首的河东青壮流民共五百余人组成的部曲设下埋伏,一一歼灭。一路下来,除了歼灭三百多的赵军胡人外,赵国的令牌、军旗、大印倒也缴获了一箩筐。

最后终于在永和元年的七月末,这支流民队伍穿过了不安全的丹水县,终于看到了晋国北方前线重镇-南乡郡(治今湖北均县)。

第三章 … 襄阳

秋七月庚午,持节、都尉江荆司梁雍益宁七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征西将军、都亭侯庾翼卒。翼部将于瓚、戴羲等杀冠军将军曹据,举兵反,安西司马朱焘讨平之。庚辰,以辅国将军、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治江陵。

…………………引言摘述

看到南乡郡还算雄伟高大的城墙,曾华不由长舒一口气。这月余为了能让这一千五百名流民顺利回到晋地,自己可没少操心,眼看着这身形脸蛋都狠狠地瘦了一圈。

在这一路上,除了设伏歼灭偶遇的赵军胡人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

现在战乱四起,经常是百里无人烟,就更不用说就地筹集粮食了。可是这一千五百多流民又不是自助旅游,尤其是河东流民,除了命之外,所有的身外之物都被抛弃了。

曾华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人烟少那就意味着野兽多,张、甘二族的猎户可都是好把式,就是在荒野上成群结队的野狼豺狗都讨不了好。曾华为了便于管理,下令将总共一千六百五十二人的流民分了十六个百人队,青壮年编制成九个百人队,经过张、甘猎户混编培训后,在曾华任命的队长率领下分成左右前后四部,一边四处结队狩猎取食,一边护卫中间队伍。而六个老弱妇孺百人队则被围在中间,专为青壮们架锅煮食,缝补打点。

光靠打猎是远远满足不了一千六百多张嘴吃饭的。于是曾华还下令老弱妇孺结队在有经验的老人带领和监督(关键是监督不能挖到有毒的野菜)下挖野菜,刨树根。而青壮队伍除了狩猎护卫之外,还开始对沿途的大河小溪进行索取。

这支更像原始部落的流民队伍一路上蹒跚迤逦而行,途中凡是能吃的东西,除了人的尸体,尽数被拿来充饥,连曾华再三保护舍不得的战马也只剩下不到二十余匹。大家一路上也都看到眼里,正因为有曾华的带领,一千六百五十二名流民除了三十一名老人因体力不支、四十六人因重病离世外,其余一千五百多名流民终于看到了“朝廷的城池”。

南乡郡郡守安俱第一眼看到这群流民就觉得不一样,这些流民虽然也有其它流民身上的那种长途跋涉的疲惫不堪和背井离乡的落魄,但是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绝望的迹象。当他听完曾华、张寿、甘芮等人的自我介绍之后,似乎明白了一半。而当他听完口才不错的张寿一一讲完路上的一切,再看到那一箩筐的令牌、军旗和大印之后,他就彻底被惊呆了。从北方中原逃流过来的难民以数十万计,而经由南乡流入荆襄的也有数万。哪个不是惊惶失魄,死里逃生,最后仗着人多,不停地用后面同伴的性命来垫底才逃回到南地。可是这么一支人数不多的流民,不但顺利地回到了南地,而且一路上还歼灭了不少羯胡赵兵,那些军旗、官印和腰牌可不是一般人能拿得出来的,就是正规边军也很少能缴获到这些东西。

于是安俱看向曾华的目光就带着许多敬佩之意了。

很快,这支新来流民的“奇遇”和曾华的大名很快就传遍了这两年南下汇集在南乡郡、义阳郡(治新野)、义成郡(治襄阳)的数万北方流民,也很快传到了征虏将军、监沔中诸戍军事、领义成太守刘惔,江夏(治所在今湖北安陆)相袁乔和新上任的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温的耳中。

桓温得到安俱公文之后,再听说了流传过来的种种传说,顿时对那几名世家之后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曾华。但是坐镇襄阳的义成太守刘惔动作更快,直接将曾华等人接到襄阳。

不久,桓温率领益州刺史(治巴东)周抚、龙禳将军朱焘、督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袁乔和毛穆之等参军幕僚借口巡视北线对赵防务,从江陵出去,赶往襄阳,会合已被安置在那里的曾、张、甘等人。

“来,三位公子,快来见过桓大人!”做为主人家的征虏将军、监沔中诸戍军事、领义成太守刘惔带着曾、张、甘三人走进大厅,连声介绍道。

“曾华/张寿/甘芮见过桓大人!见过周大人!见过朱大人!见过袁大人!”在刘惔的一一引见下,曾、张、甘三人抱拳向在场的诸位大人一一行礼。

在襄阳这段时间,刘惔时时召见曾、张、甘三人,每次都谈论许久,相谈甚欢,而刘惔也越发器重曾华。后刘惔曾去信密语与桓温:元子老贼,今有南归世家良子三人,少年英雄,恐数年之后不在你之下,想你今后不会孤独寂寞了。也许这才是桓温来襄阳的真正原因。

而在明面上,刘惔给老熟人和老上司-朝中两位大佬和辅政:录尚书事何充和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晋简文帝)频频去信,着实把曾华等人狠狠夸了一把,也算是为曾、张、甘三人造势吧。

“你就是从西域回来的曾叙平?”桓温突然开口问道。

“正是在下!”

“曾家镇守西域多年,你能说说那里的情况如何?”

曾华也不客气,当下开口说道:“西域地域广袤,但是多戈壁险滩。各胡占据绿洲为国,分为南北中三道,大国分为车师、焉耆、龟兹、疏勒、鄯善和于阗,各国田地肥广,草牧饶衍,更兼东西要道,商贾络绎不绝,十分富饶。于是各大国占据绿洲,征伐四方,各自兼并役使邻近小国,称霸西域。”

“南道西行,有且志国、小宛国、精绝国、楼兰国皆属鄯善国;戎卢国、扞弥国、渠勒国、皮山国皆属于阗;中道西行有尉犂国、危须国、山王国皆属焉耆;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皆属龟兹;桢中国、莎车国、竭石国、渠莎国、西夜国、依耐国、满犂国、亿若国、楡令国、捐毒国、休修国、琴国皆属疏勒。北道西行,至东有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属车师。”

“前魏承汉制,世祖文皇帝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西域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始拜张恭以凉州刺史领护戊己校尉。前魏明帝于太和年间(公元227…232年)复置西域长史,治设海头(今罗布淖尔东北)。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域各地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曾华将自己在中学时学到的新疆地方历史结合博学多才的甘芮、张寿的讲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魏晋西域史来了。在正式决定自己是西域归来的世家子弟之后,曾华开始恶补西域知识,现在看来的确很有成效。

“戌己校尉辖下只有有兵甲一千,屯民两千户,西域长史辖下有徒民一千户,但是相比居地的西域胡人,却是少之又少,故都无力独控全局,只完全倚仗朝廷威势,而管辖地域也仅高昌方圆数百里和海头数百里,只能在诸大国夹隙中慎守。然中原诸王乱战之后,凉州张氏崛起,割据地方,断绝东西通道,西域长史李原率先纳降,还镇海头。然而先祖父曾公讳康不愿输降,坚守朝制。凉州张骏暗恨先祖父不愿归顺,更并领凉州刺史(戊己校尉领有凉州刺史虚衔,而张骏领有凉州刺史实职。),故而于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发兵攻高昌。”

说到这里,曾华的语气变得无比的低沉和悲伤,他凝神想象着自己这位古代的家门在远离中原万里之遥的西域悬地,仅以千计孤军抵御数倍的汹涌敌军,这份悲凉和孤愤使得曾华不由自己地暗自神伤,他联想起自己穿越时间和空间,在一个孤立无助的陌生环境里拼死挣扎着,不是一样的悲凉和孤愤吗?

在那一刻,曾华觉得自己和这位名义上的祖父心意相同,仿佛自己站在高昌城头。一眼望去,无尽的黄沙和点缀的绿洲,残艳似血的夕阳,黄昏中的孤城,浩瀚无边的敌军,没有绝望,没有悲伤,只有轻轻的一声叹息。故国,我的故国,希望我那孤独的灵魂能随着凛冽的西风飘回来,不要再让我游荡在无尽的他乡荒野中。

曾华觉得曾康那一声轻轻的叹息从无尽的时空里穿越过来,变得异常沉重,回荡在他的胸腔里。曾华再也忍不住,热泪一滴又一滴地落在地上。

过了一会,曾华终于压制下自己的悲伤,开始用呜咽的声音继续讲述着。

“先祖父曾公讳康城破自尽,数百族人随从皆自尽。有忠义之士掩护我的父亲藏于绿洲荒野之中。至此戌己校尉官制灭,张骏设高昌郡,不久就失于车师国。于是,西域彻底游离于我大晋,从此众国群起,自立为王,割据为政,并相互攻伐。”

“先父母抚育我成年之后,终因环境恶劣,和族中老人陆续不堪疾病去世了,最后只余青壮十七人。我们最后合计,如再居异地则前途渺茫,于是合力东进,图归中原。”

众人听完,不由一阵唏嘘感叹,许久都黯然无语。

“东归途中可是艰险无比?”最后是桓温开口继续问道。

“回大人,的确如此。一路上黄沙戈壁倒无所谓,只要备好粮食和水,沿着东西商道走就是了。可是天灾好过,人祸难躲。可恨那一路上游兵马贼不计其数,想我族人十七人一同出发,经数月方到玉门时,已只剩下我孤身一人了,其中艰辛苦难,无法言语。”

说到这里,曾华开始杜撰起《曾叙平西域历险记》来了。幸好曾华看了不少西部历险电影和小说,加上从张寿、甘芮那里间接打听来的西域“最新情况”,编得还煞有其事。

“我们刚出柳中就碰到车师的兵马和凉州军开战争夺高昌,从高昌一直打到伊吾(今哈密市),阻塞了北道通路。于是我等只好掉头南下,准备走中道回凉州。谁知刚好碰上凉州张骏遣遣沙州刺史杨宣率军征理西域1。杨宣屯军海头,以部将张植为前锋,所向披靡,其军直指焉耆国。焉耆国国王龙熙亲率军拒战于贲仑城,为植所败。张植进而直入据尉犁,龙熙率群下四万人肉袒而降。”

“为了躲避凉州军,我们昼息夜潜,绕过海头,却在白龙堆(今罗布泊东北)遇上马贼火烧云,措手不及,损失了数名同伴。我等余下十余人被俘,先假意顺从,再乘马贼不备,挣脱绳索,夺马抢弓,直奔东来。马匪衔尾相追数日,中有同伴陆续体力不支,最后返身与贼相拼共亡。我等三人在同伴的掩护下,仗着马术精湛,终于摆脱了马贼相追。”

“最后的途中,我等皆有伤,但其余两人体力稍弱,终于不支,看到了玉门关却再也走不进来了,最后只余我孤身一人挣扎着进得玉门关。我在敦煌将随身之物几乎变卖一空,延请医生,调养了三月,这才留得一条小命。”

“再后来就是凉州辖内行进,虽然张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他管下的地方还算太平,也让我顺利地回到了关中,谁知?”

说到这里,曾华不由长叹一口气,越想越悲愤,最后含泪低首,不再言语了。众人也不由黯然低首,沉默不语,各自悲叹。

曾华悲愤的是自己背井离乡,永别亲人,千辛万苦地被老天爷舞弊穿越,可是怎么就不穿越到其它太平盛世或者好过一点的朝代呢?偏偏跑到了这个混乱的朝代。往前一点回到三国,凭借老子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拳打曹操,脚踢刘备,一屁股坐倒孙权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再横扫周边的胡人,避免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华大悲剧。往后一点回到隋唐,就是不和老李家争天下,混个凌烟阁功臣还不是花生米一碟,然后在大唐盛世里安享荣华富贵。可是偏偏让老子穿越到了东晋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朝代,这老天爷还真是丧尽天良!

但是其它人悲叹的却是另外一回事了。世祖武皇帝(就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才几十年,太康盛世彷佛还在昨天一般,八王之乱,怀帝被俘于洛阳,愍帝被俘于长,一波着一波。晋王朝就象一朵刚刚露出小芽尖的花蕾,骤然间就被狂风暴雨洗礼了一遍。被胡人外族亡国灭朝的,在史书上,晋王朝是第一个,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个?

蹉叹了好一会,桓温等人最终还是回过神来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关键的是眼下。

“听说曾公子文武双全,颇有谋略,一路上没有你的率领这一千多流民恐怕到不了南乡。看来就是地处极西之地,曾家也没有忘记传学授教呀!”桓温接着问道。

“曾家世代镇守西域,孤悬玉门西外,但是丝毫不敢忘记华夏传承。自小家中有先生教导传授。只是地处偏僻,无法学习博深学识,只是浅浅传授了几本史书兵法。加上地处险恶,一年中无一月不血战,所以骑射技击这等保命才艺是必须要学的。”曾华依然不慌不忙地答道。

“好!”桓温赞叹一句,先前听别人转述过曾华率领流民南下的经过,也见过那些战利品。做为一个有经验的军事统帅,他明白这中间的艰辛,需要什么样的进退有序和统率有度。要是这等本事还只是浅浅地学了几本史书兵法,估计有很多读了几箩筐兵法书的人得自己买绳子去了。不过年轻人还是谦虚一点好,尤其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看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看得很透彻呀。

“有大才必有大志!不知曾公子有什么远志?”桓温又问道。

“远志谈不上。刚出西域的时候,我想到的只是如何活下去。后来来到关中,看到那一幕幕,心中除了悲愤还多了许多想法。既然老天爷让我顺利地活到了中原,我就要好好地竭尽全力,为更多的人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的远志。”曾华淡然地答道。

“为更多的人做些事情?”桓温不由点点头,“我明白曾公子的意思。只是桓某不知道曾公子希望做到那一步?”

“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曾华一字一顿地缓缓说了出来,他的心里有些紧张。读过一些历史课外书籍的他知道,这句话的历史原版就是眼前这个桓武子。

果然,桓温双眼精光一闪,脸色一变,坐在那里沉思不语了。众人更是一惊,纷纷举目直视曾华。

注:1。正史上张骏遣杨宣伐焉耆应该是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剧情需要,为了配合主角高大光辉的形象,就让它提前一年到建元二年(公元344年)。

第四章 … 受封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温与庾翼友善,恆相期以宁济之事。翼尝荐温于明帝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

…………………引言摘述

曾华放出一颗重磅炸弹,把众人炸得晕晕乎乎。除了桓温在那里低首不语,刘惔在那里闭目养神,袁乔在那里点头微笑,其余的人都是带着各色神情直视着曾华,谁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可是曾华却坐在那里,面不改色,好像那句话不是自己说的,居然安然地端起茶几前的茶杯,悠然地喝起茶来了。看来刚才长篇大论着实浪费了他不少口水,现在要好好补充一下。

在一阵沉寂之后,还是益州刺史周抚打破了僵局。他看了一眼旁边主座的桓温,开口直问道:“曾公子为何如此说呢?”

“做大事者必定会在青史上留下一笔。但是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你赢了,固然可以流芳百世,输了,就免不了遗臭万年了。成王败寇就是这么一回事。”曾华放下茶杯,正色巍然回答道。

看到众人若有所思,纷纷在那里暗自点头,曾华继续说道:“周公要是在流言蜚语横行时病死,或者讨伐管蔡失利,你说他还会流芳百世,成圣人之名吗?王莽在谦恭未篡时去世,或者篡位成功,新朝延续,他还会遗臭万年,背欺世篡位之罪吗?”

此言一出,众人不由更加大惊失色,有的怒,有的惊,有的却是暗叹。虽然晋朝的名士都是狂妄不羁,但是这位从西域归来的世家子弟,看上去没有一点名士风范,却想不到比名士还狂妄,居然说起这种谁也不敢轻言的话。但是这里最大的老大,桓温却闻言抬起头,愣愣地看着曾华,眼睛里不停地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上去一点都没有因为曾华的这句话而不高兴,反而有些赞许的神色。

既然老大都不说话,大家也不好出言驳斥问罪,于是屋里一片寂静,只听到屋外有知了在拼命地喊叫。

看到大家不说话了,曾华好像生怕冷了场,又蹦出一句话,往滚开的油锅倒一碗水进去,看你沸腾不沸腾。

“曾某只想做大事,却不敢担保能否成大事,更加不敢去想今后能否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过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情,不能为了是不是会流芳还是遗臭就畏缩不前。成事在天,但却谋事在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男儿大丈夫就当如此!”

“好!好!好!”听完曾华的话,桓温猛然连连击节,大声说了三个好字,神情慷慨激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袁乔却在喃喃地念着这两句诗,转而抬头神情复杂地看着曾华。

而刘惔却突然睁开微闭的眼睛,含笑看着曾华,谈谈地说道:“看来叙平你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呀!”

的确,曾华的话过于惊世骇俗,剩下的众人互相看了一眼,传达着自己的惊恐还有按抑不住的深思遐想,依然没有说话,大堂又陷入一片沉寂。

“好了,这些都是闲话,说过听完就算了。”最后还是桓温开口打破了沉寂,看来桓温的心里对曾华的话是非常赞叹了,开口把这段惊世的谈话轻轻地揭过了,也给众人一个足够的暗示。“现在我们谈一下正事。”

“三位公子都是世家忠良之后,而且都是菁英栋梁。今护送流民回归我朝,如此肝胆忠心自是一番功绩,我等会上表朝廷,请皇上传诏封赏,以彰天下。”

回过神来的众人心里明白,这三人都是高门世家子弟,此次南下归朝,朝廷自然会有一番厚赏。毕竟是因为司马家出了乱子,才让中原沦陷,百家蒙尘。建康城里的那些司马家的看到这些千辛万苦还要追随过来的世家子弟,估计除了愧疚就只剩下感动了。虽然这些都是大家心里猜想的,但是不管皇上陛下(他才两三岁,估计想的也不多)怎么想,这闲职高位是少不了的。

尤其是那位从西域万里之遥来归朝的曾家子弟,带给南方晋王朝的除了天下归心,恩德远播之外还能用什么词句来形容呢?朝廷不拿点东西来封赏这可感天地日月的昭然忠诚,怎么说得过去呢?天下万民都可在睁着眼看着呢?

而且还有这位刘惔,彷佛改了性子一样,前段时间拼命为曾华等人摇旗呐喊,频频给朝中重臣好友去信,为曾华、张寿、甘芮三人扬名造势。没人敢轻视这位脾气古怪的名士,他可是当今名士翘首,在名士圈里是一言九鼎。而且不但和辅政大臣录尚书事何充关系良好,更在另一位辅政大臣会稽王司马昱属下当幕僚清客多年,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再从今天的形势看,桓温估计已经和这位曾家子弟惺惺相惜,铁了心要把他拱上高位。而另一位实权派大佬,江夏相袁乔,和桓温的关系不错,基本是跟着桓温走的。而且从今天的表现来看,这位喜怒不形于色的高人应该也被曾华给打动了,看上去对这位曾华也是隐隐赞许有嘉。看来曾华注定要成为晋王朝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正当各路神仙在心中暗自盘算的时候,张寿、甘芮两人相视一眼,互相一点头,突然同时站起身来,越上一步,走到厅中,面向桓温,抱拳恭敬地说道:“回桓大人,我二人不求高官厚禄,只愿能为叙平兄随从!”语气异常坚决。

此话一出,众人一片愕然。

张寿、甘芮两人可不是一般的世家子弟,虽然曾华是西域过来的忠义之士,但是家世背景还是不如这二人,毕竟那里离得太远了。尤其是甘芮,先祖父可是当朝的先梁州刺史甘卓,要不是他在襄阳牵制,王敦早就把建康翻了个。这是什么功劳,这是拥朝廷保社稷的大功!后来虽然甘卓蒙难,朝廷还是在王敦死后追赠甘卓为骠骑将军,谥曰敬。现在他唯一的后人回来了,自然跑不了一番厚赏。要是朝廷不赏,甘卓治襄阳多年,遍布荆襄的众多门生故吏也不会答应呀。这才过去多少年?这些人都还在各地充任要职。

但是这二人却突然声明说甘为曾华随从属下,这不是故意告诉朝廷,曾华的官职你们自己好好考虑一下,不要丢人就行了。

桓温颇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曾华,问道:“曾公子是如何想的?”

我还能怎么想?这张寿、甘芮哥俩一声不响就把自己推到火炉上烤了。我知道你们服我,想奉我做老大,但是咱们哥几个关上门分大小,用不着全抖在外面,非把我给架上去,这样很容易让人误会是拉帮结派,搞小组织小党派,这样是不利于团结的。

曾华站在那里只有苦笑了。他略一沉思,说道:“桓大人,我听说这几年南入荆襄之地的北方流民有近十万之众,我等也是流亡南归之人,知道其中辛苦,而且一路走来,对流民也是颇有感情。曾某斗胆请桓大人为在下上表朝廷,我等三人愿率领荆襄流民就地屯田,也算是为朝廷报以绵薄之力。”

好!众人不由叫了声好。

桓温、袁乔和刘惔正为这近十万流民头痛。这些流民都是经历九死一生回归南朝,一个处理不好,那就寒了天下人的心。但是这些流民又各有戒心,排斥朝廷官员,而且和当地居民也频频有冲突,如果没有得力官员约束他们,时间久了早晚要出事。

现在这三位在荆襄北地流民中传有盛名、颇有声望的世家子弟愿意出来承担这个责任,这不是雪中送炭吗?桓温现在觉得曾华就象是一件贴心小棉袄。(汗!)

不过相比桓温赞许的脸色,刘惔却只是点点头,然后依旧保持着关老子鸟事的无动于衷的神色,真是一代名士呀!

而且桓温还有一个心思,和另外两个没有流民心事的益州刺史周抚、龙禳将军朱焘想的差不多。那就是这次朝廷封赏的话,要是全给闲职的话,恐怕天下人就会有闲话了。人家千辛万苦跑过来,一来你就把人家晾在一边了,这个“闲名”朝廷可不敢担。但是给个实缺1吧,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你顶上去了,总有人不乐意退下来。而且还有很多世家子弟在后面排着队呢!不能因为你是“海归”就可以加塞!这样会寒了数以千计立志为大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世家子弟们的心,如此下去会国将不国,严重动摇晋王朝的根基。

现在曾华却主动提出去带领流民屯田,这个偏门冷场的实缺你就是给的再大也没人有意见,因为现在还没有那位世家子弟愿意挺身而出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全心全意管理这近十万荆襄北地流民。

这个年轻人真是不错!众人心里不由暗自赞叹道。

但是唯独江夏相袁乔却在那里暗自沉思,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抬头看了一眼曾华,眼中闪烁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深意。而曾华看到袁乔的眼神,心里一动,脸上却谈然一笑,回望了一眼。

看来这个袁乔不是简单的人物,恐怕和刘惔一样厉害,已经看出了我提出统领流民是大有深意。的确,老子统领流民真的别有含意。

第一层意思,要我做现在的官,恐怕做不好,首先是不会做了。再说了这东晋的官听上去还可以,只要会清淡,就是扯闲打屁就可以了。但是自己千辛万苦穿越过来就是为了扯闲打屁?估计自己真要是这么做了,老天爷会毫不犹豫一个雷劈死自己。就算老天爷大发慈悲,睁只眼闭只眼,自己也不答应。自己好歹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热血有为青年,既然自己有机会能改写历史,为什么不好好地大做一番。自己这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居然连几个他娘的胡人混混都比不上吗?

而且自己率领流民屯田,还是有一点把握。老子从哪里出来的?新疆建设兵团!那是干什么的?那是现代史上最大的屯田队伍!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又不是要我亲自去种地,只要我制定出一个恰当的管理制度,再完善各级管理机构,这事就成了一半。

第二层意思就有点不好意思说了。曾华看遍了历史书籍,加上深刻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之后,从根子里领会到一个真理,那就是在乱世中一定要有自己的队伍和势力。这近十万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