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皇子看重韩琦,也是觉得此人为官清廉爱民,品行俱佳,拉拢过来必有大用:如今果然应验。
    二皇子与六皇子对视一眼:顿生默契。
    韩琦把该说的都说完了,二位皇子便让他回去休息。北静王见状干脆主动提出护送韩琦回府。
    韩琦略一琢磨:北静王与林大人夫妇交情不薄,看在林大人面子上对他友善几分,他也就不再客套。
    却说北静王与韩琦告退,审问完毕的幕僚就在门外求见。
    尹泌与尹灏兄弟俩一起又听了一场好戏:孙二尚有大笔银钱来不及带走,守着这些资财的师爷家丁依旧尽忠职守。
    若说聚集起来反抗,杀出条血路,也跟孙二一样卷着财货跑路,他们不敢;但一切依旧,静等京中消息的耐心,他们还有。
    因为孙二虽然跑了,但孙老太爷健在,孙大老爷还是兵部侍郎,最最关键的是太子依旧……稳如泰山。
    孙家倒了都没事,只要他们带着银子去投太子,只怕前程更好!
    六皇子性子直率,想清楚这些孙家的下人的心思,心里多少有点沮丧。他和二哥威望不足,孙家纵然出了这等大事,大家还是觉得太子会大受影响,但位子依旧稳固。
    也正是因此,杭州城中的待罪的官员们鲜少有人铤而走险,他们兄弟俩办起案来,也不艰难。
    二皇子察觉出六弟情绪稍有低落,抬手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还早,不急。”
    太子有母族妻族两大臂助,还有两位入阁的老师替他保驾护航,哪里是身边其中一家出了事,就能撬得动的?
    六弟心急了啊。
    转念一想,六弟在大营之中生活了数年,想一击制胜也是常情。尹泌觉着,南下一行削掉太子大哥和五弟的势力人手,并让父皇正视他和老六,就已然圆满了。
    过一会儿,他该和六弟好生聊聊才是。
    微躬着身子的幕僚此时又道:“据说五皇子也曾打发人过去探听。”
    六皇子闻言冷笑,“五哥捡便宜都捡成习惯了不成?”
    那幕僚哪敢答言?
    二皇子尹泌笑道,“他手里有人,但在江南没兵,不想偷来点好处,还能硬抢?”
    哪怕孙家眼见就要衰落,但太子在江南官员士林之中的威望未必能减低几分。
    尹泌真正担心得是:等消息全都传到京城,太子迅速镇定下来,借着处罚孙家而来一出精彩大义灭亲,反而搏得父皇嘉许,以及一众老臣的看好。
    不过目前看来,他的太子哥哥还和以前一样:棘手的事情,尤其需要他来做恶人的事情,还想着先推到父皇身上。
    幕僚垂着头,偷瞄到六皇子难看的脸色,以及一看就知道是出神,不知在琢磨什么的自家王爷……只想赶紧告退……
    片刻之后,二皇子忽然道,“帮我跟六弟包些好药材,给韩知府送去。”
    这幕僚如蒙大赦,赶紧从书房告退而去。
    二皇子望着心腹迅速跑走的背影,还调侃六弟道,“瞧你把人吓的。”
    六皇子抚着额头道:“二哥别取笑弟弟。”
    二皇子忽然凑到六弟眼前,轻声道,“父皇偏心又不是一天两天,你还没习惯?”说着,他把双手猛地按在弟弟肩上,“总有他不得不给的时候。”
    六皇子盯着二哥,半天都说不出话。传闻二哥身子不佳,便是因为孙家。孙家如今半死不活,也没见着二哥如何得意……
    这城府他真是比不上!二哥才比他大几岁?
    眼见弟弟抬头直视他,二皇子站直身子,微微一笑,“孙家下场如何,还是要父皇做主,咱们别胡乱插手,功劳跑不掉,还能发横财已是意外之喜。浙江空出的一大堆官位,咱们兄弟人脉不足,横竖左右不得,还不如做好人结善缘,将来几位阁老必有谢礼。从巡抚到三司,背后都有阁老撑腰。”他伸了个懒腰,“孙家倒霉,只是咱们兄弟也别让容家趁虚而入。”
    六皇子连忙应下。
    二皇子郑重道:“六弟,你的前程注定要在战场上。别……本末倒置。”
    六皇子一怔,旋即一拜到底,“谢二哥教我。弟弟记下了。”
    话说到了子时,宝钗还点着灯,一直等王爷回来,谁知王爷从荣王那儿归来,便打发人来说:王爷歇在前面,姨娘不用等了……
    王爷对女~色~不上心,就算是对待王妃好像都称不上热络。
    宝钗也是喜忧参半:王爷自律,不爱~女~色,这样的人前程差不了;但作为女子容色才智再高,都极难影响到他,宝钗又难免失落。
    不过再如何失落,日子总要照过,她嫁入王府又不是贪图情情爱爱……宝钗呼出口气,摸了摸肚子:一切都得等有了孩子再说……
    替韩琦传信儿的下人赶到林府的时候,黛玉正窝在母亲怀里,跟父亲商量要再去西湖,以及离杭州不远的姑苏扬州。
    黛玉跟父亲撒娇,“这些好地方都得抓紧时间好生逛一逛……以后想再来南边,都不知道多少年之后了。父亲你要是有空,带母亲弟弟和我一起才好。”
    林海让女儿晃胳膊晃得喜笑颜开,“等我休沐……咱们就去。”
    林海调任最起码是平调,也就是在西北一省担任布政使,任满之后就会回京做京官。想再南下,至少得十年之后。
    听说姑父姑妈不日便要回京,贾珠也没急着走,反正跟姑父姑妈一起一样赶得上妹妹元春的婚期。
    韩琦打发过来的信使也正是先在前院的书房见到了贾珠。
    贾珠听这信使说了几句,便起身亲自去请姑父。
    大晚上有人上门,甭管好事坏事,至少都是要事。
    林海披了件衣裳,抬脚就走。黛玉也极有眼色,再不嬉笑,向母亲道晚安的时候还“拎”走了昏昏欲睡的珝哥儿。
    两刻钟之后,林海归来,贾敏先递过去一盏温茶。
    林海接过来便喝掉一半,“韩琦吃了个亏。”
    贾敏点了点头,“明儿我就去他家瞧瞧。”
    林海道:“等我从衙门回来,咱们一起去。”说完他也忍不住笑,“他倒是因祸得福。能因此跟族中撇清关系,真是再好不过。”
    贾敏听林海三言两语把今日韩琦的遭遇说了个清楚,也乐了,“也不知他这是什么命。上一回也是……”
    若无那次牢狱之灾做契机,韩琦如何入得圣上的眼?赈灾之后便火速提拔成了知府。
    林海道:“咱们这就回京了,有些话正该跟他说说。”
    贾敏立时听懂老爷的意思:老爷看好二皇子与六皇子,大约还没跟韩琦挑明,反倒是新近投靠过来的老爷同科施平心知肚明……话说二皇子与六皇子这兄弟俩在绝大多数官员眼中可是冷门。
    “老爷向来示人以诚。若真是拿他当自己人,也是时候挑明了。若是他不合老爷的心意,趁他还没成气候,也好收拾。”
    后面这半句半真半假,就冲韩琦这些年源源不断送来的功德……贾敏也希望韩琦能跟老爷……善始善终。
    林海笑道:“他怕是跟咱们想到一起去了。”其实韩琦真没什么选择的余地。
    第二天午后,林海夫妻以及黛玉珝哥儿一同到韩琦府上探望。
    林海见到韩琦:半边脸有青有紫,还肿了一大片,怎么看都像是个长歪了的茄子……林海一个没“厚道”,直接笑了出来。
    韩琦托着下巴含糊道:“您怎么一来就往我伤口上撒盐。”
    后宅之中,黛玉望着几日不见的好姐妹妙玉,稀奇道,“你这脸色……怎么倒比前几天更滋润了。”
    韩大人只是吃了点皮肉之苦罢了,看自己爹娘都不着急,黛玉又怎会心急上火?想必妙玉这边也是类似。
    但妙玉总得稍微担心下父亲吧,这反应……也太奇怪了。
    妙玉坦荡道:“彻底甩脱了一个~大~麻~烦,爹娘不知道有多开心。也就当着你,我才不装模作样。”
    黛玉道:“好姐姐你千万别说,你族里那些老人家也想把你往宫里送。”
    妙玉抚掌道:“你猜得真准!”

  ☆、第42章

黛玉和妙玉在一众官家小姐之中,可是难得的率直之人——她俩也都有率直的资本就是。
    听说妙玉姐姐的族中长辈曾想把她也送入宫中,黛玉也哼了一声,“这是黔驴技穷了?”
    妙玉讽刺之情溢于言表,“谁说不是。没本事的才忙不迭往宫里塞人。不情不愿进去了……”她低声道,“这辈子还能怎么样。”
    有本事的人家,圣上和各位娘娘会把女孩子的父母分别请进宫里,闲话间透出要结亲的意思。妙玉那位有本事的族叔便是此等待遇,这位族叔的女儿也的确嫁给五皇子做了正室。
    黛玉劝道:“你也别气。我表姐也是让家里人送进宫里。她才智不凡,进宫后就让德妃娘娘看重,如今出得宫来也得了个好姻缘。另一位关系更远些的表姐宝钗,现在正在六皇子府里。”
    妙玉挑眉嗔道,“那又如何?”
    “人家过得再好,”黛玉笑道,“反正我不想去。”
    妙玉闻言叹道:“再风光,也是不得自主。”
    黛玉瞧了妙玉半晌,“姐姐你……不是……”话没说完,脸上先挨了轻轻一掐,黛玉连忙护住脸,“居然不许我说下去,心虚啦。”
    妙玉轻锤了下黛玉的肩膀,回身从背后的架子上拿来一个精致的红木匣子,“英莲妹妹托人捎来,给咱们的好东西。”又替英莲解释了一句,“如今你家的门不好进。”
    英莲身在扬州,与姐妹们往来得靠书信。
    黛玉分外理解,“我家只是这阵子不好进。”她往东一指,“那一位的舅舅多不好惹,大家都看见了。父亲母亲生怕我和弟弟们出事,进出都查得很严。”说完,便和妙玉脑袋贴脑袋,一起看起英莲的来信。
    英莲与方家公子的婚事已然定下,只等到了年纪便成婚。英莲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信上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幸福的无忧无虑……
    看完信,再分完英莲的礼物,黛玉才跟妙玉道,“我们一家子要回京了。”
    妙玉并不意外:只看她父亲的神色语气,就知道这一场必是父亲这边胜了。父亲便借此得了不少好处,父亲的上峰林叔叔只会得到更多。
    林叔叔已经做到了布政使,上面的姜巡抚比林叔叔资历更老,未必能挪动,林叔叔只能调任了。
    妙玉想得明白,可又十分舍不得黛玉,“这么多姐妹,也就你我说得来。要是……将来也能在一处就好了。”
    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以后也在一处……凭妙玉姐姐的为人,她是绝不会想着什么姐妹共侍一夫,那么只能是她们姐妹两个将来做妯娌了。
    想到这里,黛玉立即调笑道,“还说你没……哎呀,说不过就动手,你又捏我的脸,捏红了看我娘怎么收拾你。”
    妙玉装模作样地伸着手,冲着左躲右藏的黛玉抓去,实则就在黛玉身上轻轻一戳或是一拍,“好歹把这几年的份儿一起抓了。”
    黛玉闻言,也难免惆怅,不过她还是劝道,“咱们的父亲都做官,总有重聚的一天。”
    妙玉点了头,过了会儿又笑了起来,“我着相了。咱们不在一处,难不成还不能亲近了?”
    却说书房之中,林海除了告诉韩琦自己不日便要启程回京,还建议他:若是二皇子六皇子示好拉拢,顺着自己的心意顺水推舟了吧。
    韩琦会意一笑,却牵动伤处,他捂着脸再不说话。
    贾敏见到韩琦那壮实的小儿子,逗弄了一会儿,还说了不少话安抚韩家太太——韩家太太的娘家哥哥惹出的麻烦,到现在没有定论。她担心之余,更觉得对不起自家老爷。
    好在贾敏开解了一番,她心绪平复了不少:这个时候你家老爷没进大牢也无需闭门思过,你还想那么多做什么。
    林海一家子留在韩琦府上用饭,饭后才一起告辞。
    之后的半个月,两位钦差皇子依旧兢兢业业查找孙二的藏银地,至于其他收尾的“杂活”则是姜巡抚主持。
    那些被关在牢里以及闭门思过的官员们,要么分期分批地被押回京城受审,要么在家里等待最后的处罚结果。
    说到处罚,就是大理寺、刑部,再加一个吏部的事儿,待罪的官员在江南托关系走门路意义不大——在江南唯一能“上达天听”的勋贵世家就是孙家。他家正前途未卜呢。
    因此在江南最后的半个月,林海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黛玉和珝哥儿跟着珠大表哥又去了趟西湖,回了趟姑苏,可惜再想回扬州时间已然不够。
    初秋时分,林海一家与二位钦差皇子一同踏上返京之路。
    乘船顺着京杭大运河回京,路上无事,二皇子侧妃便邀请贾敏和黛玉母女一同过来说话,当然,宝钗也在座。
    宝钗也许曾有一二攀比之心,但现在她知道她和黛玉妹妹前程大不相同。
    连狠辣善妒的王夫人都不敢直接对贾敏如何,宝钗又如何能胡乱树敌?
    王爷虽然没正经说过,但她也猜得到林大人应该跟王爷,要么是二皇子走得很近。更何况父亲还是林大人帮衬才能补缺,林大人若是“不顺”,父亲也未必能落得什么好。
    于是宝钗脸上自始至终都挂着得体的笑容,也没因为跟黛玉熟识,当着侧妃和贾敏的面攀交情。
    贾敏看在眼里,倒是对宝钗多了份欣赏:这孩子稳重多了。照此下来,未必不能真给自己和娘家“搏出一条青云路”。
    她也不知道这一世方家姑娘会不会入宫,但以六皇子那性情来看,宝钗早有孩子早有保障。说实话,她真不是取中宝钗,而是宝钗过得好,宝钗的父亲薛桓为官做事会更有动力——找一个为人靠得住,不贪财又存着爱民之心,愿意做出一番~政~绩并搏得美名的官员,哪里就那么容易?
    有钦差“带头领路”,一路上自然顺利得不得了,只花了十多天便抵达京郊。
    二位皇子和林海都一样:上岸后都得先等圣上的旨意,是先进宫面君还是可以回家休息。
    早听说姑父姑妈一家要回京,贾琏已经等在了码头。他和贾珠一起,带着人帮着林府的大管家把行礼一一搬上岸。
    一个多时辰之后,圣上的大太监带来了口谕:舟车劳顿,都先回家歇着去。等明儿朝会后再进宫奏事。
    林海与二位皇子,以及北静王宁王嫡长子这些相识一一拜别,望着皇子们车队绝尘而去。他才回头笑道:“先回家。”
    贾琏和贾珠更是干脆把姑父一家子送回家中,还讨了茶和点心才不慌不忙地回了荣府。
    兄弟俩进门先去拜见贾母。
    正巧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李纨妯娌两个,四春并湘云宝玉都在——这会儿可是上午,正是读书的时候。
    不过宝玉读书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想读书就在家里待着,或者哪儿热闹他去哪儿。听说今日大哥回来,哪有不露面的道理。
    总之,约莫一年多没见的贾珠再次出现,比以前不知滋润了多少,尤其是本就有神的眼睛此时更是多了说不尽的韵味:在姑父身边历练多年,光是看就不知长了多少学问,更别说他还亲自做了不少。
    望着丰神俊朗的孙儿,贾母不知有多欣慰。
    情~动~处,老人家眼圈儿都有些红。贾珠见状,更是直接前行数步,拜倒在贾母跟前,“孙儿给祖母请安。”
    王夫人也难掩兴奋,之后更是直接抹起泪来。
    元春比母亲绷得住,面上笑容十分灿烂。只是仔细看去,不难看出她脸颊泛红不算,还一直红到了耳朵尖儿。
    比起后宅女人们的激动,傍晚归家的贾政见到长子可就平和了许多。
    他照例先问起儿子功课——长子的功课如今也不是他能随意考校得了,好在这点自知之明贾政还有。
    但做父亲的对长子总该有所指点,他吃了足足半盏茶才道,“跟着你姑父,功课果然大有进益。但常与你姑父往来的达官贵人,你就不必贴上去自讨没趣了。”
    贾珠面无表情地应下:这是说我不该跟姑父走得近,也不该太亲近二位皇子不成?当然,怎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暗道:东宫会因为姑父在浙江襄助二位王爷,而苛责父亲不成?转念一想,太子若真是召父亲上前质问,父亲绝不会这般平静。
    贾珠越想越无奈:太子未必想得起姑父还有这门亲戚吧?其实琏二弟这么多年候补,都没补上官,直到姑父出面……他就有此预料了。
    贾政猜不到儿子的心思。
    见珠哥儿依旧懂事,贾政颇为欣喜,放下茶盏继续道,“你舅舅这便要回京述职。既然回来了,你便跟着你母亲,多往你舅舅那儿走动。”
    贾珠默然不语。他忽然觉得父亲有点可怜。
    离京城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他就听姑父说舅舅王子腾已经抵京,一直在驿馆等圣旨召见。父亲这儿却说舅舅快要回来……
    平心而论,若不是贾珠一直待在林海贾敏身边,深受姑父姑妈影响,他也不会对父亲和舅舅如此“偏心”。
    第二天,林海在等候圣上召见时,正好遇见了王子腾。
    王子腾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瞒得过贾政,却瞒不得林海:王子腾先投孙家,孙家太贪且在前程上帮助并没他想象得大,于是他在调任西北之后悄无声息地靠上了容家。
    思及此处,林海也暗暗笑了:王子腾这是来痛打落水狗的?正合我意。
    正巧太监前来传信儿,“请王大人入内觐见。”
    林海冲着王子腾拱了拱手。王子腾也点了下头,旋即跟着太监远去。
    林海又等了不到一刻钟,太监便来请他入内。他刚站起身,一声“太子驾到”传入耳中,他只得又弯下身,“见过太子。”
    目光在林海身上停了片刻,太子才慢悠悠道,“林大人免礼。”

  ☆、第43章

林海仔细揣摩过太子的心思,可碍于他和这位东宫的脾气秉性差得忒远,思来想去也没琢磨出多少门道。
    但可以肯定,太子爱面子,绝不会当众给重臣没脸,尤其还是在宫里。林海如今也是货真价实的封疆大吏,当得起“重臣”二字。
    太子本来也没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样。
    林海在翰林院待了三年,他在父皇跟前当值的次数可是同科之冠,外任没几年就让父皇点了巡盐御史。
    太子情知这是父皇看好的人才,他还能笑眯眯地问候几句,“一路舟车劳顿,林大人辛苦了,可还吃得消?”
    相比走陆路,走运河已然比较舒服。即便如此,林海此时的气色也不算好看。他从容应道:“劳太子挂念,圣命在身,微臣不敢轻言辛苦。”
    圣上要召他回京,这消息早早通过入阁的座师传到他耳朵里。此番回京也是做足了准备,辛苦实在谈不上,至多就是有点疲惫。
    这个回答中规中矩,太子瞄了眼正低着头实则也在偷瞄他的太监,“别让父皇等急了。孤先行一步。”说完,抬脚就走。
    林海躬身道:“恭送太子。”
    正要觐见圣上的臣子,太子能在书房之外把人拦住硬是说上几句话,让圣上干等……这份荣宠和底气何人能及?
    太子的确没为难他,但这一举动本身就存了敲打之意。这等场面林海早就有所预料。
    说起来,太子也不是只敲打他一个。他的座师周阁老对太子的母族妻族一直不冷不热,太子再任性妄为,也不会冲着阁老甩脸色。至于敲打阁老,这一招连他父皇都不会轻易用出来。
    话说林海在浙江配合两位钦差皇子查案,在大多数人看来也就是圣旨在前用心办差罢了,称不上对太子不敬,毕竟要查办孙家的是圣上。
    太子如此行事,林海也是喜忧参半:太子现在行事这般“天真率直”,别说“翌日”,想守住储君之位都难。
    想到这里,林海目光坚定,抬脚稳稳踏入圣上的书房。林海道过万岁,得了圣上一句“平身”,才直起身子。
    林海略显憔悴的容颜,让圣上感慨颇多。他先吩咐总管太监,“给林爱卿设座。”等林海坐到自己下手,才又道,“爱卿清减了。”
    林海笑道:“微臣觉得身子都跟着轻松几分。倒是圣上风采不减。”
    圣上快六十的人了,保养得当看起来只有四十出头。闻言圣上只是微微一笑,“风霜催人老,岁月不饶人。”他显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起浙江这些日子的情形。
    林海的密折一连上过三道,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说得很清楚,此番圣上问起他又言简意赅地复述一回:修饰之词一概没有,只是单纯的叙述。
    圣上听完半天不置一词。
    圣上对南下的两个儿子,以及浙江的数位高官的处置应对都是满意的,尤其是接到密旨,两江的两位都督,以及浙江的都指挥使都在尽力尽力地配合他两个儿子。
    兵权依旧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孙二纵然再狂悖无度,圣上也能沉得住气。
    他真正不满意的是孙家,以及太子的反应。
    孙大在事发之后居然还上了一本,说弟弟受了蒙蔽,在追击海贼的过程中下落不明……
    这是诚心请罪的姿态?分明是有恃无恐,可孙家的“恃”圣上固然已经有些失望,但终归不想真损了他最疼爱儿子的颜面。
    太子乃上储君,圣上之下,万人之上,太子的颜面若是由圣上亲手削掉,那么恐怕很难再补回来。
    圣上果决一生,唯独在太子身上两次三番地犹豫不决。
    林海见着圣上的脸色一点一点地沉了下来,干脆不吭声了。他虽然颇得圣上看重,但涉及太子,既是圣上家事亦是国事,他可没有“闲心”说三道四。因为即使是他的座师周阁老尚且没这个资格跟圣上谈论此事。
    据林海所知,只要跟太子沾边,大事小事圣上只会跟两个谈论,一个就是首辅张大人,另一个……就是二皇子的生母贵妃娘娘。
    等林海告退,圣上独自一人琢磨了许久,还是越琢磨越心烦。
    南下回京复命的两个儿子,以及让他召回的林海,全都是据实揍来,一丁点的添油加醋都无——各处心腹送来的密折已经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为此,圣上多少有些宽慰。
    枯坐也不是办法,他忽然想找人说说话,于是扭头面向心腹太监,“摆驾翊坤宫。”
    翊坤宫就是贵妃的寝宫。
    心腹太监王德禄应下,出门便吩咐了下去,心里却止不住嘀咕:圣上,您这一为太子心烦就去找贵妃说话,这让太子和二皇子兄弟俩怎么想,以后怎么相处啊。
    只是他身为圣上还是皇子时便能贴身伺候的老人,这种话也不劝不出口。
    出了乾清宫,圣上也没乘步辇,而是带着人步行到了翊坤宫……这一路上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他如此疼爱太子,可太子回报给了他什么?
    反正他到翊坤宫那会儿,那脸比林海告退时还黑了几分。
    贵妃把圣上迎进宫中,率直笑道,“您这脸色真难看。”
    圣上也不生气,“朕心里难受,找你说说话。”
    贵妃乐不可支,“您这么说……我还能说什么呢。”话虽如此,她先把圣上请到了罗汉床上,又叫大丫头上茶准备点心。
    吃喝倒在其次,主要是让圣上趁这段功夫静一静心。圣上静下来多少看不出来,可吃了半盏茶之后好歹神色平和了一点。
    贵妃瞅准机会问,“您为太子苦恼,太子知道吗?”
    这宫里宫外谁不知道朕为何不快?圣上刚想说话,却见贵妃摆了摆手,笑眯眯对他道,“您为他头疼了多久,又为了他考虑的一片苦心,您不说他哪里摸得着头脑?要我说,您不能总指望太子自行醒悟,您又何尝给足了提醒?”
    贵妃这一番话说出来,圣上沉默片刻,结果他不仅不生气反而笑了出来,“都是朕的错了?”他承认爱妃极有道理,但话锋一转又抱怨上了,“他都多大了,难不成还像小时候朕一字一句地教他?跟太子妃成婚这么多年,也没给朕添过一个好孙儿!”
    后面那句话也正敲在贵妃心坎上,贵妃一时胸闷,当即也不客气,“您不跟太子多聊聊,外人看见可怎么想呢。”
    这句话也正好“回敬”到了圣上额心坎儿上。
    片刻之后,眼见贵妃脸色不虞,想起二儿子膝下也只有一个丫头,圣上也无奈道,“这……不能强求。”顿了顿又问,“老~二~他们两口子进宫请安没有?”
    他这就是明知故问了。
    贵妃嗔道:“能不来吗?儿子瘦了一圈儿,精神头瞧着也不好,我便打发他们夫妻两个赶紧回去歇着。”
    圣上略有尴尬,赶紧吩咐道,“王德禄,让太医院派人去二皇子府里看看。”
    贵妃看王德禄出门,才眯着眼睛道,“他就是累着了。”话虽如此,她心里却道:老实孩子您就抛到脑后了。
    圣上笑道:“派太医去瞧瞧,安心。”
    平心而论,贵妃如何对太子喜欢得起来?但她这份心思就是能硬生生地埋藏于心底。
    说起贵妃娘娘,谁都不得不服气,再赞一句“贵妃素来公道”。
    尤其是圣上,也相信贵妃母子并无太大野心,因为二皇子那身子骨大家都看在眼里。除非圣上只剩了这么一个儿子,不然绝不会传位给天不假年的二皇子。
    贵妃对此心知肚明,既然自己“公道”,那就公道到底,她又提醒道,“圣上,贤妃妹妹那儿您去瞧过没有?”
    贤妃就是六皇子的生母。
    一般来说,皇子立功,圣上不仅要奖励儿子,还要酬其生母。
    孙二畏罪逃跑,两位皇子以及浙江一众高官递来的全是密折,没有明发,而孙二的他哥哥孙大老爷上折子硬说弟弟战死……
    究竟要不要再给孙家一次颜面,圣上不仅看太子,其实还在等孙老爷子的应对。
    不过不管怎么样,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孙家在浙江的所作所为也不会布告天下。
    因此二六二位皇子立下的功劳,没法得到应有的奖赏,那么圣上自然得安抚一下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生母。
    于情于理都得到贤妃宫中探望,圣上让贵妃提醒了一回,火气又不可抑制地蹭蹭往上涌:我这是为了谁,又图个什么?
    这一晚,圣上留宿翊坤宫。
    第二天下了朝,圣上批了几本奏折,又忽然想起昨天贵妃那几句话,终于忍不住把他最宝贝的儿子叫到了乾清宫。
    本来这个时辰,太子是该在东宫与一众属官一起办公议事的。
    太子此时也是一肚子气:知道孙二打着他的名头,在浙江卖官鬻爵、舞弊走私,总共“赚”下了数百万身家,他当即暴怒。十几年来,他从孙家这得来的银子也不过十来万两!
    但是孙大老爷再次及时求上门来,说真是走投无路的话,只能让孙家丁忧了……还说这是孙老太爷的意思。
    太子为此连着喝了三天平肝火的药茶。
    孙大老爷算得很准:太子对外公孙老太爷全然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