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睿辉倩氐焦赝饽侵帜癫焕旱牡胤饺ナ芸唷>」芩且仓溃坏谢ト肓吮本庖磺谢故嵌冀ィ暇瓜衷谥谢姑挥写蚬床皇锹穑褂行矶嗳硕急б越男倚睦恚衔谢岜荒戏酵献。谙嗟背さ囊欢问奔淠冢薹ɡ唇ケ本虼硕技Ψ炊猿坊毓赝馊ァ
另外还有汉族官员在这批满官背后推波助澜,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关外,当然会把大部汉官都带走,而除了真正从辽东过来的汉官之外,绝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当然更不想去关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商毅毕竟也是汉人,就算他打进北京,建立新朝,不过是又恢复汉族的正统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对汉族官员都比较宽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新朝当官了,回家务农去,至少也不会当二等百姓,如紧再培养一下子孙,让他们通过科举又能重新光辉门庭,自己说不定还能沾子孙的光,被封个虚爵什么的,而现在满族入主了北京,还施行歧视、防范汉族的政策,一但跟着满族退出关外,自己可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虽然说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范汉族官员的政策,但现在大家毕竟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互相之间也总要有些交流来往,再加上一些汉族官员也蓄意结交,而且许多政务事情,满族官员也要依赖汉族官员帮忙解决处理,因此这一来二往的,每一个汉族官员多少也都有几个满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场里混得开。
这样一来汉族官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件事情的决策,但却可以运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来影响满族官员,达到自己的目地,在这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满人还很差,拍马也赶不上己经受也几千年政治熏陶的汉人。
虽然说这一批满族官员的官职并不高,也不执掌朝政,但人数众多,而且还有不少是功臣元勋的后代,远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现在本质还是实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贵族都不给朝廷干活了,那么清廷的统治基础也就会产生动摇,因此这一批人后影响力也不能小视。
结果不管怎么样,现在一方人少但权重,另一方人多却无权,两派的整体实力大体相当,虽然少数派把持着朝政,可以占着一点上风,但这点优势并不足以压得多数派,朝廷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
当然在这个时候,皇帝的态度很重要,虽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还是有无与伦比的权威,如果这个时侯福临也加入少数派的阵营里,也不是不能和少数派一起,压制住多数派,强行通过退出关外的决议。但兴可惜在福临心里,是倾向于多数派的。
这时福临将满十四岁,正是正当年少,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期望的时候,而且清廷先辈的辉煌战绩也在激励着他,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现在刚刚亲政不久,正想着放开手脚,大干出一番业绩来。因此他虽然知道,现在的局势对清廷不利,不得不向南京方面割地求和,但从他心里来说,被当然还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面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长城以北,才能议和的条件,对福临来说,绝对不想接受。
但福临毕竟也知道,战争并非儿戏,一但真的拒绝了南京方面的条件,也就意味着彻底关上了和谈的大门,但现在的清廷,还守得住北京吗?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状,开口闭口喊打容易,但真动起手来,清廷能是中华军的对手吗?毕竟清廷入关以来,和商毅大战三次,虽然中途也会占有一些上风,但结果都是无一例外的败阵,由其是最后一次中原大战,清廷集中了三国的人马,前后投入七十余万的兵力,包括有数万按照中华军的训练方式,苦练两年的新军,而且指挥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经百战的宿将,结果却一败涂地,拆兵五十余万,大清的精锐全部都尚失殆尽,那么现在又拿什么去和中华军拼呢?
因此现在的福临也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中,从理智上来说,他也知道现在清廷不能再和中华军打下去,只能接受中华军的条件,但在心里又不甘心,幻想着有人能为自已出一个奇谋妙策,一下子将局面调转过来。在是战是和中犹豫不决。
而正是福临的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才使目前清廷朝中两派争论不下,始终断决不了。
庄太后虽然在深宫之中,但对现在清廷面临的情况十分清楚,只不过她对是战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无法给福临好的建议,而听洪承畴这一番说明,庄太后心里也总算有了一个计较,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洪承畴,哀家己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吧,以后皇帝和哀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向你请教。”
洪承畴听了,也再次向庄太后叩拜,然后退出了翊坤宫。
等洪承畴离开之后,庄太后想了一会儿,见了福临之后,该怎么说,问身边的一个太监道:“皇上这会儿下朝了吗?”
太监道:“回太后的话,皇上早就下朝了,不过今儿安排到西郊狩猎阅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来。”
庄太后点了点头,清廷的惯例,狩猎和练兵是一体的,因此到不认为狩猎有什么不好,而福临借狩猎的机会阅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这时,庄太后的贴身宫女苏茉儿从外面进来,在庄太后耳边悄声说了几句,庄太后也不禁脸色一变,道:“这是真的吗?”
第173章 战局的变化(五)
湥持纹吣辏1650年)四月十七日,清廷的前皇叔父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在府中病故。
自从中原大战失败之后,多尔衮回到北京就病倒了,卧床不起,而且又被福临削去了王爵,本来福临对多尔衮憋着一肚子,打算来一次总清算,但现在的局势不对,福临一时也没顾得上,而且在福临亲政的时候,多尔衮也以前摄政王的名议,支持福临亲政,才使褔临能够顺利的亲政。
而多尔衮的这一举动也是褔临对他的恶感稍减了一点,加上现在清廷上下都忙着和南京议和的事情,因此福临也就暂时没有动多尔衮,只是将他及家眷从人等都禁限在王府里,无事不得外出,然后也没有再做进一步的处置,但却将多尔衮的党羽何会洛,谭泰等人都一一罢除了官职,清除多尔衮在朝中的势力,再加上其他一直受多尔衮压制的官员们也纷纷群起而攻之,因此多尔衮的势力也迅速的被清除。
虽然也有人到多尔衮府里来求见多尔衮,希望他能够出面重掌大权,但多尔衮虽然病着,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的大权一失,再想夺回己是不可能的,而且自己也病成这个样子,估计己是好不了,也看开了,对上门求见的人一概不见,过一天算一天,因此没过多久,多尔衮的府里就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府里的一些家丁、从人、食客见多尔衮大势己去,也都纷纷给寻出路,而多尔衮病重,不能理事,家里也没有人能够管得住人心涣散,结果大树尚未倒,猢狲巳自散,没几个月的时间,府里的人口就走了一大半,并且还卷走了不少财产。
虽然多尔衮把权势看开了,但从万人之上,一下子变成无人问津,心里多少也有些郁闷,而现在府里己呈现一片衰败的景像,更是窝火憋气,病势也是一天比一天重了下去,在四月初的时候,多尔衮的一个姬妾在多尔衮养病期间,与家里的马夫私通,被人发觉之后,索性卷了一大笔钱财,两人双双私奔。
多尔衮闻迅之后,气得当场吐血昏迷,虽然家里人极力的抢救,但也无济于事,又熬了几天之后,终于熬不过去,一命呜呼了,不过在临死之前,给福临上了一份遗疏。
福临收到了多尔衮的死迅之后,心里也不禁百感交集,他也知道,如果没有多尔衮,自己是根本也不可能坐上皇位,就是坐上了,也坐不安稳;但这几年来,多尔衮也确实越来越飞扬拨扈,一度还曾想废己自立,如果不是庄太后牺牲身体取悦多尔衮,如果不是因为清廷的南征屡屡受挫,恐怕自己现在早己被他废除了帝位,而自古以来,被废的皇帝,是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好下场的。
想到这里,福临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这场较量最终的结果还是自己胜了,但福临马上又想到了现在清廷所面临的局面,也不禁苦笑了一声,自己赢了又能怎样,现在多尔衮这一死,反到是彻底解脱了,却把这个大烂摊子留给这些还活着的人。
因此福临也不禁叹了一口气,打开了多尔衮的遗疏观看,在遗疏的前半部份,多尔衮为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再三向福临请罪,并恳救福临,看在自己当年曾拥立他为君的功劳上,不要罪及家人,甚致表示将自己的尸身怎么处置都行,但请饶恕自己的家人。
看到这里时,福临知道,这是多尔衮自知将死,才为自己的妻妾子女救情,希望福临能够放她们一马,因为按满族的传统,一但宗室大臣获罪身死,那么家里的妻妾子女都会被其他宗室瓜分,当初肃亲王豪格死后,他的妻妾就被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济尔哈朗等亲王贝勒给分了,而现在轮到多尔衮头上。
多尔衮现年才三十九岁,所娶的妻妾大多年轻貌美,当然知道一但自己死后被福临定罪,那么自己的这些妻妾恐怕都逃脱不了其他人的虎口,因此在临死前也尽全力向顺治救情。
多尔衮没有儿子,因此把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名下,继存香火,另外多尓衮还有一个亲生女儿,叫东莪,是多尔衮所娶得的朝廷宗室女李氏所生,今年十二岁,另外多尔衮的妻妾众多,仅有福晋称号的就有六个人,其中己故的正福晋就是庄太后的堂妹,而没有福晋称号的姬妾更是多达十余人,其中大部份都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庄太后的同族,有几个人和庄太后都还有远房亲戚关系,因为当时清廷的宗室多与蒙古联姻,科尔沁部是清廷重点拉陇的对像。
而这时福临想到的却是,现在多尔衮还可以像自己救情,保全自己的妻妾子女,而如果中华军攻入北京,自己沦为阶下囚,那么自己又向谁救情宽恕呢,现在福临的年纪虽然不大,但己经娶了庄太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并还纳了两名侧妃,也算是有家有口的人了。
想到这些,福临只觉一阵心烦,喝了一杯茶,接着又看去,但马上就被后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原来在遗疏的后半部份,是多尔衮向福临建议,虽然是在重病中,但多尔衮对朝中发生的事情还是都知道的,由于他现在完全是从傍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事情,因此思考的方式也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在遗疏中,多尔衮建议福临不可轻易放弃北京,也不可与南方联合,出兵进攻中华军,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清廷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放弃北京,但必须要考虑大多数满族中下层官员和小贵族的利益,如果强行下令撤回关外,有可能会激起他们反叛,或者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挑动事非,动摇福临的皇位。
而现在南方的力量并不能相信,清廷与南方联合,也不可能与中华军抗衡,反而会提前遭来中华军的进攻,虽然中华军现在只是在对南方用军,但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支持双线作战,因此现在的清廷决不能有任何触恼中华军后举动,只有这样,才能给清廷多留出一些喘息的时间。
当然清廷也不能就这么不和不战不联不降的坐以待毙,多尔衮给出的办法是,清廷现在可以拒绝和南京议和,不撤出关外,但从现在开始,也要为撤出关外做准备,可以将武器、钱账、粮食、物资、人口等等逐步向关外,辽东地区转移,这样一但中华军打到了北京,清廷也就能够从容撤退,那些中小贵族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另外也给那些中小贵族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他们可以从容的转移自己的财产。
同时多尔衮也提醒福临,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对宁锦防线的修筑,因为一但清廷撤出了关外,宁锦一线也就成为清廷的主要防线,只有守住了宁锦防线,才能够保住辽东,而在辽东沿海地区,也要加修炮台工事,将北京剩余的火炮都布置在海边,严守海防,谨防中华军绕过宁锦防纵,从海上袭击辽东。
看完了这遗疏之后,福临才算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其实多尔衮的建议有许多地方和洪承畴都非常相似,都是认为北京不可守,南方不可助,应该退回关外去,而且还应把钱粮、物资、武器等物都带来,一来是充实自已,二来也是给中华军制造困难。
但洪承畴是主张和南京方面议和,然后马上撤走,而多尓衮则主张不与中华军议和,先作准备,等中华军打来了再撤,这样一来至少清廷没有被逼得割地求和,福临在面子上也好说一些,对那些反对撤走的中小贵族也能有一个交待,而且也给清廷转移人口物资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因为想要把陕西、山西、北直隶这些地方的全部,或者是大部份人口,都撤出关外去,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
因此福临也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而看完了这份遗疏之后,福临对多尔衮的恶感又少了几分,毕竟他给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而且人都死了,过去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再追究了,再说处罚他的家人,也没多大意思,另外多尔衮的福晋、姬妾大多都是庄太后的族人,就在看在母亲的份上,对多尔衮的遗孤也该照顾一些。
于是就在第二天,福临下旨,念在多尔衮多年的功劳,恢复多尔衮的王爵,并由多尔博袭睿亲王爵,加封东莪为格格,赐封号东果,这样多尔衮的事情,也就盖棺论定,那亗窥视多尔衮妻妾的亲王贝勒,也都死了心。
同时福临又正式下旨,拒绝与南京政府议和,并信誓旦旦,如果中华军打到北京,就要与中华军决一死战。
第174章 劝降吴三桂(上)
清廷的动向,通过北京的谍报人员都反应到了南京,虽然谍报人员还不知道清廷实质上己经准备放北京了,但这一点并不难推断。
不过商毅决定暂缓进攻北京,就是不想只以北京为进攻目标,一但开始北伐,就要连辽东一块打下来,否则仅仅只是为了收复北京,根本就不用这么费事,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再向北稍微多走一步也就行了,而现在有了朝鲜这块跳板,实现这一作战计划,就更有成功的把握了。
在崔哲皋面见了商毅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南京的各级主要官员也都和崔哲皋进行了会谈,几轮交锋下来,也基本把崔哲皋的底给摸清楚了,知道朝鲜国王李淏跟本就没有邀请中华军出兵,进驻朝鲜的打算,这是崔哲皋为了个人目地,假传李淏的话。
而崔哲皋见忽悠不过去了,也索性就实话实说,承认自己是假传圣旨,但仍然邀请中华军出兵朝鲜,并且说明,朝鲜全国上下,其奌都希望重新归复于中华,因此只要中华军出兵朝鲜,一定会马上倒向中华军这一边来,而且现在清廷在朝鲜的驻兵很少,只有不到两千人,全部都驻扎在平壤,只要中华军从海上出兵,在平壌附近的海巷登陆,就可以直插平壤,消灭这支清军,而朝鲜朝廷上下,都会欢迎中华军的到来。
其实商毅根本就不在乎崔哲皋所说的朝鲜国王的命令是真还是假,反正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它是真的就真,不真也是,反正朝鲜总是要打的,不仅仅是为了进攻辽东,同时在日后进攻日本,朝鲜也同样是一个绝佳的跳板,在朝鲜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仅仅隔着一道对马海峡,离日本的九州岛岛只有不到二百公里的距离。
不过现在南京政府对朝鲜基本一无所知,商毅当然也不会冒然出兵,因此首先是要弄清楚朝鲜内部的情况,清军的兵力、朝鲜军的兵力,清军在朝鲜到底有多少支持率,而朝鲜的民心是否真的不喜欢清军等等,这一切当然不能只听崔哲皋的一面之词,不过有了崔哲皋这个内线,当然是好事情,也要加以利用。
因此商毅首先下令情报外,立刻安排人员、潜入朝鲜去打探情况,先把朝鲜的俱体情况弄清楚,另外目前中华军的目标还是南方,朝鲜也还可以放一放,并请崔哲皋帮助掩护。
崔哲皋当然也是满口答应,因为既然是像朝鲜派遣情报人员,也就表示商毅有像朝鲜用兵的意图,虽然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地,但这样的结果也很不错。
当然为了加强崔哲皋对中华军的信心,商毅也让人安排崔哲皋,参观了两场陆军的操练,一场炮兵射击训练、一场是火枪兵的突击训练,和一场水军的水上炮击训练。
这三场实弹训练也让崔哲皋大开了眼界,中华军使用的火器,他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怪不得中华军能够大败清军的,以这样的实力,打败驻守朝鲜的清兵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啊,而因此这也让崔哲皋信心更足,看来自己这一宝是押对了。
随后商毅又赏给崔哲皋二百两黄金,让他和选出的第一批情报人员一共是五个人,返回朝鲜,开始收集各种情抜。
虽然说现在情报处并没有专门针对朝鲜训练过的情报人员,但情报处成立至今,也有六七年时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且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情报人员,而竿朝鲜虽是异国,但中文可以通行,语言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对朝鲜人的特点不清楚,那么就可以先装扮成清廷的汉旗人,也不会让人怀疑,加上又有崔哲皋等人作内应,因此这一次任务乃然还是有很大的成功机会。
就在处理朝鲜的事情的时候,商毅的注意力也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西南,首先是向吴三桂劝降的工作,在崔哲皋等一行人离开南京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
责付给吴三桂送信,劝降的人选也从川军的投降人页中选出来,这人叫马斌,原来的官职是千总,他本来是吴三桂还在山海关时候的旧部,随吴三桂一起降清,一直混到现在,而且居他自己说,和吴三桂还有几面之识,现在在中华军里,担任一个排长的职位,军衔是中尉,听说中华军在招募到四川去给吴三桂送信的人,立刻自告奋勇的请令。
而商毅了解了他的情况之后,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因此也鼓励了他几句,承诺等他回来之后,就给他晋级到上尉。
这封信是以商毅的名议写给吴三桂的,在信中劝告吴三桂,现在天下大势,南京政府己经占居了绝对的优势,虽然四川地势凶要,易守难攻,但自古以来,四川都不是可以立足建国,或割据称霸的地方,一但中华军大举入川,必然直捣成都,川军绝不是对手,而这时百万清军都己被中华军消更殆尽,清廷已经奄奄一息,躲在北京苟延残喘;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也己被中华军消灭了二个,剩下一个永历朝廷逃到贵州,也是名存实亡,因此四川已无援可求,只是自己不想看来川中百姓受刀兵之苦,同时也希望吴三桂能够念及百姓疾苦,放弃抵抗,拱手归降,保全川中百姓,则是功德无量,也不枉吴三桂在川中过了三年时间。
同时商毅也给吴三桂开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只要吴三桂开城纳降,那么以前投降清廷,献出山海关,后又帮助清廷,南征北战这些等等所做所为,都可以一笔勾消,既往不咎,并且保证吴三桂以及家人亲人、部下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人都有妥善的安排。
商毅甚致还允诺,如果吴三桂投降之后,还想带兵,可以给他一个军长的职位,军衔可以定为中将,所辖部可以有三个师的编制,士兵、军官、军部成员,全部由吴三桂自己选定,推荐,统战部决不干涉,只派教官对士兵进行训练,并且保证军饷、粮草、物资、武器、弹药供应,而且成军之后,暂归湖广军区管辖,等全国统一之后,重新设立军区,除南北直隶地区之外,其他军区可以甴吴三桂自选希望驻扎的军区。
应该说商毅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确实很不错,因为军长在中华军的里面,己经高级官员,至少也相当于明朝的总兵街,而且在中华军里,军长一般都是少将衔,只有极少数资历深的,才会是中将衔,而商毅直接就给了吴三桂一个中将衔,如果换成传统的品级,按元帅正一品,大将从一品,上将正二品,中将就是从二品,虽然总兵在明朝已经算一品大员了,但实际上,四品、五品的地方知府、知州都比总兵的地位高,而中华军不兴什么文官节制武将的那一套,是什么级别,就是什么地位,因此军长的实际地位也远比明朝的总兵高得多。
另外一个军的正常编制,最多也就两个师一个旅,而吴三桂从管辖的军可以编制三个师,人数超过三万人,军官也由吴三桂自己挑,实际就等于是把这个军算成是吴三桂的私军了,在目前南京政府占据马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样的条件确实是相当丰厚了,如果吴三桂还不知好歹,不愿投降,那么商毅也不打算再和他多客气了,直接就开打。
南明的绍武、永安两个朝廷被中华军灭亡,当年投降清廷的三顺军中,唯一的幸存者尚可喜也死于非命,永历朝廷也被赶出了广西,逃到了贵州,这些消息对吴三桂的打击也相当大,他当然清楚,中华军的下一步一定就是进攻四川,因为四川就在南京的上游,现在是对南京政府威胁最大的势方。
吴三桂也算是这个时代比较出色的名将,当然知道,仅靠四川一省,绝对无法与南京政府对抗,四川的地势虽然险要,但也无法抵挡中华军的进攻,当然,吴三桂也不是死强到底的人,也不是没有想过,向南京投降,利用自己手里现有的筹码,再搏一搏,就好像当年引清军入关一样,但现在不同于当年,清廷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须占领山海关,而且清廷是异族,入关之后,还必须依仗自已这样的汉族将领,因此自已也有和清廷讨价还价的本钱,但这些条仵都不能用在商毅身上,因此吴三桂也十分杯具的发现,自己根本拿出不少筹码来和商毅对博。
但吴三桂又不愿在川中束手待毙,因此下令在川中征集百姓,训练从军,以加强自己的兵力,同时又派人去北京和清廷联络,请求和清廷联盟,等中华军来进攻四川,清廷就从关中出兵,夹击中华军,并且又派人到贵州,朝见朱甴榔,看一看现在永历朝廷还有多少力量,是否可靠,反正现在也是病急乱投医,抓住啥是啥。
而就在这时,马斌带着商毅的信,来到了成都。
第175章 劝降吴三桂(下)
这是商毅第二次给吴三桂写信,上一次是清军第二次南征期间,当时清军刚刚占领了南京,准备调吴三桂部去和商毅火并,但商毅的一封信让吴三桂改变的主意,才有了后来吴三桂引兵入川,割据一方,当了几年的土皇帝瘾,在几年前吴三桂回想起来,还为当时自己当机立断赞叹不己。
而现在回头再看,原来商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家都快统一天下了,而自己也收到了商毅的第二封信。
吴三桂到是很认真的将商毅的信反复看了三遍,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现在各方势力对中华军的编制、官职、官级都十分清楚,因此吴三桂也能弄得眀白,商毅给自已开出的什么条件,换算到眀朝或清朝,是爫么位置。
凭心里说,吴三桂也认为这样的条件确实很不错了,毕竟以双方的实力对比来说,能有这样的条件,己经很不错了,如果自己和商毅异位相处,自己肯定不会开出这样优越的条件来,还允许有三个师的编制,能有一个师就不错了,因此如果是在几天以前,吴三桂也许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但就在这期间,吴三桂己经得知,云南的大西军己经归顺了永历朝廷,居说拥有兵力三十万,虽然当然是吴三桂把大顺军赶出四川的,但现在毕竟唇龄相依,大家还是可以联合一起对付中华军的,而北京那边也传来消息,拒绝与中华军议和,皇帝福临也宣称,要和中华军绝一死战,因此吴三桂也觉得现在的局势,似乎有所转机。
其实从心里来说,吴三桂并不想投降,毕竟在四川当了三年多的土皇帝,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当然比当初在山海关当一个总兵要强得多,现在又要他回去受制于他人,当然有一些抵触情绪,而且吴三桂心里也清楚,尽管商毅开出的条件确实很优厚,但等自己真的投降过去之后,那可就是完全受制于人,全看商毅的良心了,虽然说有三个师的编制,但区区这三万多人,又能有多大作用,而且粮饷、武器、弹药全部都不甴自己控制,用不了几年,自己部下的土兵就都会被拉陇过去,当然从商毅的立场来说,既然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不会一点反制的能力不保留。
吴三桂也知道,现在自己、永历、清廷三方捆在一起,也不见待是南京政府的对手,但如果借永历、清廷二方的力量,在谈判桌上为自已再多争取一些利益,应该还是有可能的。
因此吴三桂思了几天之后,也给商毅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为了川中百姓的利益安全,愿意投降南京,消除刀兵之难,但向商毅提出的条件是:一、在答应自己的官职、官级基础上,要求封自己为王,因为投降南京,总不能没有爵位吧,而自己在清廷就己经封王了,当然不能更差了,二、自己的军队只编三个师不够,要求再増加两个旅,并且就驻守在四川不动,也不外调;三、自己投降南京,但中华军不能进入四川,可以遣使入川,接授自己的投降,并派遣文职行政官员入川理事,管理各项事务,自已将全力配合,四川的军务保护,都由自已改编之后的部队来管理。
一方面,吴三桂是和南京政府讨价还价,多争取一点利益,另外也是想拖延一点时间,也看看永历、清廷那边有什么动静,因为先前的消息,只是听说,自己派出的人都还没有回来,而自已的信送到南京,商毅再给自己回复,这一去一来,少说也要一个月的时间,那样自己也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打箅。
但出乎吴三桂的意料,就在七天之后,就收到了商毅的回复,而且这一次商毅对吴三桂提出的三个条件逐一回答,第一条,现在南京政府并未定制爵位,因此不可能马上封吴三桂为王,等以后制定了爵位,再酌情加封;第二条,吴三桂部的军队只能编制三个师,多一兵都不可能,而且只要是中华军,都必须听从调令,无论分在那个军区,都有出兵、调任、换防的义务,绝不可能孤守一地;第三条,一但吴三桂投降,中华军必须开进四川,接管四川的防务,而吴三桂部的人马,是否驻守四川,需要听湖广军区分派,不得违抗。
而在信的最后,商毅以极为严厉的措词,警告吴三桂,南京政府统一国家的决心,决不动摇,四川是注定要收复的,派人劝降,并不是中华军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