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放下吧。”

太监放下报纸,转身退出了敬思殿。多尔衮也暂时放下南北贸易的事情,去翻看报纸。因为现在清廷在南京的情报网络被破坏了大半,因此清廷了解南京情况的主要途径只能通过《杭州时报》了,虽然这一点很有讽刺味道,但也没办法。不过《杭州时报》送到北京,至少要晚了二十多天到一个月。而每一次新的《杭州时报》送来,多尔衮也都会认真阅读。虽然说是要了解南京的情况,但多尔衮心里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比宁完我搞那个什么《大清时报》要好得多。

在宁完我的建议下,多尔衮也办了一份《大清时报》希望能够向《杭州时报》那样,成为清廷的口舌。

但《大清时报》发行之后,结果却大出多尔衮的预料。除了在一开始的二三期还引起了一点轰动之后,然后就每况愈下,虽然《大清时报》的发行量现在只有五千份,还不到《杭州时报》的十分之一,但每一期最多只卖得出两千来份,而有几期居然连两千份都没有卖到,事实上还不如偷运到清廷地区暗地出售的《杭州时报》好卖。虽然清廷巳经明令规定,禁止《杭州时报》在清廷出售,但有市场就不愁有买主,在私下里,仍有《杭州时报》销卖。有不少地方甚致出现,用《大清时报》的封面,夹《杭州时报》的内容,公然当街叫卖的情况。

这也让多尔衮非常不满意,他虽然不懂报纸,但也知道如果没有人看,那么这《大清时报》还有什么用。因此多尔衮的心里也十分郁闷,为什么在商毅手中弄得很好的东西,一到清廷手里就变了味呢,而且对宁完我的表现也大为不满。

其实宁完我也十分委屈,人家《杭州时报》的内容来源多广,政府的各项行政、法令都可以出现在报纸上,像这次商毅出征马尼拉的消息,照发不误,可以说啥都敢登。而且还有发表相关的评论,分柝,允许普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南京政府的不少大城市里,几乎每一家茶馆酒楼里面都会安排说书艺人讲话当期的《杭州时报》内容,以招揽那些不识字,但又想了解《杭州时报》内容的客人。

但《大清时报》呢,说起来是只有两样事件不许登,就是这也不许登,那也不许登,结果每一期的内容只能是一些不疼不痒的事情,绝大部份内容就是为清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结果内容单调,重复,这样的报纸别说是看呢?就连听都没有人想听,销量自然是直线下滑了。而且这一点还被《杭州时报》抓住,进行冷嘲热讽。

在这个时代,就是在欧洲,报纸也是一个新鲜事物,更别说是在中国。商毅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谁没和报纸打过交道,而且他是釆取开明执政,令法公开的策略,绝大部份政府的行政法令都通过报纸向社会传达,并且抓住了几次关建事件,大力发展《杭州时报》。因此到了这时,《杭州时报》已经拥有了六万余份的发行量,几乎遍及中国的大部份省份。

虽然这样的做法确实会向外界泄露一些南京政府的情况动向,有不少官员也向商毅表示过了这个担忧,并建议商毅减少《杭州时报》报导的内容。但商毅仍然一直坚持政令公开的原则,因此也使《杭州时报》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俱有了很高的公信力。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公信力就它赖似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基本上只要是《杭州时报》上刊载的新闻,读者都能够相信,这样自然就能更好充当政府口舌的角色。而从最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绝对是得大于失得。

而清廷对报纸的性质,特点一无所知,只看到了报纸可以代表政府口舌,控制话语权的一面,于是就以为照着《杭州时报》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捣鼓出一份报纸,就能拥有和《杭州时报》一样的效果,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怎样使报纸能够吸引读者,建立自己公信力,结果全篇都是大话、空话,内容单调刻板,一点有实质价值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报纸,当然就没有生存力了。

因此多尔衮看了一份今天送来的《杭州时报》之后,又和《大清时报》一对比,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让自己来选择,恐怕也会去看《杭州时报》而不是《大清时报》。

第274章 杭州时报案(上)

宁完我当然知道,《大清时报》是自己向多尔衮建议创办的,一但没有弄好,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就在前几天,向多尔衮上过一道奏章,为自己也是《大清时报》辩解。

而宁完我也不敢把《大清时报》销量不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报导内容太狭窄这个事实上,反而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一是朝中大臣,地方官府都不看《大清时报》,二是《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使民间只看《杭州时报》,不看《大清时报》,正是这两个原因,才使《大清时报》的销售每况愈下。然后才很委宛的建议,能否将朝廷发布的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政令事件,通过《大清时报》,向民间传达呢?

多尔衮当然知道,前两个理由都是宁完我硬拉出来后,主要还是在后面的建议上,因此多尓衮一边看着手里的《杭州时报》,也一边在想,是不是真的公开一部份朝廷的政令。

看完了一份《杭州时报》之后,多尔衮把它叠好,放到书案的另一侧。随手又拿起了下面一份,时间是十月三十日,首版的标题大字写得是:中华军保卫海外华人扬雄风,吕宋岛展军威力克马尼拉城。而这一期报纸的绝大部份内容,都是中华军攻克马尼拉城的相关新闻消息。

多尔衮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原来还指望中华军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想不到在一个多月以前,中华军就已经占领了马尼拉城,而现在商毅恐怕已经回到了南京,最起码也是在回南京的路上。情报工作实在太慢了,这么看来这次局部出击,也没有必要了。

对其他的内容,多尔衮并不感兴趣,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但也知道商毅占领马尼拉之后,设立行政机构,制定法令,看来是想将吕宋划为本土。多尔衮对于海外的世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马上想起郑芝龙所说,马尼拉是各国商船的云集之地,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而商毅得到了马尼拉之后,就算消耗了一定的力量,但南京政府的收入一定会大增,这一来对清廷当然是大为不利。

因此多尔衮的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也不觉有些烦燥起来,因此也没有心情再看下云了,将这份报纸一叠扔在桌上,随手又拿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准备放着明天再看。但等他放下茶杯,正要离开的时候,目光一扫,无意间看到第三份报纸的头版标题。

多尔衮心中一动,将身体偏过去,只见头版的新闻标题写的是“十大谎言——评所谓满清十大徳政”。多尔衮心中一动,这所谓“十大徳政”是在《大清时报》在创办初期,为了凑足报纸的内容,也为了给清廷歌功颂德,宁完我花费了好一番心血才炮制出来的,因为想凑齐这十大善政,这素材实在太难找了。

最后定出这十大善政是:一满汉平等;二收复北京,解救原明百姓;三击败李自成,为崇祯报仇;四杀张献忠,解四川之难;五统一北方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六开科取士,安天下士子之心;七善待原明大臣;八尊崇孔孟,维护中华正统;九屯田开荒,恢复农利;十兴修水利,创福于民。

当然最终可这十大善政凑齐之后,也受到了多尔衮的极力称扬,认为这十项善政,弄得确实不错,可以颂扬大清的功徳业绩,为大清收服汉族的人心。而现在多尔衮看到了这一条标题之后,心里也微微一凛,赶忙拿了起来,打开来看。

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清统区公开发行,但南京政府却对《大清时报》大开善门,不仅如此,而且对《大清时报》冷嘲热讽,还针对其中一些对清廷歌功颂德的文章,也大力进行驳诉。这次清廷炮制出这所谓十大善政,当然也成为《杭州时报》重点攻击的目标。不仅对这所谓的十条善政进行逐条的反驳。

看完之后,多尔衮心里不禁又惊又怒,但《杭州时报》对这“十大善政”的驳斥确实非常到底,连多尔衮自己都找不出什么理来辩解。而且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所谓十大善政不过是清廷为自己粉饰太平,愚骗百姓的骗人东西,并号招北方的百姓不要上当,不要听信清廷的谎言,等中华军大举北伐的时候,揭竿而起,影响中华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时还作了一个预告,从下一期《杭州时报》开始,将推出一个“满清十大暴政”的专栏,分十期连载完毕。

虽然心里气恼交夹,但多尔衮还是赶忙放下手中的这一份报纸,又去找后面几期《杭州时报》,看看南京推出的这“满清十大暴政”到底是什么?不过后面的报纸只有两期,登载了两项暴政,第一是剃发令;第二是圈地令。

这两条确实都让多尔衮觉得无法反驳,多尔衮当然知道,剃发令是最受汉族人所反对的一条法令,但像圈地令、逃人法、充役法等,还可以取消,只有剃发令等于是清廷的国策,一但取消,必将动揺清廷的统制基础。结果多尔衮想了半天,也不知怎样驳诉。

而第二条是让圈地令,到是让多尔衮比较放心,毕竟这一条法令已经取消了,因此多尔衮认为驳诉这一条不难。但看了内容之后,多尔衮才发现,自己太低估了汉人的笔杆子,因为文章并没有回避圈地令已经取消这个事实,但却死死抓地已经圈完了这个结果,来反证清廷取消圈地令,不过是在掩耳盗铃,地都圈完了,取不取消巳经是无关紧要了。如果承认圈地令是错误的,那么在取消圈地令之后,为什么不过土地再归还给百姓们。结果这一条显然也是无法反驳的。

同时多尔衮也马上又想到另外一点,因为他也知道,虽然清廷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公开销售,但在民间私下,还是在流转着。那么这几份《杭州时报》如果在民间流传开了,这个后果可想而知。以前《大清时报》上推出的“十大善政”的心血全部白废,而且这“十大恶政”必然会在民间又轩起一股反清的风潮,由其是《杭州时报》居然还公开煽动北方的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清廷,这还了得吗?

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宁完我紧急进宫议事。结果宁完我刚刚才回到家里,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马上又被多尔衮招进皇宫去了。

其实这次被诏进宫里,宁完我心里也猜到了几分是为什么,因为这几期《杭州时报》他也都看过了,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这一手确实很厉害,而且他到底是饱读诗书的人,一看就发现,无论是反驳“十大善政”还是推出“十大暴政”,不仅仅是针对清廷,完全是以一付站在汉族立场说话的口气,把矛头对准了整个满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此这眀显是在挑动清廷内部的满汉对立情绪。在民间流传之后,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不过宁完我虽然看了,但却不敢向多尔衮禀奏,因为清廷明令不许发行《杭州时报》,自己要是禀奏,不是承认自己看过了吗?因此只能等多尔衮自己看到。

但这几天宁完我心里也十分忧虑,《大清时报》是他鼓捣出来的,“十大善政”也是他整出来,现在带动对方弄出个“十大暴政”尽管不是自己的意思,但总不能到南京去追究《杭州时报》的责任,只能拿自己来当替罪羊了。因此必须想个解决的办法。等多尔衮问起的时候,也好搪塞。

果然见到多尔衮之后,多尔衮立刻将这几份《杭州时报》扔给宁完我,道:“老宁,你自己去看吧。”

虽然早知道是什么内容,但宁完我还是装模作样的再看了一遍,然后将报纸放回书案上,道:“摄政王,此等胡说八道之言,不用理他也就是了。”

多尔衮怔了一怔,道:“不用理他?若是这几份在民间流传开,后果如何,你难到不知道吗?”

宁完我笑道:“朝廷不是已经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发行吗?既是如此,又怎会在民间流传呢?”

多尔衮呆了一呆,原来这只老狐狸在这里等着自己呢?因此也不由苦笑起来,道:“老宁,明人不说暗话,你不会不知道,这《杭州时报》一直都在暗流行吧。”

宁完我也笑道:“回禀摄政王,这一点微臣当然是知道的,前几天微臣不是上奏,‘《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吗?因此《杭州时报》,必须全面禁行,不得有任何遗漏。”

多尔衮这才明白过来,也不得不佩服宁完我说得确实有道理,与其花功夫费心思想着怎样去反驳辩解,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干脆全面禁行《杭州时报》,如果老百姓看不到《杭州时报》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了。

第275章 杭州时报案(下)

就在第二天,多尔衮连续传下命令,首先命阿济格等人取消进军计划,边境各部队依然严守疆界,不得轻举妄动;接着又下令严禁商人到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进行任何贸易活动,违令者立斩,家财充公,全家为奴,同时又令守卫边境的部队加强巡查,一但发现有偷渡私易者,可当场击杀;最后一条就是再次严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藏、销售、传播《杭州时报》违令者,斩立决,诛连三族,同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展开大搜查,彻底肃清《杭州时报》,并悬赏举报者。这时流传到清廷的《杭州时报》有八成以上都是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销售的。

北京人在天子脚下,大邦之地生活了两百多年,在心里上都是天子之民自居,而且明朝对民间言的控制,相对较松,因此北京人也都十分习惯讨论朝政事情,而且《杭州时报》的内容也确实十分新奇,不仅报导南京的新闻大事,北京的消息也报导了不少,完全可以满足许多人这方面的心理。许多北京的事情,人们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知道的。

另外现在清廷刚刚入关不久,人心多有不服,而且又连续推行剃发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的暴政、弊政,而些暴政、弊政颁布之后,又是以北京地区的百姓受害虽深,因此绝大部份百姓对清廷的统治都十分不满,转而对南京政府这个新兴的政府都颇为其待,许多人都盼着商毅能够打进北京,赶走清廷。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从精神上支持,在实际进动上,到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敢揭竿而起。

不过也因此对《杭州时报》又多了几分感情,因为从《杭州时报》上总可以得知南京政府的消息,而且也总是在宣传,南京政府早晚都会举行北伐,收复失地,而每当看到这些消息,人们心里也就都觉得有了希望。因此尽管此前清廷下令禁止《杭州时报》在境内传播,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私下交流传阅《杭州时报》。

而且没有多少北京的居民把这份禁令太当一回事,左不过就是一份报纸而己,又算得了什么?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就算自己私藏几份《杭州时报》,又有谁知道呢?另外清廷虽然下了禁报令,但并没有严查销购渠道,在客观上也纵容了《杭州时报》在地下传播。

但这一次多尔衮显然是准备动真格了,下令之后,立刻派人严查,很快就查出了两个定期地下出销《杭州时报》的窝点,然后又沿着这两个窝点顺藤摸瓜,找到了《杭州时报》的总来源:两名获准与南京进行南北贸易的商人。这一下就抓了三十余人,全部下狱。

随后又通过这三十畲人,又挨个的查找下线买家,结果拨出萝卜带出泥,短短三四天的功夫,一下子就抓获了一百余人。而多尔衮已经下定了杀一敬百的决心,就在第五天,将这抓获的一百余人全部处斩。并且还不罢手,在北京地区展开了进一步的清查。

这时这一次事件也开始被人正式冠以“杭州时报案”的名字。

这一下确实震动了整个北京城,人们终于也看明了清廷的凶残面目,于是有不少人把家里收藏的《杭州时报》给偷偷烧毁,但也有人还舍不得把这些希望毁掉,因此尽力在家里藏好。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被清廷搜查出来,当然也有相当一部份人是被别人举报,而从这一批人中又带出下一批人。结果就在第十二天,第二批由于私藏《杭州时报》的三百余人也被清廷处斩,而牵的家属、弟子达到千余人。

但到了这时,杭州时报案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后来查出的,不仅有印刷好的《杭州时报》,同时还出现了手抄本,和简印本,同时竟还搜出了夹在报纸里的百余份传单,都是号招百姓揭杆而起,赶走清虏,或者是逃到南方去,而被牵扯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百姓,有商人,有读书人,还出现了官员。

同时抓人也不用管什么证据不证据,只要被抓的人一句话,某某人在我家里看过这份报纸,其人也就立刻被抓。不少人因为熬不过刑法,结果真的假的,供出了一大堆来,因此到了十二月二十日的时候,因杭州时报被抓的人已经达到二干五百余人,而可判斩立决者,达千余众。

多尔衮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也不由大吃一惊,没想《杭州时报》在北京竟然传插的这么广泛。不过满人从来就不怕杀人多,屠起城来的时侯,动辄上万,那会在乎这几千人,因此多尔衮丝毫也没有犹豫,大笔一挥,斩立决。

于是就在十二日二十一日,新年快要到来之际,整个北京城竟被一片血雨腥风所笼罩,这一次处斩的人数为一千零七十三人。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天,包括随后的几天内,死亡的人数其实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明朝的时候,北京执行杀人的刑场是在北京城内的西市,(即西四牌楼),但清廷入主北京之后,将其改在宣武门外的莱市口,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个莱场,地方宽阔,杀人,看热闹,都有足够的空间。

当然莱市口的位置再大,一千多人也不可能一起都放在这里杀死,而且斩刑发展到现在,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固定的时间,因此只能轮着来,一天杀多少算多少,如果杀不完,就等明天再杀,直到杀完为此。

而且历来杀人都不乏看热闹的人,现在杭州时报案早已经轰动了整个北京,因此看热闹的人也犹为众多,达到两万余从,莱市口的地方虽然大,但也被挤得满满当当,连周边的酒楼茶馆里都已经坐满了人。

按照中国的传统,杀人的时间是定在午时三刻,因此到了午时之前,就要押犯人进场,只听铜锣声响,一队士兵在前方开道,将围观的人群分出一条路来,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的走在前而,然后在左右两队刀出鞘,箭上弦官军的护卫下,押着数百名囚犯走进了刑场,再后是,是拉盖尸席的马车,气氛煞是森严。

走进刑场之后,犯人被押在一边,由一队士兵看守,其余士兵将刑场围了一个半圆,十余名刽子手在刑场中间怀抱鬼头刀,站成了一排。监斩官在高台上就坐,然后打开名策,叫着被斩之人的名字。一次处斩十人。而每叫一个名字之后,由两名士兵上来,从犯人群里拉出一个人,带到刽子手身前跪倒,等着处斩。被拖出处斩的人中,有人垂头丧气,闭目等死;也有人嚎啕大哭,苦苦求侥,也有两个人大声喝戏,还有人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话,引得围观的人一片喝杀声。

由于今天要处斩的人太多,因此连常例的断头酒都免了。但刽子手的程序是不能少的,在监斩官扔下竹签之后,每名刽子手身边立刻有人托上一个红托盘,上面有三个白瓷杯,一杯水,一杯茶,一杯酒。按照规据,刽子手先以清水漱口,再呷一口酒喷在鬼头刀刃上,最后那杯茶喝干,然后再举刀行刑。

刀光闪过之后,十颗人头落地,十俱无头之尸仆倒在地上,一腔腔热血喷流到地上,被黄土地吸干。而围观的人群中也爆发出一阵惊呼,当然夹杂着不少喝釆声。

监斩官立刻开始叫第二批处斩的人员名字,而刽子手则趁着这个空隙,洗手换刀,等着处斩第二批犯人。

被带上来的第二批犯人中,有两人己被吓昏过去,但该斩还是要斩,随着竹签落地,刽子手们又开始清口、喷酒、喝茶、举刀。

就在这时,从周围的几个茶馆酒楼上,忽然白片飞扬,散下无数张纸片来,还有人大喊着叫底下的人接着,这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因此行刑也暂时停了下来。不过士兵们都十分机警的保护好了法场。连监斩官也站了起来,右手扶住了佩刀的刀柄。

围观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伸手去抢空中的纸片,也有不少被风吹着飘到法场上,监斩官皱了皱眉,一抬手抓住一张飞到自己面前的纸片,只见排头写着四个大字“杭州时报”。监斩官也不禁大吃一惊,立刻道:“来人,立刻去搜查撒纸的人,把他们抓来见我。”

但这时抢到纸片的人也有不少看清了这四个大字,现在这四个字在北京城里就像瘟神一样,谁还敢碰一下,因此谁不恐慌,忙不迭的把抢到手的纸片扔走。但也有人没有抢到,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仍然抢过来看,也有人不识字,问身边的人,写的这是啥玩意,于是有人惊呼,有人大叫,而人群也立刻搔乱了起来。

就在这时,去去搜查撒纸人的清兵,也从法场出来,直奔向人群中。

第276章 丁亥之变(一)

“官兵来抓人来了,大家快跑啊!”

也不知是谁,在人群中突然喊了这么这声,本来就已经搔乱的人群,立刻变得大乱起来。

最近二十余天发生的事情谁都清楚,只要沾上《杭州时报》,就绝没有好下场,而偏偏自己刚才就抓过《杭州时报》,就算没抓,也看到过这四个字,就算没看见,也听见了,这下可就抖不清了,因此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人们纷纷夺路而走。但来路就这么几条,二三万人想一下子都跑掉,根本就不可能。何况还有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还站着不动,甚致还有人在向里挤。

而这个时候清兵从法场出来,一个个面目可增,扑向人群,任谁都会认为是来抓人的。但现在想逃又逃不掉,眼看着清兵就冲到眼前来了,就在这时,有人大叫道:“乡亲们,左右是个死,和清虏拼了。”说着话,又不知是谁,举起手里的扁担,从侧后方对着一个清兵就是一下。

那名清兵接到命令是到附近的酒楼茶馆去抓捕撒《杭州时报》的人,并不是针对这些围观的百姓,虽然做出一付凶狠的样子,但目地是为了驱散这些百姓,因此对他们也毫无防备,结果被这一扁担拍在侧脑袋上,顿时被打得头破血流,倒地身亡。

这一下就捅了大马蜂离,清兵大怒,也不顾去抓人,举起手里的武器,杀向百姓,而百姓在刀枪的逼迫之下,也只得奋得反抗,和清军撕打起来。局势也进一步变得不可收拾。

法场里的那名监斩官见了,也不禁又惊又怒,拔出佩刀,走下了高台道:“反了,反了,简直是反了。都跟我一起动手,弹压这伙刁民。”就在这时,忽然从混乱的人群中飞出几个喷着白烟的物体,翻滚着飞进法场中。

“轰——轰——轰——”

在法场中连续发出了几声爆炸,将法场里的清兵炸倒了一片,而那名监斩官也被爆炸波及,惨叫了一声,摔出去老远的距离。

而这时和人群混战的清兵终因人数太少,不少人都被百姓打倒在地,而百姓又一拥而上,杀进法场里,继续和清兵撕打。而等着挨斩的囚犯们也有不少明白了过来,反正左右也是个死,不如现在就拼一下,也许还能死中得活呢,因此也都纷纷冲杀上来,和官兵展开了抟斗。

他们和其他的百姓又不一样,本来都是必死之人,因此那还有什么顾忌,一个个都不要命似得拼死与清兵搏斗,拳打脚踢头顶口咬,反正是什么手段都用上来。清兵虽然悍勇,但无奈百姓的人数太多,也被打死打伤了不少,有些百姓手脚快,拾起了清兵的武器,在与清兵打斗,这一下清兵更加抵挡不住了,只好纷纷败退。而局势终于发展到全面乱局的地步。

这时人群中又有人大声招呼,杀进北京城去,杀进皇宫里去,干脆把皇帝杀了,大抢一插,然后再逃。这时百姓们早就已经昏了头,那还分清什么是非对错,反正是说什么就听什么,只随大流。因此在少数人的煽动下,立刻向宣武门内杀去。

守卫宣武门的清兵也毫无准备,眼前数不清的百姓向宣武门的方向涌了过来,还以为是看完处决的人都要回城,因此也没有太在意,结果等走得近了之后才发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怎么冲在前面的人手里还拿着刀枪盾牌等武器呢!看样子到是像打仗一样。

但想关城门的时候也已经晚了,这时暴动的百姓们已经冲过了宣武门,杀进了北京城里。守城门的百余名官兵根本就阻挡不住,很快就被人流给冲乱了,而已经杀红眼了的百姓们也都丧失了理智,进城之后见人便杀,见东西就砸,北京城里很快就引发了一场更大的暴乱。

而同时在北京里又流传着各种消息,有说中华军打进北京了,大伙儿赶紧去响应吧;也有说满清认为汉人太多了,不好管,要打汉人杀一半,留下的一半全部都给八旗做包衣,还有说中华军快打到北京来了,满清已经顶不住了,决定把北京城里所有的汉族人全部杀光,把北京城烧毁,抢光财物,然后退回关外去。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

到了这个时侯,已经没有人分得清楚真像和流言,整个北京的汉族人都陷入到一片走投无路的恐慌情绪中。而到了真正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人选择的往往就是拼死的反抗。虽然这个时候清廷的官军已奉命出动,镇压百姓的暴动,但在百姓看来,这正是清廷开始屠杀北京百姓的信号,于是越来越多的纷纷抓起了家里的莱刀、锄头、镰刀、铁锹等工具,走上了街头,加入到暴乱的人群中去。和清兵们展开了拼死的搏斗。

这个结果确实令许多清兵大为不解,平时十分温顺,软弱,就是受了欺负也只能默默忍着的老百姓们,仿佛是在一夜之间,突然由绵羊变成了雄狮,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手里拿着的是什么武器,都会毫不畏惧的冲向清兵,前面的人倒下之后,后面马上又有人补上。尽管清兵斩杀了许多百姓,但马上又有更多的百姓加入了进来。

自从清廷入主北京之后,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清廷在北京留有大量的兵力驻守,但大部份都驻扎在北京城外,城里的兵力实在不多,而且又要保卫皇宫和各官府衙门,实际能够用于平乱的兵力并不少,因姑一时竟也拿暴乱的百姓没有办法。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