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空手而回,因此也在马尼拉四处寻找有价值的商品,好买回国内去销售。

而拍下农场、工厂之后,又需要招募工人,商毅早有准备,立刻将从各土著部落里抽调出来的青年劳动力给推出来,让各商家自行和他们商谈条件,进行招工,很快这三万多劳动力也被一扫而光,进入各个工厂农场里,成为吕宋地区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在数十年之后,这一批产业工人里,有一些人靠自己的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终于开创了自己的成功事业,而提起当年的往事来,对商毅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

这些种种事情,又进一步带动马尼拉地区的经济发展,等这一轮竞拍热潮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又是各工厂、农场开始经营起来,又带来大量的华人来到吕宋经商置以,而欧洲商家也如闻蜂蜜一般,纷纷涌像马尼拉,也使马尼拉的繁荣更胜,而张庚秋等人对商毅更是佩服之致,居然能够想出这么奇妙的办法,使马尼拉的经济不仅在短期内迅速恢复过来,而且比当初大大提升了一步。

但在另一方面,中华军攻占马尼拉,并且将吕宋群岛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南洋,也给整个南中国海地区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震动。南洋诸国虽然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远不如中国,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也不可避免与外界发生接触,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程度,也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在郑和下西洋过去了两百多年之中,中国逐步退出了海洋,回归大陆,几乎所有的南洋国家似乎都忘记了中国的存在,而现在其他国家也都意识到,中国再一次把他的手掌伸向了海洋,收复当年的失海,而且这一次中国显然已经改变了当年的做法,更是釆用接近于西洋人的手段,开始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对此南洋诸国中有人欢喜有人愁,重视传统的人当然希望中国能够再展雄风,称霸南中国海,赶走西洋人,自已再度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但也有人感到的却是恐慌,这条东方巨龙一但真的苏醒,自己这几斤几两,还不够它一顿吃的。

而对此感觉到更为恐慌的,还是欧洲人。

这个时候在东南亚地区的欧洲国家主要是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三家,现在西班牙在亚州的势力已经完了,而葡萄牙也仅仅只有澳门这一点据点,因此对中国最恐惧的,是势力最大的荷兰。

特别是荷兰在亚州最大的距点巴达维亚离吕宋最南端的棉兰老岛只有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对马尼拉一直都是虎视眈眈。而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也一直把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危胁,修建马尼拉城、圣地亚哥堡都是为了防备荷兰人的进攻,只是现在荷兰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欧洲战场,因此才腾不出手来进攻马尼拉。但谁也没有到中国会在半路插进来一杆,抢先一步把马尼拉给占了。

荷兰人和商毅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然知道商毅的实力究竟如何,这一点就比西班牙强得多,另外荷兰人也懂得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如果商毅真的打算插手南中国海,那么中荷之间早晚必有一战,但以荷兰目前在亚州的实力,根本就不是商毅的对手。假如现在商毅立刻来进攻巴达维亚,荷兰人的表现也未必会比西班牙人好多少。

因此荷兰也立刻派出使者,来到马尼拉,求见商毅,名议上是向商毅表示祝贺,实际上是来试探一下商毅的态度,是否有进攻巴达维亚的打算。另外如果商毅没有与荷兰为敌的意图,他们也想和商毅商谈,希望能够在吕宋岛上开设一个荷兰商馆,最好能在吕宋群岛中租借到一个小岛,这就可以形成巴达维亚——吕宋——台湾这三点一线,惯穿整个南中国海域。

荷兰使者来到马尼拉之后,也受到了商毅的热烈接待,毕竞现在双方还是盟友关系,虽然商毅也清楚,就冲荷兰人占着台湾西南部这一点,自己与荷兰早晚都会兵戎相见的,何况自己的目标是独霸整个南中国海城,但致少不是现在。因此在大面上还是要做足友好的姿态。

因此在接见荷兰使臣的时候,商毅也一再强调,自己这一次出兵的目地只是为了保护马尼拉的中国商人,并不是要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现在只是暂时维护马尼拉的秩序,并且打算派人通告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四世,进行谈判,只要菲利普四世答应赔偿中国的损失,保证在马华人的利益,类似事情不再发生,可以将马尼拉交还给西班牙。同时商毅还大谈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爱好和平,拒绝战争等筹。

虽然荷兰使者明知商毅是在睁着眼说瞎话,也不会说破,只是哼啊的答应着,但心里也安定了不少,因为至少表示商毅在短时间内,不会与荷兰撕破脸。

不过当荷兰人向商毅提出,希望在吕宋群岛中租借一个岛屿,进行贸易来往的时候,商毅也满口答应下来。但就在荷兰使者高兴劲还没过,商毅也向荷兰人提出能不能租借邦加岛给自己,也好进行贸易来往呢?

荷兰使者听了之多,只是干笑了几声,打了几个哈哈,就这么含混过去了。

第271章 马尼拉的后续工作(四)

吕宋群岛的地理位置确实十分优越,因为它不仅是从欧洲到亚州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连通着亚州到美州的航线,因此不仅是荷兰人眼馋,就连英国人也想在这一块地区打主意。

不过现在英国人在东南亚一带没有任何殖民地,因此也比荷兰人清醒得多,可不敢冒失的向商毅提出这个要求,而是先聚在一起商议,商毅答应的可能性有多少。

费迪南徳斯一边在地图上计算从印度到达吕宋的距离,一边道:“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商馆,如果能够在吕宋群岛里租借一个岛屿,做为从印度通向中国的中转站,对于公司展开在亚州的贸易来往,一定大有帮助。我看巴拉望岛最合适。”

乔科尔也连连点头,道:“我也计算过了,如果我们能够租借到巴拉望岛,能够在这里补充淡水和粮食,这样一来公司在亚州的贸易量致少可以扩大一倍以上。这样一来我们连任下一届公司董事,就大有把握了。我看我们可以在谈判中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我认为租借棉兰老岛更好一些,这样以后再开展对美州的贸易,就方便多了。”

费迪南徳斯摇了摇头,道:“棉兰老岛太大了,你认为商陛下会将这么大一个岛屿租借给我们吗?”

乔科尔道:“费迪南德斯,你也未免太死板了吧,我并没有说是租借整个棉兰老岛啊,只用租借到棉兰老岛的一部份就可以了,那样也比巴拉望岛要好。布莱克,你认为怎么样?”

布莱克耸了耸肩,道:“两位先生,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无论我们要租借巴拉望岛还是棉兰老岛,但能够拿什么来与商陛下进行交换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互相看了一眼,费迪南徳斯道:“布莱克,你忘记了吗?我们已经得到了公司的授权,可以帮肋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交换。”

布莱克大摇其头,道:“费迪南徳斯,幸好我们现在是自己在商议,如果在正式的谈判中你向商陛下提出这个要求,一定会把事情弄砸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忘了,帮助商陛下在印度建立驻点,是他以允许公司在他的管辖区内建立商馆作为交换的。只不过我们首先收到交易的物品,但还没有支付费用。如果我们再要求租借吕宋群岛的地方,如果换了是你,你会答应吗?”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也不禁面面相觑,两人确实有一些高兴过头,把这件事给忘了。虽然商馆已经建立起来,但这可是在商毅的地头上,只要英国人敢耍赖反侮,他随时都可以把商馆给关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想打入亚州市场,就离不开中国商馆,否则两人回去别说连任下一届董事,现在的董事地位恐怕都保不住了。但问题是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州地区除了印度之外,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筹码来,这也让两人觉得非常丧气。

过了好一会儿,乔科尔才道:“布菜克,你认为商陛下会提出什么条件来。”

布莱克道:“很多,比如在非州或者是美州建立据点,你们难到没有发现吗?商陛下对海洋的热情绝不在任合一个欧洲国家之下,那么非州、美州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目标。不过我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他顿了一顿,道:“直接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什么?”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禁不住异口同声道:“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

布莱克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能够在中国建立商馆,中国当然也能在英国建立商馆,我在报告里就提到过,商陛下曾对我提起,中国不能只等着欧洲国家来,也应该主动到欧洲去,进行双向交流,这就是一种暗示吧。”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又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一付没有办法的表情来。他们虽然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但实际拥有极大的权力,因为从印度到中国单程一趟至少也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可能什么事都回印度去向公事的董事会请示。因此在两人出发之前,就得到了公司的授权,谈判的内容可以由两人自己把握,只要是他们认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完全可以自做主张的决定,能写进协议的,就写进协议,不能写进去的,也可以以私人身份答应,公司都将予以承认。像这次商毅进攻马尼拉,两人就敢决定随中华军一起出战,这可等于是向西班牙宣战了。

但两人也清楚,两人的权限再大,也只能限于印度范围以内,顶多加上非洲和美洲,一但涉及到英国本土的事情,别说是他们两人,就算是东印度公司也不敢做主,最多只能向国内提议,同不同意还要等国内的答复。

因此乔科尔道:“布莱克,我们并没有这个权力啊。”

费迪南德斯道:“我虽然没有这个权力,但还是可以像商陛下提出来,如果他真的提出要在英国建立中国商馆,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国内去讨论,相反如果他提出的不是这个条件,无论是非州还是美州,我们都可以先答应下来,你们看呢?”

乔科尔点了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好。布莱克,你看泥”

布莱克道:“可以试一试,不过我们还可以偿试一下,邀请商陛下派出他的代表,到英国去访问,这样是不是可以増加对议会的说服力呢?”

费迪南徳斯和乔科尔都怔了一怔,然后同时大笑了起来,费迪南徳斯眼里充满了兴奋的光芒,道:“中国人访问英国,这可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欧洲的消息啊。”

乔科尔也点了点头,道:“对,我们将创造一段伟大的历史。”

————————————

不知不觉中,商毅已经在马尼拉住了两个多月,而这时吕宋总督府的行政班子也已经初步搭建起来,并且开始进行运作,而其他的各项事务都逐渐走上了正轨。因此商毅也开始考虑,应是返回南京的时候了。

在马尼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因为行政事务已经由吕宋总督府开始付责,因此商毅也轻闲了不少,每天除了和李华梅一起卿卿我我,游山玩水之外,就是对这一次马尼拉战争进行总结。

虽然从战术上来说,这场战场其实没多少可讲的地方,毕竟在商毅率领舰队到达马尼拉之后,中华军在实力上已经占居了绝对的优势,因此想不打赢都很难。但从战略上来说,吕宋群岛在战略、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走向海洋的重大意义,由其是在战争后期,进行收尾工作,对土著恩威并施,建立殖民统治,组建殖民行政机构等等,对于年轻海军部,以及两位海军部的主将成钢和黄震,包括李华梅在内,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毕竟在以后商毅虽然还有带兵出战的机会,但指挥海战的可能性基本已经没有了,以后进一步走向海洋,开拓新的殖民,就要落到他们三个人肩上了,因此结合这次进攻马尼拉的战斗,告诉他们以后的殖民战争是什么样的,以后也好有一个参考的模式。

而对军校的见习士兵们,商毅则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对于这批见习士兵来说,这一次战争确实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一方面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也开拓了视野,认识到天下之大,中国本土虽然不算是沧海一栗,但也不能再妄称天下了。

但在同时不少见习士兵也确实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出兵的时候,商毅是以保卫海外华人为目地,这个理由当然无可厚非,但现在的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保卫海外华人的目地,但商毅把吕宋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殖民这个概念在军校里对学生们讲过,显然是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因为商毅一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也有不少见习士兵对这次战争产生了议论。

后来推举陈永华为代表,向商毅寻问。而商毅给他们的解释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如果中华军仅仅只是赶走西班牙人,将吕宋交给土著自治,当然不是不行。但西班牙可以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西洋人同样对吕宋虎视眈眈,以土著的力量根本阻挡不住他们,只会再度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一劳永逸,只有中国在吕宋长期驻军,才能保证吕宋的安全。因此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将吕宋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国家利益也是军校里重点教授的一个概忿,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任何事情只要罩上这四个字的外衣,都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的中国也确实有必要树立国家利益的概念,而且这批学生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并不算深,对于国家利益这个概念,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对商毅的解释,也觉得十分合理。

第272章 不解(上)

北京,紫禁城,敬思殿。

现在己是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北京己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但敬思殿里却依然温暖如春,因为在大殿里放着十几大火盆,是用檀木作燃料,发散出一股好闻的香气。

这时多尔衮坐在正中的书案后面,在他左右两侧站着七八名满汉大臣,都一起看着面前挂着的一张巨大的地图,多尔衮道:“老郑,马尼拉在那里?”

郑芝龙从最后一位出列,来到地图里,指着最下面的一处空白的地方,道:“回禀摄政王,马尼拉应是在此处位置。”

几个人都互相看了一眼,显然对郑芝龙所指的地方十分茫然。

商毅亲自率领舰队,进攻马尼拉的消息,在南京并没有进行封锁,但在商毅出发之前,对清廷设在南京、杭州等地的情报网络进行了一次大行清洗,使清廷的谍报系统损失达七成以上,因此消息传递十分缓慢,清廷还是从《杭州时报》上才得到这个消息。而这时离商毅出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就起来这已经是南京政府第二次对海外用兵,而在《杭州时报》上都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详细的报导。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其统治区的民间发行,但在统治阶层,还是每一期都收集,以了解南京政府发生的重大事情。因此对这两次海外战争都十分清楚。

尽管这两次海外战争,南京政府是以保护海外华人的名议发动,但多尔衮心里当然清楚,这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己,多尓衮怎么样也不会相信,商毅真的只是为了救出几个商人,不惜出动大军跨海作战,由其是在南北互相对持,双方正在努力的各自积攒力量,准备消灭对方的时候,白白的消耗自身的力量。多尔衮当然不认为商毅这是吃饱了没事干,但商毅的目地是什么?多尔衮确实猜不透。

另外对于日本,多尔衮到还听说过一些,有一定的了解,但马尼拉是什么地方,多尔衮就是一头雾水了,而清廷的汉臣中,知道马尼拉的人也不多,有不少只是听说了个一鳞半爪,其中还有不少是瞎编夸张的成份,有人说马尼拉是个小岛,也有人说马尼拉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还有人万历三十一年,万历皇帝派人到马尼拉去找金树的事情想起来了,也说绐多尔衮听。结果多尔衮也听了个糊里糊涂,总算是他还有几分见识,难到说商毅是到马尼拉去找金树去了吗。

后来从明朝的档案中到是找到一些关于南洋诸国资料。但这些资料记载都是汉语名字,有人说马尼拉是吕宋,也有人说是麻里,或三佛齐,还有人说马尼拉在锡兰,而在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些地方,因此多尔衮还是一头雾水。

这时范文程向多尔衮提戎,郑芝龙熟悉南洋诸事,不如把他招回北京来一问,或可知晓。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将郑芝龙从天津招回北京来。

郑芝龙当然知道马尼拉的所在,因此也立刻在地图上指给多尔衮看。又向他详细解释道:“马尼拉乃是当地土语,位于南洋一个大岛上,离广州约有千余里,其岛名吕宋,前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肘,其岛上有国名苏禄,建都于马尼拉。曾向前朝称臣,后西洋干系腊人强占其岛,灭其国,臣其民,改名菲律宾,其后更不归复前朝藩属之地,致今己有七八十年。”

听郑芝龙这么一说,多尔衮心里才有了一点谱,又皱皱眉道:“老郑,依你来看,商毅进攻马尼拉,是为了什么,难不成真的是为了保护海外商人?”

郑芝龙道:“回禀摄政王,依臣看来,泰西诸国也素喜中国之物,干系腊国内,其价可高于中国十倍,而干系腊人素喜经商,因而才强占马尼拉,以便与中国经商。而西洋诸国也多云聚马尼拉,经商贸易,干系腊人亦可从中抽取利润,其利极大,日进千金亦不为过,而商毅也素喜海外通商,因此保护海外商人亦为其目地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占领马尼拉,与泰西诸国通商。”

多尔衮点了点头,这么一来就说得通过,虽然多尔衮对发展商业不感兴趣,但也知道通商利大,那么商毅进攻马尼拉的目地,也就是为了通商赚钱,以増国有之用。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是准备吧。

想了一想之后,多尔衮又问道:“这么说来,商毅出征马尼拉,就是与干系腊人为敌。老郑,这干系腊人又是何许人也,依你看这一战又是谁胜谁负呢?”

郑芝龙道:“干系腊与佛郎机、红夷毛相同,均为泰西诸国之一,然其国势强大,在泰西诸国之中,亦首屈一指,其国人逞强好斗,目精于航海,善通火器,到是一个劲敌。至于商毅与干系腊一战,谁胜谁负,臣不敢妄言。”

其实郑芝龙对吕宋的情况也不是全部了解,所说的也有三分自编,但在场众人对吕宋的情况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对郑芝龙的话基本确信无疑。因此多尔衮又点了点头,他当然希望西班牙越强越好,这样就能多消耗商毅的力量,最好是和商毅拼个两败俱伤,又看了看两边站立的满汉大臣,道:“各位以为如何呢?”

阿济格首先站了出来,道:“这可正是一个好机会,商毅不在南京,远征什么马尼拉,大军出征,国内必然空虚,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出兵,进攻南京,一报当年南征失利之仇。”

多尔衮对此不置可否,环顾众人,道:“你们看呢?”

何会洛已经出列道:“摄政王,英亲王,奴才以为不可。商毅其人精通兵法,岂敢冒然领军,远征海外,怎会不会料到自已远征在外,我大清会趁虚而入,因此国内必然有备。而现在南北罢兵,尚不足两年,我大清的国力尚未恢复,新军赤未练成,一时之涧也难以再举大军。”

范文程也出列,道:“何固山所言极是,商毅想必也是预料到这一点,才敢大胆率军,远征海外。而且大军调备,需耗时数月,何况大军出向,难守机密,必为商毅所觉查,马尼拉离广州不过千余里之距,离南京也不过二三千里之遥,足以使其赶回南京坐镇。因此再行南征之举,还请摄政王三思。”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几名汉族大臣也都纷纷附合。

多尔衮还在沉怜不语,但阿济格却有些急了,道:“现在商毅不在国内,我们不去进攻,难到等商毅平灭了马尼拉,回到南京之后,我们再发动进攻吗?”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方才郑提督所言,干系腊人亦非等闲之辈,商毅若要取胜,亦非易事,因此我大清不妨坐守北方,观其成败,然后再做打算,总好过轻率出兵。”

其实这时多尔衮心里也十分矛盾,从战术上说,敌人的主将远征在外,国内空虚,确实是一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但现在清廷也确实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南征的准备。不仅仅是新军尚未完全练好,同时财政收入也是刚刚足够满足朝廷的开支,府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没钱没粮,拿什么打仗。而且多尔衮也相信,商毅一定在国内做好了一切布置,如果冒然发动全面南征,确实过于冒险了一点。

但按范文程所说,就在北方坐山观虎斗,让商毅去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多尔衮也觉得一厢情愿了一点,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虽然郑芝龙说干系腊人的实力很强,但说法过于含糊,研究是怎么一个强法,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因此能不能逼得商毅两败俱伤也还未必可知,对这一点,并不能盲目乐观,多尔衮可是一点也不敢轻视商毅的实力。

这时谭泰出列,道:“摄政王,依奴才看来,就算无法发动南侵,但趁着现在南京空虚,出动一支人马,夺取几个城池,还是做得到的,若是无所做为,也未免太浪废了这次机会。”

谭泰的这个建议到是和多尔衮考虑的有些一致了,虽然不能发动全面进攻,但发动一两场人数在三到五万规模的局部进攻,如果能够趁机打几个胜仗,或者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劫掠一番,对于提高清廷的士气,也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这么看着商毅出征在外,清廷却什么也不做,这也未免太没用了。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一仗该怎样打,选择从那里动手的问题了。

因此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谭泰的主意很好,我看就这么办吧。阿济格,你和何会洛、谭泰商议一下,这一次应该怎样出兵,需要发动多少人马,然后马上上报给我。”顿了一顿,多尔衮又道:“立刻传诏,让洪承畴带领两支新军,回京入对。”

其他人见多尔衮已经下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叩头退下。

第273章 不解(下)

众大臣们退下之后,多尔衮也不禁敲了敲额头,只觉得头疼欲裂。现在离南征全部结耒,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清廷内部的秩序,到是都基本正常。在几名汉族大臣的努力工作下,各地的农业生产也都在慢慢恢复中,百姓开始定居,开荒、种田,因姑今年国库中多少也有了一些收入,至少文武官员的俸禄都供应得上了。

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停止了圈地令和投充法,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稳定。当然实际上该圈的地也差不多都圈光了,而且圈到土地的八旗贵族,也都已经逼迫大量的百姓充为自己的包衣,因此对多尔衮终止了这两项法令,也并没有多大的扺触,而逃人法,剃发令等法令还继续执行,并且仍然禁止汉人入关,进入清廷的所谓“龙兴之地”去开荒垦田。

只是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清廷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来是因为要养着近百万军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二来还要大造火器,因此按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想要再度举行南征,致少也要等到五六年,甚致是十年之后。

但现在清廷在准备,南京方面同样也在准备,而南方和北方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虽然多尔衮不懂发展工商业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他是眀白的,那就是经商来钱快,因此如果双方拼发展速度,清廷是绝对拼不过南京。

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廷也得到证实,商毅确实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每年从中获利极大,仅海关税入可以高达千万两白银。虽然多尔衮对这个数字还有些怀疑,但今年他刚刚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字却是无可质疑的,那就是在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中,在南北贸易中,清廷花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购买南方的商品,而清廷向南京卖出的商品,还不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今年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南京政府每年致少要从清廷赚去二百五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是铁定的事实,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人向多尔衮上言,停止南北贸易,以防清廷的白银外流,以资助敌国。多尔衮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却遭到了众乌大臣的反对,由其是一些满族大臣,反对犹为激烈。最后只好作罢,而上言的官员也被革职。

因为南方流入北方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瓷器、玻璃品、丝绸等等,都深受八旗贵族的喜爱,是代表身份的像征,比如大尺寸的玻璃镜,都要摆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让来人一眼就能看见。而尺寸当然是最大越好,如果谁家能有一面一人大小的玻璃镜,绝对是当传家宝一样供着。如果家里没一面镜子,自己都觉得丢人。因此八旗贵族也成为南方商品消费的主力,也不怕花钱。而一但停止了南北贸易,也就意味着断绝了这些商品的来,八旗贵族当然不愿意。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努力运作的结果,因为清廷的南北贸易都是由他们八家垄断,南方的商品在北方销量极好,而且利润极大,因此八大皇商都不希望停止南北贸易,他们当然不敢明言反对,但也能通过种种手段,使一批八旗贵族为自己代言,反对这一提议。

其实多尔衮也喜欢南方的商品,家里有两面一人高的大玻璃镜不说,连大部房间的窗户都换了透明玻璃,这一点比皇宫还阔气。而且当时也没得到俱体的数字,因此对南北贸易也并不觉有什么不好,花点钱就花点钱吧,见有多数人反对,也就顺理成章的否定了这一提议。

但现在看起来,这可不是一点钱,而是二三百万两银子,大清去年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万两白银,商毅这一下就从清廷赚走了二三百万两银子,清廷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南京,现在还给人家送钱帮忙,当然不行。

为此多尔衮也曽招集过范永斗,向他询问清廷是否也能够大力发展商业,但问题在于,现在清廷实在拿不出什么能在南方出售的商品。而北方察哈尔——张家口一线的贸易,目前的规模也有限,因此也很难从外部赚钱回来。这一下多尔衮这才有些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也在开始认真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停止南北贸易了。

就在多尔衮沉思的时候,一个太监抱着一大硌报纸进来,道:“摄政王,这一批的《杭州时报》送来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放下吧。”

太监放下报纸,转身退出了敬思殿。多尔衮也暂时放下南北贸易的事情,去翻看报纸。因为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