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湖北和江淮失守,不一定就意味着京师不保,但照这样的势头下去,谁敢保证,商家军不会一鼓作气,一直从南京打到北京来呢?

而且还是屋漏又遭连夜雨,商家军就够让人揪心的了,偏偏又在这个时候,吴三桂从四川发来奏章,向朝廷报告四川的战事情况,吴三桂也表示,现在川中基本平定下来,自己麾下己经拥有三十万大军,留在川中也无事,因此也愿意听从朝廷的调遣,出川和商家军作战。

朝中的大臣谁看不出来,吴三桂那是向朝廷请战,分明就是在威胁清廷,要不然干嘛宣称自己有三十万大军呢?

就在第二天,四川又有公文传到北京,不过这次不是吴三桂写来的,而是四川的地方官员,以及清军的将士们联名向朝廷发来的上奏,称四川初定,还有明朝、大顺军、大西军的残余势力尚未肃清,而且在外又有商家军在湖广虎视眈眈,四川尚不安稳,现在唯有吴三桂才能坐镇四川,才解够力保川中稳定,因此希望清廷让吴三桂留守四川,开府理事,不可轻易调离。

原来现在吴三桂己经占领了川中和川南的十二个州府,拥有四川大半地区,而且两个主要的大郡,成都和重庆也都在吴三桂的控制之中,同时人马也扩展到十五万左右,现在也是坐镇一方的割据势力了,吴三桂当然不想再继续受制于清廷。

而就在这时候,商家军已经占领了湖广,和四川东部全面接壤,吴三桂也大吃一惊,急忙派兵加强川东的防守。不过商家军暂时还没有对四川用兵的意图,而是把目标放在江准,因此在占领了湖广之后,也就按兵不动,没有继续向西进攻。

商家军不动,吴三桂更不敢主动向湖广进攻,因此双方各守边界,到也相安无事。而吴三桂却忽然发现,这是好机会,因为虽然自己占领了四川大部,但毕竟没有得到清廷的正式认可,而现在吴三桂也不敢轻易甩开清廷,立马扯旗自立。而商家军夺取湖北,又进攻江淮,可够清廷受了,现在的清廷一定没空理会别的事情,自已还不趁机抓住这个机会,迫使清廷认可自己占领了四川这个事实,还等什么。

而且现在商毅的势力己成,只要他能够和清廷这样对持下去,也就不用怕清廷来对付自己,还可以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等他们拚个两败俱伤,说不定还能来个渔翁得利。因此吴三桂才捣鼓出这两份公文发到北京来,同时还把自己的兵势夸大一倍,己璔加威吓的效果。

第168章 多尓衮复出(一)

清廷的官员们那一个不是人精,当然看得出来,这两份公文都是吴三桂耍得鬼把戏,第一份明面是向清廷表忠心,实际是那兵势来威吓清廷;而第二份更是假托民意,实际是逼迫清廷承认吴三桂在四川割据,就是一种变相的独立。

如果是在以前,朝廷里恐怕是早就炸开锅了,喊打喊杀声己经响成了一片,但现朝野上下却是出奇一片寄静,谁都不说话,因为现在商家军都还没有解决,又冒出来一个吴三桂,谁受得了呢?甚致又有大臣向朝廷建议,干脆在北京搜刮一通,然后再退回关外去算了。也有人提议,干脆就给吴三桂封个王,让他去打商毅,两个拚个两败俱伤,还有人认为不如和商毅讲和算了,就像宋金那样南北对持也不错,总之是议论纷纷。

但这两条实在是关系太大,让吴三桂独立,现在清廷里大大小小六七个亲王、郡王,这个口一开,其他人效仿又怎么办呢?还有商毅把清廷的祖坟都刨了,还要和他议和,满族贵族答不答呢,因此代理摄政王的代善招集官员连日讨论,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最后代善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上疏朝廷,称自己干不了这份差事,还是请正牌的摄政王多尔衮重新复出,来收拾这个拦摊子吧。

而代善这一份上疏,不并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这才想原来大清还有这位正牌的摄政王,虽然说多尔衮遭遇到南征的惨败,但也不是没打过胜仗,不致于一败涂地,而且现在除了多尔衮之外,也确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收拾这个残局了。因此大清真的还少不了这位摄政王?

其实也有不少人正等着这个机会,既然是代善提出来了,自然也就不客气,马上跟着大声疾呼,现在的大清,非摄政王不足以安定局面。一时间奏章向雪片一样飞向朝廷,都是请求摄政王复出的。而皇帝福临和两宫皇太后也有些慌了手脚,也急忙下旨,招摄政王复出。

但这时多尔衮却摆起谱,上奏朝廷,称自己也想为朝廷效力,只是病势尚未全愈,仍然无法理事,因此请暂缓时日,等病体安复之后,必然会出面报效朝廷云云。

谁看不出来这是多尔衮在拿桩,显然对朝廷还不满意,要讲条件。因此又有人上书朝廷,称摄政王非一般大臣,仍帝师、亚父之尊,当然应由皇帝亲自出面去请,以显朝廷诚意。

福临见了,也只好亲自到多尔衮府里去了一趟,那知多尔衮见福临亲临,虽然连称死罪,但就是一口咬定,自己的病没好,不能复出。气得福临一甩袖子,出了王府,回宫大发了一顿脾气。

但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京城己经传出流言,说商毅和吴三桂已经结成了同盟,要共同举兵北伐。福临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知道一但商毅和吴三桂真的联起手来,大清恐怕就真的完了,因此也吓得不轻,只好去找两宫皇太后商议。

其实这时就连庄太后有些猜不透,多尔衮这是什么意思,皇帝亲自倔尊去请,也够面子了,要说嫌官小,多尔衮现在已经是皇叔父摄政王,仪同天子,几乎等大清的太上皇了,确实也没法再加官进爵了,难不成多尔衮还要福临让位不成。因此也有些束手无策。

这时皇太后道:“玉儿,我看不访找几个靠得住的老臣来商量一下,多尔衮到底是要什么?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你虽说是聪明,但毕竟只是一个人啊?”

庄太后点了点头,道:“姑姑,你说我也想过,但找谁商量呢?如果是在以前,到是可以去找洪承畴,这只老狐狸一定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洪承畴还在陕北,招他回京至少要等一个月,到那时说不定商毅都打过黄河了。致于其他人,恐怕都一团糊涂,问也问不出一个什么来?”

皇太后想了一想,道:“玉儿,你看范大学士怎么样,我记得先帝在世时候,有什么事情都是和范大学士商量着。”

范大学士就是范文程,在皇太极时代范文程是很受重用的,但多尔衮当政之后,范文程就立刻靠边站了,取代他的是洪承畴和宁完我等人,而范文程也非常知趣,行事也十分收敛,一般从来不主动发意见,有点像代善什么事都不管了,不过他毕竟是汉臣的首席大学士,威信犹在,因此还没有退休。

但庄太后知道范文程绝对是个明白人,或他不如洪承畴那么文武双全,但论权谋政要、官场经验,他实际比洪承畴还要老道几分。因此他一定能够看透多尔衮的心思。于是两位皇太后也立刻下旨,宣代善、范文程进宫来。

因为现在代善还代理着摄政王事,而且他也是爱新觉罗氏里资历最老的人,什幺事也不能避着他。

不一会儿,两位老臣也都先后进宫来,向两宫皇太后见礼之后,皇太后才开口道:“礼亲王,范大学士,现在局面就不用哀家说了,你们说这都火烧眉毛了,多尔衮怎么就是不肯出来呢?难到说大清没了,他就能好到那儿去吗?”

她一说完,代善立刻道:“可不是吗?皇太后,老臣都己经亲自到他府里去找过三回了,可他每次都推说病没好,就是不肯出头。但我看他满面红光的,那儿有半点有病的样子呢?说实话,他不出来,我也没有法子,只能这么硬撑着。”说着也连连叹气。皇太后见了,也跟着叹了两口气。

这时庄太后却看见,一边的范文程却是不动声神的样子,心中一动,道:“范大学士,您又是怎么想的,这里也没有傍的人,有什么说,但说无访。您也是大清的三朝老臣了,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清就这么下去吧。”

代善也明白,这次进宫自己只是陪衬,主要还是看范文程的,因此也立刻道:“老范啊,你有什么办法就快说吧。”

范文程微微一笑,道:“两位太后,礼亲王,依臣之见,摄政王不肯复出,还是因为朝中有些碍障,没有完全理清,一但理清了这丝障碍,摄政王就会马上复出,而且他己有成竹在胸,一定能让我大清转危为安?”

“障碍?还有什么障碍呢?”庄太后也不禁沉思起来,现在多尓衮最大的政敌济尔哈朗己经举手投降了,而代善本来就被多尔衮推到前台来供着的,而且现在他也主动退让,还有什么是多尔衮的障碍呢?

另一边代善也皱眉,百思不解范文程的意思。

范文程又道:“两位太后,礼亲王,臣所指的障碍,非是指人,而是指事。”

代善喃喃道:“指事,指的什么事?老范啊,有话你就痛快说吧,这都什么时候了,你就别卖关子了。”

范文程笑道:“请问礼亲王,现在朝廷中争议最多的是什么事情?”

代善认真的想了一想,才道:“有两件事情,一是吴三桂在四川要自立,二是与商毅议和,现在朝中就是为这两件事情争论不休。”

范文程点了点头,又道:“礼亲王,如果依你看,这两仵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有利于我大清的,方才皇太后也说了,现在这里没有旁人,礼亲王不妨直说。”

代善还有些发懵,但庄太后却有点会过意来,道:“二哥,这里不是朝堂上议事,只算是闲谈吧,你心里怎样认为的,就直说吧。”

代善理了理思路,这才道:“回禀太后,依臣的愚见,吴三桂现在己占四川大部,形同割据,而我大清目前又无力征伐,因此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一个蜀中王,在成都开府理事,也好安吴三桂之心,如此一来,吴三桂虽在四川割据,但乃是受我大清策封,否则若是将吴三桂逼得走投无路,倒向南明,与商毅真的联手,将与我大清更为不利。”

顿了一顿,又道:“而与商毅议和,形南北分治,虽说是有辱国威,但却可以为我大清恢复国力,嬴得时间,昔日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不惜以身事吴主,卧薪尝胆尚且不惜,何况只是议和,因此在目前来说,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范文程点了点头,转向两位皇太后,道:“礼亲王之见,皇太后又以为如何呢?”

庄太后又微一沉呤,道:“哀家是妇人之见,但也觉礼亲王之见,颇有道理,虽说一时有辱我大清国体,但为大清千秋万载着想,小有倔辱,不过是丢点面子,不伤大碍,也算是可行。”

范文程笑道:“礼亲王高见,而太后明断,皆是我大清之福,但既是有利我大清的事情,却又为何还议论不休呢?”

代善见庄太后也同意自已的意见,也放了心,因此又苦笑了一声,道:“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看,真正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却偏偏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果还煽动了不少人,也糊里糊涂的跟着起哄,说什么也不同意,结果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定不下来。”

这时庄太后眼睛一亮,道:“哦,原来是这样,我总算是明白了。”

第169章 多尓衮复出(二)

就在第二天,清廷的皇帝福临亲自下旨:加封吴三桂为蜀中王,并将成都府、潼川州、顺庆府、重庆府、叙州府、马湖府、雅州、邛州、眉州、嘉定州、泸州等十三外州府,都赐为吴三桂的封地,许吴三桂在成都府自行开府理事,封地内的官员设置任命,都由吴三桂自行安排,钱粮税赋除去每年定额上交朝廷之外,也可自己规定征收。吴三桂部人马,统称为蜀营。又下旨确认,朝廷可以与商毅进行议和。同时也再次下旨,请摄政王复出理事。

这两道圣旨刚一下,清廷立刻又一次炸了锅,满汉官员们都认为这两道圣旨实在是有辱大清国威,大损朝廷尊严,于是也都纷纷发言,要求朝廷收回成命。但皇帝的圣旨,加上代理摄政的代善也全力支持,因此一切的反对统统都没有,两道圣旨还是发了下去。

在随后的两天里,各种上书、奏章又一次纷飞到皇宫里,有的是要求朝廷收回成命,也有指责代理的代善无能,要求他立刻辞职等等。

而福临又再一次下旨,坚定确认,这两份圣旨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人都不许再反对,同时又招多尔衮复出理事,并着令他处理这两件事情。

清廷的官员们都认为,这一次摄政王还是不会应招复出,因为前几次多尓衮都没有应招,而且现在朝廷又下了这样两道圣旨,那么多尔衮就更不会复出了,当然也有人猜测,或者多尔衮会以复出为条件,迫使朝廷收回成命。那知圣旨传下之后,多尔衮立刻穿好朝服进宫面君,并且满口答应,将会尊旨照办。

其实多尔衮早就想复出了,因为济尔哈朗失败之后,己经彻底没有资格和自己争斗了,多尔衮就知道这一次斗争自己取得了全胜,不仅把丢失湖北、江淮的罪名也全都推到济尔哈朗身上,而且商家军接收了江淮地区之后,暂时也无力再发动对清廷的进攻,自己正好可以出面来收拾这个残局。因此才指使党羽们摇旗纳喊,为自己复出造势。

但就在这时,吴三桂的奏章送到了北京,同时在清延内部,也有人提出和商毅讲和的建议,而多尔衮也立刻打消了马上复出的念头,又继续装病。

因为多尔衮十分清楚,给吴三桂封王,和与商毅讲和,虽然在目前的清廷来说,都是正确的选择,但却也是谁干谁挨骂的事,自己由于南征惨败,己经威信大损,这趟浑水可千万不能再踏,否则必将威信扫地。但从目前的情况,又不得不这么做,因此也只能让现在当权的人和朝廷来再被这个黑锅,转移众人的视线。这样一来自己复出以后,虽然也照做,但那只是执行朝廷以前做出的决定,也就不会因此而受到攻击,有陨自己的声望。

但多尔衮的这番心思没法对别人去说,包括自己的党羽,因为在多尔衮的党羽中,绝大部人也是反对这样两道圣旨的,因此也只好这么一声不吭的继续装病,直到有人领会为止。但多尔衮心里,也同样十分着急,自己这么迟迟不肯复出,万一弄得真的以为自己是要退隐了,弄巧成拙了怎么办呢?

好在是范文程不愧老谋深算,一下就看出他这份心思,说动了朝廷出面下旨,封吴三桂为王,并决定和商毅讲和,而多尔衮见所有的障碍都清除了,也就不在装病,立刻应招复出。

就这样经过了四个多月的病休之后,多尔衮终于正式复出,又重新掌握清廷的最高权力,而清廷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也以多尔衮的全面获胜而结束。不过多尔衮现在面对的,就是开始收拾现在的残局。

而这时在江淮战场上,清军己经全部撤回到淮河北岸,而商家军也全线出击,连续接收了安庆府、庐州府、凤阳府、淮安府等地,并且有少数部队还渡过淮河,占领了淮河北岸的五河、怀远、颖川等淮北的沿岸地区,基本完全控制住了淮河区域。而清军只能退守灵壁、宿州、蒙城一线。

另外湖北军区第六军的两个师也翻跃大别山,向河南的汝宁府发动进攻,因为这时清军在河南的驻守兵力集中在南阳一线,防备商家军从襄阳出击,因此在汝宁府的兵力不多,商家军连续攻取了光州、商山、信阳、罗山等淮河以南的地区,大约占汝宁府的一半左右。从而也完全控制了大别山区。

由于商家军出击得极时,清军对淮南地区的破坏并不算十分彻底,破坏的最严重的主要是安庆府、庐州府地区,而在靠近淮河的凤阳、淮安等地区还没来得极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就因为商家军的杀到,而匆匆撤退,在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动手就跑。

不过在安庆府和庐州府造成的破坏却十分严重,由其是治所在地的怀宁和合肥两城都被清军焚之一炉,几乎全毁,而城外的乡村镇县也遭受到大量的破坏,造成无家可归的难民,也达到六七十万之众。

虽然商家军出兵及时,并且带来了必要的粮食、帐蓬等生活物资,组织难民定居,统一安置难民的生活,并且规定难民尊守秩序,各安生业,不得趁机闹事做乱,否则绝不轻恕,不过由于近十年来这此地区的法纪松弛,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人们的胆子也大了不少,有少数不安寂寞的人借机闹事,干一些抢劫掠虏的事情,还有一些有野的人,打算趁机扯旗造反,自立山头。

对此商家军也给予了严厉的打击,凡事有偷盗抢劫的,一率抓起来做苦工,而趁机扯旗造反的,则全部处死。这也是乱世用重典,必须以霹雳手段,压制住各种蠢蠢欲动的事端。结果在商家军恩威并施的之下,立刻迅速的稳定住了江北的局面,而且随后又有大量的粮食、物资送到江北,生活有了基本的保证之后,绝大部份的百姓也就都安心下来。其实中国的农民其实是最老实后,只要是能够活下去,百姓们也都不原造反闹事,因此也总算是没有造成大股的难民潮。

不过江北的破坏情况仍然十分严重,没有二三年的时间,是难以恢复元气,因此商家军现在也无力再向清军发动进攻,于是双方都停止了战争,以现在的地区为分界,暂实互相对持起来。

虽然让商家军的势力扩展到了淮河北岸,并进入河南省的地区,但不管怎么说,商家军的攻势是停止了下来,清廷上下也都松了一口气,至少不用再担心商毅打到北京来。因此退出关外,回归辽东的声音,也渐渐小了许多。毕竟在北京住着,可要比辽东舒服得多了,满洲贵族当然都舍不得离开。

另一方面,册封吴三桂为蜀中王的圣旨到达四川之后,吴三桂也心满意足,虽然说自己以前也是平西王,但那不过是一个空头王爵,那有现在有封地,许开府的真正王位好,这也说明清廷也终于认可了自己在四川割据的事实。自己辛苦经营了这么多年,也终于得到了丰厚的收获。

当然吴三桂也不是不明白,从表面上来,自己的王位还是受清廷册封,而且自己又有让出山海关的前科,因此还很难得到南明势力的认可,从目前来说,还必须依靠清廷才行,于是吴三桂立刻又向清廷上奏,表示了自己对清廷的感激之情,并且向清廷大表自己的忠心,想借此来缓和自己和清廷的关纟。

当然吴三桂也清楚,要缓和关系不能只靠嘴说,还需要一些实际的行动。好在是四川一向富饶,张献忠在四川待了二年,也抽刮到不少财物,而吴三桂打败张献忠,夺取四川之中,这批财物大部份都被吴三桂抢到手,因此现在吴三桂的手头也十分宽裕,于是他也立刻拿出五十万两白银,二万匹蜀锦,五万石粮食,派人送到北京,以行动表示自己的忠心。另外还派大将夏国相,代表自己进京面君谢恩,同时还带上十万两白银,打点北京的关系。

现在清廷正是财政紧张的时候,吴三桂的这批银钱也来得确实极时,再加上态度十分诚肯,给足了朝廷面子,又有银子开道,首先送给皇宫里两万,送给多尔衮一万,其中六部九府,亲王贝勒贝子等等,也都各有赠送,多者数千,少者数百,几乎人人有份。

毕竟是拿人手短,这样一来,清廷上下对吴三桂的态度也改观了不少,因此反对吴三桂封王的声音也大大减小了。

见吴三桂这么会来事,也让多尔衮觉得宽憵了不少,同时马上又想到,现在南方还有一个智顺王尚可喜,尽管他己经宣称反正,并奉立鲁王朱以海为帝,但多尓衮清楚,尚可喜这也是迫不得以,未必是真心归眀,至少尚可喜也可以再争取一下,让他在商毅背后捣捣乱,牵制一下商毅的精力,对大清也有好处。因此多尔衮派人潜入广东,密封尚可喜为平南王,并且达成互相攻守同盟的协议。

第170章 多尓衮复出(三)

战争的危胁暂结束,而吴三桂也表现得非常恭顺,给足了大清面子,多尔衮复出之后的第一把火总算是烧得不错,也受到了不少好评。因此多尔衮的地位也暂时稳定了下来。

多尔衮当然清楚,现在清廷最大的危胁还是商家军,虽然说清廷己经认同了和商毅讲和,但这只是清廷单方面的想法,商毅是怎么想的,还不好说。因为多尔衮并不知道,商毅其实也有停战几年的打算,因此在没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多尔衮也不会轻意启动和商毅讲和的程序。免得自讨没趣。

同时多尔衮也明白,讲和同样也是靠实力支撑,从现在形式来看,商家军是停止进军只是受制于淮南的动乱,只要是安定好了淮南地区,商家军随时可以再向清军发动进攻,最多只能保持到今年结束的时间。也就是说,无论双方讲和成不成功,清廷必须要在今年剩下的七个多月里,做好迎战商家军进攻的准备。

这时洪承畴己经在榆林招募了八千多人,并且开始按商家军的训练方式,开始训练了两个多月。不过目前清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兵力不足,现在清廷的兵力大体分布为:辽东还牵制着清廷十余万大军,因此在河南、淮北一线的驻防兵力只有十万左右,由其是在河南,兵力只有四万多人。再加上山东的七万,清廷在边境的兵力竞不足十八万。而目前清廷的可调之兵,不足十万,而且都是驻守各地方的二三流部队,不仅战斗力不能保证,而且也极不可靠。

因为在南征失利之后,八旗精英几乎完全损丧,现在满州八旗的全部剩余兵力加起来,还不到三万,其中山东的阿巴泰手里有一万,京师三大营约有一万五千,而在河南、淮北一线竞不足五千。而汉军八旗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只有蒙古八旗的损失稍好一点,这主要还是因为这次南征蒙古八旗参与的兵力并不多。

在满蒙汉八旗中,蒙古八旗的地位要高于汉军八旗,而且清廷和蒙古的关纟也明显要亲近一些,但在清廷入关之后的征战中,蒙古八旗出战的时候并不多,在另一时空里,最著名的蒙古族清将还是二百多年以后的僧格林沁。

而原因就在于蒙古族的人口并不多,在清廷入关之前,满蒙汉八旗制度己经完善了,满洲八旗共三百零九个牛录;汉军八旗共一百五十七个牛录;而蒙古八旗只有一百一十七个牛录;是最少的一个。另外蒙古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满清廷统制的势力,也大有人在,经常叛乱,因此清廷一般也很少抽调蒙古旗丁出战。

虽然现在扩军己是在所难免的,但多尔衮的目光,主要还是放在满汉八旗,但清廷主要还是以满州八旗为基础,要扩军首先是要把满州八旗恢复建制。

但满族目前的总人口数还不到二百万,而且二次南征,损失己有近十万,都是旗内青壮年男子,现在旗内所剩的适龄男子,己不足三十万,而且素质也远远不如当初。因此多尔衮只能下令,满州八旗内所有十五岁以上,四十五以下的男子,全都要参加测试,合格者即可以升为旗军,然后参加军事训练,另外八旗内的包衣、跟役也都可以参加测试,合格者可以免除包衣身份,升为正式旗丁。而测试成绩优秀的,可以被选入三大营,身份比旗兵更高一级。

这样一来,也扩大了八旗兵力的来源,同时也基本断绝了随军的包衣、跟役,使八旗兵变成纯粹的国家军队,而不再是部落散兵。

同时清廷的营军编制也正式完成,分为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三个大营。另外还设亲军营,步军营,键锐营,虎枪营、善扑营五个小营。各营均设统领、参领、校卫、士兵四级,兵源主要是以满八旗为主,并从蒙古八旗中抽调少量精锐组成。总计满圆的兵额约在十八万左右。这差不多是目前八旗可以编出的最大兵力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侯,蒙古八旗也必须派上用场,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将蒙古八旗扩充到一百八十七个牛录,使蒙古八旗的兵力达到五万左右,加上蒙古其他各盟旗,使蒙古总兵力达到八万左右,也极大的扩充了清廷的兵力来源。

而在汉军的编制,多尔衮也决定,除了汉军八旗恢复建制,并扩充到二百零八个牛录,使汉军旗总兵力超过六万。同时将非八旗的汉军,从中选出精锐,统统编成绿营,并且扩大绿营的兵力,使绿营的总兵力,达到三十万左右。也成为扩编最大的清廷编制。

绿营的兵制分标﹑协﹑营﹑汛四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的绿营只称为标﹐副将所属称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营以下又分为若干汛。每汛设千总﹑把总等官职。每标﹑协管辖一至五个营不等;每营的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

绿营补充的兵力来源,首选是关外的辽东汉人,正好现在辽东遭到商家军的破坏,造成了大批无家可归的难民,也为清廷扩制绿营,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其选山西、北直隶、河北一带的北方汉族人。

因为在南征的后期,和湖北战役中,清军都出现了大规模向商毅投降的情况,这也让多尔衮对明朝的降兵降将,由其是南方的降众非常不放心。而相对来说,北方的汉族人要比南方的可靠一些。而且现在商毅的势力己经扩大到中原复地,因此河南、山东、陕西这三个省的汉人都不考虑。同时一但被选入绿营之后,家属全部都接刦北京地区来安居,这样也有利于对这士兵的管理。

最后才是各省的地方驻军,约有二三十万左右,其本都是绿营选拔淘汱下来的士兵,以及各地当地的乡兵、民兵等,只是做驻守地方,维护治安所用,在正式战场上,只是当作辅足兵力。

这样一来,清廷的总兵力将达到八十到九十万左右,几近百万,其主力兵力将达到六十万,分别为满蒙汉八旗军三十万,绿营军三十万。从人数上说,是足够了。

军队的建制就这样制定下来,多尔衮又下令各八旗、营制部队,都要开始进行严格的训练,同时从满旗各旗抽调出一千五百人,蒙汉各旗各抽一千人,八旗各营抽出二万人,绿营抽出一万五千人,加上洪承畴招筹的八千士兵总计兵力为七万一千人,开始进行以使用火器为主的新式训练。这也是清廷未来的希望所右。

当然各营都有各营的统军将领,而且也不是驻扎在一起,洪承畴和他招降的商家军只是担任教官,分派到各地去付责督促各营旗部队的训练,而直属于洪承畴管辖的部队,还是只有先前的八千人。毕竟多尔衮是不可能把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全部教给洪承畴一个人来管理。

同时多尔衮又下令,在北京正式成立神机司和火药司两个部门,并清廷各地征集铁匠、木匠,火药工匠,并种各地收集铁矿石,全力制造火炮、火铳等武器,配制火药,保证新军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