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便利的地利位置,却保留了下来,并且成日本的交通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朱印船贸易时代,日本对中国和朝鲜通商的主要巷口,既使是在德川幕府闭关锁国之后,大阪在日本国内的海运地位也同样十分重要。

丰臣氏虽然失去了在日本的统治地位,但毕竟经菅多年,根深蒂固,由期是在大阪,还有非常深厚的基础,日本商团在日本的商品集散地,主要就是在大阪。尽管日本闭关锁国,但对中国商船一般都会网开一面,因为日本对中国并不排拆,中国商品在日本也有极好的销量,而且在这个时代,中国也只有郑芝龙的船队能驶到日本来,因此徳川幕府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但自从郑芝龙败亡之后,来大阪的中国商艁大幅减少,因此大阪商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听说又中国的商船要直通大阪进行贸易,大阪的商人们也都十分高兴,而且他们还不知道商毅、丰臣家、徳川幕府之间的事情,只以为这就是一般性质的通商贸易,最多就是出现了第二个郑芝龙,将来如果有事,就拿钱来摆平就是了,于是谁也没有多想。

在丰臣家族的组织下,十余户商家也联合起来,在大阪开避出了专门的巷口和啇馆,供冲国商船停留、存货、进行交易的场所。

而在另一条线上,虽然现在杭州和马尼拉也无法实现政治对话,但李格非、张庚秋等人也在马尼拉依靠当地华商的力量,积集活动,想以私人名议,建立商馆和码头,一来是马尼拉也同样需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加上张庚秋在马尼拉也颇有一些人脉关系,又以大把的白银开路,终于打通了关节,也建立起一个对口直通的贸易口岸。

尽管商毅也知道,虽然日本、马尼拉都实现了直接通商,但毕竟不是官方承认,因此也随时都有被中断的可能,但就目前来说,想要扩大对外贸易,也只能釆用这种方式了。

那么这样一来,运航公司自然也就是迫在眉捷了。好在是前一段时间里,商毅一直委托岳父林之洋在准备,因此现在挂排成立,也是并不是难事。

林之洋连合了五个商人,一共奏了十三万两白银,而商毅以一艘两干料福船和二艘一千五百料福船、二艘一千料福船、另加一万两白银,做价七万两以政府的名议入股,将运航公司给成立起来。同时保证军队有优先用航行业务权力。

随后运航公司又购买八条其他船只,招募了一些水手和船员,以及付责人员,并且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运营制度,各种商品的收费标准,以及赔偿制度,就这样开始了航行运营。

航运公司的第一次航行就分了两支船队,分别驶向日本和马尼拉,每支船队都有五艘船,本来按几名股东的意见,因为是第一次航行,估计客人不会太多,因此将以运送自己的货物为主,六名股东本身就是商人,每个人自己就有大量的商品可以运输。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航运公司有政府参股,因此也让人觉得有保障,还是有一些商人加入了进来,结果每支船队的五艘船全部都满载出发。当然更多的啇人对此还是持观望的态度,想等这一次船队返航回来之后的结果怎么样,再做决定。

而商毅也知道这是航运公司的第一次出航,也不敢大意,因此对两路船队都派出战船护航,送出一段距离。通向日本的船队送出琉球群岛,而通向马尼拉的船队,则是送过台湾。

第165章 工业革命的雏形(上)

商队出航之后,商毅又马不停蹄,赶到苏州的新丝路丝绸厂,参加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商毅自行研制的蒸汽机,将正式投入实际的生产运用中,中国手工业也朝着机器化大生产跨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自从生丝大战之后,商毅基本也没怎么管丝绸厂的事情了,因为新丝路丝绸厂己经进入一个良好的运行轨道,而原来的厂长也是商毅的大舅子,林旭升己经升任丝绸协会的会长,丝绸厂的厂长由林琛接任,商毅并不想过多的干涉丝绸厂的经营,而且商毅也确实没有空。但将蒸汽机引入丝绸织造业来,却是商毅一力坚持的结果。

在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宋应星等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己经造出了完全不逊色于纽伦堡时代的蒸汽机,并且终于将二部普通的丝绸织机成功的改造成可接在蒸汽机上使用,并且经过了反复测试运行情况,一切都非常完好。而商毅也立刻下令,让新丝路丝绸厂马上定制二十台蒸汽机,第一批的十台蒸汽机己经运送到了苏州,正在现场进行改装对接和调试。

现在已经差不多全部都准备好了,只能开机运行,而做为使用蒸汽机的发起人和决定人,商毅当然要亲自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

就在三月十五日,在苏州的新丝路丝绸织造厂里也来了不少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浙江丝绸业内的人物,另外还有不少其他纺织相关行业,他们都是收到了新丝路丝绸织造厂的邀请函。

虽然在邀请函中,并没有说俱体是什么事情,只是说将见证丝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刻。这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来,因为新丝路丝绸织造厂不仅有深厚的背景,又是业内的龙头老大,而且这几年来在浙江市场上,并未依仗商毅的势力,垄断丝绸行业,相反还为规范丝绸行业的内业标准、经营、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再加上商毅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因此这几年做丝绸生意以及相关行业的日子都过得相当不错。

那么新丝路丝绸织造厂发出这样一份邀请函,也决不会是无的放矢,更何况在邀请函上还注明商毅将亲自参与这一时刻,因此只要是收到邀请,就不会错过,更有不少人还是专程从外地赶来。

而在新丝路丝绸织造厂,不少人都十分好奇,纷纷向厂里认识的熟人打听,到底是什么事情。但为了达到轰动效应,既然是织造厂的人,知道的也不多。蒸汽机在现场进行组装调试,都是在一个单独的厂房内封闭进行。

除了及少数高管人员,和参与的织工之外,就连有几名股东都不太清楚俱体的情况,只是知道是要用蒸汽机来织丝绸,但蒸汽机到是什么玩意,蒸汽又是怎么来织丝绸,谁也不明白。甚致还有人弄不清楚,到底是蒸汽机、还是蒸汽鸡,或者是真气鸡。因此也只众说纷云,什么猜测的都有。

当然在丝绸厂里进行调试,也不可能完全保密,有两名工人因为好奇心重,也偷偷的看过两眼,但一是没看仔细,二是表述能力有限,因此只说看见蒸汽四起,烟雾迷漫、然后织机就开始自已做了起来,并且还指手划腿,比划了半天,但听的人还是没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不过又多了几分神秘。

而商毅在丝绸厂的休息室里,看着外面议论不定的人们,也知道把大家的胃口都吊足了,这时宋应星也从厂房里出来,道:“大人,己经全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

商毅也点了点头,对林琛道:“开始吧。”

林琛点了点头,立刻走出了休息室,来到了外面的大堂里。而来其他的客人见他出现,也知道要开始了,因此也都安静了下来,林琛道:“各位老板、掌柜,今天来到我们新丝路丝绸织造厂里,是让大家看一件全新的丝绸织机,现在马上就可以开始了。请大家等一会儿进厂房之后,不要拥挤,也不要随意触摸,以免烫伤了手。”

说着厂房的门打开,林琛也带着众人,走进厂房里。这时在厂房里,用一道护栏隔成了两部份,在护栏里面,有十台蒸汽机,以及织机、纺车都己经准备好了,其中有七台蒸汽机连着织机,三台连着纺车,一台蒸汽机带动两台织机,四架纺车,每台织机、纺车面前,都还坐着一名工人,而在每一台蒸汽机边,也各有二名工作人员,在旁边还放置着火炉、煤和水,使整个房间里都显得热气腾腾,充满了水汽的味道。

不过刚才林琛所说的,和众人事先得到的消息差不多,也并没有把众人的好奇心打消多少,因此在进到厂房之后,确实有不少人被蒸汽机枉奇形怪状的样子吸引住了,立刻来到护栏边,仔细观看这种传说中的蒸汽机。并且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完意是怎么来织丝绸呢。

这时商毅从另一个门进入厂房里,在他身边除了宋应星之外,还带了三名画师,二中一洋,进来之后,立刻都支好了画架,准备好了笔墨,显然商毅是打算用画笔记录下这历史的一刻。而都在看蒸汽机的众人见商毅出来,也都赶忙过来,向商毅见礼问好。

商毅也双手抱拳,向众人见礼,然后举起双手,示意众人都安静下来,道:“各位,也许你们还不清楚,你们等一会看到的事情,将会是多么重要的意议,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而你们也都将是这一刻的见证人。”转头对宋应星道:“宋先生,开始吧。”

宋应星答应了一声,立刻走进护栏里面去安排。而商毅又一次转向众人,学着后世某位魔术师的样子,道:“各位,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宋应星的下令,工作人员将火炉放进蒸汽机的火门里,然后加煤鼓风,催大火势。其实这时蒸汽机的水缸里装着的,都是热水,因此很快就到了沸点,而水缸里的活塞受到水蒸汽的推动,立刻开始上下运动,并且带动转轮,“吱吱哑哑”的开始转动起来。

而在观看的人群中,立刻引起了一阵惊叹的声音。

不多时,十抬蒸气机都开始转动起来,而工作人员等转轮的转速平稳之后,立刻将挂在转轮上的传送杆接在每一台织机上,随着转轮的转动,只听“哐哐”的声音,纺车“咕噜、咕噜”转动,织机也一台一台,开始运转起来,而纺工开始离线、织工也立刻拿起飞棱,在织机上来回的穿梭着。而也有不少都又叫了起来:“快看,动了,动了。真的动了。”

随着机杼的碰撞声音,观看的众人一开始还在议论说笑,觉得十分好玩,虽然织机并不是真的自动工作,但也确实是被蒸汽机给带动了。但等每一台织机都进入平稳的运向状态之后,议论说笑的声音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就是惊讫和感叹,还有不少人又一次来到围栏边,也不顾热气逼人,伸着脖子向里面观望。而这一次可不再是当看稀奇一样范范一观,而是在认真观察蒸汽机,以及改造以后的织机是在怎样运行。

在场的众人大多数都丝绸业内的人员,其他也都是纺织业内的人士,织丝绸和织布的原理大同小异,工具也都差不多,虽然不用在场的人亲自动手,但也绝对并不陌生。

虽然如商毅所说,来的人确实没有几个人知道,今天发生的确实是一件将载入史册,大书特书的事情,也未必懂得什么是叫机器化生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衡量,判断将蒸汽机引入丝绸丝造行业,仍致整个纺织行业,带来的价值。

从现在的情况看,结果十分明显,在蒸汽机的带动下,经过改造之后的织机确实可以自动转行,而织工只用付责操作好飞棱就可以了,而且从动作上看,确实比过去纯手动要快得多,另外也要省力得多。

传统的织布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件非常耗体力的活,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一般织工在工作一个时辰左右之后,需要休息一小会,才能继续工作,而有的作坊则是使用两班工人轮换织布的方式,来保障织机得到充份的运用,但这就需要付出双倍的工钱。

而现在的情况下,假如一台蒸汽机可顺利运行一整天时间,那么只用一名织工也就完全可以了胜任。因此也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当然也就是节约了成本。

因此有人也开始计算,使用一台蒸汽机,到底可以提高多少效率,创造多少价值,也有人向宋应星询问,蒸汽机的价格,以及消耗的煤炭,还有改装织机的费用等等。在这一点上,每一个商人对利润都有天生敏感性。古人也未必比现代人差多少。很快厂房里又充满了各种声音。

第166章 工业革命的雏形(下)

这时又有人出来,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发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实就是一个说眀书,里面还列举了蒸汽机的价格,安装、调试以及消耗的费用,以及蒸汽机和传统手工织机的效率对比,从而得出运用蒸汽机之后,对工率的实际提高量。

众人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不感兴趣,但又后面列举的数据非常关注,因为这些数据也都是经过宋应星等人测试之后得出的,十分全面,而且详细,不是看几眼,简单计算一下就能够清楚的。

而拿到了说眀书之后,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的翻阅,并且不时向现场人员询问,同时也有一些人在互相询问着,是否有兴趣也买几台蒸汽机。看着在厂房里的众人对蒸汽机都减生了浓厚的兴趣,商毅也十分高兴,这次首次运用蒸汽机的举行的活动,也达到了最初的目地,致少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

虽然中国在明朝的时代,政治上己经开始趋向保守,但由于对外交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开放呈度,远远没有两百年后那么保守封闭。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尽管最终还没能突破传统的桎梏,但却达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峰,可以说己经积累了足够的量变,达到了突破质变的边缘。商毅只是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历史发展方向,推动一把。看一看能不能推动中国发生质变。

蒸汽机的运用,当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因为将蒸汽机应用于生产中,是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次获得一种稳定的动力来源,使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进行转变,由作坊式生产向真正的工厂式生产发展,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大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展出一个真正独立的工人阶级。

而从目前现实角度来看,要扩大对外贸易,除了和日本,马尼拉实现直接通商之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自己还要提供足够的商品。现在商毅在海外的本打商品就是丝绸,尽管丝绸在海外一直都有很好的销量,但总体来看,还是属于中高档的商品,如果不降低丝绸的价格,那么扩大市场份额的潜力就有限。但想要降低丝绸的价格,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而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提高的幅度也有限,必须要引用机械。

另外商毅也希望借用丝绸行业的带动作动,向全社会进一步推广蒸汽机的运用,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其实并不保守,对新鲜的事物并不排拆,只要是看到能够切实给自己带来利益,也是可以接受并运用的。

不过虽然到场的众人都蒸汽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仅仅只是兴趣而巳,也有人询问了蒸汽机的价格和订货周期,但也都只是意向,真正想购买的并没有几个人。其实际所有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先看几个月再说,如果新丝路丝绸织造厂真的用得好蒸汽机,我们再用也不迟。

商毅当然也指望就这么一看下演示,就会让众人都一拥而上,抢购蒸汽机,实现中国的工业革命,要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前后后差不多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仅英国一个国家,就花了一百多年,才算彻底完成。而且现在的中国社会,商业竞争并不那么激烈,还没有到不顾一切,追求利润的时候,商人们大多都持稳重态度,不见兔子不撒鹰,因此观望也是再所难免的。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之后,新鲜感也过了劲,有一些人也开始有点倦怠了,纷纷告辞,而林琛也告诉他们,所有蒸汽纺织全部都外外开放,如果想来参观,随时都可以。

等众人都散去之后,商毅也招集宋应星等人,赞场他们这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使这次蒸汽机的应用发布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同时商毅也对宋应星提出要求,继续提高生产效率。

其实经过了加加减减之后,蒸汽机的运用,大致也就可以使丝绸丝造的效率提高一倍左右,可以使纺线的效率提高三到四倍。但从总体来看,提高的幅度并不算大,虽然在这个时代来说,这种提高已经算是非常罕见了,但没有后世那种运用机械生产之后的跳跃式发展速度,商毅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生产效率是以数倍提高的速度在发展着。

造成工作效率提高不大的原因,主要还是蒸汽机的功率不够,现在丝绸厂使用的还是纽伦堡蒸汽机,还不是瓦特时代的蒸汽机,功率仅有五到七马力,一台蒸汽机最多只能带动二到三台织机,四到五架纺车,因此只能达到目前这个水平。另外是织机和纺机等纺织工具,也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而宋应星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因为在安装蒸汽机时,他和技术小组就己经发现了织机、纺机有好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只是由于时间不够,而且这一次的重点是展示蒸汽机的应用,并非新织机、纺机,因此也就没有动它们。

现在展示蒸汽机己经达到了效果,下一步就是改进这些纺织工具的时候了。因此宋应星也决定,把这个研宄小组就留在苏州,长期留驻在丝绸厂里,专门负责改进和提高纺织工具。这个技术小组一共有七个人,由宋应星的学生杨旭全面付责,其余有二个是参与制造蒸汽机的技术人员,另外四个是改造纺织工具的技术人员。

按宋应星的估计,如果用二到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改进纺织工具,并且进一步完善提高蒸汽机的功率,还可以把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再提高一倍以上。

这一点,商毅到也不怀疑,一是自己手头就在瓦特蒸汽机的图纸,只要是照着这个方向去改进就可以了,避免了许多摸索的弯珞,瓦特蒸汽机的功效,是纽伦堡蒸汽机的三到四倍,商毅不求达到完全达到瓦特蒸汽机的水平,只求有一半,功率达到十马力以上,也是相当可观的。

另外在纺织工具上,商毅也有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为提高纺织效率,发明的各种纺织工具,比如著名的飞棱、珍尼机、骡机等等,虽然这些都是一百年以后生产出来的工具,但以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都可以山寨出九成以上。只是前一段时间战事紧急,商毅不可能在技术研究上加大投入,现在完全可以发动一次全面的技术革新了。

对宋应星安排研究小组留驻丝绸厂里,商毅也表示全力支持,并且让林琛给技术小组安排住宿、试验的工作室,并提供一切条件,全力配合。同时还给他们设立了专项的奖励基金,只要是能够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就可以获得奖金。

同时商毅还想到,想要提高生产技术,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自己的资料中,只有几件工业革命标志性的工具图纸,不可能包含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想要提高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行。也就是说,要充份发挥全体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商毅是现代人当然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珲,也非常重生产技术的,但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并不重视科学技术,在四民排列中,工匠的地位,也仅仅只高于商人,还不如农民。许多中国古代的科学家进行科学研宄,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以此为职业的,几乎没有。

但要改变这种观念,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在商毅入主浙江之后,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不仅笼络了宋应星、孙和鼎等一批古代的科学家,同时也建立了工业技术大学,科研所等机构,培养和发掘技术人材,提高工匠的地位,但这也仅仅只能发动一小部份人,要想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还远远不足。

因此商毅也在考虑,可以设立申请专利发明,使那些潜心研究技术的民间科学家们得到回报,鼓舞民间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商毅把自己的这项支划告诉宋应星之后,宋应星也对商毅的这项决定十分赞同,因为宋应星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当初虽然他写成了《天工开物》之后,但却并不受人重视,而且自己也无钱出版,要不是遇上了商毅,还不知等到猴年马月。

做为这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虽然没听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但也知道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对中国社会不重视生产技术的研究,不重视技术人民感到十分扰心,现在总算是遇到这么一位对生产技术十分重视的商毅,也让宋应星觉得十分欣憵。

第167章 江淮大撤退

从苏州刚回到杭州,商毅就收到江北的消息,清军正在从安庆、庐州、凤阳等江淮的各地区进行大规模撤退。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清军主动撤出江淮地区,也省了自已许多事,但清军并不是一次单纯的退军,而是一次破坏性的撤军。

这种做法在过去清军也经常做,在清廷未入关之前,一共发动过五次对明朝的进攻,每次都深入明朝境内,大肆烧杀抢掠,而在撤退的时候,不仅会虏走大量的人口,还会毁尽所过的一切城地,带不走的人口则全部杀光。不过这一次清军改变了过去撤军屠城的做法,在每撤离一个城市之前,清军会首先将百姓手里的粮食、银钱尽量全部收走,然后将百姓全驱逐出城,然后放火将全城烧光,但却并没有屠杀百姓。

不过没有屠杀百姓,并不表示清廷变得仁慈了,而是在学习商毅的做法。商毅在突袭辽东的时候,也是釆用的这种做法,毁城留民,结果在辽东地区造成了大量的难民。也使商家军撤军之后,清廷仍然不得不在辽东驻守大量军队,以防难民变成暴动。而现在清军在江淮地区,也来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在江淮地区制造出大量的难民来,目地就是为了牵制商毅的精力。

在收复了湖北之后,商毅也曾想过,清廷有可能会放弃江淮之地,把人马都撤到淮北去,但最终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句话说起来虽然轻松,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主要撤地,不仅会大伤军心士气,而且也会在本国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商毅当初敢放弃南京,那是因为当时南京本来也不是自己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南京失守,商毅可不敢放弃任何一块浙江的地区了。因此商毅也并不认为,多尔衮敢有这么大的气魄。

但现在看来,商毅的判断显然是出现了错误,事情并没有绝对,清廷偏偏就放弃了江淮,而且还是最极端的做法,毁城留人,制造难民。因此商毅也不禁苦笑了起来,真是应了那一句话,出来混,都是要还的。不过商毅还是有些纳闷,难到多尔衮真的就不怕承担这个后果吗?

但就像清廷不可能放任辽东不管一样,商毅对江淮地区本来也是志在必得,因此同样也不能不管,明知是一块烫手山芋,也不能不拾起来,收拾清军就下的乱摊子。尽管江淮地区离浙江很近,商毅手头上还有相当的存粮,只要是救济得极时,还是可以稳定住江淮地区的局面的,但也至少花四五个月的时间。

而且江淮地区包括安庆、庐州、凤阳、淮安四府,历来都中国的人口稠密地区,在万历年间,总计人口达二百七十余万,虽然现在几经战乱,大约只剩不足一半,但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足以耗光目前商毅存余的粮食物资,也就是说,就算把江淮地区稳定下来,至少在今年,商毅基本是不可能发动五万人规模以上的战争了。而等到明年的时侯,清军估计也能够缓过了这口气来。因此也不得不说,清军的这一计用得确实很高明。

不过事情己经发生了,后悔牢骚都没有用,只能去积极面对现实,好在也算是把江淮地区得到自己手里了,并非是一无所获。因此商毅下令,第一军立刻向江淮地区进军,驻守扬州的部队马上进驻凤阳府;驻守和州、滁州的部队进军庐州府;驻守江南的部队进驻安庆府,一面接管地方,维护治安,稳定住百姓,一面追击清军,将清军的破坏活动降到最低。

同时又命周少桓领第四军立刻占领淮安府,然后向徐州地区发动进攻,迫使清军收缩兵力,尽快撤军。而湖北军区也由黄州府跨过大别山,向河南府的汝宁州地区发动进攻,也是牵制清军的兵力。

随后又命行政司立刻安排人手,分别向江淮地区运去大量的粮食、盐、帐蓬等生活必用品,以免引起难民暴动,但对己经发动暴动的难民,则要给予坚决时打击,绝不能手软。如果人手不足,就从湖南、江西地区抽调一部份军队。

周士奇、王夫之等人也深知流民的危险性,一但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起来明朝其实就是毁在流民,因此也都不敢怠慢,立刻开始布置起来。

一直到一个月之后,商毅连续收到了北京发回来的情报消息,才知道这次清军的江淮大撤退,其实是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的。

原来丢失了湖北之后,济尓哈朗退守到南阳,这个时候他己经完全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商家军的对手,湖北、江淮本来就是守不住的地区,自已被派南下督师,根本就是自找罪受,反到是替多尔衮承任了这次失败的罪名。因此济尔哈朗也是又气又恨,但心里也明白,自己想借南征惨败来扳到多尔衮的计划,己经彻底失败,在连失湖北、江淮之后,自己想取代多尔衮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于是也主动上奏朝廷,为自己这次失败请罪,并表示自己愿意退归林下,永不问事。其实就是向多尔衮认输了。

等济尓哈朗的请罪奏章送到北京时,多尔衮还在称病不住,仍然是由代善代理摄政王事,而回给济尔哈朗的旨意中,并没有批准济尔哈朗的请辞,只是将他责备了一番,但命他立刻开始布置守卫江淮。不过在圣旨的最后,说得十分含糊,只说江淮之地,可守则守,不可守弃,一切可以便易行事。

济尓哈朗一看就明白,这是朝廷准备要放弃江淮,但又不愿担这个责任,正好可以把丢失江淮的责任推到自己这个替死鬼的头上来。不过事情到了现在这一步,也没有别的办法,反正己经失了湖北,只能再当一会替罪羊了。因此济尔哈朗把南阳的事情交给勒克徳浑,自已来到凤阳,开始着手布置撤军。

果然清军连失湖北、江淮的结果传回北京之后,整个清廷也再一次被震惊,而且这一次不同于南京失守和辽东被袭,南京毕竟是远在江南,至多是不会让清廷统一天下,而商家军对辽东只是突袭,不会长久。而湖北、江淮地区则不同,它们都是位于中原腹地,不仅是江南的屏障,同时也是北方的外层前沿,一但湖北、江淮失守,中原、关中地区也就将直接面对商家军的兵锋。而接下来,就是京师。

尽管湖北和江淮失守,不一定就意味着京师不保,但照这样的势头下去,谁敢保证,商家军不会一鼓作气,一直从南京打到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