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坚持抗清的旗帜之一。否则收复台湾的,并不是只有郑戍功一人,比如施琅,就永远成不了民族英雄。
现在两面坚持抗清的旗帜中的一面,李定国己经成为商毅的部下,而商毅也希望能够借这次接见的机会,坚定一下郑成功的立场。并争取通过他来影响郑芝龙。因此也给了郑成功高标准的接侍,当然这也是商毅的一惯作风,对明室在表面上要保持应有的礼敬。
郑成功一行是从海上来到杭州,在四月十二日,在钱塘江的入海口登陆,而商毅也派出王夫之到码头去迎接。而在郑成功一行到达杭州城的时侯,商毅也带着杭州的众官员在城门口等候,随行而来的还有史可法、吴⒒谱隰说燃牧粼诤贾莸拿鞒僭薄
以前商毅和郑成功有过一面之缘,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叫郑森,其实现在应该是叫朱成功才对,郑成功是他后来恢复“郑”姓之后的名字。
两批人员会面之后,郑成功首先抢步上前施礼,道:“成功参见督师大人。”
商毅也还了一礼,笑道:“明俨,不必客气。当年一别,巳经有二年时间了,但明俨的风釆更胜以往了,可见非吴下阿蒙可比。当初我说明俨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看来也为时不远了。”
郑成功到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样子,赶忙道:“督师太过奖了,成功不过是一介无名之辈,仗父辈余荫,才有些许薄名,岂敢当大人如此盛赞。”
虽然商毅的年纪只比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大五六岁,但却完全是一付前辈对后辈的口气说话,但在场所有的人,包括郑成功的一行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商毅现在的资历,实力、官职,就是郑芝龙都要稍色一筹,而郑成功现在尽管受封忠诚伯,还得到朱聿键的盛赞,又是什么赐姓,又是什么改名,但谁都知道这一大半都是看在郑芝龙面子上。郑成功现在在人们的印像中,不过是个官二代加富二代,依靠着父辈的基业,才混到现在的地位。当然在目前只有商毅知道,其实郑成功在军政商各方面都俱有相当的才能,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
而商毅现在己经是声名惯耳,可以改变天下大势的人物,因此能够得到商毅的赞誉,尽管郑成功也知道是客气话,但依然十分激动。当然从商毅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还是有意要和郑芝龙搞好关纟的,因此郑成功心里也有了几分底。
随后商毅又把郑成功请到公堂上,郑成功这才说明自己的来意,是代表隆武朝廷来策封商毅,并且还带来了策封的礼物。而商毅首先接过了诏书,向南遥拜,然后又对郑成功把自己不干涉皇帝争夺的原则道理说了一遍。
对商毅的这番借口,郑成功在出发之前就己经和郑芝龙商议过了,也早有准备,毕竟这样的结果也不错,至少商毅不会反对朱聿键。而且郑芝龙也没指望过商毅能够真正归属到隆武朝廷中来。因此也赞扬了商毅几句,慢慢的把话题扯到抗清上来,郑成功道:“当日南京城破,大人以孤军守卫南京达一月之久,虽败犹容,而后又独守浙江,抵抗清军,屡败清虏,力保东南半壁不失,成功深感敬佩,如果大明子民都如大人一般,又何惧清虏呈凶呢?”
商毅点了点头,道:“保家护境,安民为国,仍是我当尽之责,何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为华夏子孙,又岂能任胡虏纵横中土,必然竭力抵抗,犹死而己。”不过我看清虏暂时难以攻入浙江。
郑成功也听得颇为奋概,道:“大人所言极是,成功恨不能追随大人,亲抗敌酋,为国尽力,方不负一生。”
商毅笑道:“眀俨能有此壮志,我也甚感欣慰。不过如果明俨想要迎战清军,到是不用随我出战。我料清军一时攻不下浙江,恐怕会借道江西,转攻福建,到了那时明俨自然可以一了心愿了。不过清军势大,因此明俨回到福建,请转到唐王陛下,早作准备,不可不防。”
郑成功立刻站起身来,概然道:“商督师尽管放心,清虏若是真的杀到福建,成功当亲自向隆式天子请令,带军出战,必在阵上亲手斩几个酋首,既使马革裹尸,但也决不让清虏踏入福建半步。”
商毅点了点头,他看得出来,郑成功刚才那些话确实是出自肺腑。后世一些学者认为,郑成功一生坚定抗清,是因为母亲死于清军之手,要为报母仇。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在郑成功的母亲未死之前,郑成功就多次曾哭谏劝告父亲郑芝龙不要降清,可见那时的郑成功就己经有了抗清之心,母亲之死,只不过是更坚定了郑成功的这科决心。
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实是有很深刻的原因,因为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幼时就随舅父在海外经商闹荡,在受明朝招安之前,一直流离于海外各国之间,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并不强,凡事唯利是图,接受眀朝的招安,也不过是想找个对抗荷兰人,发展海外贸易的依靠,并非出于对明朝的认同。
不过正如大多数受招安的盗贼一样,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后,也想把郑氏一族彻底洗白,改变海盗的名声,对郑成功的教育颇为严格。因此郑成功幼时并没有像父亲那样辗转海外,而是在国内接受正统教育,十五岁升入南安县学,十九岁参加乡试,二十岁考进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并拜钱谦益为师。如果不是清军入关,也许郑成功会通也科举,走上另一条道路。正是这种经历,才造就了郑成功始终坚持中华正统的是非观念。
在隆武朝廷建立之后,郑成功随郑芝龙朝见朱聿键,颇受朱聿键赏识,亲抚其背道:“只恨朕无女可许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下令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并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虽然朱聿键的做法有一大半是为了拉陇示好于郑芝龙之意,但对郑成功来说,仍然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对朱聿键自然也是感激不尽。
正是因为己经有了这些因素,才使郑成功在对清态度上与郑芝龙完全不同。因此商毅心里也有数,这一点并没有改变,立刻下令设宴招待郑成功一行。
但酒宴摆下之后,郑成功才意外发现,居然有一半的饭菜是日式料理,心里也不仅暗暗的吃惊,商毅这是有意而为的吗?他竟然对自己的身世了解得这么清楚吗?
现在的郑成功,只是一个无名之辈,可还不是后来著名的国姓爷,因此他的身世现在还并不为世人熟知。但商毅却知道,郑芝龙的元配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叫田川松,是日本肥前平户侯的家臣田川七左卫门松庵之女。
不过位田川七左卫门松庵,其实是一个中国人,本名叫翁翌皇,是福建泉州人,以铁匠为生,后来移居日本平户,娶日本田川氏,形同入赘,改日本名为田川七左卫门松庵,为邑主锻刀剑,而成为平户侯的家臣。因此在后世一些著作中,把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写做翁氏,也是正确的。
郑成功在出生以后,一直随母亲生活在日本平户,七岁时才被郑芝龙接到中国定居。另外这位翁氏夫人其实为郑芝龙生下两个儿子,小儿子过继给了田川氏,取名为田川次郎七左卫门,一直生活在日本。后来成为郑成功在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而商毅在招待郑成功的宴席上,居然排出了日式料理,既表示商毅对郑成功的重视,这也说明商毅对郑氏父子身平事迹的了解,同时也表示商毅在日本也有相当的基础。这当然令郑成功吃惊不已。这才知道商毅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单是这份情报工作,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商毅一直对郑芝龙保持着友好的态度,在不违返大原则的情况下,也尽量让步,但也不希望让郑芝龙感觉自己是真的软弱可欺,借这个机会也是告戒郑芝龙,你的老底我都清楚,别以为我怕你。
郑成功心里虽然吃惊,但表面上却也不动声色,依然和商毅把酒言欢,并且在酒桌上达成互相扶持依靠,共同抗击清军的协议。
第048章 清军整顿(一)
就在商毅和郑成功达成浙江、福建两省互相协作抗清的协议时,洪承畴一行人也到达了南京。不过在来南京之前,洪承畴首先到达归德府,见到了豫亲王多铎,向他传交了多尔衮的命令,并给多铎加平南大将军衔,给阿济格加扬威大将军衔,并且请多铎随自己一起渡江,到南京主持大局。
因为这一次洪承畴到达南京之后,首先的任务,是要调阿济格北还,那后才能重新整顿清军。但尽管现在洪承畴大权在握,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之权,但这些东西对阿济格来说都没有,只有把多铎带上,才能制得住阿济格,同时也能稳住江南的清军。而且现在清军的重心在江南,阿济格北还之后,多铎肯定是要到江南去坐镇的。
看了多尔衮的诏书之后,多铎也清楚兄长的用意,而且他也对阿济格冒失的对吴、尚二人的处理非常不满,因此也把归徳府的事务料理了一下,命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代替自己驻守归德府,主管江北的军务,命正白旗固山额真阿山驻守徐州,以防鲁南的商家军。贝子尚善驻守凤阳,牵制扬州的商家军。然后带着贝勒尼堪、镶黄旗固山额真尹拜图,伊尔德、阿济格尼堪等人和洪承畴一起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
见到了阿济格之后,洪承畴也宣读了多尔衮的诏书。阿济格一听要调自己回去征讨蒙古苏尼特部,立刻就火了。虽然说被加了扬威大将军衔,但谁都知道,让他从南京回去,征讨蒙古,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因此心里当然不舒服,听完洪承畴宣读之后,立刻道:“我辛辛苦苦打下了南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让别人来捡现成的果子,还要把我派到蒙古去喝西北风。我就留在南京,那儿也不去。”
多铎声色俱厉道:“十二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打下南京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吗?再说你打下南京之后,又弄成什么样子,自己心里也清楚,差一点就把吴三桂他们几个逼反了。现在蒙古苏尼特部叛乱,派你去平定是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又怎么不行呢?而且这是十四哥下的命令,你有什么不满,就回北京去和十四哥说去,留在南京不走,是什么意思。”
兄弟两人互相怒目而视,对看了好一会儿,阿济格也不禁有些泄气。因为多尔衮和多铎关系好一些,争执起来的时侯,两人总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对付阿济格,因此在他们兄弟三人中,虽然阿济格是老大,却总是争不过两个弟弟。而且阿济格虽然作战勇猛,但脑子并不好使,以前没少吃皇太极的暗亏,也习惯了凡事都听两个弟弟的意见,这时虽然发了一通脾气,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听命。开始和洪承畴、多铎办理交接手续。
洪承畴见说服了阿济格,也放心了不少,让多铎与和阿济格办理交接,当然被抓的潞王朱常淓己及其他的明室宗族,还有南京降清的大臣们,也都随阿济格一起去北京。而洪承畴又立刻下令,招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到南京来入见。
这时吴三桂还驻军在宁国府,现在也是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自从和尚可喜、耿仲明联名上书清廷,请求领军取南方各地之后,其实吴三桂也有几分后怕,虽然三个人约定了攻守同盟,而且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三人也决定,干脆举兵向商毅投降算了。因为他们也都知道,商毅曾经收降过李成栋。应该对自己请降不会拒绝,而且自己还可以用帮助商毅收复南京来做为晋见之礼,也算是交了头名状了。
不过打算得虽然很好,但从心里来说,吴三桂可还是不想和清廷反目,谁知道投降商毅会有什么结果呢?而且吴三桂心里也清楚,虽然都是降将,但自己可不同于李成栋这样半途投降的小角色,自己是引清军入关的关建人物,商毅能接纳李成栋,但未必能够接纳自己。
如果到时候自己和清廷反目,商毅又不纳降,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吴三桂也觉得自己就像是走有一根钢丝上一样,战战兢兢。由其是奏本发出之后,差不多有一个月了,还没有任何回音,吴三桂也越来越焦虑,只好每天都在计算,清廷会怎样处置自己,是会同意自己的要求,或者是和自己反目。
现在自已和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合兵有二十多万,清廷应该不会轻易和自己反目吧,但凡事都有万一,谁知道那帮满人怎么想呢?虽然降清的时间不长,但吴三桂也知道,有不少满人都是十分排汉的。
而且尚可喜、耿仲明两人靠得住吗?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变挂呢,毕竟这两个人己经降清十余年了,在清廷的人脉和关系都比自己要广,说不定会有人为他们从中周旋呢,那么清廷会不会只许给他们一些条件,先把他们收伏了,然后只来对付自己一个人呢?如果没有了这两个人的帮衬,只剩自己一个人,可就声势大跌了,而且清廷说不定真的会对自己动手了。
因此吴三桂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在大营里团团乱转,但就是一点头绪都没有。而就在这时,南京的公文传来,吴三桂才知道洪承畴己经到了南京主持大局,而且阿济格将被调回北京去,同时也接到了洪承畴招他去南京入见的招令。
吴三桂心里稍稍有些安心,清廷把阿济格调回北京,让洪承畴到南京来主持军政,是一种很好的信号,因为这一切的始作蛹者正是阿济格。而洪承畴,以及随洪承畴一起来的袓泽洪、祖可法都是清廷中少数和吴三桂有些交情的人,在明朝的时侯,洪承畴曾是吴三桂的上司,曾在松山大战中,两人曾一起出战,当时的吴三桂是洪承畴最倚重的大将。
而祖泽洪、祖可法都是原来袁崇焕手下的大将祖大寿之子,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算起来他们和吴三桂还是表兄弟。把这些人都派到了南京,也可以理解为清廷是在向吴三桂示好,表示并不想和他反目,而是修复关系的意思,因此吴三桂也觉得心里有了一点底。
但洪承畴的调令却让吴三桂又有些不安起来,这一切的安排会不会是清廷想稳住自已使的什么诡计呢?洪承畴、祖泽洪、祖可法都和清廷窜通好来骗自己呢?
这也很有可能,现在这世道什么交情、亲戚都是浮云。只要是自己一进了南京,那可就是虎落平阳、龙搁浅滩了,清廷想要在南京收拾自己,可就毫不费力了。但如果自已又不能不去南京,因为洪承畴新上任,招集大将聚议军务也是很正常的,清廷己经向自己发出了示好的信号,如果自己不去南京,就等于是拒绝了清廷的示好,就算清廷本来打算和自己修复关系,也会被逼得不得不和自已反目了。那样一来自己可就是大大的失算了。
而且自己还不能拖沿,因为拖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激怒清廷,毕竟自己是在和一个王朝交涉,不能不顾涉王朝的心态,因此吴三桂独立坐在帅府里想了一整夜,终于还是决定,这一次只能冒一冒险去南京了,就当是赌一把吧。如果清廷真要对自己下手,那也只能认命了。
就在第二天,吴三桂传令升帐,公布了南京的调令,然后分令众将守卫各防线,自己只带着三百亲卫,返回南京,晋见洪承畴。虽然部将马宝认为吴三桂只带三百亲卫实在太少了,至少也该带一千人回南京,以防不测之变,但这个建议却被吴三桂拒绝,坚持只带三百亲卫去南京。
其实吴三桂也不是没想过多带一些兵马去南京,好保卫自己的安全。但带的兵马再多,进不了南京城里还是没用,还容易惹人怀疑自己别有用意,而且现在南京城里驻扎着五万清军,自己总不能把驻守在宁国军的所有人马都带到南京去吧。因此到不如少带一些士兵,也显得自己坦坦荡荡。反正是决定赌一次,那么索性就做得漂亮一点。而且在到达南京城外的时侯,吴三桂干脆下令,命自己的三百亲卫就在城外扎营,自己只带三十人进城,也表示出自己的诚意来。
不过就在吴三桂进城的时候,祖泽洪、祖可法兄弟都己经亲自到城门口来接他。见到了他们兄弟两,吴三桂也安心了许多,看起来清廷确实是打算和自己修复关纟,并不打算和自己反目,不然在城门口迎接自己的,也不会是他们兄弟,而是清军的刀斧手了。
祖大寿降清己有十余年的时间,因此吴三桂和祖泽洪、祖可法兄弟也都有十余年未相见,因此兄弟团聚之后,自然有一番离别之情,当然也向吴三桂交待了实底,于是吴三桂也大为放心了而当夜就下榻在馆驿中,终于也可以安稳睡觉了。
第049章 清军整顿(二)
“伯长,你好大的胆子。拥兵自重,消极避战,而且还敢联和尚可喜、耿仲明一起上奏朝廷,知不知道你这次犯了多大的罪行了吗?难到你是想造反吗?”
就在第二天,洪承畴就单独招见吴三桂,刚一见面就立刻声色惧厉,劈头盖脸的把吴三桂狠狠训斥了一顿。
不过因为昨天从祖泽洪、祖可法兄弟那里知道了底细,知道清廷不会对自己动手,还会派自己去进攻四川,因此吴三桂心里到也并不紧张。不过脸上却装出一付诚惶诚恐的样子来,赶忙跪伏于地,道:“洪帅明鉴,大清对末将有再造重生之恩,末将绝不敢忘,也绝不敢有不臣之心。”说着朝着北方连连叩头。
洪承畴在一边冷冷看着吴三桂表演,等他连叩了十余个头之后,才淡淡道:“算了,这里只有我们两人,你就别装了,先起来吧,说正经事情。”
吴三桂赶忙从地上爬了起来,恭恭敬敬站在一边,道:“洪帅有何见教?”
洪承畴叹了一口气,道:“伯长,你也是明白人,怎么办起糊涂事来,你当现在还是在明朝吗?手里有十几万人马就可以拥兵自重,要挟朝廷。这一次要不是我从中极力为你周旋,只怕现在你早就兵败身亡了。难到你还想再反叛一回,你也不想想,我们都己经是背叛过明朝的人了,现除了清廷,谁还敢再收留我们。就算南方有人收留你,还会让你掌握重兵吗?何况现在天下之势,大清己占三份其二,南方也就只有一个商毅可以免力支撑着,其余不过都是碌碌无用之辈,但以他浙江一省之力,又如何能与全国相抗争呢?等到大清扫平南方,统一天下之时,你又如何置之呢?”
吴三桂到还真没有想那么远,当时他只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并且可以借清军和商毅对持不下的形势,估计清廷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相反自己还可以趁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洪承畴所说的也不无道理,就算自己能一时得呈,但清廷毕竟是实力雄厚,商毅是否挡得住清廷的进攻,也未必可知。相反一担清廷灭掉了商毅,那么下一个也就必是自己。这一次自己也确实是有些冒险了,虽然现在看来自己是赌赢了一场,但也颇有些后怕。而且整个赌局也还没有结束,下一场自己还能不能,还未可知。
不过吴三桂也不是三岁的小孩,这区区一席话就能把他吓倒。因此转念一想,洪承畴说得虽然危言耸听,但商毅毕竟还守在浙江,而且在南方还有大片的土地不属于清廷。击败商毅、扫平南方,统一天下说起来虽然容易,但做不做得到,又什么时候能够做得到,还真不好说。何况事己致止,也不可能挽回了,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容自己有别的选择,除非是和商家军硬拼,一直把自己的军队拼光为止。现在也只能继续赌下去了,一直把这个赌局完成,即么这次进攻四川,可是一个大好机会,绝对要抓住。
当然这番想法只是存在吴三桂心里想着,但在他表面上的态度依然十分恭敬,道:“洪帅见教的是,末将再也不敢了。”
洪承畴这才点了点头,道:“伯长,这次派你去收取四川,好好为朝廷效力,千万不要再有什么非份之想,否则就算是我也保不住你了。”
吴三桂忙又道:“末将谨记洪帅教诲,决不敢再有他意。”心里也在想着,洪承畴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在目前局势还没有明朗之前,就算自己真的能在四川找到一块立足之地,也不能轻意和清廷翻脸,这一点可要好好向商毅学习,因为致少在表面上,商毅对明朝一直都保持着相当恭敬的态度。
洪承畴盯着吴三柱,看了他好久,才又道:“你这次入川,我会派尼堪和你一起领军前去,而且只能够带你的旧部出征,把这次南征中扩招的人马全都给我留下来,还有,入川之后粮饷由自己在当地筹措。”
吴三桂心中也不禁一跳,也明白清廷还是对自已不放心,不仅要在粮饷上苛住自己,而且还打算让自己和张献忠去硬拼。而且还派尼堪和自己一起去,这明摆着是想监视自己,一但自己和张献忠拼个两败俱伤,尼堪正好可以坐收渔利。
当然这到还好说。但现在自己手里的军队大约有十一万左右,差不多有四成都是新扩充的。如果要是把这次南征中扩招的军队全部都留下来,那可就只剩下六万多人马了,而据说张献忠手下的人马有十数万,自己想在四川占领一块立足之地,恐怕不易吧。因此吴三桂也有些犹豫,是否该和洪承畴再讨讨价,少留一些人马。
洪承畴当然清楚他在想什么,又看了他一眼,道:“怎么?不想交出军队来吗?能够让你带旧部入川就己经很不错了,这是我能为你争取到的最低条件,伯长,你可别再不知足了。而且现在江南江北这边的局势,也需要足够兵力。这一点绝不能通融。”
吴三桂心里一突,一瞬间转了好几个念头,终于还是决定答应洪承畴的要求,把人马交出来。虽然现在洪承畴对自己客客气气,但说翻脸就翻脸,现在自己还在南京城里,依然还在清军的掌握之中,可别再把事情弄僵了。毕竟能够争取到入川的机会,就己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自己现在虽然有十余万大军,但真正的主力还是自己原来山海关的旧部,现在大约还有近四万人,其中包括七千多关宁铁骑。只有这批子弟兵还在,自己也就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想要扩充队伍,等入川之后再扩也不迟。何况刚才洪承畴也说了,入川之后粮饷由自己筹措,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少带一些人马入川,粮饷的压力也就会小一些。因此把军队留下,其实也并不全是不利。
因此吴三桂赶忙又道:“洪帅之命,末将岂敢不从。一切就如洪帅所令,末将可以立刻分调人马,只率旧部入川就是了。”
洪承畴这才点了点头,其实他也知道,吴三桂不会因为自己这几句威吓的话而服软,但吴三桂最大的愿望己经达到了,自然就不敢轻易和自己翻脸,在其他方面也只能委曲求全,因此自然也要趁机在别的地方搞打他一下,截留下一些军队下来为自己所用才是。洪承畴到也不是不想打关宁军的主意,但他也知道,关宁军是吴三桂的嫡系部队,除了吴三桂谁也指调不动,而且这也是吴三桂的底线,如果真的要动关宁军,只怕就会逼得吴三桂立刻造反,因此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截留其他军队。
果然在吴三桂权衡了利弊之后,答应了下来,而洪承畴也十分满意这个结果,毕竟把吴三桂降住了,尚可喜和耿仲明也就好办了。随后洪承畴又让吴三桂先在南京等候几天,等尚可喜、耿仲明到了,众人碰头以后,再当众宣布洪承畴的各项命令安排。
等吴三桂离开之后,洪承畴也向多铎和阿济格通告了自己和吴三桂商谈的结果。得知洪承畴居然只用一席话,就说得吴三桂放弃了四万多人马,多铎和阿济格也不得不佩服,这老头到是真会忽悠。而阿济格这才明白,原来玩阴谋诡计确实是个技术活,不是自己玩得转的,自己还是适合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干。看来多尔衮把洪承畴派到南京来接替自己,到真的是做对了。
原来经过了两天之后,阿济格的火气也消了不少,也知道靠自己的能力,根本就不可能应付目前的局面,还真的要洪承畴来不可。因此也就安安心心的和多铎办理交接,然后押着明朝的宗室,降官等一干人员回北京去。
二天以后,尚可喜、耿仲明也都陆续来到了南京,洪承畴也分别找他们谈话,并且也都要他们各自交出一部分人马来,然后分别让两人去攻取湖南和广东。这两人也知道吴三桂己经答应了清廷的条件,以放弃一部人马的代价换取一个进取其他地方的权力,那里还敢说一个“不”字呢,也只能都答应了下来。
结果这一下洪承畴大约截留了近八万多人马,不仅加强了清军在江南江北的实际兵力,也使吴、尚、耿三人的实力大大削弱,同时还成功的敲打了三人一下,让他们不敢再轻易不尊清廷的命令。
随后洪承畴又下令,命正红旗固山额真韩岱和耿仲明一起出兵,去进攻长沙的何滕蛟,收取湖南之地,又命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和尚可喜一起出兵,收敢江西、南直隶的其他地方,为下一步进攻福建、广东做准备。
不过在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出兵之前,又聚在一起密谋了一夜,虽然这一次清廷的分派是三人分取三个不同的地方,但在三人都是栓在一条绳上,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也必须加强互相的合作。最后三人决定,先按清廷的要求,各自出兵,尽力扩大自己的实力,寻找落足点。并且互相之间都要加强联系沟通,互相支持帮助。最后三人还歃血为盟,正式建立了结盟关纟。
第050章 清军整顿(三)
等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带军出发以后,洪承畴也开始着手整顿南京和江淮地区的军务。
虽然多尔衮承诺再拔给洪承畴十万人马,但这十万人马不可能一下子凑齐,因此先期洪承畴只带来了五万人马,同时也带来了一批火器物员,这时也都陆续到达了江北、江南地区。
现在清军集中在江淮和南京地区的兵力约为二十五六万,并且拥有大量火器,计有各种火炮四百五十余门,其中红衣大炮有近百门,霹雳火炮一百二十余门,火铳二万二千余杆,煫发火铳有一千五百余支。霹雳火箭有二千余筒,震天雷有五千余个。虽然清军的火器数量只相当于商家军的两个师拥有的火器,但在清廷来说,这己经是把所有的库存火器全部都拿出来了。
俱体的兵力比例为:满旗及三大营的军队,约为四万五千余人,另有跟役包衣约有一万五千人。因为在多尔衮改制以后,一般的满旗兵出战,是不允许再带跟役包衣,只有白甲兵、牛录、甲喇等少数精锐,或将领级的人物才能带一定的跟役包衣出战。主要的将领有固山额真四人:正白旗阿山、镶蓝旗屯齐、正黄旗谭泰、镶黄旗尹拜图,宗室有多罗贝勒勒克德浑、贝子尚善、满达海。而梅勒额真有:珠玛喇、瓦尔喀珠玛喇、卓罗、泰什哈、蓝拜、硕詹、阿哈尼堪、阿济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