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默这才摇摇头道:“没事,就想看看‘自我感觉良好’六个字是怎么写的。”
沈安登时又被打击蔫了……
第一五六章 府学
转眼便到了七月初一,府学开馆的日子,一大早沈默便在沈安的陪伴下,带着学具书籍,往绍兴府学宫去了……当然这次走的是正门。
绍兴府学位于城南投醪河畔,本朝迭有兴修,以致现今占地百亩,壮丽宏伟,又聘有名儒为师,乃是公认的浙东诸庠第一。每年都有通过三级考试的本府俊才,负笈来游,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府学生。
当然如沈默这般,以三试三魁的成绩考入的,更是如明星一般引人瞩目,刚刚走到学宫门前,便有一群等在门口的同年,一齐朝他拱手问安道:“师兄早……”
这些都是一船同去杭州考试的,现在齐刷刷的头戴儒生方巾,身穿宝蓝色直裰儒袍,却是都换成了生员服色。沈默与他们的穿着大致相同,只是一般生员的儒衫用绢,他却用绸,腰上悬挂的玉佩也较同年高一个档次,这当然不是他爱炫耀,而是院试第一就得这么穿,这是规矩。
其实按理说,小三元者应该在头巾边簪花一支,沈默觉着像媒婆,高低不答应,他老爹才怏怏取下来道:“可惜啊可惜,别人想带还捞不着呢。”
与一干同学重见,沈默竟升起恍若隔世之感,不由连连拱手道:“险些就见不到诸位了。”
众同年也唏嘘道:“若是知道会遇上倭寇,当时说什么也留下来等师兄。”
沈默便呵呵笑道:“若是知道会遇上倭寇,当时说什么也会跟你们一起走。”登时引得一片大笑。
众人便众星捧月般拥着他往里进。纷纷笑道:“现在坊间传说,师兄大展身手,一个人杀了几十个倭寇,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就是啊,师兄成了英雄,快把当时的情形讲给我们听听,让我们也身临其境一次。”沈默摇摇头,笑而不语。
一路上碰到的新生,看见沈默便自动伫足,站在道边施礼道:“师兄。”待沈默回礼通过后,才跟在他后面往前走。只要是同年入学的,不论年庚,无一例外……要说不喜欢这种前呼后拥的感觉,那他就太虚伪了。
就连那小书童沈安,也在一群书童中挺胸腆肚。神气活现,仿佛自己是书童中的老大一般。
※※※※
一众新生进了学宫大门,只见面前广场上摆了一溜铜盆。大伙知道这是入学仪式开始了,便安静下来,由站在那边的司礼训导指挥着,依次在盆中净手,然后往鞋子上和帽子上掸了点水花,算是象征性的完成了‘盥洗’。以表示对圣人之地的尊敬——府学宫之所以称为宫,因为供奉着孔子,所以府学又叫做孔庙。
待洗过干净之后,便在那训导的带领下入泮池、跨壁桥,到了府学正殿孔子殿外。到这之后,大伙又一次在阶前重新列队。才在训导先生的引领下,进入了正殿之中。
大殿内的至圣先师像两侧,已经站满了往届的生员,站在最前面的是廪生,人数最少,仅有四五十人,其中第一排便站着那诸大绶;中间的是增生,人数有二三百,最后面的是附生,人数与增生同。已经站到偏殿去了。
中间的孔子像前。则站着十几位四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下的儒学训导。便是满屋子生员的老师了。
那引路训导命新生站在大殿中间,面朝至圣先师像站好,然后便匆匆去后堂报告去了……沈默被安排在第一排,左边两个是陶虞臣和孙鑨,右边两个则是另外两位五魁。
过了一炷香功夫,便听一声叫唤道:“知府大人到!”
包括那些个训导在内,满屋子人一齐朝发声的方向躬身施礼道:“恭迎先生!”现在大殿中没有不是秀才的,也就没有跪迎的。
便见唐顺之着一身绯红官袍,在教授大人的陪同下,郑重的走入大殿,在孔子像前站定。
这时,那司礼训导又高声道:“参拜先师!”众人在唐知府的率领下,毕恭毕敬的朝孔子像三叩首,然后知府大人和教授、训导起,往届生员也起,只有沈默他们这些新生还跪着。
“诸新生行拜师礼。”司礼训导继续唱道。
新生们便朝立在孔子像前的知府、教授和训导行礼,这才算完成了跪拜仪式。
待众人起身,司礼训导又道:“请教授大人讲话。”
教授大人先给孔子上香,然后对着新生们背一段太祖圣谕,无非是‘忠君爱国,刻苦读书,奉公守法,报效君父’之类的陈词滥调,然后才是真正有用的——
他说:“入学后,生员要专治一经,以礼、射、书、数设科分教。”即是说课程分为四类:一是‘礼科’,包括经、史、律、诰、礼、仪等,生员必须熟读精通。二是‘射科’,乃是朔望日演习射法,由长官引导比赛。三是‘书科’,要求生员练习书法,临名人法帖,每天练习五百字。四是‘数科’,要求生员必须精通九章算术。
虽然每科都有课试,并分等给与赏罚,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必须下苦功夫的,只有‘礼科’和‘书科’,因为这两科涉及科举……书科自不消说,你要是字写得一般,任凭文章花团锦簇,也不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而礼科更是直接对应将来的科举考试题目——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形式基本上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第一场制义七篇,也就是作七篇八股文,其中从四书中出三题,所有考生必做;从五经的每一经中各出四题,士子各选一经,加起来一共是七道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及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这些内容都要在‘礼科’中学习,所以此科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众所周知,能不能在科举中中式,最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第一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所以对四书五经的教习,依然是府学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个阶段,生员们除了必修的四书之外,只需在五经中选修一门既可,不必像之前那样,四书五经一把抓了。
然后教授大人又宣布了上课时间,每月上二十天课,再加上每月初五、二十的时文大考,初六、二十一的经解策论小考,也就是一月说有二十四天在校时间。不过学校并不要求生员务必出勤,但必须参加每月的大考小考,且诸生还需各列功课簿一本。各将每月所读何书,所看何书,或所临某帖,逐一注明,以备掌院不时阅取。
如果在两考中连续垫底,那就有被打入黑名单,上报道学批准降级甚至除名的危险。
※※※※
啰啰嗦嗦讲完一通,教授大人这才喘口气道:“请知府大人训话。”
唐知府也接过一束线香,给孔老爷子上了香,这才转身道:“诸位生员,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们进入府学求学是为了什么?”提问几个新生,有的说是‘提高修养’、有的说是‘报效大明’,比着赛着的往大里说,唯恐显得不会吹牛。
唐知府耐着性子听了几位的,淡淡一笑道:“你们说的都很好,但都不是真心话,本官当着至圣先师的面,便说一句直白的,你们就是想学好举业,好像本官一样,金榜题名,红袍加身……谁敢说不是,本官立刻给他赔不是。”
满大殿人讪讪笑起来,有些个老儒训导暗暗不快道:‘虽然是大实话,可在夫子面前说些追名逐利之事,知府大人着实欠妥。’但也只是腹诽而已,却不敢说出来。
只听知府大人接着道:“如果都认为是这样,本官就腆颜以前辈会元的身份,来给你们传授一下心得经验,愿意听吗?”这下不光是新生,满大殿生员都是十分的激动……谁不知道唐知府乃是与王守溪并称的时文大家,若能听他指点一二,必能受益匪浅。
“方才教授大人介绍了府学课程,本官想你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心中将其暗暗划分为两类,一类有用于科举的;一类无用于科举的……有用的就认真学,无用的就弃之如敝屣。”唐知府慢悠悠地说道,引来了生员们不由自主地点头。
“本官也将其分为两类,举业和德业,你们认为无用的,都被我划进了德业之中。”唐顺之沉声道:“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两类而偏废,你学举业只是学了个制义的方法,学得再好,写出来的文章辞藻再妙,让人读起来仍觉着干巴巴,没滋味。这就是因为忽略了德业,只有在德业上也下功夫,才能让文章血肉兼备,有其灵魂!”
见生员们懵懵懂懂,只有十数人似懂非懂,了然顿悟者更是寥寥,不过沈默、诸大绶、陶虞臣等三五人而已,唐知府叹口气道:“话是对你们所有人说的,但能不能有用,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第一五七章 左右文武儒稗
等知府大人训话结束,训导大人又让本次的三试案首上前,代表诸生向孔子上香,然后发言作保证。人家唐顺之是知府,自然可以胡咧咧,沈默可啥都不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将府学提前给的词背一遍,便赶紧下台了事。
在众人眼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荣耀,足以在几十年后向孙子自夸了。但人和人确实不能比,硬要比一定会气死人……当仪式结束,大人们先行一步,走到门口时,知府大人突然回过头来道:“沈拙言,你跟本官走,你的课业由本官亲授了。”
一片或是嫉妒或是羡慕的目光,登时落在沈默身上,饶是他脸皮赛过城墙,也微微觉着不好意思,赶紧应声出去,跟着老唐上了轿。
在轿子上两人还像正经人一样,说些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但一到了知府衙门的内室书房之中,唐顺之便露出一副为老不尊的笑容道:“怎样小子,有面子吧?师叔待你不薄吧?”
沈默翻翻白眼道:“我的师叔啊,你看多少人恨不得把我拖下来,换成他自己上这轿子?”说着伸手一比划道:“这下起码得罪了一百个。”
唐顺之哈哈大笑起来,捻着胡子道:“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件事,请你帮着解释一下……我师兄那个古板的道学先生,怎会教出你这么个学生来呢?”说着不无遗憾道:“你应该是我唐荆川的学生才对。”
沈默摇头笑笑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我实在不好回答。”
唐顺之却没有再跟他开玩笑。而是沉声道:“我是真心实意想让你传我衣钵……或者帮我把衣钵传下去,不要让我平生所学失传。”
沈默轻声道:“那我实话实说吧,我万分敬仰阳明公,十分敬重我师父,也很佩服师叔您……”
“但是呢?”唐顺之似笑非笑地问道。
“但是我不想与现在的王学门人搅在一起。”沈默字斟句酌道:“我承认其中有许多真正体悟了心学,在为国为民操劳者,但大部分王学门人。已经彻底流于清谈……甚至是空谈了。整日里夸夸其谈什么‘花树我心’之类,大讲抱负理想。却对‘知行合一’避而不谈。”说着语带讥诮道:“我觉着他们比程朱理学的书呆子更可怕……人家至少还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却已经直追那些米虫般的魏晋名士了!我敢负责的说,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坠了阳明公的千古威名的。”
唐顺之仿佛不认识一般看着沈默,轻声道:“你怎么学得如徐渭般尖锐了?”
“原因有二,一者我觉着自己缺少些棱角。”沈默直言不讳道:“现在不是太平盛世,还是有些棱角好出头。”说完又坦然望向唐顺之道:“第二,师叔乃是百年奇才。学究天人,身后之光辉定然也千古不灭,何苦与那些人搅在一起,坠了自己的威名呢?”
※※※※
沈默说完之后,内室里十分安静,唐顺之端坐在宽大的交椅上,平静地望着他,目光清澈无比。仿佛了无心机的孩童,又好似阅尽人世,了然悟透的老人。
一看到那目光,沈默心里便暗骂自己多事,他这才知道,唐顺之是个王阳明般的人物……虽不及亦不远矣。这种人有着超越凡俗的智慧,世间的一切都仿佛那林中花树一般,全在他的一念之间。试问还有这种人看不透的问题吗?他不是班门弄斧还是怎的?
果然听唐顺之淡淡道:“拙言,你有千般好,就是太在乎名……声了。”他本想说‘名利’的,但有名就有利,名利不分家,所以话到嘴边,便换了个宛转的说法。
沈默身子微微一紧,却没有反驳。
唐顺之轻声问道:“你说是名声重要。还是做些实事重要?”
沈默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后者重要’了。
“可如今这世道,单枪匹马能做出什么来?”唐顺之淡淡道:“你知道朝廷每一个决定背后。有多少人在角力吗?正反两方都不下百人,上至大学士,下至科道言官,全都是以团体的面目出现,他们有幕后策划的,有冲锋陷阵的,有摇旗呐喊的,甚至还有打入对方卧底的,每个人极尽所能,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党同伐异!”
“地方上就更不用说,完完全全是朝堂斗争的延续和分支,完全没有例外。”说着他有些自嘲的笑道:“就像街上青皮打仗,现在全都是群殴了,你小子若是非要单挑,就算是头猛虎,也敌不过群狼。”
“你没有走进王学的内部,所以不理解这个圈子有多大的实力。”唐顺之淡淡道:“即使是我,也只是接触到了一部分,但已知的王学一派官员,就有大学士两人,北京六部尚书侍郎共六人,南京六部的堂官则是一个不漏,封疆大吏中也至少占了三成,之下各色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以御史言官为最……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在野鸿儒,致仕官员,这些都是强大的力量。”
沈默震惊了,他没想到被嘉靖皇帝几次三番打压的王学一派,竟然如此昌盛而放肆的活着……‘如果能把这些力量攥到手里,那不是连皇帝都可以欺负了?’一个念头划过他的心田,又赶紧将其打压下去,这么疯狂的念头,还是想都不要想。
看到他吃惊的表情,唐顺之有些恶趣味的笑笑道:“不过你也不用太害怕,王学门人虽多,却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强大,要不然也不会连公开讲学也不被允许。因为王学本身就有好几个学派,比如说我师傅龙溪先生创立的南中学派,何心隐的师傅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之间并不团结……比如说他们泰州派便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应该先倒严后抗倭。”说着指指自己的鼻子道:“而我却主张先抗倭后倒严……本人为此还被扣上了严党的帽子。”
沈默轻笑道:“我听说师叔是赵文华举荐的?”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兼头号爪牙,跟这种人扯上关系,严党的污名是跑不了的。
唐顺之两手一摊道:“严党当权,而且老东西圣眷正隆,一时无法撼动,但倭寇却不会等,我大明国也等不起。如果我跟严党拉开距离,不接受朝廷的任命,就还得在乡下蹲着念书……那样倒是全了我的名节了,可于我今日之大明又有何用呢?”
※※※※
听唐顺之说完,沈默沉默良久才叹口气道:“我还没达到这种境界……”
“这个无妨。”唐顺之摇头笑道:“跟你说这么多,是不想让你误会我,并不是想拉你入伙……也许他们有这个想法,但我没有,我只是单纯的请你接我衣钵,将我的毕生所学传下去。”说着长长的叹口气,悠悠道:“你也知道我唐顺之削籍不仕十六年,这十六年里我居于山庄之中,僻远城市,杜门扫迹。昼夜讲究,忘寝废食,遍览百子史氏,国朝典故,律历之书,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于学无所不窥。”
说着从桌下取出一个一尺厚的绸布包,一边缓缓打开,一边道:“不是我唐荆川自夸,管他什么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我都已经深通其中三味了。”绸包打开,是六本厚厚的手抄册。他爱惜的摸索着这六本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的书本道:“这是我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融会贯通,编成的六册书——《左》、《右》、《文》,《武》、《儒》、《稗》,虽然囊括甚杂,却尽是经世致用之学。”
“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唯有真英才才能看懂。”说着微微自傲道:“掌握其中一编者,便可建一番震古烁今的大功业也!”
沈默狐疑地望着他,心说:‘你六本都明白,怎么也没见白日飞升呢?’
唐顺之自然看出沈默的不信,苦涩笑道:“我的精血气脉已经全部融在这六本书里了,别看我现在活蹦乱跳,实际上已经才思枯竭,阳寿不多……想要有一番作为,已经是可遇不求了。”说着一撩衣襟,竟然给沈默跪下道:“请拙言你务必帮我这个忙,将这六本书传给合适人选,让其发扬光大,也好让我甘心……”
沈默还能说什么?他侧身让过唐顺之的礼,默默的接过六本书,轻声道:“我会的。”
第一五八章 圣旨到
唐顺之告诉沈默,钦差已经到了绍兴境内,此刻正在萧山驿休息,等待黄道吉日入城。
传旨钦差是代表皇帝的,虽说是给沈默一家传旨,可绍兴城都得跟着忙活起来……总不能指望着沈家父子俩,将钦差所要经过的道路上全部张红挂彩,再用净水泼一遍?累死他们也干不完。
所以初二这天开始,城里的衙役民壮木匠全部出动,从北城门开始,过府前街,一直到永昌坊,将十来条街道,六七里的路程,全部扎上彩棚,棚上糊上红色的纱绫。
一时间找不齐那么多的红绫,工匠们便将白绫、白布、白绸、白纱在丹红染料中过,再由烈日下暴晒两个时辰,便将白变成红充数。
但城门和沈家门口两处,因为是钦差伫足之处,全是用的上好西蜀红绫,棚子自然也扎得格外精细,用上好的木料,搭得跟玉皇大帝的南天门一般。
外面忙得热火朝天,沈默和沈贺却在家里不急不躁,当沈老爷带着几十个奴仆丫鬟过来时,这爷俩正在坐在竹椅上大块大块的啃着西瓜呢。
一见到沈老爷进来,爷俩赶紧起身招呼道:“这大热天的,大老爷快坐下吃块西瓜。”
沈老爷一看他俩还在这优哉游哉,登时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外头道:“整个绍兴城都在给你俩忙活,你们倒好。还有闲心在这吃西瓜。”
见大老爷生气了,沈贺赶紧赔笑道:“咱家过了年才翻盖的屋子,粉墙黛瓦,里外三新,还用得着再收拾了吗?”
沈老爷气得直跺脚道:“糊涂!这是什么事儿?这是比婚丧嫁娶,要隆重不知多少倍的圣旨封赏大典!绍兴城多少年才能摊上一次?那是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要写进族谱、县志、府志里的!”
沈贺哎呦一声跳起来,没口子埋怨沈默道:“都怪这臭小子。说别人忙就行了,咱爷俩只等着那天换上新衣服接旨就是!”
“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沈老爷骂一声道:“把东西都搬进来吧。”
便有一队奴仆,挑着担子,推着大车往院子里进,那声势简直比搬家还要浩大。沈贺挨个看过,什么紫檀木的桌椅床榻。描金的四扇屏风、苏绣流苏的帷幔,湖绸缎面的锦被,西洋提花地毯,一应家居所用应有尽有。甚至连漆金净桶都送来了。
看着这些东西,沈贺心惊胆战的问道:“钦差大人要在这儿长住?怎么弄得跟要添丁进口似的?”
“当然不会。”沈老爷摇头道:“传旨完了你得宴请钦差,这中间不得请钦差一行更衣休憩一下?”
沈贺一听是这么回事啊,登时不好意思道:“那让大老爷太破费了。”
沈老爷嘴角抽动几下,小声道:“这是我给你东拼西借的……可千万加小心。弄坏一个就得成百上千两银子的赔。”
沈贺正在摩挲一套故宋官窑的茶具,闻言赶紧缩回手道:“钦差打碎了也得我赔呀?”
沈老爷又好气又好笑道:“你能让钦差赔也行。”
※※※※
不到中午时,绍兴府的知事过来,给沈贺送上一份观礼宾客名单。沈贺一看那长长的名单,足有近千人之多,差点没晕过去。指着自家的院子道:“前前后后摆不下五十张桌子。还有一半人只好去房顶上坐了。”
知事与他熟识,把他拉到一边道:“哥哥你怎么想不开呢?看看这上面的名字,哪个不是绍兴府里有头有脸的?许多人巴巴地从余姚、上庸赶过来,就是为了吃你一顿冷汤冷饭吗?”
沈贺苦笑道:“我知道不是,可真盛不下呀。”说着指着隔壁道:“实在不行只能让他们到邻居家就座了。”
“那可不行,人家就是为了来亲临这封赏大典。”知事摇头道:“你给弄到别家算怎么回事?”
“那你说怎么办?”沈贺叹气道。
“拆了!”知事两手一拍道:“把两边院墙都拆了,三家不就变成一家了么?我现在就去找工匠来。”说完也不管沈贺答不答应,便急匆匆走了。
沈贺心说,那也得先跟邻居说说啊。便想找沈默去知会一声。
可前后院都是人在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简直是乱套极了,沈贺找了一圈没找见。最后回到前院时。却看见沈默和沈京两个,带着两大车杯碗碟壶进来。
一见到沈贺,沈京便笑眯眯道:“老叔,清一水的景德镇瓷器,连封都没开,潮生的面子可真大啊。”
原来是去借餐具去了,沈贺来不及表扬,便下令道:“去左边张伯家说说,看能不能把咱两家的院墙拆了。”
沈默说:“没事拆人家院墙干什么?”
“叫你去你就去!”沈贺瞪眼道:“咱家坐不开了,也不能让观礼的贵宾坐别家。”
沈默说‘我没那本事’,沈贺说‘你有’,便将他撵出家去。
沈京也想跟着凑热闹,却被沈贺叫住道:“过会儿有送菜的过来,你去后院接一下。”
沈京点头道:“好嘞。”接过沈贺递过来的清单,往后院去了。
※※※※
后院里,仆役们正在垒灶。沈京数了数道:“二十个灶台,用得着这么多吗?”
“前面说客人要上千了。”管事的仆妇没好气道:“原本支十个灶台正好的地方,硬要再加上十个,我看到时候炒菜的往哪里站。”
沈京与她说笑几句,门外便传来铃铛声,却是送菜的来了,他打开门一看。呵,整整十辆大车的鱼肉蛋菜!不由笑道:“绍兴城今天都吃不着菜了吧?”
送菜的老板陪笑道:“那倒不至于。不过要比往常贵个三四倍。”
双方便开始交接食材,共有上等白米五百斤,计纹银六两;上等猪肉二百斤,计纹银六两;上等羊肉二百斤,计纹银四两;上等牛肉二百斤,计纹银五两;鸡蛋二百斤,计纹银二两;三斤以上新鲜活鲤五十尾。计纹银五两;三斤以上鲈鱼五十尾,计纹银十五两;活鸡五十只,计纹银五两;活鸭五十只,计纹银三两;活鹅二十五只,计纹银三两……以及各类瓜果菜蔬共五百斤,计纹银十五两。
清点无误,现金付讫,老板笑眯眯道:“公子您还有何吩咐?”
沈京也笑眯眯道:“老板。你又有大买卖了。”指一指那十辆大车道:“同样的东西再来一份。”
老板吃一惊道:“这还不够吗?”
“客人有点多啊。”沈京叹口气道:“快去吧,横竖短不了你的钱。”
老板苦笑道:“公子爷,这些就是今天本县市面上的大部分食材了,可没本事再凑一份了。”
“那就去山阴买!”沈京一拍身后的大门道:“到时候县志府志上写一笔,仪式一切皆好,唯独因菜商某某之故。宾客只得一半饮食,你可就是遗臭万年了。”
那老板登时瞪起眼来,拍着胸脯道:“公子爷放心,我这就去采购,哪怕害得全城吃粥,也给您再凑一份出来。”说着又小心陪笑道:“小的不叫某某,叫柴守礼,您可一定帮着小得县志留名。”
沈京好笑的望着那柴守礼,点点头道:“办好这趟差事,我跟写县志的说声。”
那柴老板登时乐开了花。对伙计们大声嚷嚷道:“快卸车。完事去山阴那边找我。”说完便屁颠屁颠的先跑去张罗了。
※※※※
沈京不愿意看满院子杀鸡宰鹅,便转到前面去。却见有面生的官员,正在神态倨傲的询问沈贺,钦差大人于何处更衣,何处盥洗,何处宣旨,何处燕坐,何处开宴,何处退息。
沈贺将安排讲与那官员听后,那官员便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一时说这里应该用布幔挡围,一时说那里不够规制,弄得沈贺一个头有两个大。
沈京见状,赶紧去书房,朝家里带来的账房道:“封一包银子。”那账房便拿出一块银饼,要用剪子铰开,却被沈京阻止道:“不用铰了,全封上吧。”
“这可是二十两啊!”账房张嘴瞪眼道:“干什么用这么多?”
沈京便把前面的情形一说。账房道:“那我给少爷换金子吧,那个轻多了。”
沈京骂一声道:“换什么换?要的就是这个分量!”
当那官员面不改色的接过沉甸甸地一包银子,说话的声音便柔和了许多,他也不挑毛病了,还反过来指点沈家人到时候应该迎到哪里,站在哪边,对钦差怎么称呼,接旨时注意什么,之后如何款待钦差,还重点强调,钦差大人喜欢听昆曲,最好找个戏班子来助兴。
沈家人赶紧按照指点,重新布置安排,忙得四脚朝天,这一夜,谁也没捞着睡觉。
第一五九章 钦差到
翌日五更不到,城内便乡勇尽出,开始打扫街道,撵逐闲人。
待到了天光大亮,太阳快升起来的时候,街面上已经是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碍眼的东西了。这时便有近百民夫分作两人一组,一边一手拎着双耳大木桶,一手拿把藤条编的长把大木勺,将青石铺就的大路,泼得又湿又匀称。
这样地上那些扫不去的灰土,便被冲进了道边的阴沟之中,太阳出来一照,地上铮明瓦亮,一点扬尘也没有……至于城外,在昨日便已经净水潵路、黄土垫道,早就做好了恭迎钦差大人的准备。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钦差大人的随员多半是白袜皂鞋或者粉底皂靴,如果不把地上洒水,那走过之后鞋帮子、袍角子都是土,心情定然不好。
到了卯时三刻,知府大人便携着同知、通判、推官,并两县县令、佐贰,共计十名有品有级的官员,在三班衙役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到了北门外,出城数里恭迎钦差大人。
紧赶慢赶行出十余里地,终于见河上泊着一艘高大楼船,旗、牌、伞、扇插列舱面,数排衣甲鲜明的亲兵护卫,拱卫着一个三品官员立在船头,朝着唐顺之遥遥的招手。
唐顺之赶紧下轿,率领众官俯首便拜道:“恭迎钦差大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白面长须的三品官员,便是钦命祭海大臣兼传旨钦差。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他先替皇帝受了三叩九拜的大礼,又接受众人的再次叩拜,然后才笑眯眯道:“荆川兄与诸位快快请起。”
那楼船这才靠了岸,船板架好后,一队队持刀卫兵从上面下来,然后便是老长的钦差仪仗。最后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