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居一品-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默瞪沈京一眼,坦诚的对沙勿略笑道:“其实,我只是接触了些皮毛而已,十分想多学一些,无奈一直找不到老师。”

“如果大人愿意学,在下愿毛遂自荐。”沙勿略有着西班牙人特有的热情,但同样稔熟东方礼仪,所以又话锋一转,正色道:“当然,我更希望能向大人学习大明的知识文化,不知在下有没有这个荣幸?”

第六七二章 本与末

据沙勿略自我介绍,他所在的耶稣会,是受罗马教皇承认的天主教修会,由他的同乡兼好友罗耀拉创立,他则是其中元老之一,其会中成员都是神父,非神父不能入会,而且必须是受过良好教育,不仅要有神学毕业证书,还得有另一项课程的大学毕业文凭才行,其要求远比对一般教徒严格许多。入会者必须发誓他们将生活贞洁、贫穷,对修会和教宗的命令绝对服从,并以弘扬教义、传播主的福音为终生任务,可以看成是天主教内的精英社团。

二十年前,沙勿略成为耶稣会的首批传教士,奉教廷之命前来东方传教。历经八个月的艰难航行,最终抵达印度西岸的果阿邦,在那里进行了一番艰苦的拓荒,终于获得了不小的成就,甚至建起一所培养当地土著传教士的学院。

但印度并不是沙勿略传教的终点,四年后他离开果阿,来到马六甲一带。在南洋地区传教,并学会了汉语、粤语、闽南语,做好了前往大明的准备。因为在传教过程中,他深深认识到日本、南洋、朝鲜、安南这些地方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而中国文明昌盛,是世界第一大国和第一强国,如果能在中国传播福音成功,便可不费吹灰之力的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但当时明朝闭关锁国,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节外,中国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沙勿略要光明正大的传教,也不可能偷渡入境,只能先带领忠诚的追随者,前往东海之滨的日本。

在那里,他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成功使九州岛大名松浦隆信等皈依,同时他也终于等来了进入中国的机会,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西元一五五七年,大明重设市舶司,开放苏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人终于有机会走入这片神秘的土地。

但日本仍然因为倭寇战争受到惩罚,日本人不被允许进入中国的境内,沙勿略只好辗转南洋,准备从那里进入明国,不幸的时,这时候他得了疟疾,在马六甲卧病一年,生命垂危。但托大明开关的福‘金鸡纳霜’。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率领一艘载有二十名传教士的货船,以贩卖糖料的名义,终于进入了中国,并惊喜的发现,在日本时有过接触的松浦隆信的女婿,竟成了通关口岸的政务官,靠着这层关系,他才能打破外国人在大明的留居期限,一直在上海码头传教。

在这里,他见识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上海城的富庶繁华,恐怕只有故国的马德里才能媲美,而这里人们的优雅修养,却是那些粗俗的远洋暴发户,不能相提并论的。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据说这里只是刚刚建成的一座县级城市,比它更大更富有、更有底蕴的城市,在大明不计其数,这让沙勿略心中的仰慕之情,那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无论如何都想去内地走一走、看一看……不过沈京没这个权力,现在见到沈默这位能帮他实现梦想的‘贵官人’,沙勿略马上表达出强烈的追随意愿。

而沈默也对耶稣会十分感兴趣,希望通过他们,将欧洲的哲学、科学引进来,能帮助大明人、尤其是士大夫们开阔眼界、改变观念——在这个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关键时代,思想的改变是重中之重。

于是沈默愉快的答应了沙勿略的请求,在离开上海时,允许他随行,至于别的方面,现在说来还早,还是等时机成熟再说。

※※※※

沈默在上海待了三天,与在苏州时的低调截然不同,他公开与商业协会人士会晤,参观新建成的交易所、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并作为见证人,出席了一部民间商业法典的签署仪式。

法典简称‘上海公约’。在长期贸易实践中,商人们痛感无法可依、缺少规范,导致贸易混乱、矛盾丛生,最后所有人的利益都大受影响,所以急需一个可以规范整个日常商业行为的东西,但谁来制定、怎么制定,这是个问题。

当时沈默还在苏松巡抚任上,很多人都认为,由他来出面制定一些东西,是最好的选择,但被沈默断然拒绝,他私下对一些头面人物说,谁制定,谁就有解释权,就是这套东西的主宰。你们信任我,我很高兴,但我毕竟是官方身份,也不可能永远在这儿,将来新的巡抚上任,便会继承我的权力,也拥有解释权、甚至修改权,到时候你们岂不是被动了?

他这番话,对那些人的触动很大,使他们思考了许多之前从没想过的东西,经过一番合计,他们最终决定跳开官府,自己制定规范。也是在那一刻,他们对沈默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们心中,这位无私、睿智、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的大人,已经有些超凡入圣的意思了。

沈默虽然不出面,但还是给他们提了三点原则,尽可能让所有人参与制定,尽可能的公平,过程必须清晰透明,只有这样,这部公约才不会昙花一现、沦为儿戏。

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嘱咐众人:“要想获得长久的,独立于官方的力量,必须要表现出比官方更高尚的品质、更优秀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凝集大而散的力量,变得牢不可破——这部公约的制定,就是你们能否做到的试金石!”

另外,他还提醒众人,法令条文不是骈散美文,要求条款直白无误,没有歧义,不怕啰嗦,只怕错漏,要尽量以口语化的文字,浅显易懂的措辞书写,以让尽可能多的人明白无误为最终目标。

但事情知易行难,当要去制定一部各方认可的公约时,就必须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必须让商业活动的参加者,都认可公约内容,才有可能一致承认它、拥护它。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公约编纂委员会……由各行各业的商业协会推举出一百名代表组成……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历经九次大修改、无数次小变动,才拟出这么一部草案,这个过程中,沈默尽量不参与意见,只有成稿之后,才第一次观看,且没有对条款本身,提出任何意见,只是提醒编委会人员,在日后施行时,千万不要敝帚自珍,认为条款不容更改,只要出现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都要立即进入修改程序……但必须获得委员会三分之二的赞成,才可最终修改……为的是保持公约的权威性和对实际情况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满、赢得信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

公约签订仪式那天,上海城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各行各业的商人们济济一堂,就连平素不露面的大户们也到齐了,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为自己制定规则,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个日子,实在是太值得所有人记忆了。

在这个仪式上,作为上海城的设计者,这部法典的倡导者,在场大户巨商唯一信服的人。沈默想保持低调也不可能了,他被推举到台前,发表致辞。

面对着广场上乌压压的目光,沈默知道自己所说的一切,不只是这些人会听到,如果言辞过激,会对自己的未来,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但他还是要亮明旗帜,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在简短的祝贺后,便开篇明义道:“《吕氏春秋》说,农为本,商为末。故中国历代以来,有重农轻商之说!此乃大谬矣!”这话一出,满场皆惊,沈大人敢否定国家的农本思想?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听,但还是为他的命运捏一把汗。

但沈默下面的话,又让人们放下心来:“为什么说这话错呢?吕氏春秋是谁编的,吕不韦,他是干什么的?丞相,但更是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会为自己的集团说话,难道吕丞相脑壳坏掉,会说自己的坏话吗?他是多么精明的人,显然不可能。”顿一顿,他接着道:“‘本’是木之根;‘末’是木之枝叶,一棵树没了根,就倒塌,就活不下去,正如农业至于国家,所以说是农为本!但一棵树光有根能行吗?没有枝、没有叶,光秃秃的一根树干,能长大成材吗?”说着笑笑道:“谁种过树,告诉我什么树不用枝繁叶茂,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掌声,欢笑声四起。

有近处的回应道:“大人,这树必须先长枝叶,才能长大,不长叶子,就什么也长不了。”

“这是为什么?”沈默笑问道:“你们知道吗?”

大伙儿可说不清楚,便听沈默道:“因为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和阳光,根吸水,树叶吸收阳光,本末相互合作,才能保证植物生长,光有本没有末不行,光有末没有本也不行。”说着将话头转回出发点道:“所以我说,农业者,国家之血脉也;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兴商者,疏畅其血脉、方可强国富民也!这也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古来皆有之!如太公之‘九府法’!管子之‘府海官山’,周官设市师以教商贾,龙门传货殖以示后世!子贡结驷连骑以货殖营生、百里奚贩五羊皮而相秦创霸、即汉之卜式,桑宏羊莫不以商业起家而至卿相,更是不可计数,可见古人并无排斥商业之说!”更强烈的掌声,喝彩声。

“说到这儿,有人肯定还会反驳我——农人纯朴、商人狡猾,所以兴农可以安国,行商却会乱国,持此论调者,自古至今不乏其人!”沈默提高声调,有力的挥动着右手道:“但我要批判这种说法,郑弦高以商却敌而保国,吕不韦以商归秦质子,郑昭商暹罗逐缅寇而主偏陲!孰谓阛阓中竟无人豪,顾可一例目为市侩哉?又有谁敢说,商人们就不爱国?!再说句掉脑袋的话,你翻开历代史书,看看从三皇五帝至今,多少次王朝更迭,多少次战乱四起,可能是因为农民暴乱、军阀混战、阉竖弄权、奸臣丧国……可有一次是商人们挑起来的?没有,从来没有!商人们从来没有祸国殃民的劣迹!”说着充满感情的对场中众人道:“因为国泰民安,才能商业兴盛,国家混乱、民不聊生,商人也就没法活下去,所以商人们从来都是希望国家稳定,战火永熄的!”

这话将现场气氛引爆,所有人都拼命鼓掌,大有沉冤昭雪、扬眉吐气之感,经久不息的掌声,将沈默的发言屡次打断,他只好微笑着站在那里,等着掌声停下来,才接着道:“当然,为什么以往商人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这是因为有时太过逐利。圣人云‘德本利末’,按照我的理解,还是德为根本,利为枝叶,国无德必亡、人无德必不得好死,所以德是最重要的。但国无财利,也同样不行!国家打仗要钱、养兵要钱、救灾要钱、维持正常的运转还要钱,一刻都不能缺钱——看看这上海城,想想市舶司为何重设,事实胜于一切雄辩!”

“国不可一日无德,也不可一日无财!”沈默沉声道:“所以商人言利天经地义!但不能唯利是图,须要追求德财兼备,而且将德放在利的前面,就是要提醒大家,要以德制利,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利欲蒙蔽了心胸,不要忘了道德!”说着伸出两根指头道:“这个任何时候,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在经营买卖过程中,要有商业道德,在以契约合同约束商业行为的同时,讲信义、重承诺、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亏心之事!凡有违反商业道德的,大家共唾弃!”顿一顿道:“另一个层面是,在发家致富后,要谨记一份财富便是一份社会责任,你聚拢的财富越多,身上的责任便越重,如果只知道聚集财富,不知道履行责任,那就是不义之财,必惹民怨国怒,距离你破家名裂之日,也就不远了。所以在聚拢财富的过程中,还应该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回报乡里,如此谁还会说商人好利忘义?”

最后他回到主题道:“偏见的消除,永远不能指望别人,而是来自自身的努力,要想有朝一日,人人以商为荣,不以为耻,何去何从,请诸位明断……”这些话说完,远没有起先的掌声那么热烈,那么心甘情愿,但引来了更多的沉思。

其实沈默给这些商人打气是表,泼冷水才是本,因为他很清楚,如果人的意识没有跟上财富的增长,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惹出大乱子。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出现问题后,让他们自己解决,但他担心大明国祚毕竟也就还有七八十年,可能没有那么多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自己还是得尽全力帮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为此,给自己惹上些麻烦也在所不惜……这番演讲固然奠定了他商人精神领袖的地位,但在这个年代,这头衔并不值得夸耀,还会让许多人变成他的敌人——就像沙勿略他们老大头上的荆棘环,看着难看,戴着扎头,实在是稳赔不赚的买卖。

但只要这一盆冷水,能让这些被财富冲昏头脑的商人们,冷静的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沈默就心满意足了。

※※※※

在上海逗留数日,沈默始终没有等到长子回来,不过这也是正常,海上的事情谁说的清楚,但他不能再等了,因为再过几天,就是他老爹的生日,沈默必须赶回绍兴去了。

这次沈默选择坐海船、沿着海岸南下,这样要快很多,而且不必经过杭州城——东南总督胡宗宪,正在那里举行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热情迎接嘉靖皇帝的驾临,沈默可不想这时候去凑热闹。

临别的时候,沈京怕他路上寂寞,还送给他五六个窈窕的女子,却被沈默全轰了下来,这让沈京吃惊非常道:“拙言,你不会惧内如此吧?这里离着北京几千里呢,况且在茫茫海上,谁知道你干了什么?”

沈默郁闷的翻翻眼皮道:“我不好这口。”

“难道你好……男风?”沈京道:“不早说哩,我也没准备。”

“去你的!”沈默要吃人一样,瞪着他道:“我要去见个人,谁也不能带!”

沈京这才收起笑容,紧紧握住他的双手道:“这次一别,又不知何年再见了。”说着眼圈就红了。

沈默也红了眼,反握着他的手道:“咱们兄弟,多少年不见,感情也永远不会变。”

“珍重,兄弟!”

“珍重!兄弟……”

第六七三章 海

天蓝蓝海蓝蓝,成群的海鸥追逐着海船,海风吹过甲板,带来了微咸的海风,让人心旷神怡。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无边无垠,令人倍感世界之辽阔,为人之渺小,心中自然升腾起,许多的感慨。

因是离开了大陆,也就摆脱了规矩,沈默赤着脚、穿一袭宽大的葛袍,也没有束发,一头乌黑的长发随风飞舞,加之他那淡然出尘的神态,让人觉着就差手里再拿个横笛、蒲扇之类,便能飘然成仙了。

沙勿略站在他的身后,看着这位年轻的明国大人,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这个年轻人那种温润如玉的气质,优雅睿智的谈吐,以及那场激动人心的伟大演讲。都让这位见多识广的欧洲神父心折不已,虽然他见多识广,接触许许多多优秀的大人物,却没有任何一个,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能有这种气度。

‘真像圣子年轻时啊……’沙勿略胡思乱想道:‘也许他就是东方的圣子……’

沈默一直没有回头,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绵长岁月,在这个过程中,多少文明交替兴衰,化成了历史的尘埃,只有华夏文明,尽管也遭遇过荣辱沉浮,但始终保持在世界的前列,近两千年来更是独领风骚,一直为世界所仰慕,骄傲且自豪着。

但是现在,全人类的历史到了一个转折点——海洋时代到来了,它将改变过往的一切,强弱将重新洗牌,优劣被重新定义,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弱小的国家可能乘势而起,称霸世界,曾经强大的国家可能沦为鱼肉,就此沉沦。这是个不管你的历史有多辉煌,只看你有没有决心深入海洋,有没有能力赢得海上霸权的大航海时代!

很遗憾,在沈默前世的那段历史中,中国没有做好,虽然隆庆开海后,大明已经参与进海上贸易,赚取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没有被中央政府享用,使得国家对海上贸易兴趣缺缺,甚至时不时的加以限制。到了清朝,异族统治者从没将汉人与自己看成同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让他们将船只出海,看成是汉人逃离自己的统治,支配着他们始终不移的执行严厉海禁,从此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彻底的被世界抛在后面,终于造就了华夏前所未有之屈辱沉沦的历史……

事情果真无可救药了吗?沈默不这样认为,至少在明朝嘉靖年间,大明仍然是开明而自信的,仍然有着无限希望!这也是沈默能够一直奋斗的心理支柱。就像师叔唐顺之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该有的行为,要做的,必须是有可能实现的。”

有可能实现吗?有!

其实,我华夏的航海一直领先于世界,宋朝便可以远涉重洋,船队到达波斯湾,赚取无尽的财富。本朝初年更可以造出四十多丈长的巨舰,组成二三百艘军舰、两三万兵力的特混舰队,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换句话说,郑和在大洋上混的时候,什么哥伦布、麦哲伦,还都在姥姥肚子里吃奶呢。大明的舰队在海上耀武扬威时,什么海上马车夫、无敌舰队之流,还是森林里的树呢。

虽然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归来后,船队再也没有起锚,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在朝廷关于下西洋的是非之争中,被当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大明的海军就衰落了,但水平仍在水准之上,谁也不敢来海上挑衅,君不见倭寇气焰如此嚣张,却从不敢跟明军在海上交战;西班牙、佛郎机人纵横四洋,却只得乖乖地跟大明做生意……这还是大明海军最衰弱的时刻。

“我华夏文明,自三皇五帝起,一路上扬,至赵宋肇极。而后逐渐式微迄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振作,必将落后于泰西列强——君不见西人战舰已扬帆四海,火炮、造船、航海,皆有我大明所不及。若仍不梦醒,我大明万里海疆,皆为他土,沿海富庶,化作焦土。无强大之海军,便被欺凌鱼肉,无强大之海军,便被奸淫掳掠,我华夏男儿,岂能容忍祖先蒙垢,妻儿受辱?当此时,振奋大明,重塑汉唐雄风,必起于海洋!海军!”在海上航行中,沈默写下了《海洋时代》的开篇,伴着起伏的海浪,他的心潮澎湃,思绪飞转,在构思着大明走向海洋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注定艰辛。虽然很可能失败,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踏上去,哪怕倒下,也要在面朝海洋的方向;哪怕成为千古罪人,也要把这个陆上民族,拖下水去!!

坚定了自己的意志,沈默的表情坚毅起来,他详细地向沙勿略了解,欧洲诸国的海军水平,殖民状况。原来此时,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恩里克王子已经逝世正好一百年,达伽玛开辟了西欧直通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的全球航行已经完成,这些伟大的名字全都已经作古,换来的是,佛朗机人在非洲、印度西部,西班牙人在南美大肆殖民掠夺。

所以现在的海洋,还是的西班牙和佛朗机人的天下,至于未来的列强,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刚刚即位,还搞不明白将来的路在何方,甚至十分厌恶那些肮脏罪恶的海盗;尼德兰革命正在酝酿,荷兰还没有诞生;而法国皇帝亨利九世刚刚即位,他那强势而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将让这个国家陷入二十年的内乱之中,总体来说,英荷法三强,还处于打酱油的状态,起点并不比大明高多少。

搞清楚这些,沈默的心热切起来,他要催促大明赶上去,一定不能错过第二波行情。

※※※※

海上航行第二天,沈默正在与沙勿略共进晚餐,三尺在门口给他递个颜色,沈默了解的点点头,道:“今天嘴里淡出鸟来,把我那瓶珍藏的好酒拿来。”

三尺便将个精致的酒瓶子端上来,打开盖子就飘出馥郁的酒香,让沙勿略暗暗抽动鼻子,沈默接过酒瓶,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忘了问,传教士可以饮酒吗?”

沙勿略笑道:“只要不作出影响神职人员形象的事,不醉酒酗酒就可以了。”说着还解释似的道:“其实原先我是不喝酒的,但常年海上旅行,不喝一点的话……”

“喝一点酒,对关节有好处。”沈默了解的笑笑。便给沙勿略斟满一杯道:“这是当年东南总督送给我的,只剩这一瓶了,咱们把它喝出来。”

沙勿略高兴道:“那就不客气了。”于是两人干了一杯又一杯,不一会儿,沙勿略便醉眼朦胧,咂嘴道:“我的酒量,怎么变小了?”

沈默微笑道:“是因为这酒太好了。”

“哦……”沙勿略点点头,便一头栽倒在桌上,呼呼大睡起来。

沈默叫他两声,见毫无反应,便对三尺点点头,三尺于是上前,把沙勿略扶起来,和另一个侍卫将他架到舱底去了。

过不一会儿,三尺回来,沈默问道:“没问题吧?”

“大人放心吧,这是李先生留下的千日醉。”三尺拍胸脯道:“虽然滴得少,但睡个两三天没问题。”

“我是问他没事儿吧?”沈默道。

“没事儿。”三尺笑道:“您忘了么?当年您也喝过,那次李太医下得量,可比这次多多了。”

“那还行。”沈默点点头,正色道:“他们来了吗?”

“已经跟他们的前哨船接上头了。”三尺道:“那家伙神出鬼没,也不知什么时候出现。”

“呵呵,该来的总会来。”

“不过他们要求,到他们船上谈,说我们的船太小了,不如他们的宽敞。”

“去哪谈都一样。”沈默浑不在意道:“这茫茫大海,都是他的天地,想对付我的话,在哪都一样。”说着轻声吩咐道:“帮我更衣吧。”

“是。”三尺赶紧帮着沈默梳头穿鞋,套好剪裁得体的布袍子,当头发被乌纱罩起来,沈默轻叹一声道:“感觉一切的压力,又回到身上了。”

三尺轻声笑道:“大人,有压力的该是他,就算谈不成,咱们也没损失。”

沈默摇摇头,淡淡道:“你不懂的。”

※※※※

来到船头等了许久,才看到一艘巨舰出现在海天相接的地方,距离越近,那大船就显得越大,当靠近沈默的双层海船时,就像一座大山压过来,非得昂着头才能看到人家的下层甲板,至于上面几层,根本就看不到,恐怕也就比郑和宝船小一些吧,压迫感十足。再看那船上,每一层都站满了手持武器、衣甲鲜明、队列整齐的壮汉,这一船,最少得两千人。

沈默不禁摇摇头,自己的船上,船夫加卫士不足三十人,也不知对方弄这么多人干啥。

正在瞎琢磨呢,便听到船上三声炮响,然后是呜呜的号角声,接着满船的汉子一起发出呐喊声,震得他两耳嗡嗡直响,心说这是干什么呀?给我下马威啊?

这一阵敲锣打鼓过去,才听到船上有人大喊道:“请贵客登船!”然后悬梯放下。

但看到那三丈高的软体,三尺犯了难,这玩意儿在海上晃晃悠悠,怎么能让大人爬呢?万一不小心一脚踏空,或者爬着爬着上面人使坏怎么办?

就在这犹豫的当口,上面又喊一声道:“请贵客登船!”

“上吧。”沈默淡淡道:“不就爬个梯子吗,我还老得怕不上去。”

“可是,他们使坏怎么办?”三尺为难道。

“他们敢。”沈默哼一声道:“怕我才作怪,要是不怕我,早就来我船上谈了。”

“唉,好吧……”见大人如此坚决,三尺只好答应,先一步顺着梯子爬上去。

见他顺利地登上大船,沈默也双手扶着梯子,深吸口气,暗叹一声道:‘我有恐高症啊……’便咬牙往上爬,一眼都不敢往下看,因为只要看一眼,必然手脚发软,直接摔下去,运气差的话,就掉海里了。

好在他的判断没错,没人敢拿他作怪,沈默还是顺利地登上了船,当双脚落在甲板上,顿感一阵乏力,险些软倒在地。三尺连忙上前去扶,却被他拒绝,沈默扶着栏杆站了一会儿,才可以行走如常,对前来迎接的几个头领模样的人道:“让你们见笑了。”

几人哪怕心里笑破肚皮,面上还是十分恭敬道:“贵客请上楼,干爹已经设下酒宴,欢迎您的到来。”

沈默点头笑道:“好的,劳烦几位带路。”

一行人于是往顶层上去,沿途的卫士怒目而视,不停敲打刀背,发出令人胆颤的声音,几人心说,爬个软梯都腿软,这还不直接吓掉魂?

但恐高和胆量没有必然联系,沈默直接无视那些不友好的举动,与迎接他的人谈笑风生,一直上到顶层,只见这里戒备森严,闲人免进,嘈杂声自然消失。

将他请进房间之后,那几人也告退下去,出去之前,还对三尺道:“这位大哥,咱们下去喝酒去。”

三尺不做声,还是沈默道:“不必担心我,去吧。”这才点点头,跟着一行人下去了。

※※※※

房间里只剩下沈默一个,他打量着这间船舱,日式的榻榻米,中式的珊瑚屏风、西洋的座钟、波斯的挂毯、甚至还有来自南美洲的大段木雕,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木雕。

他正在看着,一个爽朗的笑声从屏风后传来,然后一个身穿儒袍的矮个子老者,便出现在沈默面前,如果不是看过他的画像,沈默甚至要怀疑,这个其貌不扬、花白胡须的老头儿,就是纵横四海、威震东南的老船主王直。

王直也在打量着沈默,心中同样是无比惊讶,虽然早知道沈默的年龄,但当见到他本人,还是感到无比惊讶,想不到建市舶、开海禁、兴商贸、设上海、收徐海……做出一件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的大人物,竟然如此的年轻。

心下的感慨,没有影响两人的动作,沈默彬彬有礼的拱手道:“您可是老船主?”

“正是在下。”王直笑眯眯的还礼道,口音与胡宗宪极为类似。

“久仰老船主大名,今日终于得见,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啊。”

“彼此彼此。”王直请沈默坐下道:“老朽更是仰慕沈大人的威名,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听他以前辈自居,沈默知道他感觉自己太年轻了,便微笑道:“老船主,咱们神交已久,通过海峰兄,也打过多次交道,彼此应该有些了解,您应该不会觉着我是后生晚辈,便有所成见吧。”

“当然不会了,沈大人威名赫赫,老夫敬仰的很。”王直呵呵笑道:“咱们边吃边谈。”说着拍拍手,便有两个婀娜的和服女子,从外面进来,将样式精美的器皿,规矩的排在两人面前。沈默一看,原来这老船主请客吃日本料理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