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不使吾辈心神往也!”
“然彼时权奸当道,宵小立于朝,正人避于野,吾师性高洁,宁明珠投沙,不欲和光同尘,慨然挂冠返乡,僻居乡里,忘物苦修,惟良工之苦心,造种种之奥邃,观万物之备于一身;更修得品节高雅。卓尔不群,震雷过而不惊,泰山撼而不踬!持空拳、御万马而不摇,蹈水火、入金石而不贰!”
“是故吾师于天文地理、经书子史、医药算数之说靡不贯申!于佛氏之禅定,老氏之虚静,养生家之窽窍靡不悉得!故吾师之一叹一唾,莫非宝藏之所存。而人得其一枝一叶者,犹足以垂名而耀世!”
“后世有效吾师所成者,力必如吾师所志——想吾师山中苦修十六载,夏不扇而冬不炉,日忘食而夕忘寐。经岁不食肉,床不铺双褥,砥性砺行,一心向学!若一能一长者,虽庸人贱役,亦驾舟千里以相寻!若泛来泛往者,虽公卿贵客至,扣门竟日而深避。世人皆曰,吾师慕老庄之道,行处士之迹,卓然物外。但求闻达圣贤之道!”
“吾师尝言,若假叁年之不杂。将一得而成也!嗟,此志之难陈,盖因值倭夷之祸乱,东南尽涂炭,吾师修天道,秉人心,岂能视而不见?方殷庙堂之荐相继,乃翻然而改图,奉诏旨以从仕,始委之以巡督、终托之以抚治。於是劳形殚神、鞠躬尽瘁,以只身接凶寇之锋镝,以六月居东海之瘴疠,号令严明,威行将帅。方张之封豕既摧、巳聚之长鲸尽殪!宁绍台至今帖然者,实吾师之所遗!然吾师病既亟以弥留,志之死而愈矢誓,不安於袵席,直至油尽灯枯,方了却赤子之愿,遂驱舟返乡,端坐含笑而逝!”
“呜呼!吾师之处也草衣木食,若将终身未尝享人间一日之富贵、其出也履危蹈险,倾家资以助王师,未尝享有官者一日之禄荣!问吾师何以至此?因其上善也!”
“上善若水者,众人处上,吾师独处下;众人处易,吾师独处险;众人处洁,吾师独处秽。空处湛静。深不可测,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吾尝闻‘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吾师足堪‘圣贤先达’!”
“咦嘻,子曰:‘鸟,人知其能飞;鱼,人知其能游;兽,人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吾师荆川唐公也,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其犹龙乎?”
“呜呼,荆川之后,再无荆川,从此天下,君子何觅?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
拜别了唐顺之的灵柩,沈默乘船返回苏州,刚刚出去太湖。便得到一条消息,胡宗宪让王直前往杭州见王本固!
王本固那个死捏子,乃是最坚定的死硬派,如果王直落在他手里,必然会被囚禁,然后处死!
沈默的心一下沉入太湖湖底,他缓缓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便慢慢走回船舱,坐在大案后沉思起来……
对于王直的命运,沈默写信问过胡宗宪。胡宗宪对他也不隐瞒——他说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王直的最终结局,不应当由自己决定,也不应该由自己提出动议。
对胡某人一贯的扯皮态度,沈默还是很了解的,他也不奢求胡宗宪会为一个海盗头子,搭上前程富贵,所以对其采取拖延态度,他还是可以接受的,正准备回京便做做工作,设法说服几位大佬,饶了王直一命,让他免死而“俾戍海上”,实际上是变相的予以释放。
诚然,把王直杀掉,对于倭寇会是个巨大的打击。身为海盗之王的王直,是倭寇统一的象征和精神号召,他如果死掉,倭寇将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无法组织起来,形成气候,虽然加大了剿灭的难度,但被官军各个击破,却是在所难免。
而且对于倭寇和其支持者而言,这是一个严厉的警告:不要奢望做够了倭寇,还有被招安的希望,摆在你们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这对于还没有与倭寇彻底决裂,暗中还有往来的官吏和商人来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必须与他们彻底划清界限了,不然必将遭到朝廷毫不容情的打击。这将导致倭寇的支持者越来越少,最后如釜底抽薪,注定战争的结局。
但不要忘记,王直之所以会乖乖上岸,是因为堂堂东南总督,一品少保胡宗宪,信誓旦旦的又是赌咒发誓。又是派出人质,保证王直的安全与自由。
如果这样都会死去,如果一品大员代表朝廷的保证都不作数,那后果是无比严重的——有道是‘鸟无头不飞,人无信不立’,对于一个政府,更是不能做出那种短视的行为,因为它会让大明赢了战争,没了信义。
如果一个朝廷没了信义,将会没人对其报以信任,而只能用同样乃至更多的奸诈和无耻去对付它。很自然的,欺骗老实人的结果只能是让后来人都变成奸诈之徒。事实上,在沈默原先的那个时空中,在王直死后,倭寇就再没有真正想跟朝廷和解的了,以后的倭寇要么全军战死,要么用假投降作为再起的缓兵之计。这种手法甚至一直持续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都曾诈降,更别提对这一招驾轻就熟的野猪皮了……而我们知道,原先他们一族,是李成梁最忠实的拥趸,若不是李成梁先用卑鄙的手段杀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他怎么会那么小便学会伪装,骗过了不可一世的李成梁,还当了他的干儿子呢?
如果这个朝廷言必信、信必果,也许不会死那么冤枉……
※※※※
但有现实主义者说,别扯淡了,不就是个杀个王直吗?还扯到亡国灭族上了。那就不说那么远,只谈眼前的抗倭形势——
要知道,胡宗宪之所以同意沈默的意见,想许王直以不死,是因为如果能招安王直,量与一职,使其便宜制海上,则闽、广、江浙可免顿甲苦战也。可现在诱其来降而杀之,在我为无名于寇,为失信,斩汪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
当然,因为倭寇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甚至谈不上是一个联合体,王直代表不了全体倭寇,即使不杀他,乃至给他封官,战争也仍会继续下去,因为总有不愿投降,或者投降后不满意而复叛的,但战争的规模将不会那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那么长——
事实上,我们知道,戚将军和戚家军的传奇征战史,其实是在王直死后才开始的。汪直的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官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短暂的和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残酷的地狱。
若不是有戚继光和他战无不胜的神军横空出世,几乎包揽了此后的全部硬仗大仗,并创造了以平均每二十二人伤亡,换取斩杀一千人人的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给绝望中的明军将领指明了方向,很难想象终明一世,会不会取得抗倭的胜利。
就像倭寇战争的爆发,是由于闽浙陆商故意拖欠海商的货款,才让王直徐海等人愤而杀人,从而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一样,言而无信使自作聪明的大明朝又付出了一次惨痛的代价。
谁说诚信是只有笨人才应该遵守的呢?谁说聪明人就不该笨一些、傻一些呢?
而且身为《大航海时代》骨灰级玩家的沈默更是知道,从十六世纪开始……也就是正德初年,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抢占殖民地,进行掠夺性的贸易:
嘉靖三十六年,佛郎机人利用欺诈手段,租借了澳门。后来的穆宗隆庆五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的吕宋岛;万历二十九年,海上马车夫又来了,他们‘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企图夺占一个地方,作为控制对华贸易和劫掠中国财富的基地,那个地方叫做台湾……在王直完蛋之前,中国的东海南海,是他进行走私贸易的‘走廊’。而宝岛台湾,更是王直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地。
假使号令群雄的五峰船主不死,谁能在他的后花园撒野?
※※※※
沈默想了很多很多,他还想到,如果王直一死,徐海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他还没到拥兵自重的地步,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就必然难以避免。作为对未来的重要布局,徐海承担着为沈默留一条后路的重任,如果哪天在政治斗争中翻船,再没有翻身的机会,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他还指望着去澳洲或北美,当个土皇帝呢。
想来想去,沈默终于笃定,无论用什么法子,都要保住王直一命。
如果说保不保王直的问题,让沈默有点烦的话,那当拿定主意后,他便了陷入无尽的烦恼中——因为这个活的难度实在太大,甚于火中取栗,甚于阴死赵文华,甚至甚于他之前干过的任何一件事。
沈默深知胡宗宪的为人,虽然老于世故,过于圆滑,但其性情极为坚韧,一旦拿定主意,绝不会轻易改弦更张,除非出现他不可抵抗的阻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抽身而退。
所以虽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沈默却敢断定,想干掉王直的一方,使出了杀手锏,而这杀手锏威力巨大,就连堂堂胡总督也不得不退避三舍——那自己这个马上就要卸任的苏松巡抚,又凭什么迎难而上,管得了人家浙江的事儿呢?这让沈默怎能不愁肠百结?
一直到了苏州城外,他还是没想出个好办法来,但‘杀王一派’的杀手锏,他却已经知道了——原来见与宗宪激烈争执未曾得逞,事态进入僵持,那个死捏子王本固使出了古往今来第一大杀器,秒杀一切强大对手的‘动机论’!
他上本称胡宗宪收受了善妙和王直数十万两白银的巨贿,所以才为王直开通求情。此杀器好比琼霄娘娘的金铰剪,管你是修炼万年的太乙金仙,一样被剪掉头上三花,打落凡尘里去。
胡宗宪没有修炼成仙,自然更怕那杀器,他知道再争下去就要引火烧身了,只能改变立场,将王直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对方算完。
当得知这个消息,沈默心中暗道:‘王直死定了……’便将写给陆炳和徐阶的信点着烧了,放弃找人托关系的打算,因为他知道,两位大佬也帮不了这个忙。
有人肯定要问,王本固不过小小七品巡按,为什么能把堂堂东南总督克得死死的,让神通广大的沈默不敢活动,就连陆炳徐阶这种大佬也爱莫能助呢?
因为此人是巡按御史,其官位并不如何显贵,却是天子近臣,清华之选,代天子巡狩,专司地方官的纠劾、考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并可上达天听,任何人不能阻拦,所以历来为地方官所惧,就算官位远高于他,也得小心奉承着。
对于胡宗宪这种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来说,更是不敢怠慢——他深知王本固就是皇帝安在自己身边的眼线,无论如何也动不得,也是得罪不起的,这就更加助长了其气焰。
当然王本固之所以无敌,不仅在于那个官职,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无敌的权位——就连皇帝还有可能被架空、被威胁,被权臣当成二傻子玩,何况一个七品巡按?要不然当初吕窦印早就跟沈默干上了,何苦当年还一直躲着他走。
事实上,真正的无敌只有一种,那就是人品上无可挑剔的清官!王本固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从不收受贿赂,从不以权谋私,也从不拉帮结派,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至今经历过五次考察,全都是‘清廉丰功,昭人耳目’的操评……这是一个绝对比现阶段海瑞,还要有名的清官。
当一个大名鼎鼎的清官,担任起监视你的巡按御史时,最可怕的事情便发生了,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对付他,因为他根本就是无懈可击,因为在大明朝这个以道德高低为评价标准的国度里,清官永远是正确的!
王本固如此强硬的态度,定然已经是不死不休了,在这些眼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人看来,倭寇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坏人该死,所以就得抓起来杀掉,谁要是想保,就是坏人的同党。
最可怕的是,持同样观点者不在少数,且大多集中在都察院、六科这些部门中,恐怕就连严阁老,修炼一个甲子的功力,也抵挡不住满朝言官一起开火吧?
所以,言官威武,本官无解。沈默无奈的得出了这个结论。
那么,还是撒手不管了吧?管他江南洪水滔天,反正你沈默要去北京当官了,管那么多闲事儿干嘛?
第四九五章 交接
再有三天,就要进入五月了,鄢懋卿那边等得着急上火。前文说过,一、五、九这三个月份,五行属火,臣子的‘臣’字,古音读‘商’,商属金,火克金,所以要避开这几个月。
所以一旦这三天不能上任,鄢懋卿就得六月上任了,这可不是仅仅晚一个月、三十天的问题,因为五月是收夏税的月份,身负巨贪重任而来的鄢中丞,怎么能放过呢?
便终于耐不住性子,二十八这天早饭过后,乘一顶小轿,亲自带着礼品进城,到了巡抚衙门外,命家人鄢采持一副红全拜帖,上前去求见。
那守门的兵丁一看,只见那帖子上写道:‘城外人鄢懋卿拜’。一看这名字的三个字这么多笔画,便知道是新任巡抚大人来了,赶紧一面点头哈腰,一面进去通报。
鄢懋卿和鄢采便等着中门大开,沈默急急出来,连声道:‘有失远迎,恕罪恕罪!’了。
谁知等了半天,那大门还纹丝不动,倒是那门子重新出来,小意道:“鄢中丞,我们中丞说,本想出来相迎,但怕让人看到有失您的体统,所以在还是请您从侧门悄悄进来,再给您赔罪吧。”
鄢懋卿一想,自己也的确是唐突了,还没交接呢,就巴巴的赶来,确实让人见笑。但他也实在是没办法啊,京里那位独眼龙,张着血盆大口,今年便要五十万两银子,这要是错过了夏税,光指望着秋税,还不得累死他老人家。
想到这,虽然有些埋怨沈默抱着官印子不撒手,他还是忍住气。放下轿帘道:“进去吧……”
轿子缓缓抬进巡抚衙门,直到进了三堂,鄢懋卿才见沈默出迎。本来想要好好奚落一番,说他‘架子真大’云云,但一看到沈默的样子,所有话又硬生生憋回去了——只见他白衣素服,面容憔悴,显然是沉浸在某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中。
鄢懋卿只好将质问改成安慰道:“沈大人要节哀啊……”两人在北京便有过一面之缘,倒也不用自我介绍。
沈默强笑一声道:“实在是失礼了,鄢大人,我师叔新丧,下官扶棺送了他最后一程,因为惦念着交接,连葬礼都没参加,便匆匆回来了……”说着掩面泣声道:“每想到师叔的音容笑貌,我就不能自已……”
鄢懋卿已经听说,当世大儒唐顺之于前日逝世,宁绍台的百姓都为其戴孝,江浙两省的官员更是纷纷前往武进吊孝,就算东南总督胡宗宪也在此列。
※※※※
两人进签押房,彼此施了礼。让位坐下看茶,鄢懋卿见沈默虽然形容憔悴,却依然翩然俊雅,举止卓然,不由有些暗暗嫉妒,过一会儿才收下心思道:“前在京里时,幸瞻荆川公丰采,那真是神仙中的人物,怎么说话没了呢?”
沈默道:“师叔山中苦修十六载,大道虽成,整个人却累垮了,本当静养数载,却又出山抗倭,常年在海上作战,为风浪侵袭,终于一病不起。”
鄢懋卿脸上流露出惋惜之色,道:“真是天妒英才啊。”说着转化话题道:“拙言老弟有什么打算?”
沈默心说,看来真是等不及了,便道:“说实话,师叔去世,给我触动很大,这些年在东南,肩负着一方的重任,已经累得我心力交瘁了。只盼着能回京得个闲置,安安稳稳度过这几年,便学那陶渊明,挂印回家去了。”
鄢懋卿觉着,沈默这话其实是带刺的,他已经把沈默的最新任命带来——詹事府司经局洗马。詹事府按理说乃是专为教导太子而设。长官为三品詹事,下设左右春坊和司经局三个部门,左春坊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长官为左庶子;右春坊掌侍从、献纳、启奏,长官为右庶子;司经局掌管典籍制度,各类图书,以供太子查阅御览,长官便是沈默这位司经局洗马。
可现在大明朝连太子都没有,这个部门能有什么用处?事实上,成化以后,太子出阁的讲读之事都由其他官员充任。詹事府彻底成为翰林官迁转之阶,早就名不副实了。这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开坊’,沈默自然知道。
但‘开坊’也分大小,有大开坊、小开坊的区别——一般翰林编修、检讨升一级即为詹事府的中允,赞善等官,然后过个一年半载,便可升为京官中的主事、地方官中的知府等中级官吏,这叫小开坊……这一关,沈默早就过了。
然后等在主事、知府任上任满,要是朝廷有提拔的意思。便会转到詹事府所属的左、右春坊或司经局中,成为左右庶子、左右中允、左右赞善、或者洗马,然后过上一年半载,可任命为京官中的小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或者是地方官中的提学、左右按察使、左右布政使,乃至巡抚,这叫大开坊。
其实,在大开坊之上,还有一个等级,就是对提学使者、封疆大吏之类的,会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一年半载后。可以升任大九卿——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和大理寺卿,或者到地方担任总督,成为大明朝的顶级官员——如果被任命为礼部尚书,那么恭喜你,再过个两三年,就可以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了。
所以这个等级,要比大开坊更高级,而沈默虽然未经大开坊,却已经是堂堂苏松巡抚了,加上立了那么大、那么多的功劳,理应以这个等级为迁围之阶。
※※※※
然而最终他却仅任司经洗马,等于是两年巡抚白干了,所以鄢懋卿以己之心、度彼之腹,觉着沈默肯定是不爽的。便笑道:“沈大人才三十不到,正如旭日东升,何以就这般想要急流勇退呢?”
沈默叹口气道:“师叔常说:‘宦海风波,实难久恋。’我这些年来日夜操劳、担惊受怕、还落了个浑身骂名,实在是累了也倦了。往日在风尘劳攘的时候,每怀长林丰草之思,而今却可得闲赋《遂初》了。”说着笑笑道:“与琴、樽、炉、几,药栏、花榭为伍,才是我辈读书人最好的归宿。”
鄢懋卿劝说道:“拙言老弟,我可要说你两句了,你襟怀高旷,畅然挂冠而去,倒也是一段佳话。”说着一片语重心长道:“可想没想过你的父老,好容易盼着你高科鼎甲,正想享几年洪福呢,你可不能这么就走了。”
沈默却坚决摇头,正色道:“鄢大人,人生贤不肖,倒也不在科名。我家乡有几亩薄产可供奉养老父,敝庐草庐,虽不轩敞,也可蔽风雨;在下只愿与家父早归田里,得以菽水承欢。这才是人生至乐之事。”
鄢懋卿赞道:“看来拙言兄真有魏晋遗风,我这种俗人不能比啊!”他想到沈默之前的种种怪异形态,无论是给王阳明立祠、还是从任上翘班十几日,为唐顺之扶柩,还是对自己不理不睬,一点都不热乎,这一切反常现象,与其今日之言论印证,便得出个结论是,这位年轻的巡抚,在自己一方的强大实力下,感受到了浓重的挫败感,因而已经心灰意懒,开始有‘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浓浓退意了。
鄢懋卿甚至有些同情沈默,如此优秀却偏偏不是严党的人,便注定了他这辈子没法登堂入室。如是想着,那些对沈默的不满便烟消云散,心中豁然开朗,假意安慰几句,就直截了当道:“既然沈大人去意已决,那就跟下官早些交接吧。”
“那是当然,越早越好。”沈默一点犹豫都没有,点头道:“不过大人不必过分操心,下官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事铺张,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历年所积俸余,以及人情往来所得,约有三万余两。您现在便可派人清点,衙门的仓谷、马匹、杂项之类,有什么缺少不敷的地方,尽管用这些钱填补就是。”说着还体贴笑笑道:“知道大人数任京官,宦囊清苦,我是不会让您帮着填窟窿的。”
鄢懋卿见他说得大方爽快,满心欢喜……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估计沈默肯定露一半、藏一半,说有三万两,手中却最少有六万两。
但有道是千里当官只为财,沈默若是不捞点,才真让鄢懋卿意外呢。鄢懋卿还不至于让沈默自掏腰包、补窟窿了,便摇头慷慨道:“沈大人这是哪的话?京都米贵、花销大着呢,还是留着钱到时候用吧……至于这里嘛,您就不用再操心了。”
沈默谦让几次,见鄢懋卿直是不肯,面上这才露出一丝如释重负道:“那就让鄢大人受累了。”说着对外面吩咐道:“快快备席,我要请鄢大人喝酒。”
鄢懋卿听了,心中不由苦笑道:‘看来我要是不这么说,就连姓沈的一顿饭都吃不着。’
※※※※
下面人的动作还是很快的,须臾便摆上酒来,沈默请鄢懋卿上座,鄢懋卿执意不肯,让了半天才东西昭穆而坐,简单吃喝一会儿后,鄢懋卿缓缓问道:“下官初来乍到,有很多地方要向沈大人请教。”
“鄢大人只管问吧。”沈默点头道:“在下定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鄢懋卿又谢过沈默,才轻声问道:“不瞒你说,兄弟我虽一直都在京里做官,可在工部、户部都干了多年,绝非一般书呆子那样眼高手低。”说着嘿然一笑道:“可是苏州这边怎么弄,我是一点都没底……地方人情,寻常政务倒还还说,只是对那市舶司如何运转,怎样获利,我是一窍不通的,还请沈兄弟赐教。”
“呵呵。”沈默做思考状片刻,才缓缓道:“其实无论是日常政务也好,还是市舶司的事情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跟人打交道,在在下看来,没什么大不同……最初筹建市舶司时,筚路蓝缕、百废待兴,确实十分麻烦,但度过几年,运转开来之后,便不消再关注那些流程细节,只要管好下面人,让他们照章办事即可,只有重要的决策,要自己把关而已。”说着淡淡一笑道:“还是那句话,跟寻常政务一样,务在安辑,与民休息。就算下面人偶有不规矩,只要能完成任务,也不必太过挑剔。反正在下就是这样做的,然后就有税银滚滚而至了。”
他这完全是避重就轻,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实则一点有用的没有。鄢懋卿没经历过那个体系的复杂性,闻言便信了真,不由笑道:“照沈大人这么说,这可真是个清闲的差事,不知您日常都忙些什么呢?”
“我在苏州为官两任,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倒有大半时间教导后进读书,与骚人文会,跟同僚玩乐。”沈默像是想起什么似的笑道:“还记得山东巡抚王大人,在松江为官时,总爱对人说:‘闻得沈大人的衙门里,总有三样声息。’”
鄢懋卿饶有兴趣问道:“是哪三样?”
沈默道:“是读书声、唱曲声和落子声。”
鄢懋卿闻言不由大笑道:“那王大人是个妙人,沈大人更是。”心中一直紧绷的弦终于送下来了,暗道:‘这小子如此惫懒懈怠,都能完成每年的任务,我只要比他多用点心,定然就没问题了。’
却听沈默正色道:“鄢大人龙马精神,将来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上三样声息了。”
鄢懋卿好奇问道:“我又是哪三样?”
沈默道:“是戥子声、算盘声和板子声。”
鄢懋卿听不出这话是讥诮他将会拼命捞钱,反而因为整合了心意,竟涌起丝丝激动慨然的情绪,遂正容答道:“我虽然想像老弟一般逍遥,无奈身负陛下和阁老的重托,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
“认真好,认真好啊。”沈默连连赞道:“这世上的事儿,最怕的就是这两个字。”
“当然了,若沈大人有什么故旧好友,只要您一句话,下官也会略有些通融的。”鄢懋卿也觉着有点唱高调了,不好意思地笑笑道:“还有在京里面,遇上什么事情,报一声兄弟的名号,还是很好使的。”
沈默是久经考验的两世官员,深知酒桌上的交情就像放屁一样,当时臭一阵子,过后一点味道都没了,所以压根没把这话当真,不过面上还是感激不尽,连连敬酒。他已经练得十分大酒量,鄢懋卿也最好杯中之物,彼此传杯换盏,直吃到日头西斜。
※※※※
见鄢懋卿已经有酒了,沈默便跟他进行印信、账目、钥匙、文件的交接,又将按规定必须交代的事当面言明,直到月上中天,才放他回去。
终于约定了二十九这天,进行上任仪式,沈默又说:“我那天出城的话,会让城中官绅为难的,迎接大人自然是情理之中,可不送我这‘老人’,也说不过去。”
鄢懋卿了了心事,情绪大好,大度道:“无妨无妨,让他们先送大人。”
“那倒不用,我这人喜欢清静。”沈默笑着谢绝道:“最不喜欢什么万民伞、建生祠之类,还是偷偷早走一天,二十八日晚上出城,省了很多麻烦。”
两人争执一会儿,鄢懋卿最后才道:“那……也好。”心说:‘你自己不愿意消受,那我也管不着了。’便应下来,开开心心回驿馆住下了。
等到了二十八日下午,鄢懋卿又派人给沈默送了两千两银子,意思了意思,沈默便带着夫人、公子和家人,仅装着一船书画,趁夜色出城去了。
※※※※
据《明史》记载,沈公在苏州为官五年,打击豪强,惩治贪官,他在任期间,土豪劣绅不敢欺压百姓过甚,地主大户,不敢压榨百姓太狠,社会气氛十分轻松;他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彻底治愈了为害百年的太湖水患,让苏松百姓免于洪涝苦难;还仅凭缜密的计策,没有大动干戈,便将危害东海的巨寇徐海降服,使苏松百姓得享平安;他还开市舶司,解决了朝廷的财政问题,使苏松一带富甲天下,仅一府的财政收入,便比内陆数省都多得多,苏松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修建生祠供奉,数百年香火不绝。
第四九六章 富可敌国
沈默立在船头,天上是一轮皓月,前方是茫茫的水路,四周静极了,只有蛙声虫鸣,夜风轻拂着他的面庞,露水降了都没有发觉。
自从离开苏州城那一刻起,他都没有再回头南望,没有再看一眼,那座他倾注了无比心血,才换来今日之繁花似锦的城市。
他虽然举止风貌、待人接物都酷似唐顺之,但始终不是唐顺之,他做不到那'文。'种虚怀若谷、上善若水'人。'的境界,在他那温润'书。'如玉的面庞下,隐藏着极强'屋。'烈的权力欲望,只不过一直以来,他都很小心的将其遮掩起来,但真正了解他内心的人,都会感到他那种强烈希望掌控一切,至少是自己的一切的欲望。
从当初对自己的父亲;到后来对自己的兄弟、同学;再后来对苏州的大户,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