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龙腾-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网、鳌拜不愧是后金第一勇士,手中的寒铁宝刀不断的劈来劈去,八十斤的大刀,刀口锋利,寒光不断的发出耀眼的光芒。大顺军士兵要不就被他一回合腰斩,要不就是兵刃被对方砍断,总之,刀下没有一回合之将。本来拥挤在一起的士兵很快的被杀出了一条出路。

“可恶。”也同样在杀人的刘宗敏见状,心中大怒。当下也挥动手中的钢刀迎了上去。在大顺军中,论臂力,刘宗敏可以排第二,也没人敢排第一的。对付鳌拜这种高手,也只有刘宗敏这样的人物可以与之相抗衡。在战争中,智将与勇将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象刘宗敏与鳌拜这样的猛将,在战场上对士气有着重大的影响。

两股力量的碰撞,发出了巨大的声音,两人一阵颤抖,坐骑也不由的象后退了几步。

“好的大力量。”“好大的力量。”坐骑的两个人心里暗想道。

“砰砰。”又是两下顶尖力量的碰撞。两人又是一齐后退。两人又不由的看了看手中的兵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刘宗敏手中的钢刀被碰出了巨大的口子。

“对面的汉人,你很不错,可是你手中的兵器不行。”鳌拜一阵哈哈大笑。“受死吧!汉狗。”

“去死吧!”刘宗敏不甘示弱的回答道。

又是一阵巨响,这个时候两人互换了一个位置。刘宗敏吃惊的看了看手中已经断成两半的钢刀,欲哭无泪。没想到自己会输在这个方面。

血光飞过,刘宗敏感觉右臂一阵巨痛,“撤”刘宗敏第一反映就是跑,打过无数次战争的他,没想到自己会有兵刃断裂,被人砍伤的局面。

不过刘宗敏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么一撤,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智将与猛将的区别就在这里,智将在战争中失败也许还有能挽回的余地,可是猛将在战场中的失败,所引起的连锁反映却是个灾难性的结果。猛将的单挑固然可以打击对方的士气,但是如果自己失败了,对己方的军队士气同样会有巨大的打击。如今刘宗敏的事情就是这样。

一直以来,刘宗敏的勇武在大顺军中可是出了名的,士兵也一直以为刘宗敏的武力必然是天下第一了,没想到自己心中的战神会在自己面前被对方打的狼狈而逃。失望的感觉一下子弥漫了整个大顺军。

“陛下,刘将军受伤了。”一个亲兵在李自成身边大声说道。

“说什么?”李自成大惊,转身望去,果见刘宗敏左臂捂着右臂,被人追杀而逃。而再看其他的大顺士兵,也都是一脸的绝望。

军心可用,则战;军心不可用,则退。李自成当然知道眼下该怎么做。“李过、唐通,率领骑兵交叉掩护步兵撤退,不可混乱。”

“是。”

“王爷,李自成撤退了。”吴三桂站在多尔衮的身边没,神色复杂的望城下慢慢退出战场的大顺军队。大顺军虽然是自己的敌人,但毕竟同样是汉人,自己如今献出了山海关,日后也不知道自己在史书上会留下了什么样的话语,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对外面宣称是借师助剿,可是自己让他们进了山海关,但是要让他们退出山海关容易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军先可整顿兵马,三天后南下。”多尔衮并没有看吴三桂,如今形势已经很明朗,大清的军队终于光明正大的前进在前往北京的道路上,这个愿望自从努尔哈赤的时候就想实现了,三代的梦想总算在自己的身上实现了。

李自成败了,多尔衮胜了,中原的形势总算有了巨大的变化,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失利,主力的败亡,标志着李自成退出了争霸中原的序列。多尔衮大军的进入,让中原争霸充满了悬念,在南方不断征战而取得胜利的李无庸与从关外而来,兵锋正盛的后金大军也成了众人重点观望的目标。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异族的后金,李无庸的南方集团更得到士绅的拥护,如今在南方所向披靡的李无庸大军就是一个明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大唐王朝的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南方百姓的拥护,大军一路行来,向导、细作等等让李无庸的军队畅通无阻,等到了浙江杭州的时候,史可法才反映过来,当下令黄得功、刘良佐率领八万大军抵挡罗振川大军,自己率领残部抵挡兵锋甚健的李无庸。双方在杭州城下摆开了一个不死不休的战局。

龙生九子 第一百四十回 李无庸活捉黄得功

第一百四十回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李无庸活捉黄得功(二)

李无庸的大军并没有进杭州城,当然不是他不想进,而是他不愿意进,如今浙江双方集结了四十万人马,把整个浙江弄的风声鹤唳,尽快的解决浙江的事情已经是到了必要的时候,而另李无庸无奈的是这次前来领军的居然是史可法。

史可法虽然是个书生,对军事这一套倒是不怎么擅长,但是他也有优势,他知道对面的李无庸战法多端,狡诈无比,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还不动,我几万人马就挡在你面前,看你怎么办,你如果要走的话,我就跟在你后面,断你粮草看你如何?你如果不走,我就与你这么对着,你是兵强马壮,可我就是防守,你又能拿我如何?而更让李无庸无奈的是,大明王朝虽然已经灭亡,明末诸皇在民间的威望一落千丈,但百姓所敬佩的官员有两种,一个一心为民,另一个就是忠贞之士了,而不妙的是史可法居然是两者都占到了,要是杀了史可法,对李无庸的一统江南的大业可是有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江南,史可法的威望在民间虽然没有到了一呼百应的程度,但是追随的人也还是不少的,挥手之间,兵员就可以随时补充上来,这也是李无庸所担心的。当然这也是史可法之所以凭仗的。

“殿下,杭州城那么富饶,您怎么呆在这个地方。”说话的是刚从帝国军校毕业的陈永华。也就是金老爷子书中提到的陈近南了,虽然他是一名书生,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幼习武练剑,倒是有一副好身手,本来是想按照他父亲的命令进国子监的,但进了南京后一闻听帝国学院招生,连忙就跑了进去。没想到李无庸一看招生的名单中居然有这个名字,当时就来了兴趣。

“近南,杭州可是个好地方啊!要是被两军的炮火所摧毁了,孤可是心疼啊!”李无庸微笑道。

“可是殿下如今集结重兵在瓶窑镇,与史可法对峙在杭州城下,本来我军在数量上就zhan有劣势,还让史可法进驻了杭州城,这样一来,我军不就是更加zhan有劣势了,再说我军要是要击败史可法的话,还是要用大炮来的,这样一来,杭州城恐怕还是要保不了的。”陈永华奇怪的问道。

“谁说孤王要进攻杭州的啊!”李无庸突然一脸的诡异。

“殿下不打算打杭州?”这下不光陈永华奇怪了,其他的将领也都是一脸的好奇,郑森更是吃惊不已,没想到李无庸居然奸诈到这种地步,史可法啊!史可法,你怎么惹上他了。

而此时在杭州城的史可法也同样是感到奇怪,按照双方的进军速度,李无庸应该先到杭州城,凭险而守,一向是兵家的行军典范,而最重要的是论双方士兵的素质,唐军的野战要比史可法的士兵要强的多,没想到唐军居然舍弃优势不用,退缩到了杭州不远的小镇子,这样一来,攻守异行,进攻的一方劣势是显而易见的,李无庸到底是在打什么主义呢!史可法不知道,许多人都不知道,李无庸的狡诈在中原可是鼎鼎有名的,这一切不由的不让史可法怀疑与不安。

当然,这些谜底很快就会知晓,当史可法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发现杭州城外成了黑色的海洋,李无庸的几万大军把杭州城围的水泄不通。

这个李无庸到底在干什么,难道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站在城墙上的史可法望着不远处的黄色大帐,那里就是李无庸的中军大帐了,周围铁甲保卫,四周各大军营环卫四周,金鹰大旗随风飘扬。端显王者风范。

然而史可法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唐军大营里,并没有李无庸的踪迹,连带围困杭州城的四大兵营也不见得都是重兵。八万大军被李无庸带走了四万人,而如今大军的主帅就是陈永华了。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龙泉青瓷始于十世纪前期的五代,盛于宋,以其清澈犹如秋气爽的天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在这个小地方,如今却是南明与新生的唐帝国相持的地方,南明大将黄得功、刘良佐率领大军十几万人马硬生生的把罗振东与姚启圣挡在这里。在龙泉县的周围,护城河、战壕等物,把龙泉围的象铁桶一样,让在战场上一向是所向披靡的唐军碰了个硬钉子,双方死伤无数,唐军更是进退两难。

“大帅,殿下有信来了。”大帐里罗振东、姚启圣等将大喜。连月来,进攻受挫,让众人都觉得脸上无光,一向自诩聪明才智不下李无庸的姚启圣更是脸红不已。

“殿下的命令怎么说的?”姚启圣迫不及待的问罗振东道。

“殿下亲自率大军前来支援,现在已经到了松阳。”罗振东一脸的奇怪。

“松阳?”姚启圣大惊。“这么快。”

“史可法的十万大军难道被殿下消灭了?”陈大戈有些不相信的说道。

“殿下用兵岂是我辈所能知晓!”罗振东见陈大戈言语中有些对李无庸不敬,当下好不客气的怒喝道。“既然殿下已经到了松阳,离龙泉不过三天路程,也就是说三天后,我军要对龙泉发起进攻,牵制其主力,两面夹击,打通南方通道。”

“哈哈,好计策,唐王殿下,臣佩服。”旁边的姚启圣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姚穷酸,本将看你以后还有何脸说你与殿下相差无几。”罗振东毫不犹豫的打击了一下姚启圣。

“哼,本将军与殿下是还有段距离,但是与你这个大块头,恐怕要高那么一筹吧!”姚启圣不甘示弱的回了一句,论嘴巴上的工夫,在大唐军中,能找出与姚启圣对手的几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面前的罗振东就不是他的对手。

三天后,罗振东与姚启圣对龙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而黄得功凭借地势与唐军进行周旋,双方撕杀到了正午,就在双方相持时,李无庸亲自率领大军四万从明军背后攻入,明军大乱。是役,南明大军战死达三万人,投降者也有两万之众,刘良佐为郑森斩杀,黄得功投降。

龙生九子 第一百四十一回 李岩兵投大唐

第一百四十一回李岩兵投大唐唐王称帝金陵

炎黄七年注定着是个战争频繁的一年,注定着是个天下大变的日子,刚出头的时候,李自成东征,崇祯在煤山上上吊,大明朝灭亡。

三月份,李无庸誓师伐明,兵锋席卷,大明朝的粮仓,赋税重地江南为其所得,又在南京自称为唐王,建立了与大明对立的政权。

而就在前不久,李自成与吴三桂大战山海关,在双方激战时,多尔衮率领后金大军,以逸待劳,从背后冲出,大顺军大将刘宗敏负伤,大军也损失惨重,李自成不得不败退至北京,在北京匆忙即位,然后就快速的退出北京,准备班师回长安。而多尔衮也趁机进入中原。

同年的十月十三日,李无庸部与黄得功部大战龙泉,击毙刘良佐,黄得功率领残部投降唐军,李无庸于是引大军直趋杭州城下,准备与史可法部决战,而史可法见机不妙,在大军未到前,以重兵杀出重围,大军退到湖北境内,与左良玉回合,经营湖北、安徽等地,积蓄实力,以投东山再起。而李无庸控制了整个江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天下最富裕的地方都纳入了唐军的控制范围,势力一时大涨,为天下之首。

“陛下,听说李将军在河南弄的不错,那些小蟊贼都畏惧副军师的威名,要么直接投降,要么就是畏缩到了山里,都不敢出来了。副军师真是好手段。”刘宗敏哈哈的笑道。自从在山海关失败后,刘宗敏倒是第一次这么高兴,同样是书生,刘宗敏倒是更喜欢李岩一点。

牛金星眼中寒光一闪,冷冷的说道:“制将军是河南人,在没有投入我大顺军的时候,在河南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如今又是陛下的部将,回到故里,当然威风了。那些宵小也就不敢闹事了。”牛金星是有才,但是他的最大缺点就是嫉妒,嫉妒别人的功劳,嫉妒别人的官位,想当初刚进北京的时候,他为尽快的建立起大顺王朝的官僚体系,尽快的让李自成登基,尽快的让自己过上开国功臣的瘾,对大顺军队的张扬跋扈、骄傲自满的情况没有加以约束,导致了大顺军队的一些士兵在北京城中胡作非为,欺负前明留下的官吏;而更是对刘宗敏在吴三桂家中的一切持纵容的态度,也不可能弄到如今的场面了。一般的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前朝官吏,这点李无庸做到了,多尔衮也做到了,而大顺王朝就不同了,那些王公贵族,哪家有钱,就会引起大顺士兵的仇视,这样一来,大顺王朝想不失掉民心都难。可以说大顺王朝之所以有今天,牛金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真的有那么威风吗?”旁边的李自成狠狠的皱了一下眉头,自从山海关失利后,李自成的脾气变的越来月暴躁了,连刘宗敏与牛金星都害怕。

“听说…听说制将军在河南为了对付那些蟊贼与豪强,拉起了数万精兵。”牛金星很老实的说道。虽然话说的也是真的,不过他的这句话说的不是时候。河南局势糜烂,凭李自成给李岩当时的人马,别说整顿河南了,就是自保都是个问题,招兵买马也是必要的。而李自成不这么认为,帝王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了,大将手握重兵更是引起帝王的猜忌,更何况是在没有经过李自成同意的情况下。

“哼,好大的胆子。”李自成冷哼道,眼中的杀机连旁边的牛金星都能感觉的到,“传旨,制将军李岩,极其夫人红娘子私自招募兵马,图谋不轨,圣旨所到之日,着其二人自裁。”

“陛下!”牛金星与刘宗敏大惊。没想到自己二人的一席话居然给李岩引来了杀身之祸,两人不由的后悔不已。

“陛下,李将军奉命镇守河南,责任重大,如果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来赐死,恐怕难以让众军信服,李副军师在军中威望甚高,在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前,杀了他不但会有可能丢失河南,更有可能会导致军心不稳,还请陛下三思。”牛金星这时才感觉事情大条了。

“哼,朕才是真命天子。”李自成更是大怒了。一个人,他不是帝王,却得到了全军的军心,这更让上位者猜忌了。“传朕旨意,赐死。”周围的随驾大臣很快的把李自成的圣旨传了过去。

也许李自成也不知道自己的这道圣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他能够冷静的考虑一下的时候,也许不会下这么一道圣旨,但是事情既然做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河南郑州,自从开封被李自成淹没后,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治所也有开封改到了郑州,李岩的将军府就改在这里,几个月前,他与红娘子奉闯王之命镇守河南,任务之重,之难让这位儒雅的将军变的又黑又瘦,平日里都是校场上训练军队,要不就是进山剿匪。不过今天他倒是没有去哪里,因为这里来了客人了。

大厅里,李岩与红娘子坐了主席,来客坐了客席。来者是个三四十岁的书生,个头偏矮,脸孔黑瘦,赫然是大唐帝国军师宋献策。

“宋先生,你我两国虽然没有交兵,但是也是两国,不知为何到我河南来?”李岩对李无庸的人马倒是有着一定的好感,河南虽然与安徽、江苏交界,但是两人却没有动过一兵一卒。

“奉唐王殿下之命,封李将军为骁骑大将军,阳侯。”宋献策猛的说道。

正在疑虑的李岩一听大惊,好半响又是一阵大笑。“宋先生真会说笑,李岩现在是我大顺朝的制将军,怎么可以接受唐王的封赏呢!”

“李将军,别望了当初我家唐王在运河上的话吗?”

“哼,当初李无庸在运河上是可以一枪杀了我,自那以后我的命也不是本将自己的,他李无庸要本将的命,本将可以还给他,但是他想借此让我李岩投降,想都不要想。”

“李将军,唐王要杀你也不用亲自出手,你看看这是什么?”宋献策猛的从怀里拿出一道圣旨来。

李岩迟疑了半响,还是接了过来,打开一看,猛的脸色苍白,手中的圣旨也落在地上,指着宋献策问道:“你从哪里弄来的?”旁边的红娘子见状,拣了起来,打开一看,也吃惊的叫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要赐死李岩,底下盖的大印赫然是李自成的玉玺。

“李将军,你以为我大唐王朝只有兵强马壮吗?你以为我家唐王殿下是那李自成那个驿卒可以比拟的吗?我大唐能有今天,殿下在七年前就准备了,那李自成的圣旨刚出大营,就被我军细作给截杀了,否则,本人又如何能得到这东西呢?”宋献策对南方拱了拱手道:“我家殿下早就对李将军闻名以久,南京城中也早就有了将军之位,今日李自成的圣旨以下,如此自毁长城的举动与崇祯皇帝有何区别,将军难道要效忠这样的人吗?将军能够投奔我军,这不是将军不义,而是李自成不仁在先,君王无道,臣则外投,乃千古不变的道理。问天下明君,舍唐王何人。”

“夫君。”旁边的红娘子拉了拉李岩。

“好。不过下官还有个要求。”李岩好半响方叹息道:“殿下以后派臣打仗,不得让臣与大顺军队对阵。否则我李岩情愿老死山林。”

那宋献策闻言,哪有不应的道理,连忙答应下来。而李岩在军中威望甚高,所率领的也都是自己的亲兵,只认李岩而不认李自成的,闻听李自成要赐死李岩,心中大怒,也都跟着反了过来。就这样,李无庸不废一兵一卒就得了整个河南,大唐王朝的防线再次向被推移,施郎的水军也派了一部横行与黄河之上,协防河南要地。

李岩的投奔,河南的光复,江南的平定等等一系列的胜利让李无庸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一时间劝进表不断的飞进明皇宫。

炎黄七年十一月十日,军师宋献策、吏部尚书刘谦、骠骑大将军施琅、骁骑大将军李岩、虎威大将军刘启等文武重臣联名上表,要求李无庸即皇帝位,李无庸三辞后方默许。

炎黄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晴,李无庸在众文臣武将的推尊之下,在南京皇宫的乾元宫崇政殿即位称帝,建国号为唐,暂定南京为都城,定次年为炎黄八年,令商部尚书何斌制铜钱为龙币。

封刘玲儿为皇后,总领后宫诸事,封子李定朔为赵郡王、次子定疆为贤郡王、长女李汀为南海公主、四子松为怡郡王。

大唐帝国的官职基本上沿袭了前唐时期的官职,中央设有三省、八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机关是分工而又合作的。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其中宋献策为中书令,刘谦为门下侍中,顾炎武为尚书令。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三省之下有八部吏、户、兵、工、商、刑、礼、参谋等,御使台、检察院等作为新生的大唐帝国的最高机构了。各文武百官皆有封赏,众人大悦。

龙生九子 第一百四十二回 敢问天下谁人主

第一百四十二回文武相争是为何敢问天下谁人主

大唐帝国今日迎来了建国第一次早朝,满朝文武百官也都赶了过来,今日大朝在京城的六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到场,按照大唐礼部制定的官袍,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此时的崇政殿前的广场上,绯红色、绿色聚集在一起,不时的在讨论着什么,有的人眼睛不时的朝大殿的偏殿望去,在那里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呆的地方,这些三品以下的官员却是没有那个资格,只能在广场上站着。

“听说过了吗?远在山海关外的谷大将军打了大胜仗了,不但把山海关给夺了,还差点把宁远城给攻下来了。谷将军可真是我大唐第一大将啊!”一个身着绿色的官袍的官员对身边人说道。

“那当然了,你也不看是谁点的将,谷将军可是陛下亲自教授,可以说是天子门生,想不厉害都难,下官听以前在台湾从龙的官员说陛下对谷大将军可是恩宠有加,依下官看来,他日陛下统一天下,谷大将军一个国公之位可是跑不掉了。”旁边的一个官员接过话茬。

“哼,你们知道什么啊?”旁边一个官员突然插嘴道:“这次谷振东能有条命都不错了,还想陛下封他为国公,想都不要想?”

一开始说话的官员惊奇:“谷大将军是陛下的心腹爱将,立功无数,怎么可能要被杀头呢?”

“恩,你可知道这位古大将军的外号叫什么?恶魔,你们知道,听说以前陛下尚未称帝的时候,这位谷大将军每次出征,所杀的人比那天上的鸟都多,所流的血比南京城外的长江还要多,你们难道没听说吗?这次他在山海关外杀了多少人吗?杀人嬴城也不过如此,不然凭他四万兵马能够驰骋大草原吗?不被多尔衮给包了饺子才怪呢?听说了吗?今天御史台的那些家伙就准备参他呢?你们想啊!被御史台的那些家伙缠上了,你还想当官吗?”那个官员好象自己是个万事通一样,得意的说道。

“别说了,看谁来了?”旁边的官员拉了拉说话的。

“中书令大人?要上朝了,快快准备。”

“皇上驾到,百官早朝。”

广场上响起太监总管陈九那尖细的嗓音,本来李无庸对太监这个东西感到非常的恼火,认为有损一个的尊严,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朝廷的稳定,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厂、西厂、锦衣卫三者弄的河山失色,朝政腐败,正直有才官员纷纷被贬或被杀,朝野一片黑暗。

虽然众多的官员也都明白太监的危害,姜曰广、张慎言、高攀龙、吴应箕等东林党人更是对太监深恶痛绝,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皇宫里没有了太监,又没有了皇室的威严,也就不象个皇宫了,于是乎,就在众大臣复杂的情况下太监被保持了下来,而陈九也是李无庸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一个比较老实的前明太监。虽然认识几个字,但是却不贪财,才南京的陪宫中倒是一个老好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崇政殿里响了山呼声。

大唐皇帝李无庸端坐在龙椅上,虽然昨晚批阅奏章到了深夜,但是脸上并没有丝毫的疲劳,反而显的精神抖擞,年轻就是好啊!

“众爱卿平身!”李无庸微笑道:“今日接到谷大将军的捷报,十天前已经悄悄的攻占了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啊!总算落到了我大唐的手里,参谋部你们拟个章程上来,该给谷大将军与王将军何种奖赏啊!”李无庸显然很高兴,打了胜仗,想不高兴都难,想那山海关横在中原与关外之间,又是坚固无比,是天下第一雄关,不论是从哪边攻打,没有对方五倍兵力是不可能拿的下来的,拿不下山海关,自己就算把多尔衮赶出了中原,只要他死守山海关,自己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的。

“陛下,臣以为谷振东与王廷臣两位将军不但不能赏,反而应该将他捉拿问罪。”突然一个声音从下面传了过来。

李无庸朝下一看,原来是东林党人士、御史台右丞张慎言。“张爱卿,谷将军为我大唐取得了天下第一关,有了此关多尔衮就象笼中之虎,如此功劳,莫下于攻城数十,谷爱卿何罪之有?”李无庸皱了皱眉头。

“陛下,兵者,国家大事也,多用则不祥。陛下初定江南,当以安抚为要。收拢民心为我所用,江北以及关外都有我大唐子民,臣窃闻谷将军在从龙之时,杀戮过重,尝以杀人为乐,今日此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功绩皆出于此,虽然此人为我朝取得一二之地,然而,论功过,过大与功也,若陛下再一此人为将,臣恐怕日后我朝江北人心尽失,臣恳请陛下招回谷振东,另派大将主持关外大局。”张慎言下巴下的花白胡须不时的抖动着。

“那爱卿以为何人可以总领关外大局呢?”李无庸脸上并没有丝毫的表情。

“我朝战将无数,猛将如云,陛下可以随便选一二即可。刘启将军作战勇敢,忠实可靠,兵法韬略远在谷振东之上,臣以为可以担当此任。”张慎言闻言以为李无庸有所心动,连忙说道。而有些大臣也纷纷赞赏。

“陛下,臣以为不妥。”一个清朗的声音突然说道。

“振川,你说。”李无庸眼睛一亮。

“陛下,我朝战将有千员,也确实是猛将如云,但是若论关外的局势,臣以为只有谷大将军可以担任。在我朝大将之中,施琅将军战法多端,但那也是水军第一,若论陆上,还是与刘启将军、谷振东将军有点距离;刘启将军战法沉稳,以正胜奇,喜用堂堂正正之师。谷大将军则不同,以奇胜正,作战多端,只要胜利就行,臣切以为关外局势非谷将军不可,至于张大人所说的谷将军杀人甚多,臣以为此言有误,臣是个打仗的,只知道打仗就要死人,更何况死在谷将军手中的却都是必死之人,扶桑倭人、安南人到现在的后金人都是该死之人,臣以为谷将军没有过错,还请陛下明查。”

“罗将军,别忘了,关外也有我汉人。”说话的是姜曰广。

“哼,御使大人不说本将军还不记得,那关外是有汉人,但是哪里有汉人勾结异族来进攻我汉人的,这种人能称为汉人吗?陛下曾告戒我等不管是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都是好猫,谷将军能够攻下天下第一关,就是有功劳,有功劳就必须要赏,何来临阵换将之说。”谷振东的一席话抵的姜曰广不敢出声。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你们的意见呢?”李无庸对下面默不出声的宋献策、刘谦、顾炎武三人问道。

龙生九子 第一百四十三回 文武相争是为何 (二)

第一百四十三回文武相争是为何敢问天下谁人主(二)

龙椅上的李无庸眉目微微一皱,早立太子是有一定的好处,也确实象这些人所说的定国本,有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更何况李无庸是从马上得到的天下,如今天下未平,李无庸有可能要御驾亲征,战场上刀箭可是不长眼睛的,一旦有个什么意外,李无庸苦心经营多年的大唐王朝想不乱都难。

但是在李无庸的思考中,太子不光是个守成之君,他更希望的是他下一个接任者也同样是一位英主,能够继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