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定国-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算苏三有这样的大义,他难道就不怕别人说他‘过河拆桥’?

周志清想想还是为难,干脆不去想了,且走一步看一步再说。

“把人带上来!”

三班衙役擂起杀威棒,把‘威武’喊地悠长,直等衙役把完严楚带到堂中,声音才渐渐地小了下去。

“跪下!”

两边衙役断喝一声,怒目看向完严楚!完严楚却不紧不慢,气定神闲地看着堂中的诸人。

陈明江与陆安同在军伍,对完严楚的事迹知之甚多,因此眼中的神色很复杂。昔日的对头,堂堂王爷,大元帅,如今却堂上堂下对薄公堂。让人感觉这人生也太玄妙了一些。

李道明等人倒只是听说过完严楚,印象中还保留着完严楚是一个风流不羁的浪荡子形象,但今天看起来,完严楚虽然如今落魄了,但意志却未消沉。

“跪下!”

堂侧立着的西五路将领见完严楚施施然,不把公堂放在眼里,立刻发起怒来。

完严楚不理睬这些人,而是面向主审周志清道:“大人,这些人咆哮公堂,按律应当如何?”

一句话倒把周志清给问住了,心知眼前这位京国的王爷不好对付。

“大胆!”周志清惊堂木一拍,说话的时候,眼睛却是看着天上去的。

这句大胆,可以理解成完严楚大胆,也可以理解为‘咆哮’公堂的人大胆。

不管大家怎么理解,周志清反正不会去解释。而是略过这一节,看了屋顶半天,才缓缓地低下眼,轻咳一声,做一过渡之后,才语气放平道:“御政司是朝廷新设的衙门。主官也有四品,在还没有撤掉你的官职之前,你还是官身代罪,按理是要给你设个坐席的,不过今天可没有多余的椅子。”

一些将领听了这个理由,便也息了声响。周志清显然是解说给大家听为什么完严楚不跪,自己也不能强迫的理由;但同时周志清也在语言之中,警告完严楚不要太强势,引起了众怒,倒霉的可是他自己。

候着完严楚能消化了自己话中的意思,周志清才扬声道:“你既是朝中的官员,职责又是特殊,所以也该知道此间审理的案件关系重大。本官好心,倒要先给你提个醒。这大堂之中,你每一句话,都会记录下来,呈交太师过目,你有什么话,尽可以如实说。但,只要有半句虚言,水火棍下有你好受。你可听清了?”

“听清了!”完严楚朗声道。

答应的很干脆,必然是有备而来的!周志清一个劲地头大。迅速与身边两侧的陪审交换了眼神,又轻声地询问道:“各位大人可有什么要提点的吗?”

吴春便开口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杀人者偿命,这是天理,逃避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周大人问你什么话,你若敢狡辩,本钦差须饶不了你。”

完严楚看了吴春一眼,只不说话。堂中诸人听到吴春的话,却犯了许多猜疑。

谁都知道吴春是代表苏三来的,所以吴春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中分析出苏三的态度。

杀人者偿命?周志清心道,难道苏三早已知道真相,已经拿定主意要杀了完严楚,以掩饰刘云的罪过?反正人也已经死了,苏三想一掩遮百丑?

堂侧的将领听到吴春的话,一齐高兴起来。连吴春都这么说了,看来京人好过来了。

虽然他们都知道刘云是过份了一些,但是刘云是谁,是他们的将军,是大家的兄弟。自己的家人就算杀了人,家人还要胳膊肘往里拐的,怎么算也不能让京人得了气势。

而完严楚则只听懂了吴春的第一句话: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必是苏三要说给自己听的话。一万句都是假的,就只有这一句是真的。苏三必会按照律法来行事。

当然苏三也可能改变了主意,或者是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或者这一切,原本就是他设计好的一个圈套。只是想让自己动手除去刘云,顺手他再把京人一网打尽。

但他却没有退路,不管苏三是哪种用心,他都只能义无反顾地去做。否则下场只会更惨。

堂中的人,怀着各种心思,看着局势的变化。

周志清下意识地抹了一下额头上并不存在的冷汗,才压着心情道:“刘将军是如何被刺的前后经过,你且一一说来。记着,仔细你的言语,这堂中的话,如落地的水,撒的出去,可收不回来。”

完严楚一拱手道:“在犯官回答大人的问话之前,犯官想先知道,为什么刘将军会在深夜,既没有知会犯官,也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会出现在御政司的女眷院!”

这话,完严楚说得有些咬牙切齿!

却是极大的触怒了堂中的诸人。

第632章 刘云之死(2)

周志清极快地一拍惊堂木,不让骚动起势,闷闷地喝道:“这不是你该问的,刘将军自有刘将军的公务。你只说你知道的事情便可,再要顾左右而言他,休怪本官无情。”

完严楚似乎并不服气,却只能按照周志清的话回答道:“那日晚上,犯官早早地就去睡了。睡到半夜,听到女眷院那边大叫,等犯官赶到时,便看到原京国太子呆呆地坐在地上,手边是一把带血的短剑。另一边床上躺着一个赤条条的男子,仔细辩认后,才知道是刘云将军。刘云将军的两名护卫当时也在场,院子里都是女人的惊叫声。再后来,祝大人也带了人过来。犯官知道的便是这些。犯官监管原京国太子不利,有失职之罪,犯官甘愿领罪。”

完严楚自然不可能只知道这么一丁点情况,但完严楚既然这样说了,周志清便明白,他是一早就拿定了主意。若是没有非常的手段,和足够的破绽,自己仓促之间根本无法驳击。

而且完严楚的说法,合情合理。对一个疯太子周志清自然没有办法求证什么;而把一众女人召到堂中,若问不出什么,那也是胡闹。再就是两个刘云的护卫,倒是可以问一问,但是问他们什么呢?京人既然要下这个手,就不会让刘云的护卫知道事实。

事实上,未堂审之前,他也问过两人,的确也是没有看到刘云是如何被杀的。

周志清心中极快地想了一遍,还是找不出破绽,便例行公事一般,一边让人呈上了凶器,一边又招来那日可能出现在现场的人进行堂问。

陈明江一眼认出了那凶器是‘狼眼’装备中的短剑,这剑出现在刘云手里,并不奇怪。但他死在这把剑下就有些可笑了。刘云也是一届武夫,却被疯子用自己的剑刺死,不管是不是真实的,都很讽刺。

周志清召忤作上堂作证,确认了刘云是死在短剑之下,伤口有十处,轻重不一,像是被乱剑捅死的。

忤作不能确定凶手只有一人,看伤口好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伤口,但如果是疯子捅出的,倒可以解释伤口的诸多不一致。

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了疯子太子!

周志清询问已毕,心知再审下去,也问不出什么,便赶紧退了堂。

到了堂下,周志清才松了一口气,他需要与调查团的诸人商议之后,再决定行止。

其实大家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花厅里坐下后,奉茶的人都退了下去,一屋子的人大眼瞪小眼,各自想着刚才的情形,谁也不说话。

一个个拿眼睛,时不时地扫向吴春。

吴春只是一味地装傻。众人被情势逼上去了,便来探吴春的语气。吴春就只有一句话,他只负责把调查团的结论,一五一十地递上去,其他什么都不管。

李道明和周志清是老官场,心里转着可攻可守的法子,想了半天只觉得这些事情,只有苏三才能做主。便决定把堂审的草稿,一字不差的送到成都府。

陈明江犹豫了半天,也终于决定把西五路里刘云的变化,一并呈报。等苏三的意思明确了,再做处理。

第二天,两份禀报一齐送了出去。

调查团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苏三会如何处置。

等了半个月,吴春接到苏三的回文,便召集调查团过来宣读。

这道回文是附在陈明江的折子上过来的,回过来的内容,也自然是针对陈明江的。可是回文的措词,却让所有人都吓呆了。

“你也是个政委?西五路军变成这个样子,你的耳朵都聋了,眼睛都瞎了吗?”

陈明江脸都白了。

闷不做声地回到住处,第二天,陈明江就开始发疯也惟的骂人。

陈明江不骂别人,而是把西五路所有的政委都召集在一起,一个挨一个地骂。骂完后,命令所有人都检讨,一个个反省,把所有问题都揪出来批。

这还不算完,所有军队的政委都接到命令,分批到河南府里来受训!为此陈明江把河南府新城外的一处军营给征用了,对所有政委从头到尾的清理。

第三天,吴春再次把调查团给召集了过去,苏三又有回文传来。这次却是给李道明与周志清的。

回文的内容,语气虽不像给陈明江那么强硬,但内里的意思却更骇人。

“你们是朝廷的重臣,不是老而无用的老臣!你们做的是什么调查?调查之前,我已经知道刘云死了;调查之后,我还是只是知道刘云死了。没有前因,没有经过,也没有结论与建议,这就是你们的调查?”

苏三对李道明与周志清的态度,很不满意,这就是回文中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苏三并不想表态,他只是想用这件事情,来看看李道明与周志清的态度。

李道明与周志清多年官场,岂会不知道这个道理?

官不做可以,若是因为无作为而丢官,他们自己心里也不敢把自己当一个合格的臣子。不想担责任的想法,被苏三的话正击在痛处,可谓字字诛心。

这让他们两个十分的汗颜。

“看来,只有一究到底了!”

周志清抛开了所有顾虑,而李道明也不敢再用御史的身份逃避了,二审的时候。不仅把诸多京国宗室女眷提到了堂前,而且还把刘云亲军的口供提了个切实。但有不实之处,便一一挑出来,再不肯放过一个疑点。

前因后果审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刘云几时开始出入御政司,玩弄了多少女人,一一记录在案。

审到完严楚的头上,也不管不顾地动了刑。

李道明、周志清与完严楚缠斗了五天,最终还是在一个女人的口中问到了疑点,才打开了完严楚的嘴。

一切自然是完严楚策划的,但凶手却不是完严楚。而是被刘云污辱过的十个女人。

是夜,女人在酒里下了迷药,曲意承欢之后,哄着刘云喝了迷酒,女人们把刘云绑了个结实。

用刘云的短剑,活活地把刘云捅死之后,又把疯太子带到屋内。女人避开后,才佯装大叫。等刘云的护卫进来时,刘云早死多时了。

案子审清后,该怎么结,两人就不敢再作主了。一边把所有案犯收监,才再次把所有详细情节,一笔一笔地记录在案。把前因经过结尾,以及各犯的供状一并归档,交给吴春。

吴春当着诸位大人的面,把文案锁在箱子里,命人立刻送到成都府。

此时陈明江已经在军队里掀起一股狂风,受训的政委们挨了骂,受了训回去之后又是一阵狂风。

各部首官,也适时接到了苏三的来信。要求所有人都要重视起刘云的事件,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没有女人,也没有拦着你们娶妻纳妾,如刘云的作法,那不是让他脸上抹黑吗?

这算是给刘云的事情,给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随后,李道明与周志清审出来的详情,苏三隐去了京人暗杀刘云的一段之后,只把刘云胡作非为的一段,通报给了诸军。

有些到现在还不清楚事实的人,看到这份通报,仅有的一些疑问都化成了对刘云的不齿。

连带着西五路军整个都抬不起头来。

随后军中刮起更大规模的整风运动!苏三为此写了几篇文章,要求军中学习。

一篇为:军即民,民亦军。重点说了军民是如何转换的,要求军队要爱民,护民,不是手里有了刀,有了枪,就要鱼肉乡间。

另一篇是:定国军无敌的秘密。这一篇强调了军纪,强调了思想!告诉所有人,真正强大的军队,就算装备,人员远远不如敌人,但是只要有良好的军纪,有强大的思想准备,就会是无敌的军队。

最后一篇是:战后军人的使命。

这里头就为各军队指明了以后发展的方向,让所有的军队都动起来,参加各地的建设,生产。不要天天除了训练就是吃饭,那样没有意义。军民之情,要体现在实际上。不能成为那种,有仗打的时候,打敌人;没仗的时候,祸害百姓的荒唐局面。

学习和整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刘云之死,却迟迟没有定案。李道明与周志清在河南府呆了一个多月后,便接到指令,让他们直接回金陵,案子移交给祝河林处置。

过了两个月,完严楚等人从牢里放了出来,仍回御政司供职。河南府又按朝廷的制度,为这个特殊的衙门,专门配置了衙役。算是有了自己的保护力量。

陆安接到命令,派往御政司的驻军从内部管控,转变为外围监控,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入内。

御政司原本是形同虚设的衙门,现在真正变成了有实权的部门。陆安与祝河林都有监管权,却没有直接的处置权。其实也就是从原来的控,被成了现在的监。

但这一变化,却让御政司失去了一道锁链,生活空间上活泛了许多。

这些变化,当然不是一天改变过来的,而是在案发之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慢慢演变出来的。

可是半年过去之后,刘云的案子还是没有结。苏三一直压着刘云的案子,不肯给出一个结论。

军中猜测,苏三对刘云,是怒其不争,又不忍让死人背负恶名。这一点从通报中,把刘云的名字,改成‘某将’,便可看出一二。

第633章 尾声(1)

苏三在成都府中,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之后,朝中积压的奏折,在迟迟得不到苏三回程的消息之后,开始源源不断地往成都府送来。

非是苏三不想回金陵!

而是赵普在这里与在金陵,苏三并不认为会有多大的区别。

他拖着不回金陵,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让所有官员都明白,赵普不是想回去就能回去,也不是诸臣上折请求回去,便可以回去。

赵普能回到金陵,就只有可能。那就是他苏三的一句话。

他苏三说可以回,那赵普才可以回!他不同意回,那就不能回,谁说也没有用。

为了让这个意图能让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他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不仅仅是现在,也不仅仅只有赵普回金陵的一件事上要表明意图,这种意图要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当然,苏三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虞凤才生产不久,就算是出了月子身体也虚的很,所以能往后拖一点时间,就拖一点时间。

在成都府呆到第二个月时候,杜兴传来军报,成都两万军已经越过青岭,准备在年内荡平拒不服从圣旨的赵允军。

最新的军报称,赵允已经重新训练了新兵,兵力已经超过一万,接近两万。

南地偏远,人员并不多,赵允能拉扯出两万的军队,在几番与京人的争战之后,应该是使出了全部的力量。

不过,他的两万人,缺少必要训练,没有大军团的作战经验,整体素质与战斗素养,肯定是及不上杜兴军的。

但是赵允也有赵允的优势。

他之所以在广南路反,因为那里是他的属地。他一早就为自己设计好了退路,所以他不是只在广南路里设个税官就不管不问的。而是用心在经营的。

与京人几番大战之后,赵允还能撑过来,并不是萧成的部属不会打仗,而是赵允苦心经营之后的结果。

有根基与没有根基的情形是有很大区别的。何况广南路多山,多沟壑,并不像中原一带平坦,打起仗来若是不熟地形,是很容易吃亏的。

基于这些考虑,苏三认为杜兴与赵允这一仗,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打得下来的。虽然杜兴有脑子灵活,鬼点子多,但是,苏三仍然怕杜兴急切。

打下广南路,打得好只怕也要大半年;打得不好的话,说不定打个两年三年都有可能。

别看打下京国,赶走原人,从真正打起来,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打赵允,就有可能是几年。

对付京人与原人,当时是三国混战,京人刚开始布局就失了一招,不该把能调出来的军队,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全部集中在一起来。而原人也吃了大亏,被京人全国动员之后的四十万军围住了各个出口。

两国举国之兵的对抗,便宜了定国军,这是大势!

在这种时机下,打一仗是一仗,没有退路,没有战略转移的空间。京人打到最后,退到深山老林里去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大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便清楚明了。

而赵允虽只有两万人,一半还是新军。但他们一开始就认了自己是弱小者,不会与杜兴军硬碰硬的来。

他们隐在山林里,藏在山洞中,处处是险地,专挑杜兴的弱点打的话,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因此苏三给杜兴送来的军报回文中有一段便写道:南地山险水恶,战前必要知悉地形。此一战与往昔的战役不同,要做好长期困战的准备,记住,争夺与敌的生存空间,将是致胜的关键。

广南路就那么大,只要杜兴把赵允能得到的东西,全抢过去,那赵允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弱。这就是好像一碗水只能救活一个人,两个人都想活命,谁先抢到喝下去,谁就能活命。

苏三已经不打算长途远行地为广南路的杜兴提供后勤补给!南地路远且极为难行。两袋粮食送到杜兴手里,就只会剩下一袋。

路上的人吃马嚼,还要花钱请劳力运粮,若是这一仗真打个一两年,就算打下了广南路,也花费不少。

苏三准备把这些钱攒下来,做为重建广南路的后续力量。当然更重要的目的,还是要逼杜兴去与赵允抢生存空间。

狼只有饿着时候,才会凶狠!吃饱了的人,是无法体会饿着的感觉的。

把回文发出去后,苏三传令余金光部移防到青岭北侧驻军,防止赵允冲出广南路。随后叫来余荣兵道:“你去选一些‘狼眼’,专门训练丛林作战!估计赵允最后还是要由‘狼眼’来收拾。如果特战队结合情报,通过渗透,能一刀扎在赵允的身上,那战争的进程会快许多。听潮轩的重点已经在广南扎下去了,你们在后期会得到他们很大的帮忙。前边这一段就给杜兴一个机会好了。”

回文转回杜兴手里的时候,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了。

这个时候,部队越过重山峻岭已经打到了韶州!说是打,其实基本上都在行军,虽然一路过来都是险地,但赵允似乎并不没有在这些地方防守,往往是十几个,在路边设了个卡哨,便算是一个关口!

杜兴先锋军一轮箭雨过去,就把这些卡哨给冲散了。

因此到韶州之前都非常顺利。

可是等杜兴接到了苏三的回文,一看之下便大惊失色。

军将上前询问,杜兴大骂道:“完了,早知道上头一点东西都不给,那我们一路过来就该节省一些。”杜兴想起路上浪费的那些箭支,就有点心痛。

之前以为后面会源源不断地有补给上来,所以一点也不爱惜。十几个兵的小哨站,也是一蓬箭雨过去,两三千支箭就对付十几个人,有时候还射两轮。

这叫杜兴如何不心痛。

军将听说粮草都不给运过来,都一齐大骂起来,说军部的人是不是吃错药了。杜兴忙道:“这是首长的意思!”

众人一听‘首长’两个字,就不说话了。

“一切自己想办法!”杜兴正无奈地重复着回报上的话,呆呆地闷坐在坐椅里。

也是事情赶巧了,才收到首长的回文,便又接到下面的传报:后面运送补给的军需官说,今天到的这批物资,是最后一批补给了,后面再没有了。

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啊!

第634章 尾声(2)

杜兴想不到这么快,上头就给断了补给,连忙让军需官核算物资。心里却想着这仗可怎么打啊。

几名佐将也被唬得不行,还抱着侥幸道:“会不会是首长跟咱们开的一个玩笑?”

“玩笑?”杜兴差点就哭了,就算是苏三开的玩笑,那也是要人命的玩笑。还记得当年在金陵府中,把自己打出九门的时候,那算玩笑吧!差点没把自己打死。

何况这会是玩笑吗?

回文中写得明白,送军需的后勤官也说了这是最后一批物资,谁会拿两万人的性命开玩笑?

“你们要是以为是玩笑的话,那我们就只有等死了。两万人要吃要喝,还要补充武器装备。如果现在再不开始想办法的话,那我们就玩完了。”

杜兴愁眉苦脸地道。

“那我们能怎么办?粮食还好说一些,没吃的可以就地征集,武器的损坏,箭支的补充,难道也要我们边打仗,边修造不成?”

另一人道:“都去修兵器了,那还打不打仗了?”

“这叫打得哪门子仗,从前打仗可不是这么玩的。首长是不是太偏心了一点?”

杜兴骂道:“胡说!首长这么做,自然有首长用意,你们瞎猜什么?首长让咱们这么打,那咱们这么打就行了,哪里那么多杂碎。兵器自己保养,箭支射出去了,自己收回来。军中还有铁箭头,自己做又怎么了?实在不行,就去抢敌人的。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

杜兴骂了一通,自己也觉得有些窝火,原本想着大举进兵,直捣赵允老巢,然后一举功成,天下平定。

可是首长先给自己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这一招可真是毒啊。杜兴感觉,首长好像很喜欢折磨自己,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呆在成都府里,干嘛带着人东奔西窜的啊。

与此同时,赵允正密切地关注着杜兴的走向!

杜兴每一个举动,都在赵允的眼中。他现在所用的法子,正是去年收拾京人的法子,先把敌人放进来,再利用地形,把人关在广南路里面,对敌人进行撕咬。

京人就是这样把先锋军折在广南的,自己则趁势反攻了回去,虽然最后又败了回来,但是只要自己还在广南这片地方,那敌人就是来多少人,他也不畏惧。

放杜兴进来,再断掉杜兴的后路。截住杜兴的补给之后,不用打,杜兴军自己就会乱。到时候,一次小小的伏击,就可能把杜兴全军击溃。

“让出韶州直至浈水的沿线,敌军未到浈水之前,不许与敌大战。阿牛,你带着三千人隐在敌军的身后,等他们全军深入后,直接封死他的退路。自古进广南只有一条山路可走,只要你把那条路给断了,杜兴就是死路一条。”赵允兴奋地叫道。

阿牛的原名是叫曾阿牛,一直是吴王府的护卫,随赵允到了广南后,作战勇武,屡建战功,现在是赵允的心腹大将。

赵允的另一员大将叫吴不同,说起来这人也是有些来历。吴不同原名是吴同。原是武陵军中的副将,唐季虎在的时候,他并不得志,倒是被林海录看中,调他做了武陵府城的守备将军。

官衔上虽升到了唐季虎平级,但是实际的权利却小唐季虎太多。林海录设计杀唐季虎,他没有少出主意。

后来,林海录倒了,他自知自己绝难幸免。张合放不过他,李道明也放不过他,武陵府里再没有他容身的地方。因此,事败后他立刻弃了城,与早就安置在城外的家人汇合,往南逃避。

费尽了心机,藏到了最南边的广南路,却还是被赵允的暗探发现。

他不是个有气节的人,当时又拖家带口,因此赵允略略给了他一点机会,他便改换了门庭,投在了赵允门下,换了个名字叫吴不同。

赵允与苏三的用人方式大有不同,他不会对任何人放心,却又总觉得人越多实力越强,只要手里有人,这些人就总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事实证明,某些时候,赵允的想法也不能算错。至少在吴同的事件上,他的用人之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吴不同因为早年在军中的经历,很快就受到了重用。在接下来对京的战斗中,吴不同屡出奇谋,帮助赵允打出了广南路,兵锋最盛的时候,打到金陵城下。

因此,他深得赵允的信用,是赵允手下的另一员心腹大将。

赵允手下的大将有勇有谋,他本人又善于思考,熟读兵书,再加上他对刺探军情非常关注,总想把一切都掌握在手中,所以广南路里他的密探数不胜数。

可以这么说,杜兴只要在广南路里头,那就绝瞒不过赵允的耳目。

而杜兴则是两眼一摸黑!

再加上赵允手里有不亚于杜兴的兵力,赵允做出杜兴必死的推测,并不是一味的自大。

命曾阿牛去断杜兴的后路后,赵允仍然不放心!又命吴不同领本部人马,随同曾阿牛同去。

断后路极为重要,杜兴为了保证后路畅通,必然会在险要的必经之地驻兵,若是久攻不下,先暴露了自己的作战意图,对大局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影响的。

有吴不同同去,赵允就稍稍地放心了一些。接下来的任务,赵允就是引诱杜兴不断地往广南路深入进去。

杜兴钻得越深,要退回来就越难!单绳上行走,没有十分的本事,想转头回去,那是难如登天的。

可是事情却并不如赵允所想!

让出了韶州之后,赵允宁愿舍弃一些新兵,也要勾引着杜兴往深里走。但是杜兴像是嗅到了赵允的阴谋一般,呆在韶州就不走了。

杜兴兵看到赵允军也不追击,而是四处出动,抓了许多铁匠不说,还四处筹粮。到后来,干脆把所有军队都撒出去,往韶州各地散去。

赵允看得纳闷,几次引诱杜兴军,折了上千人马,却搞不清楚杜兴在玩什么花样。杜兴打完便退,打完便退,没有一点趁胜追击的觉悟。

这种情况,让赵允用一种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是不是这个杜兴不会打仗啊!

第635章 尾声(3)

赵允一度有了这个想法。不过,这也只是赵允想想的念头,赵允自然不相信能在苏三手底下混出一点名头的杜兴,会是什么无用之辈。

但是杜兴的动作太古怪,有好几次赵允都在想,是不是杜兴已经看透了自己的计划?

心中刚有了这个念头,却得到吴不同的回报!阿牛已经拿下了青岭关。

青岭关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那里在自己的手中,杜兴既退不出去;外面的敌人也攻不进来。拿下了那里,杜兴心中才稍稍安定了一些。

且不管杜兴那么古怪是什么意思,反正现在门已经关起来了,杜兴已经变成了孤军,看他还怎么翻出天去。

赵允在那里猜疑,而杜兴则在韶州急的跳脚!

“按规定,军中存粮是一个月,为什么现在只有十天的?”杜兴暴跳如雷。

几个军需官大气都不敢出。

没有特别的命令,按规定,大军行动之前,确实要备足一个月的粮草,而且在行军过程中,至少要保证军中有不低于二十天的余粮!

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是大军一动,粮食消耗的特别快,而过了青岭之后,山路难行,后继的粮草又没有按正常的时间送到。

按照计划,其实也就是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