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乌纱-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喀!”张问瞪大了双眼,看到不远处一个侍卫的头颅毫无征兆地飞了出去,鲜血在脖子上乱飙!
尸体在“扑通”声中沉重地倒在水坑里,溅起了地上的血水,利器刺入人身上的沉闷响声,听得人骨头发寒。张问经历过千军万马的厮杀,但是这种近距离的乱捅依然让人震撼。
地上的水坑很快就变得像张问身上的官袍一般地红,尸体摆满了狭窄的巷子。双方互有死伤,但是张问身边的侍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身手绝不含糊,人数也多,明显占了优势。刺客们偷袭尚能对张问产生一定的威胁,此时正面厮杀起来,就毫无效果了。
刺客眼见大势已去,剩下的人纷纷逃跑,侍卫们分兵追击而去。张问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他浑身已经湿透了,“来人,下令有司衙门严查!一定要查出幕后黑手,严惩不贷!”
“属下遵命!”
张问十分愤怒,上朝的时候居然被人当街行刺,这些人与谋反何异?同时当下的局势动荡可见一斑,已经有人想暗算内阁大臣了,疯狂还远吗……
段四三 火索
雨还在下,御门前面的大臣们打着伞,站在这里走每日的过场。已经快到太监宣旨的时候了,这里却还少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张问。大臣们已经知道今早在纱帽胡同发生的行刺事件,都在窃窃私语说着那事儿,大家都认为张问今早不会再来。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人们纷纷说道:“张阁老来了……”语气里充满了惊讶和意外。
只见张问打着一把油纸伞,从容不迫地穿过人群走了过来,他的衣冠十分整洁,只有长袍下摆上溅着一些水点。
张问铁青着一张脸走到人中间,冷冷地说道:“这是在大明朝,不是在唐宪宗时期!地方豪强还敢胁迫中央不成!”
唐宪忠时期的宰相被刺案,在史上十分有名,在站的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然明白张问说的意思。他表现出来的坚定态度,让众人七上八下的心思总算稳了一些。
张问长身而立,俨然是百官的主心骨,所有人都注视着他。他浑身充满了杀气,“我已下令有司严查此案,所有涉案人员,全部诛灭九族!”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走到了台阶上,尖声喊道:“皇上圣旨、太后娘娘懿旨,今日取消早朝,百官各还衙门,各司其职。”
众人听罢,离开了队列,大部分人默不作声地散去,气氛有些沉闷。大伙对中枢强制推出的新政都很无语,但木已成舟,都没有任何办法,朝廷的阴影越来越重。
首辅顾秉镰和兵部尚书朱燮元走到张问身边,顾秉镰说道:“张阁老,这件事如果不能严惩凶手,必定影响朝廷的权威,会产生无法估算的后果。”
张问道:“元辅放心,我已下令严查此事。”
三人刚过玉河,就见张问的近侍玄月急冲冲地向这边赶了过来。玄月走到张问面前,看了一眼旁边的另外两个大臣,对张问抱拳道:“禀东家,已经查到线索了……”
“说。”
玄月便沉声道:“从刺客尸体的随身物品中查出,这拨人是扬州府那边的人;属下又差人查了巡城御史的日常公务册子,前几日京师确实有一拨人在使用扬州府的商人路引。虽然收集确凿证据还需要时间,但玄衣卫和锦衣卫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搜查逃脱的凶犯,东家放心,只要有一丝蛛丝马迹,咱们就能揪出幕后黑手!”
“扬州府?”张问想了想,突然恍然道,“没错!昨日我收到扬州知府商凌的奏章,说官府与当地的大地主冲突不断……如此看来,这批刺客就极可能是那帮豪强因憎恨新政税收而派来的!你们可以顺着这条线密查……”
“张阁老……”朱燮元突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张问见状回顾四周道:“这里没有外人,朱大人有什么话只管直说。”
朱燮元沉声道:“此事极可能是导火索。”
“导火索?”
朱燮元点点头阴着脸说道:“内乱的导火索!新政颁布,引起全天下地主的愤怒和敌视,战争几乎无可避免,兵部有备档,最大的威胁是福王,控制的兵力不断增长,已逾十万之众,还有其他地区的勋亲权贵也有大量私兵……如此形势,就差这么一根导火索,这个案件恐怕就是内乱的导火索。
……老夫如此推测,是以兵部档案数据为依据,同时老夫在四川任布政使时也实地考察过:大地主大豪强盘踞乡里,为了对付起义军和绿林山贼,建有堡垒,藏有私兵。扬州府那几家地主,土地税一年就要缴十几万两,该有多大的地盘,这样的大地主,绝对有大量私兵。逼急了扬州府的地主恐怕会和官军兵戎相见,扬州战祸一起,福王等势力必定趁机起事……所以此事极可能就是内战的导火索,张阁老明鉴!”
朱燮元说完,旁边的几个人都看向张问,等待他的态度。
所谓导火索,就是引发内战的直接原因。查治扬州地主,就极可能引发大规模内战,显然是十分严重的事情。如果性格稍微软弱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就会想着妥协了……
其实张问心里也胆寒,但是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冷冷说:“查!为什么不查?胆敢刺杀阁臣的人,绝不能纵容!”
玄月拱手道:“属下遵命。”
朱燮元听罢淡淡说道:“那咱们得尽快开始战争准备,老夫会在近期拟出兵部可以调动兵马的详单呈报内阁。”
张问也点点头,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内战的根本原因,本就不是这次刺杀案件,就算没有它,内战的隐患依然存在,还会有其他导火索。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张问去纵容犯罪获得暂时的平静也就没有意义。
内阁很快就上了折子,禀报内廷。太后张嫣再次在西暖阁召集了内阁六部大臣廷议。
她穿着青色的礼服,这样的礼服显得呆板而老气,以至于让她年轻的脸庞多了几分沉重。
兵部尚书朱燮元当着太后和大臣的面详细分析了内战的可能性,张嫣听罢竟然没有太大的震惊,她是越来越沉着了。她说道:“当初张阁老提出新政,就预见了内战,如今到了这个地步,我会全力支持外廷打赢这场战争。你们说说,朝廷有多少兵马可以参与这次战争?有多少胜算?”
张问看向兵部尚书朱燮元,朱燮元走出队列,躬身道:“回太后话,老臣统计了一下:辽东经略熊廷弼手里有步骑十二万,分驻在辽西、蓟州一带;山西大同一线有边军十四万;加上西大营六万五千人,京师周围可调动兵马约三十万左右……西北和南方驻军合计也有数十万,当下兵部可控兵马总计不下八十万人。
……胜算多少老臣也不敢轻言,但可以大致预测战争爆发后,朝廷将要面对的敌兵兵力:建虏八旗及蒙古联军、蒙八旗、汉八旗总数不会低于十五万骑兵;福王的新军团十余万;全国各地的地主豪强私兵及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乡勇无法估算……”
张嫣默然,她也不清楚这场战争究竟会是什么后果。
就在这时,张问说道:“太后放心,虽然贼势汹汹,但是我们有两大优势:其一,朝廷有自上而下的完善的体制,可以统一布置协调行动;而贼兵犹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自保的多、进取者少。其二,朝廷名正言顺,是以大义伐不义;革新利于百姓,在肃清叛乱的地区,继续推行新政,地方官府可以用充裕的地方税建立赈济福利,同时地价下跌能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使许多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只要我们坚守住京师中枢,人心向背,局势会越来越有利于朝廷。我相信,胜利最终属于正义!”
他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也完全没有底气,因为地方上的舆情是掌握在缙绅士人手里,在他们的煽乎下,不定朝廷就会以暴政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心里。有时颠倒黑白十分容易,就像天启朝时的东林党。
许多时候张问自己都觉得新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央政权可能会因此彻底玩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张问和他的整个统治集团都没有选择,只能背水一战,否则就会被别人踩着尸体爬上权力的巅峰。
其实张问当初构思新政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极大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是,明末整个政局和社会已经十分糜烂,灭亡是历史大潮、是天道,所谓天道苍苍,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张问做的正是逆天的事儿。
是那本《大明日记》害了他,让他窥视了天道,却无法接受被蛮夷统治的现实,所以非要这样蛮干。
段四四 扬州
扬州府衙内闷热异常,知府商凌只穿了一件棉布汗衫,挽着袖子挥汗如雨,奋笔疾书。他的背心里湿了一大片,深色的汗渍周围有一圈汗水干掉之后留下的白色盐巴。商凌看起来很年轻,不超过二十五岁,皮肤也是白白净净的,是张问新浙党提拔起来的年轻官员之一。他一边书写,一边嘀咕道:“汗多的人命苦,老子是个苦命人啊!”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书吏急冲冲地走进堂门,一边奔走一边喊道:“大人,大事不好了!”
“出了何事?”商凌忙问道。
书吏惨白着脸,抓着一张公文,“驿道八百里急报:兴化县罗家纠集各地豪强地主,聚众万余,攻破了兴化县衙,杀官造反了!”
“什么?”商凌震惊异常,伸手道,“快把急报拿过来!”
急报上说叛军势如破竹,一天就攻下了兴化县城,挥兵西南,直逼高邮,情况十分危急。
商凌仰头顿足叹道:“是本官处置不当,因有此祸……高邮一破,扬州府就在眼前,本官要与府衙共存亡,以尽守土之责!”
突发急事,商凌顾不得多想,一边传唤官吏,一边写牌票调遣皂隶到乡里征召快手。就在这时,他的幕僚走到了琴房,对商凌说道:“大人切勿慌张。”
说话的人姓梁,是知府商凌从老家广州带过来的幕僚,是他最重要的心腹。梁师爷道:“大人可知罗家为何造反?”
商凌道:“无非就是本府没收了他们的田地财产充作税赋,造成冲突频发,最终酿成此祸。”
“非也!”梁师爷沉声道,“罗家地主造反,是狗急跳墙。佃户之间的私斗绝对不可能让其铤而走险杀官造反,真正的原因是月前京师发生的刺案,刺客竟然意图刺杀内阁大臣张阁老!又有种种证据表明,是扬州豪强派出的凶手;这些日子扬州有锦衣卫频繁活动,就是调查罗家与刺案的关系。朝中传来消息,张阁老下令所有有关刺案的人员一应诛灭九族!罗氏这才狗急跳墙。”
商凌愕然道:“扬州地主这么胆大,竟然派刺客去京师?”
梁师爷道:“是不是扬州豪强犯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证据显示刺客是扬州府的人,罗氏几家地主就脱不了干系……所以这事儿算不到大人的头上,贼军来势汹汹,扬州兵力不济,依老夫所见,还是赶快发公文到苏州的浙直总督行辕求救,咱们先撤出扬州府避其锋芒。”
商凌正色道:“不行!本官代天子牧一方军民,岂能弃城逃跑?就算战死,本官也要死在公座上!”
梁师爷跺脚叹道:“贼军势如洪水,转眼即到扬州,中都(凤阳)、苏州(浙直总督府)兵马救援不及,大人何苦来哉?就算弃城,届时到京师通融关系,大人还是照样做官……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守扬州有何作用?”
商凌道:“不过是些土寇而已,有何可惧!让扬州守备救援高邮,堵截贼军,本官坐镇府衙,招募勇士死守城池!”
“大人,扬州参将张琯刚刚调到扬州,咱们对此人根本就不了解……张琯好像是个秀才,是依靠与新浙党的关系才坐上参将的位置,从来就没有打过仗啊!”
商凌白了梁师爷一眼,心道我也是刚刚考上进士,如果不是靠新浙党的关系,能当上知府了?他也不便明说,只说道:“张参将有功名在身,却投笔从戎,定然有报国之诚;况且本府身为扬州府长官,危难之际必须坐镇府衙稳定人心,高邮又是扬州属县,不能坐视不救……命令张琯,即刻点兵救援高邮。”
张琯接到知府的命令,欣然率领扬州驻军主力五千步骑离开城池,向北开进。张琯军携带粮草辎重,又征兆民丁无数运送物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两日之后,人报高邮县城已经被贼军攻破,知县守衙身死。
官军各将听罢建议张琯回军扬州,拱卫府城。张琯提剑勒马,回顾众军说道:“贼军不过万余,皆是手持竹竿的乌合之众,我等大军讨伐,何足畏惧?传本将的将令,全军继续挺进,击溃乱贼!”
行至运河东岸,两军接敌,张琯策马走上一个山坡,极目望去,只见贼兵连绵不绝,人数众多。张琯寻思片刻,便想出了一个妙计。
此妙计出自《孙子兵法》。
他下令将运粮用的牛车赶到阵前,把几百头牛分成十二列,又将步骑夹杂在牛车中间,缓缓挺进到贼军阵前,然后下令在牛屁股上点火,意图冲击贼营。
不幸的是风向不对,此时刮的是北风,官军逆风而行;贼军顺风敲锣打鼓,大声呐喊,声音极大……官军营中的牛受火焰刺激,又受上风处鼓噪恐吓,顿时发起疯来,胡乱狂奔,乱作一团。
这时贼军轻骑飞奔而至,手执火箭一顿乱射,牛车起火,烟火漫天,官军阵营大乱,指挥失灵。贼军步骑趁机掩杀,官军争相逃窜,一触即溃。
当阵营溃散之后,被人在后面追击射杀,损失最是惨重,张琯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几百骑兵跟在左右,仓皇向扬州逃去。
贼军由是缴获衣甲、兵器、粮草无数。
……
知府商凌闻前线大败,震愕了半天,“张琯出兵不过三日,五千兵马就赔光了?”震惊之后,商凌又愤怒非常,他怒道:“这个张琯没有一点军旅才能,是怎么当上参将的!”
旁边的梁师爷没好气地说道:“老夫早就说了,此人是凭关系来的……现在扬州兵马全部赔光,没法子守了,大人,咱们还是赶快走吧!”
商凌手脚发颤,“砰”地一掌拍在书案上,冷冷地说道:“兴化、高邮两县知县可以为国家杀身成仁,守土到最后一刻,本府堂堂进士,岂能软了骨头?来人,将败军之将张琯拿执市口,斩首示众!”
商凌坚决不走,一面写了官报上书朝廷,一面积极备战。
他在衙门里签押了书吏和皂隶的工作之后,便去城中各门巡查防御。走出府衙之后,商凌发现满城混乱,谣言四起。
许多百姓收拾了家当带着驴车要出城逃难,但是四门戒严,被堵在城门口出不去,城门处一时水泄不通;而更多的人舍不得城里的家业,听说贼军逼近扬州,恸哭震天。
商凌来到东门,东门口也是挤得水泄不通,百姓正对着城楼大喊,“官军全军覆没,知府都跑了,你们把百姓关在城里送死,有何益处?”“快开城门!”“二娃,你爹叫你回家收拾东西,你还站在城头上作甚?”
头顶上烈日当空,炎热非常,商凌是身体是属于那种“天生火体”,大冬天赤脚穿草鞋都不觉得冻的人,如此天气更让他头晕脑胀。他好不容易镇定下来,大声喊道:“谁说本官跑了?”
皂隶敲着锣鼓,鼓噪道:“知府大人到!肃静!回避!”
百姓天生怕官,是千百年形成的条件反射,听到锣鼓敲打和皂隶的喊声,纷纷安静了下来,让到道路一旁。
商凌穿着红色的官袍,十分显眼,他大声说道:“本府是堂堂朝廷命官、扬州府的父母官,岂能离开城池半步!再有造谣者,休怪律法无情!
来人,开东门,要走的都让他们走,让留下的人,和官军一起抗敌,保卫扬州。本府指着苍天起誓,只要有一口气在,绝不让贼人踏进扬州城一步!”
守备官兵遂打开了东门,城门洞开,百姓们反倒不走了……大伙的家业都在扬州,谁又愿意离开故土,沦为流民?
商凌见罢心中安定了许多,他爬上一辆粮车,站在高处,撩起长袖挥着手臂高声说道:“兴化豪强为什么要造反?不就是因为官府要收他们的税吗?朝廷不收税,拿什么养百万甲兵抵御外寇,拿什么保护大明的子民!
税从何来?贫苦百姓负担沉重,朱门豪强歌舞升平,大明的天子代上天治理海内,岂能坐事不顾子民的血泪?所以朝廷推出了新政,要收朱门豪强的税,要减轻贫苦百姓的负担。兴化豪强只顾私利,就以甲兵抗拒正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必定会遭到天谴,我们扬州官民有何畏惧!”
知府是扬州的核心,商凌的积极态度立刻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人群中纷纷喊道:“保卫扬州!保卫故土……”
段四五 黑子
中兴元年六月,扬州府守城大战爆发。叛军首领罗玉璋一路携裹地方私兵,进逼扬州城,贼军兵临城下时、已有数万之众;而扬州官府在守备军全军覆没、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只以皂役和临时征召的壮丁拒敌,知府商凌下令紧闭四门,开始了惨烈的防御之战。
商凌在扬州很得人心,在他的主持下,扬州官民同仇敌忾,百姓纷纷走上城头助战。城中的百姓还贡献出了桐油等可燃物,待贼军架起云梯攻城时,官军便将桐油从城头上泼将下去,然后点火焚烧,贼军摔死烧死者不计其数……
扬州的战事很快传到了洛阳福王府。
一个太监小跑着奔进文昌楼,他一手抱着拂尘,一手抓着急报,长衣下摆随着步子不断翻飞,走得很急。
太监刚进文昌楼,就把手里的急报举了起来,气喘吁吁地喊道:“王爷,王爷,扬州反了!”
此时福王朱常洵正和皦生光对坐在一起下棋,皦生光听罢立刻侧目看向那个太监,但福王却装作没有听见,依然若无其事地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粒黑子。
“王爷,扬州、扬……”太监见福王依然目不斜视根本不搭理,十分疑惑,话说了一半又咽下去。太监无法理解福王装逼的境界,心里有些怯,生怕因打搅福王下棋而激怒了他……但是,下棋有扬州造反的事儿重要吗?所以太监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皦生光的心思可不比太监那么简单,他当然明白福王……这样天大的喜事儿,此时不装何时才装?
所以风雅之人装逼要遇到知音才好装,皦生光很配合地不搭理那太监,故作高深地说道:“王爷,您这条大龙恐怕逃不出去了。”
福王朱常洵突然哈哈大笑,捏着手里的黑子轻轻放了下去,笑道:“我只需一子,满盘皆活!”
皦生光拈着胡须,看着棋盘,微笑道:“妙!妙!王爷这步棋妙,老夫不得不佩服。”
太监不知所措,像傻叉一样呆立在一旁,陪衬着他们两人在那里装逼。
朱常洵笑道:“区区棋盘谈何妙哉?先生献计京师刺案,那步棋才妙呢,哈哈……哈哈!成与不成,都在咱们的掌控之中!”
皦生光忙拱手道:“全仗王爷英明。罗玉璋敢铤而走险,不也是因为有王爷为他撑腰?”
两人说罢顿时相视大笑,得意之至。
京师刺案,完全是朱常洵党羽的安排,朱常洵才是点导火索的人。福王府势力极大,收买几个扬州府的江湖人物进京行刺,不过是小菜一碟……如果真的把张问杀掉了,接下来朝廷群龙无首,局势自不用说;就算没有成功,也能把矛头指向嫌疑极大的扬州大地主罗玉璋。
福王早已和罗玉璋有联络,给了他胆气。罗玉璋在诛灭九族的威胁下,又有福王撑腰,不揭竿而起该何去何从?
所以朱常洵才说,京师刺案成与不成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个局是谋士皦生光献计,现在成功了,福王对皦生光更加信赖,他以礼贤下士的姿态问道:“请皦先生指教,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皦生光一脸受宠若惊的表情道:“老夫万万不敢指教,老夫谏言,时机已到,可马上公布檄文,号令天下兴兵反抗伪朝!”
朱常洵把玩着手里的黑子,又问道:“起兵之后呢?”
皦生光道:“按照既定方略,不伐京师,反而挥师东南,先取凤阳,再取南京!
……在政略上我们要尤其重视,兵戈只是皮面,政略才是根本!王爷可昭告天下,废除新政恢复祖制,以仁政治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获得宗室、士人的支持;同时给罗玉璋封个爵位,以此为榜样,让世家大族、地方乡绅站到我们这边来。我大军一路东进,招募不满新政的地主私兵,实力将如裹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割据南方,对京师形成绝对优势,天下大势定也。”
朱常洵道:“如果中都、南直隶驻军驰援扬州,先把罗玉璋部消灭了怎么办?”
皦生光笑道:“官军向来你推我攘,反应迟钝,在朝廷派遣大员授权南方之前,南直隶会有什么建树基本不可能。况且朝廷不得人心,罗玉璋一路携裹,只会越打越强。”
“先生所言即是。”
皦生光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我们先逐步蚕食南直隶周围城池,如果朝廷调西大营南下,便采用敌进我退不断消耗的方略……朝廷的南方官军被王爷牵制,北方还有建虏威胁,一旦建虏入关,京师必定要集中全部可以机动的兵力方能拒敌,西大营必被调回。那时,王爷在黄河以南将如入无人之境。”
“哈哈……”朱常洵的心情好极了。这时他才叫太监把急报拿过来,饶有兴致地翻开来看,看着看着,他又是一阵大笑,“皦先生,这份急报到我们手中之时,扬州必定已在罗玉璋之手。”
朱常洵将手里的东西递给皦生光,皦生光看罢点头道:“王爷所言甚是……守备已全军覆没,扬州如一座空城了。”
朱常洵笑道:“用运粮的牛车冲营?闻所未闻也,这个参将张琯还真是个人才。”
皦生光道:“此法是唐人注《孙子》时例举的战例,可并不是这么用的……如此看来,张琯不过是个迂腐的书生而已,吃败仗情理之中。”
……
扬州兵祸的急报也很快传到了京师;不久之后,到达京师的还有福王的檄文、以及有关建虏的预警。
扬州叛乱,福王造反,建虏入侵……很显然,大明政权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朝廷充满了阴霾和悲观。
当太后张嫣看到福王那篇檄文,直接气晕了过去。檄文上把她描述得非常不堪,说她不守妇道,和姐夫通奸,淫乱宫廷,实在是下流之极。
同时朝廷里的大臣也惶惶不可终日,如果蛮夷铁骑或者叛军打进了京师,他们该是什么样的下场?有的胆战心惊、有的寻思着找关系和福王攀上交情,总之京师是人心浮动情况十分不妙。
一些大臣在恐慌中纷纷上书,要求改变新政、作出妥协,以免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礼部尚书就上了奏章,说按地价比例税收太偏激:江南一带地价很高,收成还抵不上税赋,根本就是断了地主们的活路;最好的办法是稍微妥协,将税赋制度改为按收成比例税收,给地主们一条出路,以免他们狗急跳墙。
……
各种各样的信息传到宫廷,太后张嫣似乎已经麻木了,她从羞辱、忧虑、惊慌中走过来,人已经瘦了一圈。她整天都板着一张脸、面无表情,惨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光的白色,是由七色混合而成;而她的白色,是由绝望和仇恨而成。为什么藩王争夺天下要用她的名声来做牺牲品?
一个善良的女子,她的心已经蜕变得面目全非。檄文让她更加明白,她对张问的爱慕之情并不美好,反而十分丑陋,这是美好的梦想被撕裂的绝望;她还保持着清白,却被人诬陷冤枉煽动人心,她有口难辩,于是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人有时候并不是想象得那么脆弱,尽管张嫣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是她依然挺过来了,而且渐渐地冷静下来。
张嫣在西暖阁召见了张问,因为她明白:很多人都可能在福王的压力下,把她当作牺牲品和筹码,只有张问和她完全是一条船上的人;只有张问,有可能撑住摇摇欲坠的大厦。
在西暖阁,她询问张问关于大臣们上书要求改变新政缓和矛盾的事儿,不料张问直接就否决了。
如此光景下,张问看起来依然很有激情,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他神情坚定地说道:“新政既然已经颁布、且昭告天下,就不能更改!按地价税收,并不是不给人活路,因为这项政策会使地价下跌;地价一跌,税赋高于收成的情况就会迎刃而解、达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土地兼并,让大明帝国焕然一新!”
张嫣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张问,仿佛不认识他一样……这个男人,到现在还想着他的新政和梦想,好像四方兵祸蔓延、京师危在旦夕,只是一个梦。
张嫣很想提醒一下他:咱们快完了。
但最终她没有说出来,她突然觉得,有张问在,心里就很踏实……这个男人自负、脆弱、富有攻击性、责任感,无论是他的缺点、还是他的优点,张嫣都觉得充斥着男人的气息,这种气息让她觉得安心。
于是张嫣对他充满了溺爱。就算是张嫣这样不太懂得政治的人,都想到了张问的错误;而他却仍在固执、执着……张问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张嫣轻叹了一声,喃喃说道:“你错也好、对也罢,我都支持你。”
张问仰起头,红着眼睛说道:“我没有错!上天让我们手握重柄、站在高处,就是要让我们在天塌下来的时候首当其冲!让我们带领族人,就是要承担起前进的方向!”
段四六 南下
张问离开乾清宫,刚走进内阁衙门,首辅顾秉镰就急冲冲地迎了上来,焦急地说道:“张阁老,扬州有新的消息了……”
“扬州?”张问有些惊讶,在他的心里,早已认为扬州落入了叛军之手。
上次的官文奏报,扬州守备军已全军覆没。扬州等于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贼军携裹数万人围攻,这样一座城池还能有什么希望?至于中都、苏州的驻军,按理是来不及救援的。
顾秉镰又说道:“扬州还在官军手里!”
张问愕然道:“按时间算,扬州受到攻击至少已经一个月……是哪股援军赶到了?”
“没有,事情的严重之处就在这里!扬州知府商凌死守城池月余,竟然没有一兵一卒前去解围,仍处于苦战之中!”顾秉镰无不忧心地说道,“张阁老,浙直总督邱忠良会不会和福王……”
张问的手心里顿时浸满了汗水,怔怔地看着顾秉镰,两人面面相觑。
南京、苏州、中都起码有驻军十万以上,扬州府是属于南直隶管辖,一个府衙被围攻了一个多月,总督府竟然见死不救?事情一目了然,南直隶的官员不只一个和福王勾结上了!
南直隶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中枢,富庶的江南江北全在其辐射之下,一旦落入叛军之手,后果可想而知。张问的脑子嗡地一声,一片空白。
这时张问才意识到,新政的阻力不是一般大、已经有失败的迹象。他以前根本就没想到,情况会如此急剧恶化!
热情与梦想,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