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来护儿又低声道:“总管,这次既然拿下平壤,索性就把附近人口掳掠一空,我估计有几十万之众,用来充实中原。”

杨元庆摇了摇头,“这一次还不是时候,一是我们军队太少,更重要是现在天下未定,把高丽人口掳入中原,反而容易造成中原大乱,你忘记当年六镇人口进入中原的后果吗?等下一次,索性就灭了高丽。”

来护儿明白杨元庆的意思,六镇兵乱被镇压后,北魏将数十万六镇男女押入中原安置,这些数十万人引发中原大乱,直接形成了北周和北齐两个朝廷,高丽人民心难附,现在掠入中原,确实不太妥当。

想到这,来护儿又问道:“那高丽王呢,要留下他吗?”

杨元庆微微一笑,“我向此人提出三个条件,如果他答应割让辽东并向大隋称臣,留下他也无妨,否则渊太祚就有摄政的机会了。”

来护儿一怔,“总管说错了吧!应该是盖苏文,怎么会是渊太祚?”

杨元庆瞥了他一眼,语气淡然道:“我没有说错,就是渊太祚,他即将重返高丽。”

第四十七章 灾情初现

五天后,隋军千余艘战船分走数趟,将高丽国库的物资全部运到了绫罗岛中转,岛上有不少巨大的山洞,当年是隋朝水军储藏后勤物资的天然仓库,足以容纳从平壤城运来的物资。

杨元庆留下沈光率领五千士兵守岛,又留下三十艘战船,他则亲率千余艘海船满载着第一批粮食四十万石粮食,浩浩荡荡向渤海驶去……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九月下旬,从南到北,各地陆续进入了秋收,但今年的收成却格外惨淡,一场大业六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席卷整个北方,河南、河北、河东、关中、关内,秦岭淮河以北各郡无一幸免。

各郡的受灾程度和官府的抗旱力度有直接关系,唐朝由太子李建成亲自出任安抚使,赴各郡督查抗旱,又从巴蜀和荆襄调度官粮赈灾,将旱情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隋朝也是极为重视这次夏秋连旱,杨元庆早在八月便任命杜如晦为旱情监察令,并由御史台派出三十名监察御史分赴各郡督查抗旱。

在中央朝廷的强力措施之下,隋朝也抗旱有力,尽管灾情严重,不少河流都干涸见底,但隋朝各地的收成也能保住近半。

再加上隋朝已有充足的储备粮,从八月下旬开始,数十万石粮食便陆续分拨到河北和中原各地官府,用以赈济灾民。

杨元庆下达了严令,若发生一人饿死的情况,从太守到县令,就地罢免,十人以上饿死,县令处斩,百人以上太守处斩。

正是朝廷的及时拨付粮食和楚王严令,使得各地官府空前重视抗旱赈灾,以至于隋朝的旱情最为严重,几乎全境皆旱,却同样是灾情平稳,没有出现任何恐慌局面,一直到九月下旬,各地的监察御史都没有发现一例饿死人的情况。

但青州却是另一番景象,青州七郡:齐郡、鲁郡、琅琊郡、东莱郡、高密郡、北海郡、济北郡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

旱灾、兵灾一起袭向青州大地,先是窦建德军和宋金刚军队的混战,窦建德击败宋金刚军队,宋金刚逃至海边,被愤怒的渔民杀死。

紧接着,刘黑闼不愿交出军权,窦建德和刘黑闼的军队也爆发了青州大战,战争一直持续到九月上旬,因为隋军大举屯兵黄河北岸,窦建德才被迫和刘黑闼讲和,两军罢战。

但此时,严重的灾情已无力挽回,兵旱双灾使青州大部分郡县都颗粒无收,斗米涨到万钱,饥民沸腾,数十万饥民拖家带口逃向中原,逃向黄河北岸,所过之处,草根掘尽,树皮都被剥食一空。

青州大地,一座座县城的民众倾城而逃,县城沦为鬼城,村庄沦为鬼村,千里荒凉,举目不见人烟。

从清河郡、平原郡到渤海郡的千里黄河水面上,数千艘渡船昼夜不停地运送灾民,将一船船灾民从黄河南岸运到北岸。

隋王朝早有准备,在清河郡的茌平县,在平原郡的平原县,在渤海郡的滳河县,建立了三大赈济中心,搭建了一万四千顶帐篷,用以接纳从青州逃来的饥民。

朝廷为此已预先拨付了十五万石紧急救济粮,并派出了三百名官员主持救济,动员数千国子学士子协助安置灾民,杨元庆甚至事先下令,派出五千名女护兵为灾民治病疗伤。

平原县的灾民安置点位于平原县以南三里外的黄河岸边,这是三个赈灾点中最大的一座,由八千顶帐篷组成,占地上千亩,从九月初出现饥民潮到九月下旬,已经先后有三十余万青州饥民逃到这里。

整个大营内人山人海,人流汹涌,由两百名官员和五千士子来安置这些灾民,隋军并派出一万士兵维持饥民大营的秩序。

这天上午,杜如晦在几名官员的陪同下,前来难民营中视察,大将秦琼也一并陪同着他。

大营内,所有帐篷几乎都住满了青州灾民,臭气熏天,到处是哭声喊声,令人心情焦虑。

这座大营的负责官员是大理寺少卿裴晋,副手是一名年轻的官员,去年科举的状元褚遂良,他出任马邑郡长史,因安置灾民得力而被临时调来协助裴晋。

裴晋陪同杜如晦视察,一边忧心忡忡解释道:“灾民实在太多,三十万人集中大营内,几乎每座大帐都挤进四十人,实在是拥挤不堪,还出现了很多问题,到昨晚为止,已经有五十五人因奸淫之罪而被处斩,至于凶横强霸,欺辱良善之事更是屡屡发生,难以制止,还有疾病蔓延,这些都是问题。”

杜如晦眉头一皱,“那为何不向朝廷提出追加帐篷?”

旁边褚遂良接口道:“启禀相国,不是帐篷的原因,帐篷再多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我和裴少卿都认为,应该把灾民疏散到各个郡县去。”

杜如晦没有吭声,他走进了一座大帐,大帐内迎面扑来一股浑浊的气息,里面铺满了羊皮和破烂肮脏的被褥,还有各种箱笼瓶罐,羊皮是统一发放,而被褥和其他杂物都是灾民带来的家产。

大帐里躺着二十余人,大多是妇孺和老人,年轻男子却一个都不见,杜如晦愣了一下,旁边裴晋连忙低声解释道:“这座大帐的男子前几天和另外一座大帐男子因争夺粮食而发生冲突,所以白天都被隔离到军营去,晚上才能回来。”

帐中妇孺见忽然进来大群官员,都吓得纷纷坐起身,紧紧把孩子抱在怀中,杜如晦在一名老人面前蹲了下来,老人似乎小腿受了伤,一名女护兵正给他腿上伤口处换药。

“怎么回事,怎么受了伤?”杜如晦奇怪地问道。

老人心中害怕,支支吾吾道:“只是……摔了一跤。”

“不是摔跤,是被棍子打断了腿。”旁边女护兵不满地纠正他的解释。

老人的脸顿时红了起来,褚遂良道:“他是这个家族的族长,前几天两个家族打架时,他是指挥者,结果腿被打断了,动弹不得。”

老人更加不安,半晌叹了口气,无言以对。

杜如晦又问道:“你们是哪里人?为什么要出现家族冲突,是赈济粮食不够吗?”

老人摇了摇头道:“我们是历城县红关乡人,姓刘,我们家族大约有七十余人,住在两座帐篷内,也倒不是粮食不足,是因为另一座帐篷内还住了几名外姓人,是吴氏家族的人,他们就说我们分配粮食时克扣他们族人,要求补偿,其实我们并没有克扣,大家平均分配,但他们不相信,最后越吵越凶,便打起来了。”

杜如晦想了想,又问他,“那你觉得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老人叹了口气道:“其实朝廷能及时赈灾,给我们一口饭吃,使我们不至于饿死,还发一张羊皮保暖,不像大业六年那样不管我们死活,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这是老实话,不敢再有其他奢望。”

杜如晦笑了笑,“困难总是有的,你就说说吧!”

老人有些为难道:“如果一定要说困难,那只有一条,就是太挤了,男男女女几十人混住在一座大帐内,太不方便了,我们是一个家族,还稍稍好一点,可如果是小家庭混住在一起,肯定会有各种矛盾。”

杜如晦默默点了点头,走出了帐篷,他并不想指责裴晋他们做得不够完善,毕竟是三十余万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沉吟一下,对众人道:“关于把灾民疏散到各县去,紫微阁也讨论过,赞成居多,但要楚王殿下最后批准才能执行,所以大家还是要尽量克服一下困难,采用一些临时措施,比如男女分住,或者增加帐篷等等,等殿下回来,我立刻会向他汇报此事。”

秦琼接口道:“关于帐篷,我们军方还能再拿出五千顶,我下午就会派军士送来,让士兵帮助扎营,另外,我会命令士兵加强夜间巡视,防止夜间有恶人作案。”

裴晋和褚遂良商量了一下,裴晋道:“相国关于男女分住的临时方案可以施行,我们准备把大营分为男营和妇孺营,不过此事繁琐浩大,需要得到军队的协助。”

秦琼点点头,“可以,我会命令一万士兵协助官方分散灾民。”

停一下,秦琼又问:“不知殿下什么时候能回来?”

杜如晦苦笑一声,“这个问题应该问秦将军才对,他最后是和你们分手,难道走时没有交代吗?”

“他只是说大概一个月左右,其实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估摸着也应该回来了。”

他话音刚落,远处一名骑兵疾速奔来,大声喊道:“总管回来了,我们船队回来了!”

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大喜,秦琼急问道:“船队在哪里?”

骑兵回头指向东方,“在黄河上,马上就到来!”

众人快步向黄河边跑去,他们跑上一座土丘,向东方眺望,只见远处黄河上出现了一群黑点,黑点越来越近,正是归来的船队,只见千帆如云,浩荡的千艘船队到来,气势波澜壮阔。

众人忍不住一起欢呼起来。

第四十八章 集中民力

从高丽归来的船队没有回军港,而是直接走黄河口西进,抵达青州饥民云集的黄河北岸。

一千多艘身躯庞大的战船延绵百里,船帆遮天蔽日,蔚为壮观,黄河北岸站满了跑来看热闹的民众。

第一艘帅船缓缓靠岸,水手将船板搭上岸边,百余名亲卫率先下船,紧接着,杨元庆出现在船舷边,他抬头看了看炫目的阳光,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清风。

他的目光又落在岸边大群官员的身上,杨元庆看见了杜如晦,笑了笑,踏上船板走下了大船,当双脚落地的瞬间,他竟有一种虚飘的感觉,近十天的海上航行,他终于又回到中原。

杜如晦连忙带领众人上前施礼,“参见殿下。”

“各位辛苦了。”

杨元庆望着官员们一张张晒得黝黑的脸庞,望着他们一双双充满了兴奋的眼睛,他心怀感激,拱手向众人施一礼,朗声道:“这次安抚灾民,保住了数十万灾民的性命,我能理解这其中的艰辛,各位都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你们都是有功之臣,你们的功绩我会铭记,但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希望各位再接再厉,努力把这次安置灾民做得完美。”

杨元庆的讲话激起众人的一片鼓掌声,他在众人的簇拥下,翻身上马,向难民营而去。

……

“殿下,这次高丽之战收获如何?”趁众人不注意,杜如晦忍不住上前低声问道。

杨元庆附耳对他低声说了几句,杜如晦眼睛一亮,兴奋得直搓手,“这可太好了,这样粮食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不仅是粮食问题,还有大量的各种军资,光兵甲就有四十万套,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收获,比如高丽正式向隋朝称臣,另外辽东半岛他们也答应归属隋朝。”

杜如晦微微一怔,“怎么辽东半岛归属大隋是看不见的收获?”

“因为辽东半岛是控制在渊氏家族的手中,半岛南端的毕奢城就是被盖苏文的五千军队控制,光凭高丽王的一纸文书是没有意义,还需要出兵硬打一仗。”

“那殿下准备什么时候动手?”

“不急。”

杨元庆摇了摇头,“现在先不逼迫渊家,让高丽内耗,过早对渊家的利益下手,就会使他们一致对外,反而促进了高丽人内部团结。”

这时,秦琼催马上前,他看了杜如晦一眼,对杨元庆道:“总管,有件事卑职想和总管谈一谈。”

杜如晦会意,拱手催马而去,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是想打回老家吗?”

秦琼被说中了心事,他点了点头,“现在青州民众大半逃出,窦建德军士气低迷,军心浮动,卑职只须带三万军队,保证一个月之内,便可击溃窦建德军和刘黑闼军,夺取青州。”

杨元庆笑了笑,“我手上还有三万最精锐的士兵,甚至不需要一个月,十天之内便可横扫青州。”

秦琼脸一红,半晌道:“卑职的建议错了吗?”

杨元庆收回了戏言,一脸郑重道:“你急于收复青州的心情我能理解,说老实话,窦建德已经是无水之鱼,迟早是我盘中之餐,至于青州,那更是大隋的囊中之物。

但我们考虑问题要长远一点,如果拿下青州,大隋就将直接和李密接壤,从而会牵制住李密的南方战略,我听说李密正在江阳积极训练水军。

现在南方各大势力除了杜伏威和萧铣外,其余都已向李密臣服,那么李密的下一个目标极可能是萧铣,这样魏军就将会因争夺萧铣而和唐军一战,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南下的步伐就需要放慢一点,让李密不要感受来自北方的威胁,他才会放手和唐军一战。”

秦琼点了点头,有些惭愧地低下头,“卑职目光短浅,心急如焚,险些坏了总管的大计。”

杨元庆呵呵一笑,“其实这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罢了,你若坐我的位子,你一样会考虑很多,现在整个青州民众几乎都被我挖来,我还会再派人去青州各地宣传,让留在青州忍饥挨饿的人知道,河北有饭吃,争取把青州九成人口都引到河北来,没有了人民,窦建德的军粮怎么办?我会命徐世绩将大军屯于济阴郡,使他不敢打中原的主意,他只能继续南下和刘黑闼内斗,就让他们斗去吧!”

“可是这么多人也是很大的负担啊!”秦琼望着远处庞大的难民营地,长长叹了口气道。

杨元庆哈哈笑了起来,“那就要看你怎么看待了,我倒觉得他们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什么时候能集中起那么多民夫?”

……

众人进了难民营,因为船队的到来,大营内变得格外热闹,楚王杨元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大营,数以十万计的民众都涌出营帐,夹道欢迎楚王殿下到来。

数百名亲兵异常紧张,在两边将杨元庆团团维护住,杨元庆笑着向众人拱手致敬,引起灾民们更加热烈的回应,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楚王万岁!”

紧接着数千人跟着叫喊,渐渐地,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响彻天空,“万岁!楚王万岁!”

刚开始,杜如晦等官员对民众的呼喊有些不自然,但众人望着一张张诚挚的面孔,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睛,渐渐地,众人也被感染了,甚至连年轻的褚遂良也忍不住振臂高喊:“楚王万岁!”

杨元庆只是默默感受着这一切。

……

众人来到大营中间的一顶大帐内,这里是官员们的办公场所,大帐内分门别类地堆满了一叠叠几尺厚灾民登记名录,都是按照各县放置,码放得整整齐齐。

杨元庆随手拾起一本册子,是北海郡都昌的登记簿,上面每一个人有姓名,有年龄,有住址,还他们临时的号牌编码。

杨元庆心中明白,要登记三十余万人,这需要多大的工作量,但有了这些名册,对青州的治理将大有益处,至少这数十万饥民可以为河北恢复生机做出贡献。

放下册子,在木榻上坐了下来,对众人笑道:“我知道大家都很有很多话要说,说说主要的,看看我能不能替大家解决。”

裴晋看了杜如晦一眼,杜如晦点了点头,裴晋上前施礼道:“启禀殿下,卑职有事情禀报。”

杨元庆见裴晋变得又瘦又黑,目光也变得沉稳,不再有从前那种掩饰不住傲慢,看得出,他确实在转变了,变得能吃苦,也务实,不愧是名门子弟,只要开始变得成熟,就会立刻显示出他出众的才能。

杨元庆微微一笑,“裴少卿请说。”

裴晋是平原县难民营的主官,他当然最有发言权,他躬身道:“启禀殿下,现在三十万饥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居住拥挤,一座帐篷住四十余人,男女混居在一起,生活非常不方便,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犯罪,家族之间争夺粮食的暴力,疾病传播,恶人的敲诈勒索,奸淫妇女,这些问题都层出不穷,我们都希望能把灾民疏散到各个县去。”

杨元庆默默点头,他又看了一眼杜如晦,杜如晦连忙躬身道:“紫微阁也同意疏散到各县。”

杨元庆这才缓缓道:“首先大家要明白了一点,为什么我不直接攻打青州,为什么不直接接管青州后就地赈灾,这样不就省得饥民逃难了吗?也不用动员这么多官员士子来帮忙,我什么不这样做?”

大帐里一片寂静,杨元庆负手在大帐来回踱步,他的语气并不严厉,只是在将一件事阐述清楚。

“关键是我要集中民力,集中民力做一些事情,河北和青州都是乱匪最为猖獗之地,几年来的兵荒马乱,已经将各种灌溉河渠毁坏殆尽,没有农田水利,怎么可能粮食高产,怎么可能做到年年丰收,必须要修葺被荒废的农田水利,但仅靠河北民力还不够,所以我就需要青州的数十万民力来协助,如果不是因为受灾,他们不得不寄人篱下,他们怎么也而不肯渡河北上,现在我给他们粮食,救了他们妻儿的性命,那么他们就应该回报,所以接下来,就是他们劳作干活的日子。”

说得这,杨元庆又对众人道:“大业六年大旱,大家应该还记得大业七年发生了什么事,没错!大业七年洪水泛滥,淹没河南河北数十郡,正是这一次旱灾,一次水灾,使天下饥民蜂拥造反,最后丧送了旧隋王朝。”

这是杜如晦站起身对众人道:“殿下说得没错,我们必须要灾民集中起来,首先要疏通河北各地河渠,它们不仅是农田水利,更是大水灾来临时的蓄洪、泄洪之渠,先完成河北的水利,然后再疏通中原水渠,总之,青州的灾民我要充分利用起来。”

“如果这些青壮不满暴动怎么办?”有人担忧地问道。

杨元庆笑了起来,“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我们手中,我们出粮食养活妇孺老人,他只能卖力地干活,当然,平定青州后,我会分给他们土地,轻徭薄赋,让他们休养生息,这样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又有了生活的希望,他们一定会努力的干活。”

第四十九章 赵郡小村

平原县的黄河南岸,窦建德在数百士兵的簇拥下,目光复杂地望着黄河北岸出现的遮天蔽日的船队,良久,他长长叹了口气,心中充满无限惆怅。

只有在大灾之年,才能看出国力的强弱,隋朝有粮食可以赈灾,可以把数十万灾民吸引过去,而自己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灾民远去。

而这支庞大的船队出现,更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国力的震撼,使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此时,窦建德心中充满了焦虑,隋军攻克青州已经没有了悬念,他又将何去何从?

“王爷!”

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奔上前禀报道:“我们抓住了一批企图北逃者,有三千余人,请王爷处置!”

“人在哪里?”

骑兵回头一指,“在前方三里外,他们躲在一片树木内,被弟兄们发现。”

窦建德脸色阴沉下来,“走!看看去。”

他催马向东而去,数百骑兵跟随他一路奔驰,片刻,一行人便来到了一片树林前。

树林前早已跪了一大片北逃的饥民,灰黑蒙蒙一片,他们被强逼着跪在地上,老人身子颤抖,妇女紧紧抱着惊恐的孩子,身边的男子低着头,却捏紧了拳头。

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个包袱,包袱里塞着衣服和一些铜钱,以及一些零散的银铜首饰,这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当。

这群人本来在河边等待渡船过来,不料窦建德的军队却奔至河边,吓得他们躲进树林,但还是被夏军斥候发现了。

窦建德目光复杂地望着这群企图背叛他的灾民,他眼中没有怒火,没有憎恨,只有无奈和惆怅。

窦建德翻身下马,走到一名中年男子前,他看得出这中年男子是头领,而且他的身影似乎有点熟悉,男子低着头,目光紧紧地盯着地面,窦建德伸出靴子,用靴尖勾住男子的下巴,将他的头慢慢抬起,他看到了一张清瘦的脸庞,留着三缕长须。

“是你!”

窦建德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认出了这名男子,竟然是鲁郡长史宗敏盛,尽管他知道有很多官员都逃亡了,但今天他第一次看见逃亡的官员,他,心中顿时涌起一种难以言述的恼怒,自己待手下官员不薄,他们竟然在关键时背叛自己。

“连你也要背叛我吗?”窦建德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恼火,这个宗敏盛还是自己的同乡。

宗敏盛异常平静道:“卑职并非要背叛王爷,只是卑职等不到王爷拨来的救济粮食,卑职也是人,不想饿死,所以我已抛弃官职,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寻找一个可以吃饭之处。”

窦建德看了一眼三千饥民,摇了摇头,“你不是平民,你依旧是他们的首领,你在利用你的威望带领他们逃走。”

宗敏盛回头看了看饥民们,叹了口气道:“我只是一个略有点能力的人,遇到这群无处可去的饥民,他们很依赖我,愿意和我一起走。”

“你这个浑蛋!”

窦建德暴怒,一脚踢翻了宗敏盛,踩在他的头上,拔出刀恶狠狠盯着他,“我要一刀宰你了!”

宗敏盛一言不发,闭上了眼睛,窦建德盯着他良久,胸膛剧烈起伏,但最后他还是把刀收回了刀鞘,转身对士兵们令道:“我们走!”

他翻身上马,士兵们都愣住了,一名亲兵结结巴巴问:“那他们……怎么办?”

“由他们去吧!难道我还能把他们当做军粮不成?”

窦建德心中万分惆怅,他猛抽一鞭战马,向南奔驰而去,千余士兵纷纷上马,跟着窦建德离去。

三千饥民都心中惊讶,窦建德就这么放过他们了吗?宗敏盛站起身望着窦建德消息的背影,他忍不住苦笑了一下。

“宗爷,其实窦王爷不错,待人还是宽厚。”一名老者走到宗敏盛身边低声道。

宗敏盛叹了口气道:“他确实待人不错,但天时、地利都不在他这边,徒有人和,又能奈之如何?”

这时,有人指着河面大喊:“船!船来了。”

所有人都调头向河面望去,只见两艘渡船正缓缓向南岸驶来,三千饥民仿佛看见了生的希望,一起欢呼着向河边奔去。

……

船队继续前行,它们满载的粮食物资将在黎阳仓卸货,黎阳仓巨大的仓城和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最为适合放置这些战利品。

数天后,卸完货的船队由来护儿带领重新向高丽绫罗岛驶去,准备运送第二批物资,罗士信率领两万精锐先赶回了太原,杨元庆一直等到货船卸完所有的货物后,才率领五百亲卫返回太原。

这天傍晚,杨元庆一行人进入了赵郡房子县境内,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下旬,进入深秋时节,天气渐渐凉了,尤其早晚,竟有了几分寒意。

一行人走在平坦的官道上,暮色苍茫,大地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灰雾,使周围的景色变得若隐若现。

两边是大片已收割的稻田,稻秆在田里随处堆放着,远处是一片片黑影,从外形看不出是森林还是村庄,不过没有灯光,应该是森林。

众人又走了几里,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杨元庆向四周找了一圈,发现两里外有点点灯光,那里应该是一座村落,杨元庆马鞭一指,“去村落里过夜!”

众人纷纷加快马速,沿着田埂向两里外的村落奔去,不多时,众人奔至村落前,看得出这是一座不大的村落,不足百户人家,从灯光看,村子里的人家几乎都住满了。

不等众人近前,早有十几条土犬从村中奔出,冲着骑兵们狂吠,村落里,狗叫声响成一片,这时,从村子里走出几人,拎着灯笼,他们看见了大群骑兵,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战战兢兢走近。

为首是一名老者,从灯笼的光中依稀看得出,他须发皆白,背有些佝偻,他身后跟着三名年轻人,手中拿着草叉棍棒,看得出他们脚下很犹豫,似乎充满了惧意。

“各位军爷,是从哪里来?”

程咬金跟在杨元庆身边,他刚要扯开嗓子大嚷,杨元庆却拉住了他,上前拱拱手笑道:“我们是从太原出来办事,现在返回太原,天色已晚,想在贵村借宿一晚,喝口热汤,我们会给一些汤茶钱。”

老者将灯笼凑到杨元庆跟前看了半晌,见他们确实是官军,不是乱匪,便点了点头,“村子很小,也没有空屋子,不过村中有座土地庙颇大,你们就在庙中歇息一晚,我去找人给你们烧热汤去。”

杨元庆回头对众人道:“不准进民宅,去土地庙休息!”

士兵们都有点乏了,纷纷下马,牵着马匹向村中走去,村子确实不大,一条土街长约两里,在土街中间是一座占地十几亩的土地庙,士兵们纷纷牵马走进了土地庙,各找地方休息吃干粮。

十几名亲兵将土地庙的西厢房收拾一下,又点了一堆火,几名士兵跑去找水井打水烧茶,杨元庆坐了下来,他见程咬金有些心神不宁,便笑道:“是不是酒瘾又犯了?”

程咬金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道:“刚才看见村里有一间小酒铺,一下子把我的酒瘾勾起来了,现在难受得要死。”

杨元庆知道他好酒如命,从出征到现在他一直滴酒不沾,这倒难为他了,杨元庆却不知道,程咬金在高丽王宫找到一瓶上好米酒,他已经偷偷过了瘾,杨元庆以为他为大局一直克制自己,便不想再为难他,笑道:“你去吧!少喝一点,别给我惹事。”

程咬金大喜,就像屁股上中了一箭,跳了起来,一阵风似地向土地庙外奔去,这时,老者带着十几名后生抬着几大桶热汤进来,都士兵们笑道:“各位军爷请来喝汤吧!这是肉汤,汤里有兔子肉。”

一名军医试了毒后,士兵们纷纷拿着碗上前舀汤,老者又来到杨元庆面前,躬身施一礼,“这位军爷,能不能麻烦军爷到我家里去一趟。”

“有什么事吗?”杨元庆笑问道。

老者叹了口气,“有点事情想麻烦军爷。”

杨元庆见他神情有些黯然,估计是遇到什么烦恼之事,便点点头,“好吧!我跟你走一趟。”

他站起身,带着五六名亲兵跟着老者出了土地庙,不多时,来到一间院子前,“这是我的家,军爷请进来坐。”

杨元庆跟他进了侧堂,这里实际上是厨房和饭堂连在一起,已经点了一盏小油灯,灯光昏暗,透过昏暗的灯光,可以看见屋角堆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