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攻城战终于爆发,城头上箭如疾雨,铺天盖地射向隋军,而隋军五千弓兵也发动反击,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头,城上城下结成一张箭网,数百隋军前锋头顶着长达三丈的木板,冒着箭雨向城下飞奔。

他们迅速用宽厚的木板在护城河上搭起了临时便桥,木板两头有巨大的铁钉,牢牢钉入泥土中。

第一辆云梯被士兵们推动着缓缓靠近城墙,云梯臂转动,‘轰!’一声巨响,厚重的云梯搭上城头,数十名隋兵纵身而上,高举盾牌向城头冲去。

第四十四章 血战平壤(中)

攻城战在惨烈的进行着,箭如疾雨,木头石块如冰雹般砸下,不断有惨叫声在黑夜中传出,一个个黑影坠下城头,分不清是隋军还是高丽军。

但一架云梯被高丽士兵用铁叉推离了城头,重重地向后方摔去,云梯上一串士兵发出绝望的惨叫声。

不断有隋军士兵攻上城头,但不断又被杀死抛下城,城头上,隋军士兵的长矛刺透了高丽士兵的胸膛,将尸体高高挑下城去。

对于攻城战而言,夜战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双方不用排兵布阵,也无须调兵遣将,只是一味地闷头攻杀。

攻城一方抓住一切机会向上冲杀,而守城一方拼死守住城头,不准敌军攻上城头,他们只管盲目地向黑影处放箭。

在黑夜中,死亡会悄然而至,没有任何征兆,这便给攻守双方士兵都带来巨大的压力,唯有拼死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杨元庆之所以选择夜战,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和城内的斥候联系上,夜晚攻城,便给城内斥候们带来了机会。

五十名城内的隋军斥候都编入了协助守城的民夫队伍,但他们却被打散,校尉吴阶和另外十几名弟兄被投入到今晚的防御之中。

城头的混乱使他们很快汇合在一起,吴阶躲在一座城垛后,注视着隋军的进攻,他发现隋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只是一种试探性进攻。

沉思片刻,他对几名手下低声道:“得想办法派一个弟兄下城去。”

“校尉,用绳子!”

一名士兵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卷绳索,这是用来将箭矢吊上城头,足有六七丈长,吴阶飞奔上前,将绳索抱回。

夜色中,城头一片混乱,这边没有隋军攻城,没有高丽军注意到他们几个的古怪举动。

吴阶命一名身材瘦小灵活的斥候下城去报信,他将绳索捆在士兵腰间,再三叮嘱他,“告诉总管,明天晚上让大军进攻南城,我们在紧靠南城门吊桥的西面接应。”

士兵点点头,翻身下了城头,士兵们拉着绳索,一点点向下放,离地面还有三尺时,报信士兵用匕首割断绳索,轻轻跳下地,见左右无人,他一头钻进了护城河中。

……

一里外,杨元庆注视着隋军攻打平壤城,虽然夜色中看不清两军交战情况,但隋军显然没有攻上城头,他投入的兵力太少,无法突破高丽军密集的防守。

杨元庆眉头皱成一团,这种中规中矩的攻城方式伤亡太大,有点得不偿失,还是必须想办法寻找突破的机会。

这时,罗士信上前建议道:“总管,不如用陌刀军攻城试一试。”

杨元庆摇了摇头,“城池太高,而陌刀军又过于笨重,除了不畏箭矢外,还不如普通士兵灵活,让他们攻城更加危险。”

“那让卑职上吧!卑职有把握冲破高丽军防线,杀上城头。”罗士信急不可耐道。

杨元庆想了想道:“可是可行,但今天只是试探进攻,正式进攻再说。”

杨元庆当即下令,“传我的命令,停止进攻,军队撤回!”

令下则行,隋军大营内立刻传来了‘当!当!’的钟响,这是鸣金收兵了,数千隋军如退潮一般地撤下,扛着受伤的士兵,只留下十架残破不全的云梯。

城头上高丽士兵一片欢呼,欢庆隋军攻城失利,早有士兵向内城飞奔而去,向高建武汇报击败隋军的战况……

大帐内,杨元庆正在听取牛进达的禀报,牛进达是今晚试探进攻的指挥者,今晚的进攻非常不顺利,令他心中十分惭愧。

“回禀总管,今晚进攻弟兄们死伤了七百余人,其中阵亡大约四百三十人,其余都是伤者,十架云梯全部被毁坏,高丽军打得非常凶狠,弟兄们四次攻上城头,但四次都最后失败,一百多名弟兄因此阵亡,是卑职指挥不力,请总管责罚。”

杨元庆摇了摇头,“今晚进攻并不是你的责任,我只投入了四千人,而守军足有两三万人,又有城池为依凭,你作战失利是情理之中,只是要好生安抚伤兵,阵亡士兵要想办法把尸首找回来。”

“卑职明白了,多谢总管宽恕。”

杨元庆又看了一眼众人,道:“大家集思广益吧!看看有没有什么奇兵攻破城池。”

这时,程咬金举手道:“总管,我有一策。”

程咬金在奇兵攻城方面,还是有一点水平,杨元庆对他的建议很是看重,便笑道:“程将军请说!”

程咬金一向惜命如金,他是不会冒险主动请缨,但想想歪点子之类,他却很在行,他嘿嘿一笑道:“我们一路过来,见两岸都是村庄,人口密集,不如抓他娘的几千高丽妇孺来当肉盾攻城,我想高丽人不会连自己人也杀吧!”

程咬金的建议遭到了在座众将的一片反对之声,“妇孺哪能打仗,倒时混乱起来,她们四散奔逃,把我们的军队也冲乱了,反而影响军心。”

罗士信尤为不满,他怒斥程咬金道:“隋军向来军纪严明,作战不伤妇孺,军规里写得清清楚楚,你却让妇孺来打前锋,这个军规还有什么意义?”

程咬金被众人说得满脸通红,他也怒道:“军规只是针对隋朝民众,高丽人是异族,赶尽杀绝最好,你这种妇人之仁要害死大家!”

“好了!”

杨元庆打断了他们的争论,其实杨元庆心中也觉得程咬金的计策不错,但众将反对得厉害,他也不再提了,他又问:“程将军的这个条策略先放一放,大家还有别的什么计策?”

众人七嘴八舌,有人说挖地道入城,有人说效仿攻克太原城,从吊桥上打主意,有人说先撤军,然后派士兵跟着附近村民混进城内,里应外合攻城。

正在议论时,一名士兵进帐禀报:“启禀总管,营外来了一名士兵,他说是辽东斥候,有重要情报禀报总管。”

众人皆一愣,辽东斥候怎么跑到平壤来了,杨元庆却心里明白,顿时大喜道:“快带他进来!”

很快,亲兵将从城内出来的斥候士兵带进大帐,他单膝在杨元庆面前跪下,将自己军牌高高举起,大声禀报道:“卑职是辽东斥候,叫做王小义,奉校尉之命,出城向总管禀报重要军情。”

大帐内一片窃窃私语声,大家都听出来了,平壤城内竟然有辽东隋军斥候,令人深感意外。

杨元庆笑着对众人解释道:“出兵之前,我便密令辽东总管侯莫陈乂派斥候潜入平壤,只是后来没有联系上,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众人这才恍然,程咬金眉开眼笑说:“总管,这个办法好,让斥候混在守军之中,趁乱放下吊桥,我们就可以集中兵力攻城门。”

程咬金这个方案却没有人叫骂了,众人皆觉得可行,杨元庆又问报信士兵:“你们一共有多少人,准备怎么接应大军?”

“回禀总管,我们一共五十人,都被高丽人编为协守民夫,不过我们可以集中在一起,吴校尉的意思是,要在关键时候行动,帮助隋军攻城。”

杨元庆点点头,“你们校尉应该告诉你用什么方案了吧!”

“启禀总管,吴校尉的意思是,定在明天晚上,还是像今天一样攻城,不过改在南城,他会率领弟兄们在紧靠南城门的西面一侧,届时请总管派最精锐的士兵攻打此处,我们会在城头接应。”

杨元庆召集众将商议奇兵计策,城内斥候却有消息传来,这就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乙支文德率领十几名随从一路向东北方向骑马疾奔,奔行近一天一夜,大约在四更时分,他终于抵达了国内城。

守城士兵急忙奔去向盖苏文禀报,“大将军!大将军!”一名亲兵在盖苏文宿房外搞打着窗户。

盖苏文从睡梦中惊醒了,他打了两个哈欠,很不耐烦问:“有什么事?”

“禀报大将军,大王派次相乙支文德紧急赶来,说都城有重大事情发生。”

这个消息令盖苏文睡不着了,他立刻令道:“速带他到贵客房等候!”

这段时间盖苏文一直休息不好,他今晚好不容易才睡着,却又被士兵惊醒,他一连打了几个哈欠,起身披一件衣服,向贵客房而去。

不多时,侍卫们领着乙支文德匆匆走进了贵客房,乙支文德和盖苏文私交还算不错,算是盖苏文和高丽朝廷之间矛盾的润滑剂,若没有乙支文德,盖苏文早就和朝廷翻脸了。

盖苏文行一礼,很客气地笑道:“次相这么匆匆赶来,朝廷有什么事情发生?”

乙支文德满脸焦急,连声道:“大将军,杨元庆亲率数万精锐士兵从海路进攻平壤,大王请求大将军前去救援平壤。”

这个意外的消息让盖苏文猛地一愣,他心念一转,忽然明白了谢思礼话中的深意,杨元庆可以不把他父亲渊太祚放回来,但条件就是不准他支援平壤。

尽管谢思礼什么都没有说,但盖苏文却完全明白了杨元庆的意思,这就是杨元庆开出的条件。

第四十五章 血战平壤(下)

乙支文德看出了盖苏文的犹豫,又再次劝他,“大王已有承诺,若大将军肯出兵,大王将把莫离支授予大将军。”

这个承诺不可谓不重,盖苏文半年多来,一直就是为得不到这个职务耿耿于怀,若是往常,他会毫不犹豫答应出兵。

但此刻……他却非常犹豫,他必须权衡利弊,如果他父亲回来,那高丽就有两个莫离支,更关键是,他父亲一旦夺走军权,一个没有军权的莫离支又有什么意义?

一面是实权,另一面是虚名,在虚与实之间,盖苏文没有什么好犹豫,他只是担心杨元庆不守信用。

事实上,杨元庆压根就没有答应他什么,杨元庆只是做了一个势,一切都是他自己领会,或许杨元庆的条件就是不准他支援平壤,或许又不是。

这让盖苏文的心中极为纠结,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乙支文德见他犹豫不绝,心中暗暗吃惊,难道连这个条件他都不肯答应吗?

“大将军,大家都是高丽人,面对隋朝入侵,大将军若不救援大王,恐怕会寒了高丽人之心,大将军三思啊!”

盖苏文要的是利益,但名声他也需要,想到这,他缓缓道:“平壤被围,我当然要救援,只是隋军突然屯兵于辽河以西,我已将主力派去辽河防御,调回来需要三五天时间,而且把他们调回,谁来防御辽东隋军进攻?”

乙支文德急道:“那汉江北岸的军队呢?他们可以支援平壤,调他们支援应该来得及吧!”

盖苏文喝了一口茶,不慌不忙道:“这个我会考虑,次相不要着急,调动大军不是儿戏,牵一发动全身,决不能大意。”

“可是平壤已危在旦夕,再拖下去没有时间了。”

乙支文德已看出盖苏文并没有诚意,急得要跳起来,盖苏文忽然心念一转,他有了对策。

“次相放心,我用鹰信传到汉江,中午时分汉江北岸的五万驻军便可以出动,最多半天便可抵达平壤,误不了事。”

乙支文德大喜,深深施一礼,“一切就有劳大将军了!”

盖苏文眼中露出一丝阴冷的笑意,他当然要摆出赴国难勤王的姿态,只是能不能救得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高丽虽然也算大国,但它的主要疆域在北方,那边是雄山峻岭,分布着莽莽森林,大河冲积出平原,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

高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涢江平原和汉江平原北部,两地相距不足百里,当盖苏文的调兵鹰信送去汉江后,驻扎在汉江北部的五万高丽军立刻出动了。

他们一路疾行,杀向平壤,但在黄昏时分,这五万疾行大军却停住了脚步,他们被浩荡的涢江阻拦在南岸,没有桥梁,也没有船只,三座木桥都被隋军摧毁,数千艘民船也被隋军付之一炬。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艘艘俨如庞然大物般的隋军战船在涢江中游弋,耀武扬威,而对岸的平壤近在咫尺,却无法援助。

……

夜幕再一次降临在涢江北岸,平壤城头已严阵以待,甚至连高丽王高建武也再次登上城头,昨晚的胜利大大鼓舞了高丽守军,令他们士气高昂。

但高丽将领们也知道,昨晚只是隋军的试探性进攻,隋军并没有全力以赴,当忐忑度过一天后,随着夜幕降临,高丽将领们开始紧张起来。

他们注视着隋军大营,如临大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隋军再次进攻,将是他们正式发动攻势。

高建武站在南城墙,远远眺望着数里外的涢江,他已经知道盖苏文的军队就在涢江南岸,但一条大江却阻断了平壤城的希望,高建武只能望江兴叹。

……

涢江北岸,杨元庆站在江边,同样在凝视着涢江对岸,他也接到了消息,高丽军五万大军赶来援助平壤,却被阻拦在涢江南岸,除非援军泅水渡江,否则他们插翅也飞不过宽达数里的江面。

杨元庆知道这是盖苏文的狡猾之处,不从北面支援,而从南面赶来平壤,摆明了他就无心救援平壤,看来,他很在意父亲渊太祚的归来。

“只是……自己答应他什么了吗?”杨元庆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意。

良久,杨元庆转过身,平静地下达了命令:“攻城开始吧!”

……

‘咚!咚!咚!’隋军大营内巨大的战鼓声惊破了宁静的夜晚,一队队隋军士兵列队而出,这次攻城,隋军投入了两万大军,三千强弩军率先出击,他们奔至距离城墙一百五十步外,架起强弩对准了城头。

随着一声令下,一千五百支射向城头,弩箭力道强劲,射在城垛在发出‘啪!啪!’的撞击声,碎屑四溅,火光迸出,城头上的守军措不及防,二百余人被弩箭射中,发出一片凄厉的惨叫声。

夜色死神的突然而至令城头一片混乱,守军纷纷蹲下身子,躲在城垛之后,不少细心士兵都发现了,被射死的二百余人大多是被射穿头颅或者胸膛,隋军使用的弩箭要比一般弩箭要长,这是昨晚隋军进攻时没有看到的情形。

这个意外的发现使高丽军中弥漫着一种恐怖的气息,隋军要比他们想象的强大得多,昨天的攻城,隋军根本没有尽力。

隋军强大的弩箭压制住了城头高丽士兵的反击,数百隋军工事兵迅速奔上前,重新搭建渡过护城河的简易平板桥。

黑暗中,隋军开始大举进攻,两万隋军从西城和南城同时发动了攻势,其中西城约有三十余架云梯和十部巢车,共一万五千人,而南城只有十架云梯,五千人攻城,很显然,隋军把进攻重头戏放在了西城。

密集的隋军士兵如潮水般涌上,他们高举盾牌,手执长矛,在激昂的战鼓声中,跟随着云梯奋勇向前奔跑。

箭矢在漫天飞射,如雨点般地落下,高丽军石砲也不断将一块块巨石射向越来越近的云梯和巢车,黑暗中,云梯和巢车俨如缓慢行走的巨怪,随着砰砰的撞击声,一座云梯被砸断,长梯轰然断裂。

但高丽守军的防御阻拦不了隋军的进攻,三架云梯率先抵达城下,长长的云梯搭上了城头,数十名隋军士兵如猿猴般地向城头攀去,城头上,巨石和木头如冰雹般砸下,不断有隋军士兵被砸得翻滚下城。

杨元庆此时却在南城外,注视着南城的进攻,西城一万五千余人的进攻实际上是掩护南城的进攻,今晚的突破将在南城出现。

杨元庆目光锐利地凝视着城头,位于吊桥西面的一段城墙,隋军斥候是否已混迹在城头守军之中。

南城头上同样是一片混乱,黑暗中,到处是奔跑的高丽士兵和协助守城的青壮,所有的编制都已散乱,五十名隋军斥候从城墙各处聚集到了南城楼旁。

这里有一块碑文,记录着高句丽的建国史,平时这块石碑深受高丽军保护,但在此时,谁也顾不上这块历史古迹,它成了隋军斥候的汇集之地。

校尉吴阶迅速清点了手下,已来了四十六人,除去报信的一人外,还有三人未到,但他也顾不上了。

此时,所有的四十六名隋军斥候都顶盔贯甲,手执长矛和战刀,和普通士兵并没有什么区别,吴阶取出一包白布条,对众人道:“每人在右臂系一条白布,这样好分辨。”

众士兵上前,一人抽一根白布条,系捆在右臂上,这时,有人指着不远处的城墙大喊:“校尉,隋军云梯靠上了。”

吴阶回头,只见一架云梯靠上城墙,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毅然对众人道:“我们立功的时刻到了,大家跟我来!”

他握紧了长矛,一纵身向城头密集的高丽士兵奔去,四十余名手下跟着他冲杀而去……

这是一架最关键的云梯,云梯下聚集了千余名最精锐的隋军士兵,还包括三百名陌刀步兵,由大将罗士信亲自统帅,罗士信一手执盾牌,一手持大铁枪,迅速攀登到了墙头,墙头上,百余名高丽士兵用长矛向他猛刺。

罗士信大吼一声,长枪头猛地一甩,一连砸断了十几根枪头,他大枪一摆,枪头如暴风骤雨刺去,瞬间十几名高丽士兵被刺死,尸体飞挑下城。

但高丽士兵太多,一人被杀死,立刻有人补上,百余人拼死和罗士信鏖战,尽管罗士信勇烈无比,但毕竟是站在云梯头上,他发挥不出自己的力量和速度,被逼得一连退下两步。

就在这时,高丽士兵身后一阵大乱,近五十名隋军斥候从后面杀至,五十名斥候在数万守军中不值一提,但在他们在关键的部位发动,却有点穴的功效。

五十名斥候杀得高丽士兵乱了阵脚,他们纷纷掉头应对,顾不上罗士信,罗士信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跃跳上城头,俨如虎如羊群,长枪连续刺杀,挡他者死,阻他者亡,所向披靡,霎时间,杀死了三十余名高丽守军。

但高丽守军也知存亡系于一线,他们从四面八方冲杀上来,拼死鏖战,企图杀死冲上城头的隋军,罗士信对吴阶大吼一声,“控制住登城点!”

吴阶率领手下杀到城墙边,保护住了云梯登城口,而罗士信在外围单枪独战数百高丽士兵,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隋军登城,上千隋军精锐杀上了城头,西城楼已渐渐被隋军控制。

杨元庆目光冷冷地注视着西城,在他身后,五千骑兵手执长矛,已经做好了冲城的准备,战马低鸣,杀机难抑。

这时,吊桥缓缓放下,城门开启了,这意味着隋军已经控制了南城门,杨元庆战刀挥出,指向城头,厉声喝道:“敢抵抗者,格杀无论!”

五千骑兵奋勇杀出,如决堤的海啸,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力向南城门席卷而去。

第四十六章 攻克平壤

夜攻城池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消息不畅,士兵们难以发现情况已发生变化。

西城依然在激烈的鏖战,血雨纷飞,喊杀声震天,但南城却已经陷落,隋军骑兵已杀进了城内。

高丽王高建武已得消息,南城出现异常,高丽军中有内应,接应隋军上城,这个消息令高建武大吃一惊。

他带领两千士兵向南城疾奔而去,奔至半路,一名浑身是血的大将跌跌撞撞奔来,他哭喊道:“大王,南城已失,隋军骑兵……已杀进城内!”

‘当啷!’高建武的战剑落在地上,这个消息令他目瞪口呆,一颗心俨如坠下万丈深渊。

这时,远方传来隋军收兵的钟鸣声,攻打西城的隋军如潮水般撤下,他们调转进攻方向,向南城奔去,隋军汹涌杀进了平壤城。

平壤城内火光冲天,哭喊声响起一片,牛进廷率领五千骑兵在城内奔驰,勒令高丽平民不准上街。

但一路之上,随处可遇到企图抵抗的高丽人,他们三五成群,向骑兵发起攻击,但杨元庆下了严令,格杀勿论,隋军战刀挥砍,所过之处,尸横遍地。

这一次,杨元庆吸取了当年来护儿的教训,在攻克外城后,他没有放纵士兵,而是分兵两路,牛进廷率五千骑兵控制全城,罗士信则率一万军继续攻打内城。

内城是整个平壤的核心所在,周长十二里,只有南北两个城门,一样地高大坚固,但和外城不同,没有护城河,也没有吊桥,这便给隋军的攻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内城南大门前,数千隋军手执盾牌和火把,将城门前照如白昼,内城有三千守军,由高丽的羽林大将军李英明率领。

外城沦陷的消息早已传入内城,城门紧闭,城上两千余士兵手执弓箭,不安地望着城下杀气腾腾的隋军,

隋军攻克外城使李英明格外紧张,他不知该如何是好,高丽王在外城指挥作战,现在生死不知,李英明只得下令紧闭大门,严守内城。

内城大门是用生铁铸成,坚固异常,用火攻难以奏效,罗士信下令去寻找撞木,准备用攻城槌撞门,杨元庆在数百名士兵的护卫下,远远地注视着攻打内城,他心中也有一丝担心,担心高丽军玉石俱焚,烧毁内城的粮食。

这时,一名隋军士兵飞奔而至,在杨元庆面前单膝跪下禀报,“启禀总管,高丽王已向我军投降。”

杨元庆大喜,连忙问道:“人在哪里?”

士兵回头一指,只见大群隋军士兵簇拥着十几名高丽官员快步走上前,为首是一名头戴王冠的男子。

猎猎火光中,杨元庆见此人和自己年纪差不多,长着三缕黑须,重眉深目,不怒自威,颇有王者之气,杨元庆暗暗点头,这就是高丽平原王吗?

高建武原本可以逃走,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他是一国之君,宁可自己死,也不能让国人代他受戮,此时他心中反而平静下来。

他也看见了骑在战马上的隋军主帅,年纪和自己相仿,头戴金盔,身着铁甲,身材魁梧高大,目光时而冷厉,时而又深不可测,高建武心中暗暗一叹,杨元庆亲自领兵到来,不知如何才能填饱他的胃口。

高建武率领十几名官员在杨元庆面前跪下,高建武低下头道:“偏邦罪臣不识天威,未能及时开城迎接天军,请楚王殿下恕罪!”

杨元庆没有下马扶他,只淡淡道:“保家卫国,何罪之有?你能投降而不丢下臣民逃走,也算是尽职之王,我会给予你应有的尊严,你不用太过担心。”

高建武重重磕头泣道:“多谢楚王殿下垂怜,但卑王愿意一死,恳求殿下饶恕无辜民众,不要杀戮他们。”

他一路过来,只见满地尸体,大多是平民男子,令他忧心如焚,他想起当年来护儿大军攻破外城时,纵兵烧杀抢掠,他极为担忧这一幕重演。

杨元庆道:“我的军队自有军规,只有投降不反抗,士兵不会滥杀,这次隋军只是向贵国借一点钱粮,并无他意。”

说到这里,杨元庆马鞭一指内城,“你既然已投降,那就命令内城守军投降,否则隋军杀进内城,城内守军将不会轻饶一人。”

高建武万般无奈,人已为阶下之囚,他就身不由己了,只得上前对城头大喊:“我是高丽王,让李英明出来见我。”

片刻,城头出现一名大将,正是守军主将李英明,他看见了高丽王,心中万念皆灰,颤抖着声音道:“老臣在此!”

高建武暗暗叹息一声,高声劝他道:“李大将军,平壤城大势已去,开启内城吧!以保平民不受杀戮。”

“老臣遵命!”

李英明站起身,对左右令道:“开城投降。”

内城大门缓缓开启,罗士信早已急不可耐,他一声令下,一万隋军汹涌地杀进内城……

半个时辰后,隋军控制了内城,至此,整个平壤城落入隋军的手中,杨元庆所关心的高丽国库便位于内城之中,由数百座大仓库组成,仓库的物资令人叹为观止。

当年杨广远征高丽时,遗留在高丽堆积山的物资,钱粮、兵甲、帐篷以及战鼓军旗等等,大部分物资都集中在内城的仓库中,但杨元庆更关注库存粮食。

杨广当年在高丽丢下了数百万石粮食,这些粮食不可能存放这么久,但它们却能使高丽自己的粮食储存下来。

“总管,请这边走!”

一名偏将带领杨元庆巡视粮库,这是一座高达三丈,占地十几亩的巨大仓库,这是万石级的仓库,一座仓库便能存放最高达十万石的粮食,这样的粮仓有数十座之多。

此刻仓库大门前站着数十名隋军士兵把守,杨元庆走进仓库,在这座体积庞大的仓库内,一袋袋粮食整齐地码放着,堆积如山,令人叹为观止。

一名文职军官正带领十几名士兵清点粮库,见杨元庆带领大群军官进来,文职军官连忙上前施礼,“参见总管。”

杨元庆点点头,走到一袋粮包前,拍了拍结实的粮包,这一包粮食便是一石重量,从粮包的缝隙里扑簌簌流出一撮白米,杨元庆伸手接住,放几颗进嘴里咀嚼,应该是去年的粮米。

他回头问文职军官:“这座仓库里有多少粮食,清点完了吗?”

“回禀总管,这座仓库已经清点完毕,一共九万三千石粮食,和帐簿记录一致。”

“那整个粮仓群有多少粮食,有清点过吗?”杨元庆又接着问道。

“卑职大致估算过,大约在六十到六十五万石之间,应该不会有错。”

这个数字让杨元庆的眉头蓦地舒展了,六十万石,这一次冒险式的远征,竟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

杨元庆又去了其他仓库,堆积如山的兵甲、帐篷、马鞍和战鼓,这些都是当年隋军丢下的物资,时光流转,它们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这让杨元庆不由感慨万分。

这时,程咬金激动万分跑来道:“总管,去看看宫库吧!保证让你眼睛都睁不开,我的老天啊!那些珍珠宝石,把我老程的眼睛都照花了,还有数不清的白花花银子和黄澄澄的金子,总管,就把高丽封给我做程国吧!我不嫌弃。”

杨元庆拍拍他肩膀,笑眯眯道:“我记得当初你可是不愿意封国的,说是没有野心,一心想当元老,怎么这会儿野心又膨胀了?”

程咬金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其实不是什么野心,只是有点贪心。”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回头对行军司马李名禄道:“所有的物资都一一登记造册,宫库里的金银珠宝分出一半,还有所有的铜钱,都用于犒赏和抚恤这次远征的弟兄们。”

“卑职遵命!”李名禄行一礼,匆匆下去了。

“老李,等我一下,我帮你去清点。”程咬金心急如焚,也顾不上和杨元庆打招呼,飞奔而去。

旁边来护儿忍不住笑道:“总管,这个程将军倒挺有趣。”

杨元庆哼了一声,“他一贯如此,脸皮奇厚无比,打仗时看不见他的踪影,分钱时他第一个冲在前面。”

这时,来护儿又低声道:“总管,这次既然拿下平壤,索性就把附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