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朝纪事-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时深吸了口气,皱眉道:“我不知道你家主人是谁,不过这样藏头露尾,可不是君子所为!”
    这话说得重,小丫头吸了吸鼻子,稚气未脱的样子,却说道:“我家主人说,华阳公主看了这个,就会跟我走了。”
    嘉语:……
    小丫头白白嫩嫩的小手伸出来,拳头仍握得紧紧的,往嘉颖方向看一眼,嘉颖装作赏花走开几步,小丫头方才张开手,却是莹莹发亮的一颗夜明珠。
    这些珠子,萧阮可都连着半夏一并还给了她,一颗不少。不对,如果是萧阮找她,他应该记得她还欠他一件事,大可以……不必用这等实物来落人口实,再说,他不过匆匆看了一眼,就算是过目不忘……也未必伪造得出一模一样的珠子来。那见过这些珠子的人就剩了、只剩了……郑忱。
    郑忱要见她?嘉语吃了一惊。
    这么说,他之前送花过来是为了找她?嘉语这样想着,郑忱向她行大礼也没有避让——她当得起。
    郑忱在太后面前固然巧舌如簧,到嘉语面前就省了这些,开口说的便是:“听说公主大喜了?”
    嘉语心道莫非他有什么礼要送我不成——要说他们俩的关系,借谁之手都不方便,所以亲自来与她说?当下垂首,微饮一口酒。
    郑忱明显犹豫了片刻,方才说道:“我原以为公主与宋王殿下——”
    嘉语猛地抬头,郑忱叹了口气,收住话头,自罚了一杯,才又说道:“我说一句话,公主不要恼。”
    嘉语道:“明知道会让我恼的话,不说也罢。”
    郑忱沉默了一会儿,终于苦笑:“不说……怕是不成了。”
    嘉语心里一沉:“是李十二郎——”
    “不是他。”
    “那是——”
    “李家,”郑忱眼帘微垂,“李家郎不是良配。”
    这回轮到嘉语沉默了,又饮了半口酒,方才说道:“……却是说迟了些。”已经订了亲,李家没有对不住她,她怎么好反悔。
    “我原道九夫人刁难——”郑忱才说了这几个字,面上就是一凉。他原来得及避开,到底没有,自个儿提袖慢慢抹了酒水,“……公主这婚讯来得太急,我、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公主说。”
    作者有话要说:
    唐传奇里和笔记里,老有一些普通人进到王侯家里(一般是杨贵妃的两个姐妹家里),以为进了神仙府邸的……
    
………………………………
195。上策下策
    嘉语泼了酒,倒又冷静了些; 李家九夫人来找始平王妃她是知道的; 不想却是郑忱在背后捣鬼。
    而李十二郎……
    “李家……”嘉语说了这两个字,猛地灵光一闪; 脱口道; “李夫人她——”
    “再过四十七天; 就是周年祭了。”郑忱淡淡地说,口气平淡得不像是缅怀,这个日子,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了太久; 每日每夜; 每时每刻; 然而环顾左右; 冠盖京华,竟不知道能说给谁听。
    嘉语吃了一惊; 回想起宝光寺里惊艳一瞥,那个缈白的影子在灯火里,在壁画里,她说后有猛虎,下有毒龙,被困在悬崖之上的旅人; 却只心心念念舌尖的最后一滴蜜——人所能奢求的; 不过这一点甜。
    她死了——谁杀了她?以嘉语如今的耳目之灵便; 竟从未听人提起; 是讳莫如深,还是别有蹊跷?
    嘉语深吸了一口气,做出第一个推断,试探着问:“是李家?”李夫人虽然被郑家接了回去,终究是李家妇,她与郑忱夹缠不清,郑李两家也不知道知道多少,要说李家因此嫌她坏了名声,也是说得过去的。
    终究她没有再嫁。
    如果是李家下的手,那么去年秋末,李家兄妹所受的伏击——难道不是咸阳王?嘉语看住郑忱,郑忱像是猜到了她心中所想,先是摇头,说:“不是。”停一停又道:“是我干的。”
    嘉语脑袋里“轰”了一声——去年秋李家兄妹躲进她的庄子,是周乐和昭熙救了他们。也就是说,这件事有昭熙插手——昭熙也相信背后指使伏击李家兄妹的是咸阳王吗,还是知道真相?
    这话却不好问郑忱,想了想,先说道:“侍中节哀。”
    郑忱敛手回礼,以未亡人的礼节。
    嘉语叹了口气。
    从郑忱眼下的反应来看,对李家的报复恐怕不止于伏击。
    只怕李十二郎今春在朝堂上的平步青云和他也脱不了干系——要爬得高,摔下来才格外惨痛。
    已经死了一个八娘……嘉语心有戚戚地想,给李夫人陪葬的人可不会少。然而……她有什么资格劝说他罢手?从来,“原谅”这两个字最是不可劝,他放不下就放不下,凭什么原谅?凭什么让受害者原谅?
    想是李夫人当初在李家吃了不少苦头。
    她脑子有点乱,想了许久,方才绕回去问:“李家……会怎样?”
    郑忱从袖中取出一样东西,往嘉语面前推过去。是一份奏折。
    嘉语匆匆只扫了一眼,脸色已经变了:“怀朔镇叛乱?”贼首的名字反复看了几回,并不是周乐,大约是资历不够。或者是这一次,他没有跟着反?她也不知道,无论如何,这总算是一件好事。
    但是郑忱拿战报给她看,是什么意思?嘉语闭目想了片刻:“郑侍中想逼李家出兵平叛?”
    果然华阳公主是能看懂的,不愧是始平王的女儿,郑忱想道,口中回应说:“是李司空,十年前李司空上过六镇的条陈,三十年前李司空曾随高祖远征柔然,边镇的事,他最清楚不过……”
    嘉语:……
    “李司空都年过七十了!”
    “太后已经允了。”郑忱说。
    嘉语:……
    这还有天理吗?等等!嘉语猛地想起一事,匆匆又低头,视线逡巡良久,脱口道:“咸阳王呢?”
    咸阳王虽然客居南朝十年,但是在那之前,就已经有善战的美名,怎么太后会放着身在前线的咸阳王不用,反起用八竿子打不着边的李司空?
    像是猜到嘉语迟早会问到这个,郑忱袖子又滚出一份奏折:“还没有确定,不过多半,咸阳王应该是殉国了。”
    “王妃呢?”嘉语匆匆又扫一遍,没有找到。
    “下落不明。”郑忱吐出这四个字,华阳公主和她这位表姐的恩怨不说全城尽知,至少高门之间不是秘密了,他连“节哀”都懒得说。
    嘉语怔了片刻,脱口道:“她、她才没这么容易死。”
    郑忱不说话。
    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六镇之乱如期爆发——尽管这一世朔州刺史由于烈换成了咸阳王。但是贺兰袖,嘉语冷冷地想,她怎么会死,她哪里这么容易死……只是宫姨娘面前又须得备好话。
    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嘉语道:“李司空多年没有上过战场,突然间劳师出征,难道太后就不顾虑三军将士?”
    郑忱幽幽笑了一下。他知道她的这句话其实不是质问太后,而是问他:这么多人的生死,甚至是国之根基,在他一念之间。但是,那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元家的江山,自有他元家人来收拾。
    然而到底,他也不忍她太失望,于是斟酌片刻,说道:“公主要知道,权力的厮杀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李司空这些年得罪的人不在少数,只要有人提个话头,就有无数人扑上去撕咬……”
    嘉语给自己斟了一杯酒,饮尽了,起身出门,她走到门口的时候听见郑忱在背后说:“多谢公主没让我收手……”
    嘉语苦笑,她倒是想,他肯么?
    。。。。。。。。。。。。。。。。。。。。。。。
    出了门是花廊,繁复精美的雕纹,走出去老远都是阴阴的,远远看见的鸟语花香,繁华如一场梦。这里头有多少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有多少人知道过不了多久就是家破人亡。盛世已经走到了尽头。
    逼李司空出征,郑忱用的是阳谋:你不是熟悉地理人情么,你不是对当地形势判断精准吗,这为国尽忠的机会,你不去,谁去?
    皇帝应该是会反对的。穆家也是将门,虽然软玉温香里酥了筋骨,但是皇帝想用,也是用得上的。问题在于,越是皇帝想用,就越是太后想要打压的,挤兑到这一步,李司空这仗,是打定了。
    战事一起,就再没有什么是可控的了——萧阮还在京城呢。
    “三娘这是去了哪里?”猛地背后一声问候,嘉语冷不丁打了个寒战,回头来,却是嘉颖,纤手拈花,站在阳光里,正笑吟吟看住她。
    “走得累了,找了个地儿歇了歇脚。”嘉语说。
    嘉颖眼眸一转,笑道:“我当妹妹看美人去了呢。”
    “美人?”嘉语奇道,“又哪里来的美人?”
    “说是郑娘子的小妹妹,才不过……”嘉颖比划了一下,“这么高,却是好看得紧。”
    。。。。。。。。。。。。。。。。。。。。。。
    嘉语回家找到昭熙,劈头就问:“去年李家兄妹西山遇袭,是郑侍中所为?”
    昭熙吃了一惊,奇道:“三娘从哪里听来?”
    没有否认?看来是知情。
    嘉语这就不明白了,如果是知道李家与郑忱的恩怨,以郑忱如今如日中天的权势,父亲和哥哥怎么会同意她与李家的婚事?当然她不会直言是郑忱自个儿承认的,只道:“哥哥先回答我是还不是。”
    昭熙想一想道:“是。”又解释说:“都已经过去了。”
    这件事太后动了肝火,好容易才抚平李家,为此还牺牲了一个咸阳王,郑忱纵然得宠,至少明面上不会许他再下手。
    再说了,天大的仇怨,李家已经赔了一个李八娘,他还想怎样?太后护得了他一次、两次,可未必就次次都能护住他。
    李家也不是吃素的。
    昭熙又问:“三娘到底哪里听来这些?”
    昭熙问第二次,嘉语也就不打马虎眼了,含混说道:“我在宝光寺里给阿询祈福时候,遇见过一位李夫人,原是郑家女儿。”
    昭熙“哦”了一声,也没有继续再盘问:既然有郑家女儿嫁到李家,听到什么风声也在情理之中了——李家知情了更好。却听嘉语又道:“那哥哥知不知道,朔州叛乱,有人奏请李司空挂帅出征?”
    昭熙神色里这才动了一下,她这个妹子,倒是很能看到关键。他原不想和她说这些,免得她担忧,但是既然她知道了,再瞒也就没有必要,昭熙端正了姿态,让连翘送水进来,打算好好与他妹子分说。
    “这件事我知道的,”他说,“李家自有应对,三娘也不必太担忧。”——如果不是事关重大,他倒是想嘲笑一番他这个妹子,人没过去,心先过去了。不过也好,总比再惦记着宋王要好。
    嘉语眉间愁色不减:“那依哥哥看,李司空挂帅,胜算几何?”昭熙是自幼随父亲征战,战场是的事问他,自然比问别人来得靠谱。
    昭熙摇头道:“胜算不大。”
    打仗这种事,除非以狮博兔,否则拼的就是人品,啊不对,拼的就是谁犯的错更少。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判断上的,决策上的,执行上的,甚至运气上的,区别只在错多错少,致不致命。
    一旦致命,就是狮子博兔,都可能倒栽了阴沟,比如淝水、官渡,更何况眼下朔州形势还大不明朗。
    要声势小,尚有回旋余地,要是成了气候……李司空这一离京,李家中生代断层,年轻一辈如李十二郎资历都浅,又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军事上插不进嘴,到时候郑忱要搞鬼,仗就没法打了。
    毕竟不如始平王,有王妃坐镇在京,不怕背后插刀,李司空此去,任何一个点上出了纰漏,都可能导致全线溃败。
    料想嘉语想不到这些,又解释道:“六镇历来是养兵之地,虽然这些年衰落,不如从前,也不是禁军可比。一旦乱起,怕胡儿举兵响应,就不可收拾了。”
    嘉语沉默了一会儿,她倒不至于天真到质问“为什么哥哥不阻拦”,或者“为什么朝中衮衮诸公,竟无一人看到此中弊端,上书劝谏”,那定然是有的,也许是不多,或者是多也没有用。
    拦不住太后点将出兵的决心。这其中,可能有皇帝的因素,可能有郑忱的推波助澜,也有可能有朝中诸人的明哲保身,或者落井下石,人皆有私心私情,这天底下,就没什么天生的忠臣孝子。
    嘉语问:“李家怎么应对?”
    昭熙笑道:“李家老爷子是成精的老狐狸,自有办法。”
    嘉语扬一扬眉,不肯罢休。昭熙知她是倔劲上来了,要问个明白,想着以自家的位置,这些事,她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就算是李家树倒猢狲散了,自己和父亲也保得住她,原无须多虑如此。
    只是他这两年和她接触得多,也知道她这个多思多虑的毛病——也不知道怎么落下的,她要问,他也不得不打迭起心思来回答:“话说在前头,你阿兄我也不是李司空,只是个推断,不能当真。”
    嘉语应了。
    昭熙方才说道:“上策自然是打胜仗。”只要打赢了,什么都好说,燕朝自来军功重,此番平叛归来,李家还能上个台阶。
    “中策呢?”
    “没有中策。”他这妹子多半是听多了戏文,以为凡事都有上中下三策,可惜这档子事,就两条路,要不上天,要不下地。昭熙道,“要是输了,自难免损兵折将,李司空应该会……殉国。”
    殉国是好听的说法,说得更明白一点是自裁,免得贻祸家族。
    嘉语先怔了一下,乍听确实不可思议,细想却再妙不过一角棋,人死了,难道还能追究责任?有的人会,当今太后不会。
    太后是个极念旧情的人。
    何况从前,一直到周乐当政,嘉语都记得,李家都没有完——李家娘子还能抢了崔娘子的夫婿呢。
    嘉语也不知道该不该放下心来。朔州既然已经乱了,周围云州、代州很快也会响应,虎兕出柙,锐何以当?这是一场绵延数年的叛乱,被卷入的军民超过百万,南朝也因此得以窥伺神器。
    从前是她父亲出面收拾,但是父亲死后,降兵再叛,乱事又起,那是周乐的天下了——最后他得了这些人马。
    从这时候开始,朝廷军一败再败,多少将士说到底不过是朝争的炮灰。嘉语几乎是戚戚地想,大军出发之日,天子送行,百官整肃,谁知道有去无回。而朝中又多少翻云覆雨手,并不在乎这些生死。
    一定要他们都落到这一步,他们、他们的妻儿子女都落到这一步,生死如蝼蚁,如鱼肉,才会知道其中痛楚。
    比如从前的她,再比如从前嘉言。
    昭熙眼睁睁看着妹子眉目里渐渐渗出哀色,他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难过。如果只是李家……李家老爷子不说,李家应该是无恙的。或者是叛乱?娇滴滴的小娘子哪里看过战场上尸山血海,她这个妹子,倒不像有的人,听到打仗就以为能马上觅封侯,却不想一将功成万骨枯。
    因问:“三娘在想什么呢?”
    嘉语道:“想……前朝临海公主。”
    前朝末世,洛阳大乱,临海公主为人所掳,辗转变卖为奴——想公主且如此,而况余人。
    昭熙也有片刻的沉默,应道:“不至于此。”
    嘉语却问:“父亲几时回来?”
    昭熙道:“那要看太后和圣人的意思了。”朝中是缺宿将,但是宿将也是一仗一仗磨出来的,眼下形势尚不明朗,朝中绝不会急吼吼把父亲召回来,就算日后压不住了,也还要看太后与皇帝博弈。
    至少皇帝肯定是想用穆家的人。
    听见嘉语叹息,昭熙心口又有些疼,忙又补充道:“其实也不必太担心,如愿在武川镇,他一向能得人心。”
    嘉语闻言道:“但愿如此。”也还是无精打采。
    又过得几日,李家也摆宴。李家是嘉语的夫家,她如今还没有过门,原不便去。但是九娘给她的请帖是单独下的,言辞颇为恳切,王妃看过之后,与嘉语说:“但去无妨。”嘉语也就去了。
    小娘子的聚会,无非游园,赏花,宴饮,附庸风雅的品评诗画,将门多投壶,或也有弹琴,起舞,论香,说衣着穿戴。嘉语不擅此道,能躲就躲,李九娘却特来见她,代母亲与妹妹与她致歉。
    “我阿娘耳根子软,听风就是雨。”九娘很难为情,原本做儿女的,如何好说母亲不是,但是哥哥的话,她又不能不带到——已经把最不好听的隐去了,但是出口,还是觉得自个儿过分。
    嘉语心道能养出八娘、九娘这样敦厚的性情,十二郎又明理,这个李家九夫人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怕她还要再给十六娘说好话,忙着扯开话题道:“九娘子好事将近了吧?”
    李九娘面上飞霞。哪个小娘子没憧憬过自己的婚事,但是在她……因为姐姐的惨死,姐夫忽然变了夫君。母亲倒是沾沾自喜,觉得自个儿争了门好亲,可是在九娘,心里总存着一丝难过。
    八娘是她嫡亲的姐姐,只年长一岁,又温柔可亲,哪怕是到最后一刻。那天泼天的雨,她一直记得,她跟在哥哥后头,看见胭脂色的血,姐姐连喊疼都没有,怕引来敌人。到最后,血都流尽了。
    换来哥哥的仕途,她的婚事,十娘进宫为妃。她是敦厚,却是不傻,料想进宫的名额原是她的。只是家中长辈都看好十娘。
    ——毕竟,如果进了宫不得宠,那姐姐就白死了。
    当然她也不想争这个,她也不想进宫。她从前曾住在宫里,见识过姚佳怡的跋扈,见识过太后偏心,后来也见识了陆靖华的死,如今正位上的穆皇后,也并不见得有多快活,她只是为姐姐难过。
    母亲是最早忘记的,母亲一向想得开,宁肯把时间和心力耗在与婶婶、伯母的斗法上;然后是哥哥,哥哥渐渐也不大提,他仕途得意,又要迎娶公主。只剩了她,翻来覆去的就这么点心事。
    她不说话,嘉语一时也猜不到她在想什么。
    她原是想提醒九娘,如果可以,让十二郎催崔家早些迎娶,免得意外——尽管昭熙说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转念一想,一旦李家失势,从崔九郎对谢云然的无情来看,又能给她多少庇护?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握一握九娘的手,说:“但愿一切如意。”
    
………………………………
196。端午龙舟
    五月十四日,王妃收到始平王的回信; 大体上就如她所料; 说起兄弟就一句陈年旧事,不必再提; 又问及元昭叙资质; 说如果不是太过愚顽的话; 就让她把人送到豫州去。
    元昭叙夫妻和嘉颖姐妹这些日子的举止,王妃大体是知道的,元昭叙不说十分机灵,也算是有眼色; 袁氏眼皮子浅; 也没浅过宫姨娘; 嘉颖姐妹都安分——比当初嘉语好对付多了。
    因唤了元昭叙过来; 把始平王信上的意思掐头去尾与他说清楚,末了道:“如果大郎有意; 我这就让边统领送你去豫州。”
    元昭叙闻言大喜。他上京之前也仔细琢磨过可能的际遇,比较好的始平王或者始平王妃在京里给谋个官职,不会太高,大致是七品到六品之间,却不料比这还好——让他去豫州,是要手把手栽培了。
    他打听过; 昭熙从前跟着始平王转战近十年; 在军中威望、根底没得说; 如今安置在京中; 守的是大后方,冲锋陷阵什么的,看来大伯是要用自己人了。兴冲冲回院子叫袁氏收拾起衣物,准备远行。
    袁氏是新来洛阳,举目无亲,王妃忙,并无暇顾及,只叫嘉语姐妹常日带了嘉颖、嘉媛出门——这没出阁的小姑子却不好带嫂子出去,这样一来,偌大的王府,袁氏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如今丈夫又要远行,不知几时才能回来,心里一来慌张,二来也是不舍,嘴里未免叨叨道:“这刀枪无眼的,大伯也是,自家子侄,直接给场富贵不就好了,怎么就舍得拿出去挨刀挨枪的——”
    “住口!”元昭叙喝了一句。他自进京以来,连日谨小慎微,四处陪笑,唯恐有个不是。能得到这么个机会,做梦都能笑出来,妻子不但不为他高兴,还劈头就是一盆冷水,心里未免无味至极。
    袁氏经了他一喝,却自觉委屈,抽抽搭搭就哭了起来:“我就知道,你如今满眼富贵,哪里还瞧得上我……”
    元昭叙气结——明明是这婆娘自个儿眼界浅,见识短,倒说起他不是来。拂袖就出了门。门外春光正好,花树争芳,蝴蝶轻盈的身姿,唔,不是蝴蝶,是不知道哪个房里的婢子,袅袅纤腰,不堪一握。
    却寻思起,这番远行,倒是须与两个妹妹吱一声。
    一时又回了屋。袁氏眼睛还红着,听见郎君回来,心里一喜,只道是回心转意要来哄人,却把身子一扭,正待不理,却听元昭叙吩咐道:“我有话要与二娘说,你去请了她来。”
    袁氏:……
    袁氏摔了帕子,哭道:“不是郎君叫我住口么,怎么这会儿又要我去张嘴了——可不难煞人!”
    元昭叙冷冷只问:“你去不去,你不去,这院子里多的是婢子——”
    竟拿她和婢子比,袁氏又羞又气,又隐隐生出恐惧来,到底还是去了。
    嘉颖听说哥哥找她,倒是吃了一惊。自来洛阳,嫂子还隔三差五摸过来说话,无非问嘉语姐妹对她们怎么样,有没有婢子不听使唤,又问出门见识,言语之间,尽是艳羡。哥哥却从没来过。
    当然这二门里,他也不便进来——到底寄人篱下,不比自个儿家中。这会儿请她去,想是有要紧事,忙丢下绣了一半的帔子,跟着嫂子去了世安苑,却见哥哥大刀金马地坐着,面前摆了酒馔,正自斟自饮。
    见了妹子,微一点头:“坐。”
    嘉颖回头看了眼嫂子,袁氏也没有走开的意思,莫非是哥哥嫂子都有话说?登时就想到张家,心里一刺,头先垂了下来。
    元昭叙最见不得这个妹妹垂头丧气的样子,没的把运气都给丧没了——不然怎么着,大娘亲事说得平常,二娘却生得好,当初父亲也是奇货可居,把她说给了张家,以当时情况论,还是他家高攀。
    当时张家蒸蒸日上,他还巴望着妹夫发达了拉他一把,谁想前年一把火,莫说张家,就是张尚书都没个下场。不过如今看来,和张家的这门亲,却是父亲草率了,他的妹妹,配得起更好的。
    想到这里,元昭叙心里稍稍好转——也幸亏那是个短命鬼,不然他岂不是赔了?一时笑道:“有些日子不见二娘了,王妃待你们可好?”
    嘉颖道:“王妃和妹妹们都极好。”
    “那就好,”元昭叙原也不耐与妹妹寒暄,直接道,“大伯让我去豫州,一时半会儿不会回来,你和张家的亲事,你自个儿可有什么打算?”
    “我——”果然是这件,嘉颖有一瞬间的茫然,定了定神说道,“我并没有什么打算。”
    “什么叫没有什么打算!”元昭叙提高声音,呵斥了一句,又抿了一口酒,方才说道,“难不成你真想给张家守一辈子望门寡?”
    嘉颖心道我是不情愿,但是当初……当初哥哥你和父亲可不是这么说的。却不好反驳,只把头勾得更低,额饰垂下来,几乎都遮了眼睛。
    袁氏见状,插嘴道:“我的妹子哟,这里可没有外人,你有什么心里话,这会儿说还能叫你哥哥做主,到你哥哥去了豫州,可就晚了。”
    丈夫的这两个妹子,她当初就看好二娘,想说给自己的弟弟,只是公爹心气高,就没正眼看过她娘家——当时她还不知道有始平王这门贵亲。后来张家那小子无福病逝,她还吹过枕边风,无奈丈夫和公爹一个鼻孔出气,当时还满口仁义道德,要二娘“从一而终”。
    她呸!他元家就没什么从一而终的种子!
    她算是看出来了,到了洛阳,元昭叙这心思活络了,毕竟好端端一个大姑娘,生得又水灵,不嫁出去,可惜了。
    嘉颖看了嫂子一眼,心里只管冷笑,她这哥哥是利欲熏心,嫂子却天真,还打着如意算盘,也不看看她哥如今这心气,八字没一撇,就真当自个儿皇亲国戚了。口中只道:“我——”
    “我什么我,”元昭叙打断她道,“如今你住在大伯府上,想张家也不敢进来抢亲,回头哥哥在豫州给你细细儿地寻,找个可靠的,也免得你下半辈子无人可依——就这么定了!”
    听到“在豫州细细儿地寻”,袁氏姑嫂心里都是一凉。袁氏想的是自个儿弟弟这回是彻底没指望了。
    嘉颖却想:前头是想我守望门寡,死死拉着张家的亲事不撒手,如今要飞黄腾达了,又不知道会把我许给个什么人,门第当然是不差的,没准钱财也不少,至于是不是七老八十,容貌是否丑陋,人品是否不堪,就难说了。
    她不比嘉媛,她大上几岁,见多了世态炎凉,也很知道自个儿哥哥是什么德行,心里虽然不情愿,嘴上却还能说:“都凭哥哥做主。”横竖不说这句话,他也是要做主的,不如说得漂亮一点,让他高兴高兴,没准还会良心发作,念着她的好,手下留情——当然嘉颖并不真指望这个。
    果然,得了妹妹这句话,元昭叙心情大好,猛灌了一口酒:到底是他的妹子,知道为自己打算。
    又吩咐道:“我不在洛阳,凡事多向你嫂子请教,莫要自作主张。”
    ——如果说这世上最维护他利益的人,除了他那早死的爹妈,就只有袁氏了,而不是他这两个妹子。他如今就要发达了,两个妹子都有大用,可不能稀里糊涂被哪个小白脸给骗了去。
    元昭叙的这句话,让袁氏沮丧的脸上重又放出光来——到底丈夫念着自己,不同于别人——早忘了之前口角,上赶着说道:“郎君放心,我定然好好照顾二娘和七娘。”
    “王妃那里,早晚请安也去得殷勤些。”元昭叙又指点道,“还有二郎、三郎,两个妹妹,也都不可怠慢了……七娘还小,这些话我就不另外吩咐了,阿袁你做嫂子的,二娘你做姐姐的,多提点她。”
    袁氏与嘉颖一一都应了。
    原本元昭叙是想即刻起程,不过昭熙婚事在即,也不敢急这一刻,便又耽搁了半月,谁想,这半月里又闹出许多事来。
    。。。。。。。。。。。。。。。。。。。。。
    从来北人骑马,南人操舟,但是近百年来,南北风俗渐近,因绕洛城有河,北朝端午除了佩戴香囊,系五色丝,喝雄黄酒之外,也有龙舟竞渡之戏。
    洛水两岸垒起高台,层层堆叠,有五六层,最高近三丈,左右绵延足足十里。蜀锦裁为步障,锦上暗纹栩栩,随着光影变幻无端,或绿如碧波荡漾,或红如骄阳似火,或五色迷离,或七彩流光。
    龙舟有十,宗室三,其余穆家一,姚家一,崔家二,郑家一,李家一,卢家一。
    据说萧永年才到洛阳那年,也有人撺掇过他斗龙舟,也不知道他与先帝说了些什么,引来先帝放声大笑,后来定了条规矩,说是不与南人斗舟——所以萧阮再北来,就再没人提过这茬了。
    皇家不出船,则是为了不扫兴——谁敢和皇家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