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顾三娘再嫁-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两个婆子立在一旁给她打下手。
  厨房里的活计顾三娘再熟悉不过,她手脚麻利的煮猪脚下面线,不到半日,一大碗猪脚面线就煮好了,她和柳五婆两人提着食盒刚走到半道,就见彩云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说道:“大奶奶,大爷回来了。”
  顾三娘惊道:“怎么这么快,不是说还需得小半日才能到家么。”
  想起那人,她脚下的步子情不自禁的加快几分,彩云搀着柳五婆落后半截,只说顾三娘刚刚踏进东院,一眼就看到沈拙,他怀里抱着御哥儿,正低头和身旁的小叶子说话,听到动静,沈拙扭头朝着门口望去。
  两人四目相对,俱是一笑,紧接着顾三娘的眼泪就潸然而下。
  沈拙放下御哥儿,他走过来握着顾三娘的手,直视着她的双眼,像是要把她的一举一动都刻在心头似的。
  此刻,似乎说任何话都稍显多余,两人互相望着对方,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小叶子略微懂了一些人事,她看到爹和娘手拉手,都忘了屋里还有旁人,一张脸上禁不住臊得通红,于是连忙捂着眼睛背过身,御哥儿有样学样,也跟着转身回避,只是总忍不住悄悄扭头偷看。
  一家四口经历险阻终于重逢,顾三娘把猪脚面线端上桌,她看着消瘦不少的沈拙,说道:“快把这碗面线吃下,一滴汤汁也不许剩,往后一辈子平平安安,再无忧虑。”
  说这些话时,她的手轻轻捂着胸口,这半年来,自从沈拙上京,她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今日看到他安然无恙的坐在她面前,她这颗悬着的心,总算能彻底落回肚子里了。
  御哥儿趴在对面的桌子上,他爹回来了,这孩子便又变得欢快活泼起来,他眨着眼睛问道:“猪脚好吃么?”
  “你尝尝。”沈拙笑着给御哥儿夹了一个猪脚,又给小叶子一个,猪脚焖的软烂,平日这东西难得吃一回,两个孩子抱着猪脚啃得满嘴油光,顾三娘静静的看着沈拙和孩子们,只觉得无比安心。
  沈拙把一碗猪脚面线吃得干干净净,他看了一眼不远处玩耍的两个孩子,扭头对顾三娘说道:“你去收拾一下,我们即刻就离开蒋府。”

  ☆、第84章

  顾三娘听了沈拙这话,她起先一怔,随后低声说道:“可是蒋丞相还没回来呢。”
  沈拙脸色平静,他淡淡的说道:“这个跟我们没有干系,自有别人为他操心。”
  顾三娘知道这对父子有心结,到嘴的话又咽下肚子里,在这事上,她一向都是听沈拙的,那沈拙想了一下,对顾三娘说道:“临走之前,我带你去给我娘磕个头罢。”
  虽说顾三娘从不曾见过这个婆婆,但是既然身在蒋府,自然理应该去给她老人家烧一柱香,这般想着,顾三娘又叫来小叶子和御哥儿同去,御哥儿是她婆婆的亲孙子,更该给老人家好好磕一个头。
  蒋家他们这一房的祠堂设在府内,沈拙多年没有住在蒋府,但这里是供着他母亲的地方,因此自是熟门熟路,平日祠堂少有人走动,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仆人看守烛火,沈拙等人刚进来,他就认出沈拙来了,老仆人忙不跌的迎出来,这老仆人人老耳聋,蒋府的下人们规矩极严,是以这老人并不曾听闻这段时日府外发生的事,他看到离家几年的沈拙家来了,顿时老泪纵横,嘴里念叨着:“大爷回来了。”
  说着,他弯着身子就要给沈拙请安,沈拙一把扶起他,说道:“快不要如此多礼。”
  这些高门大户,家里上了年纪的仆妇,比有些小辈儿的主子还要体面,更何况他已不是蒋府的主子,更不该受人家的跪拜。
  老仆人擦着眼泪,他说道:“大爷是来给祖宗们上香的罢,我带大爷进去。”
  祠堂重地,每年除了祭祀,或是遇到府里婚丧嫁娶,添丁增口,平素并不轻易打开大门,今日因着沈拙要祭拜他母亲,是以老仆人便引着他们进到祠堂里面。
  刚进祠堂,一股淡淡的檀木香味扑面而来,正堂中间一字排开,挂着许多画像,画像上的人,男的一律蟒袍玉带,女的俱是凤冠霞帔,象征着蒋府无上尊贵的地位,除了画像,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供桌上陈列的上百个牌位,这些皆是蒋家的先祖。
  顾三娘低垂着眼皮,她默默跟在沈拙身后,两个孩子进来之间已被顾三娘再三叮嘱过,故此这会子也是安静乖巧,深怕打搅了蒋府先祖们的亡灵。
  沈拙洗净手,他点了一柱香,插在供桌上的香炉里,随后又往地上一个大鼎里烧了纸钱,便走到旁边的牌位,这次他不光烧香,还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磕着头,并对着那牌位轻声说道:“娘,孩儿来看你了,这是孩儿新娶的媳妇儿,特地带她来给你老人家看看。”
  那牌位上面写着‘先室蒋沈氏梦珑之位’,正是沈拙的生母沈氏,顾三娘上前给她婆婆磕了头,接下来便是两个孩子,小叶子仍是张姓,她不必烧香,只需磕头便是,那御哥儿却不光要磕头,还小心翼翼的拿着线香作了三个揖,又由沈拙代他插到香炉里。
  拜完母亲,沈拙望着她的牌位出神,顾三娘心思细腻,她看到沈拙眼底流露着一丝伤感,于是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出去,好留他单独跟他母亲说会子话。
  正当她带着孩子要出去时,沈拙喊住她,他说:“三娘,你陪我待一会子罢。”
  顾三娘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把两个孩子送出去,便回到沈拙的身旁,那沈拙看着他娘的牌位,说道:“我刚生下来时,我娘就给我取了‘拙儿’这个乳名,她走的时候我还不大记事,如今回想起来,她的模样儿我都有些记不清了。”
  顾三娘看着沈氏的牌位,她想了一下,说道:“我虽没见过她老人家,不过只看你,就能猜想婆婆必定是个贞静聪明的妇人。”
  沈拙目光柔软,他看着顾三娘,微笑着说道:“那你可猜错了,我娘时常跟人说,不指望我聪慧过人,只要一辈子平安顺遂,哪怕做个糊涂人也罢,可我小时候要是背不出来文章,挨打的板子,她是一下都不会少的。”
  顾三娘忍不住笑了起来,大抵口是心非是天下妇人的通病,嘴里喊着‘拙儿’,心里还是盼着他能成龙成凤。
  想起往事,沈拙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他说:“那时我和妹妹妙言每日下了学,就会到娘的屋子里来做功课,她老人家别看是个闺阁妇人,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比男人们读得还要通透,要想投机取巧,第一个逃不过她的眼睛,妙言贪玩调皮,三不五时就会被娘责罚,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她就要来跟我求救,我母亲偶尔知道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想起妹妹妙言,沈拙的眼底瞬间变得晦暗深沉,顾三娘心头一紧,她伸出手紧紧握住沈拙的手掌,想要给他一些慰籍。
  沈拙双眼闭了一下,等到再睁开时,又恢复一片清明,他看着牌位说道:“这次走了,下一回再来拜祭,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顾三娘扭头盯着沈拙微颔的下巴,她犹豫片刻,说道:“阿拙,我知道你不想和蒋家再有任何牵连,可是蒋丞相为了救你,听说得罪了许多人,无论如何,等他渡过难关再走罢,咱们不能做那起忘恩负义的小人。”
  顾三娘心思单纯,她想着一码事归一码事,当日他们一家受了东方检七百两银子的接救,尚且还在东方家出事时挺身而出,今日蒋中明还在皇宫生死不明,他们就这么一走了之,实在有违做人的道义。
  沈拙看着顾三娘,他认真说道:“你不必替他放愁,他在官场爬摸打滚多年,又岂会轻易倒下。”
  顾三娘张了张嘴,她正要说话,外面传来一阵吵嚷声,紧接着祠堂的门被用力推开,闯进来的是怒气冲冲的蒋锦言,他眼里冒着火光,指着沈拙怒道:“你不是已经自请出宗么,又到我蒋家的祠堂来做甚么,还不快滚出去!”
  顾三娘微微有些诧异,她进府十几日,虽说跟蒋锦言见的次数不多,但是他一直谦和有礼,从不曾见他对谁大声说过话。
  蒋锦言又冲着看守祠堂的老仆人责怪道:“六伯难道不知这人早就改名换姓了?你放一个外人进祠堂,惊动了列祖列宗,谁能担待得起?”
  那老仆人唬得连忙跪在地上,后面跟着一起来的孙氏看到相公发怒,低着头不敢做声。
  沈拙看着气急败坏的蒋锦言,不急不徐的说道:“锦三爷不要动怒,我拜完了母亲,这便就走。”
  “你……”蒋锦言不善跟人争吵,他看到沈拙这般气定神闲,又想起父亲为了救他性命,至今还跪在皇帝的宫门外面,越发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你道蒋锦言为何这般怒恼?原来,今日他去大理寺接沈拙回家,他本想着都是至亲骨肉,沈拙家来了,正好他们一家人能同舟共济,谁曾想沈拙刚到,便说要带着家人孩子离开,蒋锦言只当他念生怕死,自是心寒齿冷。谁知刚刚听说他到祠堂来拜祭母亲,蒋锦言年少气胜,于是就追过来羞辱沈拙。
  这样的场面,不光顾三娘不便插话,就连孙氏和后来的吉昌公主也默不作声的站在后面。
  横竖沈拙已拜完了母亲,此时人家来赶人,他也不欲多留,便招呼着顾三娘和两个孩子出府,不想,他们一家人还没走出祠堂的大门,就见一个仆妇慌慌张张的寻过来,她急道:“老爷回来了,他刚进家门就吐了一地血,几位爷和奶奶们快去看看罢。”
  众人大吃一惊,蒋锦言问道:“为何会这样,赶紧打发人去请太医呀。”
  那仆妇回道:“老爷拦着不让!”
  说罢,她又偷瞄了一眼沈拙,小声说道:“老爷说……说是让大爷去见他。”
  屋里众人的目光都落在沈拙的身上,那蒋锦言见沈拙不为所动,气得跺脚说道:“老爷还有我这个儿子在呢,我去见他!”
  说着,拂袖而去。
  一眨眼,原本挤满了人的祠堂只剩下沈拙夫妻和两个茫然的孩子,还有跪在门外的老仆人。
  顾三娘看着沈拙漠然的脸,她不是沈拙,并不明白这对父子孰对孰错,然而到了这个份儿上,对错似乎已没有那么重要,她劝道:“阿拙,你去看看蒋丞相罢。”
  沈拙双目半敛,他看着眼前这一列列无声无息的牌位,又想起母亲那模糊的音容,还有红颜命薄的妹妹,等到有一日他不在了,谁还记得她们?
  屋里很静悄悄的,顾三娘和蒋家的祖宗们在等着沈拙的抉择,过了许久,沈拙睁开眼睛,他又看了一眼母亲的牌位,对顾三娘说道:“走罢。”
  顾三娘怔怔的望了他一眼,走?他们走到哪里去呢?沈拙已经走出祠堂大门,他见顾三娘还呆在原地,朝着她招了招手,催促着说道:“再不走,我可不等你了。”

  ☆、第85章

  顾三娘黯然的跟在沈拙身后,沈拙是她的丈夫,这是他和蒋家的事情,即便她想不通,她也会听从沈拙做出的决定。
  在顾三娘陷入沉思之时,沈拙却没有回到东院,反而朝着主院那边走去,顾三娘楞了一下,她喊住他:“阿拙。”
  走在前面的沈拙停下脚步,他回头望着顾三娘,说道:“不是要去看他么,还不快走?”
  顾三娘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她就知道沈拙是个心肠柔软的人,沈拙看到顾三娘殷殷的望着自己,缓声说道:“我去看他,是因为你要我去,我才会去的。”
  顾三娘低头一笑,她才不信沈拙的话,不过无论是甚么原因,沈拙还是退让了,顾三娘笑道,她说:“走罢。”
  两人带着孩子来到主院,此时院子里静悄悄的,伺候的仆妇一个也不见,只有管事娘子有旺家的守在门口,她看到沈拙和顾三娘一同过来了,脸上的讶异一闪而过,随后朝着他们行了一礼,嘴里喊道:“大爷,大奶奶。”
  沈拙立在门口一言不发,顾三娘看了他一眼,便问有旺家的:“老爷如何了?”
  有旺家的用手帕揉着眼睛,她说:“已是歇下了,只是精神十分不济,锦三爷和二奶奶并三奶奶都在屋里伺候,我当家的悄悄去请了可靠的郎中,只怕还得小片刻才能回来。”
  顾三娘想不通为甚么生个病还得遮遮掩掩的,不过蒋丞相即是这么做了,必然有他的道理,故此顾三娘没有多嘴,为免两个孩子吵到蒋中明,她打发他俩在外头玩耍,便携着沈拙就往屋里去了。
  这会子,孙氏和吉昌公主两人守在外间,从里屋里间或传来几声低语,孙氏年纪小,没经过甚么大事,她亲眼看到蒋中明大口吐血,想来是被唬到了,一双眼圈儿哭得发红,当看到顾三娘进来了,嘴角一瘪,眼泪就淌了下来,不过她很快想在屋里还在歇息的蒋中明,于是硬生生的忍住了。
  “到底发生了甚么事,老爷好端端的怎会吐血?”顾三娘低声问道。
  吉昌公主回道:“老爷身边的长随说,今日一大早,圣上召见老爷,他君臣二人足足谈了半日,老爷才从宫里出来,那时长随们还没看出老爷有甚么不妥,直到进府时老爷特意吩咐把轿子抬到二门,底下伺候的下人虽是疑惑,也只得遵命照办,哪知轿子刚落地,老爷就开始呕血,随从们唬坏了,一跌声的叫人去请太医,却被老爷给喝止住了。”
  顾三娘听完前因后果,下意识的紧捏着手帕,她抬眼向着沈拙看去,只见他脸上面无表情,丝毫看不出他在想些甚么。
  不一时,内室的帘子被打开,出来的是蒋锦言,他正好和沈拙的视线撞上,蒋锦言一怔,随后撇着嘴角没有说话。
  这时,从屋里传来蒋中明的声音:“是沈拙来了罢?”
  他的声音微微带着一股疲惫,全然不像之前那样沉稳有力,屋里的众人都一起望着沈拙,蒋锦言也看着他,他扭头朝着屋里回道:“爹,是他。”
  “让他进来。”蒋中明说道。
  沈拙进了内室,顾三娘注视着他的背影,她留在外面,没有跟进去。
  没过多久,蒋锦明带着两个小厮出来了,屋里只剩下蒋中明和沈拙,想起屋里那对父子之间的恩恩怨怨,顾三娘心里突突跳个不停,一双耳朵竖起来听着里头的动静。
  屋里燃着沉香,可是沈拙还是闻到了淡淡的血腥味,他静静的站在床尾,看着卧榻上的蒋中明,蒋中明已经坐起身来,他后背挺的笔直,哪怕身子不适,也不愿露出一丝懈怠。
  先前蒋中明在大理寺审案时,并没跟沈拙打过照面,这是几年当中,他们父子俩头一回见面,二人相对无言,不知过了多久,最终还是蒋中明率先开口,他说道:“你回来罢。”
  沈拙满脸讥诮,他说:“就因蒋镇言兵权被夺,蒋锦言乳臭未干,蒋家的旁支里又无能堪大用者,所以蒋丞相为保蒋家世代荣耀,就连我这个背祖弃宗的逆子也要认回来?”
  蒋中明没有否认,他目光深沉,看着沈拙说道:“我所剩的时日不多,若非如此,我又岂会留你在我面前碍眼。”
  他顿停片刻,话锋一转,又道:“不过,你最好认清形势,蒋家倒了,皇上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你,你就是他心头的一根刺,你的存在时时提醒着他,他所宠爱的那个女人,是从你手里抢过去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时你以为仅凭你的能力,又能保得住自己的妻儿么?”
  沈拙眼睛眯了起来,他盯着蒋中明的脸,半日没有言语,屋里悄无声息,蒋中明撩起眼皮看着他,轻描淡写的说道:“我当日能扶得起靖文皇帝,就有本事再扶持一个新皇,如今横在我面前的并非一个微不足道的安氏,而是老天爷不愿再多给我时日。”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里隐约带了一丝不甘,却又有着认命,站在旁边的沈拙薄唇紧抿,他抓起蒋中明的手腕搭在他的脉搏上,过了半晌,方才略带惊愕的抬头望着他。
  蒋中明收回自己的手,若不是万不得已,他决计不会在沈拙面前示弱,他道:“我需要你撑起蒋家的门楣,蒋家为你庇护妻儿,甚至还能保你封妻荫子,这是共赢,该如何抉择,你心里想必已有成算。”
  说已说到这个地步,蒋中明无须再多言,他和沈拙之间虽有着深深的隔阂,但他知道他是个聪明人,仇恨又算甚么呢,在利益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
  沈拙也不再开口说话,不一时,管家回来了,他隔着帘子说道:“老爷,李郎中来了。”
  蒋中明收回目光,低沉的声音说道:“请他进来。”
  很快,帘子被打起,管家有旺领着一个郎中进到内室,蒋锦言也跟在后面,沈拙没有多做停留,他转身走了出去。
  外面的顾三娘还在等他,她看到沈拙,迎上去问道:“蒋丞相的身子还好么?”
  看到顾三娘双眉微颦,沈拙对她轻轻一笑,回道:“无碍,只是劳累过度罢了。”
  顾三娘放下心来,她拍着胸口舒了一口气,又问:“那咱们走不走呢?”
  沈拙看着她,说道:“我们暂时先住在蒋府,等过一段日子,我再带着你和孩子们回郦县。”
  顾三娘犹疑不定,她猜想必定是蒋中明对他说了甚么话,这才使得原本要走的沈拙留了下来,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形,顾三娘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自始到终都会紧紧跟随沈拙。
  留在蒋府的沈拙和顾三娘仍旧住在东院,他每日也不出府,平常无非是读书作画,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就好像和蒋家从来没有发生矛盾似的。
  然而对顾三娘来说,她莫名有种直觉,这种平静的日子似乎是种假象,杀机就潜伏在他们的周边,就连吉昌公主也敏感的觉察到一股肃杀之气,她甚至破天荒的主动来找顾三娘串门,即使两人待在一起并没甚么多余的话可以闲聊。
  整个府里,最无忧无虑的要数孙氏,她最大的烦恼仅仅只是蒋锦言被老爷派回长阳城拜谒先祖,这一走,只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小夫妻成婚不到一年,还是蜜里调油的时候,想到见不着相公,孙氏连最爱的零嘴儿也吃不下了,好在家里还有小叶子,两人摘花读书踢毽子,倒是成了一对好玩伴,至于沈御,蒋锦言前往长阳时,把他也一并带上了,这是蒋中明的主意,顾三娘见沈拙没有发话,也便默认了。
  在此期间,顾二娘给顾三娘回了家书,一并而来的,还有她寄给顾三娘的一千两银子,她听说妹夫原来是蒋丞相的公子,又听顾三娘说她们搬到蒋府,欣喜的同时又很替她担忧,她们姊妹出身微寒,那些高门大户的最重出身,她是个妾室倒也罢了,妹妹却是正经的正妻,万一妹妹在蒋府受人欺辱可如何是好?怎奈她远在桐城,便是想要互相照应也有心无力,心疼妹妹的顾二娘只好把箱底的私房钱拿给妹妹,好歹不让她为银钱发愁。
  顾三娘收下她二姐的银钱,又给她回了书信,她怕姐姐牵挂,只说些报喜不报喜忧的话,再者蒋府人口单纯,她和吉昌公主与孙氏都相处得还算融洽,相比先前张家那两个妯娌要好上许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蒋中明病倒的事,到底还是流传了出去,有人说他身患重病,怕是要命不久矣,更有猜测他已失去靖文皇帝的信任,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逼得皇帝提前出关,趁着蒋中明不在,安氏一党告状的折子像雪花一般飞到御前,然而靖文皇帝却一律留而不发,安如海猜不透皇帝的用意,再想到前几日靖文皇帝召见蒋中明,心中难免惴惴不安,没过两日,蒋中明就精神奕奕的在人前露面,关于他重病的谣言不攻自破,就在这时,蒋中明与内阁几位次辅联名上书,提议推举沈拙出任国子监祭酒。

  ☆、第8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蒋中明的折子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且不说沈拙以一个小小举子之身又如何担得起国子监祭酒的重任,单说他和安妃那些说不得的秘辛,靖文皇帝将他放在眼皮底下,岂不是给自己找不在么?群臣们禁不住在心内暗暗猜测,蒋丞相为了给儿子铺路,难不成竟糊涂到如此地步?
  推举沈拙为国子监祭酒,第一个跳出来大力反对的自然是安氏一派,国子监祭酒掌管太学,举凡文人书生莫不以进太学为荣,而祭酒尤为受其推崇,历代内阁之中的重臣,出自国子监的数不胜数,蒋中明的举动免不了令安如海如坐针毡。
  安党弹劾的奏折短短几日便堆满靖文皇帝的御案,有指责蒋中明是假公济私,更有人将大理寺科举舞弊案旧案重提,说他早有预谋,俨然已不将当今圣上放在眼里,一时之间,蒋中明成为众矢之的,但他自是岿然不动,接连三日上书奏表,每折必是上万字,陈情他举荐沈拙的原由。
  其一,国子监前祭酒李涯监守自盗,上下同流合污,如今的国子监急需一股清流,方能安抚天下的读书人。其二,满朝文武百官,觊觎国子监祭酒之位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弊案刚过,众人都是有心无胆,而今并无合适人选。其三,他自认举贤不避亲仇,沈拙师从大家谢柏,放眼四望,学识能跟其相比的无出左右。
  不服沈拙的除了安氏一系,心存质疑者大有人在,沈拙资历空缺,他若是做了这国子监祭酒,那也不是朝廷选□□的人材,只是蒋中明指派的亲信而已,安如海甚至公开讥讽蒋中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蒋派却道,国子监祭酒最紧要的是德行和学问,太/祖皇帝偶遇乡野书生邵远东,被其学问所折服,于是诚请邵远东出任国子监祭酒,邵远东感念太/祖皇帝恩德,为朝廷选出无数人材,后世的贤臣郭槐,傅伯安皆是邵远东的学生,他死后,太/祖皇帝亲赐‘文忠’二字封号,若当日太/祖皇帝一味的看重资历,又哪里来的文忠公?
  安派回道,太/祖皇帝建国初,正是百废待兴,朝廷急需用人之际,今日的情形又岂可同日而语,再者,沈拙何德何能,就敢与文忠公比拟,难道就不怕被天下耻笑?
  蒋派再次反驳,要知沈拙有没有学问和德行,只让他当了这祭酒,还怕看不出?
  双方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几乎将内阁的屋顶掀翻,就连书生们也自发分成两派,一派站在蒋家,一派站在安家,反倒是靖文皇帝,但凡是跟此有关的折子,他一律留中不发。
  恰在这时,京里忽然疯传起安家的流言,起因是有个穷酸书生作了一首平仄不通的歪诗,说道安家有女貌倾城,初嫁心头意难平,幸得月老多怜惜,一朝换得金屋藏,盛世恩宠尽绵绵,七祖升天集灵台,为报君王付荣华,奉来金丹表忠心。
  此诗不出几日就传遍街头巷尾,诗里不光讽刺安妃见异思迁,以在室之身勾引靖文皇帝,还嘲笑安家靠着裙带关系上位,顺带鄙夷靖文皇帝沉迷修道之事,简直是大逆不道,自寻死路,不久,那书生就被下了大牢,需知书生文人的悠悠之口最是难防,短短几日,就有不计其数挖苦安妃的诗词流于市井。
  蒋府里,蒋中明眉头深锁,他道:“朝中有安阳侯,永安侯等人的支持,皇上点头答应只是迟早问题,现今太子闹了这么一出,无疑是画蛇添足,皇上刚愎自用,又极好面子,若为此恼羞成怒,反倒节外生枝。”
  蒋中明审查舞弊案时,朝中有不少人的把柄落在他手里,当日李涯当了替死鬼,那些人就心知迟早要为蒋中明做事,当然,在这场博弈里,蒋中明也做出退步,内阁里,向来是一主七次,靖文皇帝为分化内阁的权力,曾主张将内阁改为一主九次,内阁以不合祖制为由进行劝阻,现今蒋中明重提旧事,靖文皇帝一旦应下来,新添的两个次辅必定是安党一派的人,谁知太子无端生事,打乱了他的计划。
  沈拙在看一本棋谱,他头也不抬的回道:“太子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不趁机把局势搅乱,我反倒觉得奇怪,皇帝本就对你成见颇深,他借此挑拨,一来让皇帝厌恶蒋家,二来让你不得不倒向太子,实乃一石二鸟的计策。”
  蒋中明轻哼一声,他道:“他打得一手好划算,只是为免有些自作聪明。”
  沈拙放下手里的书,他看着蒋中明说道:“皇室内子嗣稀薄,不提安氏拥护的四皇子,二皇子体弱多病,三皇子母妃只是一个低贱的奉茶宫女,除了太子,你还有更好的人选?”
  蒋中明冷笑不语,众位皇子里面,包括位居东宫的皇太子,他一个也看不上,故此蒋中明对太子的示好始终视若无睹。
  两人没说几句话,管家媳妇有旺家的亲手端着药走进来,她低声说道:“老爷,药来了,还请趁热服下。”
  蒋中明沉声说道:“放这儿罢。”
  有旺家的轻手轻脚的将药碗放到桌上,又悄悄的退出去,沈拙盯着书本的眼睛微微挑起,他飞快的扫了蒋中明一眼,只见他脸色发暗,相较前几日,病象越发重了。
  待到那碗汤药摊凉,蒋中明端起来一饮而尽,便对沈拙说道:“这事我自当理会,就算不得不选太子,我也需得冷他几日,叫他知道莫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说完这句话,蒋中明转身回屋,沈拙低头又看起书来。
  这日,沈拙和顾三娘在屋里说话,顾三娘手里做着活计,她望了一眼窗外,自言自语的说道:“也不知御哥儿和锦三爷他们走到哪里了,这么个小人儿,一路颠簸,身子受不受得住呢。”
  沈拙正在帮她整理绣花要用的丝线,他听到顾三娘这句话,笑道:“你莫担心,锦三爷虽说书读多了有些迂腐,为人还算正派,他会照顾好御哥儿的。”
  顾三娘横了他一眼,说道:“有你这么编排人的么,人家还替你照看儿子呢。”
  说罢,她一把夺过沈拙手里的丝线,嗔道:“你一个大男人,谁要你来做这些妇人家的事了,你要是闲着,只管去读书写字,莫要来吵我做活计。”
  沈拙笑了,他拉着顾三娘的手,说道:“我看你总是愁眉不展的,怕你胡思乱想,这才想着多陪你说说话。”
  他这样体贴入微,顾三娘心里分明像喝了蜜一样甜,却口是心非的说:“这府里多的是有说话的人,你一个爷们,成日家围着妇人转,不怕人家笑话你?”
  沈拙不以为然,他凑过来轻声说道:“并不是哪个妇人就能入我的眼,我只围着你转。”
  “越发没个正形了。”顾三娘脸上一红,扭身出了屋子,留下沈拙一个人暗乐,沈拙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起身躺到顾三娘刚才坐的美人榻上看书。
  谁知他的书还没看到半页,顾三娘就从外面慌慌张张的进来了,沈拙看她面上带着急色,连声问道:“这是怎么了?”
  顾三娘喘了两口气,她道:“外面有家人送来话,说是安妃下了谕旨,要召我们进宫,这会子传旨的太监还在外头等着我们接指呢。”
  沈拙眉头一皱,脸上的笑意逐渐褪去,顾三娘六神无主的望着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