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夫君他是科举大佬-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母赶快把这消息告诉顾家其他人,“你们看看,三郎小小年纪就能拿到奖银,还考了第一名,比镇上的学子都厉害。”
  吴氏眼珠转了转,“娘,三郎发了多少奖银?”
  顾母喜滋滋的开口,“七文钱。”
  吴氏立马没了笑容,“才七文钱?”看着婆婆那幅样子,还以为有多少钱呢!
  顾母心情好,没和她计较,“一文钱一个肉包子,七文钱也快能买上一斤肉,你还不知足?”
  顾母看着顾大郎他们,“读书多辛苦啊,还不是为了以后咱们老顾家出人头地。三郎有天赋,却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么大的责任,咱们更要大力支持。”
  至于两个儿媳妇,顾母也不强求,是真心还是假意,她看的分明。
  顾母拿出一个木箱,几枚铜板孤零零躺在箱底,“以后三郎所有的奖银,我都放在这里面,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能动,这是咱们老顾家的光荣。”
  她可不傻,现在是没多少钱,万一以后三郎有了大出息,家里其他人眼红怎么办,还是现在就把事情说清楚比较好。
  一晃眼,天气热起来,夏天作为一年最炎热的时候,吹的风都透着热气,沉闷的让人呼吸不过来。小狗爬在地上吐出舌头,知了在树上无精打采的鸣叫。
  期间又经过两次考试,其中包括一次期末考核,顾驰毫无悬念每次都是第一。
  现在小木箱里的奖银已经有二十二文钱,第一次的七文,第二次五文,还有期末考核奖银翻倍,成了十文钱。
  期末考核结束,此时中学生涯还有一年时间。不过在此之前,学院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


第7章 夏至
  在第二次考核成绩出来后,乙班的谢林来到顾驰面前,他扭捏一会儿,不知如何开口。
  上一次他发誓一定要超过顾驰,可是这一次顾驰还是第一,想起郭策说的那句话,他掏出油纸递给他,“这些东西给你,把你的答卷让我看看。”
  顾驰摆摆手,把答卷递给他,“不用这些东西。”
  本来不情愿的脸上,逐渐认真起来,谢林星星眼的看着顾驰,“看你答卷,真是受益良多,以后你就是我师傅。”
  顾驰: 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就这么,在谢林单方面的同意下,顾驰多了一个徒弟。
  乙班的同学打趣,“谢林,你不是发誓要赶超顾驰吗?怎么如今成了他的徒弟?”
  谢林白了他一眼,“顾驰简直是天才,作为他的徒弟,是我的幸运。认识他之后,才知道他的强大和天赋,虽然现在没有超过他,但我的心里一直树立着这样的目标,总有一天我会追赶上他。”
  顾驰: 好惨,有一个想要把自己拍死在沙滩上的徒弟。
  学院的夫子也知道这件事,倒是给了他们启发,先进生带动后进生,于是求知学院开始了红红火火的拜师活动,学子整体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一年时间中学课程就要结束,在这一年中,所有的小伙伴都很刻苦。
  许是大家认识到时间的紧迫,平日贪玩的那些也主动拿起书本乖乖学习。即便如顾驰,挑灯夜读也是常事,吃饭的时候都要抽空看书。
  王夫子颇为重视顾驰,每次都会拿一些其他的书籍资料给他,可以让他不拘泥于目前的进度,积极吸取知识海洋里的精华。
  读书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间又一年过去了,甲班的学子此时又长大一岁,经过刻苦认真的学习,中学的内容全部学完,进入到新的阶段。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里,知识内容加深,难度加大,而顾驰并没有辜负王夫子的期望,每次考试还是第一,木箱子里的铜板也多了起来。
  期末考核之后,王夫子来到学舍,“这是咱们最后一堂课,接下来你们就要准备童生考试。童生试虽是科举众多考试中最简单的,但是并不容易通过,有些白发苍苍八十高龄还在考童生。该教给你们的,也都告诉你们了。下面就靠你们个人的自律,好好复习,夫子相信你们。”
  他看着每一位学子,“大家寒窗苦读多年,能够看到希望,就不要轻易说放弃。但读书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在科举道路上走不通,及时抽身,还不太晚。师徒一场,以后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继续向我请教。”
  看着王夫子两鬓的白发,甲班学子心里不太好受,三年前夫子脸上皱纹还没有这么多,短短三年时间,为了他们的学习,夫子真的老了,而他们,也长大了。
  三年的中学生涯结束,接下来他们可以自由安排,选择在家里复习,或是继续来到学院,学院会给他们这一阶段的学子安排统一的夫子,负责解答疑问、通知消息、发放试卷资料。但主要还是自己学习,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何时参加童生考试。
  而这一阶段毫无疑问是漫长的,艰难的,通过中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立即参加童生考试,大部分学子刻苦复习多年才开始下场。
  收拾好所有的书籍,顾驰看着王夫子,看着每一位学子,看着求知书院的一草一木,颇为不舍。
  虽然他只在这里待了一年多时间,但书院是他更进一步的开始。有了王夫子的赏识,他才能凸显光芒;有了各位小伙伴,他也在别人身上受益良多。
  转眼夏至已到,果子熟了,小麦沉甸甸的金黄,树叶绿油墨翠,月河哗啦啦流淌,整个月水村弥漫着自然的清香。
  热风透过窗户和门缝吹来,更显闷热,顾驰有个好去处。
  东屋旁边的小竹林,竹竿绿阴如盖,散发着淡淡清香,一方石凳,一壶清茶,伴随着丝丝凉气,神清气爽,顾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
  地里庄稼收了,粒粒灿黄一袋袋,看着重新饱满的粮房,这才安下心来,对于村里人来说,只要吃喝不愁,这就是神仙般的生活。
  夏日的天黑的晚,火烧云铺满半边天空,奇形怪状,顾母摆好饭菜,放凉的绿豆汤,鲜红的番茄一块块,撒了一层糖,酸甜入味;青翠的黄瓜,顶上挂着小黄花,凉翠甘甜。
  顾家每人拿着大蒲扇,时不时扇几下,赶走咬人的蚊虫。
  终于天黑,热了一天的鸡狗懒洋洋趴在窝里,宁静了一天的月水村热闹起来。
  知了知了的蝉声不断,大人小孩齐上阵,舍不得用的煤灯也拎出来,这是干嘛呢?
  来到树林边停下,煤油灯放在一旁,顾家人开始忙活起来。竹竿一伸,网兜里落下几只知了。
  抓蝉可是个技术活,柳树杨树上最多,眼要亮手要稳,握住的竹竿不能左右摇晃,啪一下上去,知了乖乖落马。
  顾父顾母干惯庄稼活,手脚麻利;顾家兄弟几个从小就开始抓知了,就连大宝几个,也在地下和矮树上捡了不少,看着满满一背篓,还挺沉的。
  知了喜欢光线,地上的煤油灯四周爬满知了,一个一个拿下来放进背篓,盖上盖子。吹了灯,开始回家。
  镇上大户人家喜欢尝鲜,每到这个时节,月水村的人都会拿到镇上去卖,一斤四文钱。
  但是在镇上卖并不容易,那些买的起的人家,都有自己的来源,并不经常去买他们手中的东西。因此经常会出现在镇上等候一天还未卖出的情况。
  这种情况多了,村里的人没办法,渐渐的,就不再卖知了,而是留着自己吃。
  顾家也是如此,一背篓的知了卖不出去,这东西费油的很,又不能每顿都吃,当真是可惜。
  顾驰赶在傍晚,去往镇上一趟,来到谢家。
  谢林刚好就在家中,听了顾驰一番话,欣然同意,“这事儿包在徒弟身上,保证给你办的妥当。不过咱们镇上还是太小,要不了太多,这东西,吃几次就腻了。”
  顾驰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拿到临南县去卖,肯定能卖出价钱。”
  接着他又开口,“听说你父亲经常去县里运送货物,如果低价大量收购,然后提高价钱卖到县里,应该能挣一些钱。”
  谢林思考一会儿,这倒是个方法,“这样吧,等父亲今晚回来,我和他商量一下,明天给你答复。”
  晚上谢父听闻他的话,“这法子我之前也想过,但是咱们人手不够,量大才能挣钱,既然你那师傅愿意大量提供,咱们就好好干上一票。”
  第二天顾驰来到谢家,谢父和他交谈一番,“伯父,也可以送到县城的酒馆,做出香辣味或者咸香味,取名黄金蝉,当个下酒菜也不错。”
  谢父点点头,“黄金蝉,这名字有意思”,看着一旁的谢林,“和你师傅好好学学。”
  接下来每日顾家以三文钱一斤大量收购,每天早上摸黑送到镇上,再由马车运往县里。
  一连忙活大半月,这桩生意才结束,顾母看着背篓里小半知了,留给自家吃。
  说起来他们虽每日抓百十来斤的蝉,可自己却没吃几口。一斤三文钱,一家人吃一顿,几十文就这么没了,也就那有钱人才吃的起。
  谢父派人送来这段时间的利润,道谢之后,顾家人围在一起,看着桌上的银子。
  苗氏添了添嘴唇,“娘,快数一数有多少钱。”
  顾二郎看她一眼,“送来的时候不是说过了吗?”
  苗氏气闷,这个呆子,亲自数一遍才真实啊。
  顾母随手拨弄几下,“县城里每斤六文钱,咱们拿了四分利,谢家占大头,这半个月来,每日收购一百斤左右,刚好九两银子。”
  这大半个月累的够呛,一部分人在家收购,一部分去到外村收购,大宝大丫每日也拎着小篮子满村找寻知了。
  吴氏看着桌上的铜板眼睛都直了 ,“要是能一直这些下去就好了,辛苦几日,比种一年的庄稼还要挣钱。”
  顾大郎看着他,“快回神,真要是整年都有知了,也就不挣钱了。”
  顾驰笑着开口,“不止是知了,像药材山货之类的,送到县城也能挣钱,这些都能存放很久,等以后咱们有了牛车,就可以隔几日送去县里。”
  顾母把银子收起来,“家里有头牛确实方便,但是现在还不能买,你还要读书考试,家里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顾驰走到她旁边,“娘,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说。”
  顾母坐在那里,顾驰开了口,“县试一般都是每年二月份开始,府试四月份左右,距离现在还有大半年,咱们先把牛买回来,耕地送货也方便些,到时候咱们把鸡蛋、山货都拿到县里去卖,肯定要比现在挣钱。”
  顾父听后点点头,“三郎读书多,想的远,就听他的。”
  顾母想了想,感觉自己儿子说的也有道理,这才同意。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顾父就去镇上看看有没有卖牛的,直到傍晚他才归来。


第8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看着牛车上的顾父,月水村的人都围上来,“呦,顾老头,最近真是发财了,买这头牛多少银子?”
  顾父摆摆手,“哪里发财了,你看,你们家都有,我直到现在才买回来。”
  “老弟,别谦虚,咱们整个月水村也才几家有牛而已。你眼光好,这牛看着就有劲。”
  顾父哈哈一笑,“在集市上等了一天,才看到一个满意的。这牛之前生了一次病,刚刚好起来,倒是便宜一些,但也花了十两银子呢!”
  旁人羡慕的看着这头牛,要是自己家里能买上就好了。对于庄稼人来说,牛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不吃不喝,也要把牛祖宗照顾好。
  其中一个开口,“老弟,你真是抖起来了,现在连牛都能买回来,都是一个村里的,跟咱们说说,你是怎么挣钱的?”
  顾父停下脚步,看着他们,“你别说,还真有一个挣钱的法子。”
  其他人赶快围上来,“快说快说。”
  顾父环视一圈,“当然是好好读书!”
  那些人疑惑不解,“读书,怎么能挣钱,还要倒贴钱呢 !”
  顾父笑了笑,“我家三郎因为读书获了奖银,因为有知识才想起把黄金蝉卖去县里。如今因为读书有眼光劝我们拿出家中积蓄买了牛。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咱们要求不多,顾着温饱就满足了。”
  其中一个不服气开口,“咱们月水村谁没上过几天学,可是个个也没见到那黄金屋,最后不还是种地的命。顾老头,你这是忽悠我们呢!”
  顾父听闻,摇摇头不再吭声,赶着牛车回家。
  其余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读书真的能挣钱吗?
  虽然当朝大力推行读书,他们也乐意把孩子送到学院,束脩不多,还有了管教孩子的地方,何乐不为?
  但大多只是学过几年书,可以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不再学习,书读的越多,就越是烧钱。
  虽然也知道那些什么秀才、举人和探花,但这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整个镇上就那么几个秀才,月水村连一个童生都没有,顶多去镇上做个账房伙计就已很是不错,依靠读书挣钱,想都不敢想。
  如今顾老头竟说读书可以挣钱,可要回去好好问问自家那臭小子,挣到钱没有。
  顾父驾着牛车还未进家,在外面玩耍的大宝二丫伸着胳膊,扒拉着牛车,“爷爷,爷爷,我们也要上来。”
  顾父哈哈一笑,一手一个报上来。其他的小朋友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大宝威风极了,小嘴不停喊着,“驾,驾。”
  到了家,顾家一大家子早就在门口等候,一下子花出十两银子,这对顾家来说可是个大事情,要知道,现在娶个媳妇,聘礼也要不了十两,可见牛对庄稼人多么重要。大人小孩都围上来,开心极了。
  顾父把它牵到后院的草棚里面,这是专门搭建的牛棚。
  “哈哈,老伙计,饿了吧”,顾父抚摸着它的背脊,“二郎,你去弄点草料来。”
  顾二郎又多看几眼,才拿来稻草,又添了水,宝贝似的一口一口喂着它。
  顾父笑骂一声,“直接放在石槽里面就行了。”
  没人搭理他,就连大宝大丫也跃跃欲试,想要动手喂草。
  这头牛看着很强壮,一头牛可以抵好几个劳动力,顾家田地倒是不少,这下子顾家父子几个可以不用那么劳累。
  顾驰笑着开口,“爹,可要好好喂养保护,律法有规定的,不能随意屠杀。”
  对于农耕来说,大部分都是人力,牛可是主要的劳动工具。
  月水村所处的河省,更是主要的种粮大省,朝廷专门颁布律法,只有经过报备审批之后,才能杀掉年迈生病的老牛,而擅自屠杀身强力壮的牛,要有牢狱之灾。
  顾母端来饭菜,“当家的,在外一天饿坏了吧!”
  顾父赶忙吃了几口,才缓过劲来,“镇上卖牛的不多,转了大半天,才那么几个,要价十分贵。后来一直等到半下午,才买回来,这头牛之前生过病,刚刚好起来,身体还有点虚,暂时干不了重活,好好喂养几天就没事了。”
  他掏出剩余的钱递给顾母,“讨价还价之后,便宜了几百文,我直接又找了木匠配成一套,这样以后拉货也方便点。”
  顾驰在一旁点点头,“爹,有了牛,咱们空闲的时间就多了,可以让大哥二哥去镇上搭人,或者拉货,一天也能有个几文钱。”
  顾大二和顾二郎在一旁点点头,他们也急着学会驾车呢。
  求知书院外面,两个十多岁的学子走来走去,时不时唉声叹气。
  郭策刚要进去,看见他们的身影,高兴的扑过去,“杜齐、王石,好久不见啊!”
  这几个都是以前中学甲班的学子,小伙伴见了面,自然要好好叙旧。
  “来,书院不是说话的地方,旁边有个茶馆,咱们去那边。”
  其他两位跟着郭策来到茶馆,“
  不用太好的,喝茶也怪没滋味。” 随意要了一壶茶水。
  坐下后,三个小伙伴打开了话匣子,“你们最近都在哪儿读书?”
  郭策吹了吹茶水,“我一直都在书院,杜齐,你呢?”
  被点名的那个开了口,“我起初在家里学习,可每日起床时就快临近正午,并且家里琐事多,还没看上几页书,一天就过去了”,说到这,叹了口气,“后来我又去到书院,可总是提不起劲,没有夫子的教导,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有些不懂的也找不到人请教。”
  一旁的王石应和,“确实如此。”
  郭策听了,苦笑一下,“我亦如此,家里不得清净,便一直在书院学习,可一个人怪没劲的,没有咱们以前在一个学舍里热闹。这倒罢了,最重要的是没有可以解答的人。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们相识的几个先讨论,然后去找夫子解答。但是费时费力,并且水平参差不齐,走了不少弯路。”
  杜齐连连点头,“也只能趁着夫子在的时候解答,时常见不到他们的人影,有些难题隔了几天还是不会。咱们甲班的学子理解浅显,那些已经复习很久还未考上童生的,更没请教的必要,错漏百出。这不几个月过去,题目做的不少,可没有一点长进,这可如何是好?”
  一时无话,几个人没了喝茶的兴趣,个个低垂着头不说话。
  郭策敲了几下桌子,“我想到一个法子,你们看能不能行的通?”
  其余两个抬起头,“快说。”
  “咱们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没有学习的劲头和无人解答。第一个很好解决,只要大家在一起学习,互相监督,谁不认真学就拿着木板打手心。至于第二个,咱们也不是那等蠢笨之人,稍稍点拨一下就能明白,犯不着麻烦夫子。只要找到一个学习好的伙伴,问题很快就会解决。”
  杜齐听闻,眼睛亮起来,“你说的没错,这个办法好。可是咱们怎么找到学习好的学子?”
  郭策狡黠一笑,“我心目中有个人选,保准你们满意,顾驰学习够好吧,咱们都去他家学习。”
  杜齐皱了皱眉头,“这是自然,没人越的过他去。可是他在村里,距离比较远,来回路程颇为浪费时间。”
  郭策喝了口茶,“这你就不懂了,科举不仅考试知识,身体也要跟得上,多少寒窗苦读几年晕倒在考场的。我这是有打算的,来回大约半个时辰,保证了每日早起,不至于赖床,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另一个小伙伴王石也开了口,“你说的有理,并且书院沉闷压抑,全是闷头读书的学子,整日待在那里无端心慌。听说月水村很是安静,那里倒是个好去处。”
  “行,那就这样,咱们先去顾驰家里坐上一坐,打探下情况。”杜齐思忖一会儿,终于点了头。
  上门做客也不能空着手,几个小伙伴把身上的铜板凑在一起,买了些糕点,朝着月水村出发。
  村头一群人正在讨论顾家买牛的事情,王大娘开口: “咱们要不也买头牛?”
  旁边人白了她一眼,“老顾家最近赚了钱,才买的起。你们家儿子好几个,劳动力足,用不上,买头牛的钱娶个媳妇还有剩余呢。”
  闲聊了一会儿,有些眼尖的指着前方,“哎,你们看,那边过来几个孩子。”
  正是郭策一群人,他们正发愁不知顾家在哪儿,看到村头刚好有人,郭策上前询问,“各位婶子好,我们是书院的学子,不知顾家是哪一家?我们找顾驰有事。”
  王婶站起身,给他们指划着,“看见那一排房子没有,一直往里走,最后一家就是,院子里有棵大桃树。”
  郭策几人赶忙道谢,按照王婆子指点的方向继续前行。
  等没了身影,王婆子开口: “看他们身上的衣料,这可都是细布,肯定是镇上的孩子,白嫩又干净,还懂礼貌,不像咱们那些臭小子。”
  另一个接上,“要不人家有钱呢,教导出来的孩子也比咱们好。咱们月水村,也就顾三郎看着像个镇上孩子,读书也好。”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声冷笑。


第9章 读书小团体
  一直没吭声的张婆子,听到顾驰的名字,火气大起来,她还惦记着那一日损失的两文钱,“泥腿子就是泥腿子,看着像有什么用,读书好有什么用,生来就是种地的。等以后通不过考试,又没一把子力气,养活自己都困难,要不老祖宗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其余的人赶快和稀泥,转移了话题,张大娘最近火气很大啊。
  听见院子外的动静,离门口最近的大宝赶快跑出去,看着站成一排比自己高很多的大哥哥,奶声奶气的开口,“你们是来看我们家的牛吗?”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家里多了牛这么个稀罕东西,别人都是上门来看牛的。
  郭策、杜齐等人一愣,随即好笑,“小弟弟,我们啊,不是来看你们家的牛的,是来找顾三郎顾驰的,你是他什么人?”
  大宝迈着小腿,露出小白牙,骄傲的说道,“我是他儿子。”
  郭策一行人面面相觑,“顾驰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哪来的这么大个孩子?”
  在竹林里读书的顾驰,隐约看到几个人影站在家门口,刚来到家门,便听见大宝一番话语,进来先和郭策几人点头示意,随后刮了下大宝的鼻尖,“你这个小捣蛋鬼。”
  大宝看到顾驰来了,吐了吐舌头,“小叔,我没说错,之前我说过要把你当成我亲爹孝敬的,那我不就是你儿子吗?”
  前来找寻自己儿子的小苗氏听到这话,忍不住抽抽嘴,随即安慰自己,认个三郎这样的爹也不错,比自己家那憨子强多了。
  她上前看到来人,热情的开口,“你们是?”
  顾驰给她介绍,“二嫂,这是我书院的同学。”
  郭策几人顺势拿出东西,“您既然是顾驰的嫂子,那我们也就跟着喊声嫂子。我们来找三郎商量一些事情,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小苗氏连连推拒,“哪里用的上这些东西,你们分着吃吧。”
  郭策几人执意递到她手上,“嫂子拿着吧,给家里孩子当个零嘴,您要是不接受,以后我们就不敢上门了。”
  小苗氏笑口颜开,“随时上门都欢迎,你们先进屋喝茶,眼看午时快到,今日谁都不准走,留在家里,尝尝我们的手艺。”
  顾驰看着他们,“屋里闷热,不然咱们去到旁边竹林,那里凉快。”其他几人自是同意。
  小苗氏听闻,“那你们先去,我准备点茶水果实给你们送去。”
  顾驰笑着回答,“麻烦二嫂了。”
  “顾驰,你家还有这等好地方。”郭策几人来到竹林就不停感叹,这个地方格外清凉,闷热的酷暑里这就是个消暑胜地。
  小苗氏随即端来凉茶和瓜果,“都随意些,吃完叫我一声,我再来给你们添满。”
  顾驰赶忙站起来接过,“二嫂,你别操心了,这有我呢。”
  小苗氏一走,竹林里就他们几人,顾驰把他们面前的茶碗倒入菊花茶,清黄的茶水,伴随着一股淡香,朵朵菊花打着旋儿漂浮在上面。还有那晶莹嫩粉的西瓜和桃子,格外甘甜。
  “顾驰,你家可真是个好地方,既凉快,又有好吃的水果。”正是十来岁的小子,平日看着成熟稳重,如今本就因赶路口渴难耐,见到果实茶水,大口大口吃起来。
  顾驰开口解释,“我们月水村三面靠山,所以山上的野果子多,这些都是在山上找到的,桃子是我们自家结果的,等你们走时,一人带上一些。”
  吃喝之后,郭策三人终于说起正事,看到顾家的这片竹林,再次坚定他们的主意,夏日能在这样凉快的地方学习,再也不用每日大汗淋漓。
  郭策忐忑开口,“顾驰,我们有个不情之请,想要来你们家学习,这段时间你就是我们的夫子,大家都很敬佩你的才学。”
  他们详细的将自己的情况说上一遍,“大家愿意给你交束脩,最近毫无进步,只有你能帮助我们了。”
  顾驰点点头,表示理解,“束脩倒是不必,只是你们也看到了,我家境贫苦,留你们一日两日还好,长时间就要喝西北风了。不如你们依照自己的食量,定期拿来口粮,就在这里吃饭。别的倒是不需要,可好?”
  听到顾驰同意了,郭策、杜齐还有王石连连点头,“这是自然,多谢夫子,您的大恩大德,小的们没齿难忘。”
  顾驰笑出声,“夫子谈不上,咱们还按照平时称呼那样即可。再说有些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还要仰仗你们,咱们这是互相帮助。”
  杜齐不同意,“如今咱们是一个小团体,就要有规矩,不当夫子也成,你就是我们的头头。”
  郭策在一旁黑着脸,“什么头头,咱们是正经读书的群体,叫老大。”
  顾驰: 有什么区别吗?听着好像什么痞子的称呼。
  第二日,几位小伙伴便带来了自己的口粮,他们的父亲也跟着上门,也没空搭着手,带上不少东西做客。
  郭策父亲有些微胖,看着很是和善风趣,“真是多谢你们家顾驰的帮忙,我们是个大老粗,做生意还马马虎虎,可涉及到读书学习,早年学的东西都还给夫子了,一点儿都帮不上。”
  其他几位父亲听到这儿,哄堂大笑,连连点头。
  郭父接着开口,“顾老弟,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们取取经。顾驰聪明,一点就通,策儿经常挂在口中。要是我家有个顾驰这样的孩子,那可是心满意足了。”
  顾爹连连摆手,“我就是个种地的,除了小时教给他几个字,就没怎么管过。三郎他自幼懂事,倒是不用我们操心。我那老婆子经常说,‘我们一大家子的聪明才智都长到三郎身上’ 。”
  “不过”,顾老爹接着开口,“三郎他也很是刻苦,每日读书习字从不间断,大冬天手上生了冻疮也要坚持练字。每晚都要复习一遍当日内容,即便时间再晚,也不会把当天的任务拖到第二天。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也就是更懂事更努力一些,读书没有其他的法子,勤奋是不可缺少的。”
  郭父点点头,“说的有理,学习就该这样。我就是个商人,南来北往进货,遇到什么天灾**,东西就砸在自己手里。本朝虽不重农抑商,但是商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一行都有一行的辛苦。从小我就希望我家那儿子可以读书有成,受人尊敬。如今圣上着力提高读书人的地位,这就是他们最好的时代。”
  这话可说到几位当爹的心里去了,他们努力操劳一辈子,无非就是希望自家孩子有个好前程,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像自己一样不争气,拼了命的干活,也没挣到多少钱。
  顾父看着他们,“几位老兄,咱们的心是一样的,如今他们在一起学习,你们就放心吧。我看这几个孩子都知道上进努力,咱们也不用太操心。至于你们带来的东西,老弟也不让你们带回去,留在这,每日几个孩子读书累了,当个零嘴。”
  郭父拍着他的肩膀,“我就欣赏老弟这样的性子,东西拿来了,岂有带回去的道理。就按你说的办。”
  接下来,郭策几个小伙伴,每日辰时起床,吃过早饭,然后再花费两刻钟时间赶路来到顾家。辰时正点开始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