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嫁人就嫁羽林郎-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现在,朝廷上还没有什么变动,邱家就迫不及待的定下了一门姻亲。
  同样是世家大族。最关键的是,向彦诚正是那位欣赏崇古派的文章,对此大加推崇的官员,也是如今的尚书令致仕之后,增补进入尚书阁的热门人选之一。
  现在还看不出来,但等向彦诚进入尚书阁,掌握了权力之后,很有可能之前赵训担心的那种崇古之风,就真的会在朝堂上蔓延开来了。届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第一次争锋便会出现。
  而到时候邱家就会夹在中间,两头不靠。
  这种行为,便极有可能会触动皇帝敏感的神经,让他觉得邱家不受自己的掌控,那对邱家来说,绝不会有什么好处。
  当然,这些道理,他们能看出来,邱家未必看不出来。但这就是世家,他们有自己的傲气,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并不因为皇帝是谁而有所改变。对他们来说,两头下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片刻后,赵训才轻轻摇头,“年轻人,志得意满,可惜了。”
  “也未必是他自己的意思。”清薇道,“世家子弟,无非如此。他又何能例外?”
  “丫头这是在替他辩解?”赵训眉头一动,问。
  “实事求是罢了。”清薇道,“我们不是他们,自然也不知他们的考量。不过世家大族,本来也不会孤注一掷,将希望放在某个人身上。既然如此,多做些打算,也是再正常不过。”
  赵训摇了摇头,“如今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已不是文皇帝了,但我瞧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早晚要吃大亏。”
  清薇听了这话,脸上也露出了一点笑容。是的,世家们已经习惯了文帝的文弱和温和,处事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带出几分霸道。也许文帝不以为忤,但看在虞景眼中,绝对是必须要拔出的刺。
  “人说吃亏是福,能吃亏,也不见得是坏事。”清薇道。
  赵训看了她一眼。也许一开始的时候,他没有看出来清薇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但熟悉了之后,知道清薇从宫中出来,知道皇帝还在关注清薇,又知道清薇和邱庭波之前的关系,他猜不出具体是怎么回事,但猜到清薇跟这件事又关系,却是不难的。
  现在见清薇面上不见什么担忧之色,不由问,“你费了这么多心思,难不成就一点都不心疼?”
  清薇这般折腾,必然也有自己的目的。现在邱家这么做,算是将事情彻底打乱了,清薇却还是不疾不徐,由不得赵训不好奇。
  清薇道,“该来的总会来。再说,水浑些,未必就是坏事。”
  从一开始,她帮助邱庭波的目的,就是触动皇帝的神经,现在既然碧月出了宫,邱庭波这里也就没什么用处了。若后续还能帮得上忙是意外之喜,帮不上忙,对清薇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赵训忍不住看了她一眼,他虽然自认为对清薇的了解已经很多,但到现在为止,却还是没有弄清清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出手的次数很少,几乎都是站在旁边看,偶尔出手,也都是小事,看不出什么。不过这反倒引起了赵训的兴趣,他很想知道,在清薇的目的达成之前,自己究竟能不能将这其中的关窍给看清。
  这话他没有说出来过,但自己心里却跟清薇较起了真。
  事实上,情况有一点出乎清薇的预料。不知道跟邱家和向家的联姻有没有关系。
  腊月二十日,是承平元年最后一次大朝会。
  过几日便是小年,正式进入年节,朝廷从上到下都会封印,直到正月十五开印。当然,这并不是说朝廷官员们就可以全部放假回家,不必办公了。毕竟偌大个国家,每一日都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置,就连皇帝自己也不可能完全抛下政事不管。只是不需要再上早朝,衙门里会轮流值守,而如果有紧急事务,皇帝和重臣会在日常起居的宫殿里商议,然后直接定下解决方案。同时,大部分不那么紧急的事务则会推到过年之后。
  所以,这一日的大朝会,只有一件事情要定下来。
  尚书令年事已高,从前年开始,每年都要上几封奏折乞骸骨,只不过当时文帝尚在,坚持不允,所以拖到了现在。如今新帝登基,接下来免不了会有一阵腥风血雨,老尚书令大人便索性称病在家,每天一封请罪的奏折送往宫中。
  虞景本来也需要扶持一个新人进入尚书阁,所以对他这种做法心里是赞同的,不过从情面上,还要下圣旨挽留老臣。如此来回十次之后,他才“勉强”的同意了老尚书令的请求。所以如今尚书令的位置尚且空悬。
  今日廷推,就是要决定尚书令的人选,同时,其他人的位置顺序往前挪,空出来的那一个,则从六部长官之中增补一位进入其中。
  升谁不升谁,大家心里多少都有数。所以廷推进行得很顺利,不一时就推举出了尚书阁现有的官员所领职位:尚书令崔绍,侍中李云石,中书令裴安国,尚书左仆射林海潮。
  然后就是尚书右仆射的两位候补人选,吏部尚书向彦诚,礼部尚书赵定方。
  赵定方被推出来,一方面是在六部尚书之中资历足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赵训的儿子,加上赵瑾之如今还在西南作战,自然要给赵家这个脸面。但事实上,没几个人认为他会被选中。毕竟他这么多年来,做官不功不过,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建树,至少跟竞争者向彦诚比起来差得很远。何况掌管的又是礼部这个比较尴尬的部门。
  要说礼部重要吧,毕竟是六部之一,而且掌管天下士子和各项科举考试。但就连这部分权力,太学那边也一直在试图争夺。跟被南衙分去大半权利的兵部一样,地位尴尬。此外礼部负责的各项礼仪规矩乃至朝臣的服饰,皇室的各种册封、婚姻等等,又毕竟都是琐事,而且是很难有多大功劳的琐事,同掌管官员考评升迁的吏部完全无法相比。
  所以在许多人心里,赵定方就是凑数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位置的朝臣任命,不是臣子们可以自专的事,必须要呈给皇帝,由他来做出决定。所以中间这个过场,还是要走的。所以在这名单上,两人并列于其他几位重臣之后,向彦诚在前,赵定方在后。
  然而当晚锁院,第二日皇榜上张贴出来的名单上,尚书右仆射的官名之后跟着的名字,赫然正是赵定方。
  作者有话要说:  二叔:老实人也有春天【喂!】
  捉虫


第37章 一封书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皇帝会不按规矩来。
  明明之前彼此都有了默契; 皇帝也没有对此表示过任何不满。所以现在; 这个结果一公布出来,许多人都赶到十分不解。新任的尚书令崔绍甚至紧急入宫求见; 不过没多久就面色发沉的回来了。
  看到这一幕; 大家也都明白; 皇帝这是铁了心了。
  其实是与不是,到现在再来说也没什么意义。朝廷不可能朝令夕改; 尤其是在这种重大的人事任命上,否则就真的变成了儿戏。所以既然连皇榜都贴出来了,这件事便已经是板上钉钉。
  改变不了,那就只有接受。
  不过这件事,也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
  长安宫那位; 可不是能随意糊弄的。而且性子也与先帝截然不同; 朝臣们也该绷紧皮子,开始试探着要如何与这位新君达成某种平衡; 让朝堂正常有序的运转下去了。
  对于这件事; 尚书令崔绍表示压力山大。
  然而其他人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但有一个人却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 那就是吏部尚书向彦诚。
  这件事就算最终结果不如人意,但对其他人来说; 到底没什么损失,只有他跌了个大大的面子,从今往后; 恐怕都会成为整个朝堂上下的笑柄了!
  明明一早就定好了上去的人会是自己,结果临到头来,竟然变成了赵定方。他到底哪里比得上自己?无论是政绩、人望,哪怕是锦绣文章,他赵定方哪一点比得上自己?
  向彦诚其实心里觉得小皇帝恐怕是昏了头,到底年轻不经事,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这话他不能说出来,不能怪皇帝,那就只能怪赵定方了。一定是赵家暗地里使力,阴谋将这个位置扒拉了过去!
  他也不想想,自己私底下用的力气丝毫不少,就算对方也用了手段,那也只能说明自己的人脉和手段比不上别人。
  不过,这话倒也不算冤枉赵定方。
  现在整个赵家都处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毕竟自家老爷高升,而且是完全没有料到的,直接进入了尚书阁!往后,自家老爷就能被称一声相公了!
  一门三相公,而且是亲父子兄弟!
  莫说大魏,就是再上数几朝,都未必有哪个世家得到过这样的荣耀,让人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自豪?
  将近二十年前,时任尚书右仆射的赵定远意外去世,赵家顿时从顶尖世家陡然降至二流,而且不少人断言,这下子,赵家恐怕要完了。老的老小的小,中间能顶事的赵定方,又丝毫都不出挑,恐怕一两代之后,京城世家之中,将不再有赵家的名字。
  谁都没有想到,赵定方竟然稳稳的撑住了赵家,又有赵训这个老头子在,大家都给三分脸面,这些年来,赵家虽然没有再起来,但距离没落也还远得很。
  就看第三代中是否有人能够将赵家顶起来了,不少人都这么想。
  所以之前赵瑾之重新回到众人的视线之中,才会得到那么多的关注。毕竟他可是少年成名,虽然之后沉寂了很多年,但也许只是在低调的积攒实力呢?若等他一飞冲天,也许就再难遏制了。
  所以不少人都等着赵瑾之进入朝堂,给他下个绊子。哪知道人家偏偏不走寻常路,领兵出征去了。
  赵瑾之铁了心要走武将这条路,不少人暗地里嘲笑他是傻子的同时,也彻底放下了心,觉得赵家没什么威胁了。他赵瑾之就是再有能耐,顶多能做个南衙总督,和大家不是一个系统,怕他作甚?
  谁都没有想到,一转眼,他们都没放在眼里的赵定方就被推上去,赵家又出了个尚书右仆射!
  要说这背后没人使劲,就是赵定方自己也不信。
  所以消息一传出来,他就立刻猜到,必定是老爷子在背后使了力。
  他按捺住满心的兴奋,接受了同僚们的道贺,又将自己的东西搬到尚书阁办公的地方,和尚书阁其他几人打过招呼,初步定下自己往后的工作范围,又见了新的下属们,这才熬到散衙的时间,着急忙慌的赶回了家。
  一进门他就直奔赵训所住的院子,然后扑通一声,在门外跪下了。
  赵二夫人得知自家夫君回来的消息,特意换了衣裳出门迎接,却听下人说老爷去了老太爷的院子里,只好又赶了过来,“老爷这是在做什么?爹今儿出去了,如今并不在。老爷不如先起来换身衣裳,吃点东西,等爹回来了再来跪拜。”
  家里的情况她也是知道的,老爷能上去,必定是老太爷的功劳。所以这会儿赵二夫人扬眉吐气之下,从前对老爷子的种种埋怨,便都消失了。往后说出去,她也是相国夫人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将来的封赠诰命,至少也是个二品夫人,说不得还能额外提到一等。
  这是外命妇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耀。
  是她的丈夫为她挣来的。
  因此说起这番话来,也算情真意切,“等爹回来了,我和你一起去给他老人家磕头。”
  赵定方敏锐的察觉到她态度的变化,不由好笑,他由着赵二夫人把自己扶起来,一边道,“你知道这一跪是为了什么,你就要跟着磕头?”
  “总归是为了这回的事。”赵二夫人道,“外头的事我不懂,但爹才是咱们家的主心骨儿。这样大喜的事,便不为什么,单给他老人家磕头,我也是愿意的。”
  赵定方闻言摇了摇头,他心里有许多道理可讲,但看着自家夫人脸上的笑,便都咽回去了。
  就让她高兴高兴也好。
  之前他也曾经想过,自己资质如此,走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就到顶了。再往上,一看实力,二看时运。而其中,时运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有没有单纯只是因为运气好就坐上这个位置的人?有。但那都只是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
  所以他自己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再坚持几年,等赵瑾之立稳了,就像父亲当年那样,早早上书致仕,安享晚年,把这份担子让出去。
  现在回想起来,他才发现,父亲对自己这个说法不置可否,但却一直叮嘱自己勤谨自勉是为了什么。父亲没有跟他说过这件事,赵定方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这等机密大事,真正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先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更不能让太多人知道,以免露出端倪。
  而且赵定方更知道,这个结果是用什么换来的。
  夫妻两个出了老爷子的院子,就有下人来报,说是三老爷和三夫人登门道贺。于是两人便又迎了出去。
  赵训正在跟清薇说话。
  这里就在御街上,皇榜一贴出来,他们就都知道了。清薇听到这个消息,微微有些意外,但略略一想,又只觉都在情理之中。
  她忙完了手里的事,走到赵训对面坐下,笑着开口,“老爷子当真深藏不露,这一手却是漂亮得很,连我都被蒙在鼓里了。”
  赵训笑着摇头,“也只是为子孙计罢了。”
  他说着看了清薇一眼,“我这些手段,说出来不算什么。原本也没有这种念想,只是既然机会送到了眼前,再没有错过的道理。你说是不是?”赵定方一上去,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想瞒也瞒不住。在赵训自己看来,的确不算什么,至少跟清薇要做的事情相比不算什么。
  何况他心里未尝没有一点想法,要用这件事试探一下清薇。所以事先瞒得死死的,就是想知道此事对清薇有没有影响。
  清薇一笑,“机会自然是好机会,只是一门三相,好大的风光,难道老爷子就一点都不担心?”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这话虽不好听,道理却是正的。赵家本来是撑不起这么大荣耀的,现在将赵定方推上去,看似风光无限,但却更危险了。就不提彻底跟向家交恶,单说打乱了朝堂上的某些潜规则,这一点本身就很阴人忌讳。
  本来现在的局面,是文官集团抱团,跟皇权分庭抗礼。现在争斗还没开始呢,内部先出现了问题,赵家这就是要明火执仗的站到皇帝那边去了,让别人怎么想?
  再者说,赵定方这一步往前走,赵瑾之那里的处境,可就更微妙了。
  如果说原先他这一去,回来之后极有可能晋升四品,那现在就几乎不可能了。否则一文一武,赵家便真是势大难制。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出现,哪怕是现在有新扶持赵家的皇帝。
  那也就是说,赵瑾之这一趟西南之行,除了让赵定方往前一步之外,没有为自己带来任何好处。
  当然,都是赵家人,这可以说是为了家族利益。但难道老爷子这么做的时候,就不考虑一下大孙子的想法吗?
  当然,这些话清薇不方便说出来,但她相信老爷子应该能听懂自己要问什么。
  但赵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清薇,“丫头你可知,什么才是真正的为臣之道?”
  “什么?”清薇有些不解。
  赵训道,“为臣之道,便是揣摩上意之道。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不同,所思所想所求便都不同。新帝登基已然一年,但朝中许多大臣却始终没有将这一点放在心上,行事还是按照从前的惯例。可咱们这位陛下,眼里揉不得沙子,他需要的臣子,只有一种!”
  清薇微微一震,彻底明白了。
  虞景敏感多疑,他要的是孤臣、纯臣。
  其实清薇倒觉得,这一点并不是没有人能看得出来,毕竟这些大臣们沉浮宦海数十年,不至于连这一点眼力都没有,毕竟现在的虞景还如此年轻。但是知道了又如何?他们并不真的将这位年轻的帝王放在眼里,也不愿意放下自身的骄傲与风骨,去做帝王手中的那把刀。
  尤其是出身士族的那些大臣们,更是如此。
  清薇回头去想,也许邱家并不是不知道这样会惹恼皇帝,但邱庭波前脚被皇帝盛赞,后脚就和向家联姻,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但赵训与他们都不同。皇帝要孤臣,赵训就给他。
  赵家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这位陛下身上。为此甚至不惜牺牲赵瑾之的前程,将赵定方推出去。从此以后,赵家的荣耀就都跟这位陛下绑在一起了。
  只有这样,虞景才会放心的去用他们。
  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赵训“自甘堕落”,从此将自己放在了官员阶层的对立面。但大家也都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赵家根基薄弱,比不上别的士族。一个家族,却只由一两个人支撑,一旦他们倒下,这个世家就会随之湮灭。
  这是劣势,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如果是别的世家,就算他们想要做纯臣孤臣,皇帝还未必能相信呢。毕竟世族之间,彼此联姻有亲,关系不是说断就能够断掉的。尤其是邱家跟向家联姻这件事,估计是狠狠的触动了虞景的敏感神经。
  ——他绝不能接受自己的圣眷对这些朝臣来说,还不如彼此联姻能够带来安全感。
  既然你邱家不屑于要这些圣宠,那他就索性收回,给别人便是。
  这种种原因加起来,或许才是向彦诚被黜落的根本原因。他惹到了这天底下最惹不起的一个人。
  谁也别把人当傻子,御座上的天子尤其不傻。
  这一点,赵训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甚至比清薇还要清楚。
  清薇当然也很明白虞景是个怎样的人,但也许是因为跟虞景一起长大,关系太近的缘故,她反倒始终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摆正在普通的臣子这个角度,不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所得的结果就总有偏差和疏漏,所以才会在这一点上看得不如赵训这样清楚。
  不过听了赵训这番话之后,清薇已经知道自己的缺陷在何处,自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弥补。
  而话既然说到了这里,涉及到一家一姓的事,那么自然就会有所牺牲。赵瑾之的个人得失跟这种牺牲比较起来,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
  不过清薇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也就有了判断。
  从赵训的角度来说,推赵瑾之绝对比赵定方要好。虽然他自谦说这个机会是清薇创造出来的,但实际上,只要他愿意,之前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动用所有手中的力量,难道真的扶不起一个赵定方?
  以前没有这样做,现在却做了,究其根本,或许这是赵瑾之自己做出的选择。
  至于赵瑾之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清薇心里也隐隐有了猜测,但又不是太愿意去相信。
  她相信赵瑾之应该是喜欢自己的,但这种喜欢有多深,清薇也测量不出来。她聪明世故,但在男女之事上,却尚且还是个初学者,并不比旁人懂得更多。而且,特殊的成长环境,也让她对身边的人始终带着几分戒备之意。
  她无法轻易的相信另一个人的感情。
  而且,在清薇看来,那一夜赵瑾之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清薇和赵家的责任上,他不能做出选择,其实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选择,只不过他不肯说出来而已。
  然而现在看来,实际上他是选择了另一种清薇之前根本没有想过的方式来承担这份责任。
  清薇承认,赵定方上位这件事,是自己事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一招妙棋,不但打乱了自己的计划,相信也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这对赵家来说,是最好的机会,但对赵瑾之而言,他必须为此后退一步甚至几步。
  这个结果也让清薇耳目一新,并且同时隐隐的感觉到了赵瑾之的打算——并不是一定要走到前面去,才算是承担起了身为赵氏子孙的责任,他只要做了正确的事,就可以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他赵瑾之偏偏就是胃口这么大,非要二者兼得!
  很有自信。
  但清薇觉得并不令人讨厌,尤其是在这件事已经成功之后。
  大约是因为这个结果太过出乎预料,清薇倒回去回想,便越想越能品味到其中的妙处,只感觉两个人像是隔空过了一招,彼此都十分尽兴。
  只是不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是赵训想出来的,还是赵瑾之自己的意思。
  清薇这么想,也就这么问了,“老爷子到了这个年纪,倒仿佛比年轻时更有冲劲了。——这不像是您的手笔。”
  “的确不是。”赵训笑眯眯的看着她道。
  清薇微微一顿,才道,“是赵将军?”
  “我还以为你不会主动提他。”赵训说着,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信来,“我还想着,你若不问,这信我也就不拿出来自讨没趣了。”
  “给我的?”清薇接过来,还有些不敢相信。
  赵训道,“同家信一起送来的。虽然大家都知道西南的战事不会太难,而且也时常有公文消息往来,但公器私用总不打妥当,免得贻人把柄。还是到了年下,才送了第一封家信回来。这是特意嘱咐要转给你的。”
  当着长辈的面,清薇竟生出了几分赧然之意,耳根发红,将信封收了起来。
  赵训这还是头一回见她这样的小儿女情态,脸上的笑容更甚,“这一阵子你半个字都不肯提他,我还以为你半点都不关心呢。我们家那个臭小子最是嚣张狂妄,清薇丫头须得多让他吃点儿苦头才好。”
  清薇原本还以为他要替赵瑾之说好话,哪知说到一半话锋一转,竟是这么个意思,不由好笑。不过这么几句话的功夫,她也缓过来了,再次略过这个话题不谈,对赵训道,“这会儿赵家的门槛恐怕都被道贺的人踏破,老爷子不回去瞧瞧?”
  “虽然都是不肖子孙,但想来这点场面还是能应付的。”赵训自己也有些意动,嘴上却还是强调道。
  清薇含笑点头,“是,不过若没有您这根定海神针坐镇,到底还是不同的。”
  赵训这才心满意足的起身回家去了。
  等他走了,清薇左右看看,见没什么人,才重新将那封信取出来。不过犹豫片刻,她还是决定回家再拆,于是站起来,招呼小六子和壮儿收摊。
  转头看了看这个摊子,清薇心中竟也生出了几分感慨。就要过年了,做完这两日的生意,他们的摊子也要歇了。明年要等店铺都弄好之后才会再次开张。到时候,就不是在这里了。
  铺面清薇已经看好,如今其实已经开始着手装潢之事了。一切都在按照她的计划往前推进,接下来,只要等。
  ……
  回到家里,清薇吃过了晚饭,沐浴更衣之后,才在灯下坐下来,取出一把小刀,将赵瑾之的信拆开。
  他的字就像是他这个人,看似粗放,但只要稍稍留心,便可发现细节处的严谨。既在规矩之内,又能别出新意,洒然自信。
  信的内容远比清薇想的更多,也更深刻。
  她原以为,赵瑾之送这封信回来,不外乎是重复他的那些承诺,又或是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清薇解释自己的选择,再次剖白心意。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赵瑾之写了自己一路南下的见闻。
  他们这时候已经走到了西南,在赵瑾之看来,这是一条从富庶走向穷困的路。在京城之外,在大魏更为广袤的土地上,其实百姓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好,天下还远远不到盛世承平的时候。这些是他在京城没有见过的,自然也引起了许多的思考。
  看完了信,清薇在灯下坐了一会儿,才微笑起来,将信收好。
  她知道,赵瑾之这一趟离开京城,舍弃了许多,失去了许多,却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样想着,清薇心里生出了几分羡慕。
  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她都不可能离开京城。
  不过,这大魏的万里河山,总有一日,她也是要去看看的。


第38章 纷争渐起
  这个年清薇过得十分忙碌。
  她的铺子选在御街西侧; 原本是做古董生意的。
  这做生意; 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孤零零的古董铺子开在这里,哪怕店铺的位置再好; 会进来的人也少。毕竟官员们每天从这里经过时; 脑子里想的只会是自己手里的差事; 不会有心思去把玩古董。真要有了闲暇时候,要去逛古董铺子; 自然会去东市和西市,而不会到御街这里来。
  所以这铺子的生意一直不好,不过以前还尚能支撑,今年据说是主人家家里出了事,需要一大笔银子周转; 这种赚不了几个钱的店面; 自然是最佳的脱手选择。
  清薇没有压价。虽然表面上看,这铺子的东家并不起眼; 但能在这里买到店面; 谁知道后面牵连着哪位大人物?
  所以这笔生意做得十分痛快。
  清薇买下这里,看中的就是店面够大; 前面是门楼,穿过大厅便是一个小花园; 花园后面是一进屋子。两侧用廊庑和门楼连接起来,廊庑后面则是通透的花厅。从前的主人将前头做了店面,自家日常起居就在后头。现在清薇不需要; 便将之整个改建,用以待客。
  前头门楼大厅里是散座,二楼用屏风隔开,算是雅座,可以看见楼下的街市。三楼清薇自己留了下来,毕竟有时候需要在这里处理事务,总要有落脚的地方。后面的花厅和屋子则布置成雅间,方便客人们安静的说话。
  但古董店和酒楼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整个店面几乎都被拆开了重新弄,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时间和精力了。从冬月里看中店铺,议价、买下之后,便请了匠人们开始弄。但到过年的时候,也只不过粗粗弄出大概的样子。
  照这个速度下去,估计正月里是弄不完的了,至少二月才能开张。
  不过清薇也不着急,吩咐工匠们慢慢弄,精益求精,最好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毕竟她这个酒楼一开,往后再想要装修,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而清薇既然打算将之做成京城第一楼,自然容不得任何疏忽。
  是的,什么四大酒楼,并不是清薇的目标,她是要将这些全都压下去。
  所以在装修酒楼的时候,她也同时在寻摸好的厨子和食谱。
  食谱易得,毕竟赵老爷子每天跟清薇一起琢磨的那些,大半都是已经失传的房子,只要能做出来,自然可以成为招牌。这厨子却不好找。既要有能力,还得为人忠厚,没有二心。毕竟清薇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都放在后厨,菜谱肯定都要教给厨子,到时候若对方学会了东西就反悔,清薇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就算那厨子想学了手艺就逃走,清薇也有的是手段让他后悔,但如此一来,就白费了功夫。
  但能够达到她的条件的厨子,哪一个没有能力自立门户,何必来她这里屈居人下?
  所以急切间想找到人也不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