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姝-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妹又咬了口李子,想明白了,错愕道:“这么准?”
二妹害怕得紧紧攥住小妹胳膊:“怎么办?怎么办?”
小妹扔了李子核,直接道:“你想不想要?”
二妹手摸上去小腹,脑子里像塞进一团浆糊,胡乱地摇头,泪珠子啪啪往下掉,“我不知道……”悔恨道:“那天我就不该出去,也就不会惹出这种祸事……”
“现在讲这个有什么用?”小妹紧盯着二妹,建议道:“要不然……弄掉?”
“什么!”二妹吓得脸色惨白。
小妹明白了,拍拍她的手鼓励:“告诉老爹吧。”
二妹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三姐妹中,她比不上大妹和小妹,要是让她爹知道自己给他丢脸了,只会更看不起她。
到了中午,温秀才回家,问二妹有没有舒服点,见她双眼通红,责怪道:“难受就去抓药吃,哭什么!”
二妹唯唯诺诺答应,揭开锅盖盛饭。饭桌上,小妹偷偷朝二妹使了好几个眼色,但是二妹话到嘴边,又被她给咽了回去。
温秀才吃得快,放下碗筷站起来,二妹也紧跟着起身,温秀才见她碗里还有剩饭,奇怪道:“怎么了?”
“没……没事……”
二妹又重坐了回去,默默拿起筷子,小妹摇头叹气,被温秀才瞪了一眼,骂道:“小小年纪,干嘛装得老气沉沉!吃完把碗给洗了,你二姐不舒服。”
郑家下人按照苏姑夫吩咐,驾了马车来请温秀才,说邻郡有位老尚书过世,明日出丧,让温秀才和他一起去看热闹。
大妹是郑家的媳妇,温秀才自然要巴结苏姑夫一些,于是收了几件换洗衣物,叮咛二妹:看好小妹,别让她到处野。然后坐上马车,去了郡城。
马车到达郑家的时候,已经天黑,苏姑母和苏姑父等着温秀才开饭,温秀才见花厅里少了大妹和郑恒,正要问,苏姑母先说了:“阿恒和媳妇参加诗会去了,不回家吃饭。”
城西有处大坝叫冶春坝,坝边设有早市,专卖鳊鱼、鲥鱼、季花鱼、湖蟹、莲藕、菱角等河产,沿着河岸再走一里多地,穿过石桥,便到了小金山,小金山形如圆锅,山脚建有一个园子,名叫清韵园,园外种植一排木槿花作野篱笆,园内遍植翠竹,绿荫郁郁,凤尾森森,中有几间精舍,贴出一副对联:旧丝沉水如云影,笼竹和烟滴露梢。精舍旁种了几株野蔷薇,花边搭棚,牵引蔷薇攀援其上,花花叶叶层层叠叠,遮住了棚下一方天空。每到花盛时节,便有公子作局,称为香云诗会,邀请相熟的朋友过来赏花联诗。
棚下摆有石桌石凳,若是不够,尽管去精舍取竹椅,只要回去之时布施些香火钱给守精舍的居士即可。
郑恒年年是香云诗会的座上宾,现他身边多了大妹,且大妹也是个喜欢读书的,遂今年携了大妹一起过来。
众人在花下入座,只觉得扑鼻芬芳,香气醉人,抬头看见粉粉红红的花瓣连成一片,祥云一般灿烂,密蝶群粉穿梭其间,一阵风过,红红白白洋洋洒洒落下,若是花瓣有幸掉入谁的酒杯之中,那人便要饮酒,起句。第二杯往下联,依次赋诗。
大妹浅尝一口面前的酒,觉得与往常喝的有些不同,遂又喝了一口。
郑恒与她轻声说道:“这是去年春末时,拿晒干了荼蘼花研磨成细末,浸入八年以上的花雕之中,今日方才开坛。”
大妹赞道:“怪不得这么香。”说着,仰头喝尽杯中酒。
有位公子见郑恒只顾和她娘子说话,起哄道:“既然来参加诗会,便不能只顾自己甜蜜,有道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什么趣事为何不大声说出来!”
有公子反驳道:“这是他们伉俪之间的趣事,凭什么说与你一个外人听?要想听,自己去娶美娇娘!”
众人拊掌拍腿大笑,有些看热闹的要罚郑恒和大妹的酒,更有甚者提出要他们喝交杯酒。
因为常和郑恒一起出来,在座的公子们都是大妹认识的,遂利利索索端起酒,在大家的催促声中,和郑恒大大方方喝了交杯酒,赢来一片掌声。
酒过半酣,精舍主人献出自己酿制的梅子酒,因郑恒想让大妹开心些,遂劝她多喝。
到了晚间,众人在精舍内吃了斋菜,出来经山风一吹,大妹便觉得脑袋有些昏沉。郑恒拿来披风给她披上,让丫头扶着去车上休息,自己和诸位公子们道别之后,在前头骑马,领着马车回家。走了一段路,郑恒下马上车,丫头知觉自己多余,遂躲到车外,与赶车的小厮一道坐。
“还难不难受?”郑恒问道,揽了大妹的头靠在自己膝盖上。
大妹闭着眼睛呢喃道:“好多了。”
到家时候,酒已经醒得差不多。大妹下车,听说温秀才来了,于是和郑恒一起去苏姑母房内请安。温秀才正和苏姑夫一起下棋,见她双颊绯红,神情困倦,知是饮了不少酒,遂没和她说太多话,看她和苏姑夫和苏姑母请完安,便催她回房休息。
☆、事发
第二天一大早,温秀才就被苏姑夫拉去坐马车,赶到邻郡看老尚书出丧,连早饭也顾不上,草草拣了几样糕点,在马车里胡乱吃下果腹。
这样一晃,温秀才到傍晚才回来,而大妹还在染坊。
直到晚上吃过饭,父女二人才能坐下来说会儿话。
看着大妹日渐粗糙的手,温秀才心疼道:“活很多吗?”
大妹安慰他道:“最近还好,染坊去得少了,婆婆常常让女儿和相公一起出去玩。”
温秀才点头,想她刚小产不久,心里一定还是伤心的。相比起丈夫,妻子永远是最在意孩子的,毕竟是身上的一块肉,遂说道:“好好玩,心情好了,就容易怀上,你和姑爷都还年轻。”
上次在郑家多住了几天,小妹就捅出天大的篓子,温秀才不敢再在外面久待,吃过早饭之后,便请郑家派马车送他回去。
二妹呕吐次数增多,酸得掉牙的李子也能吃小半盆,温秀才逐渐看出些端倪,但在他心里,二妹是再乖巧不过的女孩,温秀才不相信她会做出这种没羞没耻的事情来,遂试探道:“老是这样吐可怎么得了,爹带你去看大夫吧。”
二妹当场吓得花容失色,如此,温秀才便明白了,顿觉得头晕目眩,竟然就这样倒地昏了过去。
二妹慌得魂都快没了,又是掐人中,又是把从郑家拿回来的人参切片,给温秀才含着提气。
过了好一会儿,温秀才总算转醒,抬手就要给二妹巴掌,见二妹眼睛通红的样子,又下不去手,重重扇了自己一下。
“爹……”二妹吓得嘴唇直哆嗦,话也说不全,怕温秀才在地上躺久了着凉,想要扶他进里屋,被温秀才大力推了一下,跌坐在地上。
二妹不敢爬起,抬手捂着脸泣不成声。
温秀才怒骂道:“寡义廉耻的家伙,不但失贞,还留下这个孽根!你以后要怎么做人!”痛心疾首地捶地,眼眶湿润起来。
温秀才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扶着墙壁回房里,僵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想起早逝的妻子,真是万念俱灰,一时气急,恨不得立时解下裤腰带上吊自尽算了。
中午,二妹做好饭菜,用捧盘装了捧进温秀才房里,见他只是盯着屋顶发呆,看一眼自己都成了嫌弃,只好将捧盘放在床边的凳子上,关了门出去。
二妹自己也没有拿筷子的心思,坐在桌边的椅子上,眼泪擦了又擦,因放心不下,半个时辰之后,又推开温秀才的房门,见凳子上食物动也没动,遂只好出去把易婶子请来。
易婶子见二妹哭成了泪人儿,着急道:“是不是小妹又闯祸了?”
二妹捂着嘴摇头,说了声“我爹……”便没继续下去。
易婶子提着一颗心走进温秀才房里,二妹搬了张椅子放在床边,易婶子坐下,看着二妹关门出去,再转头看看温秀才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问道:“到底怎么了?别吓着孩子。”
温秀才冷哼一声,翻了个身,拿后脑勺对着易婶子。温秀才向来温厚待人,因感激易婶子帮了他们家很多忙,对她一直客客气气的,因此,易婶子见他这个样子,也来了气,不满道:“难道我惹到了你不成?这副样子做给谁看呢!”
温秀才叹了口气,从床上坐起身,因想着易婶子是女人,又是旁观者清,遂把二妹怀孕的事情说给她听。
听完之后,易婶子瞪着眼睛久久不能回神,不敢置信道:“怎么可能?”
温秀才怒道:“我也希望不是真的,可是她都承认了!”
易婶子安抚住温秀才,自己出去找二妹详谈,于二妹断断续续的回答中,得知孩子爹是华归,肚子已经近三个月大了。
易婶子进屋和温秀才说了这些,温秀才气愤道:“根本不是孩子爹是谁的问题!是她失去了检点,念了这么多年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易婶子提醒道:“小声点。”
温秀才悻悻住了口。
易婶子分析道:“孩子爹既然是姓华那小子,便好办,左右大妹与他是定亲的,赶紧把婚期定下来,越早越好,免得二妹显了怀,会惹村子人笑话。”
温秀才深吸一口气,扬手便打翻了桌边的碗筷,守在外面的二妹惊得“哇”地一声大哭。
易婶子斜温秀才一眼,埋怨道:“事已至此,你发再大脾气也没用,好好想想怎么去华家讨理。”说完,出门安抚二妹。
小妹傍晚回家,便觉家里气氛异样,温秀才关在房内不出来,二妹守着灶下烧火,锅里的饭都焦糊了,她也没发觉。
小妹挨近二妹,手指指温秀才房间,问道:“老爹知道了?”
二妹轻轻点头,神思游荡在躯体之外。
温秀才绝食绝水,在床上想了一晚上,觉得目前可行的方法确实如易婶子所言:去华家讨公道,看看华氏怎么说。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温秀才就把小妹叫醒,让她今天不要去学馆,驾马车送自己去华家一趟。
二妹一晚上辗转反侧,到了三更才睡着,却是浅眠,一有风吹草动就醒了,但是无颜面对温秀才,于是裹着薄被装睡。
太阳还未出现,路上雾色茫茫,打湿了小妹的外衣。赶了好长一段路,等到太阳慢慢爬上空中,温秀才从车里出来,与小妹一起坐在车前,伤心道:“你可千万不能像你二姐一样,要不然爹死一万次都对不起你娘。”
小妹“嗯”了一声,答应道:“女儿不会的。”
温秀才生气道:“你和你大姐都是聪明人,怎么你二姐就这么蠢笨!”
小妹打量温秀才的脸色,小声辩解道:“二姐是太老实了。”
“老实吃亏。”温秀才叹息,见路上行人渐渐多起来,不能再在这个话题深入,遂又回到车中。
到达华家,已是斜日偏西,华氏从屋里迎出来,客气道:“哪阵风把亲家给吹来了?”
温秀才瞪她一眼,不等她邀请,自己一掀下摆,迈进门槛。
见温秀才气鼓鼓的样子,华氏已经猜出了大半,心里暗喜,也跟着进了屋。
方才落座,温秀才就跳脚起来,将华氏好一顿骂。华氏倒是不介意,反正为了避免家丑外扬,温秀才不敢大声讲话,再说华氏进京前去找二妹,本就是她的主意,有些东西,未拿到手便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有真正吃到嘴,方才踏实。华氏心里有准备,任由温秀才指责,自己尽管矮身伏低做小,说自己教子无方。
她这个样子,倒让温秀才像是一拳打进棉花里,不好继续发作,悻悻坐回到椅子上。
两厢商定,等华归从京里回来,便立即着手办婚礼。
已是炊烟袅袅之时,华氏留温秀才父女吃饭,被温秀才恶声恶气拒绝,连夜赶回了东塘村。
☆、登科
不到半个月,华归未回来,自上京来的喜报到了,华归中了二甲进士,喜得华氏破天荒给了送信人赏钱。送信人颠颠手里叮当响的五个铜板——喝壶茶都不够——哼声笑了笑。
这等好事,本该第一时间告诉孙大娘和温秀才,但是儿子现在有出息了,以后不愁飞黄腾达,华氏起了别样的心思,因此谁都没告诉,一心一意专等儿子从京城回来之后,再做打算。
以致于大妹从郑恒那里得到消息,再把口信捎到家时,又是半个月过去。
下人是瞒着其他人偷偷告诉温秀才的,温秀才怕二妹忧心,动了胎气,因此对她瞒得紧紧的,但是心中恶气出不来,恨得牙痒痒,当即动身去了孙家绣坊,找到孙大娘说了此事。
孙大娘皱着眉头听温秀才说完,安慰他道:“我嫂子糊涂,拎不清,阿归不是这样的人,再说有我,要是他们敢悔婚,我第一个不答应。”并说明天要去华家一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得到孙大娘的保证,温秀才高吊的一颗心总算稍稍降了一些,但仍是惴惴不安。
因一直盼着孙大娘从华家带些消息回来,温秀才这些天紧张得坐立不安,让二妹看出了些端倪,背着人偷偷抹泪,两只眼睛肿得跟核桃似的。看见她这个样子,温秀才又来了气,不耐烦道:“泪汪汪又做出这副可怜样干什么!若是当初不糊涂,哪有现在这么多的烦心事!”
二妹忙躲进房里。
易婶子责怪他:“她本就胆小,做什么老是吓她!”
温秀才叹口气,意识到自己话说重了,在外面犹豫良久,走进二妹房中,见她本拿着帕子擦泪的,看见他进来,急忙低头把帕子给藏起来,像只见了猫儿的小老鼠般。温秀才不由软了脾气,温言道:“你好好养胎就行,不必操心这些事,有我们大人给你做主。”
二妹嗯声答应,低着头没说话。
儿子高中的消息在城里传了个遍,华氏在左邻右舍和族人面前总算能够扬眉吐气一回,走出门去,哪个不恭恭敬敬待她?今天这个来送菜,明天那个来送蛋,鱼、肉也全了,颇有处处高人一等的感觉。一得意,难免忘形,当孙大娘问上门的时候,华氏辩解道:“我想着阿归以后是要做官的,自然要找个官小姐配他,温家那个村女如何能帮衬得上阿归以后的仕途。”
孙大娘气得想给她一个巴掌,冷笑道:“是啊,你们如今发达,自然瞧不上我们这些小门小户,趁早将我们亲戚都给断了,免得以后给你们官老爷、官老夫人们丢脸。”
华氏讪讪笑道:“你是阿归的姑姑,打断骨头连着筋,哪能说断就断?”
孙大娘怒道:“我看你就是这么想的!”
孙家以前借了这么多钱给她,华氏怕闹下去孙大娘会翻脸跟她算账,不得不讨好安抚道:“是我一时高兴糊涂了,一时鬼迷心窍,大姑不要生气。”说着下厨给孙大娘煮浇头面。
孙大娘在华家住了一晚上,嘱咐她:等华归回来,亲自到温家道歉,好让温秀才父女放心。
反正华归一时半会回不来,华氏便唯唯答应。
哪知孙大娘离开华家不到两天,华归便从上京回来了,想想离去的时候,还是个穷酸书生,借遍宗族叔伯也凑不齐上京的盘缠,路费还是从孙家绣坊拿到的,一朝成名之后,不但家里的门槛快被众人踏烂,这个请客,那个设宴,忙得片刻不得闲,中午这一顿还没有消化,下午这一顿又吃撑了。
华归登科,本已是喜极,又听华氏说二妹有了身孕,更是高兴得无以复加,人逢喜事,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去温家。华归听华氏打算悔婚,想不也不想就拒绝了,严肃道:“始乱终弃,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华氏气道:“忤逆子,你娘我还不是为你着想?今时不同往日,往日是咱们求着别人结亲,现下只要我们透露些风声,那些媒婆还不排着队上门?挑个大官小姐做媳妇,往后仕途走起来也顺稳。”
华氏倒了杯茶给华氏,让她不要着急,解释道:“娶妻求淑女,我们眼界再高,人家大官的女儿也未必能瞧得上我们,便算是瞧上了,娶回家这也干不了,那也不想干,要像供活佛一样供着,到时候是她伺候您,还是您伺候她?温家二姑娘脾气温和,又老实孝顺,且有了咱家的骨肉,难道娘舍得不要这么个白胖孙子?”
华氏想了想,反驳不了华归,再以后便没提过悔婚的事情。
待到家里这边的人情应付地差不多,华氏从宗亲那里借来一辆马车,和华归先去了孙家绣坊,载上孙大娘和孙大叔之后,一道去了温家。
几位大人在堂屋里商量婚事,华归到卧房找二妹,见她正把耳朵贴在墙壁上听外头动静,情状可怜又可爱,华归不禁扬起唇角,手握拳抵在嘴边咳嗽了一声。
二妹转头,看见是华归,吓了一跳,又羞又窘,低头直起身。
华归跨进门槛,见桌子上放了一件小孩儿的衣服,方做了一半,大红的布料,看着着实喜庆,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拉了二妹的手坐在凳子上,抱歉道:“让你受委屈了。”
二妹轻轻摇头,红了眼眶,看见华归的手摸过来,吓了一跳,僵硬着后背一动也不敢动。
华归的手覆上二妹的小腹,感觉平平如也,不禁有些失望,问道:“怎么没一点感觉?”
二妹烧红了双颊,瓮声道:“我怕……别人看出来,就……就用布条缠住了。”
华归皱眉,“这样多不舒服,放下来吧?”
二妹红着脸点头。
华归见她迟迟不动作,催促道:“快点呀。”
二妹紧张地抬头看他:“现……现在?”
华归说服她道:“我又不是外人,”轻轻按了按二妹小腹,嘴角噙笑,“我是他爹。”
心里一阵暖流经过,熨慰了不少的不安和惶恐,二妹开心地点头,伸手进腰间解开活结,反缠几圈,拿出布条。华归再次伸手摸索,觉得比方才胖了一点,但仍未摸出形状。
二妹扑哧笑出声,道:“大得不明显,脱了衣服才能看见。”
二妹直言直语,没有顾忌,听在华归耳里却变了味道,不禁心驰荡漾起来,凑近她耳边轻声道:“等成了亲,就可以天天看了。”
二妹羞赧地低下头。
☆、借钱
再拖下去,二妹的肚子就要遮不住了,因此,婚期宜早不宜迟,正好下个月初八就是好日子,两家商定于那天给华归和二妹完婚。
回去没几天,华家便来下彩礼,温秀才体谅他们家贫,觉得意思到了就行,没有要求什么。
离婚期不到半个月,温秀才忙得团团转,幸好有孙大娘准备嫁妆,又有易婶子帮助,才让整件事情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大妹送来一匣子的金银首饰和二十八匹布料,为二妹添妆,又给了温秀才二百两银子。
知华氏势利,温秀才将小妹束脩钱扣下来,把剩下的积蓄加上大妹的二百两全拿出来置办嫁妆,总算风风光光把二妹嫁出去。
饶是如此,华氏仍嫌弃温秀才偏心,讽刺二妹的嫁妆连大妹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冷言冷语挑拨关系,当着二妹的面说他爹心里没有她这个二女儿。
二妹不敢反驳,回到新房中偷偷抹泪。
嫁进华家之后,肚子逐渐显怀,因怕别人笑话,二妹极少出家,华归特地从村子里买了个丫头照顾她。
月余之后,朝廷下来任书,擢华归为东凌县县令。任书一到,华归首先给温秀才送信,众人皆赞二妹脚头好,是个旺夫的,华氏倒不以为意,逢人便说二妹懒,弄得二妹尴尬不已,后来被华归说了几次,华氏才有收敛。
不久,华归带着华氏和二妹到东凌县衙门上任。因二妹大着肚子行动不方便,便由华氏应酬各位官夫人。华家以前富过,华氏也是见过些世面的,现在重拾起这些礼仪,虽然生疏些,但一来二去,便能应付自如,为此,她很得意,益发看不起二妹这种小门小户。
华氏在家的时候嘴碎,但是到了这种场合,倒是注意得很,不曾说过二妹一句坏话,怕跌了儿子的身份。因华氏经常在外赴宴,没人再同她冷嘲热讽,二妹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再加上身孕的原因,身子丰腴不少。
温秀才前段时间一直为二妹的事情操心,再加上婚礼来得太极,积劳费心之下,竟一病不起,眼看着把束脩的钱都换成了汤药费,还是没有起色。小妹没有办法,请来易婶子帮忙照顾父亲,自己骑了马去县衙,还没见到二妹,便碰见正要出门和官夫人一起上山参佛的华氏。
小妹乖觉,没说温秀才生病之事,只说自己要找二妹。
华氏堵住门不让她进去,说二妹现在处于非常时期,受不得半点烦心事,让小妹有事和自己讲。
小妹暗骂一声“老虔婆”,掉头就走。可怜消息被华氏封得死死的,二妹自始至终不知道小妹曾经来过。
离开衙门之后,小妹骑上马赶去郑家。不巧大妹出远门送货了,郑恒和朋友外出狩猎,要三五日后才能回来,苏姑母也在染坊未回来,家里只有苏姑夫一人。
小妹没法,只好同苏姑夫说了父亲生病之事,请苏姑夫暂借二两银子应急,等到温家有钱之后就归还,她连借据都写好了。
苏姑夫拿了借据,翻来覆去看几遍,笑说道:“字是好字,写得不错,不过这种东西,我们家都攒了半盒子,也未见派上用场。其实说‘讨’就行了,何必用个‘借’字?酸不溜秋的,自己不难受?”
气得小妹牙齿咬得咯咯响,抢白道:“既然是‘讨’,您还留着这半盒的借据做什么?”
呛得苏姑夫“嗨”了一声,问道:“若是我今日不给,是不是就坐实了我郑家‘小器’的恶名?”
小妹翻了个白眼,转身就走。
苏姑夫苦笑不得,紧跟了几步,骂道:“小小年纪,这么大的火气,吃辣椒了?还目无尊长!”
小妹气囊囊上马,挥动马鞭,“嘚嘚嘚”就冲回了家。
易婶子见她去了这么久,又铁青着脸,问道:“没借到吗?是不是你又出口伤人了?二妹过得好不好?”
小妹一言不发,快步跑进自己房里,“啪”地一声闭上房门,将易婶子关在了门外。
“这个狗脾气,该打一顿才消气!”易婶子嘀咕,举手敲门,着急问道,“银子呢?到底拿到了没有?”
小妹在屋里大喊:“以后别想让我再进她们家了!”
“谁家啊?”易婶子问,“除了二妹那里,你还去了哪里啊?”
“无论谁家!通通不去!不去!”
小妹喊得声嘶力竭,惊醒隔壁的温秀才,靠在床边咳嗽,易婶子连忙过去给他拿水。
温秀才喝水顺气,问易婶子道:“怎么了?”
“没什么!没什么!”易婶子隐瞒道,“小妹在外面和别人怄了气,回家来发火。”
温秀才叹气:“两个姐姐都出嫁了,她还不懂事。”大喘气躺回床上。
易婶子盘算自己那边还有少许积蓄,可以买几天的药,希望温秀才要快点好起来才行。
傍晚,苏姑母回到家中,听下人说小妹着着急急来郑家,又气鼓鼓回去了,追问苏姑夫,得知温秀才病了,小妹想要借些医药费,但是没借着。苏姑母立马包了二十两银子,让下人连夜送去温家。
易婶子做了晚饭,捧进去让温秀才吃了一些,出来看见小妹房门还未开,于是敲门喊她吃饭,但是小妹充耳未闻,没有应声。易婶子怕温秀才知道借钱的事情,不敢多说,把饭菜放在锅里温着,等小妹饿了的时候再出来吃,便回家了。
临睡前,易婶子又来了一趟温家,见锅里饭菜还是好好的,摇头叹气,进温秀才房里,看他已经睡着,于是悄悄退出来。
正要闭上柴门回家,突然听见马蹄声往这边而来,借着月光,易婶子看见一个人影翻身下马背,往这边跑来。
是郑家的下人,来送银子过来的。
温秀才睡着了,小妹又怄气不理她,只能由易婶子代为接待的。但是来人急于回去复命,讨了一碗水喝之后,就忙忙赶回郡城。
易婶子重新关好温家柴门,揣着银子回去,打算明日上午再交给小妹。
☆、留宿
大妹从送货回来已是一个月之后,得知父亲病重,于是带上张婶一早准本好的礼品和药材,请上常来郑家看病的许大夫,和郑恒一道回娘家。
马车在温家门口停下,温秀才在里屋听见声响,拄着拐杖要迈门槛,被进屋的大妹扶住,郑恒和车夫一起往屋里搬东西。
大夫在椅子上坐下,替温秀才诊了诊脉,说道:“已无大碍,待老夫开个方子调理一下,不出七八天便能恢复如初。”
郑恒提了一壶酒过来,笑说道:“这是小婿酿制的八珍酒,小婿父亲常喝,觉得不错,爹你也多喝些,喝完了小婿再送过来。”
温秀才扶着椅子把手颤颤巍巍站起来,谢过郑恒,因想着大女儿和大女婿都在,不如接二女儿和二女婿过来,一家人吃顿团圆饭。于是,温秀才劳烦隔壁的易婶子搭坐郑家的马车,去把小妹接回来,让她去衙门请人。
小妹自那天受了华氏的气,便不想再踏进华家,无奈易婶子好说歹说,总算答应。哪知下了马车,刚跨进衙门后院,又看见华氏正拿着锥子纳鞋底,华归坐在树荫底下的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看书,阳光和煦,照得他懒洋洋地眯上眼睛。
华氏瞥一眼小妹,挖苦道:“打秋风的又来了!”
小妹怒道:“我吃你们家什么了?”
华氏哼了一声,见华归从椅子上站起,便没再说话。
华归客气地问小妹:“小妹到访,是否岳父大人有指教?”
小妹扯了下嘴唇,面无表情道:“我大姐和大姐夫回来,爹想请你和二姐回家一趟。”因不见二妹,遂问道:“我二姐呢?”
华归扭头朝着北角的月亮门喊了一声。
二妹应声从里面出来,拿起别在腰间的裙摆手,放下后扯了扯罗裙褶皱。
小妹快步迎过去,见她两只袖子挽得高高的,双手冰凉湿漉,知她在里面洗衣服,不禁捂住她的手指,心疼道:“怎么你还要干这些,丫头呢?”
二妹轻声道:“丫头卖掉了。”
“为什么?”小妹奇怪道。
二妹扯了下小妹衣角,让她小声些,抬头对投眼过来的华氏笑了笑,见她没再看这边,才和小妹轻声解释道:“每个月都要给月银,多个人又多张口,挺费钱的,再说,这些家务事哪算得上什么,多动动对以后临盆有好处。”
小妹甩了手,不想再管她的事,硬邦邦道:“大姐回来了,爹想让你和姐夫回去一趟。”
二妹连忙看向华氏和华归。
华氏给华归递了个眼色,华归放下书册,与小妹抱歉道:“请代本官问岳父大人和大姐大姐夫的好,大姐和大姐夫远道而来,本官作为温家二女婿,又是东凌县的东道主,理当替他们接风洗尘,只是衙门中尚有公务要处理,无暇过去,请他们见谅。”说着,理理衣摆,负手往门外走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