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胡善围-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抛洒骨灰那日,十几万云南百姓前来送行,哭声震天,大声唱那首“孰为我父?孰为我母”的歌谣。
沐春在云南真是下了狠功夫的,移民屯兵开垦荒地自不必说,修路修桥搞水利工程对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实在影响太深远了。
云南被称为蛮夷之地,在云津桥修建之前,偌大一片土地居然连个坚固的石头桥都没有!
之前沟通南北的是元朝修建的大德桥,木头做的,损毁严重,连一千多斤的火炮车都承受不了,摇摇欲坠。沐春下令修桥,几万军人和百姓日以继夜,“凿巨石,杀川流,度丈尺”,修建了一座八孔桥,开了云南境内石梁桥之先河。
因其沟通昆明南北,是必经之地,所以沐春亲自命名“云津桥”,此桥“屹如金堤,亘如垂虹,行者如履平地焉。”
“云津桥”之后,因交通便利,两岸成了商业重地,一下子变成了中央cbd,是昆明八大景观之一,有诗歌记载两岸的盛景:
“云津桥上望,灯火万千家。问夜人沽酒,寻店客系槎。城遥更漏尽,月圆市声哗。破晓阑游兴,疏钟传太华。”
这种商业盛世,简直媲美京城秦淮河两岸,昆明百姓的物质和精神,还有幸福感都得到了提升。
如果说云津桥使得沐春在市井之中名声鹊起,那么汤池渠则让沐春在农民心中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
在沐春修水利之前,这里完全是靠天吃饭,明明有“汤水在旁,人不知用”,遂命修水渠,分汤水灌溉田地,“因山障堤,凿石刊木”,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出了一条长三十六里,二尺宽的水渠,因汤池渠受益的田地有千顷之巨。
市井百姓爱沐春、农民也爱他,读书人也爱他——若不是沐春为云南争取了进士名额,恐怕这里至少十年出不了一个进士了,文化是需要沉淀的,不说别的,就说石墩桥,中原都有千年石桥历史了,这里开始修石拱桥才几年?文明要一点点的来。
故,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比对沐春感恩戴德,在沐春留下遗嘱,将骨灰永留云南后,还自发为沐春修了祠堂,把他当做神灵一样供起来了,永远享受云南百姓的香火供奉。
沐春和胡善围乔装打扮,也参加了自己的“葬礼”抛洒骨灰仪式,看着满城百姓为自己悲伤,沐春也不禁落泪,“其实我只是尽本分而已,既然镇守在此,总得做点什么吧?可仅仅是尽了本分,他们就如此感激,唉,也就是以前苦日子过得太久了,封闭在此,没见过外头的花花世界,我稍有改变,修个水渠,建个桥梁,他们就感恩戴德,看着他们哭,弄得我不好意思去死了。”
胡善围说道:“你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是你非要搞挫骨扬灰这种花样,这下连诈尸还魂的借口都找不到。”
三十五岁的人,还是皮,比亲闺女还皮,临死都要皮一下,皮一下就开心了?瞧你现在倒霉样,后悔都来不及。
沐春抹去眼泪,“我才不后悔,我想余生多陪陪你和阿雷。我就是觉得这么多人来送我,我受之有愧啊,觉得自己在任时还可以更努力一点,能让他们过得更好一点。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从今以后,振兴云南的重任就轮到沐晟了。”
胡善围见他动了真情,便安慰道:“你两个弟弟沐晟和沐昂都很不错,是真心把你当大哥,以前你被父亲打,都是他们出来拖着父亲求情,这两人在云南多年,打仗和搞民生都没问题,你大可以放心交给他们。”
事已至此,云南的命运掌握在沐家人手里,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沐春有些释然,“也对,没有人会一直干下去,总要有交替的那一天。我现在就是愁皇上还没下圣旨要沐晟承袭爵位。上一次我继承父亲的爵位,是过了一百天丧假之后,现在不知沐晟承爵要等多久。”
胡善围笃定的说道:“快了,肯定你比快。”
沐春不解,问:“你怎么知道?”
胡善围凭着十五年宫廷女官工作经验,推测道:“皇上是想故意拖着册封,等着新君继位,由新君来册封新的封疆大臣。这是施恩啊,最容易得到大臣的心,毕竟爵位是新帝给的嘛,皇上真是什么都为皇太孙打算好了。”
“而且,皇上的身体一定很不好了,怕节外生枝,所以那么痛快同意你诈死交权,镇守边关的大臣也不能拖得太久,所以皇上现在一定很虚弱,怕是已经在等死了。皇上驾崩,新君继位,出了大赦天下,估摸就是封沐晟为黔国公。”
有个当过尚宫的老婆就是不一样,沐春瞬间豁然开朗。
然而胡善围此时却眉头深锁,“这一次你脱身得如此顺利,和我上次做完最后一件事选秀出宫一样,皇上一反常态,那么容易的答应我们,难道真是为了孝慈皇后的遗言?”
“皇上这个人一切都以权柄为重,孝慈皇后也要排在后面。以前我信了,结果皇上最终原因是打发我出京城,他好放手对付毛骧和纪纲,免得我在宫里碍手碍脚的。我前脚出宫,皇上后脚就将毛骧凌迟,四处通缉捉拿纪纲。现在皇上放你脱身,第二步要做什么?总感觉思之极恐啊。”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伴君如伴虎,胡善围实在太了解这个君王了,他不是那种会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操心的人,他做的一切都有目的,唯独不是为了爱,或者守护爱。
沐春也想不出为什么,安慰妻子,“反正岳父一家已经接到昆明了,我可以确保他们安全。”
沐春撒灰这天,正是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
京城皇宫,乾清宫。
洪武帝果然如胡善围所料,到了油枯灯尽之时,崔淑妃念着密报,“沐春的遗愿是灰洒云南大地,不回京城观音山下葬了,沐晟为他建了祠堂,香火鼎盛,沐春已在云南封神。”
洪武帝听了,缓缓点头,“朕总算没有辜负孝慈皇后的嘱咐,成全这对有情人,今日奔赴黄泉,和孝慈皇后重逢,朕可以给她一个交代了。”
崔淑妃放下密报,递上一碗参汤,说道:“皇上莫要胡思乱想,喝点参汤休息一会,养足了精神,臣妾再给您念秘奏。”
只是一碗参汤而已,洪武帝分了好几口才咽下,或许是百年老山参大补的原因,洪武帝双颊飞红,双目有神,好像一下子病好了似的。
只有洪武帝自己晓得,是回光返照,大限已到了。
第162章 不睡皇帝保平安
洪武帝看着依然美丽的崔淑妃,“到头来,是你陪朕的时间最长,对朕最为忠诚,没有一点私心,把你的青春和智慧都给了朕。在朕最需要的时候,甚至辞去喜欢的尚仪之位,当了朕名义上的淑妃,好名正言顺的为朕打理后宫。”
崔淑妃笑道:“这是臣妾的荣幸,尚仪也好,淑妃也罢,都只是当职的名头罢了,在臣妾看来毫无区别,都是效忠皇上,为皇上分忧。”
洪武帝已经拿不稳药盏了,对她说道,“你附耳过来。”
崔淑妃坐在龙榻旁边,低垂着头,洪武帝对她耳语两句,崔淑妃当即脸色发白,身体僵直,不顾仪态,瘫跪在地上,语不成句,“皇上啊,这个……臣妾……请皇上三思,此举有违——”
蓦地,洪武帝将药盏往地上狠狠一砸,哐当一声,飞溅的碎片刮到了崔淑妃美丽的脸,香腮处有一道红色闪电似的血痕。
外头范尚宫、沈琼莲等人听到动静,忙进来查看情况,久病易暴躁,洪武帝斥责宫人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是洪武帝对着崔淑妃发脾气,众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沈琼莲是崔淑妃一手栽培的,此刻见崔淑妃脸上溅血,忙命人叫了女医来为她上药,崔淑妃驻颜有术,在脸上花了不少心思。
范尚宫见崔淑妃花容失色,心想她效忠皇上多年,也有不慎阴沟翻船,触了皇上逆鳞的这一天,不过到底一起同僚多年,范宫正为崔淑妃求情,“皇上——”
刚刚张口,洪武帝就打断了她,刚才那一砸太耗费力气,此刻他躺了回去,喘息片刻,说道:“崔氏殿前失仪,现废掉淑妃之位,收回宝册,贬为庶人,逐出宫廷,一应彤史里有关崔氏的记载,全部剪下烧掉,就当宫里从未有过崔氏嫔妃。”
沈琼莲听了,很是震惊,正要出言相劝。范尚宫太了解洪武帝了,且和毛骧一样,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此时她大概猜到了什么,连忙按着沈琼莲的肩膀,使了个眼神,说道:“是,微臣立刻宣彤史女官删去崔氏侍寝之事。来人,将庶人崔氏逐出宫廷。”
崔淑妃犹如一具被抽离了灵魂的活死人,被人拖走。彤史女官捧来《彤史》,将崔淑妃的记录删除。
看到最后一页也投入了火盆,洪武帝说道:“朕驾崩之后,东西六宫所有嫔妃,以及所有《彤史》记载临幸过的女人,不管有无册封,是宫女还是妃位,都要给朕殉葬!”
所有人都要死,全灭。殉葬制度已经废了一千多年,洪武帝让它死而复生了。
在朝中进行大清洗之后,洪武帝在临终前把屠刀对准了后宫嫔妃,朝中好歹还留了魏国公徐家、黔国公沐家、长兴侯耿家还有武定侯郭家这四大家族,将来帮助皇太孙稳固江山之用。
当你觉得洪武帝已经触及底线的时候,你会发现底线之下还有十八层地狱模式。
比起前朝,对于后宫,洪武帝更加冷血的多,那些陪他睡过的女人,无论是地位卑贱的宫女或者朝鲜贡女、无论为他生儿育女还是没有怀孕、无论陪了他多年的一起老去的耄耋老妇还是三年前从胡善围手里叼走的三个今年刚刚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少女,统统殉葬。
皇太孙以孙辈继位,辈分太低,后宫的嫔妃将来封为太妃,可能会仗着辈分来给皇太孙添乱,干脆除掉她们,把一个干干净净的后宫留给皇太孙。
洪武帝要为皇太孙彻底扫清所有可能的障碍。
这一下所有人的明白了,洪武帝突然发作崔淑妃,其实为了赦免她一死,现在宫里没有崔尚仪,也没有崔淑妃,彤史没有任何记载,一个成为庶人的崔氏对皇太孙没有任何威胁,这是洪武帝最后仅存的仁慈和良心了。
君命难为。
洪武帝每说一句,在御前伺候笔墨的沈琼莲按照圣意,稍作润色,写下赐死的圣旨,每写一笔,沈琼莲似觉得手中的毛病有千斤重,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向来冷情冷性的沈琼莲停下笔,冒死进言:
“皇上,您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只有三岁,一个三岁的小姑娘是离不开母亲照顾的,何况宝庆公主打小身体就弱,这么小的孩子失去母亲,将来后果不堪设想。公主之母张美人向来柔顺老实,不是兴风作浪之辈,求皇上开恩,看在小公主的份上,免张美人殉葬,以照顾小公主长大成人。”
宝庆公主是洪武帝六十八岁所得的女儿,也是洪武帝晚年难得的慰藉。
果然,子嗣是洪武帝的死穴,垂死的目光变幻了几下,说道:“准奏,赦张美人免于殉葬,其余殉葬的嫔妃宫女,称之朝天女,其家族称为朝天女户,厚赐所有朝天女户,封其父亲为百户,世袭罔替,若无父,便封其兄弟、侄儿。”
这是一笔买卖,用礼物和官位来换取殉葬宫人的性命,以免家人不服,将来闹起来,皇太孙不好处理。
洪武帝除了清理障碍,还有做好了善后,一点都不让皇太孙操心。
沈琼莲拟好了圣旨,洪武帝拿着看了一遍,对专门管盖章的司礼监太监、以及保管玉玺的司宝女官黄惟德说道:“可以了,盖上章,将宫人请到乾清宫偏殿,待朕升天之后,她们跟着朕一起走。”
宫中的规矩,盖章的不能保管印玺,保管印玺的不能盖章,互相牵制。
黄惟德请出国玺,司礼监太监颤抖的手盖上章,圣旨生效,除了张美人,东西六宫所有嫔妃,还有侍寝过的宫人即将香消玉殒。
此情此景,沈琼莲想起胡善围在后宫当尚宫主持选秀时,不慎被洪武帝叼去三个秀女,三个秀女一时间冠宠后宫,人人艳羡,只有胡善围为红颜配白发而惋惜,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别人笑我假正经,我笑他人看不穿,我效力过孝慈皇后、端敬贵妃,前者聪明通透,后者努力实干,前者占着原配嫡妻的天然优势,后者家世强大,满门忠烈,可谓是皇帝最出众的两个女人,可是这样又如何呢?她们的结局,虽风光大葬,也是凄凉,所以在后宫,不睡皇帝保平安呐……”
一语成谶,崔淑妃没有真的侍寝睡皇帝,她就能逃过殉葬的劫难。不睡皇帝保了平安。
宫外,被逐出宫廷的崔庶人茫茫然不知归处,皇上最后对她的耳语,是他要恢复殉葬制度,所有人都要殉葬,除了她——她会在殉葬之前夺去封号,消除彤史的记载,逐出宫廷,不算是皇帝的女人了。
崔庶人当时第一反应是劝皇上不要后宫女人殉葬,此举有违天和,一千多年前就废止的野蛮制度,一旦恢复,岂不是倒行逆施?
可是洪武帝铁了心,她还没说完,就被人拖出去了。
东西六宫的女人们,崔庶人和她们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例行公事的照顾她们、控制住她们不要生事,安排她们服侍皇上。
可是想到这些鲜活的生命都要做毫无意义的殉葬,崔庶人一股气堵在胸口,上不去也下不来,尽管她不用去死,但她也为这些女人悲哀。
这份沉痛,几乎压垮了崔庶人,她没有因被赦免而感恩戴德,悲哀就像天空渐渐扩散的乌云,遮天蔽目,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辆马车在她身边停下,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上车。”
崔庶人回头一看,居然是已经退休的、六年不见、在扬州定居养老的曹尚宫!
或许这六年过得太舒心,不用操心,曹尚宫依稀是过去的老样子,风风火火的,没有变老。
“赶紧走。”曹尚宫说道:“是皇上要我来接你去扬州的,以后不要回来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现在被皇上放了,等新君登基,还不知是什么样子,我们赶紧开溜。”
失魂落魄的崔庶人被曹尚宫拉上了马车。
乾清宫。
洪武帝把嫔妃们安排的明明白白之后,还有吩咐,他屏退众人,对范尚宫说道:“是时候把那壶酒赐给东宫太子妃了。”
洪武帝看不惯太子妃吕氏有三年了,一个深宫无知妇人,居然为了一件小事去造谣后宫的尚宫和锦衣卫高级武将有染……胆大心黑还愚蠢,可是她是皇太孙的生母,也是东宫除了皇次孙朱允熥以外所有子女的生母,将来皇太孙登基,必然会封吕氏为太后。
有这种愚蠢的太后,无疑是后宫和前朝一大隐患,洪武帝决定临死之前先把太子妃弄死。
但是赐死皇太孙生母这件事必须秘密进行,不能让皇太孙和全天下的人都知晓,否则对皇太孙名声不利。
范尚宫应下,命令心腹拿着鸩酒去东宫办此事。
洪武帝继续喝着吊命的参汤,约过了一刻钟,心腹空着手回来了,对着范尚宫点点头,范宫正小声对洪武帝说道:“太子妃已死。”
洪武帝自以为解决了所有隐患,无懈可击,这才要皇太孙和六部尚书大人们进来,做最后的遗言: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意思是说,我出身寒微,没有古代先贤博学,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自问勤勤恳恳,从未有一日懈怠,死亡总要来的,你们不必悲伤。
“允炆,你过来。”
皇太孙朱允炆忍着泪水,跪在病榻旁边,洪武帝紧紧抓着他的手,对群臣说道:“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意思是说,皇太孙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你们一定要好好辅助他。我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要用金玉之物,孝陵也别改,就叫孝陵。天下百姓哭灵三日就除服,不要耽误民间嫁娶,生儿育女。
最后,洪武帝提到了镇守在各个藩地的儿子们,狠了恨心,说道:“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意思是说,藩王就在藩国待着举哀就行了,不准来京城参加我的葬礼。
藩王无召不得入京,否则,就是谋反。
这一下洪武帝把藩王有可能在葬礼上做文章、和年幼的侄儿争夺继承权的路彻底堵死了。
为了保护皇太孙顺利继位,洪武帝宁可死的时候没有儿子为他送葬,真是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安排好了一切,洪武帝深深望了一圈身边跪地的人,目光最后还是落在朱允炆身上,说道:“为君者,要心怀天下,克制私欲,一切都以大局为重。身为君王,注定孤单寂寞,你要学会与寂寞为伴,寂寞会让你时刻保持清醒,无论何时,你都要冷静,以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莫要被私欲控制,你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会影响大明的国运,你可明白?”
皇太孙目光瞬间有些闪烁,但是很快稳住了,哭道:“孙儿记住了。”
听到皇太孙的许诺,洪武帝这才闭上眼睛,紧握住大孙子的手也松开了。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八,洪武帝薨,享年七十一岁。
洪武帝驾崩之后,被召集在乾清宫的东西后宫所有嫔妃和临幸过的宫女们,除了张美人以外,全部被逼悬梁自尽,给洪武帝殉葬。
见识多广的范尚宫怎么也没有想到,延续三十一年洪武朝的后宫,皇帝的女人成百上千,居然是全灭的结局!
她精心打理后宫,伺候着这些女人,居然到头来,和一件陪葬的玉器没有区别。
那么,我做的那么多事情,意义何在?
范尚宫从进宫第一天开始,就决定一辈子留在宫里。
可是现在,她却突然理解为何胡善围执意要出宫了,因为心灰意冷,因为怀疑这份工作的价值,信念一旦崩塌,就想要逃离。
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即将迎来新皇后,尚宫必须是帝后都信任的人。我留在这里,未免碍手碍脚,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
此时范尚宫和六年前失去了端敬贵妃的胡善围一样,想要离开了。
范尚宫决定,待洪武帝葬礼一结束,就立刻向新帝后请辞,然后去扬州找曹尚宫,一起共事多年,也一起养老。
范尚宫下定决心,回到洪武帝刚刚咽气的寝宫,继续指挥作镇,料理丧事,可是踏步进去,她就被一个人给吓着了——东宫太子妃吕氏浑身缟素,正跪在龙床下哭灵呢!
怎么可能?她不是被洪武帝秘密用一壶鸩酒赐死了吗?
范尚宫赶紧去找送鸩酒的心腹质问,可惜没有找到,皇太孙身边的太监来请,“范尚宫,皇太孙请您过去说话。”
皇太孙宫。
范尚宫看着案几上摆放着原封不动的一壶鸩酒,便晓得被心腹出卖了——这壶酒杯皇太孙中途截胡,根本就没有送到东宫!
皇太孙说道:“范尚宫进宫当了二十八年的女官,什么都看得通透。我母亲是做错事情了,但身为人子,总不能看着自己的母亲去死。范尚宫是聪明人,这壶酒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你说是不是?”
皇太孙即将继位,是新君。
范尚宫知道,如果说不是,这壶酒就要灌进她自己的肚皮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范尚宫混了这么多年,立刻说道:“是,本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163章 拎包入住
范尚宫那么快的妥协,转变风向,这让皇太孙松了口气,他真的不想还没登基,就亲手逼死后宫元老级别的人物范尚宫。
这是他至今做过最大胆的事情,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违背了洪武帝的旨意。毕竟儿不嫌母丑,母亲犯了错,也是他的母亲。
之前他做了两种打算,第一是范尚宫妥协,认他这个新主,大家当做这件事从未发生。第二是范尚宫固执要执行洪武帝遗诏,他别无选择,只得逼范尚宫自斟自饮,然后模仿她的笔迹,以身殉旧主洪武帝,自尽而亡。
皇太孙不想走第二条路,毕竟从出生到现在,他手里还没有真正沾过血。从根本无缘皇位的庶长子到皇太孙,前期的黑暗的脏事是母亲吕氏为他做的,得封储位。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让他顺利登基,洪武帝在前朝后宫一番大清洗,为他拔掉了所有的刺,将光溜溜的权杖交给他。
幸亏洪武帝为了保密,只下口谕,死无对证,所以皇太孙才敢做出半路阻截赐鸩酒的人,恩威并施,反制了赐酒之人,要她配合说谎,欺骗范尚宫。
没有真凭实据,那就有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间,皇太孙将范尚宫请过来,只需稍加暗示,范尚宫就明白了,表示愿意臣服。
俗话说的好,人走茶凉。哪怕你是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旦失去权柄,你说的话就是放屁,不,放屁还有余味,现在洪武帝还没凉透呢,他的话就已经被当做不存在了。
范尚宫离开皇太孙宫,去忙洪武帝的葬礼。事情解决了,可是皇太孙对着案几上的一壶鸩酒,没有预料中如释重负的轻松,他觉得心寒和恐惧:此时,他终于理解为何皇爷爷那么在乎权柄,提防着那些兵强马壮的皇叔们,因为一旦失去权柄,他将毫无意义,他的话无人会听,这种落差谁受得了啊。
一瞬间,皇太孙明白了洪武帝苦口婆心讲了好几年都没能理解通透的道理,做皇帝,首先要牢牢把握住皇权,皇权至高无上,且不能与任何人分享,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皇权了。
想通了这些,皇太孙豁然开朗,他明白自己未来路该怎么走了。
洪武帝的葬礼有条不紊进行,礼部定下其谥号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史称明高祖,同时孝慈皇后的谥号也变成了“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此同时,新帝的登基大典也要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新君登基,就像大姑娘上花轿,需要三催四请,搞得好像新娘很不愿意嫁似的。
五月初十,京城文武百官,皇室、军民,还有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纷纷上书进言,请皇太孙登基为帝。
皇太孙拒绝了,说身为孙儿,终日为先帝之死而悲恸,遂拒绝臣民所请。
五月十三,群臣和百姓再次“上笺劝进”,皇太孙说:“先帝梓宫在廷,山岭未毕,祖孙至性,其宁忍之?所请不允!”于是再拒。
五月十三,皇室宗人、群臣、百姓、四夷使节、甚至名僧道士纷纷“伏阙上表”,请求皇太孙继位。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三请二拒,这第三次不能再拒绝了,再拒绝恐怕下不了台。
于是皇太孙下表给专门搞仪式的礼部,说“顾在哀,不忍邃承,而亲王、文武群臣、军民、耄耋、四夷朝使同秉一心,奉表劝进,却而复至。国之大计,不敢以不从,人心忠告,不可以终拒……”
意思是说,我因祖父之死而悲伤,但是你们都要我当皇帝,我退让了你们还是要我当,那我就勉为其难登个基吧!
洪武帝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朝群臣,大赦天下,发布了即位诏书。
在登极诏书里,朱允炆宣布年号为“建文”,追封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追封了懿文太子妃、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并且封了生母吕氏为圣母皇太后,封妻子马氏为皇后,这下大明第二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也称之为马皇后了。
同时,还册封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嫡长子朱文奎为太子。
圣母皇太后吕氏搬出东宫,入主慈宁宫。年轻的马皇后也搬出皇太孙宫,入主坤宁宫。
其余两个妾各封了妃位,分别住在东六宫的延禧宫和西六宫的翊坤宫。反正东西六宫以前的嫔妃都死绝了,给新人腾地方,一应都是齐全的,不用修缮,这两个妾简直是拎包入住。
好容易把自己的小家搞定了,建文帝和几位顾命大臣们开会,商议接下来的治政路线该怎么走,太监来报,“太后请皇上去慈宁宫说话。”
亲娘在召唤,建文帝作为新君,自然要树立大孝子的形象,于是将会议延后,去了慈宁宫。
吕太后连忙把建文帝拉到桌前,摆着全是儿子爱吃的菜,“皇上整日忙碌,哀家看皇上都瘦了许多,皇后到底年轻,也不知疼惜你,真是谁生的谁疼。哀家特地准备了你爱吃的东西,来,你多吃些。”
说完,吕太后夹了一筷子笋片放在建文帝面前。
建文帝喜欢竹子,也喜欢吃和竹子有关的东西,比如竹笋,喝竹叶茶等等,有“不可一日食无竹”之称。
建文帝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呢,失望的想笑,“太后的心意朕心领了,但是朕现在很忙,召集了大臣商讨国事。”
吕太后还是不停的给儿子夹菜,“皇上身体要紧,不就是一顿饭的功夫,让大臣们等一等。反正快到中午了,都要吃饭的,哀家已经给大臣们赐了饭,不会让他们干等。”
建文帝这才开始动筷子,为了赶时间,他吃的很快,吕太后在旁边给儿子夹菜,观察着儿子的脸色,觉得好像心情还不错,乘机说道:“如今哀家成了太后,皇上也该提一提的外祖父吕家了。”
听到这里,建文帝的筷子在空中一顿。
到底在东宫关了三年禁闭,还差点被一壶鸩酒赐死,吕太后多少有些教训了,她觉得情况不对,连忙话题一转,说道:“不是要皇上给吕家人封官,他们有本事还好,能够为皇上分忧,若无本事,岂不是给皇上添乱?哀家不是那等短视之人,娘家有来求官的,哀家都替皇上打发走了,免得皇上为难——只是有一桩事,哀家是皇上的母亲,哀家也是皇上外公的女儿。”
“哀家在深宫多年,一直没能在你外公面前尽孝道,如今当了太后,更是不能了。皇上的外公谨小慎微一辈子,到了晚年,也该享一享皇上这个外孙的福了,哀家一届女流之辈,没有本事,可不得凡事依仗皇上这个儿子吗?哀家不能出宫尽孝道,只能求皇上替哀家帮这个忙了。哀家看历朝历代的太后娘家,都封了承恩公的爵位,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并无实权,说起来好听罢了。也不晓得哀家的父亲有没有这个福气?”
堂堂一国太后,为了给父亲求个虚名,诚恳如斯,吕太后简直要被自己感动了。
建文帝觉得母亲的请求并不过分,承恩公只是个无实权的爵位,且不能世袭,外公若去世,这个爵位也就没了。想想外公他老人家是个老实人,从不作妖添乱,加上吕太后言辞婉转,以孝的名义求爵位,无论伦理还是道理上都说得过去,建文帝当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