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主喜嫁-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些人家奔着名,奔着利,奔着权势富贵来的,四皇子肯定不想娶这样的人家的女儿吧。
宜兰殿那边的反应很快,大约是怕夜长梦更多,隔了两天,就快刀斩乱麻定下了四皇子妃的人选,听说是皇上与皇后娘娘一起做的决定。
定下来的人叫大家都十分意外!
不是端庄的袁大姑娘,不是有才气的章敏之姑娘,更不是先前有人猜测过的陈姑娘、张姑娘等人。
而是那位听说因为涉嫌嫉妒陷害姐姐而险些要被送回老家去的袁家另一位姑娘,闺名唤作袁若秋。
第三百五十一章 袁家
不少人起先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又或者,写圣旨的人不熟悉袁家姐妹,把姐姐的名字错写成了妹妹的?
当然他们没听错,一个人或许会耳误,总不能一群人一起耳误了吧?
至于写错,那更不会了。写圣旨又不是蒙童写大字,错一个半个的不足为奇,这可是要命的啊!哪怕不要命,降职罚俸甚至杖责下狱都有可能,哪怕他们把自家亲爹讣闻上的名字写错也不能把圣旨写错啊。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袁若锦姑娘不应该才是中选的那个吗?她落水之后,福玉公主还曾经打发人登门探望过,送了一份儿厚礼过去。
谁都知道福玉公主经常替曹皇后办事分忧,这袁姑娘落水,福玉公主送礼,摆明了就是袁大姑娘中选了,福玉公主是替曹皇后看望未来的儿媳妇啊。
而她妹妹袁若秋,以及一位张姑娘,明明是陷害袁若锦落水的罪魁祸首啊。
这怎么好人落了选,坏心眼儿的倒中选了?
豆羹想到李尚宫说“这事儿没完”,是不是李尚宫当初就预见到了今天这一出?
豆羹当然知道自己没耳误,写圣旨的人也没手误,当然皇上、皇后娘娘和四皇子殿下肯定不会糊涂到一起挑错人。
那也就是说,前几天的事儿必定有内情,事实真相肯定不是外面纷传的那些。
豆羹极力回想袁家那位袁若秋姑娘的模样,但是他当时离得远,看得不真切。依稀记得个子不如她姐姐高,虽然脸庞也是鹅蛋脸,但是看着人要瘦些。之后姑娘们都在一处,豆羹就没多注意过她了。
刘琰听到消息的时候反而没多意外。
银杏可是意外死了,心里象揣着猫一样,抓挠得难受。
难受也得受着。
她可不想再被训斥,被责罚了。
李尚宫早就把道理给她讲明白了,当奴婢就别好奇,知道的多了未必是件好事,话说多了更不是一件好事。
刘琰和刘雨一起去宜兰殿请安说话。
儿媳妇终于定下来了,这可值得恭喜啊。
曹皇后面带微笑,先问刘雨晚上睡的怎么样,赵太医开的药有没有按时吃,又问刘琰:“程先生夸你最近画画有长进了,字也写的认真。”
刘琰就笑:“不提程先生,母后,我就是想问问,怎么最后选的不是袁大姑娘,而是她妹妹?”
曹皇后让人给她们一人端了一碗羹汤:“这个啊,你们四哥本来性子就够安静的,象个小老头儿一样,应该给他娶个活泼些的媳妇,不然两个人你稳重,我更稳重,坐在一起哪有话说?”
刘琰坐到曹皇后身边儿去:“哎呀母后你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这袁若秋姑娘,是你看中的?还是小哥看中的?那个落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一旁英罗笑着说:“瞧公主这话问的,一串一串的,倒是让人先答哪一个?”
刘雨在一旁也是满脸的好奇。
“那就说最要紧的一个。”刘琰笑嘻嘻的:“袁若秋是小哥自己看中的吗?”
曹皇后戳了一下她的脑门:“就你机灵。”
没错,这才是最要紧的关键啊。
“你小哥是个端方持重的人,可不会做什么轻薄越礼之事。”曹皇后先定下调子,然后才肯定了刘琰的猜测:“你小哥和袁姑娘连话都没说过,就是袁家有个儿子托门路跟着到宫学来念书,你小哥帮过他,后来他为了表示谢意,送了两本古籍,你小哥也是个爱书的人,知道这两本书可比一盒金子值钱,没收,他说那是他二姐给准备的,原是她二姐生母的陪嫁。”
“怎么他们还不是一个娘生的?”
英罗在一旁解释:“袁大姑娘的母亲是原配,二姑娘母亲是继室,袁家这位公子的母亲是妾室,他们家还有两个庶出的姑娘,一家兄弟姐妹五个,都不同母。”
这可真是……光听就知道袁家这情形清静不了。
“所以小哥是从袁姑娘弟弟口中知道她的啊?”
英罗接着说:“事情都过去好几个月了,袁大姑娘在公主府游湖那天特意跟四皇子道谢,这谢也真是有诚意啊。”
曹皇后问刘琰:“你好象一开始就不怎么喜欢袁大姑娘?”
“我就是觉得……她既然是个恪守礼仪规范的人,就不该那时候去找小哥说话,她知道会有很多人看见,就算这事儿有个再光明坦荡的理由,别人依旧会议论纷纷,诸多揣测。为了她自己和小哥的名声她都不该这么做。”
刘雨附和了一句:“正是这个理儿,若是一个直率的不拘小节的人做这事,倒说得通,她做就说不通了。”
刘琰说:“而且吧,我以前听说袁家的一点事,就总觉得有哪儿不对,后来有事就抛到一边了,这几天再想,还是觉得有哪儿不对。”
曹皇后问:“你什么时候打听袁家的事了?”
刘琰摆摆手:“那不要紧。我听说袁二姑娘她生母因为生病,好几年都自己住在庄子上养病,袁二姑娘孝顺,一直跟在母亲身边伺候她。”
英罗说:“这个奴婢也听说了。”
“我后来才想到,袁二姑娘那会儿才几岁啊?袁家人就那么放心她们娘俩住在庄子上?一个病的起不来身,一个才几岁大都未必能懂事儿,只靠下人那靠得住吗?而且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她母亲去世她才回袁家的。”
曹皇后与英罗相视一笑。
曹皇后是欣慰,英罗是真心替曹皇后和四公主高兴。
没有人提醒,公主自己就能想通这一点,这说明公主是真懂事了啊,以后别人想蒙骗她可没那么容易了。
刘雨想了想,慢慢的说:“可见袁家没他们标榜的那么治家有方,和睦温厚。”
既然袁家这名声不过是刷了一层金粉,只是面子光,那袁大姑娘照管教导弟弟妹妹,格外友爱手足这就也值得存疑了。
“还有就是那天落水的事情之后,听说袁家二姑娘是幕后指使?袁家还说要把她送回乡下,我觉得这也不对头。都说家丑不可外扬,他们这种书香世宦人家最要面子,姐妹相残这传出去这有多难看?袁家应该捂着盖着,怎么能这时候就把人往乡下送?再说,袁二姑娘这年纪,送回乡下老家她怎么寻婆家嫁人,终身大事怎么办?袁家人是不是也忒大义灭亲了?袁大姑娘真那么性情宽厚,一心爱护弟弟妹妹,就应该会劝阻家人啊。”
第三百五十二章 无畏
英罗由衷的夸了句:“公主聪慧。”
刘琰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可算不上聪明,这世上也不缺聪明人,肯定也有别人看穿袁家这点儿事,但是与己无干,人家犯不着多管闲事。”
传好名声收益是很大的,但风险也不小。就象那开门做买卖的,几十年诚信把招牌树起来了,但是卖一次假货,那招牌就砸了,前面的功劳全白搭。
更何况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装一时容易,装十年几十年可就难了。袁家才上京,京城的人对他们不是很了解,天长日久,就算没有四皇子要成亲这档子事儿,袁家的真正情形也总会被人看出来。
英罗把宫中命人打探来的消息告诉二位公主。英罗很会说话,一段其实不怎么出奇的掌故被她说得抑扬顿挫,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全在里头了。
袁家的事说白了很简单。
袁家老太太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镇文,老二镇武,老三镇海。不过这个镇海不到十岁就溺水死了,女儿自然也早就嫁了人。袁镇文头次成亲娶的是他老师的女儿,两家既有恩义交情,两人也是青梅竹马,婚后第三年添了袁若锦,之后又过了两年,袁镇文的这位原配就过世了。隔了一年,他当时的上司撮合,又续娶了一位妻室,就是袁若秋的母亲。
那会儿袁家后宅上上下下都是袁家老二袁镇武的妻子王氏把持,王氏还是袁家老太太娘家亲戚,这亲上加亲关系自不必说,别看这家是袁镇文支撑,但袁镇文的继室进门之后没少被婆婆和妯娌挤兑欺负,她好不容易怀上孩子却小产了,宫中派出的人还问到了当时给这位夫人接生的稳婆,还有当时去过袁家的一个郎中,说这小产是劳累过度所致。
听听,劳累过度。袁家也是官宦人家,一用不着媳妇儿下田二用不着她舂米,怎么劳累的人都小产了?
袁镇文当时还没有儿子,为这事也跟母亲和弟弟吵过,第二年袁若秋出世,但是她母亲的身体慢慢不好了,一直吃着药,后来挪出去静养,袁若秋一直跟着她母亲。
“那袁家管家掌事的一直是袁老太太和袁若秋的婶子?”
“对。后来袁若锦长大了,她可是个厉害角色,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劝动了她父亲,袁家的不少事情慢慢就到了她的手上了。袁大姑娘这个人治家有方,既恪守规矩,又十分俭朴,弟弟妹妹都被她管束教导着……”
英罗说起管束教导这几个字,口气带着讽刺。
想来袁大姑娘不但自己守规矩,更要从严要求弟弟妹妹,不但自己简朴,说不得要求他们更简朴。
不必英罗再说,想来袁若锦、袁若清他们的日子不太好过。袁若清应该还好点儿,他毕竟是袁镇文唯一的儿子,袁镇文还能给托人进宫学念书,日子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至于其他姑娘,她们可没有这个自由,也没人给撑腰,那处境可想而知。当然,袁家这几个孩子不至于象刘芳当年那样,在自己家里还要忍受饥寒,甚至毒打。可是高门大户里折腾人的手段多着呢,不挨打不挨冻,说不定吃的苦还要多。刘琰上次听人说,有一家老太太折腾儿媳妇,也不打不骂,也给饭吃,就让她和自己一起跪着念经,跪个两三天,人就小产了,这就是杀人不用刀。
嘴上说着都是一家人,行事却都龌龊着呢。
“那这回落水怕是另有内情吧?”
落水有什么内情,猜也猜出来了。
说起来这事儿也是袁若锦一手促成,张宛青是上了套儿,也不是说因为袁若锦设局在先,那张姑娘就没错了。人家诱敌,但跳坑的是她自己。她如果没有嫉恨害人的心,那旁人再怎么诱也是白搭的。想必袁若锦故意和四皇子说过话之后,嫉妒她想取而代之的不是一个两个人,但是真的做错事的就只有张宛青了。
只是没想到袁若锦更想除掉的对手不只是张宛青,还包括自己的妹妹。或者说,主要是为了除掉自己妹妹,不惜栽赃陷害也要把她赶出京城,叫她做不成皇子妃。
最后事实证明,袁大姑娘忌惮自己妹妹确实没错,四皇子最后选的还真就是袁若秋。
可世上的事孰是因,孰是果很难说清。可能小哥早就觉得袁若秋不错,袁若锦才想害她。也可能倒过来,因为袁若锦要害她,小哥才最后选了这个姑娘。
而且吧,皇上和皇后不是袁大姑娘这三招两式就能蒙蔽的。
“四姐,你说她这么折腾是图什么啊?如果她老老实实的,说不定她中选的赢面儿比她妹妹还大呢。”
刘琰摇头。她又不是袁若锦,哪知道袁若锦是怎么想的?
刘雨也不一定要刘琰回答,她自己又接着说:“兴许她以前一直过得太顺当了吧。”
关上门,在袁家那一亩三分地里,袁若锦可能一直无往不利,或许她觉得这世上的人和事都是这么简单的,她总是能赢的。
刘雨以前何尝不是如此呢,她以前也总把事情,把人想得很简单。
袁若锦干的这事儿,让刘雨想起自己给程先生下药的事。
那会儿她是怎么想的?
她没想过事情败露会怎么样,或者说就算知道败露她也不怕。
真是无知者无惧。
刘琰本来还想杀到小哥那儿去问一问,也跟他道声贺,结果在宜兰殿一待就待到了晚膳后。
皇上也来了,曹皇后于是留她们姐妹,和皇上一道用的晚膳。
一般人都觉得皇上用膳怎么也得百八十道菜,其实不是的,皇上其实吃的一点都不奢侈,那种太过劳民伤财的山珍海味他从来不碰,现在也听太医的话,不吃太过肥腻的东西。因为留了两位公主一起用膳,所以今天比寻常时候要丰盛一些,刘琰喜欢那道鸭子汤,里面的笋很脆生。
曹皇后和皇上说了几句四皇子的亲事安排。
四皇子成亲的话,也要从宫里搬出去了,她的府第安在何处皇上已经有安排了,宗正寺也提前就开始了重整修缮,约摸再过几个月就彻底完工。
第三百五十三章 袁家
袁家这会儿气氛古怪。
若是旁人家,接了圣旨那得高兴坏了。四皇子,不说他本身出众,那是皇子啊!袁家虽然一向标榜自家是书香门第,清流世家,可他们家真这么清高有气节,一来不会走门路送儿子去宫学,宫学其实不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去那儿的人更多都是去攀附结交的。二来,也不会那么上赶着想叫女儿做皇子妃。
书香门第说出来好听,但袁家现在其实大不如前。
袁若锦听到有圣旨来的时候,那素来端庄的脸上掩饰不住的露出了狂喜,连忙让人将她预备好的衣裳首饰拿出来换上。
这个她可早就准备好了,务必看起来既美貌又不失端庄,既体面又不显得刻意。
只是等香案摆好,宗正寺来的那位廷阳郡王看了看预备接旨的袁家人,问:“家人都到齐了?”
袁镇文刚想说齐了,幸好咽住了。
他家别的人没到,人家可能不记得,但是二女儿袁若秋,最近闹的不象样子,险些坏了袁家的名声,宗正寺的人焉能不知道她?
“下官还有个女儿,这几日身子不适,卧病在床。”
廷阳郡*音温和:“既然这这道旨意是要全家接旨,还是请袁二姑娘也过来堂上一同接旨吧。”
袁镇文略微犹豫,反倒是袁若锦劝说他:“父亲,就请二妹妹一起来接旨吧。”
现在事情已经定下,袁若秋再也翻不了身了,今天接了旨,明天就打发她回老家,这辈子她也别想回到京城,更不可能再同她相争。
今天这场面应该让她看看,让她亲眼看着,让她以后在乡下的日子里牢牢记住,反复回想。
怎么能漏下这个好妹妹呢。
袁镇文看了长女一眼,眼下这事情也由不得他,郡王都发话了,他还能不从?
不多大功夫袁若秋就来了,身后跟着两个结结实实的仆妇,不象随侍,象是看押。
廷阳郡王仔细打量了袁二姑娘一眼。
还好,看起来不象是受了多少折磨,精神还好。
袁镇文看了二女儿一眼,若不是郡王站在这儿,他一准儿疾言厉色,叫她一定安分别再惹祸,给袁家丢人。
圣旨不长,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皇上素来如此,他不耐烦臣子们在奏折上长篇大论的说废话,自己下旨从来也不绕弯子。
廷阳郡王念完最后两句,看着面前一脸茫然的袁镇文,笑着说:“恭喜袁大人了,接旨吧。司天监那边这几天应该就能定下婚期,袁大人可该操办忙碌起来了。”
袁镇文接圣旨的那动作象梦游。
是他听错了还是郡王念错了?
皇上下旨,命他女儿和四皇子成婚。
可是郡王念的是“次女”而非“长女”,是“若秋”而不是“若锦”。
袁镇文捧着圣旨,都不知道谢恩的话是怎么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他转过头看着长女,袁若锦表情比她爹还要茫然。
刚才圣旨她都听见了,可是她觉得没听懂。
怎么会是若秋的名字呢?
她看看宣旨的郡王,看看父亲,看看祖母,又转头去看袁若秋。
就象做了噩梦,可怕的是她知道自己是醒着的。
袁镇文狠掐着自己的手心,堆起笑来问:“郡王,这……这旨意是陛下的意思?”
这话他头脑清明的时候肯定不会问,问题现在他觉得自己不那么清明。
廷阳郡王只是一笑:“袁大人这是高兴糊涂了,这要不是陛下的旨意,难道是本王来假传圣旨?”
袁镇文这一下是真清醒了,连忙告罪,自认自己是“高兴糊涂”了,一面请廷阳郡王去堂上用茶,一面又让人赶紧备礼,打点这些跟郡王来的人。
若换成别家,这会儿该欢天喜地,大家更应该围住袁若秋恭喜讨好打趣——不能怪世人势力,袁若秋与四皇子亲事一定,她就是这个家里身份最高的人了,袁家人以后只怕全得仰仗她,安能不讨好?
可现在袁家人个个面色古怪,目光不停的在袁若锦和袁若秋两个人身上扫来扫去。
这明明是大姑娘得四皇子青眼,还因为这事儿遭人嫉恨陷害,怎么这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遭陷害的没当上皇子妃,据说害了人的居然雀屏中选了。
这变故来得太突然,就象劈面扇了几个大耳光,打得人头晕目眩直发懵,怎么也醒不过神儿来。
要说被打的最狠的,那还是袁若锦本人。
刚才她噙着笑,怀着满腔的得意与欢欣等着接旨,然而圣旨上没有她的名字,皇上指了她妹妹给四皇子为正妻。
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有哪儿弄错了,肯定弄错了。她才是那个端庄得体面面俱到的,她才是要做皇子妃的那个啊。
对,一定是袁若秋搞的鬼!一定是她搞的鬼。她肯定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骗过了外头的人,甚至骗过了皇上和皇后,硬把自己的皇子妃给抢了过去。
她上前一步,急切的喊:“郡王……”
廷阳郡王对袁家的事情略有耳闻,虽然挺想留下来看个笑话,不过想想四皇子的笑话可不好看,再说袁家虽然有拎不清的,可皇子妃确确实实也姓袁,还是要给她留体面的。
想通这事儿,廷阳郡王就不多留了,免得让这个一看就快要发疯的袁大姑娘给缠上,还是快走的好。
还没出袁家的大门,廷阳郡王就听见背后传来嘈杂纷乱的声音,有人叫,有人嚷,好象还有人哭?
随同他一起来传旨的太监小声问:“王爷,皇子妃不会被他们给生吞活剥了吧?”
“说什么呢。”廷阳郡王露出一个充满讥诮的冷笑:“那是他们下半辈子荣华富贵的依靠,他们可没那么傻。”
兴许以前袁若锦在这个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可从今以后就不是了。就算袁若秋一时还硬气不起来,要不了两日内宫监和宗正寺就会往袁家派人来了,负责教导皇子妃的尚宫,还有伺候的宫人都会有。虽然还没有成亲,但是袁若秋已经算是刘家的人了,她的衣食用度一言一行都要与过去不同,逐渐变成一个合格的皇子妃。
第三百五十四章 变天
宫里来人其实比廷阳郡王想象的还快,才颁了旨,就有两位尚宫外加四个宫女指派到袁家。
来得这么快,也不知道是有人担心袁若秋的处境呢,又或者还有人想多打听些袁家的新鲜事儿。
能被指派来教导、伺候未来的四皇子妃,内宫监的一众闲置之人差点儿没打破了头——即使没有真的打破谁的头,但台面下的较量,那凶险可比打破头更甚。
现在宫里奴婢没有前朝那么多,可轮不着差事的人还是大把大把的。
主要是宫里主子实在太少!皇上皇后的排场也太少。既然少了,就用不了这么些人。比如,皇上一季才做几件袍服?除了皇上皇后,宫里头还有几位主子?就那么三五个人,还得去掉王嫔陈嫔那些不得势的,能轮到他们的位置实在不多。虽然皇后娘娘慈悲,常往外放些人,但是这也改变不了宫里人手富余,特别富余的现实。
现在去伺候袁姑娘,伺候得好了,将来就是皇子妃身边能得信任重用的人,这样好的差事,可不得让人抢破头了。
至于袁家可能不太平,这算得什么大事儿?难道她们还怕了?要是袁家一片花团锦簇,父慈子孝的,她们还没什么显身手的地方呢。正是因为袁家乱,乱才好呢,不乱怎么能显出她们的本事?怎么才能叫未来的主子看重?
袁家这会儿其实已经乱过一回了。
廷阳郡王前脚走,袁家就乱起来了。袁若锦说自己被陷害了,看袁若秋那目光简直射出淬毒的利箭来,再也顾不得平时的“端庄”“规矩”,扑上去就想撕破她的脸。
结果……这脸当然是不能抓坏的,连袁镇文都明白这个道理。他虽然一向钟爱长女,怜惜她自幼丧母殊为不易,可眼下二女儿已经被指婚,那可就不是他们家能得罪的人了。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君臣之别。在今天之前,袁家姐妹相争,那是袁家自己的事儿,关起门来别人谁也管不着。但今日之后,袁若锦如果真伤了袁若秋,那就是以臣害君,是大罪,认真追究,袁家全家都得不了好儿,袁镇文要头一个被问罪。
也不知道袁若锦哪来那么大力气,两三个仆妇都拉不住她,袁镇文急得眼里要冒火,也不知道这个平时最有规矩的女儿今天怎么变成了失心疯,没有半点端庄样子。
“你们都是死人?还不把大姑娘带回屋去!”
袁镇文动了真火,又多了两个人过去,有的抓手有的抓脚,有一个看着大姑娘满口胡言实在不象样子,干脆捂住她的嘴,这么半拖半扶的把她给带走了。
袁若锦是拖走了,可剩下的人也并不平静。
袁老太太受惊也很不小,她也不明白,大孙女儿稳当当的一个皇子妃就要做得了,怎么煮熟的鸭子还能飞?
不说她,袁家上上下下都是这么想的。
明明大姑娘就要青云直上,二姑娘已经给踩进泥地里再也翻不了身了,怎么一下就变了天了?
这从前……眼下……还有,以后,他们可该怎么办?
原本大姑娘如果今天接了旨,她们肯定会一起拥上去恭喜磕头,讨赏卖好。
可眼下那圣旨上说的是二姑娘。
二姑娘平时可没少受她们排挤冷落,裁衣裳,她那儿必定最后才得。送饭菜,她那里一准儿都是下脚料。至于平时更多的零零碎碎,那也不必多说。
这事儿要往前数,从袁若秋的母亲进门的时候,袁家门里就没太平过。袁老太太和王氏把持家务大权在握,但实际上,袁镇文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的妻子理所应当是内宅主母,袁老太太也好,袁镇武的老婆王氏也好,都不管名正言顺。再加上一个敌视后母的袁若锦,这台好戏早早就开唱了,到如今已经唱了多少年了,突然晴天一声霹雳,这接下来的戏该怎么唱,一时真想不出来了。
没等袁老太太转过这个弯来,外面下人来报,说宫里派了人来伺候二姑娘,人已经到了门口了。
宫里来的人手段确实不凡,进了门通了名,跟袁老太太和袁镇文见过礼,就将袁若秋身边一应事宜全接手了。
首先就是这个住的问题。
袁家现在住的这座宅子并不多宽敞,当然了,这个不宽敞也是要看同谁比。同一般百姓家七八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比,袁家当然要宽敞多了,可是官宦人家自有讲究,袁家这宅子可就有点不大够住了。首先,袁家两兄弟没分家,袁镇武家就占了一半去,虽然是一小半。但剩下来的地方也不多了啊,老太太自然要住得宽敞,袁镇文是一家之主,亏谁也亏不了他。分剩下来的不过是一些边角旮旯,袁若锦住的地方还好些,袁若秋和其他人嘛,那可就讲究不起来了。
以前将就也就算了,现在一下子来了这些宫里的人,难道叫她们跟袁若秋挤一间屋?就算她们愿意,那也挤不下啊。
袁若秋和其他两个妹妹是住一个院子的,院子不大,也就讲究不了什么格局了,一共五间屋三个人分,还有丫头们要挤住着,平时就是我放个屁都能砸了你后脚跟,别说要挤六个人,就是要挤进六只耗子那也为难。
这事儿到了眼前,立马就得安置,可袁镇文从不管家,他都不知道三个女儿住在哪儿,本来一直管着家的袁若锦又给拉回自己屋里去了,老太太和王氏嘛……她俩眼下还跟没醒神儿一样。
难题再难也要处置安排,不过小半天这问题就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另外两位袁姑娘从那院子里迁出来,腾出来的地方正好安置下宫里来人。不但住处,其中一位尚宫还让把袁家一众下人聚起来,给他们讲一讲、教一教规矩,该怎么伺候贵人。
虽然说人家反客为主,可是也让袁家人慢慢醒了神儿明白过来了。
袁家的天,真的变了。
就象那位尚宫姑姑说的,以后再见着二姑娘,得行大礼,等二姑娘成了亲,倘若再回家,袁家人得跪接跪迎,再不能唤以旧时称呼了。
第三百五十一章 生辰
九月初三这日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这一天虽然没大节,中秋过了重阳还没到,可是刘雨是今天生辰,一早麓景轩的人都聚在一起,由冯尚宫领着行了礼拜了寿,这样的好日子自然人人都有赏。
宜兰殿的赏也早早就送来了,十分丰厚,冯尚宫看着,不比四公主生辰的时候差。
甭管人家曹皇后心里偏不偏,至少人家面儿上做到一碗水端平了,也从来没有那么多小心思小算计,让人吃了哑巴亏还有口难言。
赏是一同送来的,说是一份是皇上的,一份是皇后的。但谁都知道皇上才没那个闲情给五公主备什么生辰贺礼,这一式两份全是曹皇后给的。
刘雨收了赏赐,当然要去谢恩,曹皇后留她和刘琰用了膳,又说:“今天你生日,后半晌乐署的人也要进来献艺贺寿,你都邀了什么客人?如有外头进宫来的,可要好好招待别疏忽怠慢了人家。”
刘雨说:“也没有邀什么外客,就姐姐们说要来,母后要是得空,赏脸也来坐坐就好了。”
曹皇后一笑:“成,回头得空我就过去。”
说是这么说,但刘雨也知道曹皇后多半是不会去的。曹皇后其实不大喜欢过于喧闹的动静,毕竟不是年轻人了,操持皇宫这么大一摊子事,前年起还时常头疼,就更不喜欢那些扰人的响动了。宜兰殿这两年,走路脚步都放得轻,说话声音也都放缓,连刘琰过生辰时,曹皇后也没有去听曲儿观热闹,她刘雨哪来那么天大的面子?
至于今天热闹不热闹,刘雨也没那么在乎。就算今天她下贴子大邀宾客,请个几百号人来给她庆生,又有什么意思?那些人只怕脸她都认不全,名字也叫不出来。再说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