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香_梦溪石-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有了钱,还不等于能解决一切问题,士兵们的装备能花钱买来,他们的战斗力,意志,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于蒙他们上山之前,顾香生那一番话,不仅让徐澈意识到未来可能会有的危机,更让他意识到眼下的紧迫感:府兵一定要练起来,有兵在手的人,底气才能足,才能将主动权握在手中,否则照现在这个样子,敌人稍强一点,估计就弃械投降了。
“焦先生如何看?”徐澈转头问顾香生。
他让人称呼顾香生为先生,但当自己喊出来时,却觉得有点好笑和别扭,因为连这个姓氏都是假的。
也不知阿隐何时才能恢复真姓名,他暗暗叹了口气,如此想道。
先前顾香生很少插话,一直都在旁边静静倾听,直至此刻徐澈询问,她方道:“这些日子,我在城中走了不少地方,也曾仔细寻思过,邵州在南平各州中并不起眼,物产算不上丰饶,百姓也谈不上富裕,唯一的优势,便是毗邻魏国,出入自由,只是以往沈南吕一家独大,自己发财,便不容许别人发财,如今没了沈南吕,官府便大有可为,这便是我要说的,农商并重,商贾多则州府繁华,在邵州奉公守法的经商之人,都应得到官府保护,如此一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邵州来做买卖,那些无田可种的百姓,也可被商行雇佣,为其干活,等适当时机,再分门别类,课之以税。”
战国以后,历朝历代俱是重农抑商,但这种情形到了北宋,便出现极大的改变,顾香生所在的这个世界,自然已经不能按照原来的朝代更迭来看,但发展脉络基本还是可以借鉴的,如今社会发展的程度,差不多就相当于另一个时空的五代十国,也就是说,商业也已经具备了宋代初期的发展雏形,有了官府的鼓励,民间的发展就会顺利许多。
是以顾香生这些话,并非无的放矢,她也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人,时下各国已经有过少远见卓识的官员,提出类似的观点,如徐澈宋暝等人,也已经意识到商业繁荣能够带来的巨大利润。
农业固然是国之重本,但农商并重,也是长治久安的良策。
于蒙不明白:“你说的这些,与兵事又有何关联?”
顾香生:“一事通则百事通,朝廷发不出俸禄这种事情,不会只有一次,以后只怕还会有。”
宋暝点头,竟也赞同她的看法:“不错,唯有自救自立,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他又问:“不过听您的意思,似乎还有些未竟之语?”
素白指尖沾了茶水,顾香生在桌面上写了三个字:商、武、文。
“商的,方才已经说过了,武者,自然是指邵州兵事。于都尉带兵自有一手,使君无意干涉,军饷方面,朝廷不解决,州府可以解决,包括战马军备等物,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
本以为徐澈要来抢兵权,于蒙还担心了好一阵,此时一听,人家非但不抢,还愿意提供钱财购买军备,他就高兴起来:“使君大人有大量,卑职惭愧啊!”
徐澈笑了一下:“你先不必急着溜须拍马,练兵非一朝一夕能成事,但我不希望再听见四万兵力只有五百精锐这种事情了。”
于蒙打了个哈哈:“若是有钱,一切自然都好说!”
顾香生老实不客气道:“依我看,这并不单单是缺钱的问题,前些天,我也没少去校场,其中多少老弱残兵,多少懒惰懈怠者,无须我说,于都尉想必也心中有数。想要练出一支强兵铁军,不仅仅要精良的战备,还要有过人的意志与韧性,这些东西,我在韶州府兵身上都见得很少,所谓五百精锐,骑射连我都比不过,谈何上阵杀敌?”
被一个女子这样当众指出弱点,于蒙老脸都红透了,又不好发火,只得闷闷道:“你的箭术连我都比不过,那些人如何能比?”
宋暝忍不住想笑,这还是他头一回听于蒙承认自己不如人。
顾香生:“可我也是一日一日勤练出来的,我是女子尚且能做到,何况堂堂大丈夫呢?”
即便是在长秋殿闲来无事,她也会让人在殿后小院立个靶子,每日就这么练上两个时辰,十几年下来,日日如此,坚持不懈,方才有这样的成果。
于蒙没话说了。
但顾香生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挤兑他:“一人操练,只要自己毅力大些,能够日日坚持下来,总有一样能成事,但百千万人一起操练,却不能总指望他们自己能坚持,我观于都尉练兵便甚有章法,只是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你可曾想过将这章法写成要略,挑几个低阶武官先背诵娴熟,自己训练即便,再如此教授给底下的士兵?又譬如施行赏罚制,将所有人分成几拨,标以固定编制,每回演练时,优先者能得何赏,名次最后者又该如此?”
于蒙眼睛一亮:“这个法子倒是不错,我先前也曾想过,不过那会儿囊中空虚,要罚倒是可以,要赏便拿不出手了,若是使君肯解囊相助,嘿嘿……”
顾香生好笑:“赏什么都可以,不过是个名头罢了,并不是非钱粮不可,为的只是让人知道荣耀耻辱,知耻近乎勇,而后方能振作士气,所向披靡。”
于蒙方才也只是开个玩笑,若他真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早就跟沈南吕搅和到一块去了,也不至于落魄至此。
听了这话,他便点点头,也有了几分正经严肃:“言之有理,受教了。”
顾香生:“也可定时请几位先生,到军中教授士兵读书习字,总会有人愿意奋发向上的,这些人,以后兴许就是于都尉的助力,你也可以从中进行选拔,那些成日里懈怠渎职,只想着享乐安逸的,尽可淘汰了。”
四万人不算多,但如果里面都是战斗力薄弱的,那还不如削减兵员,留些真正有用的。
她这一说,就说了很多,于蒙也是个有想法的,只是苦于以前邵州局面混乱,没有人重视这些,他总有些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感,宋暝虽然是好友,但对方是文官出身,于兵事上其实也不是非常擅长,根本无人可以沟通交流。
于蒙没想到第一次在这些话题上谈得尽兴,对方却居然是个女人。
两人越说越多,起先徐澈和宋暝还能插两句嘴,但到了后来,他们也只能在旁边干听着,桂花茶换了一壶又一壶,眼看太阳就要西斜了,顾香生连忙刹住话题。
“于都尉回去之后,得先做两件事,一是清查府兵,有年迈力衰者,身患残疾者,一律不得留在府军中滥竽充数,可给他们些抚恤金,而后遣散归籍。至于新兵员的补入,慢些再说。”
于蒙颔首:“我省得。”
四万兵员是定数,之前没有刺史发话,他不好擅作主张,现在方才体会到上面有人作主的好处,这些事情不需要他操心,他只要执行命令,专心练兵就够了,这才是于蒙真正想要的。
“二则是我方才说的,写练兵备要,这不仅有益于训练府兵,还可为以后练兵者提供指引,前有《孙子兵法》与《司马法》,说不定以后于都尉所著,能成就《于公兵略》,那便是青石留名,记于千秋的美事了。”
后面的话虽有玩笑成分,可于蒙还真就被她挑起了这股子勃勃雄心,试想人生在世,不是为利,就是为名,谁不愿意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被后人称颂?有些人要么是没这份能力,要么是有能力,却没有带兵的机遇,于蒙两者兼具,又不像有的人那样汲汲钻营,倒确实很适合做这件事。
宋暝看了他一眼,只见方才上山时还老大不痛快的人,此时已经是容光焕发,笑容满面了,不由暗叹:老于啊,你这是被卖了,还心甘情愿帮人家数钱啊!
那头徐澈道:“方才你说了‘商’与‘武’,那么‘文’又是指什么?”
宋暝虽然感慨于蒙的“不争气”,但徐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他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去,想听顾香生能说出什么高见。
☆、第97章
这时碧霄过来道:“天色不早了,如果再不下山,恐怕就要在山上过夜了。”
众人方才惊觉时间飞快,徐澈失笑:“是我忘形了,不如由我做东,一道下山去用个晚饭罢。”
顾香生笑道:“中午才吃了斋菜,现在腹中空空,使君可不能为了省钱请我们吃斋席!”
于蒙也道:“那是,使君请客,我得好好蹭一顿才行!”
徐澈:“那就去城东一处饭庄罢,听说那儿的全鱼宴做得极好,我还没去尝试过。”
宋暝:“使君所说,莫非是城东的姜太公饭庄?”
徐澈:“正是。”
宋暝笑道:“那处地方,我等却是知道的,那东家姓姜,自称姜太公后代,饭庄也有趣,取的正是姜太公钓鱼的典故,那东家说,古有姜太公钓鱼,今有他们姜氏做鱼,做鱼还不止,得做全鱼宴,才算本事,所以他们家的全鱼宴,一共三十六道菜,道道都有鱼,道道都不重复,味道的确是不错的。”
徐澈:“你说得我都垂涎三尺了,那便去尝尝罢。”
就着绚丽的晚霞,一行人下了山,夕阳铺在山道上,连旁边林木都染上一层橘光,徐澈三人忍不住走走停停,驻足眺望,唯独于蒙丝毫没有那份抒情的心思,嘴里喊着肚子饿,催促他们走快些。
及至他们抵达姜太公饭庄时,天色终于完全暗了下来,幸好还赶在宵禁前的最后一刻回城,否则即便是徐澈他们,要进城也得花费一番工夫。
宋暝于蒙是常客,饭庄的伙计是认得的,听说邵州刺史亲临,便连东家都迎出来,当着徐澈的面纳头便拜,行了个大礼。
徐澈吓了一跳,自从来到邵州,对他行礼的官绅百姓多了去了,但他还从未见过如此激动的,不知道的还当对方有什么冤情呢。
“老丈不必如此多礼,快快请起!”他伸手欲扶,对方却坚持叩完三个响头,不仅自己叩首,还带了儿孙一并过来,让他们也给刺史行大礼。
“使君有所不知,我这饭庄原先也有些年头了,后来沈氏仗着有前刺史撑腰,便想来买我这饭庄,说我这儿风水好,我不肯卖,他就日日找人过来捣乱,搅得我这生意做不下去,若非您将沈氏打倒,我这饭庄还不定何时才能恢复往日的生意呢,这都多亏了您呐!”东家年过五旬,须发皆白,口齿却还十分流利,说话也不带歇着的。
“沈氏之死,实由其作恶多端所致,就算不是我在,换了别人当这个刺史,同样也要办他,老丈不必放在心上。”徐澈笑道,看得出他心情极好,话又说回来了,谁不愿当一个万民称颂的父母官呢,只是有些人觉得被百姓惦记,还不如多捞些钱实际,各人追求不同。
而在徐澈看来,便是给他一车子的黄金,也不及眼前这一句真情实意的道谢来得真切。
“话不是这样说,换了哪一任刺史,只怕都是与那沈氏勾结一起,做坏事的份,要么就是胆小怕事,不敢招惹沈氏,像您这样肯为百姓除害的使君,一百年也未必能碰上一个!托使君的福,小人全家上下俱都感激不尽,难得使君大驾光临,若是您不嫌弃,就由小人来安排这桌饭菜罢,保管几位都吃得顺心。”
徐澈就笑:“那便有劳老丈您了。”
“不麻烦!不麻烦!”东家一迭声摆手,赶紧着人去准备了,四人被引到一间雅室里,四张桌案正好围成正方形,中间还摆了个三足鼎炉,边上一面墙壁都打通了,直接挂上竹帘,外头种的是桂花,正值开花时节,桂香透过竹帘飘了进来,连于蒙都赞叹不已,还说东家偏心:“上回我们来这儿吃饭,可没有什么竹帘桂花啊!”
宋暝睨他一眼:“使君为民除害,你又帮人家做了什么?”
于蒙张了张口,半点说不出来,还扭过头向徐澈告状:“使君,您瞧瞧他,成天就知道埋汰我!”
徐澈失笑,他知道于蒙看着大大咧咧,实则粗中有细,大事上绝不糊涂,甚至还带了几分狡猾,譬如邵州府兵,于蒙至今便牢牢抓着不肯松手,之前徐澈要对付沈南吕时,他也始终不肯援手。
不过徐澈和顾香生也无意将他撂到一边,对比邵州其他官员,于蒙宋暝两人已经算是很有原则底线的了,起码徐澈派人私下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任期间,并未与沈氏勾结,甚至也没有收受过不该收的钱财。
任人唯贤没有错,但人都有缺点,如果仅仅从德行上挑剔,却忽略了能力,这种人也只会折腾百姓。
顾香生看着中间那个鼎炉,却有些好奇:“那是用来作甚的,烤鱼吗?”
宋暝笑道:“确切地说,是用来烤鱼皮的。从新鲜的草鱼身上起了鱼皮,那不能光是一层皮,底下得带着薄薄一层肉的,那便是草鱼身上最嫩的部分,然后放在炉上炙烤,不多不少,要刚刚好的火候,这就得考究功夫了,末了撒上椒盐和孜然,鱼皮烤得脆了,底下的肉还是嫩嫩的,滋味是极好的!”
早上起得早,只用了一碗小米粥,中午又吃了一顿斋菜,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此时听了他的描述,顾香生觉得自己应该能吃下一大盘,于蒙也嚷嚷起来:“你别光是说啊,这么说顶个屁用,我都饿惨了,被你说得越来越饿!”
他这话刚说完,饭庄东家便亲自带着伙计端了数个盘子进来。
“使君,于都尉,宋兵掾,这位娘子,这边做好了两道菜,几位先吃着,烤鱼皮要待会儿才能好,只不知诸位想在这儿现烤,还是小人烤好了再送上来?”
宋暝道:“我们有事要谈,你便烤好了再送上来罢。”
那东家笑应一声,将菜肴酒饮一一摆好,又给他们斟上酒,便领着伙计退下了。
宋暝介绍道:“这是青梅酒,饭庄自己酿的。”
顾香生举杯啜了一口,酸酸甜甜,又因拿出来前是放在井水里的,入口清凉,一直沁到了心间,陪着鱼宴吃,的确再好不过,既能开胃,又能解腥腻。
上来的两道菜,一道半江瑟瑟半江红,其实就是酸甜炸鱼球,将几种鱼的鱼肉去刺捣烂,经过反复摔打,使得鱼肉越发粘嫩,再捏作丸子,裹上面米分下锅油炸,装盘时淋上酸甜的酱汁。
还有一道是清蒸桂花鱼,看起来简单,但鱼的挑选,蒸鱼的火候,无一不考究,这样做出来的清蒸桂花鱼,才是独一无二的桂花鱼。
酱汁没有淋上去,是另外盛出四个小碗,每人一个,里头应该是酱油,约莫还有别的什么独家秘方,顾香生却看不出来了,鱼也被事先分成四份,鱼头和鱼尾自然给了徐澈,这是有讲究的,顾香生夹了一筷子桂花鱼,蘸了酱汁送入口中,顿时觉得那鱼肉嫩得甚至都来不及细细咀嚼,便几乎要化在唇齿之间,再配上一口青梅酒,那真是神仙也不换的生活了。
稍微填了一下肚子,觉得说话也有力气了,徐澈便拾起先前的话题,开玩笑道:“你方才所说的‘文’,指的究竟是什么?这关子卖得也够久了,我们都被吊了一路的胃口!”
顾香生也不是有意卖关子,当时大家下山走了一路,都气喘吁吁,谁也没有多余的空闲开口。
“使天下文人齐聚于此,令邵州成为文宗荟萃之地。”
此话一出,其余三人都吃了一惊,不是因为这句话,而是因为话里的气魄。
邵州地处偏远,就算不是苦寒之地,跟文风鼎盛也搭不上边,每年县学府学出的优秀士子并不多,放眼南平也算是倒数几号的,现在顾香生居然罔顾现状,说出这样的话来,简直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比天大了!
总算还给她几分面子,宋暝忍住没笑出声:“敢问焦先生何出此言?”
顾香生落落大方:“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此事毫无可能,而且听起来很可笑,试想眼下又非太平盛世,武力在手才是要紧的,何必非将那些酸腐文人弄到这里来,到时候一不能守城,二也不能抵粮食,简直一无是处。”
于蒙:“不错,我一听见那些人成天之乎者也就犯恶心,别说邵州他们看不上眼,使君又不是……”
他看了徐澈一眼,把造反两个字给吞了进去:“咳咳,又不是想要那啥,就算费心将他们弄来这里又有何用?那些人来了之后只会在旁边指指点点,成天吟风弄月的,看了就酸倒牙!”
顾香生:“文风鼎盛,自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方才于都尉也说了,空谈误国,自古读书人,大多喜欢空谈,但也有好的,旁的不说,像使君、宋兵掾这样的读书人,卓有风骨,即便对着沈南吕也不肯屈服妥协,这样的名士,多多益善,对邵州,对使君,皆是百利而无一害。”
宋暝脑子转得快,隐约明白了她的想法:“先生之意,是我们打从现在便要开始谋划,为邵州增加些砝码?”
“不错,宋兵掾这话说得好,比我说的直白易懂。”顾香生抿唇一笑。“虽说刺史三年一任,但邵州这地方,自来便不被认为是好差事,等沈氏风波一过,使君只怕还要留在邵州三年又三年,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但如今主弱臣强,外戚秉政,危而不安,咱们不能不为长远计,给邵州增加筹码,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增加筹码。”
乱世之中,文人命如草芥,这话是没错的。因为大家都信奉用拳头说话,嘴皮子吹上了天也没什么用。
但一张嘴皮子没用,十张嘴皮子没用,那一万,十万张嘴皮子呢?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便是意识到言论的重要性,不管乱世盛世,舆论都是能派得上用场的,可惜徐澈现在的文名还不算很大,假若是文名满天下,朝廷想要处置他,也得斟酌再三了,又假设将来南平被灭,像徐澈这样的名士,稍微正常一点的新君,也不会将他赶尽杀绝,而会聘为新朝臣子,这就是名声的力量。
武力强大是立身之本,发展商业是如虎添翼,这两者缺一不可,邵州离南平京城远,这是一个短处,却又是个长处,离得远就不易引人注目,他们可以闷声发大财,再加上沈南吕的事情,估计几年内也没有人敢来这块地方自找不痛快了。
万一南平乱起来,邵州又足够强大,那他们就可以据此为地盘发展自身,这是顾香生为徐澈准备的第一条路。
徐澈不是当霸主的人才,就算赶鸭子上架,他也不是那块料,邵州发展得再好,如果徐澈无心经营,到最后不过是成了块肥肉,为别人作嫁衣裳,所以顾香生又为徐澈想了第二条后路:那就是让徐澈刷声望。
通过什么途径来刷声望?
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得再好也得有人知道,那些读书人上下嘴皮子一张,写文章称颂宣传,届时就算徐澈成不了一代文豪,也能成一代名臣,但凡明主遇上这样的人才,肯定就舍不得下杀手,譬如魏征之于唐太宗,前者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最后却投了唐太宗,成就千古名声。
所以顾香生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于蒙还听得有点糊涂,宋暝却已经明白了。
先前还在心里取笑她不知所谓,如今彻底弄明白对方的意思,宋暝却忽然有些心头一亮的感觉。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乱世自然没什么用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还要看怎么用。要是照顾香生这么说,倒很有些圣人所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意味了。
徐澈也明白了,明白顾香生为自己谋划的一片苦心,更是心生感念。
宋暝是个心宽的,当即便起身朝顾香生拱手:“先前不知先生所想,还不以为然,如今一看,丢脸的却是我自个儿。”
正好伙计端着菜进来,见他这番作态,唬了一跳,站住不动了。
顾香生扑哧一笑。
宋暝这才讪讪坐下,于蒙摸不着头脑:“我说你们这是在打什么哑谜呢?”
徐澈道:“既是要兴文事,总该做些什么罢,依你们看,开个书院,聘请名师过来讲学如何,又或者广邀名士,再办一场文会?”
宋暝照顾徐澈的面子,笑了笑没有吱声,顾香生却实话实说:“办书院固然不错,但若是想扬名,起码也得等三五载之后,里头的学生有了出息,说不定书院的名头才能打响,至于文会,只怕真正的名士不屑来,来的净是沽名钓誉之徒,反倒失了初衷,沦为笑柄了。”
徐澈摸摸鼻子,也不生气:“那你们有何高见?”
宋暝笑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只是做起来颇费工夫,权当抛砖引玉罢。”
徐澈:“宋兵掾见识过人,想出来的必是好主意。”
宋暝:“当不起使君的抬举,这主意说来也简单,便是建一座藏书楼,广收天下藏书,并以天下第一书楼命名,如此一来,那些文人墨客,不管有名没名,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肯定都想过来一睹为快,那些真名士,自然也想过来瞧瞧这藏书楼是否果真名副其实。”
徐澈眼前一亮,顾香生也击掌道:“这主意果真是好!”
宋暝:“只是收集典籍,需要费一番工夫,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办成。”
顾香生:“这有何难?此事交给商贾来办最适合不过,那些商人走南闯北,可以让他们在做买卖的时候多加留意,又有条目索引,他们就不愁找不着。我先时曾有幸去过魏国皇宫的藏书馆,里面的典籍书名,不说记个全部,起码七七八八是没有问题的,只稍给我些时日,便能将这些名字默写出来,到时候再让人按图索骥便是。”
古代不比现代,现在的书本流行范围很狭小,除了四书五经那些为人熟知的典籍之外,其它一些书籍流落四散,有些甚至不成套,也有可能其中一册流落魏国,另一册又流落齐国。
这其中不单是因为活字印刷术尚未推广,更因为许多人拿到了好书,却生怕别人也有,便不肯公诸于众,反而自己私藏起来,再加上战乱,甚至是历代统治者出于种种目的焚书毁书,那些典籍就更容易流散失传,从古代成书至今,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也就经历了多少场战乱,如阿房宫,大明宫这等宏伟宫殿,于战乱中付之一炬,不过是史书上寥寥数语,但其中却有多少珍贵典籍也跟着消失,却无人知道。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典籍流传之难,可见一斑,至于那些名家诗作,就更不必说了,世人皆知诗仙李白名篇盖世,然而如今所能流传下来的,还不及他在世时所作的一半。
如此一来,各国皇宫反而成了最有实力搜刮珍藏典籍的地方,皇帝若是有意,也可以下令官员收录典籍编纂成册。
但皇宫不是人人都去得的,若真像宋暝所说,邵州修了这么一座藏书楼,也不需要集齐天下典籍了,但凡只要有个一二成,也足以吸引天下读书人络绎不绝前来朝圣,有了这个基础,徐澈还想再做点什么刷名望,可不是要容易好几倍?
☆、第98章
自打初见顾香生,宋暝看她身上便处处都是谜团。
虽说嫁过人丧过夫,可寻常妇人也没有时时抛头露面往外跑的,即便世风再开放,世人对女子总还有种种苛刻的偏见束缚,如那些骄傲跋扈的高门闺秀,成日里斗鸡走狗,赛马打球,宋暝也不是没有听闻,却从未见过一个像顾香生这样,给刺史出主意,扳倒沈南吕,折服于蒙,提议强兵备战,重商兴文,这是女人该做的事吗?
出不出格且不说,平民人家的女子,肯定是没有这份见识的。
更奇怪的是,她说她去过魏国皇宫里的藏书馆。
这是什么概念?
能进魏国皇宫,那必然得是有点身份的,这也符合宋暝对顾香生来历的猜测,他早就觉得徐澈和顾香生之间根本不是什么表兄妹,但能进魏国皇宫,不代表能在藏书馆里看书,更勿论还能将里头的书名记下来,这就意味着她起码进去过不止一次,还能随意出入。
身份成谜,举止有度,出入过魏国皇宫,卓有见识,宋暝脑子里转了几圈,觉得顾香生应该是从魏国皇宫里出来的女官,而且应该是出过什么事情,才“非正常离宫”的,所以身份自然要对外遮掩,徐澈从前曾在魏国为质,两人若是因此结识也不奇怪。
这样一想,很多事情就能说得通了。
任他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把顾香生和魏国新帝从前在潜邸时的王妃联系到一块儿去,毕竟留书出走这种事情,连魏临都想象不到,更何况是宋暝,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时下的观念。
在所有人心里,魏国的淮南王妃,其实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一个已经变成灰色的名字,永远被篆刻在牌位上,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虽然最终结果有点偏差,但以宋暝得到的信息,能够分析出这个结果,已经非常靠谱了。
而且老实说,除开一开始的不适,宋暝发现,一旦跟顾香生站在同一阵营,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差,与她作对可能会担心被算计,但当对方赞同并理解自己的想法时,即便此时坐在对面的是个女人,宋暝也难以避免地生出知己之感。
“只是这件事做起来会很难,即便有那些书名,”宋暝提出这个想法,此刻却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其中肯定有许多孤本和珍本,轻易不流传于世,收集起来,不是一两年工夫就能完成的。”
顾香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藏书楼并非要等到将所有典籍都集齐了才能建起来,而应该是先有楼,后有书,就算孤本一时难以拿到,旁的许多书总是没问题的。这年头一本书要流传,靠的是口耳相传,又或者手动抄书,再传于别人,有时候魏国的书,齐人未必听过,吴越的书,大理也未必见着,这时候商人的优势便能体现了。”
“楼建好了,书慢慢增加,无论贫贱富贵,只要肯来,又能通过我们设下的题目,便可进去观阅典籍,除此之外,还可开明辩堂,让他们就观点相异之处进行辩论。”
徐澈点点头,他觉得这个主意比之前自己说的开书院之类靠谱多了。
“宋兵掾果然大才,以你的能耐,当这个司兵参军事,实在是屈就了,我便是沾了姓徐的光,否则这刺史也该由你来当的。”
宋暝忙道:“不敢当使君谬赞!”
徐澈:“既然此事为宋兵掾提出,不如就有你去办罢。”
宋暝吃了一惊:“这,怕是不妥罢,下官的职责与之不符……”
徐澈笑道:“这又有什么不行的,朝廷律法也没规定官员不能做职责之外的事情,更何况这是经过我同意的,不必担心那么多,我相信邵州之内,没有人能做得比你更好了。”
宋暝当然愿意,只是他没想到徐澈会如此痛快将这桩重要的差事交给了自己。
他起身拱手:“下官定不负所托,尽快办成此事!”
徐澈颔首:“建楼的银钱也有了,便用抄沈家得来的那笔钱,我已命人悉数登录入册,回头便交给你,若有什么难处,你可以直接与我说,也可以和焦先生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