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乱世有空间-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后悔有啥用,赶紧把肚子填饱,还得赶车去县里接小羊儿他们下学。”村正这才想起,儿子和侄子还在县学里呢,也不吃饭了,忙穿了蓑衣赶着车顶着雨往县城去。
☆、109章,端午节粽叶飘香,艾草雄黄做蚊香
这场雨一直下到子时才停,司徒嫣将水田的挡水板插了回去,又堵上土,查看了一下水位,又给鱼喂了食。三郎和四郎把扒开的田埂又填了回去。
司徒嫣见后院不需要她帮忙,举着火把去了官田,李大郎和李二郎这会儿也举着火把在地里忙着,司徒嫣先去窝棚里看了看,床地都是干的,这才放心。想帮着把田埂堵上,李大郎说啥也不肯,司徒嫣也不坚持,把煮姜汤的锅端了回去,做了锅面疙瘩汤,给三郎和四郎留出来,放在灶头上温着,又赶回官田给李大郎二人送了一锅。
二人吃的热呼,也不觉得累,又下地忙去了。一直忙到天大亮,二人才回家,司徒嫣烧水给四人洗漱,又吃了早饭,这才让四人都去西次间补觉。忙了一天一夜,再不好好歇歇,就算精神撑的住,身体也撑不住了。她自己也回了东次间睡觉,虽然没有下地干活,可她也一夜没合眼。
司徒嫣家五人睡得正香,李家村却炸开了锅,村民全聚到了村正家,吵嚷个不停,“他村正叔,俺们家一百亩地,可连五十亩都没保住,秋收的时候,这拿啥交赋税?您给俺想想辙,俺这一家子可连个活儿路都没有了。”说话的是李五,忙了一天一夜,还是有五十亩地没保住,他现在连哭都没了力气。
李大牛和李二柱、李三柱蹲在一边,他们家比李五家还惨,连三十亩地都没保住。李阿牛的也好不到哪儿去,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五十亩,其他的几家,最多的也才保住了八十亩。这一损失就是几十亩,以前少个几亩还可以用银子抵,可这几十亩就是把他们一家老小都卖了,也抵不起啊。
“大家伙都别急,俺今儿个就去县城,这事儿得让县令知道,好上报给朝廷,要是能减赋,这日子还能过的下去,要是不能,大家还是早准备银钱吧!”村正也没有办法,这天灾不是人祸,没得赔,只能看朝廷的意思。
“今年这一两银子抵一石粮,俺们哪来的二三十两银子,要是有那个闲钱,还用得着饿着肚子过日子吗。”
“就是啊,他村正叔,你可不能不管啊,要是不减赋,那是逼着俺们去死啊!”
这一论及生死,村民们吵嚷声更大了些,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哪个愿意看着亲人去送死。
“大家都回吧,俺这就上县城,能不能成事儿,还要看朝廷的旨意,大家伙儿赶紧去地里看看,能救的苗就救救,不能救的,拨了看还能种些啥,总不能让自己饿死,都回吧!”将村民劝走,村正也不敢耽误,赶着车直接去了县城。
灾情是报上去了,可朝廷迟迟没有下旨,村民们也没主意,只好先把眼前的地种好,至于秋收时是个啥样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司徒嫣和李大郎几个日子照常过,虽然地里也有些损失,但不到一亩地的损失,比起其他村民可好多了。
忙到四月二十五大集日,又卖了50个香件,300条平安络子和300个艾果。这些日子相处,司徒嫣和书铺伙计也熟识起来,时不时的还会要些用过的纸笔。这次村里受灾,司徒嫣在县里时还特意打听了一下,这受灾的不只李家村一个村,整个新昌县都受灾严重,常年干旱,反而让百姓对应对旱情多了些方法,而对灾涝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才有了不小的损失。
这样的灾情,等到秋收时,粮价一定会涨,司徒嫣就想趁着粮价还没长还是早做打算的好。趁着李家四兄弟在地里忙活,自己找了个时间借着村正送小羊儿上县学的车进了趟县城。先找牙行花150文,租了个小院,然后跟粮铺订了10石粟米,10石黑面,10石苞谷面,并让伙计帮着把货送到了租住的小院里,这才趁没人将粮食收进了戒指里码放好。还跟布庄买了五匹的细棉布和十匹的粗棉布,500斤的下等棉花。
一切准备好,县学也快下学了,这才把租的小院退掉,搭着村正的牛车傍晚时才回到李家村。
有了这些粮食,司徒嫣才觉得心安,就算灾荒起,战乱生,她也能把日子过好。李大郎四个一直都被蒙在鼓里,其实李家四兄弟根本没意识到危险越来越近,毕竟他们见识少,遇到听过的事情更少,没有司徒嫣两辈子加起来的经验。这会只知道忙着地里的收成,其它的都没有在意。司徒嫣这会儿也没解释,有时候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深刻体会。
平日里除了进山,司徒嫣一下午都会躲在东次间里做蚊香,这个东西不一定好卖,但多做些自己用也是好的,她可不想一夏天都当个红豆姑娘。
这蚊香做起来不能和前世一样做成盘香,司徒嫣就全做成了线香,用时点着往香炉里一插,也很方便。
忙过这些日子,再有一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司徒嫣一早就去将李全媳妇全婶子,亮子娘三婶子,李根媳妇根婶子,李山媳妇山婶子请到了家里,教她们包咸肉粽,“小五啊,你这可帮了婶子大忙了,家里一下子少了好几十亩的收成,俺正愁这秋收还不知要咋办呢?”
“婶子,俺这点儿工钱可抵不上税银,也只是能给婶子家里添些过冬的吃食,别的俺也帮不上啥。”
“哎哟,这就不错的了,你根叔扛一天活也才十文工钱,还没俺这一会儿赚的多呢?”几人一边包,一边聊天,倒也不累。
一共包了320个,每个人80个,包一个2文的工钱,一家一天就能赚160文。这好事别说是这四家,要是让村里别的人家知道,一定挤破了头的往司徒嫣家里跑。
“小五,俺这次咋没见李五媳妇?”
李五媳妇就是李木的娘,李大郎几人不喜欢李木,所以司徒嫣也就不想帮着这户人家。
“东西不多,用不上太多人,要不婶子们的工钱不就更少了。”
“也是这个理儿。”其实几人多少也能知道,至从上次李木娶亲,李五家做席后,村里人都有些疏远这家人,所以说在农村,这名声好坏还是顶重要的。
粽子包好,司徒嫣给每个婶子发了工钱,又给拿上一个粽子让回家尝个鲜,这才将粽子收进了戒指里保存。
等五月初五当天,带上300个咸肉粽,50个香件、500条平安络子、500个艾果,二捆柴火赶着车进了县城。
今天要卖的东西多,司徒嫣就没去书铺,而是跟着四兄弟一起卖货,现在这新昌县城大部分人家都知道“李福记”的东西新奇又好吃,这幌子一支,生意就上门了。
“小娃儿,你这粽子咋卖?”
“婶子,俺这是咸肉粽,用黍米和糯米包的肉和咸蛋,20文一个,又好吃,又顶饱。”
“哎哟,咋这老贵的?便宜点成不?”
“婶子是今天第一个客人,俺就收个本钱,算您15文一个,要是吃好了您再来。”这人见一下子便宜了五文钱,就买了一个。
有了第一个,这买的也就多了起来。司徒嫣正卖的起劲,就见一个管家打扮的人挤了进来,“小娃儿,你这肉粽还有多少?”
司徒嫣点了点,“大叔,俺这还有100多个呢?”
“俺要一百个,给俺装这筐里。”说着从身后取下个柳条筐。
“大叔,你买这么多,这天儿热,一次吃不完隔了夜是要坏的。”
“吃的完,俺们老爷要拿着送礼,这还不一定够呢。”司徒嫣这才明白,许是刚才这管家来买了回去,这家老爷吃着好,想借这东西拿去送礼。这可是个大户,司徒嫣忙给人包了一百个,还多送了一个给这管家。
“你这娃儿怪有眼色的,行啊,俺这以后少不了的要常来。”
“大叔,俺这还有艾果,您也拿回去两个给老爷尝个鲜,要是吃好了,说不定您一会儿还得来?”
“行啊!”送走了这人,司徒嫣的肉粽就剩了不到50个,等这人回来买艾果时,肉粽已经卖光了。
“大叔,俺说的没错吧,您果真还得再跑一趟。”
“你这娃子,老爷说你这东西是南边人爱吃的,俺家老夫人正好是南方人,尝了一个还不够呢,直嚷着要再买些。”
“大叔,您看这回要给你装多少?”
“这次是家里吃,要不上那些,给俺来30个,也就差不多了。”
“行,大哥,给大叔装上30个。”
等送走了客人,李四郎凑到司徒嫣身边,“小五,你在这儿,东西就卖的特别快。”
“俺是赶巧了,都是哥哥们卖出了名气,俺只是跟着沾光。”二人还没说上几句,又有客人上门。
今天带的东西多,所以卖到过了午时才都卖光了。收了摊子几人一边赶车一边吃着肉粽,心里都在泛着甜。
回了家,将东西卸好,四兄弟拿着农具又下地去了,司徒嫣和往常一样先记账串钱,等忙完又睡了个午觉,这才去了后院。
早上、中午都吃的肉粽,吃得司徒嫣有些胃酸,等到了晚上做了顿粳米饭,炒了二个菜,当然也摆上一篮子粽子和李大郎几个一起过端午节。
等三郎和四郎把粽子送去福婶儿、阿牛婶儿和四婶子家回来后,一家人这才一起上了炕,围坐在一起吃饭。这端午节也就算过了。
☆、110章,担水起鱼收割忙,麦田灌浆勤浇水
110章,担水起鱼收割忙,麦田灌浆勤浇水
端午节过后,整个辽东郡滴雨未降,老天爷在芒种那天一口气把一年的雨都倒了下来。夏至过后气温越来越高,骄阳似火,身上刚出的汗转瞬就蒸发成了盐粒,好不容易挨到了小暑,李大郎家的地麦子已经开花,比村里其它人家的都早了半个多月,再过五天就是小麦灌浆的日子,可看着老天却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样子。
麦子之所以花期提前,是因选麦种时用药水浸过种,所以开花期也比别人早了半个月,而后院地里的秧苗、稻种因之前早在暖房里育苗,更是早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会儿已经开始灌浆了。
村里越来越缺水,别说地里,连人喝水都要困难了,村正急的这些日子天天在田间地头打转,这会儿人站在李大郎家的地边,看的直发楞。他怎么也没想到,别人家的田地里,苗都要旱死了,可李大郎家的地,竟然还开了花,特意叫了李大郎过来相问,“大郎啊,你家这麦子是咋回事儿?咋这会儿就开花了?”
“俺也不晓得,俺这也是头一次自个儿种地,就怕种不好喽,平日里就多交点水,常撒些肥好让苗也长的壮实些。估摸着是因为这个,才让花开的早了些。”刚开春那阵儿,李大郎从早忙到晚的在田里翻地,司徒嫣就忘记将浸种选种这事说给李大郎听,所以这李大郎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他心底里是以为老天爷开眼帮了他一把。
“这可怪了,你这地比别人家的还瘦些,可眼下却成了村里最好的地了?”
“村正叔,俺家小五说了,傻人有傻福。”
“这事儿,俺看着还得去问那丫头,俺总觉得只浇点水施点子肥,不会让花开的这般早。”村正又走到田里翻看了一下,这才去了司徒嫣的家。
“丫头,你家那地是咋回事儿?那麦子大半可都开了花。”
“叔,俺也不知道,俺以前没怎么种过地,是不是时候到了,它就该开了,俺也是在县城里买的种,大哥和二哥下的种,俺最多就是去挖了些河泥撒上了,别的啥也没做。”
村正见司徒嫣说的一脸认真,想了下也没看出什么别的,这才带着满肚子疑惑走了。
司徒嫣不说浸种的事儿,是不想惹麻烦,这种子浸好了能早出苗早开花,可要是浸不好,可就全成了死种,连苗都不长。她要是将这事儿说了,别人要是种好了,也许会感谢她,可要是种不好,她就落得一身埋怨,还可能无法在村里立足,这地里的收成,关系着多少人的性命,她不会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
等到花期过后,麦子开始灌浆时,太阳更是从早上就露出了笑脸直到晚上都不肯下山,天上连片云彩都没有,李大郎急的一嘴火泡,“大哥,你别急,这不下雨怕啥,先用水窖里的水。”
“可那点子水哪够使啊!”
“这老天不会一直不下雨的,先使着吧,俺们还可以从山上引水,再不行后院还有三亩水田,比麦田还早半个多月灌的浆,等到割稻子排水时,那水也能拿去灌地。”
“也只好这样了!嗨!”李大郎听着小妹这么说,心里才安稳些,接过司徒嫣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大口,“小五,这水咋有股怪味,喘气儿还带股子凉乎劲儿?”
“这是薄荷茶,俺看这天越来越热,哥哥们这些天又有些上火,就想着煮些薄荷茶。俺还熬了一大锅的绿豆水,等晾凉了再喝,去暑解热。”
“小五,你自己也多喝,俺们没事,热不着。”几人喝着水,感觉嘴里都泛着甜味,李大郎感触特别深,去年这会儿跟着他爷下地,他还热晕在了地里,要不是二郎发现的早,怕是那会儿,他就爬不起来了。可如今小五时时想着他们,家里就算再没有水,每天也给他们打上一盆洗身子。这会儿还熬绿豆水、煮薄荷茶,喝着这些,连身子都感觉松乏,干活也起劲。
三郎和四郎照管着后院的地,两个水窖的水几天功夫就全浇进了稻田和旱地里。司徒嫣用空间戒指往水窖里畜了两次的水,这水才够用。三郎和四郎还奇怪的找司徒嫣去看,说是这水窖会自己长出水来。弄得她哭笑不得,只好告诉他们是菩萨保佑,看他们辛苦,所以特意降下神水。
李大郎和李二郎没多久也知道了这事儿,虽然好奇,可也想不出为什么,只好朝天拜了拜,李大郎还想着等秋收了,去庙里酬神。司徒嫣只是在一旁看着,她总不能说别谢神了,还是谢我吧。与其让几人把她当怪物看,还不如让他们去谢神来的简单。
五月中旬和下旬,以及整个六月,司徒嫣再没做过点心,只卖了些婶子们编剩的络子和淹渍的咸菜、咸蛋。虽然收入少了些,可家里的活多,实在是忙不过来。
从五月到六月,连着两个月,只下了一场雨,龟裂的土地仿佛老农脸上的皱纹,深刻的让人无奈又哀伤。村里的男人们整日蹲在地头田边,用无神的双眼,瞪着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
村里的鸡犬为了省点儿口水,都变得安静起来。
每天晚上,累了一天的村民,也没了吃饭的心思,三三两两的聚在村里大树下乘凉。前些日子李大郎也和这些村民一样吃不下睡不着,眼见山上的水源就要断了,地里的三个水窖,有二个都已经空了,还有一个存水也不到一半,要是再不下雨,他这地也要旱了。见天儿的呆在地里望着麦田发呆,
六月底,司徒嫣告诉李大郎可以排水起鱼割稻子了。这水田里省出的水一部分先存进水窖,一部分用来浇地,这李大郎才不再发愁。
三亩旱地一天就收割完了,三亩水田分成了三次,每天只起一亩,这样每天都有新鲜鱼运到县城里去卖。
新起的鱼,司徒嫣只留了十条,做成了熏鱼,剩下的140条分三次全卖给了县城的三家酒楼,因着河水干涸,鱼反而成了金贵物,一条能卖上50文,比猪肉还贵。
将收上来的粟和蜀黍晒了一下,磨好装袋后司徒嫣一一称了一下,二亩粟田收了4石粟米,1亩蜀黍(高粱)收上2石。用磨碾后,出粟米320斤,糠皮80斤;蜀黍160斤,糠皮40斤;喜得李家四兄弟好几晚都合不上眼。而三亩水稻更是收获了6石稻谷,只是稻谷含水多,晒过之后一石稻子只剩了8斗,再上磨一碾,4石8斗的稻谷,出粳米360斤,稻壳120斤。将糠皮、稻壳合在一起,全用麻袋装好,堆在倒座房里。粮食全让司徒嫣收进了东次间(其实是让她收进了戒指里。)。这后院的粮食就算全收完了。将地整翻施肥晾晒了一下,水田里种上白菜、萝卜。旱地里种上一早就育好的甘蔗苗和苞谷苗。为了能再霜降前收割,六月初,司徒嫣就开始在倒座房里育甘蔗和苞谷苗。
有了三亩水田和后院二个水窖的存水,不只官田里的三个水窖都给灌满了,就连田地也浇了一遍。李大郎这些日子过的特别开心。其实种地的农民最开心的就是见到地里的收成,麦杆被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可农民的腰杆子却挺的更直。
官田里麦子追了肥,又浇了水,每天都能见到麦粒一天天饱满起来。李大郎和李二郎见天儿忙着官田里的地,司徒嫣就和三郎、四郎一起忙着后院的牲畜和地。
七月初正是村里庄稼开始灌浆的时候,可是连山上的水源都断了,村井里的水位也低了很多,原来一户每天还可以挑上二桶水,现在村正天天派人守着,一户只让挑一桶。村民们几乎绝望的又聚到了村正家。
“他村正叔,俺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好不容易保住的田,这要是再不下雨,全旱死在地里了。”
“是啊,村正,赶紧想辙吧!要不全晚了。”
村正这些日子忙的头晕脑涨,他也发愁,可却啥法子也想不出来。有时他走到李大郎的田地边,看着人家田地里泛着潮的土地,就想,“要是家家都能挖些个水窖,这会儿也不会愁的没了法子。”
村正急的没法,还是老村正看不过发了话,“大家伙儿急也没啥用,先一家出个人,让村正领着去河边挑水去。就算这地保不住,可这人畜的也要吃水。”
村民也知道就是逼死村正,这地里也不会冒出水来,只好各家准备着些水桶,跟着村正的牛车,一起往河边而去。
等人到了河边,看着裸露的河床心都凉了。河里虽然还有水,可百多丈的河面,已经干涸成了小溪,人要走到河中间才能打的到水。
花了一天时间,总算是一家得了两桶水,可这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也不是长远之计。
晚上村正坐在自家炕上,闷着头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愁的连饭都吃不下。
“老大啊,今年又是个灾荒年,要是这几日能下点雨,至少不会饿死人,要是没雨,怕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老村正一手搓着烟叶,一手提着烟杆,看着大儿子这样,他也不好受。
“爹,这次和四年前那会儿一样,怕是这村里剩不下几户人家了。”
“这还要看朝廷是个啥旨意,要是能免了赋,这人还能活,要是不免,怕是直接将人逼上绝路了。”
“老大媳妇,找个时间进趟城,多买些粮存上,好歹也得把这一冬糊弄过去。只是俺们家这田怕是交不上税了。老二家怕是连过冬的粮都存不上,这日子咋还越过越难了?”
福婶儿知道老爷子心疼二儿子,可他们家今年也难,跟着司徒嫣做活儿,手里刚攒了几个银钱,可眼下连抵税的都不够,就更别想别的了。她只能装着听不懂。
这一晚李家村几乎家家都失眠了,日子越过越穷,越过越苦,累得人腰都直不起来。
☆、111章,闹旱灾颗粒无收,秋收忙麦浪滚滚
村民的烦恼,司徒嫣和李大郎几个没啥感觉。六月二十四立秋那会儿,俗话说“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指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可如果立秋日在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今年不仅大旱,而且立秋日刚好赶在六月底。
因着司徒嫣提早育苗浸种,所以这样的说法对于她来说却失了原有的意义,立秋过后她家后院的地就已经收割完,整出来的地也已经种上了新的秧苗。
忙了几个月,虽然司徒嫣照顾的很好,可是李家四兄弟还是瘦了一圈,借着贴秋膘这天,炖上一大锅的肉,给全家人都好好补补。
七月初十这天,司徒嫣特意给李大郎煮了一碗白麦面做的面条,沃了个荷包蛋。一看到这个,李家四兄弟就知道,今天是大哥的生辰。李大郎打从下生起,是第一次过生辰,吃着面条眼眶泛着泪,还是司徒嫣说今天寿星不能流泪,他这才忍着没哭出声。
七月十五一过,李家村的村民还在到处找水源,拜神求雨的时候,司徒嫣家的百亩麦田却荡起了收获的麦浪。
因司徒嫣家的地和村里人都不挨着,又在村尾,所以知道这事儿的人也不多,只有几个常来往相熟的人家知道。这正和了司徒嫣的意,在别人都难过伤心的时候,她可不想炫耀,在人家伤口上撒盐。趁着没人注意的空儿,找来小羊儿、山娃子、狗子、李阿牛、李四和李大郎四兄弟一起抢收。
一百亩麦田三天就全收了上来,司徒嫣称了一下,一亩地最少的也有一石,最多的将近一石半,一共收上来114石。为了感谢村民的帮忙,特意做了一桌子肉菜还买了酒,请了村正一起到家里来吃席。
“丫头,你这地是咋种的?俺那地里的苗早全旱死了,嗨!这一年算是白忙活了。”李阿牛看着一桌子的吃食,一点儿食欲也没有,坐在炕边抽着旱烟猛叹气。
这些日子帮着李大郎收粮食,他心里是即好奇又难过,全村的地都旱死了,只有李大郎种的地,竟然还能早收了近一个月。
不只他心里纳闷,所有帮忙的像李四、村正和几个半大小子都心存疑虑。
“阿牛叔,这种子是县里买的,地是大哥种的,除了平时多浇点水、再撒了些河泥,别的也没做啥。倒是开春的时候,俺在那地头挖了三个大水窖用来存水浇地用,从下种到秋收,俺家的地里就没缺过水。”
“还说不定正是这个理儿?”李四觉得司徒嫣说的也在理,他也来地里看过两次,一开始只觉得李大郎种的地苗壮些,长的高些,别的他也没看出啥。可到了这会儿才觉出了不一样,可为时晚已,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些日子要是没叔和哥哥们帮趁,俺们家这地也收不上来,今天有酒有肉,叔叔们就敞开了喝敞开了吃,这日子还得过,没啥过不去的槛儿。”
“对,阿牛、老四,今天啥也别愁,好好喝一顿,俺借着丫头的酒,敬你们一碗。”几人一仰头一碗酒全进了肚。
“丫头,这几天俺看着大郎赶着骡子又把地翻整出来,还施了肥,是不是还想种些啥?”
“俺想种些马料豆(大豆),那东西种成了也可以当饭吃,种不成也不怕的,全当肥地了。”
“丫头,那马料豆是给牲口吃的,人可吃不得。”村正有些反对,怕几个孩子吃坏了身子。
“阿牛叔,牲口能吃,人就能吃,再这么旱下去,俺看草根树皮都有人吃,哪还有人在乎这个。”司徒嫣没办法改变这些人的想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话,能让他们了解,也跟着她种大豆。至少这个冬天不用饿肚子。
“丫头说的对啊,只是俺那地里没有水,就算种了也活不了。”几人边喝边感慨,许是这些日子压抑的狠了,几人没喝多少就醉了。
司徒嫣有些无奈,看来她今天这些话全白说了,几人并没有动心。只好让李大郎赶上车,挨家挨户的将人都送了回去,并给三家婶子各送去了100文工钱。几位婶子起先都不肯说,还是司徒嫣坚持这才收下。
接下来的十天,司徒嫣赶着骡子把晒好淘洗过的麦子都磨了出来。114石麦子,磨出白麦面7980斤,黑面2280斤,麦麸1140斤。
李大郎领着三郎和四郎留在家里翻地施肥,司徒嫣和李二郎每天赶着骡车忙着往县里卖粮。因今年灾荒年,所以粮价飞涨,白麦面原来10文一斤的收购价还不到入冬就已经涨到了25文一斤,而黑面的收购价也涨到10文一斤。卖了7000斤白面,2000斤黑面,得银195两。除去之前花的近40两,还剩155两。
忙了这么久总算没有白忙活。看着赚在手里的银元宝,司徒嫣也有些激动。这是她来到这里后赚的最多的一笔银钱。虽说算不上第一桶金,可却是最开心的一笔收入。
做好账,将银钱与之前卖东西卖鱼赚的97两一起存了起来,按1两银子合1000块钱算,一下子赚了252两银子,她司徒嫣也算是万元户了,而且还有满满一戒指的粮食。
晚上吃饭时,这些天跟着去卖粮的李二郎有些坐不住了,“小五,俺看那粮食贵的很,要是进了腊月里再卖,还能再多卖些。”
“二哥,这整个辽东郡都遭了灾,俺们去卖粮时,就没少见灾民,这会儿人还有吃的,要是入了冬下了雪,山里地里都没了吃的,你觉得俺们这一车一车的粮食还敢往县城里运吗?怕是没出村子,就让人抢光了。”
“不能吧,这抢东西可是要吃牢饭,要吃官司的。”李四郎这些日子只在地里忙了,没有看到外面的情况。
“人都要饿死了,还有人在乎吃牢饭,兴许这进了牢还有饭吃,至少还能活着。”
“小五说的对,可是小五,俺们这粮食都卖了,这赋税可拿啥交?”
司徒嫣并没有告诉李大郎几个她还留了些,也没有告诉他们家里已有存粮,“整个辽东郡都遭了灾,朝廷应该不会看着不管,再等等吧,不行,俺们就交拿银钱抵也是一样的。”
李大郎觉得这样也好,至少家里现在不缺银钱。“大哥,俺想着明天把猪和鸡都卖了。”
“这还没到杀年猪的时候?现在卖了,可惜了(liao三声)了,而且那鸡才开始下蛋没多久的。”李大郎很是舍不得,这些日子家里每天都能吃上鸡蛋做的菜,弟弟们脸色越来越好,小五还长高了,他是真的不想卖。
“大哥,俺刚才就说过,天气越凉,灾民越多,要是朝廷发不下粮食,俺是怕有人趁乱打家劫舍,到时俺们那猪就成了给别人养的了。而且这村里人家都快断粮了,俺们还大鱼大肉的,那不是让人看了眼红,找不自在呢!”
“小五说的对。俺也觉得这猪、鸡的还是早卖早安心。”李三郎一直没有说话,他从司徒嫣的话中隐隐的觉出一丝不安,看着小妹一样一样的为着某种可能做着准备,他也感觉到了危险。可大哥他们还没意识到,他也不想为了自己的一点猜测而让哥哥们担心,所以只是赞成小妹的做法,却没言明原因。
“行,那俺明天就去县上找个屠夫。”事情定了,现在只要忙着种大豆、白菜、甘蔗、苞谷等就行了。其实司徒嫣家官田里不只种了大豆,还种了十亩地瓜。地瓜秧子可以当菜吃,而地瓜可以充粮食。
第二天,李大郎先去地里看了一圈,正准备要出村,就见村正陪着一群官差进了村。
忙回家把这事告诉司徒嫣,“大哥先去县里找屠夫,这些人多半是来看查村里受灾情况的。和咱们没啥关系。”
李大郎想想觉得许是这回事儿,这才叮嘱李二郎几个锁好门户,照顾好小妹,这才赶着骡车进了城。
村正领来的几个官差正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