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门娇妻作死日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若是拒捕,呆会上了公堂,那便是罪加一等。”
那捕快的言词中毫不留情,此时众位围观的街坊们惊疑不定,看来这案子是要上公堂了,那对母女瞧着样子病得也不轻,再不诊冶,人就要没了。


第163章 秦楚护妻
于书燕再也看不过去,就算上了公堂她也是不怕的,她担心的是这些人背后搞鬼,与捕快勾结,最后经过典史便将案子定了,而不是正正规规的上公堂去。
若是遇上了齐知县,想到上次马家案子,齐知县为了秦楚的前程,都不曾留案底,便宜可以看得出来,齐知县对庾县的秀才还是多有体谅,不愿毁人前程,想来在她这一桩事上也是如此了。
于书燕从于江全身后走出来,语气严肃的说道:“既然你们要带走我于家的人,那你们为何不一同带走这些受害之人,还有我知道一些小案子是可以通过典史大便定了案子,尤其是我们这种街坊之间的小案,自是上不得公堂,但是我不服,我要求上公堂,我于家虽是普通商户,但我还是不怕的,我要请状师,我要街坊们看着我们于家平反。”
那对母女一听于家要请状师,脸就吓白,那位少女倒是反应快,她连忙说道:“你们于家昧了良心赚下不少银子,自是请得起状师的,我们这些庄户,手头无银,只能任由你们宰割了。”
少女的话很快引起这些底层的街坊共鸣,而眼前的两位捕快却是眯着眼睛打量着于书燕,领头的捕快冷笑出声,“此事还当真不必上公堂,便是眼下我们二人也能定夺,不过自然还得典史大人来定夺的,你们商户逐利,不顾百姓的死活,也不是不可能的,别废话了,现在马上跟我们走,否则有你们好受的。”
于江全听了女一番话,知道便是进了衙门也未必能讨回公道后,他再也忍不住,凭着一己之力竟与两人打斗了起来,两人不是于江全的对手,三两下被打爬在地上。
这些街坊们倒是惊了一跳,这位东家还会功夫呢呢?真是可怕,如此强势,他也不敢跟着捕快前去,一定心里有鬼,再说典史大人也是位好官,岂会乱判。
随之这些街坊们的舆论也不再帮着于家,反而同情起这对母女来。
这两位捕快被打,那边街道上有巡视的弓手过来,他们是巡检司的人,平素维护街头冶安的,此时看到衙门里的人被打了,自然极为恼火,不就是个商户,居然还敢打捕快,就凭着这一点,也够他们蹲牢里头的。
这些弓手一过来,于江全再次将妻女护在身后,心头却有些担忧,想不到他们开铺做生意,也会惹来如此事端来。
这些弓手将几人围困住,就要上前强行抓走于家的人,街上响起了马蹄声,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之上坐着一位身姿挺拔的青年男子,他穿着一身儒衫,瞧着像个读书郎,可是他却的气势却与读书郎的身份完全不相符。
他所经过之处,街坊们都忍不住低下头去,面色冷峻如他,身上莫名的带着煞气,完全让别人不敢将他与文弱书生联想到一起。
秦楚面色幽冷坐在马上,喝道:“我看谁敢动手。”
仅凭着这一句话,所有人都都呆了呆,那些弓手忍不住回头看去,认出他是县学里的秦秀才,也是盛大儒的关门弟子,此人可不能惹,便是齐知县都会另眼相看的人物。
秦楚翻身下马,街坊们猜不出他的身份,却是下意识的让开一条道来,这位青年男子看着极为年轻,可是却如此有气势,甚至比他们见到的知县大人还要有气势,让人无法在他面前造次。
那领头的弓手连忙上前套近乎,“原来是秦秀才来了,小的有眼不识泰山,不知秦秀才此番前有何要紧的事?”
刚才叫住他们,这位领头的弓手正猜测着他的身份,不知这于家布庄跟秦秀才是什么关系。
就见秦楚三两步来到于氏身边,将之上下打量一眼,见她没有受伤,松了口气,接着才看向岳父,见岳父了也是完好无损,他的神色才暖和起来,然后看向眼前的五名弓手,以及早已经从地上爬起来的捕快,说道:“于家布庄是媳妇开的铺子,今个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你们且说说看,若真要立案,那自是要上公堂的,我即刻便去见知县大人禀明情况,知县大人乃我庾县的父母官,定会公平处置,绝不会姑息作恶之人。”
想不到于家布庄是秦秀才家的娘子开的,倒是怪事一桩,毕竟秦秀才虽出身寒门,但秦家良田间百亩,也不至于沦落成商户才是,可是秦秀才已经亲口承认,此事自是真的了。
这位弓手头目不敢不信,连忙应是。
而随之赶来的便是石燕着城南最出名的大夫一并前来,原来在石燕赶去城南叫大夫的时候,天好在路上遇上了秦楚,那会儿秦楚陪在崔教谕的身边准备出城一趟,看到小石头如此慌张,秦楚便留了个神,将她拦住问清了情况后,便同崔教谕告了假,打马先行回城东了。
大夫倒是来得及时,此时那对父子还有那对母女看到大夫皆有惊慌,于书燕见状,便入屋搬出了凳子让那弓手头目坐下做个鉴证,于是秦楚与于家人也一并坐下了。
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都挤这于家布庄前看热闹了,人群里窃窃私语,问清了整个来龙去脉后,便都等在门前看结果。
那大夫望闻问切一番,接着板着脸问道:“你们可是吃过一种山里头的青头菜?”
四个面色一变,却是连忙摇头,“我们没有。”
大夫却是不信的,接着他伸手掰开那老妪的嘴看了一眼,冷笑道:“还不说实话对不对?问着你们的口气我便知道了,入冬以来,山里头的草都枯了,可是山里头却有一种青头菜,要是放在灾年这也是一道果腹的好东西,只是吃了后会起疹子,若不及时吃下草药救冶,虽不死人,但面容却毁了。”
“你们倒是舍得对自己出手,都要流浓了,居然还不救冶,瞧着这脸是毁了。”
那大夫的话引起街坊们的议论,其实这种青头菜知道的人并不多,毕竟那山里头的青头菜也极少,这十来年也不见灾年,这些城里的街坊们又岂会知道。


第164章 谁要害她?
何况知道这青头菜来历的庄户,也没有这多余的银子来旺兴街逛,所以当他们听到这个菜名的时候,个个都傻了眼。
而这对母女还有那对父子却听到大夫这一番话后,脸色大变,尤其是那对父子,病情较轻的,老者狡辩道:“仅凭你一句话说是就是了,要是这于家布庄的东家那布料里头带了这青头菜的毒性了,也不是不可能的。”
倒也有可能。
可是大夫却并不以为意,说道:“碰到青头菜不会有事儿,只有误食了青头菜才会起疹子,你们还想瞒着谁?”
那老者慌乱了,见那些弓手们都看向了两人,吓得不轻,见势不妙,父子两人连往外跑,那些弓手立即反应过来,上前将他们给抓了。
这边母女两人却是一脸的惊讶,想跑又不敢跑,只好缩着身子站在那儿。
这一下临到那弓手头目审案,这四人跪了下来,问他们背后之人时,这四人被吓得不轻,还有什么敢隐瞒的,便说了。
原来这两家是一个村的,就在前几日村里头来了一个面生的人,他找到两家是那日在于家布庄买布的人,便说给他们各自一百两银子,并拿了一样东西让他们服用,那东西是粉沫状,他们当时吃下去了,不日便请了疹子,接着全身发痒。
三日后便成了这样,当时那人给两家各留下五十两定银,剩下的等事成之后再送来,这两家家中本来就不宽裕,那对父子家中,年青的儿子要娶媳妇要建房子,先前给老进买卖下衣料,也是为了撑场面用的。
至于那对母女却如她们自己所说的一样,原本家中有闲钱的,她家大哥在镇上做贩卖的小生意,可是后来却跟着一群人学着赌钱,一开始赢了,便给家中每人都置办了新衣,可是没两日却输掉了,在外头欠下了债,若不还上,他们一家都将永无宁日。
正好此时来了这么一个人,自然是心动的,只是问起那给银子的人是谁,两家人都摇头,不知道是谁,只知道那人穿着一身青衣长衫,看着是大富家里的,人不在眼前,他们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出来。
案子已经明了,那先前来的两个气势汹汹的捕快,这会儿却向于家人开始请罪了,是他们有眼不识泰山,对不住于家,可是两人先前的嚣张劲可大了,一看这两人指不定与那背后之人还有交情呢了,可惜没有证据,又毕竟是衙门里的人,他们也不将之扣起来拷问。
此时地上跪着的四人却想着要这城南的名医帮着医冶了,既然东窗事发,想来对方也不会再给解药的,于是向弓手头目求情,想要得到疹冶,但那大夫却是向秦楚摇头,“已经中毒太深,根冶不可能,这脸上和身上的疤痕是再也冶不好了,只是他可以开一些药来缓解,直接结痂后不再起疹,也就只能这样了。”
那四人一听,吓得不轻,那老妪连忙说道:“那人说了,这种毒很好解的,怎么可能会冶不了,是不是因为银子的缘故,可怜可怜我们庄户人家吧,家中本来银两便不多。”
那老妪一脸眼泪混着那疤痕的血水,当真令人看了触目惊心,那大夫说道:“你若再流眼泪,恐怕这些疹子烂得更狠,到时可就伤及骨肉了。”
这一句话把那老妪吓得不敢说话,最后得大夫开了缓解的药被两捕快押回牢里去了。
铺子前所有行人都慢慢散去,原本在人群里想乘机起哄的几人见势不妙,早已经溜了,那左右两边的首饰铺子,连着伙计都回屋里不曾出来了。
对面的刘家布庄闯开着大门,只是门口却没有伙计站着迎客,显得门庭冷清。
那铺里头柜台前坐着的刘二郎此时一直都有看着对面铺前发生的事情,尤其看到后头当那大夫说是什么青头菜中毒一事,他面色就变了,身边的管事小声说道:“东家,明明这毒并不是青头菜,为何那城南的大夫会如此说?”
“只为讹人,可是这四个蠢人还当真上了当,攻亏于溃,只是这大夫是受谁人指使,毕竟他事后给的药便是解药了,为何不讲出实情?”
这一下便是刘二郎也说不清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说出一个莫须有的青头菜却将这四个傻瓜给震慑住,虽然不知谁指使的,但显然这个很有用处。
“东家,如今事情已经败露,咱们该如何是好?”
那管事的便是先前入村给那四人送药去的人,一直不敢露面生怕被认了出来,好在那四人被押回牢里,一时间也说不清是谁了。
刘二郎眉间带着戾气,语气阴沉的说道:“且让他们嚣张两日,过些时日我再想办法对付于家,不就一个庄户,只是想不到那差一点嫁给我大兄的女子居然嫁给了秦秀才,秦秀才一表人才,家世也不错,又拜了盛大儒为弟子,如此人物,为何却娶了这于家猎户之女,倒是我始料未及了。”
于家经此一事便有些忧心重重起来,于家父母一时间竟想劝着女儿不要再做生意了,或者就像先前那样做一点倒卖的生意,能养活一家人便不错了,可是话到嘴边,又看到女儿那信心满满的干劲,他们又说不出口了。
于书燕倒是不知道秦楚今日会来得如此及时,果然有他出现,这些人都不敢拿他们于家怎么办,然而她终归有一日要与秦楚和离的,三年后他会中状元,到那时他必定会带着家人去往京城述职,而到那个时候,不管婆母有没有弄到秦楚的和离书,她都不可能跟着他去京城。
所以今日这样的事她必须得防备好,看来得多结交一些贵圈里的人,尤其是知县夫人,有了他们的震慑,这些耍小聪明的人也得掂量一下。
于书燕一直怀疑是孙蒲,可是又觉得有些不像,孙家还至于吧,她这么一个小商贩,就算她不将粮食卖给他了,也不至于打压她。


第165章 王氏好骑射
秦楚此时却温柔的开口,“燕儿,你可曾想到是谁?”
于书燕看向秦楚,刚才他坐在高头大马之上,她有一瞬间以为正是他上任丞相之职风光无限之时,不过才十七岁的他,为何却显得如此沉着稳重,难怪他能以二十二岁的年轻坐上丞相之位,少年老成怕是说的他了。
“孙蒲,孙家粮庄的当家之人。”
于书燕将自己心中的疑惑说出来。
秦楚一听却是杨唇一笑,摇了摇头,“绝不可能了是他。”
“为何?”
于书燕越发的不解了。
“孙蒲此人我曾见过,你以前前几次送的粮食他当真没有查你不成?你借着关家的名头,这些他都知道,他只会以为背后是我在与关家交好,如此才没有揭穿你而已,所以即使你以后不与孙蒲做生意了后,他自也不再来找你,毕竟我也不是个好惹的。”
秦楚语气轻松,于书燕却听出郁闷来,合着她以为天衣无缝的事,其实秦楚早已经知道,并顺手帮了她,她竟然还觉得自己借着关家的名头不会有人知道。。
秦楚此时接着说道:“孙蒲有一子开春后院试,如若中了秀才便能进县学,但此子年纪不大,脑子却很聪明,擅读书,我瞧着此时的孙蒲更不敢动你才是,而且今日这些人所用手段极为粗糙,我不过是叫大夫出言讹他们一下,他们便都招了,所以更不可能是孙蒲的手段。”
于书燕一听,居然佩服起秦楚想得如此透彻,果然与他相比,便是两世为人的于书燕也是不及他的,这一生他们注定是要云泥之别。
不过因为这一次的事,那山里头能使人中毒的青头菜出了名,虽然事后也没有人找到过此物,不然早已经被有心人利用,可是随着这一桩事的传开,于家布庄的名头也一并传了出去,在这旺兴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于家布庄遭人冤枉,差一点毁了名声,其他做生意开铺的商户也是担心的,万一哪日这种事临到自己的头上呢?又该当如何?恐怕他们还不及那于东家会处理,事后一想还挺令人不可思议的,为了一百两银子,不惜毁了自己的脸,最后落得一个入牢的下场。
于家布庄还没有正式开张,却已经是名声大振,借着这风头,于书燕更是推荐出数款便宜又实惠的布料出来供人购买,一时间铺面前人来人往,更是红了刘家布庄的眼,刘二郎心思转让动,想着腊月初八那日再动手。
转眼到了孙氏请帖上说赏梅宴,于书燕特意为知县夫人和孙氏准备好的新衣与斗篷亲自送了去,衣裳的布是杭绸,给知县夫人王氏送去的却是湘妃香的窄袖束腰胡裙,外面穿的是同样窄袖绡纱制成薄薄外衣,再披上那雪白的斗篷,风帽和衣襟是雪白的兔毛,衬得王氏那精致的小脸更是白里透着红,好看极了。
王氏很高兴,说道:“做姑子的时候在京城,便有人穿着胡服,那个时候觉得胡服乃异装,不受京城贵女欢喜,可是后来不知不觉中原人的衣饰里也增加了胡服的款式,将那广袖变成窄袖,至于其他的细节我自是不知,也只在上次收到姐姐家书之时提及,想不到今日我却穿上了书燕做的新衣,想来京城里的款式也不过如此吧。”
王氏好骑射,京城里的世家贵女都很盛行,自然也喜欢骑马装的。
与王氏聊了会儿天,于书燕看得出来王氏过得并不是很开心,齐知县是寒门士子,王氏虽是京城庶出的贵女,却了是寄养在嫡母名下的,嫁给齐知县算是下嫁,原本夫妻二人举案齐眉,岂知这齐知县竟然还有一位青梅竹马长大的表妹,如今两人旧情复燃,暗通曲款,却是不将她这个正妻放在眼中,这才是王氏最恨的地方。
若是从外头随意找来的女子做为妾室,像她们这样的京城贵女,有的是手段对付,可是这位表妹却是不行,上有婆母相护,下有表哥相护,她若对付,自是与婆母不对付,同时还与丈夫生了间隙,正因为如此,王氏便是心情不顺了好一阵子了。
王氏看着洋溢着笑脸的于书燕,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书燕是个好女人,很能干,出身虽低,却有不服输的心,你很让我震慑,不过我还是想说上一句,早早的为你夫君生下一儿半女,也好过做那些生意,我瞧着秦秀才将来必定有大才,一但寒门士子入了京,却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书燕可得守得初心,可懂?”
于书燕知道王氏想要说的是什么,她是怕秦楚见到了京城的繁华后花了眼睛,再也不将她这个糟糠之妻放在眼中。
想到这儿,于书燕暗自苦笑,三年后入京,前一世秦楚做到丞相位后便休了她,宠妾灭妻,如今重生归来,她岂会走上一世的老路,王氏是好意,她是过来人,自是见过京城的繁华,于书燕点头,等她想法子与秦楚和离再说吧,不离开庾县,便不会有伤痛。
于书燕这么想着,便也就释怀了,从知县府出来,接着去了任主簿的府上,孙氏正闲着无聊,见于书燕过来给她送新衣,却是笑了,“你这生意做得不会亏本,三天两头的往外送。”
孙氏打趣她,于书燕也是笑了,帮着孙氏换上新衣,一套葱绿色新衣胡裙,加上那了月牙白的斗篷,却是让孙氏爱不释手,“不错,这款式在庾县不曾见过,书燕是如何想到的?”
于书燕自是不能说这是上一世的记忆,只道:“前不久我去码头收货,便看到一艘船,那船上的客人是从京城里来的,便见他们说京城眼下流行胡服,尤其是北边贵女好骑射,于是我便想到了做成胡服,却也并不是地道的胡服,毕竟在道的胡服属异服,而咱们中原的服饰自有一番飘逸之感,只因广衣宽袖让人行事不便。”


第166章 漂亮的母女两人
原来如此,孙氏欣然的收下了,得知她是从知县府上来的,于是问起知县夫人的情况,以前知县夫人王氏是不太喜欢秦家女眷的,也皆于书燕的婆母和大嫂想要巴接王氏,还故意上府拜见齐老夫人,结果收到上香的帖子,那次上香,于书燕给王氏解决了一个难题,于是于书燕入了王氏的眼。”
“后来因为于书燕做的骑马装,以及建议孙氏带王氏去马场,于是又落得一个好印象,只是上次上香王氏想将齐家表妹嫁给秦楚为平妻一事,令王氏再见她有些愧疚,其他倒是没有什么了。”
孙氏说这一次赏梅宴会有不少贵夫人小姐们参加,到时让于氏母女跟在知县夫人和她的身边,再乘机与这些贵夫人打好交道,这样于家布庄能因此而出名呢。
于书燕很感激孙氏替她着想,于是应下了。
从任府归来,许三娘便问起知县夫人和孙氏的意思,于书燕将今日孙氏所说的说了,许三娘一听,有点儿担忧,“燕儿,我不曾与这些贵夫人打交道,到时可别闹出笑话来。”
“娘,不会的,到时咱们跟在知县夫人和孙氏身边,谁还不得巴接咱们来,所以根本不必想别的,不是还有我么?”
于书燕一脸的轻松,不就是些地方富绅的夫人们,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于书燕的鼓励下,许氏心情平静下来,想到女儿这么辛苦的开铺做生意,此番前=去应酬也皆是为了家中的生意,她岂能在这个时候拖后腿,她更应该帮忙才是。
不知不觉中,许三娘已经与前一世不同了,前一世的许三娘在玉兰村里面对那四合院长子,思念着一双儿子,丈夫天天入山打猎,她却在家无事可作而因此胡思乱想,以最后郁郁而终。
这一世她却因为要帮着女儿的生意,自此后开始与各夫人交往,再无心思他想,人反而变得充实,也精神了,甚至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于书燕看到母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穿上一件新衣或者做成一笔生意,她都会露出笑来,她觉得这一世的选择是对的,如此母亲能多陪她几年吧,于书燕这么想着,眼眶一热。
等她赚到了不少银子,她便派人四处寻找大哥,不管生死她也要将人寻到为止,不能再像上一世那样,到死都不曾与大哥见上一面。
第二日是庾县贵圈的赏梅宴,就在城外三十里处,那儿有处梅林供这些权贵游玩之所。
这一日大清早的于书燕便起了床,穿上紫衣胡服,披上了天蓝色斗篷从屋里出来,而刚从花园里练功归来的秦楚看到自家媳妇这模样,竟忍不住呆了呆,果然他家媳妇不愧是庾县第一美人,当真是美,这般模样出门,若是被外男得见,岂不是坏事?
秦楚有些后悔那日夜里答应媳妇出门,可是看到媳妇脸上的笑容,秦楚又不忍开口阻止,最后上前一把抱住媳妇,吻了吻她的红唇,在她耳垂处叹道:“燕儿竟是如此之美,在外头可记得带幕离。”
于书燕在内心翻了个白眼,他上街买墨看中了她,从此以后认为天下所有男子都会是这个德行。
“今日去的全是女眷,不必带幕离,不然反而会引起人家的注目。”
秦楚却道:“此去还有下人还有护卫,他们也是外男。”
于书燕更是受不住,“他们若敢犯下府规,想来也没有了性命。”
于书燕看了看天色,催着秦楚洗漱赶紧去县学。
于是她陪着秦楚一同吃的早饭,还真是难得起得这么早,接着又送走秦楚去县学,天才亮她们三人便从柳树街出发,往城郊去了。
今日不仅于书燕穿得好看,便是许氏和石梅也同样如此,于书燕长得美,自是美不过她娘亲,许三娘三十几的人,却是从来不曾日晒雨林,也不曾干过重力活,除了一日三餐,甚至连家禽都不曾喂养过,倒是养了一副好皮相。
以前穿着补丁的粗布衣裳还看不出什么,一头乌发也被粗布包住,如今穿上流行的胡服,梳了一个干脆的发髻,带上了银饰头面,整个人看起来英气逼人,精致又漂亮的五官极具有个性,与千篇一律的美人相比,反而于氏之美却是能让人一眼记住的。
除了秦楚郁闷外,其实最郁闷的是于江全才是,他不过是个猎人,人又高又壮,长得极为刚正,却并没有多俊郎,看着妻子这么多年藏着自己的美貌,被年轻时选秀之事吓得不轻,犹如惊弓之鸟,如今终于释然,却说美的让担心。
石梅是个孩子,自是不能与于家母女相比,不过长得很秀气,长大后打扮一下也必定不错了,十八无丑女,年纪轻就是好。
到了城郊,有不少马车早已经将那山门的路给挡了,于家的马车到了,只好提前下了马车,母女两人一下来,前面刚下来不久的夫人都纷纷朝三人看来,有人低语议论,皆是看向三人的奇装异服。
第一次在庾县出现的骑射胡服,是如此英姿飒爽,再加上于家母女的容貌,令不少人眼前一亮,难怪胡秀才会写下美人赋,说那秦秀才的娘子小于氏是庾县第一美人,果然不假,胡秀才的眼光还挺犀利的。
这此贵夫人和小姐们一边打量着三人,一边有人上前套近乎,其中那县丞夫人邬氏正好被一群失人拥住,众星捧月一般。
邬氏笑道:“今日知县夫人和主簿夫人穿的衣裳原来是出自这于家人之手,听主簿夫人说于家开了一间布庄在旺兴街那边,大家伙的改日可以去瞧一瞧,虽是布庄,但是这成衣的款式,听传这秦秀才的娘子也是很慷慨的,从不藏拙。”
邬氏这么一说,不少夫人动心,尤其是那些贵女们,越发的欢喜,若是她们穿上这骑射衣裳,是不是也可以同兄长一起去马场跑一圈,里头不少贵女还私自养了马,有专门的小厮打理,可惜却没有骑过一回,被家中兄长笑话了。


第167章 下雪了
于书燕三人来到县丞夫人身边行了一礼,邬氏点了点头,正好此时前头的知县夫人和主簿夫人看到了三人,主簿夫人孙氏于是朝三人招了招手,让三人过去。
邬氏也不留她们,看着三人的倩影远去,不少人的眼光还不曾收回。
于书燕近距离看到了知县夫王氏,王氏今日穿着与众不同,被不少贵夫人夸赞,王氏心情极好。
那孙氏正要说上一句赞赏的话,听说到人群里有骚动。
“知县大人的贵妾来了。”
人群里也不知谁说了一声,很快所有人都朝山门看去,果然看到一辆奢华的马车走了过来,此时从马车上下来一人,此女身姿瘦弱,长相柔美,但小腹却是隆起,身披粉红色的斗篷,从马车上下来,不少人认了出来,这不就是知县大人前不久纳的贵妾么?听说也是知县大人从小两小无猜的表妹。
此女是城户出身,但凭着她的长相与气质,倒是不像的,只是今个儿都是夫人们聚集赏梅的日子,为何知县大人的妾室也在这个时候过来。
她们要巴接知县大人,但是看到了这位妾室,却是让不少夫人们不喜,妾室毕竟不是主母,岂能出处这样的场所。
这些夫人们私下里议论纷纷。
知县大人的贵妾刘氏却是不慌不忙,下了马车,往人群里一望,便看到了知县夫人王氏,于是便带着一脸甜笑朝她碎步走来。
而此时的王氏脸色都变了,如吃了一嘴的苍蝇,看着就不对劲。
旁边的主簿夫人孙氏却是急坏了,这段时间知县夫人不开心,不是去跑马场,就是参加赏梅宴,就是为了撇开这个贵妾,眼不见不净,如今倒好,人家送上门来了,看样子还假惺惺的要跟知县夫人姐妹相称呢。
“姐姐果然在这儿,今个儿原本我没有要出门的意思,是婆母说我成日在家中呆着,对胎儿不利,倒不如跟着姐姐出来透透气,我捱不过她老人家,便只好同意了。”
刘氏话落,人群里不少夫人都露出鄙夷之色来,利用婆母来压着正房,也极有手段的,可是眼下是正夫人聚集之地,岂容妾室出入,岂不是拉底了他们所有人的身份。
再想到自个家中要是也有妾室借着婆母之势跟着出门,岂不是正房和妾室不分了,主母便是主母,丈夫身边可以有不少妾室,唯主母只能一人,在外面应酬,那也是正室才能有的,一个妾室,枉想出来应酬,当他们这些正夫人眼瞎,就算要巴接知县大人也不是这么巴接的。
所有夫人没有什么好脸色,但是刘氏却像是没有看到似的,反而上前一脸亲热的陪在王氏身侧。
王氏面色惨白,心头五味杂陈,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看来平素王氏在府上并不是很有威风,如今看到妾室跟着出来,竟然不敢责备半分,想来这知县府上的齐老夫人有心偏着这位侄女,如此说来便是正室与妾室不分了。
果然是寒门出身的刘知县,虽是娶了京城贵女王氏,却还是只有这眼光,竟不阻止妾室出来胡闹,瞬间对这个齐知县的为人与品行都变了看法,尤其是那看着和善又慈祥的齐老夫人。
王氏一句话不说,孙氏很是尴尬,她看得出来,知县夫人很不开心。
旁边的于书燕却像没有看到,她看向密林,说道:“前头便是梅林,到那儿歇歇脚,今日天寒地冻,恐怕要下雪了。”
她话落,便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她们看向梅林,此时有夫人惊呼道:“下雪了,你们看。”
所有人都仰头看去,真的下雪了。
于书燕回身将母亲的斗篷裹紧,她们自制的斗篷两边还有布扣,不像普通的斗篷只是是留着两根带子系住。
这么一扣,许三娘暖和多了,她这会儿陪在女儿身边不怎么说话,她看得出来,今日的知县夫人和主簿夫人都很不开心,这会儿说什么话都是多余的,还是女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