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雀仙桥-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侯虞听着就笑了起来,她突然有了一个主意,用商量的口吻对萧桓道:“你说,如果让卢大将军承认当年印林伐蜀失败,粮草是重要原因之一,怎么样?”
萧桓眼睛一亮。
夏侯虞抿着嘴笑了起来。
萧桓突然发现夏侯虞抿着嘴笑的时候,左边的面颊会有一个小小的酒窝。
平时好像没有发现……还是只有抿着嘴笑的时候才出现?
他一下子变得很好奇。又因心里装着这个猜测,说话也变得有些心不在焉,道:“长公主的主意甚好!只是不知道郑大人有没有请卢家的人?这种事不好事先安排,只能到了沧澜亭再见机行事了!”
夏侯虞点头,觉得萧桓心里有数就行了。
她道:“既然如此,雅集的时候我就先和杜女史一起过去了!”
不和郑芬一起过去,也是怕引人注意,不好随机行事。
萧桓想到每次见到夏侯虞的时候,夏侯虞都被仆妇簇拥着……像这样的轻车简从,对夏侯虞来说很少见吧?
他在心里想思忖着,又和夏侯虞东扯西拉的说了半天的话,实在没什么话可说了,他这才起身告辞。
这次夏侯虞亲自送了萧桓出门。
杜慧老大宽怀。夏侯虞觉得杜慧想得有点多。
等到了钟山雅集的那天,夏侯虞为表尊重,穿了件卵青色净面襦裙,梳了十字髻,换了朵丝绢做成的石榴花戴,由尹平护送,去了钟山。
谢家的沧澜亭,位于钟山的梅花湖旁。谢貌在世时,为了应景,在周遭种了几百株各式各样的梅树,如今已是初夏,早过了梅花绽放的季节,三尺高的梅树却枝叶葱郁,加之湖边垂柳遍植,水面如镜,偶尔有飞鸟掠过,山风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波粼,站在湖边的水榭远眺,极其赏心悦目。
陪着夏侯虞过来的,是郑多。
崔氏深知丈夫的粗心大意,年轻的时候多有提点,郑芬觉得折了面子,对崔氏不仅没有感激之情,反而日渐疏远,崔氏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管郑芬在外面的作为。可这次是为了萧桓之事宴请洪赋,她就不得不多个心眼,派了郑多跟着夏侯虞负责雅集的琐事。
郑多仔细地琢磨了夏侯虞说给自己听的那一番话后,心情开阔了很多。母亲让他随着夏侯虞打点钟山的雅集,他不仅没有担心的感觉,反而有种跃跃欲试的激动和期盼。
他对夏侯虞道:“这里的风景真不错。若是春天或是冬天来就更好了。”
夏侯虞笑道:“各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我听说梅花湖里盛产一种叫桃花鱼的鱼。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垂钓的好季节吧?”
“那倒是。”郑多笑道,“我刚刚过来的时候注意了一下四周,有人提了竹篮打着桃花鱼的招牌在贩卖,想必已是鲜鱼上市的季节,我们等会不妨带些回去给母亲尝尝!”
孝顺长辈的事夏侯虞也愿意做。
她笑嘻嘻地应好。
两人很快就到了沧澜亭。
沧澜亭最开始只是个宴客的亭子,由谢貌手中发展起来,已经变成了一个面湖的院落,紫藤、夹竹桃、月季开得如火如荼,姹紫嫣红,与院落外的青山绿水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谢家早派了得力的管事在这里打点,见夏侯虞和郑多过来,急忙上前行礼,请谢丹阳的侄儿出面接待。
谢丹阳的侄儿叫谢逾,是谢丹阳大哥的长子。二十来岁,剑眉星目,举止优雅,是谢家下一任家主的继承人。夏侯虞听说过这个人,但接触的不多。
谢家安排了谢逾来亲自接待客人,可见谢家这对这次宴请的重视,夏侯虞暗暗有些惊讶。
谢逾随行在侧,温声地向夏侯虞和郑多介绍沿路的风景和一些典故,声音清朗,语言风趣,让人倍有好感。
他将夏侯虞和郑多安排在了沧澜亭右边的一个厢房,然后指了指正对着厢房的水榭,笑道:“父亲说长公主要来看看热闹,从这里正好可以看见水榭。若是长公主觉得这里不太好,也可以换到旁边的厢房去。只是那边厢房说话比这边听得清楚,却看不全水榭那边的宾客。”
夏侯虞主要是想听听他们到时候都会说些什么,想了想,让谢逾把他们换到了隔壁的厢房,并笑道:“早就听说令尊大人擅长清谈,今天机会难得,愿闻其声。”
言下之意,看不看到得说话的人是次要的。
谢逾哈哈大笑起来,颇有些谢丹阳的豪迈。
夏侯虞和郑多安顿下来,谢逾陪着坐了一会儿,就有客人来了。
谢逾告辞,去接待客人了。
郑多却很是担心,惆怅地道:“长公主可知道我父亲什么时候过来?”
他是和夏侯虞提前出的门。
第五十二章 雅集
父亲做到郑芬这样,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失落?
望着郑多忧心忡忡的目光,夏侯虞不由在心里感叹,面上却不能露出分毫,微笑道:“他应该会和都督一起来。”
郑多的表情明显的忪懈下来。
夏侯虞忍不住打趣:“你和都督应该没有什么接触吧?怎么这么相信他?”
前世还投靠了萧桓。
郑多睁大了眼睛,道:“难道长公主不钦佩姐夫吗?姐夫伐蜀的时候,以一敌十,护着印林从锦城突围。路上没有了粮草,是姐夫杀了自己的坐骑供印林食用。印林被降为庶民,把家中的部曲和谋士都交给了姐夫。长公主是没有随姐夫去过吴中。在吴中,萧家可是第一大姓。姐夫在吴中也是一字千钧的风流人物。”
萧桓于印林有救命之恩,印林离开朝廷时将手中的兵马和人脉都交给了萧桓,这些夏侯虞都知道,至于说萧家在吴中怎样显赫,萧桓又是怎样的权力滔天,她却不知道了——前世,她看萧桓的时候,萧桓手已是朝中权贵,只手遮天,倒不知道他是个到哪里都要掌握话语权,站在巅峰的人。
这一世,自己破坏了他的计划,他肯定很不高兴吧?
夏侯虞一面心不在焉地听着郑多讲着萧桓的事,一面想着心思。
突然间郑多碰了碰她的手臂,低声道:“长公主,姐夫来了!”
夏侯虞抬头望去。
谢逾陪着萧桓和她舅父郑芬、谢丹阳并肩徐徐朝水榭走来。
萧桓穿了件青白的素面长袖衫,头戴白玉冠,手执玉如意,身姿如松,步履却十分的悠闲,正含笑和身边英俊文雅的谢逾说着什么。
夏侯虞不由撇了撇嘴。
两世为人,她好像还没有看到过萧桓失态的时候。
或许是他们之间还不够亲密吧?
如果真是这样,不看也罢。
夏侯虞正要收回目光,萧桓陡然间抬头朝她这边望了过来。
他眉目带笑,神姿朗澈,在晨曦间宛如一块美玉,显得身边的谢逾黯淡失色。
夏侯虞轻叹。
萧桓像是发现了她似的朝着她所在的方向微微颔首,回过头去跟郑芬说了几句话。
郑芬嘻嘻笑,回了萧桓几句。
萧桓眼底的笑意更浓,朝着夏侯虞的方向又看了几眼,这才随着谢丹阳去了水榭坐下。
郑多在她的耳边低声又惊又喜地道:“长公主,姐夫知道我们在这里了!”
夏侯虞也这么猜测,但听到郑多语带欢喜,她又觉得郑多有些大惊小怪,不够沉稳,心中略微有些不喜,道:“多半是谢逾告诉他的,这有什么好稀奇的!”
大约是见到了敬佩之人,觉得那人做什么都是好的!
郑多面色微红,不再提这件事。
不一会儿,重量级的人物陆续到达。
郑多小声的地向夏侯虞介绍来的人的身份职务和与各家的关系。
夏侯虞虽然帮夏侯有道打理过政务,可这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特别是对夏侯有道这个少年天子,因而她通常都是在听政殿和夏侯有道见面,认识的臣子不多,但听说过的却不少。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名字和长相对上号。
可让她奇怪的是,来者多是各世有大族的青年子弟,而且一个个或装饰华美,或穿着清雅,不知情人走了进来,还以为是误闯进了谁家的酒宴。
夏侯虞并不意外,笑着和郑多议论:“他们是想得到洪赋的赏识吧?”
来的多半和郑多有交情,有些人听说夏侯虞会来雅集,还曾向他证实。他着不由笑道:“大家都知道您在这里!”
夏侯虞脑子转了转才明白过来。明白过来后不免有些啼笑皆非。
这雅集是为萧桓准备的,他们多半以为这真的是为洪赋准备的,可洪赋虽然名声在外,到底比不过她这位受新君尊重的长公主——在雅集上出风头,以求得到她青睐,从而晋身仕途。
他们完全弄错了方向。
可她转念一想,觉得这样也不错。
至少等会的话题这些人都会各述己见,不会倾向卢家。
不一会儿,洪赋带着孙子洪怜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他神采奕奕,比洪怜还要显得精神。
众人纷纷起身迎他,赞扬洪赋养生有道,令人羡慕。
洪赋虽在浮罗山修道,却不是不懂人情事故的人。早年间他还曾在朝中为过官,只是不喜欢朝中琐事而已。
他笑吟吟地同众人应酬,被众人簇拥着坐在了席首。倒是洪怜,自始至终都板着个脸。
众人和洪赋没说上两句话,卢淮来了。
果如夏侯虞所料,众人只是和他点头致意,没谁围上去。
这让卢淮有些意外,皱了皱眉。
仆从流水般地开始捧上茶点酒水和水果。
郑芬致词,说了一大堆欢迎洪赋的话。
洪赋笑着点头,谦逊了几句。众人开始吟诗作赋以表达见到洪赋的心情。洪赋笑咪咪地听着,并不点评。
洪怜则转过脸去,不屑地冷笑了一会儿这才转过脸来。
夏侯虞顿时对他好奇起来。
这么有脾气的一个人,又是洪赋的长孙,前世她怎么没有听说过?
她的目光多半都落在洪怜的身上。
洪怜却像戴好了面具似的,只顾低头垂目地坐在那里喝茶,再也没有流露出什么异样。
夏侯虞看了,注意力慢慢回到其他人身上。
就见有个穿着姜黄色长袖衫的士子侃侃道:“当年伐蜀,不也因粮草不济而功败垂成。我倒赞成由卢泱出任度支尚书的。”
卢泱是卢渊的一个从兄。
卢淮大为赞同。
就有人道:“当初不是说印林好大喜功,弃城而逃,所以才被贬为庶民的。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典故不成?”
卢淮比起卢渊差远了,他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话题有多危险,反而还主动问起。
那人多半是得郑芬的叮嘱,说是讲印林怎样战败的,选的例子却都是萧桓当初如何布兵打仗,如何力挽狂澜,如何救印林于水火之中。
众人正听得津津有味,只听见“哐当”一声,洪怜面前的酒水不知为何斜倒,殷红色的梅子酒洒了一地。
仆妇们忙跪着进去,手脚利索地将酒收拾干净,给洪怜重新换上新的酒杯,退了下去。
这个时候自然没有人去扫兴,有人哈哈了两句“怕是听得太入神,一时激动了”,这件事就被揭了过去,众人依旧谈论着当初伐蜀时让人至今津津乐道的几场战役。
夏侯虞却注意到洪怜自打翻了酒杯之后,就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第五十三章 是非
夏侯虞见柳冰起哄,有些担心。
虽说要扬萧桓之名不能一味的说萧桓好,要做得自然一些,行引起大家的争论,再引出萧桓当年的处境,但若是这些年轻人血气方刚,从心底觉得卢渊北伐是在收复失地,是在匡卫社稷,维护卢渊说话,那可就糟糕了!
说到底,还是她不信任郑芬的缘故。
若是其他人,就算有一、两个有意见相左的,正好彰显此次雅集的公平公正,问题是,这些人多半是她舅父邀请来的……
夏侯虞在心里思忖着,就听见有人说起伐蜀的事:“若不是印林,国力也不会如此的虚弱!”
她不由朝说话的人望过去。
那人三十来岁,相貌周正,神色严肃,看上去一副非常不好说话的模样。
夏侯虞认得他。
此人叫严爽。前世是有名的言官,常常挑萧桓的刺。
她舅父请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夏侯虞觉得……萧桓这一世的运气有点不好。
先是被她摆了一道,接着又遇到了她舅父这个不靠谱的。
众人的目光果然都一下子落到了萧桓身上。
萧桓众目睽睽之下倒落落大方,温声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草供给不及时,朝廷又不允许我们就地征粮,蜀人实行坚壁清野的作法,饿死的人比战死的人还多!”
他虽然没有否认伐蜀的失败,但也没有承认伐蜀失败全是印林的责任。
众人神色各异。
严爽果如前世一样专给萧桓挑刺,他尖锐地道:“不是因为印林好大喜功,弃城而逃,伐蜀之事才功败垂成的吗?”
众人就听见“哐当”一声,洪怜面前的酒水不知为何斜倒,殷红色的梅子酒洒了一地。
仆妇们忙跪着过去,手脚利索地将酒收拾干净,给洪怜重新换上新的酒杯,退了下去。
洪怜则白着脸说了声“抱歉”。
这种意外谁都有可能发生,自然没有人去追究。
卢淮眼珠子一转,却觉得这是个极好的机会。
他道:“这件事,恐怕还是萧都督最有发言权。”
把这伐蜀的事扯到萧桓的身上,却不知正落入了萧桓等人的圈套。
夏侯虞不由嘴角含笑。
这个卢淮,不像是来为难萧桓的,倒像是来拆卢渊的台的。
她就见萧桓面色一沉,徐徐道:“卢刺史这话说得不错。朝廷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正式对外用兵了,偶尔有北凉胡人扰民,也都是闭门不出,等他们抢掠完了就走了。当初和印大人一起伐蜀的,不是失望之下隐匿无踪,就是年老病逝不在人世了。知道当年战况的,也的确没几个人了。”
水榭间空气一滞。
谢丹阳甚至和郑芬交换了一个眼神。
“当初伐蜀,是因蜀国大将军杀我梁州刺史,不伐蜀,不足以扬国威。”萧桓的目光慢慢地从众人身上扫过,仿若赤汞,沉甸甸的,“印大人年事已高,见梁州刺史被杀却无人出头,这才愤而伐蜀。可谁知道我们进入蜀地之后,朝中大臣却纷纷反对伐蜀,先是六道圣旨催印大人返朝,之后是不再供给粮草担夫,我们勉强打到锦城,印大人因水土不服病倒,昏迷不醒。将失主帅。我们只好返回。却不知怎地,回到建康城,却成了印大人好大喜功,不尊圣旨,弃城而逃,丢失锦城。”
“我一直不明白,蜀国人都欺到我们头上来了,朝廷为何还麻木不仁,掩耳盗铃般的不闻不问。我更不明白,印大人就算败走锦城,却也让蜀国不敢犯梁,为何却被降为庶民,流放东阳!”
满室寂静。
夏侯虞却发现洪怜自打翻了酒杯之后,就一直没有抬起头来。而此时萧桓的一番话,却让他红着眼睛看了萧桓一眼。
她心中一动。
卢淮已嘿嘿嘿地笑了起来,道:“那都是从前的事了。现在朝廷不是准备讨伐北凉吗?”
萧桓冷笑,打断了卢淮的话,道:“若是粮草不继,北伐只怕会重蹈覆辙,这也是我和谢大人、郑大人等为何支持让卢泱担任度支尚书之事。”
卢泱,是卢渊的从弟。
卢淮有些窘然地笑了笑。
气氛骤然间缓和下来。
柳冰问起萧桓那些传闻来:“听说都督攻打锦城的时候,蜀国人缩在锦城里不出来,是都督断了锦城的水源,迫使蜀国不得不出城与我们一战?”
“主意虽是我想出来的,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草,很多将领都觉得耗时太长,反对此计。”萧桓又恢复了之前的谦和,微笑地道,“后来还是得了印大人的首肯,这才能顺利地逼着蜀国与我们一战。”
听到这样的实战,是男子都不免热血沸腾。
韦潭更是急急地追问:“听说当初带了三十名骑兵去烧了蜀国粮草的也是都督?”
“不过侥幸得手。”萧桓平静地道,“当时我们若不烧了蜀国的粮草,蜀国就不会派兵增援,我们也不能够半道截了他们的粮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萧都督,那你是怎么打败蜀国大将陈坷的?”
“萧都督,你怎么看这次北伐?我们能胜利吗?”
“萧都督,听说萧家的部曲非常的厉害,劫匪从来不敢抢劫萧家,那您带兵是不是很有一套?”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萧桓应接不暇。
夏侯虞微微地笑,这才感觉到自己的腿都站麻了。
她靠在了短榻上,让人帮她捶着腿,还问继续趴在窗前听墙脚的郑多:“你要不要也歇会?”
“不歇!”郑多就像发现了宝藏似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萧桓,生怕少看了一眼,少听了一句似的。
难怪后来投靠到了萧桓的麾下。
夏侯虞在心里嘀咕着。
卢淮看着众人犹如捧月般七嘴八舌地问着萧桓问题,心里很不高兴,隐隐觉得这是郑家和谢家在为萧桓造势。可就算是这样,萧桓一个一没有战功,二没有根基的“外乡人”,也不过是急于让建康城里的这些人能承认他、接纳他罢了。
他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天美酒佳肴,还有漂亮的歌伎舞伎,用了晚膳又能弹琴唱曲,彼此唱和,玩到天色泛白,众人这才散了。
卢渊听说卢淮这会儿才回来,气得不行,把刚刚梳洗完了钻进被子里的卢淮给揪了起来:“你给我说清楚了,你昨天都说了些什么话?见了些什么人?”
卢淮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刚才卢渊训斥他的时候他分明看到端茶进来的婢女仿佛同情地瞥了他一眼。
第五十四章 造势
卢淮顿时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嘟呶道:“大兄这是怎么了?我昨天也没有说什么啊?”
“没说什么?!”卢渊气极而笑,道,“没说什么外面怎么在传萧桓伐蜀的事?”
卢淮的脑子一下子全都清醒过来。
他从榻上一跃而起,愕然道:“怎么会?我才从钟山的雅集回来?”
兄弟俩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震惊。
雅集才刚刚结束,参加雅集的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建康城里却遍传着当年伐蜀时的艰辛和萧桓的战功。
从前,这些事他们这些北地的门阀之家是不会提的。
首先印林出身三流贵族,其次那次伐蜀磨炼出来的大将是吴中旧姓萧家的人。
印林死后,这件事就随着时间渐渐地褪色在了时光里。
现在,不仅有人拿出来说了,而且还是在卢家准备北伐的时候。
卢淮骂了一声娘。
他们上当了。
特别是他,居然还去参加了昨天的雅集,还和他们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场。
“大兄,这件事不能就这样完了。”卢淮恨恨地道,“当时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萧桓说他们是赞成卢泱任度支尚书的,我们怎么也要把卢泱推上位才是。”
“蠢货!”卢渊忍不住骂道,“就算卢泱上位,别人也会说是萧柦等人心胸宽广,心怀社稷,与我们有何干系?”
卢淮也知道自己昨天做了蠢事,此时也不敢发怒了,低声道:“阿兄,好歹我们还是把卢泱推上去了,也不算太坏吧?”
卢渊冷笑,道:“那你就保佑你一场败仗也别打吧!否则自有人议论,说我们卢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居然还会有败绩,岂不是连那印林也不如?若是你这次北伐失败,你就等着被朝堂上的那些言官弹劾吧——印林当初可是被降为了庶人的!”
卢淮此时才真正的看清楚了这件事的凶险。
他嘴里发涩,担心地问卢渊:“那,那我该怎么办?”
他们准备从彭城北上,攻打北凉的东豫州。而北凉那边驻守东豫州是北凉文帝的长子拓跋寿。拓跋寿却是北凉有名的战将。
因而当时卢淮才会问出“我们真的要北伐”的话。
卢渊看着骤然间颓败下去的阿弟,突然有些后悔前来诘问他,甚至在更深处,隐隐有些后悔选择从扬州北上。
可如果从京口北上,岂不是要借助郑芬的力量,分郑家一半功劳?
卢渊一时间心乱如麻,道:“你这还没有对上拓跋寿就心露胆怯,怎么可能战胜他?”
卢淮也知道自己的心态不对。但任谁对上了能杀妻杀子的拓跋寿这个疯子,都要胆寒几分吧?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卢渊只好安慰他:“你也别太担心。我得到消息,北凉皇帝好像病得不轻。若是洛阳那边有什么意外,拓跋寿肯定是赶回洛阳的。”
当年拓跋寿发妻的娘家造反,他亲自手刃发妻嫡子向文帝表明忠心,连文帝都嫌他心肠太狠,不敢把他留在洛阳,找了一个借口把他发放到了东豫州。
文帝一直没有立太子,文帝若是重病,他怎么会舍弃重回洛阳的机会?
卢淮眼睛一亮,道:“真的?”
卢渊点头,轻声道:“这件事你不要声张。总之,你好生生地北伐,只要挺过今年年底,我们就赢了。”
卢淮大力的点头。
此时的萧桓,脸色却不太好。
他把手中的纸条反复地又看了一遍,这才对坐在他对面皱着眉头的宋潜道:“这么说来,长公主的消息是对了?”
“是!”宋潜露出个苦涩的笑容,道,“不仅是对的,而且还非常的准确。这次若不是我们的人拿了您的信物找上了顾家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
萧桓沉默不语。
宋潜喃喃地道:“长公主应该在北凉有人!可她为什么会把人安插在北凉呢?要安插人,也应该安插在卢渊身边才是啊!”说到这里,他身子一震,忙道,“都督,长公主的消息不会是来自于大将军府吧?”
这还真有可能!
萧桓一愣。
宋潜已急急地道:“万一长公主的消息真的来自大将军府,那接下来的局面对我们来说就太被动了。”
这世上狠人多着,可狠到拓跋寿这个地步的,也很少见。
他可谓是“名扬南北”。
如果文帝真的不行了,拓跋寿肯定不会在乎领土的丢失,而是想办法回洛阳“侍疾”的。
萧桓轻轻地叩着案几,脑海里不知怎地,就浮现出夏侯虞白皙如雪,沉静如水的面孔。
他站了起来,道:“走!我们去见见长公主!”
萧桓觉得,她应该胸中自有丘壑。
说不定,她就等他去问她呢?
不然她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消息告诉他?
那她把这么重要的消息告诉他是什么用意呢?
萧桓思忖着,脚步不由慢了下来。
从前是为了夏侯有道。
那现在呢?
夏侯有道已经病逝。夏侯有义虽然对夏侯虞毕恭毕敬,尊重有加,可他看夏侯虞的样子,并没头脑发昏,感激涕零的样子,反而还对夏侯有义客气中带着几分疏离。
要知道,夏侯有义可是她一手帮着推上皇位的!
难道她真的只是为了皇室嫡系的血脉?
那她也管得太宽了点!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夏侯虞做这些事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萧桓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的好像是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没有任何暇疵,好似清清楚楚,美丽动人,实则不过是一层表像,镜子打破,花就支离破碎了,水面泛起了波澜,月亮就扭曲变形了。
他的脚步无形间又快了几分。
宋潜看着萧桓高一脚低一脚的往长公主府去,不禁有些诧异。
在他的印象里,萧桓向来清雅睿智,风仪无双,何曾这样失态过?
或许是因为北凉文帝的消息对他们太不利了?
如果这样沉不住气,萧桓怎么会是自己一直以来等候的贤德之人呢?
宋潜脚步微顿。
萧桓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并没有注意到宋潜的异样。
夏侯虞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子?
那些温柔恭顺是她的真性情还是只是她的保护色?
如果这些只是她的表象,那她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子呢?
夏侯有道殡天了,她要守护的东西没有了。她接下来又是怎样打算的呢?
她……之前拒绝搬回萧家,把她平时惯用东西都搬到了城外她陪嫁的庄园,是,是准备离开吗?
萧桓突然停下了脚步。
走在他身后的宋潜差点就撞在他的背上。
第五十五章 转变
“哎哟!”宋潜捂着鼻子,笑望着萧桓,道,“您这是怎么了?”
萧桓望着宋潜,犹豫再三。
萧家并不像外人看来的那样风平浪静。
他父亲病逝之后,他也算是群狼环伺,稍不留神,丢掉家主之位是小,因为他母亲身份地位的特殊,他们一家三口说不定性命都难保。他一路走来,如坐针毡,如履薄冰,从来不曾有片刻的懈怠,和别人谈心,而且是和一个与自己相识不到月余的人谈心,萧桓相信宋潜的才能,却不知道要不要把自己的私人感情也拉扯进来。
宋潜不愧是萧桓以后的军师,他很快就看出萧桓此时的迟疑不决与目前的政局没有半点的关系。
萧桓这是在为与夏侯虞的关系而苦恼。
宋潜暗中大吃一惊。
他出身寒微,却从小爱读书,有幸被隐居乡间的老师收为弟子,也算是学了些本事。可说到底,他还是出身不够,想要出仕为官,就必须得到那些世家门阀出身名士的推祟,但这些都需要四处游历,吟诗作赋,结交朋友,慢慢地传扬自己的文名,等到哪一天能被人赏识了,才有可能一展所长。就算是这样,他最多也就只能做做六品、七品的浊官,除非有鲤鱼跃龙门那样的机遇,才有可能跨过五品,做个主宰一方的大员。而且他就是做了一方大员,在那些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面前,还是低人一等。
何况四处游历,吟诗作赋,结交朋友,哪一样不要钱。
他家只有良田五、六亩,寡居多年的老母,哪里有钱让他四处游历。
他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之后,就准备投靠一位贤德之人,先从客卿做起。
和萧桓,并非偶遇。
也不全是因为他母亲的叮嘱。
在此之前,他接触了不少人。
萧桓的年纪,气度,经历,都让他非常的钦佩。相处之后,萧桓的为人,见识,眼光,都让他非常的满意。
他应萧桓之邀,成了萧家的座上宾。
他以为萧桓能去尚公主,就应该是个野心勃勃,胸怀大志之人。
谁知道,他居然这样的儿女情长。
晋陵长公主,从前自然是金光闪闪的。可现在……君王的恩情是如此的淡薄,此时不过是新君登基,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罢了。
萧桓和她相敬如宾就是了。
不应该放太多的心思在她的身上。
宋潜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告诫萧桓几句。
萧桓却在苦恼了半晌,发现自己的确没有第二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